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腊八习俗

腊八习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腊八习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腊八习俗范文第1篇

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天津人煮腊八粥,同北京近似,讲究些的还要加莲子、百合、珍珠米、意仁米、大麦仁、粘秫米、粘黄米、云豆、绿豆、桂圆肉、龙眼肉、白果、红枣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近年还有加入黑米的。这种腊八粥可供食疗,有健脾、开胃、补气、安神、清心、养血等功效。

山西:的腊八粥,别称八宝粥,以小米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绿豆、小枣,还有粘黄米、大米、江米等煮之。晋东南地区,腊月初五即用小豆、红豆、豇豆、红薯、花生、江米、柿饼,合水煮粥,又叫甜饭,亦是食俗之一。

陕北:在腊八之日,熬粥除了用多种米、豆之外,还得加入各种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通常是早晨就煮,或甜或咸,依人口味自选酌定。倘是午间吃,还要在粥内煮上些面条,全家人团聚共餐。吃完以后,还要将粥抹在门上、灶台上及门外树上,以驱邪避灾,迎接来年的农业大丰收。民间相传,腊八这天忌吃菜,说吃了莱庄稼地里杂草多。陕南人腊八要吃杂合粥,分“五味”和“八味”两种。前者用大米、糯米、花生、白果、豆子煮成。后者用上述五种原料外加大肉丁、豆腐、萝卜,另外还要加调味品。腊八这天人们除了吃腊八粥,还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粮仓。

甘肃:传统煮腊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还分送给邻里,还要用来喂家畜。在兰州、白银城市地区,腊八粥煮得很讲究,用大米、豆、红枣、白果、莲子、葡萄干、杏干、瓜干、核桃仁、青红丝、白糖、肉丁等煮成。煮熟后先用来敬门神、灶神、土神、财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再分给亲邻,最后一家人享用。甘肃武威地区讲究过“素腊八”,吃大米稠饭、扁豆饭或是稠饭,煮熟后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河南:腊八饭,是小米、绿豆、豇豆、麦仁、花生、红枣、玉米特等八种原料配合煮成,熟后加些红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来年五谷丰登。

浙江:腊八粥一般都用胡桃仁、松子仁、芡实、莲子、红枣、桂圆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食之祈求长命百岁。据说,这种煮粥方法是从南京流传过来的,其中内含若干传说。

翡翠碧玉腊八蒜: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其实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做法也是极其简单,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

煮“五豆”:有些地方过腊八煮粥,不称“腊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腊八当天煮,有的在腊月初五就煮了,还要用面捏些“雀儿头”,和米、豆(五种豆子)同煮。据说,腊八人们吃了“雀儿头”,麻雀头痛,来年不危害庄稼。煮的这种“五豆”,除了自食,也赠亲邻。每天吃饭时弄热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腊月二十三,象征连年有余。

腊八面: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腊八粥”的主要原料为谷类,常用的有粳米、糯米和薏米。粳米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等成分,具有补中益气、养脾胃、和五脏、除烦止渴、益精等功用。糯米具有温脾益气的作用,适于脾胃功能低下者食用,对于虚寒泄利、虚烦口渴、小便不利等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中医认为薏米具有健脾、补肺、清热、渗湿的功能,经常食用对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症也有良效。富含膳食纤维的薏米有预防高血脂、高血压、中风及心血管疾病的功效。

豆类是“腊八粥”的配料,常用的有黄豆、赤小豆。中医认为本品具有健脾燥湿、利水消肿之功,对于脾虚腹泻以及水肿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腊八习俗范文第2篇

腊八节,又称法宝节、腊八祭等等,是一个典型的北方节日,对于腊八节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喝腊八粥了,那么人们过腊八节是有什么意义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2年人们过腊八节有什么意义,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2年人们过腊八节有什么意义腊八节,俗称“腊八”,汉族传统节日,民间流传着吃“腊八粥”,泡腊八蒜(有的地方是“腊八饭”)的风俗。在河南等地,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

腊八是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后来东汉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逐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

何故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

腊八节传说传说一

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传说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传说二

传说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小结: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节日习俗,也有这不同的纪念意义,对于节日文化,我们一定要好好传承并弘扬,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腊八节人们有什么习俗1、吃腊八粥

腊八节最大的习俗就是吃腊八粥了,因为传说的缘故,大家会用八种谷物混合在一起熬粥,比如大米、绿豆、红豆等等。而且熬好的粥,最好能在中午之前分给周围的邻居。在古代有些富裕人家,还会熬腊八粥施舍给周围的群人,以此来积德行善,期望将来能够有的好的回报。

2、吃冰块

腊八习俗范文第3篇

腊八节回娘家有什么说法 1、出嫁闺女腊八饭,兄弟嫂子不待见;

这句话是说,出嫁了的闺女如果在腊八节回到娘家吃了娘家的腊八饭,会引起兄弟嫂子的不痛快;过去农村由于比较贫穷,人们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腊八饭,不希望出嫁了的闺女来分食碗里的粥。

2、腊八不吃娘家米,祖祖辈辈还不起;

这句话是说,腊八节这一天,出嫁闺女不能到娘家吃饭,有被吃穷的寓意,如果吃了娘家的粮食,祖祖辈辈还不起娘家的恩情。

3、腊八端了娘家碗,来年夫离子也散;

这句俗语说明,腊八节不能端起娘家的碗,否则会有夫离子散的隐患;过去农村妇女地位低下,出嫁闺女每次回娘家自己做不了主,需要听从夫家安排,婆家不希望媳妇长时间在娘家待着,因此,想出几个忌日来,隔三差五逼迫媳妇不得不按时返回婆家,由此用近似诅咒的方式拴住女人。

4、腊八不忌公和婆,天灾人祸躲不过;

这句俗语和上一句俗语的意思差不多,都是用诅咒的方式控制农村媳妇回娘家的次数;由于腊八是忙年的开始,家家户户开始打扫庭院,准备年货,婆婆不希望媳妇从忙年开始待在娘家,因此想出这一俗语,其实是过去农村婆婆束缚媳妇的一种方式。

腊八节回娘家了怎么办 有句古话其实是说“腊八不吃娘家米,祖祖辈辈还不起”,意思是腊八节这天出嫁的女儿不能回娘家,吃了娘家米,会让自己家里变穷,祖祖辈辈都是穷人,会有一大堆的外债。另一种说法是,在这一天回娘家对她的婆婆是不吉利的。

这是因为在过去,食物在农村是有限的,每个家庭都担心没有足够的食物。因此,人们想出这句话是为了摆脱贫困,来年有一个好的前景。当然,这句话太过时了,不可能是真的。

腊八节可以搬新家吗

腊月初八其实是俗称的腊八节,本为佛教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之节日,后逐渐也成为民间节日。腊八节就有祭祀祖先、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的习俗,在“腊八”当天熬粥和喝粥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有在腊八这天用醋泡大蒜的习俗,要泡到大年初一吃饺子蘸腊八醋吃。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整体的风俗有祈求神灵、佛祖、先人庇佑的好兆头。

因每年的腊月初八并非相同,所以需要通过当年的黄历了解搬家的运势如何,如若八字也相生,则寓意家运昌盛福及子孙,文末《搬家吉日》可供您查询上等助运吉日。

腊八节有多少天

腊八习俗范文第4篇

“腊”在古代本是一种祭礼,称“大腊”。在商代,每年人们用猎获的禽兽举行春、夏、秋、冬4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其中冬祀的规模最大,也最隆重,后来将冬祀称为“腊祭”。因此人们便把十二月称为“腊月”,将举行冬祭这一天称为“腊日”。腊日当时并不固定哪一天。到了汉代,才明确了从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戍日为“腊日”,并不吃腊八粥,只是祭祀诸神的日子。直到南北朝时,才将农历十二月初八固定为“腊八节”。人们借此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并祈求丰收和吉祥。

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众所周知,腊八节最普遍的风俗就是喝腊八粥。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中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1000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还有传说是,腊八粥来源于印度。在佛家看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腊八粥”是佛教的一种宗教节日食品。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腊八粥原有的宗教意味逐渐隐退,到如今实际上已成为色味俱佳的节令美食了。

俗话说:“腊八腊八,冻死叫化。”腊八节正是隆冬季节,天气寒冷,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美味可口且寓意吉祥。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

山东各地腊八日吃腊八粥极为普遍。德州的腊八粥用八种粮食和果品制作,其中必定有枣,象征吉祥。腊八粥的枣是“早”,栗是“力”,就是早下力气,争取明年五谷丰收。要把腊八粥做得稠一些,黏糊糊的,黏是“连”的谐音,意味着连年丰收。黄河口垦荒人家,家有新妇,腊八日用黄米、红枣制糕,名为“吃碗糕”。即墨把腊八节作为农家的节日,据说取自“七人八谷”,是对谷的纪念。

山东“孔府食制”中,规定“腊八粥”分两种,一种是用薏米仁、桂圆、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粳米等熬成的,盛八碗里还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种形状的水果,是为点缀。这种粥专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种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给孔府里当差们喝的。

从营养功效看,腊八粥具有健脾、开胃、补气、安神、清心、养血之功,并有御寒作用,是冬令的滋补佳品,故能传承百代而不衰。

腊八习俗范文第5篇

腊八(1月19日)——腊八粥

腊八,本身是个传统节日,又是年节的前奏,可以说腊八节拉开了春节的序幕。腊八节后,春节将至,人们便开始购置年货,打扫卫生,布置居室,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年”的到来。从汉字演变的历史考据,“腊”乃是源自“猎”。当一岁之终,农作物已收晒完毕,人们便到野外猎取禽兽,用来祭祖先、敬百神,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是为“腊祭”。而腊八原本并无固定日期,南北朝时,农历十二月初八才被正式定为“腊八节”,在这一天要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腊月初八这天,中国各地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据史料记载,国人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富人还是穷人,家家都要喝腊八粥。最早的腊八粥的主料是红小豆,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不仅清香甜美,而且能畅胃气、生津液,因而颇受人们喜食。随着时代的发展,花样越来越多的腊八粥已发展成具有地方风味的小吃。

立春(2月4日)——春卷

立春吃春饼是中国古老风俗。晋代已有“五芋盘”即“春盘”,是将春饼与菜同置一盘之内。唐宋时立春吃春饼之风渐盛,皇帝以之赐近臣百官,当时的春盘极为讲究,“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万钱”。而在民间,吃春饼的习俗也极为普及,甚至影响了兄弟民族,耶律楚律随成吉思汗征西域时就曾命厨师烹制春盘,并留下诗句为念。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已经出现了将春饼卷裹馅料油炸后食用的记载。到了清代,便出现春卷的名称。

除夕(2月9日)——饺子

饺子意为更岁交子,按照我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 “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之举。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在北方,过年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

春节——年糕

春节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种类丰富,包括北方的白糕饦、黄米糕,江南的水磨年糕,西南的糯粑粑,台湾有红龟糕。在汉代杨雄的《方言》一书中就已有“糕”的称谓;贾思勰的《齐名要术》记载了年糕的制作方法;明、清时,年糕已经发展成市面上一种常年供应的小食,并有南北风味之别。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种,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