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英语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筑中科技英语主要用来叙述施工工艺和过程。建筑科技英语一般都是用完整的句子,主要以陈述语气为多,比较少用修辞手段。一个完整的句子表义准确、完备,能够让人产生一种正式可信的感觉。建筑科技英语是属于科技文体的一种,因而其中有着不少复合句组合而成的长句,即便是简单的句子,在句子间也必定有着大量的连词、介词等连接性词语来进行链接,长句在建筑科技英语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当在文章中应用非谓语动词时,就一定要注意句子的表达方式与意义,不造成句子过于复杂,这样才能使文章结构严密、语言精练。相反,当在建筑科技英语中语义模糊或者出现歧义,便是使用过多的省略句。由于过多的短句会让文章的结构松散,而建筑科技英语对结构有一定的要求,所以一般情况都是使用长句来表达内容,只有长句才能够很好的将诸多复杂概念表述清楚。
1.2建筑科技英语中语法的特征
建筑科技英语中所反映的事物都是人们平常所接触的,在时间上是相对简化的。因为在建筑科技英语中是只会有现在时存在,将来或过去时基本都是不会出现的。所以,建筑科技英语中一般都是使用现时行文居多,这样使文字充分的体现出即时性。另一方面,建筑科技英语与其它英语也是一样,都有着专业性强的特征,主要强调事物的用途、性质、特征等,而在被动语态中能够很好的避免被提及有关动作的执行者,这样让行文有着更加客观的表现。建筑科技英语中被动句有着很高的出现机率。
2建筑科技英语指导工程的应用
2.1在新理念、新材料中的应用
新理念、新技术在国际建筑领域不断的增加,相比较而言我国的建筑规范是较为落后的,怎样学习国际建筑行业的先进理念,将其先进规范与新材料应用到我国的建筑行业中来是主要问题。所以,必须加大对建筑科技英语的学习,然后再利用英语作为工具来获取需要的信息,更可以阅读有关的专业英语书籍,翻译科技资料,从而掌握领先的技术理念,真正的把国际最先理念应用到指导工程实践中来。
2.2建筑科技英语人才的培养
我国入世后与世界建筑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快速增加,进而对建筑涉外工程英语方面的人才需求加大,建筑业的涉外工程英语方面出现了严重的人才不足。只有把英语与建筑工程完美地连接起来,让更多的建筑人才在懂得建筑施工的同时英语能力也非常过硬,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工作,达到提高我国建筑行业自身水平的目的。
2.3在合作、交流中的应用
在我国不断加大与世界各国合作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建筑行业必须把国外的现行规范与我国现有的规范进行总结吸纳,然而要想很好的完成这一点,建筑科技英语人才将是最重要的一点。在专业技术谈判等活动中流畅的经验交猫使用建筑科技英语进行交流,对于改善增强我国建筑行业有着巨大的帮助。在国内许多高校开设建筑科技英语专业,增加建筑科技专业英语课,使学生在修完基础阶段英语之后,可以学习专业阅读阶段的建筑类专业英语。
[论文摘要〕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共同的主题,建筑技术科学的发展,赋予建筑室内外物理环境全新的涵义。绿色生态建筑Green Building在西方国家蓬勃兴起,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问题的日益严峻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国内的推广,绿色建筑设计越来越引起广大建筑工作者的重视。本文就绿色建筑设计以及在实践应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及其原则
1.1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1节能能源资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
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
2、回归自然: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3、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建筑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当,使居住者感觉良好,身心健康。
4、绿色建筑的建造特点:对建筑的地理条件有明确的要求,土壤中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质,地温适宜,地下水纯净,地磁适中。
5、绿色建筑应尽量采用天然材料一建筑中采用的木材、树皮、竹材、石块、石灰、油漆等,要经过检验处理,确保对人体无害。
6、利用可再生资源:绿色建筑还要根据地理条件,设置太阳能采暖、热水、发电及风力发电装置,以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能源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世界各国对建筑节能的关注程度正日益增加。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建筑使用能源所产生的C02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来源。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建筑也应运而生。
1.2绿色设计建筑原则
绿色设计是一种集成设计,即设计方法集成和设计过程集成,它具有较强的多学科交叉特性,其设计应综合考虑生态、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等,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注环境保护和材料资源的回收和重用,减少废弃物,贯彻环境保护的原则。
1、遵循生命周期设计原则二设计综合考虑人居环境的调研、规划及设计、建筑的施工与使用、环境的保护与发展、材料回收与处理等生命周期中各环节对环境及人的影响的设计方法。
2、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人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主体,追求高效节约不能降低生活质量,牺牲人的健康和舒适性为代价,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3、利用并行工程技术,强调整体的生态设计思想:把并行工程设计的技术运用到人居环境的设计中,综合考虑人居环境的绿色设计中的各因素,并在设计过程中随时在各环节间进行信息交流和反馈,实现多因素、多目标、整个设计过程的全局最优化;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要遵循生态化原则,要节约能源、资源、无害化、可循环。
3绿色设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生态景观设计一一绿色设计”已经成为设计界的时髦口号,另外,也有相当一部分管理层错误地认为“景观即绿化”“绿化即绿色”。至此出现许多问题,使实践中的“绿色设计”并不乐观。
3. 1概念区别不清楚
目前理论界和许多一线工作者对传统的“绿化”设计与绿色设计概念的区别认识不清,在许多场合将二者混为一谈,由此导致实践中的混乱。在一些标榜“绿色设计”的居住区的景观建设似乎只需搞好绿化就万事大吉,毋需在费心思琢磨其它的构景要素。因而不能在生态意义上起到积极的作用。而绿色设计含义远较“绿化”更广泛且深刻,它更多地与生态系统、大地景观、整体和谐、集约高效、生土技术等概念相联系。即便仅就住区中的开敞绿地而言,整体网络体系必须与动植物群体、景观连续性、城市风道、创造微观气候等诸多因素相吻合,才真正具有绿色设计的意义。
3. 2实际操作的矛盾
绿色设计是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未来而言的,因此只有从大地环境整体上实现才能称是真正的实现,然而在现实中,宏观的绿色规划常常在微观开发中被肢解,反之一些局部地段或单项建筑对绿色设计的精心追求,却又被周围恶劣环境所消蚀。另外,图纸设计与实际操作也存在矛盾,一方面甲方出于造价的原因或是对图纸中景观设计的重要性的忽略和草率理解,蓄意削掉了这一部分而代之以随意的绿化。另一方面,也有些设计师为了美化图纸而在纸面上做了不符合实际的夸张的、难以实现的配景。总而言之,绿色设计在整体实现与局部操作间的矛盾难分难解。由此可以印证大力发展以建筑、城市规划与风景建筑学为主干,多学科交叉共融的人居环境,在混沌中创造整体的协调美,这是建筑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向。
3. 3利益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因一时的利益驱动一味地吸引投资,引起土地利用的无序化;重要的敏感项目缺乏环境影响论证,致使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市场经济体系下,强制性的手段和道德上的约束在转换成市场价格信息方面总是功能极为脆弱,可以说,利益驱动的问题是阻碍绿色设计事业上的一个显在的制约因素。
3. 4理论与实际脱节
绿色城市、生态社区的研究需要横跨多个学科系统,其理论建构并非易事。而时下建筑界理论研究与实证操作的脱节则是另一个显在的问题。这将在客观上不利于理论的发表以及在实践中的探索和推广。 转贴于 3. 5职业操守与社会责任问题
这是一个在规划及建筑领域内长期存在的问题,而由于绿色设计比以往任何理论和思潮都更为明显地与伦理道德相联系,就使得当代规划师和设计者的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的问题变得更为重要。绝对的经营意识或者放弃责任的自我消解都不是事业所需,理想环境的现实将在我们描绘的蓝图上展开,这取决于设计者的思想、知识、判断和决策,也取决于我们的职业良知。
4绿色设计时要注意的五各方面
健康建筑的设计应当包括五个方面:居住人的健康;能源效率;资源效率;环境责任;可承受性。
4.1人的健康
人的健康涉及室内空气质量、水质量以及诸如光、噪音和电磁场辐射等背景因素。
1、室内空气质量
设计健康建筑应遵守以下原则:减少污染物:排除污染物;用新鲜空气稀释室内空气。(1)减少污染物:(2)排除污染物:(3)稀释室内空气:
2、水质量
湖河表面水以及和喷泉等地下水受到工业和农业的污染,引起了人们对饮用水质量的关心。要尽量采用市政水,无市政供水时才进行除菌处理。除菌技术有氯化、碘化、蒸馏、陶瓷过滤器过滤、紫外线照射、臭氧清毒。
3、光、声和辐射:(1)光:(2)噪音;(3)辐射
4. 2能源效应
提高房屋能源效率的措施主要有: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改善围护结构;改进加热、冷却和气候控制系统;降低电灯和设备的能耗等。
1、材料中的能耗;2、建筑物的设计;3、加热、冷却和通风用能;4、可再用能技术;5、电耗和高峰能耗;6、节能效果。
4. 3资源效益
有效的房屋设计可减少对工地、林木、煤炭、石油或与水有关的原材料的需求,缓冲对环境的压力。有效地建造方法可减少废料。
1、材料;2、建设废料的再利用;3、水。
4. 4环境责任
环境责任意味着优化宝贵资源的利用,降低材料和产品的消耗。
1、散发物和燃烧副产物:2、废水和污水:3、现场规则:4、废料的处置
关键词:建构主义英语教学启示
一、引言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强调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把教师看做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讲究师生问的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调学习任务从教师向学生的转移。这是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最根本的区别.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也经历了一个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过程,然而外语学习与教学中并没有把师生互动落到实处,以交际法为先锋的教学原则在我国外语教学中并未达到应有的期望效果(钟书能.2004),这说明外语学习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至今还不存在一种公知公认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近年来,随着教学法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的认知学习理论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而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是国内外学者们的努力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在蓬勃兴起。学习并吸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成果并付诸实践对推进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必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源自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1966)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认知结构说。该学说认为。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步建立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体系,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两个基本过程,即“同化”与“顺应”。同化过程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过程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同化是认知结构在数量上的扩充.顺应则是认知结构在性质上的改变。认知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指学习者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螺旋上升。
在皮亚杰认知结构学说的基础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步形成为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这正是两种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最根本的分歧所在.由此而发展出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费时低效,曾被比喻为一壶烧不开的水。这一状况要求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界必须重新审视以往的教学活动,努力探寻改进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建构主义理论是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主流思想,学习和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原则(丁家永.1993;何克抗.1998;陈琦,张建伟.1998;丁帮平.2002;陈越.2002)对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可带来如下启示:
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任何一项改革总是要从观念的转变开始,观念的更新为进行改革开辟道路并提供思想动力。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师工作都很努力,但很多仍习惯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堂上自己唱独角戏。这种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必须改变。外语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如果学生缺乏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教师即使再努力效果也未必佳,这一观点目前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界已是共识。大学英语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用探索、发现的方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学生要把当前所学内容尽量和以往所学内容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大学生在进人大学之前一般都已学习过6年的英语,具有一定的英语知识。而大学英语中相当一部分词汇和语法规则都是中学英语中学习过的。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发挥个体的主动性.把大学英语学习和以前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认真思考。学生应当在学习中分辨出哪些内容是以往学习过的,哪些是新的,哪些是在以往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出来的。
当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不否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导作用。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要求教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面发挥指导作用:(1)激发学生的外语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形成学习动机;(2)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3)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2.创造理想的英语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指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应是针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因为。教学意味着更多的控制与支配,而学习则意味着更多的主动与自由。这是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相一致的。大学英语教师应当努力为学生创造理想的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书籍、教师所发讲义、影音资料、CAI与多媒体课件以及Intearct上的信息等)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指导与帮助.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与协作。学习应当被促进和支持而不应受到严格的控制与支配;学习环境则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场所。教师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加以引导,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理解。:
3.积极利用各种信息资源
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为学生开列的阅读书籍.为学生提供的英语学习网站等)。这里利用这些媒体和资料并非用于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信息是现代社会的一大支柱。信息技术是学习的工具。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文字、图像、声音和影像等多种媒体的组合,可以使学习者的五官得到充分的刺激,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者的主动参与意识。但是,如何获取信息资源,应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等问题,是学生主动探索过程中迫切需要教师提供帮助的内容。比如有些学生希望上网学习.却不知道有哪些相关的英语学习网站:有些学生面对浩瀚的英语学习材料却不知道如何挑选适合自己学习情况的。这都需要教师加以指导帮助。人类社会已经发展到了信息时代,在当前技术条件下运用多媒体进行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趋势,特别是在中国目前大学英语教师短缺,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大班上课的情况下.提倡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更具有实际意义。教师在有能力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学生积极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之前自己必须首先学习这些先进的学习和教育技术。
4.把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作为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
建构主义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不论是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总之,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于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告诉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完成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当前所学知识”这一概念是含糊的、笼统的。其中有些是教学目标要求必须“掌握”的内容,有些则是教学目标只要求了解的内容。因此,应该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选出当前所学知识中的基本词汇、基本语法规则、基本阅读理解思路和基本口头及书面交际过程作为意义建构的对象。这里并不把一学期讲授了多少语言点,或讲完了多少篇课文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预应力现场施工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对住房和工作环境及消费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住宅要求有较好的内景,办公室要求有开阔舒畅的空间,建筑要追求较大的净高……预应力结构的出现,轻松的实现了这些要求。
预应力结构的形式也是多样丰富的,常用的形式有:无梁平板结构、有梁大板框架(或剪力墙)结构、转换层结构、门架结构和吊车梁以及特殊结构如水池、筒仓、大悬挑结构等。
(一)、预应力平板结构
传统的普通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体系,需在柱间及隔墙下设置框架梁和次梁,这必然导致室内明梁纵横交错,降低了楼层的有效高度,影响了室内美观和使用功能,装修也较难处理;由于室内明梁的存在,隔墙布置的任意性受到限制,室内功能的重新调整比较困难,而一栋建筑物在其50年甚至70年使用期内都不需对空间重新分隔和变换使用功能是很难想象的,特别是一般的商场建筑及办公楼建筑。若设计中楼盖体系采用普通钢筋混凝土平板结构或预应力平板结构,以上问题则迎刃而解;工程若采用普通钢筋混凝土无梁平板结构,由于内隔墙较多,附加荷载较大,要使普通钢筋混凝土平板的裂缝控制等级及挠度满足规范要求,计算所需板厚较厚,同时普通钢筋用量也较大,不经济。因此,为了提高整个楼盖的抗裂性能,减薄板厚,减轻结构自重,提高其使用功能,采用近年来在大量工程中得以广泛应用的现代高效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将整个楼盖设计为后张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无梁平板结构是一个良好的选择。这种预应力无梁平板,除在楼板周边保留必要的边梁和在局部少数有隔墙的地方及洞口边缘保留梁之外,室内明梁全部取消,仅在必要的地方设暗梁以改善楼板的受力性能,每单元整个室内顶板为一整块的平面。
这种结构具有各种预应力结构的许多共性,其优点主要有:
(1)有利于减少地下室埋深及基坑开挖深度
对于有地下室的大型建筑或高层建筑,常常把地下室作为车库或商场。底板、顶板均可做成预应力平板;局部配电房,发电机房等需层高较高者,可局部下挖,使之达到设备高度要求;这样,在地下室中,则降低了层高,减少了水压力,减少了底板支模工序及基坑开挖深度,减少了外墙砼用量,从而降低造价。若是把上部结构也做成预应力结构,或选平板结构或选有梁大板结构,均能扩大柱距,使柱子和基础数量减少,也增加了室内的净面积。车库可以比上部结构做普通结构多出许多个车位出来,商场则可以摆放更多的货品栏。
(2)利于增加建筑物楼层的净空高度或者减少层高
对于6~9m跨度的楼盖体系若采用普通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梁板需要占去700~1000mm的净空,若采用预应力楼板后,室内明梁取消,板厚为180~200mm(托板部分总高度300~350mm),这样在净空部变的情况下,每层可以减小500mm以上的层高。
(3)利于改善结构的使用功能
现在业主根据自已的爱好,经营商品的组成变化,需要对商场及办公楼进行重新分隔的现象比较普遍,甚至在不同时期因业主的变化,都会有不同的间隔要求。预应力楼板对用途的改变极容易适应,在任意位置均可以设置隔墙,方案可以是多种多样,可给用户最大的自由度,使房屋使用功能及档次得到很大的提高,是房屋销售的一大卖点。另外预应力楼板取消了室内明梁,避免了由于管线及通风管道的铺设使层高大大降低的问题,同时也为管道的安装提供较大的方便,预应力平板的分隔墙可以任意间隔,更是解决了各层各户布置均不同带来的普通梁—板结构设计及使用之间的矛盾,这点也对回迁房的分割带来极大方便。
(4)具有优越的抗裂性,减少钢筋用量,降低结构的造价。
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种预应力筋可产生一个向上等效荷载,同时在板中产生一个轴向压力,使平板刚度提高,挠度大大减少,抗裂性能也大为提高。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无梁平板结构可以降低结构的造价是因为,第一普通钢筋用量减少,因为1)预应力筋强度高(是普通钢筋强度的3-4倍),且一条预应力筋在跨中作底筋而在支座又弯上做面筋,使预应力筋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2)有梁板往往以极值代替平均值进行抗弯设计,无梁板直接以平均值进行抗弯设计;3)无梁板充分利用了混凝土的抗剪能力,较有梁结构箍筋用量省很多;4)预应力结构不需要为控制裂缝或提高刚度增加普通配筋,裂缝控制要求越高,预应力结构优势越大(如地下室底板、有填土的顶板等);5)规范规定的预应力板的构造配筋率比普通板低;6)有消防车这种特殊可变荷载活动的区域(如有些地下室顶板)无梁结构的纵筋箍筋都比有梁结构省。第二对于车库、商场、仓库、有吊顶的办公楼,可以在柱头处加托板,使结构的断面与弯矩图较充分地协调,大大减少预应力筋用量。第三模板较普通梁板结构少25-35%,而且预算定额直接费较低。第四无梁板混凝土可用较大粒径碎石,定额价一般较低。大量的工程实践及对比分析表明,结构选型及设计合理的预应力无梁楼板结构已经不断地改写和涤荡者无梁板结构比有梁板结构造价高的传统观念(这种观念在一般的教科书中都有表述,因此根深蒂固)。
(5)施加预应力后楼板的模板就可以拆除,施工方便,速度快
采用预应力混凝土平板结构,施工进度可以加快,这主要是因为:
a.预应力混凝土平板结构取消了许多梁,模板用量明显减少;而且模板安装简单方便,节省时间。
b.采用预应力混凝土平板结构后,楼面结构的普通钢筋用量将减少,而且减少的大多是绑扎费时费力的梁钢筋,平板钢筋绑扎快捷方便,预应力筋与普通钢筋的绑扎可以交叉进行,节省时间。
c.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时即可进行预应力筋的张拉,张拉过程中可以照常进行上一层楼面的施工。张拉完成后,即可拆除模板,而预应力张拉不占施工工期,节省了时间。大量工程实例表明,并不会因为采用了预应力而增加工期,相反,预应力平板的施工速度要快于一般的梁板体系,这与常规想象有很大的不同。
由于以上预应力无梁结构施工省人力、省模板及铺材、模板周转加快、施工周期缩短(从而人工费用减少)的特点,有过体验的土建施工单位,更乐于这种结构的施工。
(二)、有梁大板框架(或剪力墙)结构
有梁大板结构是柱子于柱子之间布明梁,大板上布置隔墙的结构体系。这种结构于平板结构有很多相似之处,柱距比较大,由于省去了次梁,避免了室内错综复杂的次梁,内景好,增加净空,抗裂好,省材料省模板和拆模人工,施工快速等优点。若这种大板配合预应力宽扁梁使用,则也能很大限度的减低层高或提升层净高,如9米跨的预应力宽扁梁可以做到450mm高,比做普通预应力梁650mm少200mm高,比普通混凝土梁800mm少350mm。
由于结构种还带有明梁,结构仍然属于框架或剪力墙结构,可以用于平板结构所不太适宜的高层或抗震设防烈度比较大的地方。
有梁大板结构适合用于住宅和办公楼,尤其是住宅,不设次梁,既避免了室内难看的次梁景观,也利于住户自行隔断房间以实现不同的功能,即使更换了新住户,改造房子时仍然可以再次自行布置房间。长沙市高12~16层的亚华住宅小区和16层的湘名园住宅小区都是采用这种结构形式的,住宅的使用功能得到了住户的一致好评。当然这种结构体系仍然适合用于商场等公共建筑。
(三)转换层结构
最近我国高层建筑发展迅速,且多为多功能综合性建筑,需要大柱网、大空间的公共设施在下部,从受力的角度讲这是不合理的,解决这种矛盾的最常用方式就是设置结构转换层。随着预应力技术的逐渐成熟,预应力材料及施工费不断下降,即使用材料等强代换的概念从经济上来比较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在许多情况下后者并不比前者经济。因此我国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中采用预应力技术的情况越来越多,大多数转换层结构形式有成功地采用预应力技术的例子:如位于8度抗震设防区高64.2m的北京市公安局刑科楼就是做了跨越2~4层高达4800mm的预应力转换大梁;宁波浙海大厦,地上52层,地下2层,在6层处设置了2000mm的预应力厚板和3500x3200mm的暗梁作为该超高层建筑的转换层;上海乾鸿苑大厦由九座塔楼组成,塔楼在60米左右不等,塔楼扭转48度,上下层错位,采用厚970mm长约140m宽为40m~70m不等的不规则梯形预应力厚板作为该多塔高层的转换层。
采用预应力技术带来许多结构和施工上的优点,如减少截面尺寸、控制裂缝和挠度,控制施工阶段的裂缝及减轻支撑负担等。只要采用预应力度适当,构造处理得当,预应力结构的抗震是可以得到保证的。且由于减小了转换构件的尺寸,对抗震也是有利的。
(四)、特种结构及其他
随着公共事业的发展,各种特殊功能的构筑物不断出现,有些特殊构筑物的使用功能及受力性能常常需要预应力技术才能实现,预应力技术在这些特殊功能构筑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大悬挑结构
体育建筑在各大中城市兴起,体育建筑的形式多样,风格各异,使预应力技术的应用丰富多彩。如南京为承办第三届城运会兴建的四座体育馆,关键结构部位都是采用预应力技术;江苏省的仪征化纤体育场、无锡市体育场、南京师范学院体育场的观众席都采用了大悬挑的预应力混凝土雨蓬。随着钢结构的发展,许多雨蓬采用钢结构,可以获得更大跨度,但是造价和维修费用都比较高,所以在适当跨度内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还是有很大的优势。
(2)储罐与筒仓
一般地,储罐与筒仓对抗裂要求比较高,预应力技术广泛用于这种结构主要利用预应力主动轴力来抵抗混凝土拉应力来提高抗裂性能;尤其是圆筒结构,环壁的混凝土只受环向轴力作用,正是预应力最适合的结构形式。绕丝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水池在国内应用了几十年,主要采用预压应力来抵消由于水对筒壁产生环向拉应力。这样用高强钢材提高了抗裂性能就可以在同等抗裂条件下减小截面尺寸,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3)其他
各种用途的塔式结构如电视塔、通信塔、灯塔及各种水塔中,预应力技术同样得到了广泛应用。还有预应力技术基础也不少见,主要形式是预应力条基、箱基和筏基。此外,预应力钢结构,叠合结构采用预应力的技术也在不断成熟中,工程实例也越来越多。
(五)结语
预应力技术经过了几十年的工程实践和不断研究,已经是比较成熟的一项工程技术,在今后的发展中,还将日臻完善。工程实践告诉我们,预应力技术以种种优势,在某些建设领域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甚至在其还未完全占领的领域仍然具有强大的发展力。
参考文献: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一般使用钢材和高强度混凝土以提高其抗剪、抗压、抗渗和抗疲劳的能力。在混凝土工程中使用预应力技术也可以节约混凝土和钢材的应用,减轻建筑结构的重量,减少挠度和开裂度,预应力技术也能够美化建筑物的外观。因此,在混凝土工程中预应力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
2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2.1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作用原理
混凝土结构具有良好的强度和抗压能力,然而其对拉力的抵抗程度却很低。为了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抵抗拉力能力,防治混凝土的开裂,就要在外力荷载作用于混凝土结构构件之前,先对混凝土结构进行人为施压。主要是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进行拉张,产生预压应力来减弱或者抵消外力荷载所带来的拉应力。通过对混凝土钢筋上可能会受到拉力的部位进行施压,利用混凝土本身的抗压度来提高其抗拉程度。这就是预应力技术在混凝土结构中的应用原理。
2.2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特点
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具有较弱的抗裂能力。由于混凝土构件在预应力的作用下已经受到了预压应力,这种内在的预压应力需要外力荷载作用产生的拉应力来与之抵消。然而如果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得不到外力荷载产生的拉应力,混凝土内部的构件就很容易出现开裂的情况。而混凝土的抗压力又决定了钢筋混凝土的抗拉力,因此就会导致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裂强度较弱。②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具有较强的抗压性。如果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受到标准规范的外力荷载,由于预应力技术对混凝土结构的改造,混凝土结构也不会出现裂缝。而实际上外力荷载不会达到混凝土的最大刚度状态,因此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具有良好的抗压性。③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防腐蚀和防渗透能力都比较强,而且由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重量较小,具有较大的跨越度,因此在各种建筑构件中的应用也比较广泛。
3预应力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具体应用
预应力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具体应用主要体现在预应力技术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预应力技术在多跨连续梁建设中的应用、预应力技术在受弯结构中的应用以及预应力技术在施工加固时的应用。
3.1预应力技术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
预应力技术主要应用于平板建筑结构和转换层建筑结构之中。①预应力技术在平板结构中的应用。平板建筑结构往往具有比较复杂的结构,且光线分布不均匀,给装修带来不便,也影响了建筑的外观。如果应用预应力技术,则可以增加建筑空间,解决光线的分布问题。预应力在平板结构中的应用极大的简化了混凝土结构,优化了建筑格局的使用功能。②预应力技术在转换层结构中的应用。随着城市范围的扩大和土地资源的紧张,高层建筑在建筑施工中已经占据了较高的比例。而在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受力不合理的现象。高层建筑的第一层空间也就是高层建筑的底部的空间往往比较大,造成楼层的受力不均,这就出现了转换层结构。为了防止楼层受力不均而对高层建筑的稳固性产生影响,以预应力混凝土材料来代替普通材料,以预应力混凝土的高承受能力和高强度来实现转化层结构的稳固。
3.2预应力技术在多跨连续梁建设中的应用
所谓的多跨连续梁包含负弯矩和正弯矩两个区域,通常正弯矩指的是多跨连续梁的跨中部分,负弯矩则指的是多跨连续梁的支座[4]。在桥梁施工建设的过程中,如果抗弯承载力和抗剪承载力均不能满足建设施工的要求,则需要对桥梁进行加固,一般加固的技术就是预应力技术。预应力技术的施工比较便利,可以用粘贴碳纤维来加固抗弯承载能力不足的正弯矩区域,提高多跨连续梁的稳定性。
3.3预应力技术在受弯结构中的应用
由于粘贴碳纤维的片材的强度较高、施工便利,粘贴碳纤维的片材在预应力加固受弯构件的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比较频繁。在施工的过程主要注意的是,如果混凝土内部已经产生了初始内应力,且已经进行了抗应变结构和初始压应变的加工,则一旦混凝土的受压区压应变到达并超过极限压应变,则混凝土构件的极限承载能力就会被赶超。因此,在受弯结构中,要在粘贴碳纤维的片材投入应用之前先对其施加预应力,使粘贴碳纤维的片材具有初始抗应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粘贴碳纤维的片材具有良好的强度和应力,以应对混凝土构件被破坏的情况。
3.4预应力技术在施工加固时的应用
预应力技术在施工加固阶段主要有以下几种应用方法。在加固建筑面补强层时,由于补强层属于旧有的建筑面,补强层的强度难以满足建筑施工的相关标准。因此,需要施工人员增加一个结构层在原有补强层的上面。加固结构受力体系发生改变的建筑体也需要应用预应力技术,以提高其混凝土强度,延长其预应力的有效时间。预应力技术在施工加固时的应用主要目的是提高建筑的承受能力,延长建筑使用期限,其具体做法一般是加强建筑构件或者完善建筑的结构性。此外,预应力加固混凝土结构也可以减弱混凝土结构的初始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