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术职称论文

学术职称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术职称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术职称论文

学术职称论文范文第1篇

真的如他们所说,数学是那么的无趣?“如果辉煌的知识文明总是给人们带来如此沉重的身心负担,那么再过千百年,人类不就要被自己创造的精神成果压的喘不过气来?”。造成如此尴尬的境地,大到国家的教育机制有待健全和完善;小到各个学校的教育指导思想偏离了教书育人的目的,一味地追求升学成绩。而关键在于我们站在教育战线上的教育工作者没有让学生感受经历学习数学的以下几个过程:

一、感受跨进数学知识门槛的过程

俗语说的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师傅把徒弟领进“门”是个关键,这“门”都没进去,如何谈“修行”?你看我们有的教师是如何把新生领进数学之门的:

“同学们:我们在学习上要‘博学而参省乎己’,要不断积累,像积土成山、积水成渊那样,要像驽马一样锲而不舍,学会笨鸟先飞,不停地飞。要有苏秦的‘锥刺骨’、孙敬的‘头悬梁’的读书精神。要坚信孟子的格言:‘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别说了,就这些就把学生吓跑了。有本教师杂志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在学校,老师教给那些懵懂无知的孩子知识和许许多多做人的道理,可是,孩子们的内心对爱的渴求,他们得到了吗?一个生命,需要强健的体魄,同样离不开健康的心理。身、心,正如“人”字一撇一捺,一角之缺,即会毁灭。”这句话精辟地、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教育现存的某些弊端和盲点。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或成人的经历和感受去要求孩子,教育孩子。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正如教育家杜威曾说:“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唤起学生理智的兴趣,激发对探究的热情。”

所以,要想在教学中以后教的轻松,把学生领进“门”这一过程是个关键,也是一门艺术。要让学生感受到:有“我已跨进了数学门槛”过程的感受和享受到其中的乐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感受探究知识的过程

长期以来,在升学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下,数学教育甚至整个教育界存在过多的短期“功利色彩”。因此在数学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大多数教师授给学生的更多的是“鱼”而非“渔”;更多的是教给学生的是“果”,恰恰忘了也应该教给学生如何去“栽树”。课堂上,我们的教师可以讲的滔滔不绝,津津有味;讲台下,在学生颔首的同时还有那么多的学生仍在质疑,学数学到底有什么用?课堂成为教师演练阵容的唯一战场,解题成为操起的刀戈。该让学生动手的,教师代之,美曰其名:“耽搁课堂时间”;该把数学公式、定理推导过程表演给学生看的,又美曰其名:“浪费感情,又不考”。在这里我倒想问问:“你不把知识的来源过程展现给学生;你不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创新,那么你教什么?公式、定理、结论教材上写的比你清楚,学生可以自己看。还有必要再上黑板吗?新教材里的“探索与研究”是让学生探索研究,还是让教师代之或是做个样子?”欧美教育认为,当老师讲得非常完整、完美、无懈可击时,就把学生探索的过程取代了,而取代了探索的过程,就无异于取消了学习能力的获得。儿童只能怀着顶礼膜拜的心情去占有,他的本分是被动的容纳和接受。当他是驯良的和服从的时候,他的职责便完成了。这种教育现象与我们提倡“与时俱进”、“和谐社会”、“创新社会”、“以人为本”的精神难道和谐吗?“知识若没有智慧烛照其中,即便再多,也只是外在的牵累;智慧若没有生命隐帅其间,那或可动人的智慧却也不过是飘忽不定的鬼火萤照。”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最大限度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较多的参与机会、实践机会,在操练中巩固,实践中掌握,运用中提高。《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玩”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感受、去经历数学。学生有了兴致,就会激发求知欲,形成积极的“心向”。在教学中“教师只是起协助学习活动的助手作用,让学生在创作的活动中学习”。我们应不断创设与学生心理需要同步的情境,唤起学习的热情。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真奇妙!”,从而产生“我想玩一玩,试一试!”的心理。这样教学,除了知识的传递,更多了一份情感的交流,一次思维的碰撞,使学生萌发出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玩”好数学的愿望,从而更加乐意去学习数学,在数学世界里自由翱翔,享受数学世界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

三、感受数学美的过程

我们知道,数学是研究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学关系的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十分注重数学的科学性,这似乎无可厚非,甚至引以为豪。但数学不能离开大众与实际生活。过于强调数学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必然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失去对数学的兴趣,甚至给学生“高处不胜寒”的恐惧感和神秘感。因此在数学教育中应根据学生情况,在注重“科学性”的同时,恰到好处地渗透一些“数学美”的元素等方面的性质十分有好处。

大数学家克莱因认为:“数学是人类最高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享受甚至创造数学中一切美的东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学术职称论文范文第2篇

(一)《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模式设计理念

《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模式设计秉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中心”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紧扣“岗位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实质上就是‘就业教育’”。[2]课程教学目标设定要紧扣学生的就业岗位特点与岗位需求,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为本位,重在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为基本核心,满足岗位对高职多层次人才的需求,构建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二)《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模式设计思路

课程教学模式研究将在设计理念的引导下,改革《电工技术应用》课程体系,重点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打破目前重视理论教学、淡化实训教学的教学模式;根据“岗位为导向”的目标设计理念,调整与优化《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内容,使课程教学紧紧围绕学生的就业需求;改革教学方法,通用校企结合、案例分析、项目推进、任务引领等教学方法,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二、高职院校《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模式实施

(一)重构《电工技术应用》课程体系

《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模式实施首先要调整课程体系,根据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比例。“因此如何加强实践教学便成为高职教育的关键,而如何处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则是解决理论先导与观念更新的前提”。[3]理论教学要夯实基础理论,着重提升应用理论教学与新理论教学;实训教学主要突出应用技能培养,突出岗位能力培养目标。目前,高职院校《电工技术应用》课程理论教学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理论教学所占课程教学比例过大,严重制约了实训教学;一是理论教学难度过大,严重脱离应用实践,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实训教学。为此我们要调整高职院校《电工技术应用》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比例,形成理论与实践互相促进的课程教学体系。1.调整理论与实训教学比例。理论教学是开展实训教学的基础,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教学环节。但每一门课程理论的学习应当以“应用”为最终目的,否则理论教学就成了一句空话。目前高职院校《电工技术应用》课程理论教学过于深入,一味强调理论教学,理论教学过深过难。这种现象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学习缺乏主动性,而且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成为高理论、低能力的“无用人才”,严重脱离了市场需要。高职院校要调整《电工技术应用》课程体系,适当地缩减电子技术应用理论教学,提升实训教学所占比例,尤其要提升实训教学的实效性。2.以理论支撑实训教学。目前高职院校电子技术应用理论教学采用单线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各自一条线,不能互相融合、互相促进。这种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隔离的教学体系,使电子技术理论与实践教学严重脱离,制约了学生利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构建理论实训一体化课程体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理论教学要密切联系实训教学,形成“理论服务实训教学、实训教学促进理论提升”的教学体系,使学生既能牢固掌握理论知识,也能灵活地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且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促进理论的理解与把握。

(二)优化调整课程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电工技术应用》课程实施必须要加强市场调研,了解现阶段电子技术应用市场对电工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现状,在充分分析市场需求现状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宏观分析,把握电工技术应用市场人才需求形势。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与优化课程教学目标,使课程教学与学生岗位需求相结合,尤其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与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权重。理论教学的内容始终要围绕“实训”教学展开设计,遵循基础性与适度性原则。基础性原则就是在设计理论教学内容时要凸显“基础理论”,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这些理论教学的内容是学生“必需”要掌握的基础理论,是开展其他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基础与前提。适度性原则。目前高职院校《电工技术应用》课程理论教学不能切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过于追求理论的高度与深度。殊不知高职院校教学直接面向市场,面向企业。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注重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教学内容设计要适度,理论教学的内容“够用”就行,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并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实训教学内容设计要以“岗位”为导向,寻找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的衔接点、切合点,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提升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一体化。

(三)丰富教学方法

目前《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理论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教学主要通过“工学交替”。这种程式化教学严重制约了《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进一步提升。因此高职院校《电工技术应用》课程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基础上不断丰富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校企结合、案例分析、项目推进、任务引领等多种教学方法。1.校企结合。“高职教育中存在信息不畅、教学内容滞后、专业布局不合理、人才定位不准确等问题,这都与校企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和沟通有着直接关系”。[4]目前高职院校与企业的结合主要体现在实训教学上,没有实现在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上的全面结合。因此高职院校《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要尝试探求校企结合的新路径,真正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一体化。“校企结合”可以遵循“请进来、走出去”的思路和方法。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企业人才到高职院校任兼任教师,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改变传统理论教学现状,教师站在“实践”的高度进行理论教学,使理论教学更贴近实践。也可走出去,包括教师与学生两个层面。高职院校可以派教师到结合企业参与企业实践与管理,在实践中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同时提升教师实训教学水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可以借助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开展理论与实践学习。通过校企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2.案例分析。案例是宝贵的教学资源之一,它包含着丰富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资源,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不足的启示,高职院校《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要重视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案例的选择与运用,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教学案例要具有丰富的理论要素,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启发价值。在进行案例分析时,教师要加强目标导向,使案例分析朝着预期推进;案例分析不能停留在分析层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案例分析报告与策略优化。学生通过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能够有效整合理论,提升自身理论高度。通过案例策略优化,引导学生针对案例寻找优化的策略,并且进行可行性验证,推进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一体化。3.任务引领、项目推进。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将任务引领与项目推进作为两种独立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尝试将这两种方法合二为一,将任务渗透在项目中,以项目任务推进作为实施教学的载体,发挥任务的驱动作用,同时将任务物化。该方法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引领,以项目推进的实践活动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摆脱传统单纯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有机融为一体,“做中学、学中做”,实现理论与实训教学的一体化。

三、高职院校《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效果

(一)教师层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推进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中,教师的教学改革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许多教师将教学改革作为一种自觉行为。他们拓展教学思路,在教学模式方面展开有益探索。最为重要的是教师改变传统单线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从理论“教书匠”成长为专业技能型教师。教师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学做中教,建立起较为科学的课程视野。

(二)学生层面: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理论与实训教学一体化模式使《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发生了重大转变,不论是学习场所还是学习方式。学习场所从传统的课堂向更为广阔的空间拓展,走向实训室、走向企业等,学生在更为真实或真实的情境中学习;从被动接受学习到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将学做结合起来。这些改变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升了学生的理论积淀与实践技能。

(三)产学层面:推动了产学研开发

学术职称论文范文第3篇

很显然,学习金融数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将其理论知识应用到金融业界。这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引导试点高校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这一目标是一致的。为此,我院顺势而为,根据自身特点,开设应用数学(金融数学方向)专业,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以服务国家经济文化建设。具体来讲我院开设金融数学专业(方向)是有着以下两大集中优势的:一为就业方面的优势。大家知道,我国基层金融经济工作部门大多数均存在着数量化的水平比较低、决策欠缺科学性等现实状况,基层金融经济类的工作部门比较缺乏金融经济专业人才,为此这方面的人才仍然是市场上紧缺的,学生的就业形势可以被看好。这样一来就为譬如我校这样的地方院校培养面向基层的,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人才,提供了机会——设置及发展应用数学(金融数学专业方向)。二为学科本身带来的优势。我校即以全国唯一一所以汽车命名的高等学府闻名,在老牌的汽车专业上有着绝对的学科基础与地区优势。然而金融数学专业作为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除了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之外,又包含着很多的数理统计知识。纵观十多年来我国金融数学专业开办的历史来看,大学数的情况下对学生在数理统计知识方面的学习培训比较少,进而导致学生在这方面的基础也就比较薄弱些。而现实是大量的金融经济问题均会使用到数学工具,故而学生在《金融工程学》、《金融数学》等课程的研究学习中会感觉到比较吃力。因此在数学系开设金融数学专业方向是个明智之举,可以充分突出数学的夯实基础作用,也可做好数学与金融经济学、数学与汽车金融等的融合,专业特色的优势是比较明显的。

(二)我校金融数学方向课程设置内容

为了更好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我校金融数学方向课程设置强调注重能力的培养:在基础课程及实践课程设置过程中始终坚持把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作为总目标,把培养能顺利就业的学生作为办学宗旨,在增加实践课课时的基础上,适度的减少理论课的课时,通过具体的金融问题的解决,加强对学生应用数学建模这种工具来解决实际金融经济问题能力的培养,着力打造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应用能力的金融数学专业人才。1、具体来说,依据所开课程的类型及专业培养要求,我们将所有的课程分类为以下三大板块即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其中这里的公共基础课具体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学科基础课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微分方程》等数学专业基础课程;值得一提的是《数理统计》,由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亦在金融领域有着较广的应用。在后续的专业课程设置中仍有其延伸,如《金融时间序列分析》《统计软件应用》。与此同时,我们亦安排了较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这里包括上机、课程设计、在金融机构实习等),故而减少了学生在相对较抽象的纯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增强了所学知识体系的应用性。而这里的专业课课程则具体包括《金融学》《金融工程学》《投资学原理》《计量经济学》等课程,与此同时我们还考虑到金融数学专业本身的特点,重点培养学生在计算机软件方面的学习和应用,要求学生至少掌握1~2门实用的统计学软件。在开设课程方面,增加了《数学实验》这门课程,具体向学生讲授数学软件MATLAB,安排的学时为32学时。这里的课程《利息理论》《金融时间序列分析》《金融数学》都相应的安排有实践性的教学内容,目的就在于更注重训练学生数理金融领域的应用能力。为了将课程设置的更为合理,我们整个团队亦采用了丰富多彩的形式(如研讨班、课题我讨论小组、知名教授讲座等)为整个专业的开办做足了预演工作。2、另一方面,我们考虑到选修课的安排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故而在制定教学计划之前我们作了详细且具体的规划,并进行调研,充分借鉴兄弟院校的宝贵教学经验,并具体结合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考研意向、毕业去向等。依据对学生进行分层次培养的方针,将专业(选修)课程大多安排在第五—七学期,分批次的来安排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和研究。对于在第一—四学期学习中拥有较强的理论基础课功底、且有着考研意向的同学,除了安排学习《金融风险管理》《金融学概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保险精算》等金融类课程外,又增加了数学类《数学分析选讲》《高等代数选讲》等课程;而对于那些对实践性环节感兴趣、愿意参加各类具体的课程实践等活动的同学,我们除了安排实践性较强的选修课如《证券投资分析》等外,还联系十堰金融机构,初步设想采用“2+1+1”模式,即在校学习专业基础课程2年、专业课程1年,金融机构实习1年,真正做到校企联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培养有市场需求的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3、我校培养方案特别注重教学实践这一环节,经过长时间前期的调研与准备,在课程课时的安排、专业课程种类的选择、实践环节学时的安排等方面均做了诸多的论证与考量。(1)切实从培养专业学生的角度考虑,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充分考虑到金融专业对数学知识的需要,尽最大的可能在有限的学时内将一些最常用的思想方法,如图表法、数学建模思想以及一系列的金融经济变量的理论及运用的方法都教给学生。并设置诸多相关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参与到解决模拟的或真正的金融机构出现的一些问题当中来,以此来锻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课程设置着重落脚于实践,开设与市场完全对口的课程内容,相应增大课时量,增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与合作,使学生明白真正的市场所需。另外开设的课程也具有一定的引导性作用,鼓励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直接运用到社会上金融机构的资格认证考试当中去。比如我们专门开设的《保险精算》《利息理论》等选修课程,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可参加保险精算师资格认证考试;开设的《金融学概论》《证券投资学》等课程则有利于学生参加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开设的《汽车金融》课程则更是结合我校老牌汽车专业名校的优势,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我校汽车专业丰富的资源,参与选修学习一些汽车学院、管理学院的专业课程,甚至辅修双学位,以有利于学生在将来就业时从事汽车金融方面的工作。事实上,早在2004年,我校就已开办过汽车金融服务专科(高职)专业,培养的学生大都从事汽车金融服务行业的工作。总之,我们在课程设置上秉承以应用为目的,建模为关键,学生参与实践为形式的这三大方针,全面提升学生学习金融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金融业界对金融工程和风险管理人才的需求。

学术职称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学课程标准;研制

文[l]提出了"关于我国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的初步设想"(以下简称《设想》)之后,引起数学教育界各方人士的关注,对此问题的研究也日渐成为热点。经各方努力,《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已于2000年3月份问世,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也已启动。从l999年7月开始的这段时间,笔者曾多次参加过关于标准研制的有关会议,接触到从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到一线中小学数学教师对此工作的种种观点,深感研制的过程确如文[1]所希望的"应成为数学教育思想大讨论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为世纪之交的中国数学教育改革灌注了活力,经历其中,深受启发,以下就几个方面问题作一探讨。

1关于课程标准研制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

在讨论中,不少观点的争论实际上都可上溯到这个层面上来,它涉及到为什么要制定标准?以什么制定标准?所制定标准需要体现的核心思想或观念是什么?这些问题实际上关系到标准研制的基础,也是需要在研制过程中不断深入研讨以形成共识的。

1.1应首先以时代性要求作为标准研制的依据

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一项重要工作,当然应该从更广阔的时代背景出发,反映出数学课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变化和应达到的目标,诚为G.豪森在《数学课程发展》一书中所指出的:应该将数学课程发展放在历史的,以及更普遍的社今的、教育的背景中去加以考察。"从这一角度出发,至少如以下几个方面是应该考虑的:

(1)未来社会发展的新特征(如社会的信息化、数字化、学习化)对教育及数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数学学科本身的发展变化(如技术性特征的凸现、应用环境的拓展、以数学理性精神及数学语言、思想、方法为核心的数学文化与人的生存更紧密的联系等);

(3)数学教育观的新发展(如数学教育功能、价值的变化;对数学教育过程、本质的新认识等);

(4)数学教育改革的国际、国内时代背景(如怎样适应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总要求以及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新趋势等)。

应该说,我国数学教育工作者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已敏锐地关注着上述时展要求所赋予的数学教育新的时代特征。如在ICME-8上,我国学者提出了"中国数学教育的范式革命",引起国际数学教育界的关注。之后,文[2]进一步从数学教育价值观、认识论观、数学观3个维度组成的框架来描述这种观念的变革。文[3]从"数学素质教育的建设是一项深刻的教育思想改革"的角度对上述观点予以支持。20世纪末连续两年·。在上海举行的"数学教育高级研讨班",不仅对20年来我国数学教育的成就和特点进行了总结和国际比较,还对改革的目标和未来10年中国数学教育的发展作了展望,作为参与者,深感数学教育的新观念、新思维已成为问题研讨的基础;而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高师数学教育年会上,主题报告《数学教育如何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鲜明反映出在知识经济理念之下对数学及数学教育的新认识。这里还要提及的是以青年学者为主体的"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课题组"围绕"大众数学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长达6年的实验研究,专家鉴定意见指出:该课题"在数学教育观和数学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原则、理论依据方面提出了一套较为系统的新思路"。其主旨报告从重新认识数学、重新认识学生、重新估价我国数学教育现状、把握国际数学教育新方向等方面论述了其研究在未来义务教育中"代表着一种新的数学思想和实践体系"。

上述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研究活动集中地反映出这样一种共识,即:应该以一种基于时展要求之下的全新的理念来推进数学教育改革,而这也就成了标准研制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

1.2关于《设想》所提出的改革的基本理念

它主要涉及到如下层面:(l)数学观,从数学是模式与秩序的科学,是普遍适用的。技术,是一种充满探索与创造的过程等方面去反映对数学发展的新认识。(2)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数学教育观,从中体现出数学教育与国民素质、人的理性思维、自我情感发展、解决问题能力的新关系,体现出平等教育、终身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新观点。(3)围绕"学习的建构",从数学学习的本质、方式、教师作用等方面形成一种新的学习认识论观念。(4)基于以上观念变化,提出新的教育评价观,即建立一种注重过程的、动态的、多样化的数学教学评价机制。

应该说,上述理念基本反映了目前的研究成果和共识,反映了未来发展的时代要求,为前期研制奠定了必要的思想认识基础。随着研制进程的推进和讨论的深入,研制者对上述理念也作了一些调整和补充,我们不难从文[5]及《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发现一些变化。

1.3关于标准研制的核心思想

文[6]认为"一个好的数学课程标准还应其有明确的指导思担",它应该有一个核心的思想予以表述,它"事实上构成了新的改革运动的主要特征,或者说,是次之改革运动成败的关键因素"。笔者赞同这样的成点,只是认为这种核心理念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本身也是研制的一个成果),它需要对诸多层面的理念予以梳理、贯通、整合及提炼,需要以深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基础,它也不仅仅是一种理性思考的产物,更应该能通过课程载体落在实处。

综合研制过程中所接触到的种种观点,比较趋于共识的是:新课程标准应注重在素质教育的目标下实现"人的发展",有鉴于此,就必须实现如下转变,即:从面向少数学生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从强调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从数学接受性学习转变为数学活动中的建构性学习;从仅于数学内部学数学转变到更多地联系数学外部(社会、生活、其它学科等)学数学;从追求特定时限学习目标的实现转变到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及可持续发展基础的养成。

2课程标准研制需要注意的几个策略

由于"标准"的研制在我国尚属首次,加之涉及面广,需解决的问题多,且要经历一个较长的研制实验过程,可以说是一项数学教育改革的系统工程,为有效地实施这项工程,应该注意方法、策略问题。笔者曾在1999年10月份召开的北京会议上就此问题发表过意见,现在本文着重就几个问题再谈点个人意见。

2.1需处理好几个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建国以来,我国数学教育经过若干历史发展阶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形成了具有自我特色的厚重的历史底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数学教育改革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也应该看到,基于应试教育的大背景,数学教育也出现了许多值得认真研究、加以解决的问题。而如果从前述时展的要求看,数学教育在某些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更应该加快改革进程。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分析,决定了"标准"研制的基本态度应是扬弃加变革,即采取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态度对数学教育的过去和现状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既要肯定成绩,也要正视问题,更要以改革的姿态,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应该说,研制者所采取的态度是严肃而科学的,除了注意历史总结,现状剖析和未来需求设计这三者的贯通外,其着力点放在了适应未来发展需要上,这也表现了"标准"是一个适应未来的向前看的标准目前有人对标准研制是否充分肯定了我国数学教育的成绩以及目前改革步伐是否迈得过大所表现的忧虑是没有必要的。

另一个需要处理好的是坚持自我特色与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数学教育研究历来具有国际协作的传统,而数字化社会的到来,使"地球村"更加成为现实,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使得各国的数学教育更加走向开放和交流。值此世纪之交,各国数学教育研究异常活跃,反思过去、调整现在、思考未来已成为共同的主题。数学教育在这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也呈现出更多带普遍规律性的特征,这无疑为我们提供了进行国际研究的大好时机。中国作为世界上学习数学人口最多的国家,其研究应该更多地融入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主潮流,一方面吸取别国之长;另一方面也为国际教育界提供自己的经验。正是从局这双向目的出发,在标准研制中,加强国际比较研究就显得极其重要。研制组除了进行"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最新进展"的专题研究外,还广泛收集了各国第一手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国别研究和其它方面的专题研究。事实证明,这种比较研究对于认清自己国的长处和不足,把握数学教育改革的趋势是有效的,值得进一步深入下去。

在研讨中,还涉及到正确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的关系问题。比如,关于计算机(器)的普遍使用能否实现,某些现代内容(如概率统计)的增加是否会造成地区间新的水平差异,在义务教育阶段,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否能落到实处,师资水平能否保证标准的实现,等等。笔者认为,在标准研制中,注意我国国情和现实可能性固然重要,但这种现实可能性一定是放在21世纪发展的背景下加以考虑的,一定是以时代需要为前提的。所谓目标既定,行动使然,课程标准应该在这个意义上体现它的先导性。

2.2吸纳各方力量参与,增强研制工作的开放性

应该说研制工作一开始就注意到了这一点。除就《设想》在全国普遍征求意见外,还先后召开了华东、华南、西南、西北、华北地区的座谈会,并通过多种形式,分别听取了数学家、数学教育家、高师研究者、教研员、一线中小学教师及其他各方人士的意见,并调动国内、境外有关学者的力量,进行了5个方面专题的调研,研制工作及有关会议也考虑到了地区性和各个层面的代表性。考虑到标准研制及具体实施、实验还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更需要各方参与、通力合作才能收到实效,因此在研制的开放性上还需加强。应鼓励针对研制及实验有关各层面课题的立项研究,更提倡多方联合对重点问题进行攻关研究。

2.3提倡学术论争,增强研制过程的活力

围绕着标准研制,一段时间以来,在各种期刊上出现了不少文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多有观点碰撞。事实上,数学教育研究的多元化格局已是当前发展的趋势,更何况我们是在做过去从未做过的事,如果众口一词,循之一径那才是不正常的事。学术论争必然带来学术繁荣。笔者参加的几次会议,尽管时时感到"火药味",但同时更感到言者的坦诚和成就这一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因标准研制所引发的学术论争是一件大好事,它必然为这一工作灌注强劲的动力。

3关于课程标准的设计

3.l标准水平的定位

此问题曾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引发出应是高水平还是低水平的争论),这里要解决好4个方面的问题:(1)要以反映基础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要求(即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为定位的依据;(2)从上述依据出发,标准应首先是对全体学生的基本标准,但正如它是致力于"人的发展"的标准,所以这一标准又不应理解为基于当前现状的低标准,而是着眼于21世纪发展要求的高标准;(3)标准在确立规范性要求的同时,应体现一定的弹性,这种弹性能为标准的实施(教材编制、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手段及地区实际情况差异)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4)3学段(9年级)之间的水平划分也应体现科学性和学段水平之间的递进发展关系,即通过阶段性与发展性的有机结合,来刻画标准的完整水平定位,而这些又是需要一定的研究来予以确定的。

3.2标准的内容与结构

《设想》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标准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反映出如下特点:(1)以基本理念阐释标准制定的时代背景与指导思想;(2)将目标体系分为发展性领域与知识性领域,"虚"实结合、内容与活动结合、知识与素养(能力、态度等)结合、认知与情感结合,通过两个领域的交融、互动,来实现课程的总目标;(3)进一步对实施课程目标从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提出了思路,按此思路可对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形成指导性意见。这样。目标体系、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就形成了一个相互贯通,有机结合的体系,应该说这是值得肯定的有一定特点的结构。

这之中,目标体系的设计特别是知识领域内容的设计是重点,也曾引发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如关于平面几何的改革,关于小学是否引入方程,关于计算机(器)的进入?关于四则运算的要求以及一些具体内容的增、舍等等。此外,关于如何看待数学能力;如何贯穿数学思想方法;如何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关于"证明"限制的程度怎样才合适;在3部分内容(数与式、空间与图形、概率统计)之外如何反映数学的联系(内部及外部联系);发展性目标对知识性目标的导向如何落在实处;如何处理好课程标准与教材编写与呈现之间的关系等也是引起关注的问题。

学术职称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称论文;职称评审;论文质量

中图分类号:G3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一、前言

职称论文在职称评审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比重,人力资源部职称评审委员会在职称答辩之前都规定了申报论文的具体要求和评分标准。参加职称答辩人员会按照规定要求选择发表的刊物、确定论文的数目、字数以及内容等,这些都成为职称评审申报人员得不得不的问题。尤其是在过程中,受时间和工作条件的限制,他们想方设法让论文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率的方式火速发表,严重扰乱了的市场。有经济能力和关系的参评人员,可以通过关系在不同的期刊不同的时间分别发表多篇内容雷同,质量不佳的论文。在职称评审之前,管理人员都要对参评者进行专或获奖论文资格审查和打分。论文的数量、档次、对相关专业影像程度都会在职称评审中起到重要作用。

二、职称存在的问题

首先,发表论的动机不纯,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评审。一些参评人员始终认为本身工作能力的高低才是最重要的,论文能否发表以及论文质量的高低都不能说明问题,论文写的好工作未必就能干的好,工作干的好写论文水平不一定高。他们认为只要工作干好职称就成评好,不重视将工作中的终结落实到理论上。这就导致了发表职称论文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很明确:只是单纯满足职称评审的量化打分要求。长此以往,这种做法就会让专业技术人员在工作中失去撰写论文、搞科研、做总结的动力,完成的论文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是应景之作而已。这就会让论文的发表流于形式失去意义。其次,审核论文草草了事不够仔细。工作人员在审核论文是不关心其质量,只看论文是否是、第几作者、发表在何种档次的学术刊物、是否属于核心重点期刊、重复率多少。不会去审查参评人员的论文质量,只是简单的确定“有没有论文”。参评人员只要达到职称评审规定的数目以及期刊的规定,就相当于完成论文审查这一项。至于论文是通过何种渠道发表、重复率有没有很高、是否抄袭他人都不重要,审核的关键是有论文就可以了。参评人员和评审人员往往最容易忽视论文其本身的价值。所以,论文的内容、论文的水平才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论文的水平去客观的了解和认识相关领域学科,了解参评人员。综上所述,职称论文背后显露出的各种相关问题,其问题的本质不在于论文本身,而是相关审查监督的机制不够,所以相应的解决方案当然不是扼杀,而是要增强相关审查机构检查论文质量的力度。

三、提高职称质量具体做法

第一,要对论文的质量进行初步评定。条件允许可以组织成立职称论文评定委员会或者专家组对参评的职称论文进行综合审查,着重检查论文研究的方向,是否和参评人员从事工作领域相关,是否是对相关领域的某一问题或现象进行论述。至于论文的篇幅就可以酌情而定,只要把要阐述的问题说明清楚,解决的办法表达完整,达到撰写论文的目的就行就可以。

第二,对论文作者真实性进行身份验证,也就是看该论文是否是本人所写或者参与其中。只要审核人员认真审查,调用多种渠道例如网络资源搜索和检测论文等就一定会得到正确的结果,从而“冒牌职称论文”也会得到相应的遏制。网络在论文管理监督方面中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好的利用网络手段可以营造一种良性循环的职称论文学术氛围,所以,在这里建议审查人员应该多多利用网络平台作为管理监督论文的一个重要的科学手段。

第三,监测论文是否抄袭。目前职称很多存在抄袭假冒的现象,抄袭的形式又多种多样,为监测增加了难度。有些论文和参评人员从事的工作、研究的领域根本没有关系,只是单纯的抄袭他人论文稍加改动就成为自己的,这样既对自己不负责任同时也侵犯了论文原著者的著作权,随着职称和工资还有切身利益越来越密切,这种情况也愈演愈烈,特别是网络化的普遍,以及相关软件的出现,使论文造假抄袭变得越来越方便和商业化。甚至在一些国家核心的权威期刊中都会有类似的现象,这无疑也是对论文抄袭的一种纵容。审查人员可以重点对作者的主要观点进行审查,同样一个观点,任何人都可以去论述,但是所持的方向及所要阐述的重点不尽相同,这样就可以相对准确的把握方向,即使是同样的观点,由于表述方式和阐述角度不同,写出的论文也不会有百分百的相同。此外,在检查论文时,也要看引用的参考文献是否符合规定以及相关要求,正常情况下,发表的学术论文都会对引用参考文献有要求,引用的多了自己的观点就会模糊,容易让人产生论文抄袭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