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养禽实训总结

养禽实训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养禽实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养禽实训总结

养禽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1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行动导向”课程体系

按照“以岗定学,以需定给”的原则重组教学内容,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开展“行动导向”教学,即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理论知识,训练专业技能,实现“教、学、训”一体化。近三年,对动物营养与饲料、畜禽繁育技术、兽医临床诊疗技术、养猪与猪病防治、养禽与禽病防治、养牛与牛病防治等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行动导向”课程改革。教学实践证明,“行动导向”课程能更好地训练专业技能,提升自学能力,增强团队协作,培养职业特质。

2以建设精品课程为目标,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优质的教学资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近三年,以建设精品课程为目标,加强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兽医临床诊疗技术课程被评为河北省省级精品课程;动物解剖、畜禽繁育技术课程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每门课程都有完备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组织设计、授课计划、工作任务书、课件、习题、试题库、拓展性学习资料等,学生可利用校园网进行预习、复习和检验学习效果,实现了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专业课教师要开发课程学习型课件,收集或开发视频资料,向合作的养殖企业、饲料企业和兽药企业索取技术手册和产品宣传材料。将上述自主学习型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学习,并不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讨论其中的关键问题。由于高职的使命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所以学校要提供开放的实践场所,供学生自主学习并训练实践技能。本院的综合养殖场和兽医院对学生开放,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自主训练实践技能,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

3以干导学,暑期顶岗实习,强化实践技能培养

在实践环节的组织上,打破学期和假期的界限,暑假安排学生到畜牧业企业顶岗实习。暑期顶岗实习是一种灵活的顶岗实习模式,学生可利用在校期间的两个暑假,到两家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是毕业前顶岗实习的有力补充,如第一暑期到养殖企业实习,第二暑期到动物医院实习,毕业前到兽药企业实习,可以丰富专业技能,拓宽就业面。暑期顶岗实习打破了先学理论知识再进行实践的学习模式,尤其是大一学生在没有学习专业课的情况下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先学习实践技能,再回到学校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这种先“习”后“学”、“以干导学”的学习方式,在很大程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带着问题来学习相关课程,学习更有针对性,学习效果更好。在顶岗实习的组织上,学生通过“双向选择”确定顶岗实习单位和具体工作岗位,统一组织召开实习动员大会,讲明实习目的、内容、要求、实习方式及注意事项,提高学生对顶岗实习重要性的认识,由专业课教师给学生进行岗前指导。一方面从企业选聘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较高、热心人才培养工作的技术能手作为专职指导教师,具体负责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和技术指导。另一方面,从校内选派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专业教师,负责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管理和与企业的沟通协调,定期到企业指导,并经常通过电话、网络与学生和实习单位取得联系。保证每名学生有专人负责,从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与管理。实习结束后召开暑期顶岗实习经验交流会,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将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关键问题、操作技能、积累的经验、总结的教训、企业需要改进的方向、实习心得体会等写成暑期顶岗实结,在会上交流、讨论,促进学生相互学习。

4以技能考核为主,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结合,改革考核方式

根据毕业生工作的需要选取考核内容,工作岗位需要学生会做什么,就考什么。建立每门课程的理论试题库、技能试题库及相应的考核标准。考核形式上主要有笔试、口试、技能操作、总结发言、书面报告、论文,其中以技能考核为主。将课程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结合,加大平时考核的比例,课堂上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当场打分,这样有效地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积极性,防止搞考前突击。

5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和“专兼结合”教学团队

在“校企双赢”的基础上,与大型养殖企业、饲料企业、兽药企业、动物医院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基地设施齐备、规章健全、管理规范,适合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接收学生“顶岗实习”。针对企业生产特点,合理开发实习项目,并制订实习指导方案。教师和学生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劳务支持;企业为课程实践教学和学生生产技能训练提供材料、场地设施、技术指导、食宿,并给予学生一定的劳动报酬。目前,已与多家畜牧企业签订了实训基地协议,满足了专业课程教学、实训、实习的需要,并且正在加强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开展精细化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迫切需要大量的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来从事教学工作。一方面聘请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从事专业课程教学,并定期开展专业知识讲座;另一方面,行业企业聘用校内水平较高的教师到行业企业作技术指导,对员工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培训,同时,接纳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帮助青年教师提高专业能力,构建“双师”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养禽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远程教育农科类课程虚拟教学团队建设提供了新的探索空间和有力支撑。湖南电大基于“三农”特色课程建设实践,在分析电大系统农科师资现状、远程教学难点的基础上,阐明了建设虚拟教学团队的必要性,提出了构建虚拟教学团队的理论思考。本文以“畜禽养殖技术操作实训”课程为个案,从团队目标、规模与成员、沟通规范、团队文化、一站式教学与实训平台建设以及团队协作服务六个方面探讨了远程教育农科类课程虚拟教学团队的构建策略,并指明了下一阶段团队建设的重点,以抛砖引玉,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 远程教育;信息技术;畜禽养殖技术操作实训;虚拟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11—0059—06

远程教育因其教与学过程的“准永久性分离”,使教师与学生、教育组织与学生之间主要采取多种媒体方式进行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作为以系统办学为特点的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电大”),其远程教育教学过程必须通过“团队作业”来共同完成。[1]如何根据远程教育教学工作的特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教学环境,把电大系统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组建课程教学团队,以发挥各级电大教师潜能,推进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提升教师协同教学与服务的能力,对电大而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2009年,中央电大正式启动实施课程教学团队建设项目,首批7门示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催生了“离散数学”、“综合英语”等国家级网络精品课程。2011年,中央电大又启动广播电视大学“三农”特色课程教学资源建设项目,组织各级电大共同建设,这标志着农科类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启航。本文以湖南电大承建的“畜禽养殖技术操作实训”课程为例,探讨远程教育农科类课程虚拟教学团队的构建,为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农科教学队伍,提高农村远程高等职业教育整体教学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个案和实证依据。

一、建设远程教育农学类课程

虚拟教学团队的必要性

电大多年来的办学实践表明,农学类专业是远程教育中的难点,其主要困难有:一是师资力量不足,二是实验实训难。可以说,调动电大系统内外资源的多元融合,构建专兼结合、跨越时空的课程虚拟教学团队,是当前破解农科专业远程教育难题的关键策略。

(一)解决农科师资难题,保证服务“三农”质量

2004年,由教育部启动、中央电大系统组织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一项通过远程教育服务“三农”的重大战略课题。八年来,开设了适应农村和农民需求的农业技术类、畜牧兽医类、林业技术类、农林管理类、食品类等涉农专业18个,累计招收农民大学生30余万人。然电大农科师资数量和教学质量没有本质变化,尤其是基层电大,教师专业结构比较单一,从事中文、经济、管理、外语等学科的教师偏多,而新兴的观光农业、园林技术、食品加工技术、畜牧兽医等农科专业师资严重匮乏,多数都是由相近专业的教师代而管之。以湖南电大为例,目前有开放教育园艺专科和本科专业各1个,开设“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纯农专业14个,而全省电大专职的农学类专业教师仅有5人,并且主要在省电大,各地虽然聘请了不少农林院所的专家和地方“田秀才”作为补充,但因缺乏有效的团队合作和机制保障,教学力量分散而单薄,教学过程难落实,整体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加上农学类专业个数多而学生人数少,这种小规模专业和课程的教学难度之大、成本之高,是众所周知的。因此,面对农学类专业师资匮乏与远程教学压力,唯有整合资源、挖掘潜力、依靠技术建设课程虚拟教学团队,通过团队协同及高效运作提供优质教学支持服务,确保教学质量,推进电大服务“三农”的远程开放教育内涵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二)突破实践教学难点,发展农学类专业远程教育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以来,农学类专业远程教育一直处于弱势。2007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农学类专业网络教育学生规模仅占全国68所试点高校远程教育招生总量的1.2%,[2]可见通过网络开展农学类专业的难度。但对于农村人口过半,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7年的农业大国,[3]要满足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所急需的大量农学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适应农民工学兼顾,耕读相伴,希望学习时间、地点、方式灵活等要求,又只有借助远程教育。严冰、顾静相等学者关于WEB2.0与远程教育教学团队等方面的研究给人启示:融合有线电视网、卫星传播网、互联网、广播网、无线通讯网的Web2.0网络环境能为农学类专业的远程虚拟实训提供平台和条件,基于WEB2.0的远程教育课程虚拟教学团队能保证实践教学支持服务的持续有效。[4]

(三)顺应“三农”需求,建设特色精品课程教学资源

课程教学资源是服务“三农”的关键因素。探索基于电大系统运作特点的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中央电大首次审批12所省市电大共同建设32门服务“三农”的特色课程资源。精品课程建设要求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作为支撑。[5]以课程为单元组建教学团队,不仅能整合、优化、凝聚、利用多方教师资源,发挥名师“传、帮、带”作用,促进团队成员的成长和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优秀师资梯队,而且能集思广益、交融智慧,全方位提高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学改革与创新,保证教学质量。尤其是电大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要在形式和内容上体现远程教育的特征和优势,要能输送到农民身边,要实现开放共享、持续创新,等等,因此,不仅需要有学科专家、教师,还需要远程教育理论工作者、课程教学设计者、技术实现人才、课程实践者、课程管理者等协同作战,分工合作。可见,教学团队是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关键。

二、构建课程虚拟教学团队的理论思考

(一)课程虚拟教学团队的概念界定

美国学者Katzenbach及Smith(1993)认为“团队就是由少数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远景目标、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6]团队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最初来源并应用于企业,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高校“教学或科研团队”建设,引申出“教学团队”等概念。孙丽娜等学者把“教学团队”定义为“由某一专业或某一课程的教师组成的,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而相互协作、共同承担责任的教学群体。”[7]Lipnack &Stamps(1997)将“虚拟团队”界定为“一个由跨空间、跨时间和跨组织界限,依靠技术,为某个共同目标而相互独立工作的人们所组成的团体”。这个团体主要通过网络交流技术联系起来。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远程教育中的课程虚拟教学团队,是指“以某一课程为载体,为完成共同的教学目标和建设目标,由跨时空、跨部门的课程专家、远程教育专家及各级教师、信息技术支持者、课程管理者、课程实践者等教育、教学、技术、管理类角色成员组成的,依靠网络和通讯技术联系沟通、协同开展工作、共同承担责任的教学群体”。

(二)课程虚拟教学团队的特征分析

从远程教育课程虚拟教学团队的界定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涉及高校课程专家或业内专家(主讲、主编)、远程教育专家(课程设计者)、广播电视大学系统教师(主持教师、责任教师、辅导教师、管理教师)、企业信息技术专家(技术支持者)、课程管理者和学习者等在内的“大团队”,是一种虚实结合、远近结合、专兼结合、灵活机动、协调运作的科学教学组织形式。其特征主要有:

1. 明确的共同教学目标和建设目标:即以某一门具体课程建设为目标,既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协同开展教学资源建设、教学研究和改革、教学支持服务,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并形成学习型、创新型、和谐型、高绩效的教学群体。可以说,有无成员认可的共同教学目标和建设目标,是教学团队与其他教学组织、教师群体的重要区别。[8]

2. 跨时空、跨部门且优势互补的梯队成员:工作地域上跨省、市、县的团队成员;工作部门上的教学、科研、技术、管理、生产等部门成员;工作任务上的课程专家、教师、技术支持人员、管理人员、学习者;年龄结构上的老、中、青成员;职称与知识结构上的正高、副高、中级与初级,学历结构上的研究生、本科、专科;岗位性质上的专职与兼职,以及学科背景相近或相关且有一定跨度的其他成员等。

3. 灵活、经济的合作与交流方式:主要借助互联网和通讯技术将不同地域、组织的人员连接起来,共同完成一项具体任务,进行便捷的沟通交流,减少了交通差旅费、办公场所租赁费等相关费用,节约了时间、空间,提高了工作的灵活性和效率。本文讨论的虚拟团队既有相对的固定性,又有一定的灵活性,比如负责教学工作的电大系统成员一般来说是比较固定的,而其他成员则是机动的。既可以因某一阶段某种任务的结束而使部分成员离开团队,也可以因新的任务而随时加入新成员。

4. 准确的团队定位和成员定位:团队定位是指该团队承担的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什么位置,它在什么层面(校级、省级、国家级)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成员定位是指团队负责人、教学组成员、研发组成员和其他成员在团队中分别扮演哪种角色,其分工合作机制如何。定位准确与否,决定着团队及其成员的发展和工作成效。

5. 一定权限的新型教学基层组织形式:教学团队是一种以共同目标、相互协作、共同承担责任为基础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教育的科学管理模式。团队在接受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的基础上,实行团队带头人负责制。团队带头人是团队的核心,负责团队项目的规划、管理、实施、统筹安排、经费预决算、进度总结、年度完成报告,安排接受对项目执行情况的检查、评估和验收等[9][10]。

6. 清晰的建设规划和预期成果:为实现共同的目标,需要制定团队总体规划、总体实施方案和所承担的课程建设规划、课程教学计划以及具体的行动方案与工作程序等。预期成果包括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内容,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的改革与创新,团队成员的培养与发展等,最终成果是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三)课程虚拟教学团队的构建原则

企业团队管理理论提出了系统性、实事求是、优劣互补、允许员工犯错、以人为本等企业团队建设的原则,这对于教学团队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国高校教学团队建设虽然有了十几年的历史,但对其进行集中而深入的研究,还是在2007年教育部实施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后,而且研究的关注点主要在教学团队的内涵、特征、建设意义、运行机制、发挥作用等方面[11][12],对建设原则这类问题的探索还刚刚开始。笔者综合相关文献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文件,结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归纳出远程教育中课程虚拟教学团队的构建应该遵循的共性原则。

1. 理念支撑、文化引领原则。理念与文化的力量在于点燃思想,改变行为。团队的建立与持续发展应采用Peter M Senge的“学习型组织”观点,强调责任、承诺、情感、团队精神等。因此,远程教育课程虚拟教学团队建设必须始终贯穿一种科学的团队文化理念、前瞻的远程教育思想和前沿的学科思索,在团队内部形成尊重知识、承认差异、协同合作的氛围,使团队成员的创新思想、主动意念、知识、能力自觉向团队共同愿景方向整合,从而形成强大的合力和团结奉献精神,最终在同一追求、相互包容、彼此支持下协同工作,完成任务。

2. 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原则。教学团队建设与课程建设的结合可以优化高校多种教学资源配置,整合更多的校外资源投入到教育教学中,促进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开发,提高教学整体实力和教学效果。

3. 教学、科研、服务一体化原则。课程虚拟教学团队建设必须以教学为首要任务,以科研作为支撑,与教学互为促进,保持团队的持续发展力和竞争力,同时,以服务为团队的共同目标,通过协同及高效运作为学习者提供优质的教学、管理及技术支持服务。

4. 虚实结合、远近结合、专兼结合原则。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课程虚拟教学团队建设提供了空间和条件。以开放为特色、以在职成人为主要对象的远程教育,其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更应发挥系统师资优势,在一定数量专职教师的基础上,吸收一定数量的跨越时间、空间和组织界限的名企名家、名校名师作为团队成员,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高效利用及优势互补,彰显远程教育的优势,弥补远程教育的缺点,保证远程教育教学过程的全面落实。

5. 适度规模与合理结构原则。组织行为学的团队理论认为,高效团队的秘密在于:往小处想。在能够完成任务的情况下尽量使用最少的人数。通过研究团队规模与团队内聚力和相互信任度的关系,发现10人左右的团队规模比较合适。团队结构上体现多样化、差异化原则,具体在职称、年龄、技能、性格、气质等方面存在适度差异,形成“金字塔”型的梯队结构,保证成员在合作、交流中的互补性、和谐性、全面性和团队发展人才的不断层。这样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还能使学校教师队伍得到整体提高。

三、虚拟教学团队的建构实践

“畜禽养殖技术操作实训”课程是电大“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畜牧兽医类专业的综合实践课程,也可作为其他专业的拓展课程,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收束全专业的核心地位,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起着主要支撑作用。其理论知识涉及养猪、养禽、养牛、兽医基础、动物繁殖、饲养与饲料、遗传育种等课程,是把所学的饲养、管理、遗传、防疫、繁殖、营养等知识应用于具体生产实践中的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操作性和综合性特点。组建由跨学科、跨部门、跨时空的课程专家、远程教育教师、养殖企业技术能手、信息技术专家以及管理者、学习者等多种角色共同参与的课程虚拟教学团队,是实现本课程建设目标和教学目标、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形成清晰一致的团队目标

目标一致性是决定虚拟团队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基于“畜禽养殖技术操作实训”课程是2011年经中央电大立项启动建设的“三农”特色课程这一前提,我们明确了“以课程开发为中心,以服务学习者为宗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团队近期目标和“争创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团队远期目标。通过走访、咨询、研讨、QQ交流、电子邮件传播、电话沟通、网上实时交互以及培训学习等手段,将团队目标传达给每一位团队成员,同时获取相关反馈信息,进而形成共同愿景,实现团队目标与个人目标的高度一致。

(二)确立合适的团队规模与成员

按照“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开发目标和教学目标要求,针对全省电大系统畜牧兽医类专业学生分布情况及师资现状,我们采用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方式组建了12人规模的教学团队,该团队的组织架构包括课程教学组和研发组。纵向上,以电大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选择中央电大、省级电大、市州电大、县级电大相关课程教师及学习者组成课程教学组(7人),分别担任课程设计者、课程负责人与课程管理者、课程实施者、辅导教师、实训教师、实践者的角色,主要负责课程设计、策划、研究、评估、管理、教学辅导、支持服务、实验实训及教材编写等工作;横向上,聘请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电大教育技术中心、长沙市畜禽养殖场的课程专家、学科行家、职教名师、技术人员、养殖能手组成课程研发组(5人),分别担任文字教材主审、实训教材主编、课程主讲、技术实现者、实训操作者的角色,主要负责课程教学资源设计、制作、编辑、传送及相关技术支持服务等工作。通过纵横交错、内外融合的组建方式,基本形成以中央-省-市-县四级电大系统内专职师资为主体、以电大系统外兼职师资为补充的跨时空、跨学科、跨部门的课程虚拟教学团队。团队结构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

从图1可知,团队成员的职称结构分布合理,正高职称占17%,副高职称占41%,中级职称占25%,初级职称占8.5%,其他占8.5%。另外,双师型教师占25%。

图2表明,团队成员的年龄结构呈现“老、中、青”正态分布。30岁以下3人(占25%),31-49岁8人(占67%),50岁以上1人(占8%),形成了合理的梯队结构。

由图3看出,团队成员的学历结构也比较合理。其中,博士研究生2人(占17%),硕士研究生4人(占33%),本科生5人(占42%),专科生1人(占8%)。由于“畜禽养殖技术操作实训”是面向农村在职成人开设的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为使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学更贴近农民需求,有意吸纳了部分仅有大专和本科学历的地方土专家、养殖能手和教师加入团队。

图4为团队跨单位合作的情况。团队成员中有58%来自电大系统,17%来自普通高校,17%来自养殖企业,还有8%来自科研院所。

从知识背景看,团队成员分别毕业于中国农大、湖南农大、河北农大、湖南电大、湖南师大、中南大学等高校的动物科学、预防兽医学、畜牧兽医、教育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学科结构良好,知识技能互补性强,能充分满足课程建设与教学需要。而且团队成员均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保证了团队成员之间跨时空沟通无障碍。此外,大多数人性格随和、外向,勤学好思,责任心强,是一支志同道合的和谐团队。

(三)建立良好的团队沟通规范

虚拟教学团队跨边界互动的本质特征,使其比传统高校课程教学团队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而有效的沟通是团队化解困难、增强凝聚力、提高团队绩效的关键因素之一。首先,作为团队带头人充当着教练和裁判的角色,而不是行政领导角色,因此,需要更强的沟通与协调能力,方可在虚拟环境下调动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保证工作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其次,建立成员共同遵守的沟通规范有助于实现良好的沟通,从而建立起有效的信任和协同关系。我们的经验是,在团队组建和启动阶段,宜采用面对面沟通、电话交流以及视频会议对话等信息丰富度高的媒体沟通方式,增强信任感和认同感,同时对成员进行沟通技术和沟通规范方面的培训,并付诸行动,往往能有效促进虚拟团队协同工作。在团队平稳运行阶段,主要采用QQ会话、E-mail交流、BBS讨论、在线论坛等网络和信息技术沟通方式,发挥虚拟交流与协作优势,节省人力和费用支出。

(四)创建鲜明的团队文化

实践中,团队将远程开放教育“一切为了学习者、一切成就学习者”的大团队文化与湖南电大“让学习伴随一生”的校园文化以及校企合作单位畜禽养殖场“真抓实干、绿色环保、敬业奉献”的企业文化相互交融,初步形成了“跨越边界、携手并进、合作开放、互助学习、超越自我、和谐共赢、服务农村、造福农民”的独特团队文化。团队成员在团队文化的浸透、感召下各司其职,团结协作,共同进步,自然培育出激励人、凝聚人、培养人、成就人的团队精神。这种文化和精神必将孕育出丰硕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成果。

(五)搭建一站式的课程教学与实训平台

落实和优化教学过程尤其是实践教学过程,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这对于农科类课程远程教育既是重点,更是难点。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在网络空间构建一站式的课程教学与实训平台成为了可能。我们前期以比较成熟的“养猪技术”课程作为实验课程,构建了“养猪技术”网络课程和远程实训平台,将该课程的11项关键技能——猪的品种识别、鉴定、人工采精、人工输精、妊娠诊断、分娩接产、人工助产、仔猪去势、驱虫、防疫注射以及猪舍消毒等技术,以“视频+动画+文字”的方式呈现在网上,每个实训项目从必备知识、实训准备、操作规范、常见失误、注意事项和操作经验等六个方面进行讲和练,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完成其中的5-6项实训技能,记录实训成绩,作为平时形成性考核成绩的组成部分。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学科能力,而且还能提高理论文化素质和课程考试成绩。2010年,在长沙望城县、株洲炎陵县、湘乡一职等部分教学点试行“双证制”,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较高,资格证书单证通过率约79%,双证书通过率36%左右,其中,养猪防治员的通过率高达86.2%。这为“畜禽养殖技术操作实训”课程一站式的教学与实训平台建设积累了素材和经验。

(六)实施有效的团队协作服务

“服务”是教学团队的共同目标。无论是资源、教学、技术,还是管理,都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支持服务。团队按照“校校、校所、校企”三合一的方式,在专家、学者、教师、技师、学生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下,自下而上研发适需教学资源,自上而下实施一条龙的教学与实践服务,发挥团队作为一个整体的协同运作作用,保证了服务的有效性和多元化。2011年,团队通过边调研、边教学、边研发的方式,为长沙、娄底等4个市州电大的6个教学点开展专题讲座和实践教学活动12场次;通过双向视频系统讲授了“畜禽的选种、繁殖、疾病防治”等关键技术;培训基层电大教师合理利用多种媒体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利用课程学习包和一站式课程教学与实践平台开展自主学习;录制了系统精讲电视课,真正将优质资源“送”下去,将需求信息“收”上来。这不仅有助于教学资源的进一步优化、研发,有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和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为“畜禽养殖技术实训”课程的下一步建设奠定了信息、资源基础,还为破解基层电大农科师资匮乏、小规模农学类专业与课程教学组织难度大、实践教学落实不到位等难题,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了探索性的经验。

相关期刊更多

养禽与禽病防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华南农业大学

家禽科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浙江畜牧兽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