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少年的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当我们兴高采烈的走进那个新的环境时,看见了一张又一张欢笑的脸。那时我们谁也不知道谁,但乐于交友的我们很快就打成一片了,从此我们成了一个集体——09-1,那是我们心想——永不分离。
每当有什麽集体活动时,我们总是踊跃参加。每个人都想着为这个集体做点什么,都想为这个班集体增光添彩。并且我们做到了,而且真的很出色。望着班里那一张张光彩照人的奖状和那一面面来之不易的流动红旗,老师笑了,我们也笑了。我们迎着朝阳、披星戴月努力学习,每个人都有着那么一股不服输的冲劲儿,都有着自己对未来的憧憬。在阳光下,我们一起做游戏,大家欢笑嬉戏,仿佛觉得这一刻整个世界都在为我们高兴……
然而,有一天我们开始懒惰了。或许我们有些疲倦、或许我们有些放松、或许我们有些骄傲总而言之我们下降了。看着我们直线下降的成绩,老师无奈的叹息……而此时我们却是一副无所谓的心态。我们不再那摩努力的学习,只顾着玩耍取乐。上课时,下课时只顾着嬉戏……就这样那一张张光彩照人的奖状没有了,那一面面流动红旗不再光顾我们班了,老师的脸上不再有过笑脸了……老师教导我们,劝诫我们,然而这些都挽回不了同学们的心,大家依旧玩耍嬉戏。虽然我们的成绩一落千丈,但同学们之间的感情却日益加深……可是我们殊不知危机正一步一步向我们靠近,终于它到来了……
那一天阳光很灿烂,可谁会想到暴风雨将要来临……那一天那一份那一秒我们将永远不会忘记。还深深地记着,上课铃响了,老师却迟迟不来教室,大家都有着不好的预感……果然过了好长时间校长来到了我们教室,好委婉的语气还带着一丝请求一字一顿那摩清晰宣布着分班的消息。那一刻,天好像都塌了,看着同学们一个一个走出教室失落的背影,我们泪水一滴、一滴、一滴的往下掉。。那不是我们的眼在流泪而是我们的心在滴血啊!望着老师无奈的表情和红红的眼圈我们心更痛了……
《六弄咖啡馆》根据台湾作家藤井树的同名小说改编,尽管打着“与《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 我的少女时代》一起并称台湾青春三部曲”的宣传口号,但水平并不算上佳,结局也要残酷得多。电影的前半段走着青春片的传统人设路线,虽然还是那样的老套路,但胜在保持了青春片的清新自然,加上演员们的到位诠释,仍不失动人之处,可惜后半部分剧情铺叔突然断裂转折,白莲花、玻璃心齐放,情绪铺垫简单,难以让观众真切感受到男主角小绿寻死前所面临的自我困局。 意图深刻煽情 但却无法玩好这条套路
电影开头便扫过一条寂静小巷中挂着的简单招牌――六弄咖啡馆,片中并没有具体介绍咖啡馆名字的由来,但原著小说中借男主角小绿的口如此解释:“生在一个与一般人不同的家庭中,是我人生的第一弄;爱上了你,是我人生的第二弄;注定般的三百六十公里,是我人生的第三弄;失去了你,是我人生的第四弄;母亲的逝去,是我人生的第五弄;在这五弄里,我看不见所谓的出口,出现在我面前的,尽是死胡同。该是结束的时候了,该是说再见的时候了。”对于小绿而言,高中时代是他最飞扬开心的时刻,好友在身边,喜欢的女孩在身边,母亲也在身边,虽然出身单亲家庭,但日子一直如清风蓝天般愉快。大学考不上台北的好学校,与女友分隔两地,于是拼命打工攒钱,一趟接着一趟地去看她,所有的心思都被放置在这段情感中。后来女孩提出分手,母亲患病离世,失去了两大精神支柱的他,终于滑落在第六弄中。人生有着一道又一道的关卡,许多人咬着牙流着泪跨了过去,但也有人实在无法迈出脚步。而不闯出这个胡同,是小绿自己做出的选择。电影在后半段意图描述少年之所以选择短暂人生的深层原因,全力表现他的脆弱、他的压力、他的热烈、他的疯狂……然而由于没有事先铺垫好感情基础,剧情急转直下的断裂感太强,观众难免有一种“小绿突然寻死”的错愕,这场青春清新版的“少年维特之死”结果变得过于刻意,以至于在最后无法强烈煽动观众感情。 电影:我在反对异地恋 异地恋:怪我咯??
电影非常明显地洋溢着一股“我们拒绝异地恋、我们反对异地恋,异地恋都没有好结果的”的气息,女主角的多句台词都围绕着“异性恋都得狗带”的主旨,还在高中时代,当稍微对男主角有点好感后,颜卓灵就已经超早熟地表示:“距离远了感情就远了”“再加上距离的话,未知数就更多了”……异地恋都要跳出来痛哭:怪我咯?其实无论是在生活细节上还是在剧情中,《六弄咖啡馆》把男女主角两人之间越来越大的隔阂都处理得非常巧妙:心蕊兴致勃勃地向小绿展示新学会弄的咖啡,小绿有点不开心地说“我专门跑来台北不是来喝咖啡的”;心蕊渴望和小绿出国看更大的世界,小绿却只希望女友毕业后回高雄;小绿拼命地付出,但向来矜持略带骄傲的心蕊却一直习惯被动;心蕊钱包被抢后哭着打电话找小绿,只是想要他来陪伴自己,然而小绿却不合时机地焦虑着急……电影太过努力地想要去点明男女主角之间渐行渐远的问题,不断强调异地恋反而略微弄巧成拙,对于“距离产生问题”这类型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含蓄地处理或许更好。 董子健、林柏宏双双出彩 最打动人的是正少年的兄弟情
董子健的演技一直不错,对敏感温和的少年角色得心应手,片中几场崩溃戏都演得很好,例如心蕊约小绿谈分手,他崩溃抱头:“他妈的说好的与你同在呢!”而饰演萧柏智的林柏宏的表演在片中同样十分出彩,演出了重情重义、顽皮爱搞怪的大男孩的精髓,充当神助攻帮好朋友约女孩,顺便自己也一起泡妞,假装无意中邀欧阳妮妮吃冰,喊完“老板,要一份红豆冰,两个勺子”被欧阳妮妮狠瞪后,又喊:“要两份红豆冰,一个勺子!”如此撩妹,少女们都要大喊:想要这样的男朋友!全片最让人动容的地方还在于小绿与萧柏智之间的少年友情,一起长大,一起捣蛋,一起打架,一起泡妞……小绿母亲去世后,萧柏智为了阻止好友沮丧宁愿被当成人肉沙包。观众们在走出电影院之后,依然记得两个男生勾肩搭背地面对湛蓝的天空露出开怀笑脸、在台风来袭的高速路上放声大呼。小绿给萧柏智的遗书中嘱托他去开一家咖啡店,因为是心蕊的愿望。萧柏智便开了六弄咖啡店,在海边怀念着挚友。不管心蕊最后会如何,但最爱小绿的人,其中肯定有萧柏智。
[关键词] 自我和谐;应对方式;留守青少年;非留守青少年
R0gers等心理学家认为,个体自我和经验(或表现、体验)之间的一致和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个体有着维持各种自我知觉间的一致性,协调自我与经验之间关系的机能。当个体体验到的自我与实际上的经验产生分歧时,个体就会经历不协调(incongruence)。即处于一种“不和谐”的状态。Rogers指出,自我不协调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个体自我概念中的理想自我(ideal self)与真实自我(real self)的不一致;另一种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不一致。个体为了维持其一致的自我概念就会采用各种各样的防御机制。应对行为是个体作为应激与健康的中介机制,对身心健康的保护起着作用。
在我国.外出务工的人占比较大的比例,其子女教育的问题渐渐引起社会、媒体等的广泛关注。有调查显示,教师总体上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儿童在一般印象、学习、品行、情绪上比父母在家儿童的问题严重。60%以上的教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绝大多数情绪上有问题、他们比父母在家的孩子更难教育、绝大部分很可怜;70%以上的教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以后,孩子的成绩差了、品德差了;65.9%的教师认为父母打工的孩子心理上问题较大。在教学一线的心理健康老师认为:留守儿童成为青少年后,其应对方式也多采用消极方式。这种主观经验容易形成一种偏向性理解。本文即基于此.来探讨留守青少年是否和非留守青少年相比有更多的心理不和谐。多采用消极应对方式。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湖南某高中38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剔除无效数据,最后用于统计分析的研究对象共321人。其中非留守男生108人,女生87人;留守男生60人,女生66人。
1.2 方法 ①采用王登峰根据Rogers有关自我和谐概念的阐述而编制的自我和谐量表(SCCS),考查青少年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3个维度,并了解总的和谐情况。②采用肖计划等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来考查留守与非留守青少年的应对方式差异。该问卷由退避、幻想、自责、求助、合理化、解决问题6个因子构成,包括62个条目,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③研究中自变量除了留守与非留守情况外,还据心理教师的意见加入了父母亲的情感、父母亲的教育方式。父母亲情感划分为和睦、一般、不和睦,父亲、母亲的教育方式是:严厉惩罚、过分干涉、偏爱自己、过度保护、温暖慈爱、偏爱同胞。④调查以班为单位对被试进行团体施测,问卷填写采用无记名方式,要求其做出独立的、不受任何影响的自我评定。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5 for Windows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2 结果
2.1 留守青少年在自我经验的不和谐得分及和谐的总分均比非留守青少年高,但差异不显著;两者在自我的刻板性上差异显著(P<.01),留守青少年显示更多的刻板性,见表1。
不论是留守还是非留守青少年在青春期经历的自我不和谐没有显著性差异,这一时期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不断分化,在“矛盾-统一-新矛盾-新统一”转化过程中不断发展与变化,这时期青少年经历的不和谐较多。留守青少年显现更多的自我刻板性,但在自我灵活性上没有显现出明显的差异,非留守青少年有更多的自我灵活性,但未达到统计学的显著水平。调查与以往对高中生、大学生的和谐状况描述有所差异,其差异可能来源于样本的选择,本研究着重考查留守与非留守青少年的差异。
2.2 在应对方式上的测量显示:留守青少年与非留守青少年相比,表现出更多的自责、退避及幻想,其中自责和退避均达到了显著性的差异。非留守青少年表现出更多的解决问题、合理化的倾向,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仅在解决问题上达到边缘显著性(P=0.059)。在运应求助这一应对方式上,留守与非留守青少年也未显示出差异,见表2。
留守青少年大都在儿童期父母亦不在身边。在其儿童期,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性格多自卑、沉默、悲观。到青少年期这种习惯模式可能得到部分保留。因而在应对生活中的事件上,更多采用退避与自责等消极应对方式。但在总的应对方式上,留守青少年同样即采用了积极应对方式,也采用了消极应对方式。除退避与幻想外,每一种应对方式的采用情况差异不显著。
2.3 据实践经验,有众多心理健康老师提出,父母的教育方式及夫妻间情感同样影响青少年的自我和谐及应对方式。本研究基于此,还以父母间情感及父亲、母亲的教育方式作为了自变量。研究显示:父母情感的差异对青少年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合理化均有显著影响;父母情感是否和睦不仅在所经验的不和谐上有差异,在总的和谐性上也差异明显。父亲、母亲的教育方式的差异对青少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影响的差异均显著;父亲的教育方式对自我和谐的各个指标都有显著影响;母亲的教育方式在刻板性上没有体现出差异。父、母亲的教育方式差异还体现在青少年应对方式中合理化、解决问题这二项;父亲的教育方式对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影响更大,母亲的教育方式在合理化一项上影响更显著,见表3。
LSD多重比较发现,父母感情不和睦者,表现出更多的自责、经验的不和谐;父母情感和睦者表现出更多的解决问题、合理化的应对方式。父亲、母亲严厉惩罚的教育方式,青少年采用更多的自责、退避;父母亲过分干涉,青少年采用更多的退避;母亲偏爱自己表现更多的合理化;父母过度保护表现更多的幻想、求助;温暖慈爱表现更多的解决问题、求助;父亲偏爱同胞的教育方式带来更多的自责与退避。
3 讨论
研究显示,留守青少年与非留守青少年在和谐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青少年阶段是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受到各种相冲突的信息,具有相对的矛盾性,因而都经历相当的自我不和谐,这种不和谐并非只有留守青少年能体验;但留守青少年长期处于与父母分离的状态,容易形成一种反应的固定模式,因而也表现出更多的自我刻板性。不论是留守还是非留守青少年均即采用积极应对方式也受用消极应对方式;但与非留守青少年相比,留守青少年采用了更多的消极应对方式。留守青少年处于寄养等尴尬地位,表现出更多的内攻击性倾向,面临冲突时,更多采用自责、退避。一方面对父母不在家感到无助,缺少温暖;另一方面也体谅父母出去是为了家庭的生存而产生自责。遇到问题时,在童年时代感到无能为力。没有支持而不敢面对,这种习惯性的退避仍然会给青少年时期的应对方式留下习惯模式的痕迹。非留守青少年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应用比留守青少年多,达到边缘显著。青少年一方面追求独立,一方面又存在依赖性。在求助方面,留守与非留守青少年的差异不显著,留守青少年更多的求助家庭外的机构,如校心理咨询中心等。
我经常会在某个时刻看见她。
她背着包低着头手插在口袋里,神情懒散地行走在人潮汹涌的街道上,偶然回头,偶尔小声地唱歌,也偶尔抬头望望头顶枝繁叶茂的香樟叶罅隙之间漏光的苍穹。
我对她始终有一种很特殊的感觉,所以我时常偷偷地跟踪她。并且,她常常出现在我的梦境里,背景里永远有十字街口不厌其烦闪烁着的红绿灯。在一片黑白底色之中如此突兀地存在。画面像是被撕开了一道长长的口子,光线挤了进来,于是她的背影逐渐清晰,她匆忙地走过空旷的大街,走进漆黑的小巷,似乎有一束昏暗的灯光,被远远地投射到她身后长满湿漉漉青苔的墙壁上。
我感觉我的灵魂被她牵引,冥冥之中她似乎要带我走向无限可能的未来,其实未来只是一个符号,纯粹吓唬人的玩意儿。今天的我站在相对前天的未来,却一直在朝往后的日子乞讨般地伸着双手说请给我光芒万丈的未来。
有时候我会觉得自己驻足在她的灵魂里,我对她的思想、行动了如指掌,她会怔怔地望着某个地方出神,然后想起一些重要或者不重要的事情,厚重的乌云拖儿带女地在小城的上空滚滚而过,她站在又黑又长的弄堂里,一动不动,仿佛被时光所定格。夜晚吹来微凉的风,吹散了她的头发,吹起她单薄的裙摆,我听见她呓语般呢喃:“怎么找不到了呢?”
我想知道她丢了什么,我想帮她找回来。
她独自在梦境里穿越她的年华。那样质感真实的画面,是被时光重重地印上一枚岁月的邮戳。
我一天看不见她心理就空落落的,因为我的灵魂背叛了我,它跟着她私奔了。所以我只有在看见她的时候,才会感觉到整个世界的存在。
世人说,这叫单相思。
贰
我多想变成她那样的人啊,眉宇间的隐忍,周身的流浪者气质,笑容漂亮而落拓,忍者一样出没在茫茫人海里。呵――我想要认识她。
我跟小年说:“我有了喜欢的人了。”
小年睁着“星星眼”满脸陶醉地问:“是哪家的公子哥啊?”
“去死,人家是女的。”
“女的啊!”小年马上对我表达了她的不屑与鄙视。然后她问:“那她叫什么?”
我歪着头想了半天,然后果断地摇了摇头。小年翻着白眼扬长而去。不过,半途她又转身回来,摸摸我的额头,柔声说:“亲爱的,你怕是刺激受多了吧,我以前怎么没觉得你性趋向不正常啊?”
我一拳送过去。
小年是我的“闺密”,很好的朋友,我把什么事都告诉她,包括哪天我在等她时有只狗特地跑到我面前蹲着大便这样的小事,我也仿佛能报销一样地都汇报给她。
小年缠着我说,等哪天再见到那个女生一定要指给她看。我说行,不过这件事你得替我保密。小年点了点头。
叁
我又梦到她了。
梦境里她一个人在路灯下行走,马路长得望不到尽头,我觉得她是那样孤单,我一直尾随着她却不敢上前搭讪,她却忽然转过身来,似笑非笑地说话了:
“你好,我叫祷安,祈祷每日平安。”
我吓了一大跳,睁开双眼醒了过来,挣扎着从床上坐了起来,跟诈尸似的。
祷安……祷安……祷安。
我在黑暗的房间中反复念叨这个名字,忽然有一种如前世般恍惚的错觉。她真的叫祷安么?我经常在梦境里预见未来的事物,应该不会错的。
于是第二天我跟小年说,原来她叫祷安。小年看我的眼神里有一些复杂的东西,我读不懂。然后她说,是么。
小年递过来一颗糖,弯了弯嘴角,笑完之后她轻轻感叹:“祈日,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的未来,怎么办哦?”
气氛马上变得伤感起来。其实我经常会觉得未来无望,仔细想想,似乎并没有什么把握来给自己以承诺。我们生活的小城名不见经传,鸡不拉屎,鸟不生蛋。我和小年经常说等高考完了,我们就收拾行囊离开这个地方,不管去哪,越远越好。但是后来慢慢懂得其实这样做会对不住很多的人,思考了很久之后,我说,小年,我们考大学吧,专科也没关系,我们不要放弃。小年“嗯”了一声。我问她你最想去哪个地方,小年说想去北方。她说这话的时候眼睛里流动着钻石一般的光芒,我望着桌上摊开的地图上,胶州湾被我用铅笔涂抹得乌黑,吐出两个字:青岛。目光前所未有的坚定。
但是之后我们都沉默了,实现梦想谈何容易。
我向窗外望去,忽然无比想念我的祷安。如果再让我见到她,我一定会冲上前去跟她说话,我发誓。
肆
我收到一封信,匿名的。
信上说,祈日,你应该乐观些,关于成绩,你不是不可以,你只是不想,别试图争辩。祈日,你应该过更加明亮的生活,其实你只要加油就一定可以,为什么不试试呢?别灰心,别放弃。
我觉得这话真的说到我心坎上去了,鼻子也发酸了,继续看着:“祈日,别对生活抱怨,它已经最大限度地给了你太多。你看,你有小年,她是那么在乎你。你有爱你的父母、朋友、兄长。嗯,还有我。”
我开始疑惑,写信的人似乎知晓我生活的全貌,我下意识地把头抬起来望了一下天空。
人是很会自我保护的动物,面对太多的困惑和不解的时候,他们心里极度地缺乏安全感,于是他们在心里供奉起一个万能的上帝,祷告即为召唤,他撑开了天地,他造出了星辰,他发出光发出亮,他拂袖为风,挥手即云,他雕刻出世事的细枝末节,他在高耸的云端打坐,高高在上,无所不能。
我捏着信忧伤地看向天空,该不会是上帝给我写信了吧?说完后我遭报应般地连续打了好几个喷嚏。
后来我把信拿给小年看,小年研究了一上午之后退给我,说:“真是奇怪,网Ⅱ开始我还以为是你的字,后来发现不是的,虽然很像,但还是有一定的区别。而且……”小年严肃地看着我,“而且这个人似乎比我还要了解你。”
我的心忽然加速跳动起来,内心里忽然有了强烈的预感。
小年说,看看她还会不会再写给你。
果不其然。几天后,我又收到了信。信中写道:呵,想知道我是谁么?其实这并不重要,祈日,你知道吧,其实世界就像一个旋转的魔方,我们在模块间行走,自己给自己寻找出口,大多时候我们都是一个人,出口瞬息万变,而只有你自己,才能给你以救赎。
结尾不再是匿名,而是两个英文字母――AN。
我的手一抖,信纸就轻轻飘到了地上,我被直觉中的预感击中,全身似乎流过一股力量强大的电流。
下一秒钟我就捏着嗓子叫了出来:
“小――年――”
伍
“哦买噶的”,幸福来得太过突然。
我决定了,好好努力,我才高二,一切都还来得及。信件每周一封,署名是AN。小年也看到了我的改变,她欣喜地推着我的头说:“好样的祈日,对嘛,你早该这样了。”
我挺淑女地笑笑:“呵呵,人家
一直都很努力的。”
我似乎看到未来道路上的曙光正越来越明亮,不过我有很久没看到祷安了,我依然很想念她,她始终牵扯着我灵魂的一部分,让我牵挂,让我不安。
离期末考试还有一周的时间,我依旧收到了信:
“祈日,我想念你,不过我很可能会离开这里了,以后,可能也不会再写信给你。我也不知道自己会去哪里,你的梦想,你的小年,你所有爱你的人们,你都要珍惜。我可能会到很远的地方去旅行,比如……撒哈拉?呵,像勇敢的三毛那样为了真爱只身穿越浩瀚的沙漠!嗯,你,就是我的爱。”
“祈日,你想去青岛的,对吧?不要疑惑为什么我会知道你那么多的事情,你要相信我对你的关注绝对不会比你对我的关注少。”
“亲爱的祈日,再见了。你要加油哦,等你高考结束,你就可以过另外一种明亮如光的新生活了。”
我开始呜咽,慢慢弯下身去,用手背挡住了眼睛。
然后我疯了一般翻出A4纸给祷安回信,我预感我们再也没有机会见面了,我说我们见面好不好,就见一面,我不会耽误你的行程的,我保证,你就让我再看你最后一眼好不好……
写完后才发现,根本没有地址,所有的来信都没有地址。我哆嗦着找到打火机将我写好的信点燃,或许,这样她可以看见?
我哽咽着打电话给小年,我说小年怎么办啊,祷安她就要走了,我再也看不到塌了。
小年的声音出人意料地平静,她说你现在能来我家么,嗯,祷安有东西要给你。
我撂下电话,飞一般地朝小年家跑去。
站在满脸疼惜的小年面前,我低下头战抖着手打开桌上的包裹。小年轻轻地说:“她说,你看了这里面的东西,就会知道她是谁了。我并没有见到她,她把东西放在我家门口就走了,我也是刚发现的。呐,这是放在上面的纸条。”
我含糊地应着,然后把包裹里的东西拿出来。刹那间,天旋地转,我觉得整个世界都暗了下来。
我举着一面镜子。
天那边蓝紫色的夕阳落了幕,天地一片柔和的光芒。楼顶的大群白鸽忽然起飞,穿越在黄昏时分微热的空气里,它们呼啦呼啦拍动翅膀的声音,慢慢地,像是最悠扬的乐章,在头顶的天空向四面八方扩散开去。
陆
我再一次陷入了梦境中。
我是祈日,你是谁?祷安吗?
我是祷安,你是谁?祈日吗?
生命中会在不同时刻呈现出两个不同的自己,在某个奇怪的空间里对视。
风把云层吹散,雨把世界打穿。偌大苍穹开始泄露万丈光芒。所有的字句和画面,在脑海中交替闪现。其实,你是看不见我的,对吧?可是,我真的在你身旁存在过。而你从遥远的对面朝我望过来的眼神,早已汇聚成一条银色的星河。
祷安,你要离开了么?我会努力,我保证!祷安,我知道,你其实并没有真正离开,对不对?你一直都在我的世界的城墙之外真实地存在。
画面回归了全部的黑色,我哭着从梦境中醒来。窗外的雨声大得惊人。
后来,我果真没有再收到过祷安的信。我知道,我们都在慢慢地,走向更加光明的前方。小年也没有再提及这件事,我们都在为了我们闪闪发亮的梦想,付出自己的全部的力量。
过年前的一天晚上,我再次在梦境中看见了祷安。她行走在人群里,回过头来,神色紧张地在她身后的人海里找寻一直都会跟在她身后的我。
身体两旁潮汐一样的人群朝她的方向涌过去,她看见在人群里依旧保持站立姿势的我,她的脸上于是又绽开了那样熟悉的微笑。然后,我们都走得很心安。
我对杭州这条以电子数码产品为特色的文三路有着特殊的情结,尽管它曾耗费了我许多钱去购置那些更新换代快速的数码产品。这种特殊的情结让我在写《作文新天地》的稿子时也充满着很大的乐趣――这是一份位于文三路140号的刊物。
这个门牌号我大概是不会轻易忘记了。有时候我们会用“人生坐标”这个概念来反映一个人的经历,那就可以这么说:我在2003到2007年的这段时间里,曾无比快乐地奔走在这条东西走向的轴上,和我现在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快乐心情一样。这种快乐似乎让我还可称得上是一个少年而不显矫情。但我终究不再是一个少年,我和我的少年在文三路上认真地告了别。
我在一个盛产香榧的山区小镇的一张讲台上写下这些时,讲台下分明是46个少年鲜活的身影。在这个小镇和我家之间往返,中途经过作家海飞的丹桂房。半年前,那里开始建高速,但至今我还没看到他写下与之有关的文字,如果有,大概也会和他的少年有关。他大概是很忙的。越忙就越不像一个少年了。高中时代的一个下午,我在校报上看到了“海飞”这个名字,然后我似乎变得更爱文字了。当然,这是一种略带诗意的表达,关于究竟,是大可不必计较的。再说,我也早已记不起那个下午是阳光明媚抑或阴云阵阵。后来在文三路上,我继续保持着对文字的爱好,还把用稚嫩文字获得的稿费用于购置那些更新换代快速的数码产品,不过我的稿费还远不至于让我如此阔绰,这样一来,往往还得我自己掏出更多的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