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药发展论文

中医药发展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药发展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医药发展论文

中医药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族医药;中医学;交融

中医学是指起源和发展于中国地域的,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受到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整体观念为其主导思想,司外揣内、援物比类等为其认知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研究人的生命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研究养生、康复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1]。中医学是中国人民长期与疾病抗争的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其理论来源于医疗实践的感性认识,通过对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等进行了分析、归纳和总结,逐渐形成了中医学的理性认识。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从狭义上把“中医药”等同于“汉族医药”,而把其他少数民族在与疾病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医药理论、技术技能称为狭义的“民族医药”。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医药在独立发展,保持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彼此渗透融合。中医学、民族医药、民间草医药共同组成了我国的传统医药学。中医药的发展离不开民族医药,民族医药也不断从汉族医药知识中汲取有用部分。

1中医学与云南传统民族医药融合

中医学的发展历来都不是孤立,与自然科学、人文哲学存在广泛交叉,同时与其他民族医药彼此渗透,中医药影响云南民族医药发展,民族医药不断丰富中医学理论,只有通过彼此的理论融合、技术互补、优势整合,才能为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思考空间和多途径多渠道的研究方法。中医学与民族医药的交叉渗透,具体体现在理论构建的哲学基础、医学术语,以及药物的同物异名、同名异用,解释学术问题时的相互资鉴启发的取类比象思维模式。由于中医学与各民族医学相邻学科间无法割裂、在交叉搭界之处往往多产生亮点。中医学与民族医药都有共同目的,相互间在边缘处又都交叉搭界,那么,深入考察边缘处的学术细节,往往能发现潜藏着的规律。

历史上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迁徙频繁,医药、宗教、文化能也存在融合现象,有学者指出:民族医药与中医学存在“大同小异”的现象[2]。“大同”指的是哲学观点相同,基础理论相似。“小异”指的是基于民族分布存在大分散小聚居的情况,认为不同地域民族的基础理论、用药经验具有本民族特色。

据查云南历史上曾经有三次较大规模的汉族移民入滇,即:汉、唐、明三朝时期[3]。历代以不同方式进入云南的汉族移民,带来了先进的经济、政治、文化,加速了云南的发展。秦汉时期“五尺道”的修建拉开了中原与云南交流的开端,随着贡品(贵重药材)、书籍(医药书籍)、教育(医学私塾)的不断输入,云南民族医药在自身特色发展的基础上,受到了中医药的巨大冲击。其中,明朝中医药在云南有了广泛的传播和明显的发展,最具代表意义和学术价值的是兰茂所著的《滇南本草》。该书是第一次将云南地方民间药物的作用与中医学理论结合在一起的一部较早、较完整的地方性药物性典籍。许多常见的中药都始载于该著作,如:仙鹤草、灯盏花、川牛膝、草乌、贝母等,同时该著作中也记载了不少民族药,如:滇重楼、滇黄精、滇龙胆、云黄连、金荞麦等。各民族用药普遍存在交叉现象,如:竹叶兰一药,傣族称为“文尚海”,药用部位为球茎、块根,用于食物中毒;布朗族称为“夕那格郎”,用药部位为全株,主治肺结核、气管炎。据统计,汉藏共用药物有300多种,佤汉共用80余种。

中医药与民族在基础理论及哲学背景、思维模式等方面也存在相互影响。两者均是在“整体观”的基础上采用“取类比象”的思维模式构建了各自的理论体系,健康与疾病、各类要素的平衡制约密不可分。如:傣医学的“四塔五蕴”学说认为自然界万物均归属于“四塔五蕴”四塔即“风、水、火、土”五蕴指“色、识、受、想、行”,其中“色蕴”指物质现象,“识蕴、受蕴、想蕴、行蕴”指精神现象,物质和精神共同构成人体。“四塔五蕴”应用于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表现。藏医学认为人体内的“龙”、“赤巴”、“培根”三者失调构成疾病。纳西东巴医药中的“卢”“色”是纳西先民用于表达阴阳的常用字,体现了阴阳平衡、对立统一的思想。“精威五行”类似于中医的“五行学说”,用于说明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佤族医药认为自然界由“天、地、风、水、木、火、石、气”八种物质,当八种物质发生改变将导致各物质与人体的平衡失调进而产生疾病。

另外,研究也发现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学及民族医药。当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逐渐被中华文化内化,佛教中的医药文化对佛教医药文化圈所涉及的中医药学、藏医药学、傣医药学等传统医学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中医、藏医、傣医离不开佛教医药文化,同样研究佛教医药文化也离不开上述医学。在中国医学史上,佛教医药文化圈以其特有的魅力和渗透力,对我国传统医药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中医的基本理论体系形成得比较早且较为完备,在一定时期内作为一种优势医学广泛影响了各个民族医学的发展,当然民族医学的发展反过来也丰富了中医学。中医和民族医都宏观地把人体生理分成若干个功能部分,建立在基本相似的哲学观点之上。治疗上基本上都遵循“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基本治则,并以此建立了相应的药物观念和方剂观念。中医和民族医都充分利用了祖国大地上以植物药为主的自然药物,其中很大一部分药物相互通用,共同建设了中国的本草药物学。

中国的中医学和民族医学并无质的差别和量的鸿沟。但从各个民族医学的个性来说,它们确有特色,是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的一门医学,有必要重视它、发掘它,采取必要的政策保护、扶持、研究和发展,以便为各族人民造福,为中国医学科学的百花齐放、繁荣昌盛作出贡献。

2云南民族医药的优势及发展策略

云南25个少数民族几乎都有着自己防病治病的经验乃至医药理论。其中,仅傣族医药、藏族医药和彝族医药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并有本民族文字记载的医学典籍,如:傣医的《档哈雅龙》、《竹楼医述》;彝族的《双柏彝医书》、《元阳彝医书》、《启谷署》;藏族的《藏医精要》、《迪庆藏药》;纳西族的《玉龙本草》等[4]。

历史上的医药流通,使得云南贵重药材、医药理论充实于中医学体系中。“槟榔、琥珀、犀牛角、象牙、麝香”等由云南传入的药物至今仍然运用于中医药。以“云南白药”、“拨云锭”为代表的品牌民族药享誉中外。目前,许多民族医学中的新药,如:苗药“灯盏细辛”、傣药“傣肌松”、彝药“青叶胆”、纳西药“竹红菌”、白族药“青阳参”等也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少数民族还具有丰富独特的疾病诊疗方法和手段。如傣医的摸法、数理诊断法、睡药疗法、薰蒸疗法;纳西医的放血疗法;彝医的扎针、放血疗法;藏医的尿诊法、泻下疗法等,这些独具特色的诊疗技术为拓展和丰富诊疗技术和手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思路。

尽管近年来云南民族医药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药强医弱、特色不浓”的问题。还存在着亟待整理的大量的没有文字记载的口头文献。加强民族医药文献的整理及名老民族医药专家的经验总结,尤其是加强口承民族医药知识的抢救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在对民族医药传承培养方面,应重视对古代医籍的学习,重视医古文、训诂学、古医籍等方面的课程设置,结合师承教育模式培养真正的临床实用型人才。另外,民族医药有其自身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历史继承性等特点,应加强对少数民族民间医药的文化土壤、人才队伍、文献文物和药物资源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小结

历史上中医药与云南民族医药是不断交流、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过程。尽管基于文化背景、医学理论、用药习惯的不同,中医学与民族医药成为各具特色的、互不从属的、属于相对独立的医学体系,但从广义角度,中医学与民族医药同属于中国传统医药学。中医药促进了少数民族医药理论的构建和补充;少数民族医药亦完善和发展了中医药。

中医药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医药产业;中医药人才培养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中原经济区建设”专项课题:“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助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医药产业是一个系统的产业链条,包含中药种植、加工、制造、新品研发、人才培养教育、医疗和养生保健、医用器械、商品流通、文化产业等环节。中医药产业各个链条的生产和发展都离不开中医药人才,人才培养教育既是中医药产业链条中的一项,又是整个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中医药人才培养对中医药产业的盛衰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视角去探析中医药人才培养问题。

1、中医药产业面临的形势和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产业有了很大发展,中药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药材种植面积已初具规模。但中医药产业目前面临的形势也十分严峻,如:中药企业缺乏名牌产品及名牌企业、国内市场的高端领域被进口或合资产品占据、专利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中药资源的无序过度开发、国外教育机构抢占国际中医药人才市场等等。近年来,世界医药保健发展潮流对养生保健的需求越来越大、国际市场中药需求旺盛、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等等,使中医药产业有了新的发展机遇。自2006年以来,国家相继颁布实施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规划和意见。2011年,科技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十部委联合下发《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提升中医药产业规模和技术竞争力”,这使中医药产业发展将面临巨大机遇,为提升我国中医药产业规模和技术、增强中医药知识产权的竞争力创造了条件。

2、中医药高等教育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没有中医药教育,就没有中医药人才,没有中医药人才,就谈不上中医药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必须大力发展中医药教育,才能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的发展。

传统的中医药教育模式是师带徒教育。此模式经历数千年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中医药人才。中医药高等教育起源于1951年国家相继建立的17所中医进修学校,这成为新中国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的雏形。1956年,国家建立了北京中医学院、上海中医学院、成都中医学院、广州中医学院4所中医学院,这标志着中医教育正式步入国家高等国民教育轨道。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底,全国共有高等中医药院校46所,其中中医药大学11所,中医药学院14所,中医药专业在校生总数460939人。全国高等西医药院校中,中医药专业在校生总数57364人,全国高等非医药院校、研究院所中医药专业在校学生总数35174人,这些在校生包括统招博士、硕士、普通本专科、成人本专科和网络本专科生。这些高等院校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中医药人才,他们拥有较深的理论基础与较强的科研力量,在中医药领域发挥着核心的作用。

3、目前中医药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中医药教育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为我国培养了大量中医药人才,为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的历史时期,国家也对新时期中医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医药产业化发展的大趋势也对中医药教育体制、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出了新要求。目前中医药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3.1、中医教育模式西医化

现代中医教育模式是以西医学为参照系建立起来的模式,这种模式西医化的特点表现在:①教学方面:安排了大量的西医学课程。以往中医药学生学习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理论,而目前中西医课程比例最先是8∶2,渐而达到7∶3和6∶4,西医占的比例渐高,用西医理论诠释中医理论的内容越来越多,中医传统文化的课程越来越少,中医药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联系未能很好体现,中医药特色很难得到传承;②科研方面:对中医药的研究多采用实验研究、动物模型、还原分析、客观标准、定量数据等方法,通过植物化学研究提取有效成分的思路成为主流,中药药性的丰富内涵被“据效而用”的线性思维所代替,用中医理论指导中药治疗的思维源头被截断;③实践方面:照搬前苏联的基础、临床和实习三段式西医学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被分割为几个阶段。传统中医药教学都是边学习边实践边积累,但在现在中医药教育体系中,学校更重视理论教学,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存在严重脱节。④培养模式单一,学生缺乏学术特点。本科生阶段重理论,研究生阶段重实验、重论文。学校教育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动手能力弱,创新意识差,缺乏学术流派特点。

3.2、专业设置偏离市场需求

中医药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除了要有中医药基础研究和临床专业人才外,还应该有既能掌握中医药专业知识又能适应中医药产业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在中药材种植、加工、制造、中医养生保健、医用器械、中医文化、中药商业流通等众多领域发展的需要。他们必须具备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和管理学理论,有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及获取知识的能力。现行专业设置过于集中于中医药专业,而外语、法律、管理、营销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大,导致学生的专业性太强,知识面太窄,就业面不宽。一部分毕业后从事医疗器械和药品商业流行业的人才,也需要较长时间的摸索才能适应市场,中医药产业化急需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尤其匮乏。

中医药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中医文化,是指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文化社会背景以及蕴含的人文价值和文化特征。它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文化,以其整体的治疗思想,多角度观察病理的方法,奇特的治疗技术,和谐有用药手段而著称于世,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学文化构成了中华中医文化的基础和主干。

有了人类,就有了医药的活动。中原地区是中华中医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早在伏羲、黄帝时期,就有了医药起源的美妙中华中医文化的源头。

河南是中医的源头,是中医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人们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逐渐发现了植物药,车渔猎生活中,逐发现了动物药;在冶矿生产实践中,逐渐发现了矿物药。与此同时,又发明了针法、炙法和外治法等。

战国秦汉三国时期,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时期,其标志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等医学经典相继同世,《黄帝内经》大约是战国秦汉时期,为后世中医理论之源。《伤寒杂病论》系东汉南阳郡涅阳张仲景所著,该书的最大贡献原则,奠定了临床诊断理论的基础。《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的洛阳,其主要贡献是提出了中药学理论。而这三部医药学原完成的,可以说中华医药理论的形成是在中原。

南北朝至隋唐进期,中医学得到了全面发展。

唐代医学大家孙思邈,曾长期在中原行医,著有《千金要方》、《千金》大成,对《黄帝内经》有大量征引和深入阐发。同时,他收录了张仲景著作有关伤寒病症的部分,从而医圣文化得以广泛。

宋金元时期,是我国医学的发达兴盛时期,其重心在中原。这一时期医学发展兴盛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医政设施的进步,当时都城开封设立“翰林医官院”、“太医局”及其他保健或慈善机构,把医药行政与医学教育分立起来。同时还设立“御药局”、“医药惠民局”等专职药政机构,这一传统至今仍被沿用。

明清时期,由于全国经济中心的南移,我国医学在南方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河南仍涌现出了众多著名医家。

宋代以前,河南一直是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中原大地名医荟萃,是名医最多,献最大的地区之一。

中原地区在历史还形成了独特的药文化。产于怀庆府(今焦作市)的“四大怀药”,即怀山药、怀、怀地黄、怀牛膝,距今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在众多的中草药中,独享有“华药”的美称,由此产生、发展成怀药文化、怀商文化。

中医学文化是在中华文化母体滋养下发展成长的,从传统文化这一母体文化中,源源不断地汲取营养,积淀起深厚的医药文化,是中华医药文化的根基和主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张仲景医圣文化为代表,以其高尚的职业道德治思想、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成为中医学的灵魂,对整个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从《黄帝内经》开始,中医药文化的哲理就十分明晰,阴阳学说、五行相生相克、整体宇宙观等哲学思想基础已经奠定。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中原医家所创造的理论价值时至今日仍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其一,阴阳及平衡理论,提出了人体阴阳之气的平衡是生命健康的基本条件,“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和谐学中的和谐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其二,五行及脏腑、经络理论的提出,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整体观念与联系的观念。其三,藏象及辨证理论,通过对小体外部现象的观察,得知人体的健康状况,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学对本质和现象问题的独特理解。张仲景的辨证论的提出,反映出对差异性问题和分析的独特理解。此外,中医治病包括无病养生和有病调理两个方面,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整体观在医疗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总之,中原中医药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朵奇葩。

中原医学文化以张仲景文化及张仲景医圣文化为代表,其高尚的职业道德、科学的辨证论治思想、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第一,张仲景的医德观完全体现了中华民族以“仁爱”为核心的传统美德,形成以“仁”为核心;二,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诊疗方法,为中医临床医疗的通用模式,一直是中医诊疗疾病所遵循的基本法则,一直指导着中医;三,承前启后的医方文化。仲景所载方药,被尊称为“经方”、“祖剂”。时至今日,仍为广大医药工作者所喜用。医圣发展,已成为蔚为壮观的文化现象。对中国、对汉字文化圈,乃至世界的医学、人文等均有较大的影响。

《伤寒杂病论》作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备的医学专著,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之作,不仅是界人民的巨大财富。国人奠仲景为医圣,奉《伤寒杂病论》为医经,称之为“活人书”。其影响早已跨越国度。进而又形成“伤寒学”、“伤寒文化”。一些国外的医家还专神祠,将此称之为“归宗”。由此可见中原医学文化的魅力的影响。

中原医学文化以其独特性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之中。要传承医学文化,发展中医药事业,就必须把握其本质特点:文化的内涵,使中医文化真正作为国粹不断发扬光大。

中医药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蒙医要学 医学交流 医史研究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华夏文明。在众多民族医药当中,蒙医学是一块灿烂的瑰宝,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蒙医学同其他传统医学一样,都是在人们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由于历史的原因,蒙医药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医学、古印度阿输吠陀医学、藏医学、阿拉伯医学的影响。与其他传统医药之间的交流,对蒙医学近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蒙医药学的发展史也是蒙医药学与各民族医药之间的交流史。

民族医学之间交流的方式、交流的内容与每一传统医学的母体文化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医药交流的影响因素主要有:① 有使用价值。②合乎本民族的文化模式。③符合民族的心理特性。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性,它是民族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医学理论是作为文化的一分子被吸收进来的。文化模式给医学提供了生存发展的空间,同时医学本身直接参与了文化模式的建构。蒙医学是根据蒙古地区自然环境、生活习俗和疾病特点,在原有的理论雏形和经验的基础上的吸收外来医药的精华而形成的。蒙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既是对其他医学进行民族化的产物,也是历史传承的必然结果。

一、传统蒙医学经验积累时期的医学交流

13世纪之前是传统蒙医学积累经验的时期。蒙古族的先民不仅积累了与地理环境、生活条件相适应的卫生保健习俗和经验,而且在饮食、药物及外治等方面也发明了很多颇具特色的治疗方法,有些方法在中医学或藏医学著作中有零散的记载。

这是北方少数民族医学经验在中医经典中的生动反映,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蒙医学与中医学之间的交流。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烧地炕急救法,与《史记》中记载的汉使苏武自刎时匈奴人所用急救的方法十分相近,很有可能这种与北方寒冷气候相适应的急救法在此时已经传人了中原地区。唐代社会繁荣。中外医学交流日趋活跃。中医学著作

二、传统蒙医学形成时期的医学交流

13世纪初至l6世纪中叶,随着蒙古族社会、经济、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蒙医传统疗术、饮食疗法及临证用药等诸方面在原有的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骨伤科发展成为较为成熟的、独立的临证学科嗍。由于统治者提倡各种文化兼容并蓄,蒙古族与各兄弟民族,特别是同汉、藏族之间的往来更加密切,与印度、阿拉倍和欧洲等国家的通商及文化交流频繁,极大地促进了医学交流。中医学与蒙医学的交流空前活跃。据《长春真人西游记) 记载,成吉思汗仰慕道家养生,特召见中原全真道教领袖长春真人丘处机。两人当面谈论道家之养生之法。据《元史》记载,1226年在蒙古军中发生传染性疾病,精通中原文化的耶律楚材应用中药大黄治疗,这是蒙古族使用中药的较早记载。[71在蒙汉民族往来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不少北方民族医家致力于学习和研究汉医,有些汉医著作被传播到蒙古地区,对传统蒙医学产生了一定影响。、是这一时期出现的蒙汉医学合璧之杰作。其中相当篇幅论述了蒙古族传统医药及其北方游牧民族医药知识。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成书于1330年,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营养学专著。书中收录了大量蒙古族传统饮食,并作了理论阐释。

元朝时随着广惠司、回回药物院等医疗保健机构的设立和发展,必然会有回回医药著作及医疗技术、药物大量从西域的传入,促进了阿拉伯医学与中医学、蒙医学的交流。《回回药方》就是一部中医学、蒙医学与阿拉伯医学学术交流的产物。蒙古族的正骨技术也是比较进步的。一般认为,《回回药方》中之正骨、骨外伤手术等,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中的正骨、脱臼之治疗原则等,元代李仲南《永类钤方》中的骨伤科处理措施等,都或多或少吸收和总结了蒙古族正骨经验和技术。《晶珠本草》、《兰塔布》、《蓝琉璃》等等医药著作先后传人蒙古地区,促进了蒙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同时中医学对蒙医学也有较大影响。中医学的某些内容直接或通过藏医学传人蒙古地区,从而影响和丰富了蒙医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脉诊等成为蒙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医药;现代化;思考

【中图分类号】R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071―02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过程中所积累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以满足时展和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对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了“中医药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而《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更是指出:中医药国际化的目标是要使中医药理论和实践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使中医药服务和产品逐步进入国际医药和保健主流市场。无疑,这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展现出广阔而美好的前景。

1对中医药现代化内涵与方向的再认识

1.1中医药现代化的基本概念与模式

据国家科技部等部门联合制定的《中医药科技现代化发展战略》,中医药现代化就是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过程。由此中医药现代化的实质是中医药与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结合、与现代学术思想的结合、与现代科学文化的结合,并借鉴国际上认可的标准和规范,让中医药更符合现代人的需要,研究开发出安全、稳定、可控的中医药。显然中医药现代化既包括行为、过程,也包括结果。目前中医药现代化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现代中医药模式;二是在西医理论指导下的化学药模式;三是在西医理论指导下的植物药(洋中医药)模式。中医药界普遍认为只有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并具备有传统中医药内涵的现代中医药模式才是真正的中医药现代化模式,实际上中医药现代化的模式并不十分重要,临床疗效是检验中医药现代化成功与否的最好标准。中医药现代化是建立在中医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之上,但也离不开包括西医在内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大支持[1]。

1.2中医药现代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2.1中医药现代化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点的中医药理论体系反映着现代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经受了数千年临床实践的反复检验。因此,应当在中医药自身科学原理的基础上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目标,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在中医药的研究、开发、生产与应用,中医药的基础研究、新药研究开发、中医药生产、质量控制和中医药临床应用等方面都应把握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精髓,认真继承中医药的特色,不断强化中医药的优势,使中医药现代化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2]。

1.2.2要正确看待中医药现代化与中医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中医与中医药是我国中医药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在基础理论上,两者的概念、范畴一脉相承,完全相通。辨证论治的理念最终要落实在药上,并通过临床用药来实现防病治病的目的。所以,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过程中,要始终把中医、中医药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把握其相关性,认识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做到中医与中医药现代化同步发展。中医药现代化以中医现代化为重要前提;中医药现代化进一步促进中医现代化。

1.2.3要注意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注重人才的培养。目前对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研究还很薄弱,应当参考国际上有关法规,针对中医药的特点和发展需要,制定和完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关法规,普及并强化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提高专利技术水平。同时,现代化的中医药事业要有现代化的人才来实施,中医药事业的现代化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和一大批现代化专业人才。要致力于培养新型中医药人才,确保中医药现代化开创性工作后继有人,推动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

1.3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1.3.1形成我国科技先导型中医药产业。针对国际医药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具体实际,引导我国的中医药生产企业向科技型、规模化的方向发展,提高中医药生产企业科技水平,逐步形成若干个以科技为先导、产品为依托、有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中医药产业集团。

1.3.2研究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中医药。应以市场为导向,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鼓励多途径、多方法的发展。复方制剂和有效成分筛选,是两条不同的研究开发思路,同样需要,也同样要促进发展。包括提高饮片质量,积极开拓和发展饮片市场;中医药复方的二次研究与开发、现代中医药新剂型研究;加强国际交流,促进中医药跨国产业集团形成等。

1.3.3建立我国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开发体系。研究开发现代中医药涉及多个环节,既需要充分的基础研究工作的支持,又需要严格可行的标准规范的约束,还需要有符合标准规范的单位进行验证和评价。因此,建立符合相应要求的我国现代化中医药的研究开发体系,是中医药走向现代化、走向国际市场的基础。包括加强中医药的基础性研究、制定和完善标准规范、建设中医药管理科学化体系、建立中医药信息工程体系等[3].

2中医药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与必然性分析

2.1提出中医药现代化的时代背景

2.1.1经济全球化下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中医药现代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着激烈的挑战,同时也蕴含着发展机遇。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就药业而言,中医药是中国最具知识产权优势的产业,最有希望取得国际竞争优势。因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使大量的中医药、中成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获得国际专利,从而符合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

2.1.2人类发展观、消费观与医疗保健观的转型,要求中医药现代化。实践表明,世界需要现代化的中医药,中医药符合全球“发展观”转向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潮流、“消费观”向重视生活质量方向发展的潮流、“医疗保健观”转向提高自身免疫力和整体医疗保健的潮流。因此,中医药成为一些国家发展的重点,它们多从国家角度提出发展战略支持中医药业发展。而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宗旨,就在于让几千年发展积累并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医药为全人类作出新贡献。

2.1.3绿色低碳消费与生活方式的提倡,要求中医药现代化。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增强,绿色低碳消费与生活方式理念成为人们生活观的主流。尤其绿色已经成为安全健康的代名词,成为人们衡量和判别衣食住行优劣的标准;绿色概念已经成为人们生产和消费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指导性原则;追求高生活质量消费成为人们选择商品的标准,绿色消费成为时尚。显然,这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了较好的环境与土壤。

2.1.4中医药所特有的活力、学科特色及文化内涵,要求中医药现代化。中医药的灵魂在其独特的先进文化,而中医药的活力在于其丰富的临床医学实践经验。在中医整体观的指导下,中医医疗保健活动遵循可持续发展模式,能够持续高质量地保证人的健康。中医整体观与现代健康观相对应,中医辩证论治的治病原则能够适应人们个性化和多样性的健康需要,重视对人体的全面调整和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力。

2.2对中医药现代化的客观性分析

2.2.1中医药现代化是中医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中医学不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发扬自己的特色,同时也善于吸取和借鉴所在时代的先进思想和技术,不断充实发扬自己的理论和体系。如早在战国秦汉时期,中医学就吸收了包括阴阳家、道家、儒家等诸家先进的哲学思想,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梁朝时,朝鲜出产的五味子、昆布、芜荑等已为我国医生所利用;《千金要方》等书中收载了一些印度方药和治疗方法等。因此,今天中医学当更有必要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我所用,推动中医药现代化。

2.2.2医疗患者群的意识形态和观念的变化迫使中医药必须现代化。现代科学技术正呈加速度向前发展,新技术正猛烈冲击着人们的意识结构,尽管有一股又一股的返朴归真文化思潮,使得人们逐渐抵制有毒副作用的化学药品,信仰中医药和自身肌体的和谐。但现实更多的表现是,接受现代文化和现代科学的一些数人不信任、怀疑甚至排斥中医药,使得当前中医药的患者群呈紧缩状态。科学发展靠的是自己的生命力。中医药的生命力从何而来?就是不断地强壮自己,吸收营养,吸取现代科学技术可以利用的东西,从而把中医学丰富充实,让现代人理解接受,为中医药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天地[4]。

2.2.3中医药现代化能给每个中国人、乃至世界人民带来实惠。已有事实表明,提高中医水平不仅有助于保留和发展一套独特而有效的医学体系和一系列强身益寿的措施方法,而且中医药现代化后,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医药、针灸、气功治疗的作用机制,都以现代的科学和语言加以阐明,使历史悠久的中医学具有现代科学的内涵,现代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中医药现代化不仅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健康作出贡献,而且也能会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作出贡献。中医药现代化还能带动与此相关的产业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世界和谐。

3 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战略措施与对策

3.1政府与科技界应积极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战略。首先,各级政府应尽快制定国家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发展战略,以此对中医药产业起到引导、规范、监督和服务作用。通过对重大中医药科技项目的立项,引导企业和科研单位瞄准国家目标进行技术创新。因此,建议国家在资助中医药技术项目时要有大手笔的投入和瞩目性的标志。其次,在立法、制度和市场方面,政府也要为中医药企业的发展提供权益保障、咨询与服务,特别是在建立科技成果孵化机制方面,不妨设立经纪人制度,帮助风险投资企业和中医药技术研究单位的沟通与合作。再次,对技术相对贫乏的西部地区,不但要进行资本扶持,还要在技术和人才方面予以扶持,帮助这些地区发展有植物药优势资源开发型的中医药企业。最后,科技界要充分利用国家支持和中医药企业需要的机遇,面向市场和社会,大力进行技术创新的研究与开发,为中医药企业提供技术和产品服务。当前,我国的中医药现代化技术和生物医药领域亟需创新型人才,因此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和利用将成为中医药企业管理的热点。

3.2要从多角度、多层面大力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战略。首先,中医药现代化要求中医药观念必须创新。中医药理论博大精深,要用通俗的语言描述并使受众都能接受,非常难。而中医药的现代化相对较易,中医药现代化搞好了反过来会推动中医现代化。在创新中医药观念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传统中医药的科技含量,就能使中医药不仅站稳国内市场,而且进入国际市场。其次,中医药理论必须现代化。对于成分复杂、现代医学尚未能够完全弄清其奥秘,但屡试不爽、临床疗效确切的中草药,有必要探索建立中医药自己独特的标准,让“洋中医药”与中国中医药的标准接轨。再次,要善于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当前我国在世界中医药市场面临的竞争形势日益激烈,为保护中医药科研单位、企业或个人研发新药的积极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了《新药保护和技术转让的规定》、卫生部了《卫生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从而强化了对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下一步,相关权威部门应尽快协调制定出一整套切合中医药实际情况的专利法规,防止中医药传统知识继续流失。最后,要加强组织协调。包括加强中医药发展战略和机制研究,协调相关部门和各级政府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特色和优势条件,积极支持组建以中医药现代化为目标的区域科技协作共同体;拓展国际合作方式与渠道,通过政府、国际组织、学术团体、行业协会等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

3.3中医药企业应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战略中发挥主导作用 。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精心调整产品经营结构,加强创新药物的研发,尤其要重视高新技术产品的引进经营和市场推介,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覆盖面。二是强化中医药企业内部管理,转变经营方式,搞好资本运营。要围绕提高企业竞争力、利润最大化、优化配置、保值增值等目标,盘活存量资产,置换不良资产,吸收优良资产,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确保市场竞争优势。三是注重市场开发,寻找新的效益增长点。市场开发能力是企业发展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寻求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要看到老年病用药将是今后发展的重点;妇女、儿童用药及预防性用药、保健和营养药物市场广阔,也将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四是中医药现代化与生物技术产业化相互渗透,实现双赢。要充分利用高科技园科技成果孵化器的环境和条件,培养自己的产品开发体系,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推进产业化进程。五是创名牌效益,开拓国际市场。要用名牌优质产品引导国内产品结构调整,推动中医药产业向我国支柱型产业方向发展。六是建立规范生产和管理的标准化体系,使之成为国际传统药物研究开发的标准规范。

参考文献:

[1]王振华,中医现代化可能性的质疑[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0.

[2]刘力红,思考中医,第2版[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2.

[3]杨久炎等,中医药产业成为国家经济安全重大战略产业的战略思考与对策建议[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年04期.

[4]张慧等,陕西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探析[J],中国现代中医药,2007年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