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鹰捉小鸡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体育教学;有效运用;动态生成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能根据当时的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具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当我们在课堂上演一幕幕精心编制的“教案剧”时,往往因学生的异类行为而横生枝节。面对这旁逸斜出的枝干,不少教师会毫不留情地把它砍掉,并自以为是的把它修理成整齐一致的所谓漂亮的样子,这样的教学就会使一些宝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被白白丢弃,学生的个性也被悄悄地扼杀了。
一、课例分析
曾记得在一次区组织的新教师亮相课上,看见过一副场景:场地上布满五颜六色的呼啦圈非常好看,教师用漂亮的示范动作和优美的声音讲解了该环节的学习内容――立定跳远。学生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开始分小组进行练习,利用呼啦圈当跳远的道具,学生学习的兴趣很高。这时我们发现其中有一组的几个学生用呼啦圈玩起了跳绳、抛接,不时还用呼啦圈当起了玩“老鹰捉小鸡”游戏的道具,他们玩得非常起劲,以至于教师来到身边都没注意。那位教师非常紧张地对那几个学生说:“别玩了,这是在上公开课,要听话。”也许是小学生的自制力差,也许是“老鹰捉小鸡”游戏对学生确实有很大的吸引力,没一会功夫,学生又偷偷玩起来了,这时教师发火了,气冲冲地对学生说:“你们再不听话,要罚站了。”那些学生顿时沉默下来,耷拉着脑袋很不情愿地去练习立定跳远了。
现在的体育课堂教学中,类似这样的例子可谓屡见不鲜,面对众多这样的“生成”,我们的感觉有时很“无奈”,特别是公开课上,为了所谓的“不乱”,很多教师总是“精彩”不起来。原因往往并非是学生的问题没有提炼、升华的价值,而是由于教师自身的原因,使课堂生成的本来极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上述案例中,那位教师课前肯定精心准备过了,但课堂的生成是复杂多变的,不能因为怕孩子“旁逸斜出”的行为影响了公开课的预设效果而抹杀了孩子的积极性。如果教师能顺势而导:“同学们,其实呼啦圈的用途很广,它不仅可以作为我们跳远的工具,而且它还有很多的玩法,刚才老师发现我们这组的同学非常肯动脑筋,已经创造出了好多种玩法,下面我们请这组来展示一下好吗?”通过教师的随机应变,灵活处理,使其成为新的生成资源,反而能让整堂课更加有活力。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运用适当的评价进行引导、挖掘、升华。那么,该如何善待课堂中的“旁逸斜出”,充分利用这些生成性教学资源,让我们的课堂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呢?
二、借题发挥――“巧妙应对,柳暗花明”
体育课上,经常会遇到一些“小捣蛋”,他们总喜欢在课堂中弄些小状况,制造一些小麻烦或做出一些不守纪律的事情,此时,教师对于发生的事情千万不能简单、粗暴地处理,而应该积极思考对策,合理解决问题。有时,事情经过教师及时、巧妙、灵活地处理,反而对教学起到烘托、补充、增效的作用。正所谓“柳暗花明又一村”。
当课堂中出现了教师在课前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情况时,教师要把这种“生成”看成一种意外收获,当成一种价值追求。如何处理好这些“精彩”的动态生成,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敏感性。平时教学中注重一点一滴的积累,关注自身的专业成长;对待学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在课堂中有这样那样的“奇思妙想”“异类行为”,教师要善于在这些“奇思妙想”“异类行为”中挖掘资源,并有效利用。
可见,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前对教材的通透、课中对教材的重视,课堂上,教师还要善于综合反馈各种信息,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随着变化的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步骤,特别是发现学生感兴趣或者具有价值的东西时,要大胆因势利导,打破计划,通过及时的“放开”和有效的“收拢”,做到闹而不乱。
参考文献:
[1]郑志平.体育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实践与思考.中国学校体育,2008(03).
[2]董大肆.发挥教学机智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中国学校体育,2008(12).
关键词:民间游戏;幼儿园课程;传承;创新
一、民间游戏的概念
关于民间游戏的定义有很多说法,比较权威的主要有:民俗学专家乌丙安先生认为民间游戏俗称“玩耍”,它普遍流传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在少年儿童游戏和成年人节日的娱乐节目中比较盛行,是游艺民俗中最普遍、最有趣的娱乐活动。朱淑君认为,民间游戏是以玩耍为目的的娱乐活动,它产生于民间,主要参与者是青少年儿童,而且游戏形式、规则、内容可随时随地发展变化。
二、幼儿园开展民间游戏的重要性
民间游戏是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曾伴随几代人,成为他们美好的童年记忆和一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提起美好的童年,最难忘、记忆最深的就是和小伙伴一起玩的踢毽子、丢手绢等民间游戏。可如今,在凤凰城社区居住的幼儿,物质生活十分充裕,父母平时忙于工作,陪伴幼儿的时间相对短暂,大部分幼儿经常足不出户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等,很少到户外进行游戏、锻炼。因此,现在大部分幼儿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较差,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心灵稚嫩易受伤害。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健康领域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要求幼儿园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凤妍幼儿园针对民间游戏玩法简单易学、趣味性强、材料简便,不受人数、场地、环境限制等特点,在传承的基础上充分开发民间游戏的自然教育功能,对它进行探索、创新与应用,使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代代相传,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
三、传承民间游戏,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凤妍幼儿园一直把幼儿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坚持打造“阳光体能”特色,在“快乐游戏、幸福童年”理念倡导下,把民间游戏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纳入课程体系中,深入开展“民间游戏真好玩”特色课程。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各班教师都会分组组织幼儿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游戏,每周四下午统一为全园“民间游戏真好玩”时间,要求每个班级每学期教幼儿学会玩3~4个不同的民间游戏,并在其中选择一项作为班级民间游戏特色去打造。每位幼儿一年平均能学会6~8个民间游戏,幼儿园四年下来,每位幼褐辽倏梢匝Щ24~32个民间游戏。
传统民间游戏的案例非常多,有些游戏并不一定适合幼儿园的小朋友玩,而且各年龄段的幼儿由于发展水平的不同,适合玩的游戏也是不同的。因此,必须认真做好筛选整理工作,不能盲目照搬照用。为了保证民间游戏开展的实效性和趣味性,凤妍幼儿园在引进民间体育游戏前做了三大准备工作:第一,通过文献资料、上网查找及动员家长帮忙,大量搜集民间游戏原始素材;第二,通过各年级组教研及全园大教研等园本教研活动,对全国232项经典民间游戏进行筛选整理,最后筛选出40项适合幼儿园开展的民间体育游戏;第三,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水平,制定出适合小小班、小班、中班、大班的民间游戏特色一览表。
四、创新民间游戏,打破传统与时俱进
随着时代的演变,传统的东西只有不断创新,才会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民间游戏是优秀的民族文化,它的发展也在于创新。凤妍幼儿园在开展民间游戏的实践研究过程中,在继承传统民间游戏的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实际生活和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打破传统的桎梏,对民间游戏进行继承性改造,主要从民间游戏的材料挖掘、游戏情节、内容玩法方面进行了尝试,使民间游戏趣味依旧的同时,更能体现时代特征,更有利于发挥民间游戏的教育功能。
1.多元混搭,改变单一玩法
民间游戏的玩法也是人为创造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给教师和幼儿提供了自由探索、大胆想象的机会,如可以一物多玩,也可以多物多玩,还可以几种游戏进行组合混搭,玩出不同的花样,更好地弥补一个游戏玩法的单调与枯燥,激发幼儿对游戏的兴趣,使其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例如,民间游戏“老鹰捉小鸡”,凤妍教师将“老鹰捉小鸡”与“网小鱼”游戏进行有效融合,并加上呼啦圈等辅助器械,创编出五种新的玩法,深受幼儿的喜爱。
2.古法新玩,提高游戏趣味性
有些民间游戏所展现的生活背景和内容离幼儿有些距离,或者在思想性上有些局限,已不符合时代精神,或在趣味性上还不够生动等,这就要求教师对民间传统游戏的玩法进行改变,使之能够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更能增加游戏的趣味性。
例如,民间游戏“赶小猪”,凤妍教师有效借用曲棍球的玩法,将游戏玩法改为小组竞赛形式,由此创编出三种新的玩法,创新玩法不仅得到全园推广,还将其延伸到家长开放日活动中作为亲子特色游戏开展,得到大、小朋友的一致好评。
3.灵活多样,变换游戏形式
民间游戏规模可大可小,人数能多能少,形式多样,在具体运用时可根据时间、场地、参与人数、幼儿学习与玩耍需要等实际情况变换游戏形式,使民间游戏的内容更为丰富和灵活,并有效地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例如,民间游戏“得分儿”,凤妍教师在“得分儿”的基本玩法上,根据不同的游戏时间、场地及参与人数,灵活变换游戏形式,创编出四种新的玩法,使幼儿在一日活动中能够自主进行游戏,并集体讨论、制订出新的游戏规则与玩法。
凤妍幼儿园通过对民间游戏的传承与创新,建构了民间游戏园本特色课程,并从设计意图、活动目标、活动准备、场地设置、游戏玩法及规则等方面图文并茂地进行教案编写,保证了活动开展的有效性。目前,凤妍民间游戏项目丰富多彩,玩法花样百出,趣味无穷,充分体现了游戏的趣味性、规则性、自由性、技能性和激励性,深受幼儿的喜爱。凤妍教师巧妙地将民间体育游戏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使幼儿不仅收获了更多童年的快乐,各项运动技能得到提高,还增强了体质。同时,民间游戏对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语言发展、情感发展及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让幼儿在民间游戏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在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民间游戏不仅是地域传统文化的缩影与精华,更是我们根植本土、着眼未来、践行课程园本化实施的宝贵资源。只要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游戏观,游戏必将成为教育活动中的“主菜单”,使孩子们在自发的状况下也乐于游戏,让他们玩中有乐,乐中有学,玩中有得,玩中有创,更好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郭浮溪,译.中国民间游戏与竞技[M].三联出版社,1996.
[2]朱淑君.民间游戏[M].海燕出版社,1997.
今天是我第一次单独带课,但是让我非常不解的是,两个班居然都迟到了七分钟以上,要不就在教室里磨蹭,或者就是一群人围着一个篮球疯抢,对于我的集合哨音无动于衷,第一个班长还是按照我的教案来,集合整队,清点人数,复习广播操。可怎么说呢?学生让我挺失望的,因为大家对于做广播操没有太大兴趣,动作都很懒散。我在想,是不是因为我是一个实习老师,大家都很无所谓呢?我是不是也需要树立点威信呢?
从第2个班开始,我就给他们卡表,如我所料,迟到又在七分钟以上。当大家都站好队后,我把秒表给大家看了一下,学生很纳闷,接着我就告诉他们,因为他们的迟到,我在太阳底下晒了七分多钟,老师的付出应该有同等的回报,所以大家应该接受同样的待遇。我让学生也向后转,跟我同样的面对太阳。在这同时,我向他们强调纪律观,告诉他们在体育场上的精神,同样可以迁移到社会生活中去,如果他们在体育场上散漫,在社会生活中也可能散漫,两者所不同的是,前者可能只是违纪,而后者则可能是违法,没到七分钟就结束惩罚啦!其实看着他们,心里也挺不舒服的,对体育课的接触应该从小学时就开始,但我们老师却对学生太放任自由啦!一上课就给两个球,让他们自己玩,因此体育课在他们心目中的概念就是“自由活动”,一时之间让他们改变以前的态度似乎很难,不过我希望通过我的课能让他们有所改变。
作为我们这一代的体育教师,是受着新大纲影响而成长起来的,头脑中有着新的思想,似乎也致力于改变这一不好的现实状况,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而不能让愤怒冲昏头脑,我想这每次课也是对我性情一次又一次的锤炼吧!在接受考验时我应该不能忘记总结经验,同时保持自己应有的态度。
九月二十日 星期二
体育游戏课应该说是在大学里特别受欢迎的,就算是老鹰捉小鸡这样比较小孩的游戏大家也会玩得比较疯狂。在我的实习课上,我也采用了体育游戏,可是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他们的积极性特别不高,表现的很冷漠,有的学生还对我说:“老师,这样的游戏好幼稚啊!”他们的态度让我的心里很不舒服,因为我们这些自称大人的大学生还在玩他们认为很幼稚的游戏,而且我们还玩的很开心。
课后我认真总结了一下,90几个人的一个班,要组织出一个体育游戏确实特别难,而且要使这样的游戏符合大众的口味就更难啦!像这样多人数的班,我一般采用的是接力性的游戏,理由是便于组织,而且适合集体参与,可是学生参与积极性仍然不高。这里就存在着一个问题,学生的竞争意识。由于学生的竞争意识不够强,因此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的做游戏,而不是积极主动的参与游戏,这样让学生感觉到的仍是一种任务的完成,而不是以一种愉悦的心情玩游戏。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对游戏表现冷痰的原因之一。另外一方面就是各个班所表现的氛围不同,对于同一个游戏不同的班也有不同的表现,所以针对各个班的特点,应有不同的游戏设置,绝不能一劳永逸。
我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并不是体育生,体育生一般都性格开朗些,而且对于体育活动的参与也是万丈热情,所以在面对这此示是体育生的学生时,我们体育老师应该认清这一点,不能将我们对体育的热爱理所当然成为他们的热爱,只有认清这一点我们才可能更好的摆正自己的心态,更好的组织我们的课堂教学。
十月八日 星期六
今天上星期四的课,我有两个班的课。上个星期我准备了一份武术基本功的教案。
在热身活动之后,我给大家介绍了武术中的并步抱拳礼,三种基本手法,几种步型。可是怎么说呢?大家似乎并不是很感兴趣,我记的开学第一次课我告诉大家,我会给大家教一些武术基本功时,大家好像都挺兴奋的,表现的也很乐于参与似的。可真正到上课时,许多人的心思已经飞到旁边篮球场上啦!我知道大家对体育课放羊已经习惯啦!正正规规的体育课很难完全地开展起来。因此我在课穿插游戏,希望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可效果仍然不怎么好。学生可能受电视上的武打片影响,认为武术就是那什么踏水无痕啊!可真正这样的武术是否存在,我都无法确定。这就可见学生对一些事物的认识还只停留在一个表面,缺乏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正因为如此,一旦现实超越它虚幻的表面时,人们就很少能像开始般投入。从这次课,我就明白自己所面对的对象是青少年,应该学会了解他们的思维,从他们的角度为他们设想一些问题,而不是纯粹的抱怨学生的素质如何,他们的状况多么的不好等。要当好体育老师就应该勇于去发现问题,用十足的耐心去纠正和解决问题。
十月十七日 星期一
从今天开始,高一训练队正式成立。指导老师让我带一个训练队,说真的训练确实需要人付出一定努力,一定心血,才可能有成效,而且也真是锻炼人的好机会。
关键词: 民间游戏 幼儿生活 具体方法
民间游戏以其独有的特性,在丰富和完善幼儿人格、经验,促进幼儿智力、身体健康发展的同时,充分地满足了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受到了幼儿的喜爱,对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深远意义。笔者在教学中将民间游戏融入晨间体锻、集体教学等幼儿活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将民间游戏融入幼儿一日生活的原因
1.趣味性
趣味性是幼儿参与游戏最重要的前提。民间游戏正是因为蕴含着丰富的趣味性,才得以代代相传。其内容生动具体、形式轻松活泼且伴有节奏,有的还配有歌曲或儿歌,为幼儿所喜闻乐见。
2.简便性
幼儿民间游戏使用的材料简单,一般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材料及半成品,如几颗石子就能玩“跳房子”,一块手帕就能玩“丢手绢”,一堵墙就能玩“挤油渣”,还有的利用身体就可以开展游戏,如“石头、剪子、布”、“捉迷藏”、“木头人”等。
3.随机性
民间游戏虽然遵循一定游戏规则,但从游戏的组织和开展来看又具有相对的随意性,它一般不受时间、空间、人数、年龄等条件的限制,不要求有整块的时间,也不苛求场地的大小。
4.广泛性
民间游戏的内容丰富,不仅涵盖了幼儿身体发展的目标内容,还体现了幼儿综合运动素质的培养。幼儿可集体游戏,也可分组玩耍。另外,其形式多样,一种游戏多种玩法,可根据不同的场地和时间,选择合适的游戏形式开展活动。
二、将民间游戏融入幼儿一日生活的做法
1.晨间体锻
晨间体锻是幼儿愉快地开始一天生活的关键。每天早上,我们会在场地上准备许多游戏材料,孩子根据意愿自由寻找游戏伙伴,自选玩具、自选玩法,或自己商量制定游戏规则,改变玩法;也可以由老师活动,如玩“老鹰捉小鸡”、“荷花荷花几月开”、“斗鸡”、“石头、剪刀、布”等游戏,这些游戏运动量较大,除了可以发展动作外,还可以培养幼儿交往、合作的能力。
2.集体教学
为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增强孩子的腿部力量,提高孩子的跳跃能力,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及勇于拼搏的创新精神,可充分利用民间游戏“编花篮”锻炼孩子的腿部力量,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让教师和孩子产生互动。在活动的开始部分采用播放音乐的形式,使孩子随着音乐的节奏不知不觉中投入到活动中,活跃活动气氛,增进孩子之间的友谊。同时不失时机地用比赛形式激励孩子之间的竞争,充分调动孩子的主动性,发展孩子的合作能力与创新精神,体现教学法的新思想。在体育活动中,还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实际情况按教学目标选用恰当的民间游戏开展教学,同时积累一些优秀的教案。
3.过渡环节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有许多零散时间,如教学活动的过渡、午餐后、离园前等小段时间,我们尝试安排一些活动量较小、活动范围较小、材料携带方便、收放自如的游戏。如孩子们在排队等待时就可以玩“金锁、银锁”的游戏,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挤一会儿,热乎又好玩。再如“东南西北”、“拍手背”等游戏,既锻炼了幼儿小肌肉的发展,又能让幼儿以轻松愉快的情绪进入下一个活动。
4.区域活动
在实践中,我们尝试将民间游戏渗透到区域活动中,考虑到各区域之间活动性质的合理搭配,我们设置了好几个供幼儿自由选择的区域,受到了幼儿的欢迎。如益智区,我们投放了“挑小棒”、“翻花绳”、“抓子”等游戏所需的材料,使幼儿在轻松的自发状态下动手动脑;如探索区,我们投放了“打弹子”、“玩空竹”、“转陀螺”等游戏所需材料,幼儿可以自己探索,也可以在老师指导下练习;在语言区,幼儿可以玩“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点点箩箩”等配有童谣的,活动量相对小些的游戏;而在运动区,“滚铁环”、“多人跳绳”等游戏令幼儿兴致盎然。以这种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开展游戏,既巩固了幼儿的基本动作,提高了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又培养了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
5.主题活动
如何将民间游戏融入主题活动,似乎还没有人研究过。在实践中,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根据主题的目标和内容,改编民间游戏,使游戏为主题服务。如在大班十月份“国庆”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在游戏“跳房子”的基础上,设置了数字和中国名胜古迹相结合的图片,让幼儿设计房子,自由大胆地跳,看谁的花样多,这样一来便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边跳边说,既锻炼了身体,又对祖国的名胜古迹有了更深的了解。又如主题活动“秋天”,结合打弹珠的游戏,将打中别人的弹珠改为打中竖立的画中有秋天水果的纸牌,比赛谁“摘获”的水果多,幼儿很感兴趣。民间游戏的开展丰富了幼儿的一日生活,营造了愉悦的心理氛围。民间游戏的开展充分满足了幼儿的需求,促进了幼儿的身体素质发展,同时幼儿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语言、思维、情感、集体意识及社会交往能力等都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发展。
三、将民间游戏融入幼儿一日生活的创新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也发现了民间游戏存在的一些不足,如果加以适当变化与创新,民间游戏将更适合当下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
1.场地的创新
以前的民间游戏存在很多不安全、不卫生的材料,如“打弹珠”游戏需要孩子们趴在地上玩,家长对此游戏颇有异义,于是我们就将此游戏改为在桌面进行,利用废旧的牛奶盒将桌子围起来,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
2.表现形式的创新
将民间游戏与其他游戏相结合,整合各种游戏资源,促进幼儿发展。例如,跳皮筋游戏,我们在传统皮筋跳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融入音乐、舞蹈、童谣等现代时尚因素。并以此为突破口,整理了一系列关于民间游戏的童谣,加以艺术化的加工,将它们搬上舞台,获得了所有观众的掌声。
3.内容的创新
关键词:品德;活动;有效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操作、主动体验为特征,以活动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已被广大教师采用。活动中,学生情感得到了熏陶,品德得到了发展,价值观得到了初步培养,品德课堂因此展现蓬勃生机。
品德课需要活动,更需要有效的活动。教师在关注学生学得快乐、学得开心的同时,更要关心他们学得是否有效,学生在活动中是否有了明确的价值判断,是否有了正确的认知,是否有了比较深入的感受,是否有了良好的方法与能力。那么如何提高活动教学有效性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需要做到四个“有”。
一、心中有目标:提高活动教学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活动的设计依据是目标,活动的检验标准也是目标,活动是达成目标的途径与手段。因此,活动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
1.紧扣目标,设计活动
活动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的的方式,因此,教师设计活动的要有鲜明的目标意识,要有助于更好地完成预期目标。设计活动要思考三个问题:
为什么设计:为完成哪一条教学目标,需要设计活动?
如何设计:设计怎样的活动更有效,活动具体怎么安排?
如何评价:活动的预期效果是什么?怎样检测?
回答好这三个问题,基本能保证活动的目的性。
例如,一位教师上《文明古国的荣辱——从四大发明说起》一课时,设计了“三算”活动:
一根竹简只能写15到20个字,一卷能写一千个字,大约有两三斤重。算一算:东方朔的信用纸来写,需要多少纸;品德书用竹简来写,要用多少竹简;算一算书包的书都用竹简来写,又需要多少竹简。一般一张纸能写1000字左右,一卷竹简也差不多能写1000字。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计算,将遥远的生活与现实建立连接,感受纸的发明很重要。一封重重的竹简信,换成纸张,几乎微不足道。一本薄薄的品德书,换成竹简会有两三百斤重,把一书包书换成竹简的话,更会有两三千斤重。简单的计算,算出的是竹简和纸之间的明显差异,算出的是纸带给人们的便捷。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中国人最早发明了纸来谈感受,他们就能更好地体会本课的内容了。
2.围绕目标,组织活动
课堂教学的不可预测性决定着教案只是预案而已。教师需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引导学生更好地朝着预期的目标前进。活动中,教师应做到旁观者清,时刻牢记目标,保证活动效果。学生在活动中偏离了主题,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思维受束缚了,教师要善于启发;课堂生成了新的教育契机,教师应顺势而导。总之,教师依据目标有效组织活动,才能保证活动效果。
例如,在执教二年级《你真棒》一课时,笔者根据“发现、欣赏同学的优点”这一目标,组织猜一猜活动。但是有的学生一开始并未围绕某个学生的优点评说,而是说了诸如外貌等特点,这就偏离了“欣赏优点”的轨道,这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引导,告诉学生要说优点,这样及时点拨就保证了活动的有效性。
3.依据目标,评价活动
评价是保证活动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完整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部分。评价不仅可以反馈学生活动的效果,也可以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体验。我们要紧紧围绕目标来评价活动有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达标的程度如何,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例如,在执教《我就是我》一课时,根据“初步知道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培养自信、开朗的性格”这一目标,笔者安排了“亮出个性展自信”活动。学生展示本领时,笔者以鼓励为主,以发现优点为主,引导其他学生评价这位同学的优点和长处,并让展示的学生说说听了夸奖以后的感受,以此激发学生的自豪感,使他们树立自信。
总之,活动不仅仅是让课堂变得活跃生动,更要为实现目标服务。我们要紧扣目标,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设计活动,巧妙地组织活动,准确地评价活动,使活动真正为达成品德目标服务。
二、组织有方法:提高活动教学有序性
1.活动之前明要求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开展活动之前,教师要跟学生讲明规则要求,这是保证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教师要设计好活动计划,制定细致规则,并预想可能出现的情况与困难。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你真棒》一课时,设计了“做一张贺卡送给同学”的活动,送贺卡环节是最容易失控的地方,这位教师这样要求:拿上贺卡,轻轻走到这位同学身边,将贺卡送给她,说一句夸奖的话;收到贺卡的同学说一句感谢的话;两位同学轻轻拥抱一下;完成后,轻轻回到自己的座位,比一比,哪位同学表现得最好,老师也送他一张小贺卡。
因为事先教师有明确的说明,有具体的要求,还有“小贺卡”做鼓励,所以各个环节有序进行,没有出现差错。
2.活动之中细指导
活动之前明确要求,并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按要求进行正确操作。特别是低中年级的学生,他们的理解力和操作能力都不强,若教师只有要求没有指导,他们还是难以独立进行活动。因此,在具体活动时,教师要进行巡视,仔细观察,深入到学生中,看看他们有没有遇到困难,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指导。
例如,执教《我国的行政区》一课,笔者安排了“拼图”比赛,通过活动让学生直观感知中国地图的特点及每个行政区的大致形状。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发现学生的差异比较明显,有些学生很有方法,一下子就能拼,有些学生却不知如何下手。于是,笔者请能干的同学说说拼图窍门,先拼什么,后拼什么,碰到困难有何好办法?这样一启发,不会的同学就知道了方法,活动就能顺利进行了。
3.偏离之时巧引导
课堂是出错的地方,活动中学生出现差错是难免的。教师要及时关注活动进展,发现错误倾向马上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例如,《国庆节》一课,笔者让学生设计国庆联欢会的活动,有学生说开展“丢手绢”“老鹰捉小鸡”等游戏,显然这些提议显然不符合“国庆”主题。于是笔者幽默地反问学生:“这样的活动的确好玩,你们是不是想借着祖国妈妈的生日过儿童节呀?”学生立刻意识到应该围绕“国庆节”主题设计活动。
三、内容有真情:提高活动教学真实性
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因此活动设计要贴近学生实际,从学生视角思考,与学生生活沟通,唤醒学生的认知,增加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获得成长。
1.链接真实生活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的说教式的教育方式。笔者努力选取生活中的鲜活内容作为活动元素,将现实生活经验与活动内容相对接,让学生在这样的真实链接中丰富道德情感,获得生活经验。
例如,上《国庆节》一课,笔者安排了三个联系生活的活动:一是采访爷爷奶奶,回忆中国没有解放时的生活情况;二是采访爸爸妈妈,谈谈最近三十年祖国的变化;三是用心观察,身边有哪些庆祝国庆活动。学生通过这样的采访和观察,就能从身边亲人的口中感受祖国的巨大变化,从身边的细节中感受全国人民对国庆节的庆祝。然后,笔者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祝福,有的学生唱祝福祖国的歌,有的学生朗诵祝福祖国的诗,有的学生画祝福祖国的画……这样的设计,让看似高远的“祖国”变得亲切,让看似高调的“爱祖国”变得可感。在课堂上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他们的心弦,引发他们的体验。
2.营造真实情境
由于课堂教学和学生生活的局限,并不是所有内容都可以与生活链接。这时,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小品等方式营造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仿真”活动中进行学习,获得发展。
例如,教学《我们的社区》一课,通过情景表演,让学生体验社区工作人员全心全意、热心服务的角色,激发他们的感恩之心。教学《遵守交通规则》一课,笔者在教室模拟了人行横道和红绿灯场景,让学生“真实”体验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什么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
这样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再现生活中的行为片断,使他们如同身临其境。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学生观察、体验、探究,能使他们得出对自身的价值判断。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渐进的过程,教师应当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学时空。
3.尊重真实体验
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社会性发展源于真切的体验和感悟,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体验产生理解,体验产生情感,因此,品德课应尊重学生的实际体验和真切感受,让他们的内心体验形成认识,进而转化成行为能力的原动力。因此,在设计活动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情感特征,并且尊重他们的真实情感。
例如,教学《生活中的你我他》一课,学生在了解社会中不同的职业后,会对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认知,比如,有学生说不愿当清洁工、交警。笔者认同他们的感受,并设计了“假如没有他们……”的讨论活动,让学生想象如果生活中没有清洁工会怎样?学生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明白了每个职业都是社会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每一种劳动都应该得到尊重。
四、形式有新意:提高活动教学趣味性
低年级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新鲜有趣的活动能更好地唤起他们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从而提高活动实效。因此,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选择、改编、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用有情有趣的活动串起学生喜爱的品德课。
1.角色扮演活动
角色扮演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教师应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与情感在扮演角色中进行运用,依照所扮演的角色或模仿他人的角色行事。最后通过“角色扮演”,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理解、认识外显出来。抽象的道德认识需要通过生动鲜明的形象,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并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说,角色扮演活动就是在虚拟情境中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一种好方法。
2.情感体验活动
没有体验,就无法引发相应的情感。小学生生活经历简单,情感世界单一,为了教学需要,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提供一定的方式,如参与活动、欣赏图片、赏析音乐、观看影片、触摸实物等,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此类活动的共性在于能创设一种情感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相关生活,获得相似体验,激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
3.游戏竞赛活动
游戏竞赛是孩子们最喜欢、最乐意参与的活动。小学生活泼爱动,好胜心强,竞赛游戏为他们提供了实践和表现的机会。教师应把握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他们设计相应的游戏和竞赛,既满足他们爱动好胜的天性,又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道德认知,使他们把认识转化为行动,逐步做到知行统一。
4.表演展示活动
孩子是天生的表演家,表演欲望强,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的这些特点,在课堂上安排适当的表演展示类活动,如展示收集资料,展示自编小报,讲故事,做介绍,编小品等。这类活动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能较大程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唤醒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信与勇气,锻炼学生的胆量与能力。
5.动手操作活动
听过不如说过,说过不如做过。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年龄特点和实际能力,安排适宜的动手操作活动,如制作贺卡、设计温馨提示、画画图画、做做节庆小吃、与动物亲密接触等。这样的活动形式丰富,趣味性强,便于操作,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现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操作能力和表现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