首页 > 文章中心 > 好人好事新闻

好人好事新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好人好事新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好人好事新闻

好人好事新闻范文第1篇

  

2022最新关于好人好事演讲稿范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有人说,爱如春雨,滋润着大地;有人说,爱如阳光,温暖着人心。我用这双渴沐春雨,渴望阳光的眼睛,在人世间搜寻着爱。在学校里,在我身边发生了很多事情,好人好事一件件不定时地在脑海里重播,不断的回味着那些能让自己感动的一幕一幕。老师总是教导我们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楼道里,我总能看见几个同学正在打扫楼梯,课间大家都去玩了,谁还会管楼道呢?可这几同学一点一点的'扫着,他们用着所有的力气打扫着,那么认真,那么仔细······

  他们虽然没有雷锋叔叔做得多,也没有雷锋叔叔做得好。但他们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好事情。

  我还通过杂志知道了杨正权爷爷帮助了无数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们摆脱困境,可是杨爷爷做的那些大事我们现在做不了,我们现在要好好学习,等我们长大以后一定会为社会奉献自己的的一丝光、一点热。我相信,只要人人都伸出一双友爱的手,我们就能改变整个世界,只要人人对社会献出一点爱,明天必将变得更加美好。现在我们就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我班的陈浩然、刘一豪等同学铲雪除冰,还有亓兴茂同学留下整理班级。同学们,让我们从小学会帮助别人,关爱朋友,让我们的生活时刻被友爱的光芒笼罩。其实,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用一颗无私的爱心,去关心和帮助他人,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变成一个幸福美满的大家园!

  

2022最新关于好人好事演讲稿范文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着你的岗位?

  每一次想起雷锋叔叔,我就想起这一段话。有关雷锋做好事的故事多少年来脍炙人口,他的名字成了做好事的象征。有一次,雷锋因肚子疼到团部卫生连开了些药回来,见到一所小学的大楼正在施工,便推起一辆小车帮着运砖。当市二建公司敲锣打鼓送来感谢信时,部队领导才知道这件好事。雷锋入伍时有200元的积蓄。后来,他把100元钱捐献给公社,辽阳地区遭受水灾时,他又将100元寄给了辽阳市委。雷锋每月有6元钱的津贴,全部用来做好事。自己的袜子却补了又补,平时连一瓶汽水也舍不得喝。

  雷锋叔叔帮助别人的事迹,讲三天三夜也讲不完。我们二年二班也一直都有着助人为乐的良好风气。有一天中午,我和威凯放学回家进电梯时,发现吕泓生同学自己一个人跑回来。咦,平常她都是有家长来接的呀,今天怎么自己回来了呢?一定不对劲!于是我和威凯就一起陪泓生回家,按了好几次门铃,可是一直没有人来开门。这下子泓生急得快哭了,我们也替她十分着急。于是,我们赶紧先把泓生带到威凯家,我立刻打电话给妈妈,通过我妈妈联系到了泓生的家长,才知道泓生的爷爷还一直在学校门口焦急地找不到泓生呢!不一会儿,泓生爷爷来接她了,对我们说:“真是谢谢啊!”我们连忙说:“不用谢!”看到泓生安全地被接回去了,我们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同学之间就是应该互相帮助。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雷锋精神,只有我们自己发扬助人为乐的精神,与人为善,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和尊敬,才能感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让我们大家一起向雷锋叔叔学习吧!

  

2022最新关于好人好事演讲稿范文   雷锋,他是我们现在都在学习的榜样。现在的我们都在纪念他,同时也都在学习他的无私奉献和尊老爱幼的精神。

  每一天关于雷锋叔叔的活动,我们都有最新一层的认识,今年也不例外。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因为他是我们的榜样。

  所以,我们的身边出现了许多的“雷锋的传人”。下面就是一位“雷锋的小传人”的故事。

  有一个星期天,我学二胡。在公交车上,看到了一个小弟弟在自己的座位上安安稳稳的坐着,这是一位老奶奶拄着拐杖上了车,匆匆忙忙的投了一元钱。投完罢,便慢慢地向中间走去,车刚开动,老奶奶一个不稳,险些摔倒。只见那个小弟弟向那个老奶奶晃晃悠悠地走去,拉了拉老奶奶的衣角,用稚嫩的声音像老奶奶说:“奶奶,这里有座,您来坐吧。”说完便用手指了指那个方向。老奶奶笑了笑:“没事孩子,你去坐吧,奶奶站得住。”说完并用手摸了摸那小弟弟的头。这一个温馨的一幕,让我们都看呆了,等回了神,大家都纷纷给老奶奶让座。我急忙向老奶奶那里走去:“奶奶,上那里做吧,我快要到站了。”待老奶奶在那个座位坐下时,我才放心的到下车口站着。

好人好事新闻范文第2篇

经过几天来的思考,我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哈,我是天底下最好心的人!不是我“黄婆卖瓜,自卖自夸”,而是现在的人太冷漠了,而致我坐上了“最好心人”的宝座。下面,就让我举些实例给大家看吧:

NO。1:有次上学,经过一个广场,突然眼前发现有一个写着“请勿停车”标语的横栏倒在了地上,看样子,它是伤得不轻了。我正想绕过去,突然又想,既然现在的人这么“事不关己,己不劳心”,我做一个榜样又何妨呢?我轻而易举地把它竖了起来,却见路人个个都一副惊讶万分的样子。只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已,有什么好惊讶的?再看看前方,无数个可怜的横栏似乎都在向我呼救,早已伤痕累累的它们根本无人问津。恐怕这早已是习惯,人们都习惯“各家自扫门前雪”了,唉!

NO。2:走在街上,我正打算去吃麦当劳,只听不远处传来一句句有气无力的求助声。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位瘸了腿的乞丐。哦,原来他的拐杖掉到了地上,无奈弯不了腰去捡。来来往往这么多人,竟没有一个人肯帮他捡起拐杖,难道就因为他是个乞丐吗?难道乞丐就不是人吗?怪哉怪哉,今天的21世纪的人竟如此冷漠?于是,我便又一次登上了“最好心人”的宝座。听着大叔的道谢,听着路人的哧哧称奇,我心里老不是滋味。

NO。3:还有一次,我和妈妈去无偿献血,无意中见到了一些光骗面包,不献血的“流氓”,为什么要加双引号呢?只因这些人都是衣冠楚楚,一点也不像是些买不起面包的人。真讨人厌!一气之下,我献完血之后,一个子儿也不要,更别提是面包了!知道没?像我这样才叫做“无偿献血”呀!

我们的社会,真的需要多一点乐于助人,无偿奉献的人啊!虽然我不是什么伟大的人物,但我觉得,在如今的社会中,我也堪称“天底下最好心的人了”。

好人好事新闻范文第3篇

作者简介:周婷(1987.1.7―)女,山西太原人,现就读于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研究生。

摘要:好奇心、新闻欲作为新闻学传播领域的一种客观现象,它们在新闻传播中的存在既依据传播学原理,又依据心理学法则;它们既作用于新闻传播者,又作用于新闻接受者;它们在新闻传播中既能起正面、积极作用,也会产生负面、消极的影响。全面分析它们的作用机理,是为了使它们能更好地服务于新闻传播的社会效果。

关键词:好奇心;新闻欲;新闻传播

早期的西方新闻学者曾将好奇心、新闻欲作为新闻的起源。在新闻发展的历程中,这一说法早已受到质疑,但这并不意味着好奇心、新闻欲这一现象在整个新闻领域没有存在的价值。作为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一种客观存在,它们在新闻传播中必然还具有自己的影响力,那么它们在新闻传播中能起什么祥的作用和怎徉发挥作用,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做些探讨。

一、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新闻传播的各要素

传播学理论告诉我们,构成新闻传播的基本要素包括: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接受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这些要素必不可少,缺少一个传播就无法进行。并且在传播过程中,它们互相制约,互相依存。一言以蔽之,“合之则共存,离之则俱亡,变之则同变”。新闻传播中的接受者既受其他三个要素的制约,又制约着其他三要素。它并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充满能动性的主体。它既参与新闻生产又是新闻信息的主动寻求者。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它是传播者不可缺少的合作伙伴:传播者发出新闻信息之前或之后,都要认真分析并理解接收对象,使双方达到默契。其次,接受者对新闻的接收,也是对新闻的加工过程。他们要根据以往的经验对新闻做鉴别和理解。再次,新闻传播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传受双方信息共享,而这种共享是建立在功利基础上,接受者期望以此满足自己的新闻欲,传者则企盼以此对接受者产生某种影响。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好奇心、新闻欲主要发生在接受者身上。它们通过作用于受者,间接地影响其它各传播要素,进而对新闻传播起作用。当然,新闻传播中的传者同祥也有好奇心,在探讨好奇心、新闻欲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时,这一点不能忽视。

二、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为什么人们具有好奇心

休漠曾在《人性论》中有这祥的描述:“我们并不是对每一个事实都有求知的好奇心,我们想知道的也不只是知道后对我们有益的那些事情。一个观念只要以充分的力量刺激我们,并使我们对它极为关心,以至使我们对它的不稳定性和易变性感到不快,那就足以刺激起好奇心来。”《人性论》1981:492)。这里休漠从人性的角度论述了好奇心的起因。这段话似乎有点令人费解。那么,我们不妨利用心理学丰富性动机理论再对好奇心作一个注解。好奇心如同饥饿是人的可靠有效的动机。但它不是追求生存和安全的需要,而是一种满足和寻求刺激的动机。心理学实验表明:长久地缺乏刺激不仅引起人的厌烦还可能使人产生强烈的痛苦和失调。寻求刺激是人本能的动机。而好奇心则是人寻求来自新异事物刺激的一种本能。剖析了新闻传播要素及好奇心这一心理现象。

三、具体的分析好奇心、新闻欲在新闻传播中所发挥的作用

好人好事新闻范文第4篇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20―0045―01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课堂教学中就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作为教师,应顺时代的潮流,改革教学方法,强化教学结构,从根本上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小学语文作为教育的基础学科,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教师必须结合教学新理念,构建以生为本的教学环境,提升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有效地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阶级性”,学生在课堂上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小学生的思维、人格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作为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引导学生发展思维,注重对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同时,教师还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选择,举办学生喜欢的活动,以此来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真实的情感去感化学生,使学生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从而构建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传统教学中,教师都是提前设计好教学计划,上课时按照计划给学生灌输知识,有的教师甚至明确告诉学生答案,这些都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利于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实现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最佳途径。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倡导探究式教学,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即通过创设情境或者提问等形式,启发学生自主深入分析、研究、总结,最后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理论。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奠基石,质疑是创造之母。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积极启发、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想问,从不会提问到善问的良好习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的天地。例如,笔者在教《草船借箭》一课时,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对课题质疑,学生你争我辩,质疑问难,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要想构建对语义的理解和体会,就要引导学生大胆地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充分思考,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感悟,懂得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的道理。这样开放的课堂教学,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是无止境的,还会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只有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和争辩,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五、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好人好事新闻范文第5篇

碎片化时代下的传统媒体品牌

“欣赏”这个词用来形容传媒更准确,因为传媒本身可以把这个词拆成两个字。第一个字是“欣”,是说受众的状态,受众要欣然地去听去看,是愉快的,绝不是被动的。第二点是“赏”,也就是接收信息、资讯。

传统媒体品牌的第一条路径是基于发行的传播,他们希望覆盖更多的人、更多的地区、更多的年龄层和更多的行业。一万人和十个人有什么区别?当然一万人更好了。可是时代在发生变化,每一个人的时间变得“碎片化”了,而且选择也越来越多,它被不同的信息所切分,从早上起来刷微博、看微信,上洗手间的时候听一听早间新闻,车堵在路上的时候听一听广播,打开PC端还能看到昨天晚上的《来自星星的你》。所以在每个人的时间都碎片化的时候,你再捕捉一万个人,他却只能把万分之一的精力给你,这个价值确实是不一样的。

传统媒体品牌的第二个路径是立场,以前纸媒的发行量很大,市场占有率很高。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个媒体是非常成功的,它有特立独行的气质,有自己的行为方式、行为路径,有自己看待事物的角度。但用80个报纸版面来阐释自己的立场和用8个屏,用5.5英寸的手机,哪个能更好地影响用户?一份都市类媒体的10个版变成20个版,它要变成区域板块,要覆盖一线城市所有市民的吃喝拉撒睡、衣食住行,它把立场阐述得清清楚楚,但在这个过程当中80个版所描述的内容,在任何一个人心中已经模糊掉了。反而,8个屏的内容通过精准细分化的清晰定位,服务精准细分的人群,直接满足他们的诉求,却更容易被用户牢记。

新媒体传播的参与和认同

新媒体是一种浸润式的传播,它改变单向发行的思路为双向的参与互动,新媒体把对象放到内容体系里“浸泡”它。同时,由于浸润式的传播和工具的便利性,让再传播变得可能,哪怕只覆盖了10个人,当这10个人被“浸泡”之后,他很可再帮助你再“浸泡”他的10个好友,这10个人会继续往下“浸泡”他的朋友。他们是因为参与而认同,因为认同而参与。

但在纸质媒体里,让受众认同你的表达内容、方式,成本却很高。纸媒想要获得一万个人中一对伴侣的认同情况,其成本是很高的。因为理论上讲,纸媒要发行一万本(一万份、一万册)才能够最终抓取这些信息,当然这还不排除统计信息的时间与精力。所以,纸媒做垂直细分统计的成本非常高,因为它的发行成本和传播成本在那里摆着。但是互联网的低成本也摆在那里,它覆盖一万个人去寻找那一对伴侣和覆盖100个人寻找10个伴侣,它的成本基本上是一样的。

公益媒体联盟试验

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希望得到受众的认同,可是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报纸上的新闻,阅读率最高的是社会新闻,而且是负面的社会新闻。为什么最具传播力的内容却并非是报纸最终想表达的立场?阿里巴巴集团新媒体事业部没有很高深的技术,也没有雄厚的资金,我们只是在尝试借助市场上已经有的渠道、技术去做一些事情。我们在好人好事新闻上做了一点点探索,让所有人甚至普通的老百姓都可以一起参与一起互动。

我们组织了一个媒体联盟,所有都市类媒体的社会新闻记者都可以进入到联盟里面。其次,每一个记者都可以发现当地的好人好事,这个记者会在版面上进行传播,传播的结果会在他的新媒体平台上进行推送,推送之后报纸本身的采访就是对好人好事的核实,在核实的基础上由当地都市报的负责人代表公众进行票决。如果传播媒体的技术够先进一点的话,我们希望直接由读者和受众来进行投票,最后进行奖励。媒体的品牌在这样的逻辑下能够得到受众的认知,而从品牌到认知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从参与到认同的过程。

目前,大陆境内所有的一线、二线城市中排名第一的都市类报纸几乎都是我们的联盟成员。在刚刚过去的半年时间里,我们用这个联盟发现312起案例,奖励848人,间接受益16000人,累计见报报道610篇,其中河南省的正能量、民众参与票决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全国最高的。

在2013年12月份的统计中,“天天正能量”是新浪微博公益类账号影响力、活跃度、传播力最高的账号。从2013年8月份到今年3月份,在300多起的案例中,阿里公益基金为当事人、“正能量”者支付了200多万元。也是在这段时间内,正面新闻的报道阅读率超过了负面新闻的报道阅读率,这也正是所有媒体希望看到的现象。

“西瓜皮”阿姨的正能量

2013年,上海有一位阿姨,在地铁上捡起了别人扔下的一块西瓜皮,被细心的网友正好拍到。于是网友发到微博上,一时间,所有市民都去积极地寻找这位阿姨。“天天正能力”支持每位网友转发微博表达意愿去寻找正能量的立场,一个转发我们就捐一块钱,虽然钱很少。但大概17个小时之后,这条微博转发的次数是2万次,占微博实时话题榜TOP2。

一个好人好事不仅能够调动公众的参与,甚至能实现跨区域、跨类型的媒体协作。《新闻晚报》的记者真的找到了这位阿姨,阿姨说她不需要这个钱,阿姨表示,她捡西瓜皮不是因为需要奖金,她希望这钱可以传递给更需要用钱的人那里。于是所有的观众“粉丝”共同参与到帮阿姨建言献策当中。这个事件让公众参与到一件好人好事的过程中,公众共同参与新闻事件的生产制造,要比公众参与到新闻的写作当中更重要。因为每一个受众、每一个接受者就是事件的中心,这种中心地位和他自己的参与感,还包括“浸泡”式的认同,这是别的方式取代不了的。

后来,《武汉晚报》出的方案得到了阿姨的认同,他们找到了武汉新洲高考前三名的一位考生,其因家境贫困,68岁的奶奶为他挣学费。当记者找到这个考生时,他表示学费已经攒够,给更需要的人吧。于是,武汉的市民帮助这个考生再去考虑这个钱的走向。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一个参与方拿到现金,虽然现金并不多,也没有任何一方等待着公众去表扬和称赞。因为,让每一个公众能参与到这种公益性质的活动当中来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