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审美教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教学时间的分配上不合理
现在的高等院校,特别是专科段的音乐类学校,短短的三年时间,学生既要学习基本的演奏技巧,又要学习音乐的表现,往往抓住一头丢了那头,音乐审美素质的培养往往是一句空话,更谈不上演奏上的丰富多彩,美感和感人了。
(二)在教学内容上,钢琴课与相关课程脱节
例如,钢琴课开设在三学年的前两年,伴奏课开在第三学年。上伴奏课时,钢琴基础课就不再开设,学生只学习和弦知识、调试的判断,音型的选择,织体的运用等等,忽略了技巧的继续学习,更谈不上内容的深度研究,演奏起来美感提高就是奢望了。
(三)教学具体实施上
一是只注重技能训练,不注重内在美的分析,二是只追求进度,不按照科学的安排,循序渐进的学习,三是大部分学校还是以传统的钢琴教程为主,不学习现在音乐院校流行用的教材,封闭自己,不思进取,四是只追求弹好考试曲目,不追求曲目的广泛性。这样就导致学生接触的曲子少,理解的东西少,分析的东西少,思维很有局限,演奏起来枯燥、干瘪,没有新意、活力,审美教育就成了一句空话。
二、钢琴审美教育中教师所需的基本能力
钢琴教师在钢琴教学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是学生的直接教育者,既要教给学生科学的专业技能,又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老师的语言、动作乃至思想都能在学生中引起共鸣,老师的语言素养、行为素养等的高低,直接决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思想素质的高低,这些又间接的影响着学生的音乐修养,影响着学生的审美情怀。在钢琴教学中,教师究竟需要具备哪些审能力呢?
(一)认识美的能力
钢琴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音乐专业素质。首先专业教师要有较高的演奏技能,钢琴演奏技术差的老师能教好学生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其次钢琴老师要有自己分析钢琴作品中的音乐内涵的能力,并且能够很好的表达出来,用表现的形象让学生理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熏陶,在长期的坚持中获得审美教育。教师的教学绝不是每节课就在学生面前展示自己的演奏技巧。其次,钢琴专业教师还应了解绘画、舞蹈、文学、诗歌、戏剧、建筑、雕塑、书法等内容,善于发现和挖掘钢琴教材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的融入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认识美。
(二)运用美的能力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把演奏技巧的训练当成是学生唯一至高无上的任务,从而忽视了学生学琴的根本目的和个体能力差异,一味地追求演奏方法的高标准、严要求。而这些给学生带来的就是反复的、枯燥的、无味的、机械化的练习,而正是这些练习磨灭了学生学琴的兴趣。所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多给学生一些宽容和理解,让他们从那些高、深、尖的技巧训练中解脱出来,更多的尝试到学琴给他们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从学生喜欢的曲子入手,介绍给学生一些经典的钢琴作品,结合各种音乐要素,挖掘作品中的美。善于从生活中捕捉“美”的音源,从不同的音乐途径和形式中寻求美,帮助学生积累好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熟记甚至背唱相关的音乐经典作品,积蓄其丰富的音乐审美内涵。
(三)创造美的能力
认识了美,能够运用审美在教学之中,是学生表现美的重要因数。教师要在一堂课中让学生有很大收获,必须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殊不知,美好的师生关系是钢琴美育教学的良好开始,这种美好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刻苦的努力练习,才能创造出更好的音乐,老师的精心指导,让音乐作品的美更好的展现,学生的二度创作让作品的内涵更好的表现出来,这种美的传递不就是美育的最佳结晶吗?这样的教学氛围能让审美教育得到落实和深化。此外,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创造审美情景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三、钢琴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
钢琴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手段很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体验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是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深入研究教材,对作品的时代背景,技术要求,描写的意境有深入的了解,然后针对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好不同的教学手段和进度,让学生能够比较完美的把作品的意思表达出来。二是悉心研究,找准作品的内涵,找出体现各种美的乐句,通过教师示范、语言指导等把美育的东西传递给学生。三是可以用各种教具为工具,让学生有美的直观体验,比如不同大师的演奏示范带,能给学生很好的范例。当然最重要的是老师的演奏,更能让学生最直接体会美的感觉美的表达,更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更好的培养学生对作品的表现能力和对作品的二度创作能力。
(二)抓住音乐特性是表现音乐的关键
要理解音乐特性,就是要抓住音乐作品的性质,要弄清楚作品的体裁是什么,要表达的情绪是什么,是活泼的、激动的、悲伤的等等,抓住音乐特性就是抓住了音乐作品的中心思想,也就抓住了内容和情感,然后用音乐的基本要素表现出来,通过力度、对比、乐句的处理等把形象刻画出来,抒发出学生自己的真实情感,钢琴演奏也就活了,如果把音乐特性误判了,一首欢快活泼的钢琴曲演奏成了抒情曲子或者把一首进行曲弹成舞曲就成了演奏不达意,谬误千里。抓住音乐特性应该从直感、标题、标记、分析等方面加以深入进行,只有长期坚持,才能有量变到质变得深化。
(三)情感处理是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
情感处理的手段很多,包括音乐的走向,力度的变化,强弱的对比等等,它总是同音乐要刻画的形象、传达的意境、抒发的情感连在一起。所以总要正确分析作曲家为作品所做的各种力度标记,分析乐句的自然倾向,领会音乐本身告诉我们如何进行情感处理,这样才能完美地表达好作品。
(四)运用对比是一切艺术表演的重要原则
对比是一切艺术创作表演遵循的美学原则,从表演的角度来讲,大方面来概括可以把音乐的对比简单地归纳为两类:音乐特性对比和力度对比。在表现手法的对比上,有快慢、长短、强弱、断连、刚柔、明暗、高低、旋律性与节奏性等,对比是音乐表现重要的基本要素,是音乐美育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没有对比,音乐会变得平庸无味,毫无生气。
(五)讲究和声、音色、踏板、语气的运用
钢琴作品中和声进行是经过作曲家们精心思考创作出来的,演奏时要严格和声感觉,清楚和声走向,尽可能表达作曲家的意思,弹出应有的效果。钢琴作品要求的音色要严格表达,不同时代的作曲家,包括同时代不同的作曲家,要求的技术和音色也有不同,比如莫扎特的音色、贝多芬的音色、肖邦的音色等都不相同,演奏者要精心研究才能正确表达,这些都需要老师做好功课,让学生深刻领会。踏板的运用,更是丰富多彩,全踏板、二分之一踏板、四分之一踏板、碎踏板都可以根据作品的需要灵活运用,即使同一首钢琴作品在不同的钢琴上演奏,踏板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在不同的演奏环境也可以根据音响效果合理调整,比如高音区可多用一些,低音区要少用一些,音阶进行可不用,演出场地在广场和在演奏厅都可以运用得不同,一切都是以美感为准,以更好的表达作曲家的意思为准。关于音色和踏板,这都需要演奏者在弹奏中用心去体验、把握,若要弹出多种音色的变化,就要讲究触键的方法和踏板的使用,触键的距离、速度、力度要搭配好,指尖要有感觉,并用耳朵反复鉴别,用心去寻找不同的音色。
四、钢琴审美教学注意的事项
(一)教师的言语指导
钢琴教学中,教师的言语指导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有的老师能够说出作品的内涵,有的老师只会泛泛而谈,有的老师干脆惜字如金,这样就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有多有少,学生课堂上的所获决定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再度创作,影响着学生的审美创作。所以好老师的教学语言,声情并茂,很容易就把学生带入音乐的世界,学生就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创造更好、更多的美。
(二)教师的积极精神
教师的精神面貌是学生的第一直观,从学生进课堂的一瞬间,老师的积极精神就能对学生感染,一个好的学习气氛产生了,一下子就能把学生的情绪调动了起来,在接下来的弹奏中很容易进入美的体验。
(三)学生弹奏的曲目熟悉,技术正确
美育的前提是曲目熟悉,没有错音、错节奏,手型正确,技术规范,能真正放松地表现。
(四)教室的美化
教室的美化第一是指教室的布置,一间好的教室,环境的整洁,细化的摆设,学生上课进入其中,就能净化学生的心灵,有一种好好演奏的冲动,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其次教学气氛的营造,它包括房间布置不自然流露的氛围,比如世界音乐大师、钢琴大师们的肖像画等,能让学生仰望音乐,发奋图强。也包括老师的教态,从学生进入琴房,老师的态度就开始影响学生,教师的美好语言,教师的美好示范,教师的美好精神,无不给学生以熏陶,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能集中精力,获取最大的收获。
(五)给学生提供表演的平台
现在各大艺术院校学生上钢琴课,几乎都是两三个人一节课,有的学生还是一人一节,学生锻炼的机会相对较少,提供给学生表演的平台,就是提供给学生互相观摩学习的机会,找出自己的不足,让心智获得磨练,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失误的痛苦,获得在不同环境下演奏的体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在这些平台中,不断完善表演,让学生在无负担的情况下获得美的享受,获得心灵的升华。
五、结语
一、从声音上进行节奏审美观塑造
在很早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有个著名的歌唱家,她叫做秦青。在《列子.汤问》中,对秦青的歌唱技巧进行了一系列的阐述和表达,最著名的一句莫过于“声振林木,响遏行云”,韩鹅的歌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句话也是体现了当时的歌唱家具有的超高艺术技巧和很强的音乐表现力。回到如今,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声乐发声训练中,如何发展美好的声音,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技术问题。上海音乐学院著名的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曾经指出:“练声是为了训练发声的基本状态,所以练声的时候对声音要求要非常严格、规范”,这里是指,当我们唱到高声区的时候要尽量做到“上不封顶”,不能有任何盖住的感觉,需要彻底的打开。然后,还要注意在换声区的一些细节问题,要做到放松,不能随意的去加力或者伸张,如果力量使用的不恰当,声音就会像粗大的线头,无法穿过钢针一样。“高音地下捡,低音天上拿。”这即是从声音的角度来讲的。还有许多的学者在针对这个问题,建议用乐曲取代练声练习来进行开声训练,这种提法和方法,应该对如今的声乐教学研究有一定的建设性意义,如中央音乐学院彭康亮教授在一次讲学中就表达了这样的观点。美妙而动听的声音本身就具有了一定的美感,著名的声乐教育家倪瑞霖在一次讲座中曾经提出,什么样的声音才算是美妙动听的,这与声音震动的频率和震动频率的均匀性有很大的联系。已故的意大利声乐泰斗帕瓦罗蒂在其自传《我的世界》一书中指出,他常常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男高音的音色会让听众那么着迷,甚至激动与兴奋。听众听男高音,莫过去去等待HiC或者更高音的到来,从而达到。由此得知,声音本身所带来的感染力是巨大无穷的。很难想象一个充满嘶哑和干涩的音色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如著名的歌曲《一杯美酒》,这首歌曲中的前一部分表现爱情的内容,是借用美酒来进行比喻,伴随着祈祷形式的回音音型,衬托出对美好真挚感情的一种主观上的向往,而在后一部分,则以长音“啊,亲人啊”作为出现的烘托方式,形成与前一部分的对比与落差,特别是在结尾部分采用的8度大跳,更加突出了这一特点。
二、从情感上进行节奏审美观塑造
这里所说的情感,主要是从内容上来谈的。如果把声音称作形式,那么情感就是内容,是对作曲家谱写在乐谱上的音乐作品精神内涵的把握。情感的把握,要做到适中而不过分,即要把握“度"。这在我国古代即有相关的表述,北宋成玉石在音乐美学著作《琴论》中即推崇“质而不野,文而不史”的琴乐风格,要求琴乐演奏既要讲究文饰,却又不“用意太过”;既要把握乐曲之“大纲”,而又不率意自任讲的就是对乐曲“度”的把握。声乐教学中,在情感的塑造上应该追求真挚而又有说服力,感情过溢或不足都会让听众难以引起共鸣,从而削弱艺术的感染力。当然,合度合理的情感的塑造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条件,与表演者的文化涵养、生活体验、价值取向等方面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是歌者综合素质的反映。王次紹教授在《论音乐的表演》一文中说,世界上一切伟大的音乐家,都是具有广阔知识眼界的大家,就像巴伦博伊姆一样,他既是著名的钢琴演奏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指挥家和音乐教育家,他对众多的音乐文献,如钢琴资料都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他对音乐发展的发展了如指掌,这些都是他成为一位伟大音乐家的必备素质。在声乐演唱和教学中,要做到“一发声,入人耳”,便能“感人心”,就需要在文化修养、生活体验等方面加以提高。音乐是根源于人的本性。从自然的本质和精力来创造音乐和丰富的自然。可以说,音乐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它反映了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描绘了人类灵魂的状态。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最后的分析是用来享受的,听了听音乐,让人感觉它要表达的,这是我们应该感觉。因此,音乐欣赏和理解,我们不能给予固定的框架。一般情况而言(非特殊情况),音乐的理解不存在“懂得欣赏”和“不懂得欣赏”,根本没有更多的实际意义的标准。
作者:连璐璐 单位:湖北宜昌三峡艺术高中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课件下载┆教学论文┆实用文档┆个人简历┆论文中心┆演讲稿┆考试相关┆党团社会┆职场技巧┆作文园地┆法律文书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文书->语文论文->教学内容退出登录用户管理
赞助商
栏目导航
·语文论文·数学论文
·英语论文·政治论文
·物理论文·化学论文
·历史论文·地理论文
·生物论文·音乐论文
·美术论文·体育论文
·信息论文·德育论文
·教育法规·课程改革
·家长频道·教育管理
·教程指导·班主任论文
·教育综合
最新推荐
·用反证法解遗传题的几点
·愉快教学法初探_生物论文
·注重初中生物教学,提高
·转基因动物制造的药品被
·转基因羊的诞生_生物论文
·关于新世纪中学生物课程
·关于新编高中生物必修教
·转基因动物食品安全吗?
·转基因动物_生物论文
·课件制作技巧略谈_生物论
·CAI课件的编制原则_生物
·“根的形态”一节中多媒
热门文章
·大气温室效应和全球
·保护生物多样性_生物
·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
·浅谈纳米技术_物理论
·转基因动物_生物论文
·动植物基因工程介绍
·数学家名中英文对照
·转基因动物食品安全
·[图文]小学音乐课改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
相关文章
·强化学生美育教育发
·强化学生美育教育,
·中小学创新教育及其
·发挥地理优势渗透美
·通过中学化学教学渗
·[图文]中学物理教育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美
·中学外语课堂教学中
·数学新教材中美育因
·把握数学美的特征发
美育的意义及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_语文论文
作者:佚名来源:不详时间:2006-12-1222:46:28人:yujklj68kfg
减小字体增大字体
[作者]李丽
[内容]
一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培养审美意识的教育。
中学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内容,其中美育是这个整体的重要组成部份。然而,普遍的情形却是许多学校及教育工作者轻视甚至排斥美育,其所以如此,原因主要有二:或认为无须美育而人自能审美,或认为审美无关宏旨,因而美育无甚意义。这种看法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因此,有必要对美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加以讨论。
无论是自然的、社会的、还是艺术的客观事物,只要具有美的属性,都可以作为人们的审美对象;但是,人们并非天然地就能进行审美,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1)]客观存在的美,先天健全的器官,只是审美的客观条件和素质基础,主体不具备审美意识,审美仍无法进行。审美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人在生理心理素质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审美教育并在审美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审美教育和审美实践的产物。由审美教育和审美实践培育形成“感受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2)]客观美才能成为审美反映的对象,主客体之间才能构成审美关系。概而言之:人们要进行审美活动,必须具备审美意识,要具备审美意识,美育是必不可少的。
更深入地看,美育的必要性、重要性仍在于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人认识与改造世界、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审美意识是审美掌握世界的方式的心理根源。客观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其属性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人类要掌握客观世界(即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须相应地拥有多方面多层次的方式。审美方式就正是人类掌握客观世界的诸种方式之一。它能使人“按照美的规律”[(3)]去认识、改造世界,而只有充分拥有和运用包括审美方式在内的多种方式,才能使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亦即恩格斯所说的“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4)]总之,无论是从掌握世界的角度还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而言,审美掌握方式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既然如此,作为形成人的审美意识的必要条件的美育,当然就绝不应轻忽而应予以高度重视。
美育之重要,还在于它对其它各种教育活动(尤其是德育、智育)有着促进作用。在这里,只侧重谈谈它对德育、智育的促进。
美育的内容是培养审美意识(美的观念),德育的内容是培养道德意识(善的观念),智育的内容是培育科学意识(真的观念),审美意识与道德意识、科学意识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美育能够对德育、智育产生促进作用。
审美意识中渗透着科学意识。科学意识是求真:以概括、理知的形式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审美意识是求美:以感性直观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美的属性。二者是相互区别、相对独立的;但是二者又是密切联系着的,求美的审美意识必然是以对真的认识和把握为基础的。从最一般的如形色声动静等观念到人事景物情等理解,都是人们对事物的概括和理知的认识、把握,离开这种认识、把握,客观事物对于主体根本无美可言。我们对高山、大海的审美反映,就绝不只是单纯的感官愉悦,而是渗透着一定的理性因素、具有对“真”的认识的性质的。特别是对社会美、艺术美的审美反映,更有着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的重要因素,如对,对《红楼梦》的审美反映,其中必包含有对特定社会历史本质规律的认识、了解,如果对此无科学的认识、把握,断不能对它们的重大审美意义产生敏锐的审美感知和深刻的审美理解。
审美意识中积淀着道德意识。当人在实践中掌握了客观世界规律(真),并运用于实践中时,便产生了道德意识(它是人对客观现实、实践活动是否合乎主观目的、需要的反映、认识,是一种社会功利观念),其后,才从中孕育出审美意识。因而,审美意识在产生之初是等同于道德意识的,客观事物的目的性就是善,也就是美。但是,审美意识一旦产生,就开始逐渐从道德意识中分化出来,相对独立地发展,以自己独特的似乎无功利的形式反作用于客观实践,可以“不顾任何实用的考虑而喜爱美的东西”。[(5)]然而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最终都是为了实现和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和利益,与之根本无关甚或相反的东西,不可能被感受为美;所以,分化独立出来以后的审美意识的具体表现形式尽管可以不与个人当前的实用功利发生直接的联系,在根底里却仍然包含着社会功的利性质,潜隐着比个人直接功利目的远为深广的社会功利目的、需要。总之,相对独立的审美意识虽不等于道德意识,却必然包含着道德意识,只不过它有道德意识的内容和效能,是体现、实现于比较曲折间接的形式里而已。
审美意识中含有科学认识因素和伦理功能性质,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的同时,当然就能间接地使人也得到一定的科学意识、道德意识的培养。
综上所述,可见美育确实是不可缺少不容轻视的一种教育。
二
美育之必要、重要已毋庸置疑,问题的讨论便推进到:中学教育中如何实现美育?总的说来,美育应该且可以广泛地渗透到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乃至行政管理工作中,从而得到某种程度某些方面的体现。
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美育,是语文教学应有之义,现行的《全日制中学语文大纲》就明确规定了语文教学目的应包括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但认识仅止于此,无以理解它为何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要对此有透彻的理解、认识,必须对美育与语文教学的内在联系,对语文教学实施、贯穿、强化美育的必然性、必要性、可行性,予以探讨。
1.语文教学内容所具有的审美属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必然的联系,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语文教学的过程必须贯穿美育,美育通过语文教学得以实现。
意识是存在的产物。没有审美对象的存在,绝无审美意识的产生。马克思说:“只有音乐才唤醒人的音乐感觉”,[(6)]“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7)]培养审美意识的美育之实施、实现必须以审美对象为先决条件。而正是在这里,语文教学显示了实施美育的优越条件,为美育提供着坚实的基础。这主要表现在语文学科具有鲜明的文学性。文学性既是语文教育的特征之一,又是语文教育的巨大优势。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80%的课文是中外文学名作佳作。文学是艺术美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是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的集中反映和形象表现。因此,文学正是绝佳的审美对象。其它非文学的议论文、说明文等,也都有一定的典范性,在思想内容、结构、手法、语言上有着美的品质,不失为审美的对象。由此可见,语文教材本身就是美的结晶,为美育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同时,既然语文教材以美为其本质属性之一,因而语文教学就必须贯穿着美育。必须从审美入手,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形式作出审美感知,进而作出审美的判断和评析,否则,学生一开始就会被阻隔于艺术形象之外,进入不了作品创造的艺术境界,当然也就不能体察作品意蕴和艺术特点,即使是进行主题分析归纳也很难,因为作品的主题是潜藏于艺术形象和艺术形式之中的。不作审美启发引导,只作理论性分析,只能是对完整的语文教学的粗暴,至多只能完成一些知识性教学任务,其主题归纳、形象分析、特色指点等都必是隔靴搔痒、抽象空洞、硬性外加的东西,无以实现语文教学的文学感染、思想熏陶的功能。
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质的统一性,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乃是势之必然。
2.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语文教学是实施美育的优选途径。美育具有多端性,可以选择多种入手处进行美育。引导学生接触多彩多姿的大自然,使学生从大自然中获得美的感染和熏陶;引导学生接触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使学生从社会美中去辨别善恶美丑,塑造美的心灵,都是美育的途径。但是,艺术美可以使学生集中地感知美、理解美、体验美,受到美的教育。在谈到社会生活美和文学艺术美时曾指出:“因为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有普遍性。”[(8)]正因为如此,从艺术美入手去进行美育就能实施更高层次的美育,更有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在中学美育中,艺术美则是重要的审美对象,艺术学科的教学则是实施美育的便捷的途径。其中,语文教学以其课时多、内容广博的特点,自然地应成为实施美育的最佳手段和途径。
3.中学美育的实际情况,决定了语文教学是实施美能的重要渠道。中学教学的特殊性,中学生年龄、阅历、知识、心理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决定了中学不宜开设专门的美学理论课(即使是大学,也都是在较高年级才开设美学课程),中学美育的主要任务便只能交给艺术类学科去完成。音乐与美术当然是美育的基础课,且相当专业化,但是,这两门课程的学时实在太少(大多数高中取消了这两门课程),实难起到完成中学美育任务的主要作用。而语文是学生的主课,是学生接触量最多的学科(其学时占中学全部学科总数的30%),且其内容又集中了深广的美。语文教学应当发挥自己的优势,切实而又有效地实施美育。
凡此种种,已足以证明: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本质的必然联系,语文教学是中学美育的重要途径。
三
语文教学中的美是丰富的,进行审美教育的方式也是多样的。根据语文科的特殊性和语文美育的实践经验,可侧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去进行美育。
所周知,用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并不能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因此要体现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就要充分感悟诗中的意境,通过对每一句诗的精确领悟,进而在脑海中想象出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有凭借学生的生活经验,串联比较、动之以情,作品中所描绘的事物才能“再现”。例如在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这首诗中,全诗20个字没有像绘画、舞蹈和雕塑那样有具体、生动的直观形象,若想把这些语言文字在小学生的头脑中转化成鲜活的图画,就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设置情境,调动想象力进行形象的再创造:天上的鸟儿怎么了?天空的白云怎么了?这些由教师串讲,学生才得以复现眼前的景物,而“众鸟”“孤云”为什么会厌弃诗人远去呢?这就要着力诱使学生展开联想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静观长久,独坐无语,连鸟儿高飞、白云飘去也毫无在意,这是为何?对这两句的形象解释,要给学生在感情基调上以孤独、寂寞的感觉。“尽”“闲”两个字,把学生引入一个“静寂”的境界。诗句中“动”中有“静”,不托景联想,就不能境界全出。如果说前两句要引导学生想象感受孤独之感,那么后两句则要启迪学生想象出物我相知,诗人与敬亭山互为知己的境界,我静静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诗人以丰富奇特的想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地留下“空白状态”由读者来添补,这样才能发挥更好的审美作用。“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这静坐不动的画面背后,隐藏着另一个画面:诗人当时颠沛流离,尝尽辛酸,无依无靠,寄情于大自然,以山为伴,寻找安慰。这虚实相生、显隐相替、相互映衬的意境,教师要用多媒体、介绍生平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审美想象,才能填充这些“空白”。不启发联想和想象,不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实践,仅仅依靠词句的抽象诠释,笼统地表情达意,审美教育目的是难以达到的。
二、依据诗歌是情感与认识相融合的特点进行审美教育
情感性是美育的最显著特征,也是诗歌最突出的特征。所以教师对古诗的教学,也要抓住情感这个关键。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诗,全诗不见一个“喜”字,却也处处充盈喜意,一、二两句中的“知”和“乃”字,用得恰到好处,诗人喜雨的心情跃然纸上。三、四两句,“潜”字和“细”字都用得生动、传神,最后六句集中写“夜雨”。教师要充满感情,声情并茂地把诗人流离转徙开始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亲自耕种、与民交欢、钟情春雨的感情传达给学生,使之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美与情感相伴相随,从本质上说,美育即是情感教育。美育一方面能使学生达到“情动而辞发”;一方面又是对学生进行德育与智育的方法。在《竹石》这首诗中,诗人巧借岩竹表现出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骨气,也是对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等俗见的藐视。因此对诗中的“咬定”一词分析就要充满感彩;“千磨万击”写出竹子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这也是作者不畏权贵、嫉恶如仇的化身,只有如此浸染感情的分析,才能赋予古诗字、词、句教学以美的感受、欣46页)赏和创造。
三、围绕诗歌愉悦性与理性相统一的特点进行审美教育
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美育具有愉悦性,学习、欣赏古诗,除了接受理性的教育之外,更主要之处还在于古诗能给人轻松、愉悦的感染力。审美是一件非常轻松、愉悦的事情,总是在美好的事物中进行,没有半点牵强,完全是解放的、自由的。翁卷的《乡村四月》细腻传神地描绘了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绿原、白川、子规、烟雨,这些色彩明亮的景物交相辉映,令人应接不暇,美不胜收。“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在这两句中,诗人着力抓住这些景物,静动结合,给人一种无尽的享受。体悟这些诗句,要诱使学生展开想象,美丽的江南水乡到处是一片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置身其中,如在画中游玩,欣喜之情油然而生。而在后两句诗中,诗人紧紧抓住了在田间辛勤劳作的农民形象来描绘。这与前两句交相呼应,给人以审美感受。理解了这些深层的内涵,学生会流连在江南水乡里,尽情品味草木茂盛、波光粼粼、烟雨蒙蒙、采桑插秧的乡村风光,舒缓了心绪,荡涤了心灵,愉悦了身心。内容与形式既辩证又统一。古诗的美育除了内容美之外,也有形式美。古诗的形式美是由语言、韵律、节奏等综合而成的一种表现形态美。教学中教师必须体系掌握,否则就难以得心应手。
总之,古诗的美寓于形象之中,古诗的美寓于情感之中,古诗的美寓于愉悦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古诗文中充分感悟其特有的魅力,逐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作者:陈钢强 单位:莆田市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韩利卿.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几点尝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10).
那么如何发挥文学作品的优势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教育呢?《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这样的教学建议:“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他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一、披文——形象思维带动学生感受美
人类对美的追求,总是从具体形象的感知开始的,美的形象印入大脑就会使人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进而产生审美心理效应。所以教师在教学文学作品时就要通过各种途径直观呈现作品所描绘的形象、意境,引领学生从具体的形象中感受自然美、生活美、人文美和艺术美。
文学作品种类繁多,应根据作品特点直观呈现形象和意境。如学习《济南的冬天》,教师就要带动学生通过颂读、描绘、联想、想象,使作品所描绘的山、水、雪景、水藻、垂柳等各种景物直观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感受到济南冬天的温情美、舒适美,渐入意境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学习鲁迅先生的《社戏》就要带动学生联系生活经历,调动学生形象思维,在大脑中形象再现小伙伴们摇船的画面、看戏的场景、偷豆吃的情景。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意境具有完整性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时决不能采取逐句讲解、逐段分析的方法,而要在解决难点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整体感受文本再现的形象美,教师要用自己丰富的美学知识和审美感受唤醒学生相关的经历和感受,带动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融入作品的美境,丰富深化其审美感受。
教学文学作品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思想感情和高尚的心灵,教师还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果教师的语言贫乏,联想力和想象力不丰富,作品中的形象、意境在自己的头脑中都模糊不清,就无法使形象和意境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
二、入情——情感熏陶引导学生体验美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感情是人类追求真理的原动力,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以情感染。文学作品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人物、场景、情节之中都蕴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要使学生受到作品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教师就要带着感情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入体验作品的美,缩小作品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教师和作者三者的感情实现沟通。
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不同,教师要根据作品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去引导学生体验感受作品之美。如小说教学,教师要在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把握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形象。主人公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清晰了,学生才能对小说的思想感情有深刻的体验。再如诗歌教学,诗歌是用精炼、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语言创造意境,表达感情的,但不同类型的诗歌表达感情的方式又不一样,要区别处理。抒情诗侧重于直接抒发感情,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抓住思想感情线索体验感悟;叙事诗有较完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就要引导学生从场景、人物、情节入手,逐步体会作品表达的感情;说理诗则要琢磨诗句所包含的深刻哲理,体会诗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把握作品的感情。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学生就有了个性化的体验,审美情趣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
三、入理——理性分析启发学生鉴赏美
感受了形象美,体验了感情美,这还是审美的基础阶段,还要启发学生入理。缺乏理性的感情是不稳定的,只有升华到理性,学生的情感才会趋向稳定,才能正确地鉴别真善美、假恶丑。《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这就要求学生要对文学作品有理性的认识,完成由情到理的过渡,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以学习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为例,学生如果只限于对小说曲折故事情节的了解,对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贪婪、势利、虚荣、惟利是图的丑恶嘴脸厌恶痛恨,对于勒的悲惨遭遇同情可怜,那未免太肤浅了。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金钱能够影响到人与人的关系,这不仅在国外在过去,即使现在在我们的周围也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探讨人性的弱点;探讨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尝试了这样深层次的理性赏析,学生就会对作品丰富深刻的内涵理解更深更透彻,对小说所表现的那个时代、那个社会、那种人性的丑恶都会有新的深刻的认识。有了这样深层次的鉴赏,对提高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必然大有裨益。
四、拓展——实践运用激发学生表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