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国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为南宁一家投资公司负责人的江先生,上世纪90年代初开户入市。“那时候股民主要从报纸和广播获取证券信息,到券商营业部现场交流是一个重要的方式。”江先生表示,上世纪90年代初的股票分析报告会必须交钱才能参加,且价格不菲。当时证券市场只有几十只股票,流通盘很小容易受庄家操纵,再加上实施T+0交易且没有涨跌幅限制,个股的波动幅度很大,一天内价格翻倍或暴跌百分之三五十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儿。
第二代股民: 几经沉浮适应市场
1996年开始的牛市,引来了大批想通过炒股赚钱的股民,广西资深证券市场人士夏雨就是其中一位。
“我记得自己是在‘十二道金牌令’的3天前开的户,亲历大盘跌停,还没吃到肉就被站岗了。”夏雨回忆,当时开户的情况比现在还火爆得多,仿佛开了证券账户就可以直接从股市提走钱一般。新开户的股民排成长龙,有武警在一旁维持秩序,轮到某人办理现金存入手续时,有时是把一捆一捆的现金钞票,让别人帮忙递到窗口。
第三代股民: 经历牛市收益较好
第三代股民主要是在1999、2000年的牛市进场,大盘当年从1000点附近涨到2245点,看起来涨幅不是特别大,但是网络科技股表现抢眼。那个时期进场的股民,经历了互联网泡沫的诞生和破灭。
股民刘先生在2000年9月开户炒股,当时他还在读大学。有一次到证券营业部现场观摩后,刘先生就被那红绿相间的世界迷住了,于是赶紧凑了4000多元开户。
炒股十多年来,刘先生看到身边多位股友大起大落。他觉得,股市是个好地方,但钱其实并不好赚,稍不留神,在牛市赚的钱就会在熊市里亏掉,可谓是“打江山易守江山难”。
第四代股民: 大起大落股海沉浮
这代股民踏着2006、2007年的大牛市入场,上证综指在那波牛市中从998点大涨到6124点。5倍多的涨幅,堪称A股历史上最大的牛市。
“我是在2007年9月开户炒股的,还没尝到牛市盛宴的美味,大盘就见顶了。现在想想,真是够悲催的。”股民黄先生表示,他当年开户后不久以50元左右的价格买进中国铝业,后来该股跌到12元附近时止损出局,亏损幅度近80%。“股市给我的印象就是,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及时止损很重要。”
第五代股民:大胆激进还不成熟
出生于1989年的小陈在股市中的资金量只有6万元。“我平时都是通过手机和电脑获取市场信息,所买股票多数是参考投资顾问的建议,有时候是凭消息面和感觉买股,操作上比较大胆。”小陈表示,瞬息万变的证券市场使其没法潜下心来学习。看到自己拿的股票没有涨,就忍不住想换股。但换了股之后,手中那只股票又不涨了,于是又想换股。
症状1:不喜欢周末和假期
股民小郭今年春节后涉足股海,由于朋友推荐的几只股票表现都不错,收益率已经达到30%左右,这让他对股市充满信心。“我现在最不喜欢周末和假期,整个人都没寄托了。”小郭说,“我刚到南京工作,家离得又远,上次清明小长假简直把我憋坏了。只盼着长假快点结束,又可以看盘买股,过紧张刺激的生活了。”
症状2:做梦看到的都是K线图
“晚上做梦都是K线图,想的都是股票:如果行情这样走,我就如何操作;如果行情那样,又该如何操作。”新股民张先生最近“赚了指数没赚到钱”,满仓追高“南车”,次日又割肉出逃,损失近15%。他坦言,股票已经左右了他的喜怒哀乐,亏钱就没心思工作,“看到别人赚钱我就心急,我也想过,这种心态可能不适合炒股,但又手痒忍不住。”
症状3:睡再晚每天9点前准时醒
85后的李先生经常上夜班,以前即使不上夜班,他也是“夜猫子”爱追剧、打游戏。成为股民后,他最大的变化就是不管前一晚熬夜到几点,必定在9点前自然醒,他笑言“股市生物钟比闹钟还要准”。醒来第一件事便是打开手机,先看一遍券商操作建议,然后在9点20分左右盯集合竞价、忙挂单,再花上半小时看有没有成交,折腾到10点才去洗漱。
症状4:股票让散户成演说家
不炒股的江女士坦言,最近几次聚会都因为股票坏了兴致。江女士约了几个同学聚餐,哪料股票成了饭局上的主流话题,同学三句话不离行情,五句话不离涨跌,聚会成了炒股经验交流会。她调侃道:“如果爱情能让人成为文学家,股票能让散户都成为演说家、思想家和哲学家。”
症状5:赚钱舍不得花
26岁的朱朱是个白领,炒股前,她的生活简单但不失乐趣,爱打扮、爱看电影。炒股后,朱朱上班一有空就打开电脑看股票走势图,回家打开电视就看财经新闻,或和同学在网上交流行情。去年下半年以来,她投入的资金在股市赚了6万元,一高兴清明小长假和同学去了趟香港,结果却一件衣服也舍不得买,“两千块买几件衣服,还不如买股票钱生钱呢。”回来后,她又将钱投入了股市。
别让股市涨跌左右了我们的生活
“要是我没抛就好啦”、“早知道我就买……”朋友自从炒股之后,诸如此类的话就常常挂在嘴边,大盘的涨跌行情成了他心情的晴雨表。
像这样的新股民并不在少数,炒股俨然成了支撑他们生活的重心。大盘上涨时心花怒放,但凡持有的股票稍有下跌,就跟变了个人似的,茶饭不思、夜不安寝。
事实上这绝非股民的正常心理,而是一种“股市焦虑综合征”。随着牛市的到来,大批新股民涌入股市,这种焦虑症也将迅速蔓延。如果发现自己或是周围的亲朋好友也有上述症状时,不要着急,只需切记保持两心:一为平常心,一为初心。
[关键词] 人民币升值 汇率重估预期 流动性过剩 股市
自2005年7月2日人民银行宣布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至今,人民币汇率累计升值幅度已超过7%以上 ,同期上证A股从最低1030点上升至4000点以上,上升400%以上,两者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未来又将如何发展,本文试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人民币升值的理论基础
蒙代尔的不可能三角形理论(X+Y+M=2)认为,假设资本是自由流动的,对一个中央银行来说,在货币政策完全独立和稳定的汇率两者之间只能实现其中之一,而不能兼备。三者在理论上的关系可以表述为:三角形的三条边是每个中央银行都希望得到的。第一条边代表资本完全的自由流动(Y=1),第二条边代表货币政策完全独立(M=1),主要标志是中央银行能够独立根据国内的经济形势制定理论政策,第三条边代表的是汇率稳定,即每个国家希望自己的货币稳定,不大起大落。
我们把三角形作成一个坐标系,即三角形的三个角点表示三种汇率制度,目前的情况最有代表的三种汇率制度是:OECD代表的汇率完全自由浮动,如美国、日本等,它实现了资本完全自由流动和独立的货币政策;我国的香港货币当局则占据了资本完全流动和汇率稳定的两边,但是我国香港货币当局不具有货币政策的独立性(M=0);中国也占了两边,即可以独立制定货币政策和保持汇率稳定,但是中国实行资本外汇管制,资本不能自由流动(Y=0)。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维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极为重要的,因此M的取值会接近于1或等于1。随着银行、证券、保险业务的对外开放,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资本市场的逐渐改革,资本的自由流动会越来越放松,Y值将会加大,但是这三者之和一定要等于2,M不能变,必须接近于1。随着开放的扩大,Y值肯定要增加,变化的唯一可能性就是X值要缩小,中国的汇率制度一定要朝着有弹性的真正的浮动汇率发展。
而不论从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利率水平、通货膨胀率还是贸易顺差以及外汇储备情况看,人民币汇率都存在着升值的压力,并且人民币升值压力是持续的。
首先,中国的经济、贸易结构决定了人民币升值属于结构性问题。我国以加工贸易为主,占总的出口贸易额的一半以上。而加工贸易附加值低,极易产生顺差。贸易的顺差又往往引致资本项目的顺差。因此,升值并不一定会减少顺差。
其次,全球货币泛滥,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和高额的贸易顺差结构化地吸引了国际资本。本轮美元升息前,利率降到了40多年的新低,美元供给因而过剩;而大量国家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机制,则作为杠杆进一步放大了相关国家的货币供给。
二、人民币升值对股市的影响
任何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崛起的过程中,都避免不了本国或本地区货币升值的问题。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更是如此。
1985年至1989年之间,亚太区货币大幅升值,股市相应狂飙,台币升值56%,股指上涨1380%;韩元升值22%,股指上涨626%;日元升值77%,股指上涨224%;新加坡元升值20%,股指上涨91%。
1.汇率变动对股市的短期影响
从短期看,主要是汇率变动预期导致投机性热钱流动,影响股市资金供给和市场利率水平,从而对包括股票在内的资产价格产生同向作用。目前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如果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2008年之前升至5:1,则进入中国股市的外国资金仅此一项就能实现10.6%的年复利。
汇率预期对股市产生短期效应,其持续时间长短还取决于汇率变动的方式。如果不存在政府干预,市场汇率调整通常会在较短时间内达到相对稳定水平(甚至超调),此时有关汇率变动的想象空间完全消失,股市也随即趋向稳定。在实行外汇管制且汇率错误定价程度较大的国家,政府可能出于稳定宏观经济的考虑,并不愿意采用一步到位的方式重估币值,反而会刺激市场不断产生进一步的重估预期,导致股市在较长时间内大幅震荡。
2.汇率变动对股市的中长期影响
(1)从微观层面看,汇率变动可能对部分上市公司业绩及财务数据产生直接的影响。
一般来说,人民币升值将从两方面影响上市公司的业绩:一是人民币升值在短期内改变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收入、成本等账面价值,通过外汇折算差异影响其经营业绩;二是因人民币升值所导致的资本成本和收入的提升在长期内改变经济结构,重新赋予行业不同的成长速度。
人民币升值后,基于成本的变化,可能导致出口减少,进口增加。通过进出口这个链条传递,进出口依存度越大的企业,对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越敏感,进而影响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及经营业绩。
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成本增加,对于出口主导型行业,其价格优势将不复存在或有弱化效应。
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意味着进口成本降低,有进口业务的个股,其业绩将被市场普遍看好。
而房地产股,人民币升值对其影响则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渠道表现出来。一是资产增值效应:在人民币升值的前提下,房地产的价值相对于以美元计价的资产而言无疑是升值的;二是资金流入效应:国外大量的资金可能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国内市场,房地产价格因而随之上扬;三是财富效应:由于资金面的宽裕及宏观经济的景气,居民收入水平将得到提高,房地产行业作为消费升级的一个主要焦点得到大家的追捧;四是预期效应:人们的趋利心理和从众心理非常普遍,这将对房地产价格起到明显的推波助澜作用。
人民币升值也将对金融股产生深远影响。对证券行业而言,升值预期下,注入证券市场的资金增加,有利于集聚股市人气和增强投资者信心,直接增加券商的盈利,提高证券业竞争能力,这种效应也将在该类上市公司上得到放大。
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对H股影响将更为明显。H股是以美元或港币标价的人民币资产,人民币升值意味着H股升值,而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潜在收益将成为刺激行情上涨的重要力量。
总之,人民币升值将使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及股价走势出现明显分化,使股票市场出现一定幅度的波动。但股市走势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以人民币升值预期作为投资选择的惟一依据。
(2)从供求关系的层面看,人民币升值预期对全部可用资金的影响可以从国内、国外两方面分析。从国内居民和企业角度看,可能推迟进口消费品和投资品,或者预收货款、推迟付款。这样,在生产和投资领域会有一部分资金闲置出来,另外,从资产组合角度看,可能会出现将外币资产转换为本币资产的趋势,从而增加了本币资金的供给。
汇率重估预期对跨国资本流动的影响很大,一般而言,汇率升值预期会导致一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资本和金融项目”在短期内出现较大的贷方金额。进入金融市场的外国资本当然会直接构成股市的可用资金,即便是以直接投资方式进入国内的外资,由于资金使用要根据工程进度逐步拨付,使用过程中的闲置部分也可能以各种方式介入本国金融市场。
尽管汇率变动会影响股价变动,但在汇率变动的不同阶段上,汇率变动对股价变动的影响程度却是有差别的。在本币升值幅度较小或升值趋势不明显的阶段,汇率可能并不是影响股价的主要因素。但是,在本币长期且大幅度升值期间,人们容易形成强烈的本币升值预期,该预期可能会传导到其他金融资产价格上。
目前,我国尚未实现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还不高。尽管QFII的额度日益放大,但与迅速扩容的股市相比,还远远不成比例。因此,在人民币升值情况下,国外资本流入对股价的拉动作用还不突出。不过,随着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这种拉动作用会逐步增强。所以,在我们着力推进资本市场开放的同时,也应加强对海外资本流入的监管,避免大量“热钱”从非正规渠道流入冲击股市,形成资产价格泡沫。
人们已逐渐认识到人民币升值将彻底改变当前中国的国民财富重新分配的基本格局,而股票投资是分享人民币升值过程中获取超额财富的重要形式之一。正是这一市场本质的革命性变革,才是刺激目前国内流动性资本源源不断地流入A股市场的根本原因。从目前来看,国内充沛的流动性持续流入A股市场的进程还远未结束,我们可以期待中国股市将不断创出新高,投资者应该积极介入金融市场进行投资,以抵御通货膨胀对财富的侵蚀,在人民币升值这场财富盛宴中获得充沛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张艳陈鸿鸿:从广场协议看人民币汇率升值问题[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4(3)
[2]秦熠群:人民币升值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分析[J].河南金融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5
[3]孙建平:汇率弹性化与资本市场的风险控制[J].金融研究,2004(9)
一、东北民间故事中品德优良型的女性形象
东北人民生活在开阔豁达的大平原之上,恢弘大气的环境造就了坦荡、真诚的性格特质。由于早期的东北,自然环境恶劣,人类必须紧密团结才能生存下去,所以东北人在生活中逐渐形成乐于助人,大方仗义的性情和重情义,尚道德的品格。东北人民将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标准呈现在寓有审美和教化功能的民间文学作品之中。民间故事中有很多承载民众道德观念或道德期望的女性形象。他们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优秀品质,贤淑温婉,仁慈善良,为人妻顺,为人媳孝,为人母慈……同时又表现出具鲜明东北地域文化特性的社会文化心理。
(一)温婉贤淑,谦卑忍让的女性形象
这种品格的女性是中国传统观念中的理想女性形象。她们具有顺从和贤惠的特质,行为举止乃至思想观念高度符合纲常伦理的规范,能够满足家庭和社会等对女性的角色要求。女性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家庭,在家庭中,他们是丈夫的辅助者,是子女的抚育者,也是家庭关系的调节者。在东北民众的思想观念中,温婉贤淑的女性也是营造美满幸福家庭不可或缺的,这在民间故事对女性人物形象地塑造上得到很广泛的体现。在东北民间故事中塑造此类女性形象的故事有很多,如《贤媳妇得吉事》、《河郎》、《木头婆婆》[1]等。这类故事以贤惠媳妇知书达理,善解人意,最后得到好运的情节,宣扬了民众对作为妻子的女性在德行上的规范和要求。
(二)善良仁爱,无私奉献的女性形象
善良仁爱被看作是源自女人天性的优秀品质。在寓有教化和审美功能的民间文学中,人们通过许多女性艺术形象表现了对于女性善良和奉献品格的赞美。东北民间故事更是极具东北人民丰富的想象和浓烈的情感。在东北生活故事、幻想故事、乃至鬼狐精怪故事和人参故事中都有具备仁爱等优秀品质的女性身影。较具代表性的故事有《蟒神下凡》、《玉叶姑娘》、《巴丽德艮》、《金梁玉柱》、《彩虹姑娘》、《火参》、《一对玉镯》、《刻薄财主的善良女儿》[2]等。这类故事中的女性形象,具有仁慈善良的可贵品质。故事的主人公最后都善有善报,这体现了东北人民对于善良的人性的褒扬。突显出重情尚义的东北女性自然朴素的审美观。
二、东北民间故事中人格独立的女性形象
“受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东北女性形成了有别与其他地域的心理特点,进而形成附和东北女性气质的独特形象风格。”[3]在白山黑水之间生活成长的东北女性既具有勤劳、善良、仁爱、宽厚、大度的优秀品格,又表现出豪爽、刚毅、强健的独立人格追求。东北民间故事中塑造了许多刚健奋发,追求人格独立的女性形象。她们追求纯真朴实的爱情,对待爱情忠贞不渝,维护自己的婚姻自主。或是自尊自信,具有高洁的品格和不屈的意志。敢于抗争,维护自我,信念坚韧执着。
(一)追求真爱,忠贞不渝的女性形象
许多民间文学中都有以歌颂真挚爱情寻求自主婚恋主题的作品,东北也是如此。同其他地区不同的是,东北婚恋爱情题材的民间文学作品中,女性更为积极,富有斗争精神。在东北民间故事中,追求真爱,忠贞不渝的女性形象有富家小姐,山野村姑,甚至有多情的女鬼和狐仙妖魅。流传较为广泛的主要有《狐仙女》、《狐狸姑娘》、《三放山》、《德力格尔玛》、《九扣还阳草》和《侯三与鸟仙》[4]等作品和其所塑造的狐仙女,地主女儿,德力格尔玛,鸟仙等女性形象。这些形象的女性敢于追求真爱,对待爱人坦白率真,热烈主动。当爱情经受考验时,她们藐视金钱和权势,更加注重情郎的品德和才气,“她们能用不含任何杂质且率真的爱情来维持这个世界的感情。”[5]故事中的女性敢于抛开贫富和门第差距的观念寻求真爱,对爱人包容大度,富有耐心,并且积极用行动促进婚姻的实现。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女性形象体现了东北民间女性的爱情自主意识和淳朴的爱情观。
(二)自尊自信,坚韧执着的女性形象
东北粗犷开阔的地域环境造就了女性自强自立,刚毅不屈的精神品质。在东北民间文学中,女性还有着自己的理想和诉求,还努力实现自身精神和形体上的独立和解放,表现出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充满了坚韧执着,自尊自信。他们在生活中,通过各种方式伸展着被备受压抑的女性潜在力量,甚至为了人格尊严不惜牺牲生命。女性在传统的男权社会,不得不对男人有从属的依附关系,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权。但她们却通过各种方式宣布自己对权威的蔑视和不妥协,坚韧执着地进行着反抗。许多故事中的这类女性形象个性突出,注重维护尊严,当她的棱角受到打磨时,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执着地进行抗争。相对于其他地区,东北女性拥有更独立的个性,更坚韧的精神。东北女性更注重人格的独立,更在意个人的自尊。
三、东北民间故事中女性形象的文化意蕴
东北民间故事作为东北人民生活真实的“备忘录”,是民众集体意识和社会生活地反映,具有深广的文化意蕴。
(一)地域文化下女性特质的体现
妻性和母性是女性作为人最本质的性格特质。东北民间故事中关于女性智慧和道德的表述主要围绕女性作为妻子和母亲的角色进行建构的,并且表现出独具东北地域风格的本初生命力。在东北民间故事中的女性身上,有着很多源自本初生命力的诉求愿望,精神品质,如向往纯真而美好的爱情,争取幸福的婚姻。身为妻子,她们对丈夫温婉贤淑,谦卑礼让,同甘共苦;作为母亲,她们对子女宽宏大度,仁爱慈祥,百般呵护。东北民间故事中的女性身上,不仅用着共性的性别上的表征,还富有东北地域环境特质。温婉贤淑的妻性之中还有着东北女性自尊自信的独立人格,谦卑忍讓的品质饱含坚韧执着的精神。在东北民间故事中,有许多典型性的东北妻子形象。作为妻子,她们首先具有妻性所赋予的完美品质,温顺体贴,柔情似水。但是她们并不是一味无原则的顺从,还有着自强,刚毅等东北妻子特有的性格。善良仁慈的母性之中还隐藏着果敢坚毅的性情,宽厚大度,又具有善恶分明的理性精神。如《路明旁人踩》和《老秋莲》就塑造了两个典型的东北母亲的形象。在东北地域环境下,女性的性别特质不仅有着共通的妻性和母性的精神原型,又显现出鲜明的东北地区的社会意识和文化心理。
(二)集体意识之中传统观念的遗留
“民间文学作为集体智慧的创作,它必然表达着历史的集体意识。”[6]正如社会心理学家荣格所说“每一个意象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我们祖先的历史中,无数次重復的悲欢的残余。”[7]东北民间故事中还渗透着许多传统的烙印。在东北民间故事中,女性拥有相对较高的地位,在社会和家庭中有着较多的参与度和话语权,这源自东北社会中残存的母系氏族社会的历史记忆。
在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在以自然为基础的原始生产活动中,因承担物质生产和人类再生产的双重任务,其作用远超于男性,因而享有崇高的社会威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父系氏族,女性沦为男性的附庸。但是在许多处于相对原始的地域或部落之中,女性还居较高的社会地位。在直至明末“逐草,习涉猎,忘君臣,略婚宦,驰突无恒”[8]的原始蒙昧状态的中国东北地区亦是如此。东北人民的集体记忆里残留着原始时代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拜的流风遗韵。从而在民间故事中创造出寓有传统思维的,凝聚着朴素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女神或神性的女人形象。从民间故事中鲜活生动的女性形象可以看出在东北社会中女性受到尊崇的集体无意识。
(三)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定位
东北民间故事中的女性形象有着显著的东北女性的形象风格和精神特性,这源于独特生活环境中的角色定位,生存方式和生产条件。东北地区曾经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都处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态。在渔猎和粗放农耕的生产方式下,“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并不明显。东北女性也同男性一起参与采摘,打猎,放牧,养蚕,耕作等生产活动。长期的劳动使得东北女性体格健硕,坚韧执着。有着较强的独立自主意识和外向的性情。由于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承担重要角色,其生活和活动范围十分广阔,早期的东北社会,所谓“男女之大防”的观念十分淡薄,男女在婚姻问题上较为自由,甚至女性常常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权。至于近世,随着闯关东移民的涌入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女性在生产生活中的角色作用不断弱化,又加之礼教的浸染,使得女性性格趋于保守,活动范围遭到压制。这反映在民间故事中就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现象,处于婚姻关系中的东北女性既具有娴熟温婉,谦卑忍让的女德观念,又有着忠贞不渝的追求,自尊自立的人格。
参考文献:
[1][2][4]文中民间故事作品引自《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吉林卷》、《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辽宁卷》、《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黑龙江卷》.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
[3]刘微.东北女性形象风格初探[J].石家庄: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4).170.
[5]任悦.玛拉沁夫小说女性形象论析[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4.35
[6]万建中.民间文学的再认识[J].北京:民俗研究,2004(3).47.
秦朝胡亥继承王位时,赵高位高权重,指着鹿称其为马,全朝上下无人敢反对,现作成语,意为颠倒黑白,是非不分。
2、昭君出塞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
3、岳飞刺字
摘 要 国家治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治理,股民作为股市中的投资主体是政府的治理对象之一。本文通过分析中国股市中的政府干预,来看政府如何借助现代治理技术、政策工具来管理股市,从而实现股民治理理性化,进而希望能对理性国家的成长有所启示。
关键词 中国股市 股民治理 理性国家
中国股市是公认的“政策市”,从其诞生的那天起就和政府的政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股市政策是影响股市的运作、运行节奏乃至运行秩序的一个重大因素。股市政策是政府干预股市的手段之一,体现了政府对股市运行和发展方向的基本态度。政府利用股市政策对股市进行调节,其初衷是想让股市运行的更合理、更平稳,结果却加剧了股市的波动,甚至引起市场运行发生方向性的改变。
这个过程至少可以反映两点,一是政府对股市的干预行为,而是股民(投资者)对政府干预(股市政策)的反应。
一、中国股市中的政府干预
1.政府:股市中的干预主体
理论上,政府在股市中的功能主要是指导和改进市场机制,克服市场的盲目性和破坏性。而目标首先是保护投资者,要避免其因受误导、操纵或欺诈所造成的损失,其次是市场创造。在股市发育不完全,投资者不成熟的国家,政府有义务创造和维护有利的投资环境,促进股市健康发展。但实际上,由于中国股市的建立之初肩负着为国有企业解困的使命,股市是在政府强力推动下超常规发展的,这种赶超战略导致政府代替市场,对股市运行干预很多,主要表现在两点:其一,政府作为上市公司股东,具有所有者应有的利益诉求。政府作为国有产权所有者,又是上市公司的股东,对公司具有绝对控制权利,国家为了保证国有企业的利益会运用其行政资源对企业实施干预。其二,政府作为公共管理者,也是股市的管理者,对国有企业上市、股票发行等等具有完全的控制能力,许多本该由市场自己做的事情都被政府代劳。政府成为股市中的干预主体。
2.股民:中国股市中投资者
长期以来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是以个人投资者为主。欧美成熟的证券市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导,我国的投资者群体以中小投资者为主,这些投资者缺乏理性的投资理念,主要是噪声交易者 ;机构投资者的比例依然不高,即使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也常常表现出不理性的一面。我国投资者的非理性的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过度自信”倾向、“羊群行为”倾向、“政策依赖”倾向和交易频率高。中国股市是一个在经济体制转轨事情建立与发展起来的市场,市场所以存的经济体制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市场制度的不稳定性和不完善性。因此,在中国这种特殊的市场中,制度因素直接决定了投资者的行为选择。制度的调整与演进容易引起股市政策发生重大的方向性变化,引起市场运行的巨大震荡。投资者行为相对来说是被动的,投资者采取什么样的投资策略是对于其所处投资环境的理性判断的结果,是一种在金融环境中进化的产物,虽然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异化”。
3.股市政策:政府干预股市的工具
股市政策是指旨在影响股市的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或其组合,包括了变更交易制度、高层表态、调整监管力度、直接调节入市股票与资金及税收政策中对于股票市场的部分,甚或有时包括有针对性的利率调整。我国股市政策的重要特征是内生的动态不一致性:政府既有推进股市成长和股指上扬的内在要求和利益动机,也即发展的动机;又担心股市的波动给经济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即稳定的动机。因此,产生了这样的后果:由于政府的政策目标是双重的,既要稳定又要发展,那么即使一项政策出台的目标是稳定股市,而且政府也事先有将股价波动的幅度控制在小范围内的承诺。但是,当大多数股票的大多数持有者相信政府的承诺,并且对这个承诺也做出了理性的、稳定的价格预期时,那么政府的稳定目标在此看来已经是囊中之物了。此时,政府就会将目光转向另一个目标:发展。政府的具体目标就变成了加快股市发展以实现为国有企业融入更多资金。虽然长期来看发展与稳定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然而短期内发展与稳定在一定程度上有是难以兼顾的,当政府追求发展时,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股市不稳定。这种动态的股市政策的内在不一致性导致政策执行的结果是股市的剧烈波动。
4.治理:股市政策对股民的影响
对于“治理”,各国学者对作为―种理论的治理已经提出了五种主要的观点,其中一种讲道:理意味着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限于政府的权力,不限于政府发号施令或运用权威;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还存在这其他管理方法和技术,政府有责任使用这些新的方法和技术来更好地对公共事务进行控制的引导 。
理性化治理中个人是最基本的考虑单位,政府的行为派生于个人的利益。“博弈规则是由参与的人的策略互动内生的,存在于参与人的意识中,并且是可自我实施的” 。由于政府不断出台政策影响股市并形成规律,而这种规律性逐渐被投资者掌握,股民了解到政策是影响股市的重要因素,并逐渐产生对政策的依赖,继而强化形成一种循环并强化了“政策市”特征。我国的投资者时刻处于对政策的追逐、判断、规避或者说是谋取政策套利空间的状态之中,人们的投资理念由于频繁的政策干预而完全扭曲。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股市在频繁跌波动过程中,股民心理承受能力增加了,随着股市波动正常化,股民也开始由盲目冲动变得更加理性。一位老股民说,他从98年就开始炒股,此间也经历过涨涨跌跌,6月份的暴跌使他一下子损失了近五六万元,可以说是他炒股以来跌的最惨的一次。他分析说,当时人们普遍相信牛市,甚至认为只要入市,保赚不赔,一些新股民纷纷拿出存款来买股票,不考虑到自己的实际经济能力,在利益引诱下盲目地投资股票,而忽视了国家政策影响,包括他自己,也忽视了国家正在调整的政策,从这次以后,他开始对国家政策有所关注,因为国家政策调整很可能引起股市的大幅波动。
股民治理理性化,一方面指政府管理手段和方式的理性化,另一方面指在政府的引导下股民投资行为的理性化。“政策市”中的股民的这种理性的确是政府政策引导的结果,但是由于“政策市”本身不是中国股市非理性的产物,真正实现股民治理理性化需要政府作出更多的努力。
二、对理性国家成长的启示
1.关于理性国家
马克思认为现代国家是理性的代表,是“有到大的的个人自由地联合起来”,并且“国家的真正的‘公共教育’就在于国家的合乎理性的公共存在。通过对欧洲国家形成的历史考察和理论分析,马克斯•韦伯提出从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型这一国家理性化过程。他对“现代国家”的定义是:“国家是在一定区域的人类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在本区域之内――这个“区域”属于特征之一一要求(卓有成效地)自己垄断合法的有形的暴力”。同时,他提出理性国家的三重含义:一是国家在与其他政治社会力量的竞争中取得了相对自主的地位,成为能动的主体;二是国家具有了“计算能力”,把“成本一收益”作为了行为的首要原则;三是国家的制度化与程序化。
韦伯认为理性的国家有五个基本特征:一是对暴力工具的合法垄断,这成为国家有效地维护社会政治秩序、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后盾;二是理性的法律,即强调程序的法律;三是政治与行政的分工,出现了专业化的官员队伍和职业政治家,而且政治活动的组织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四是“持续不断而且有始有终”的经济政策;五是依靠合法性的统治,即依靠相信合法的章程和通过合理制订的规则的统治。要实现这五个特征,理性化的国家形成过程包括四个层次:外部关系的理性化;内部结构与组织的理性化;行为方式的理性化以及信仰体系的合理性。外部关系涉及的是国家与社会、国家与市场的关系,国家的行为要受这些关系塑造,但是国家也要保持自己相对独立的地位。国家内部结构是不断分化的,组织程度和程序性也在不断提高,韦伯尤其强调的是官僚阶层的形成和政党的作用。行为方式包括了国家为实现既定目的采取的具体措施和政策,它们深受个人判断的影响,带有更大的灵活性。信仰体系的合理性体现为对外、对内的说服和解释能力。这四个层次的理性化相互间以及每个层次合理性本身存在着内在矛盾。现代国家转型的每一个突破都是对这些矛盾的暂时性协调。
2.启示
从韦伯对理性国家的分析,结合中国股市中政府对股民的治理现状,对于理性国家的成长可以得出以下两点启示:
其一,外部关系理性化,要求明确政府在市场中的角色定位,即在治理过程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股票市场中,政府主要是矫正市场失灵来维护市场机制运行,其基本职能定位是促进市场机制完善并弥补市场局限,政府与市场的行为边界表现为:促进上不完善的市场机制,消除市场发展阻碍;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整治不规范活动;应对非市场因素,避免股市危机等。
其二,行为方式理性化,要求规范政府的政策行为。首先,政策制定要遵循审慎性原则,政策应具有相对稳定性,即政策实施应有利于“规范市场”的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市场的稳定和政策效率的提高,不能因为政策的原因而加剧股市的震荡,导致政策风险;政策一经确定,就应保持一段时间内的相对稳定性,从而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其次,政策制定要注重科学化和透明化,即在政策的制定上应更注重专家的意见,从而是政策的制定更加科学化,同时也要注意听取股民的声音,政府的政策应把保护投资者利益和引导投资者理易作为工作重点。最后,要注重政策调控的间接性,一是政策调控要采取市场化手段,二是政府必须严格依法实施调控行为。
总之,对政府来说,过多运用政策,会使投资者无所适从,另外也极大损伤了政府的自身的形象。通过对中国股市中政府干预行为的分析,不难看出:实现中国股市中股民治理的理性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毕竟现今的这种“股民理性”是股民在与政府的政策博弈中“顺风而动”的表现;政府在国家治理中的仍不够理性的――角色定位不准确而过分干预。理性国家的成长是一个国家从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但同时也需要政府准确定位自身角色,做转型的推动者而不是阻滞者。
参考文献
[1]刘晔.理性国家的成长:中国公共权力理性化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2][日]青木昌彦.周黎安译.比较制度分析.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3]陈宇峰,彭金涛.走出非理性的股市繁荣.董事会.2007(7):38-39.
[4]樊红敏.传统中国政治结构与现代国家转型――韦伯的制度主义分析.求索.2006(1):66-67,229.
[5]王永平,孟卫东,杨秀苔.非理易行为、股价波动与中国股市.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8(10):143-146.
[6]孙昌群.中国股市政府干预的效果分析.济南金融.2003(7):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