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找规律教学设计

找规律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找规律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找规律教学设计

找规律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设计说明:本课重在培养学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的意识。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做到:一、置身于情境中学习;二、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中学习;三、在比较中学习。从而让学生最终感悟出生活中的数学规律,发现数学的价值所在。

教学流程:感知规律——探究规律——应用规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符号化、分组、比较和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和方法以及逐步优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用计算的方法确定周期现象中某个序号的物体或图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课前游戏(找朋友游戏)

游戏规则:请5名学生到讲台前参加游戏,全班学生齐唱《找朋友》,最后一个字停在谁身上谁就上位,最后留在台上的那位同学就是我们要找的好朋友。

师:刚才我们是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定的规律来找好朋友的,其实生活中许多物体的排列也是很有规律的,它们里面还含着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找规律

【设计意图:学生的学习兴趣源于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教师“引导者”的体现之一。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熟悉、喜爱的游戏,让他们初步感知现象中存在有序的规律。】

一、感知规律

1、课件逐一出示A B C,让学生口答每个字母的名称。

师:猜一猜,下一个是什么字母呢? 生:可能是D……

2、课件出示A B C A B C

师:请同学们看下一组,谁能猜猜下一个是什么字母? 生:A ……

师:你是根据什么来确定的?

……

3、师小结:第一组字母看不出规律,很难确定下一个字母是什么;第二组字母的规律看清楚了,我们就很容易确定其中某个位置上是什么字母了。

4、师:下面的一列字母排列有规律吗?

A A B C A A B C A A B C ……

生:从左起每4个字母一组,每组的第1、2个字母是A ,第3个字母是B ,第4个字母是C 。

师:第6组的第一个字母是什么?第7组的第三个字母是什么?第8组的第四个字母是什么?

5、师:下面的一行汉字有没有规律?

节能减排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绿色环保……

生:从左起每8个汉字为一组,每组都是“节能减排绿色环保”。

师:第50组是些什么字?

生:第50组还是“节能减排绿色环保”。

师:老师希望我们每个同学从现在做起,争做环保小卫士,为保护环境,保护咱们共同的地球家园而努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展开数学思考是教师“引导者”作用的又一体现。这一环节中,抓住“几个字母或汉字为一组”这一关键问题,引导学生经历由表及里、从富有个性到具有共性的认识过程。】

二、探究规律

师:同学们,前不久咱们刚刚度过了一个神圣而伟大的节日,还记得是什么节日吗?对,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61个国庆节。国庆期间,举国同庆,到处彩灯高挂,彩旗飘飘。瞧,连天安门广场也比平时漂亮了许多,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都看到些什么呀? 生:图中有盆花、彩灯、彩旗

师:它们的排列有规律吗?生:盆花从左起每2盆花为一组,每组的第1盆是蓝花,第2盆为红花……

师:刚才,同学们很快找到了盆花、彩灯、彩旗这三种物体的排列规律,非常好,看到这样有规律排列的物体,你想研究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 生:我想研究第100面彩旗是什么颜色? ……

师:我也想提一个问题,可以吗?我想研究这三种物体的第15个各是什么颜色?你们能帮我解决吗?

1、学生独立思考解题

2、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个体,他们有自己解决问题的经验,对每一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处理方式。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试着解决,多数学生形成初步的认识之后,再组织学生交流,鼓励学生汇报多种解法,以发展求异思维和探究能力。】

三、应用规律

1、“练一练”第1题

师:国庆节不但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孩子们也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在庆祝国庆节呢!大家看,他俩在干吗呢?他们摆的棋子有规律吗?有什么规律?

生:他俩在摆棋子,他们摆的棋子有规律,从左起每3枚棋子为一组。

师:想一想,第21枚摆的是白子还是黑子? 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生:21÷3=7(组) 黑子

2、“练一练”第2题

师:小红正在参加设计比赛,她正在按绿、黄、蓝、红的顺序穿一串珠子。你能算算第18颗珠和第24颗珠分别是什么颜色吗?

生:18÷4=4(组)……2(颗) 黄珠 24÷4=6(组) 红珠

3、“练一练”第3题

师:经过紧张的角逐,设计比赛的最终结果出来了,下面三组设计分获了金、银、铜奖,你能根据他们的设计规律在括号里画出每组的第32个图形吗?

找规律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学情;高效

教学设计是教师完成教学过程的预设,虽说任何预设都不可能完全掌控课堂,因为新课标下的课堂应该是动态的。但教学设计的预设是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着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新课改下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设定明确而具有层次的目标,设计合理的课堂结构,抓住数学教学的本质,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如何更好地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研究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开展教学设计,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依据学情,确立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置是整个课堂的中心,教学的过程需要依据这个中心开展。除去大纲对课本的要求,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必须要依据学情,这样才能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实际。

1.了解学生学情

小学生本身思维处于转变期,我们在数学学习中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所以在确立教学目标前,教师应对学生的学情开展分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等方面研究分析。

例如,在教学“人民币元、角、分”相关知识时,通过课前的调查了解了一年级学生对元、角、分等单位已有了简单的认识,自身也有过一定的购物经验,但对于“钱”这个概念还是处于模糊状态,没有清晰的认识。这样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就可以从纸币的认识开始,了解人民币是我们现行的货币,重点突出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并同时教学生爱护人民币,用好人民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等。

2.设置明确而具有层次的目标

新课程下的教学需要明确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目标缺一不可。当然具体的设计中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基础,设计具有层次性的目标,这样在突破教学难点时可以做到循序渐进。

例如,在教学“时间单位”的知识时,制定了这样的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时间单位时、分,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1时=60分,初步体验时、分的实际意义,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2)在动手操作、自主观察、小组交流中学会看钟表,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指示的时刻。(3)结合具体情境,采用不同形式,体验1分钟的长短,并类推1小时的长短,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这是教师在研读教材,并对学生的情况做了具体的分析和调查的基础上制定的。

二、分析学情,优化结构

教学目标是笼统的,要具体开展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分析学情,优化课堂结构。

例如,在教学“找规律”相关内容时,我将所获得的学生的信息分析处理,设计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如下环节:第一,情境引入,熟悉规律。第二,合作找规律。第三,开展活动,运用规律。第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本环节着重进行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渗透,让学生不仅找到规律,而且还找到找规律的方法。古语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样的教学才能触及数学的本质。

课堂结构的合理实施就是建立在学生的这种渴望学习的天性上的。所以要在教学设计时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活动时间,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以“活动促发展”,从而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三、利用学情,驾驭课堂

课堂是灵动的、变化的,也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对学生充分的了解,才能灵活驾驭课堂,对课堂上出现的生成能够从容应付。

是把圆片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2份。学生在比较、选择的过程中,进一步明晰分数的本质。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初步体会到分数与之相对应的具体数量之间的关系,实现教学目的,丰富了课堂,完美地诠释了简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魅力。

总之,根据学情制定的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其可以设计明确而具有层次的目标,能实现课堂结构的优化,掌握课堂变化,让课堂更灵动,它将给课堂教学带来深远的影响。为此,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尊重教学规律,分析学情,设计好每节课,让课堂教学更高效。

参考文献:

[1]李东云.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应重视的方面[J].学周刊,2011(12).

找规律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探索规律;模式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近期听到一节一年级的数学课《找规律》,课堂教师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课件图片,热闹的魔术表演,旨在让学生发现图形按形状或者颜色排列的规律。教师出示有规律的图片如: 学生连续不断说出自己发现的排列规律:红圆绿圆红圆绿圆红圆绿圆……再如教师出示这样的排列:

学生接下去说出自己的发现:三角形、三角形、正方形、三角形、三角形、正方形、三角形、三角形、正方形……整堂课学生都在快乐地照着图片接着说下去,并根据这种发现接着画一画或者摆一摆,到了课的结束,学生仍然在一个一个读着颜色或者图形的形状。课堂很热闹,但似乎缺少了什么。

既然学习的是《找规律》,那么我们就从课题入手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们首先要明确“找”的对象,在本课要“找”的对象是“规律”,那我们就要讲清“规律”是什么。规律从概念上理解要分为两方面:内涵与外延。“规律”一词的内涵在辞海中的解释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其中的“不断重复出现”是指以一组为单位的不断重复出现。规律的外延在本节课的表现为课堂上出示的有规律的图片或者物体。学生在课堂上,说规律的时候一直是在照图读,一节课下来学生理解的只是规律的外延。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奥苏伯尔在他1978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认知现》一书的扉页上写道:“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 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些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设计首先应关注"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这样照图一个个想下去的方法孩子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幼儿园就能说出来,那么在一年级再上这节《找规律》的课意义何在呢?弗赖登塔尔指出:与其说是W习数学,还不如说是学习“数学化”。本节课就承担了理解“规律”的内涵并将“找规律”问题“数学化”的任务。

当学生一个一个读图说规律时,如: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节奏地说红黄、红黄、红黄……这样停顿一下说一下。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分组的意识,再不断重复出现,触及规律的内涵。“红黄、红黄……”是学生对规律生活化的理解。接下来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说出“一个红、一个黄,一个红、一个黄……”这两种描述方法在背后不同的是学生对规律内涵理解深度的不同。这种引导把学生对规律的生活化理解上升到数学化的理解。

现行的《数学课程标准》把“探索规律”作为渗透函数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探索规律”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模式化”思想,发现规律就是发现一个“模式”,并能用多种方法表达“模式”的特点。那么每组图形规律的特点是什么?《找规律》一课在课堂的深度上应该达到让学生提炼出每几个图形为一组,这一组中各有几个什么样的图像的程度。如:

再接下去是什么?当学生能够说出两个三角形、一个正方形时,教师可以继续追问:“你怎么知道再下面就是这样的图形呢?你是怎么找出这个规律的?”规律是要靠我们发现的,那就一定要有发现的方法,对找规律的方法提炼抽象的过程正是学生对规律内涵理解的过程。

找规律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51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十第1-2题。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情境中找出事物的直观变化规律。

2.经历探索规律过程,激发探索欲望,培养探索发现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3.初步体验感知同样的规律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并感受规律美化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能发现给定事物中的简单排列规律,并运用自己的发现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发现事物的直观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谈话:孩子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会变的盒子,猜猜它会变出什么?。(生猜略)盒子到底会变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

提问:为什么前面猜不准,后面却能准确猜出呢?

过渡:看来,没有规律,我们只能胡乱瞎猜,有了规律,我们就能一猜就中。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探索规律。

提问:看到这一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什么是规律,怎样探索规律)

二、认识规律。

谈话:刚才会变的盒子给我们变出了喜羊羊和美羊羊,它还会给我们变出什么来呢?

1.

课件出示三角形图:

(1)在感知中推出后面三角形的颜色——感知规律

提问:看(板书:看)这些三角形,后面是……?为什么?接着是……

预设1:红过了是黄,黄过了是红,

红过了是黄,黄过了是红……

预设2:这些三角形是按照红黄红黄的规律出现。

指出:看这些三角形,红黄过了又是红黄、红黄、红黄,像这种,后面的跟前面的一样,叫重复出现。

(2)把三角形分组——寻找规律

提问:在这些重复出现的三角形中,你认为谁和谁分为一组?(板书:分)

提问:怎样才能看出红黄是一组呢?

(圈起来、在下面画横线、一组后面画竖线、中间间隔,下面打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一一展示)

评价:孩子们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方法把这些三角形分组?

提问:谁和谁分一组?

指出:一组图形,重复出现,这就是规律。谁来说说这组图形的规律?

过渡:会变的盒子变出了红黄重复出现的规律,它还变出什么什么规律?

2.课件出示第二组图形——进一步理解规律

(1)思考:哪些图形在重复出现?怎样分组?这组图形的规律是怎样的

汇报:把(

)分成一组,这组图形的规律是(

)在重复出现。

(2)比较:这两组图形的规律有什么不同?

预设:第一组图的规律是两个一组重复,形状相同,颜色不同。

第二组图的规律是三个一组重复,颜色相同,形状不同

小结:图形排列,可以2个一组重复,也可以3个一组重复,还可以……在排列的过程中,有的是形状相同,颜色不同,形成颜色变化的规律,有的是颜色相同,形状不同,形成形状变化的规律

过渡:认识了规律,你能找规律吗?

3.及时练习:把下面的图形分组,再说出规律。

(1)

(2)

(3)

口述:谁和谁一组,它的规律是谁和谁重复。

评讲第三题:

提问:这组图形都是三角形,你是怎样找的规律?(从点的位置来找规律)

提问:这些点是一个一个重复出现,还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

指出: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就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这就是规律。找到了规律还不够,还要用规律。

(齐读:找规律是为了用规律)

三、运用规律

1.出示例2

(1)抽生读题。要求:先找出一组再填空。

要求:先找出一组,再填空,每条线上只填一个数、一个字母或一个图形。

(2)汇报结果,再说出理由。

(3)比较这三道题的规律,你有什么发现?

(它们的规律相同,都是三个一组,每组的前两个一样,第三个不同)

(4)多种形式表达规律

同样的规律,可以用数字表示、可以用字母表示、也可以用图形表示,当然,我们还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比如……

小结:同样的规律,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示,不同的形式可以表示同样的规律。

现在你能用规律来接受更难的挑战吗?

2.用规律猜一猜

(1)绿黄一组,绿黄重复,按照这样的规律,猜猜第六个图形是什么颜色?你怎么猜的?

(2)绿黄红一组,按照这样的规律,第六个图形又该是什么颜色?为什么不是黄色?怎样才能使第六个图形是黄色?如果黄色放在第三个位置,哪些位置一定是黄色?

按这样的规律,第10个位置是什么颜色?怎么想?第14个位置什么颜色?怎么想的?

过渡:同学们运用规律可以准确地猜测,判断,太了不起了,那你能自己创造一条规律吗?

四、创造规律

1.4人一组,想出一条规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做动作、可以用声音、可以画图形、可以用语言

2.汇报交流。

孩子们真不简单,想出了这么多的规律。其实,规律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一想,生活中都有哪些规律呢?

其实,我们生活中处处有规律,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生活中的数学规律。

五、欣赏规律

找规律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一、 什么是规律

1. 《辞海》将“规律”解释为: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和趋势。

2.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张华老师在《小学教师》2010年1、2期合刊第4页《关于小学数学教材中“探索规律”的解析与思考》中则有更详细的解释:

规律是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决定着事物的发展趋向。规律是一种关系概念,不存在于任何一种或一个实际的客体之中,是从许多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一种关系模型。

探索规律就是对客观事物和现象之间内在、稳定、反复出现的关系的认识。鉴于规律具有重复性和可预测性的特点,探索规律首先需要明确构成规律的元素以及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基本单元,也就是了解规律的结构,即内在的规则;其次,探索规律还需要能够根据规律的重复特性,预测出后面的元素是什么,即预测规律的发展趋向。

3. 一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第163页是这样叙述的:“一般来说,一组事物依次不断重复的排列(至少出现3次),就是有规律的排列。”

二、 如何理解此处之“循环”?

笔者在多处看到将这节课的课题称作“图形循环变化规律”,但是对“循环”二字的理解却各不相同。如《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0年第3期第32页马珏老师的《直观感知规律,促进思维发展——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图形循环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中就将“循环”理解为前面规律含义中的“重复性”。而从二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第151页的叙述来看,此处“循环”是作为“变化”的定语,是指“组”(单元)内部的变化方式。对此,笔者更认同后者。

三、 本节课的规律有何特点

这节课中主题图的四种图案(四种颜色)在按一定的次序做循环变化,这种变化具有“可预测性”,但是不具“重复性”。如果按照上面一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上的说法,至少要有这样的三个排列,也就是说至少要有12行(三个“组”),才符合“一组事物依次不断重复的排列(至少出现3次)”的说法。如果按照上文张华老师提到的“规律结构”的说法,那么本主题图也只能算作一个“基本单元”,构成这个“基本单元”的四个“元素”是这里的四个“行”(列),而不是简单的“一种图形”!

可以这么说,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排列规律中每一个 “组”(基本单元)的构成图形(元素)是单一的、固定的,探索的规律是“组”与“组”之间的关系,即“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关系,“元素”没有变化,主要体现“单元重复”。而这节课里图形的排列规律中的“组”(基本单元)的构成元素是组合的(四种图案或颜色)、循环变化的,它探索的规律实际上就是探索构成这个“组”(基本单元)的四个组合元素之间的变化规律——将第一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最后,其他图形往前移动一个位置而形成第二行,以此类推。这是“元素”在循环变化,没有体现“单元重复”。

由此可见,一年级下册探索的图形规律是简单的重复规律,和本节课要探索的规律有很大的不同,笔者认为这种不同并不仅仅像二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第151页上所说的那样“稍微复杂些”那么轻松,而是有着比较大的跨度。这也难怪二年级学生在学这一内容时普遍感觉困难。

为了体现单元“重复性”,笔者认为可以增加这样的问题:“按照这样循环变化,第n(一个不太大的具体的正整数)行应该怎么摆呢?”有点类似三年级的一些思考题,如“今天是星期三,再过n天之后是星期几”之类。当然教师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四、 主题图与例1之间是什么关系?

《教师教学用书》第153页上说:例1四组图形的变化方式与主题图相同,只是图形不按行列的方阵排列,而是排成一行。从左边起,每组图形中的第一个图形在下一组中变成了第四个图形,第二个图形变成第一个图形……如此循环排列。按照这样的说法,例1与主题图属于并列关系,那么将此例作为探索了主题图之后的一道练习让学生来完成应该没问题。可事实上,从笔者以前的教学经历和六位比武教师的实践结果看,例1的正确率很低。究其原因可能有三方面。

1. 例1既有图形的区别又有颜色的区别,而两幅主题图要么考虑图形要么考虑颜色,是单一的,因此例1的难度明显大于主题图。而非《教师教学用书》上所说的“只是排列上的不同”。

2. 有的教师在画一画之前先让学生摆一摆,但给学生准备的学具也像例1那样很小,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造成因“没摆规范”而造成了错误。在画一画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斜的”画不好,也造成错误。

仔细分析了主题图、例1、“做一做”、练十三的第1题,笔者认为教材这样安排的意图是:主题图作为一个引例,由学生自主探索,从行、列、对角线等不同的角度归纳出循环变化的规律,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升、深化到例1,以例1为主讲,“做一做”和第117页练十三第1题作为配套练习。从逻辑上看这样的安排很合理,但实际上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单考虑形状或者颜色的主题图和一年级下册的“找规律”已经有相当的跨度了,更何况是有诸多干扰因素的例1。

五、 如何取舍素材更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实际?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关于“探索规律”第一学段要求是“探索简单情境下的变化规律”。当然对此的理解是有弹性的,还要看学生自己的实际。普遍来说,二年级学生的思维具有完全直观、形象化的特点,而且注意稳定性差,注意广度不够。因此,像例1这样由诸多干扰因素构成的“循环变化规律”就很不容易被他们发现,一些学生甚至在“合作”“启发”之后仍难以完成。这无形给学生造成了挫败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相关期刊更多

矿产保护与利用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地质调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