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调研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长期以来,英语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以班级集体授课为主。主要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学生听和记笔记,但这种教学形式只强调知识的传递与拷贝,而不强调知识的建构。而且由于课堂交流方式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交流,缺乏了师生之间的双向沟通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际。再加上一般都是大班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机会少,锻炼口语能力的机会少,影响了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提高。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偏重讲授英语语言知识而忽视对学生语言知识运用的训练,这样极易使学生成为语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束缚着学生主动参与英语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方式只重视学习结果,而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使不少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再次,结合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学生今后的工作主要是幼儿的启蒙教育,在幼儿教育逐渐实施双语教育的趋势下,抓好幼儿教师的语音、语言水平及口头表达能力的教学是幼师英语教学的关键,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大量的口头训练,在课堂上多说多练,才能有进步。在这种情况下,英语教学需要从实际出发,引进能面向全体学生的、有利于学生语言实践活动全面开展的教学模式,而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团体合作活动,通过pairwork、teamwork、groupwork等形式进行合作学习,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水平。
国家教育决策部门也非常重视以团体合作活动的形式来开展教学的教改实验。国务院20*年5月颁发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英语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它的第三部分内容关于情感态度方面还特别指出:“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合谐的健康向上的品格。”新英语课程标准规定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体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是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基本能力和必要的语言知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我们英语教学不可推谢的责任。它既是我们的教学任务,也是达成其它教学目标的手段。
因此,以团体合作活动的形式进行教学是一种切实可行而又有效的科学的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打破原有陈旧的教学模式,采用新颖并有效的新的模式营造活泼和谐的课堂氛围,创造良好的外语学习情境,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和水平。它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到教学目标的活动,简单地说,团体合作活动就是依靠小组之间成员的互相活动,互相提携帮助,依靠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弥补目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学习、学生之间无法互相交往的缺点。对于学生英语基础较差的班级来说,尤其象我校学生生源水平介于普高和职高之间,这种互助互动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彻底改变课堂上由老师讲,学生听的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验,在初中和普高的英语教学中已开展过,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更加强调口语等运用能力的幼师英语教学中,课题的研究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近期目标:理论学习和理论建构。了解有关开展团体合作活动教学的理论、合作的内涵和外延、开展团体合作活动进行教学的方式方法和基本策略。
2.中期目标:在教学中通过实施这一教学方法,从分析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基本策略的运用、选择设计合适任务、明确教师的作用和学生的职责、教学评价反馈等几个环节着手,基本掌握开展团体合作活动的课堂教学步骤流程与教学方式技巧。通过团体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获取、处理和综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重点是听、读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今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最终目标:通过实践探索和研究,建立一套完整的利用开展团体合作活动的形式来进行教学的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研究开展团体合作活动进行教学,首先从合作学习的概念着手,合作学习(CooperativeLearning)是当今世界普遍采用的一种创新的教学理论和策略,合作学习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代表人物有David&RogerJohnson,ElizabethCohen,RobertSlavin等。它是一种富有创新而又有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研究以团体合作活动的形式进行教学,要把握的团体合作的基本要素是:
1.积极的相互依赖(PositiveInterdependence):在教学中,组织同学之间互相支持、配合的团体活动,共同完成任务。
2.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Face-to-FacePromotiveInteraction):促进同学之间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3.个人的责任(IndividualAccountability&PersonalResponsibility):鼓励学生积极承担任务,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4.人际与小团体技巧(Interpersonal&SmallGroupSkills):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
5.团体历程(GroupProcessing):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的活动进行有效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开展团体合作活动的过程不仅仅是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和审美过程。
团体合作活动是从学习的组织形式的角度对学习的分类,相对于个别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的学习。研究团体合作活动为形式的教学模式是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有明确责任分工和共同的目标,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激励使学生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和综合信息的能力,重点是听、读和口头表达的能力。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人共事的意识和能力。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交际技能。在合作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
四、课题有关概念的界定
Bendura的社会学理论认为学习是在环境、学习者、认知行为三个要素的互动下进行,主张学习的进行要在自然的情景下,让学习者与环境互动,以达成学习目标,因此,学习者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及自律(selfregulation)是成败的关键。
Vigotski的“认知发展潜能区”是指学习者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他受到能力较强同伴(含老师)协助时所提升的能力之间的差距,也就是学习者能力发展的程度与潜在能力之间的距离,而缩短差距的过程中,事件或问题的本身并非重点,关键是在人际互动(interaction)中发展出来的较高层认知程序(highercognitiveprocess)。也就是说学生个人能力的提高是在与他人的合作互动中,向他人学习而产生的。
五、实验对象:桐乡教师进修学校幼师班学生
六、实施步骤和方法
1.实验的方法:
以教学班为单位,分实验班和对照班,通过两种教学法参照对比的办法,实验班采用团体合作活动学习的方法,对照班仍沿用以往教师惯用的以知识讲授为主要手段的教法。在实验过程中,分阶段地对学生进行口试和笔试,列出学生口语、听力、阅读、应用水平等方面的各个指标,以月考、期中、期末考为阶段,每个阶段进行分析,观察两个班学生在学习态度和方法上的改变及成绩的变化。本课题主要研究方法是对比法、测试法、调查法和行动研究法。
2.实验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06年5月2006年9月落实课题组成员及分工,制定课题计划、实验方案。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的理论和著作,主要探索开展团体合作活动教学的备课操作要素,研究小组划分、任务设计与策略运用等教学技巧,掌握团体合作活动的课堂教学程序。
(2)实施阶段:2006年9月2008年7月根据第一阶段的准备工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施和开展团体合作活动教学课堂的一般操作,分析和收集它给学生语言认知水平及运用能力带来的变化,记录相关性数据。
(3)总结阶段:2008年7月-9月结题,整理分析课题资料,进一步总结、提炼,完成论文和课题报告的撰写工作,并申请鉴定。
3.具体过程如下:
(1)精心组织合作活动小组,采用伙伴协同策略,展开合作教学。可以就近组合,按班级正常的座次,将座位邻近的学生组成两人一组或多人一组的学习小组。小组成员随着学生座位的变动而变化,实验一个阶段后可以让学生经常换组合作学习,既可以活跃合作的氛围,还可以让学生体验和学会如何与不同背景、不同学习能力、有着不同想法和思维的同学合作。也可以组织一次英语调查测试,然后,按成绩对学生进行分组。最好考虑学生的性别、兴趣、能力、英语成绩等主要方面进行合理搭配划分学习小组,这样有助于顺利开展各种主题的活动,也能保证组内各成员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以及小组之间合理竞争的公平性。每个小组相对平衡。即(智力、基础、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保持相对均衡,只有这样的互助互动合作学习,才能有利于小组之间在同等条件下展开公平竞争和相互帮助,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2)采用多样化的形式进行合作活动,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争创合理的角色,占有相应的位置。在各个小组中可自行命名组长、检查员等不同的角色,使小组责任具体化小组成员之间有着互相依赖、共同合作的关系。要让学生们认识到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还要为其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职责分工协作,具体如下:组长:负责分配本组成员承担不同的任务和责任,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关系,使得小组成员间能很好地交流,检查和评价本组成员合作学习情况,以保证小组活动卓有成效。记录员:记录小组讨论结果。报告员:向全班汇报合作学习的结果。检查员: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具体记录表如下:
团体互动方式多种多样,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并且把重点、难点渗透到互助活动中,如设计一个需全班共同完成的任务,让不同小组完成其中一个部分,不同团体就会因共同的目标而紧密联系起来。也可根据英语知识点的不同来选择活动方式,如语法知识可通过提问的方法,情景对话可通过小组的角色扮演的方法,听力练习可采用游戏的方法,口语练习可采用讨论或辩论的方法,背诵课文可采用竞赛的方法等。新教材中安排了很多交际性活动,如:信息交流、猜谜、扮演角色、做游戏等活动,运用小组演示法,设置情境,让组员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在课堂上演出,促使学生预习、排演、进行课外语言交际,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3)采用团体互动策略,为不同团体之间提供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促进、取长补短最终优化大集体的平台。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与人共事的意识和能力。教师策划、组织各个团体内部成员的活动,同时考虑团体之间的互动行为,放手让小组自我自行管理,学生在在小组活动中,可以采取一人问,其余人答,然后交替问答的办法;也可以在小组成员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采取互对答案,相互介绍解题方法,消除解题障碍的办法,互促互进,共同提高。学生在与同学的讨论和交流彼此的观点时,共享集体的智慧,最终达到一致的行动方案,从而选择、设计出合作活动的模式。当遇到问题时,便相互讨论,从别人的思考中得到启发,使学生感觉到他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孤独的,而是有伙伴可以互相支持、互相帮助,通过和伙伴相互交流、相互鼓励将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由于学习小组都是处在同一起跑线上,采用竞争策略,有利于开展竞赛。竞赛的内容可以是速度竞赛、语言表达竞赛等。竞赛的形式可以是听写单词、翻译句子、讲故事、表演、做题等,可以采取必答题、选答题和抢答题的形式。竞赛的成绩可以是单次成绩、累计成绩。教师对每次学习小组的答问、活动、作业、预习、检测、竞赛等进行评分。每次按得分多少评选出优秀组、达标组和未达标组,以此唤起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竞争和合作意识。由于学生之间的竞争关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很自然地产生竞争意识和求胜意识,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更加全神贯注,学习效果比较显著。
(5)对学生的合作活动采取积极及时的评价,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和自觉地作相应的调节,坚持或改进学习方法。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由老师评价学习结果,指出成绩与不足,并且要定期地展示学习效果,对优秀小组、进步小组进行奖励,对小组成员进行鼓励,并且作为平时成绩记录在案。运用形成性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激励使学生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
七、实验的实际成果
两年来,在本方案实施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培训,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并培养了一定的良好习惯和有效的学习方法,这表明课堂中开展团体合作活动的学习方式是有效的。合作性学习比竞争性和个体性学习能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成绩,也能使学生的关系更加良好,使学生们的心理更加健康。
1.团体合作活动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合作作为活动的主要形式,使学生的内在潜能得以发挥,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等内在的学习动力为前提,生生之间的合作由于其更具平等性、更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能够使每一个学生在小组中各尽所长,通过分工合作提高自身语言习得的实效性,从而激发他们的成就动因,使学生更加投入地学习和探究,形成语言学习的良性循环。
2.团体合作活动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的语言习得。在探究性英语活动教学的过程中,交际的模式不再是学生与教师一对一的交流,而是通过小组探讨和研究的方式实现了课堂交际的最大化。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相互探讨,相互交流,不自觉地增加了自己与他人进行交际的机会,为语言习得创造了更多的条件。另一方面,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间的交流要远远复杂于以往单纯的师生课堂问答。每一个小组成员在和他人进行探讨和研究的过程中都有自由应用语言的机会,相应的小组和任务和课堂活动更多地依赖言语行为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能在开展团体合作活动的学习过程中不自觉地学习和使用更多的语言功能,有利于第二语言的习得。
3.合作不仅在知识教学中有重要意义,在道德教学中同样有着重要的价值,,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精神的发展,对学生学会理解、尊重同伴,平等地接纳他人,宽容差异,对于促进社会知觉的发展、合作技能是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克服自我中心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了了解团体合作活动对教学的影响和对学生成绩的促进作用,我们进行了实验班学生的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团体合作活动对学习兴趣的变化、口头表达的自信心变化、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结果见下表:
八、存在问题及原因
1.伴随着课堂教学进程的不断深入,也暴露了一些合作学习中的问题:
(1)合作不够主动。在开展小组活动的课堂上,有时教室里鸦雀无声,许多学生没有真正参与讨论,合作学习成了一种形式,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
(2)合作不够充分,只是表面上的热闹。在时间有限的课堂教学里,片面追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过程没有认真地设计,导致学生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甚至有的学生不能充分利用讨论时间,借机说话,讨论噪音较大,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教学走向另一个极端。
(3)合作不够深入。小组成员各自为政,成员间缺乏深层的思想交流与合作,想到哪说到哪。
(4)合作不够平衡。由于学生本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强弱,小组内部各成员之间缺少平等的沟通与交流。个别学习成绩优秀者承担大部分甚至所有的讨论任务,而基础差的同学无所事事,渐渐地也失去了发言的勇气,把讨论变成了只有少数几个人的发言
2.产生低效现象的原因分析:
(1)学习内容的选择不当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随意性的学习内容会对合作学习这种教学形式起到反作用,出现学习的低效现象。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该能够引起学生积极讨论的兴趣,才能够将学生引入最佳状态,激起他们讨论和合作的热情。有时教师偏重于合作学习这种形式,而忽视了合作教学的真正目的。
(2)学习的时间、容量的不合适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从教学容量上看,如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过多,也会导致学生因千头万绪而无从下手,使合作学习这种教学形式没有真正发挥它的优势。由于教学内容多、任务重,教师往往担心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因此不能留给学生充分的合作学习时间,导致学生刚刚进入角色,所研究的问题刚刚有所深入,时间的不充裕阻止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深入开展。
(3)学生的认知、合作能力不平衡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教师经常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很少考虑每个组各成员的学习、能力、性别等个体差异的均衡搭配,从而导致有些小组的学生虽然面对面坐在一起,却无法交流,不会合作,小组学习形同虚设,从而影响合作能力的培养。
九、改进措施
将团体合作活动有效地应用在教育实践中,而不停留在形式上,需要关注以下几方面:
1.教师必须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以往学生的被动、接受式地学习方式,转变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教师不仅要明白构成合作性学习的要素,同时要知道课堂中存在着许多运用合作性学习小组的不同方法。再次设计内容要符合学生实际,要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还要考虑学生语言输出过程会出现那些问题及活动估计所需的时间,明白课堂的组织结构必须从竞争的、个人化的转变为合作的。集体备课、教研活动等都是训练教师合作态度、合作精神的有效策略。对于小组内的每一个角色,分别承担什么任务,如何组织,如何记录,如何汇报,如何补充等都应该由教师进行指导,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习惯。同时通过评价,有效地促进合作向正常的轨道发展。
2.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个体的能力。学生在团队里所学习和形成的能力在自己以后的独立工作中会发挥巨大的作用。所以合作学习要使学生养成高度的责任感。全组的成功要依靠于每个组员的学习情况。责任感的关键在于组员之间的相互帮助和确保每个人都能独立地通过学习评价。在合作学习中,鼓励每个组员参与活动是一个重要问题。学生之间的讨论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基础之上,否则讨论就可能停留在表面或不能深入。
3.抓好实际的环节,吵声过大主要是由于学生对合作学习不适应,或自控能力不强造成的。对此,处理办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让学生尽量坐得近些,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降低谈话的声音,而且可以防止个别学生由于坐得过远而被遗忘。
(2)各小组指定一个负责人,负责组织本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使其有效、安静地进行。
一、调查的目的、意义以及调查方法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普遍推行,农村中小学的教育问题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了。对此老师抱怨、学生抱怨、家长抱怨。为了找到问题的实质,把握问题的关键,从而向有关部门、有关人士发出呼吁,我进行了“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调查。本次调查以走访调查及问卷座谈的形式为主,走访了八个中小学,调查了小学生25人,初中生34人,老师及校长19人。通过调查,了解了农村教师、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看法及其总体教育状况,并对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做了进一步的思考。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1.教学问题
在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已无法满足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要求,他们要求上高中、上大学。有62.5%的家长希望孩子拿到大学以上学历。在回答升高中的原因时,64.18%的学生选择是因为他们自己喜欢读书,而选择是家长要求的仅为3.49%。看来,事实上相当多的学生和家长已经认识到了受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们是渴望知识的,农村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但是从调查情况看,农村中小学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公共教育经费短缺,导致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差。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对素质教育不够重视,教学设施简陋,教师队伍教法相对陈旧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2)师资队伍不稳定,总体素质不高。
(3)思想观念落后,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调查中没有一个孩子表示将来会回到自己的家乡。
(4)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脱离农村实际,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2.教师问题
调查发现,相当大数量的教师对生活表示不满意(51.8%)和比较不满意(7.8%),感到压力很大。我总结了一下,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不合理的农村教育编制导致农村教师的工作量很大。
(二)尽管近些年来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实施着新课程改革,但谁都清楚高考制度不改革,老百姓认可的还是能真正改变孩子命运的考试分数,升学率也就关乎学校生存。面对动辄“下岗”“走人”的内部管理体制,老师们为了保住“饭碗”,感觉压力很大。
(三)最近几年教育部门出于维护学生权益考虑,对老师限制很多,比如不准打骂学生,不准开除学生等。然而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个性越来越强,纪律越来越差,暴力倾向突出,打架斗殴时有发生,谈恋爱的越来越多,教师对学生的组织与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同时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和社会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诸如被敲诈、勒索、恐吓等人身、精神方面被伤害的问题,这使得老师们经常“提心吊胆”“如履薄冰”。
另外我发现,还有几个关于教师较为集中的问题是:
(一)农村教师水平远远低于城区教师水平。虽说教师整体学历在提高,但大部分的学历是通过函授和自考取得的,正规的全日制本科大学生回来的还是比较少。反而外调城镇的几乎全是骨干教师,以致走访的几所中学几乎都没有高级教师。
(二)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不断深入,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已由原来的公办、民办、代课教师变成了全部是公办教师,但是音乐、美术,微机等教师严重不足。
3.学生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与思考
在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或学习主动性方面,大部分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学生的学习目标大部分是家长、老师压出来的,成绩认可高,重视分数的达80%。在所学课程中,选择英语最薄弱的学生比例最高,占了47.67%。然而对于“你想如何提高”这一问,我原先设计了“自己复习巩固”,“请家教”,“参加培训班”和“其他”四个选项,结果有56.3%的同学选了其他,询问后发现学生们想到的更多方式包括家长指导,向同学、老师请教等等。调查表明,46.1%的农村学生在平时能努力学习,并持之以恒,但也有34.5%的农村学生平时学习没有规律,主要靠在考前加班学习来应付考试。
通过和学生们接触,结合自己的经历,我觉得制约农村学生学习进步的主要因素是农村中小学生学习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需要不断督促才能认真学习。学生们将学习效果不理想主要归因于学习方法有待改进,但由于59.3%的农村学生一般都要承担部分家务劳动,难以保证他们拥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此外,农村基础教育条件较差、学习资源匮乏、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落后等问题也严重制约着农村学生的学习。
4.家长问题
在回答“你觉得所在地区教育状况如何”的问题时,75.36%的家长选择“一般”,5.8%的家长认为“较差”。可以看出,很多家长对当地教育状况并不满意。如栾卸村,拥有生产康必得的集团公司,当地农民收入较高,但由于很多家长不满足于当地教育,就将孩子送往城里上学。
当问及“您对孩子在校表现情况了解程度”时,只有17.5%的家长表示很了解,而选择“基本不知道”的占20%。然而在回答“对孩子学习上关心程度”时,却有58.75%的家长表示很关心。这其中似乎存在着矛盾,即对孩子在校表现基本不知道又何以说对孩子学习很关心呢?对此我询问了部分家长,原来很多家长认为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即是对孩子学习关心的全部表现。
对家长问题的一些思考:
(1)家长没有家教意识。绝大多数家长认为教育就是在学校读书,学生有问题就是学校教育的问题,把自身置之于外。
(2)家长没有教育能力。绝大部分家长最多只是初中水平,而且又不是从事教育职业,就是他们重视家庭教育,其能力也是相当有限的。
(3)家庭影响大于学校。家长们希望孩子们能考出去“将来出息会大一点”,“将来不再去忙土地”。但也许是条件、思想上的多种因素,调查却发现没有一个家长有超前教育的想法。
三、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结合调查情况以及自己的思考,我认为,要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应主要抓以下几点:
1.改善教师待遇,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
发展经济学家的研究指出,第三世界国家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学习方法简单和学习内容贫乏是与大多数教师能力差和缺乏主动性密切相关的,他们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工资,没有兴趣,也没有机会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们的农村初中教育基本上就属于这种情况。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的有效办法:一是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为他们提供接受继续教育和进行终身学习的经济保障;二是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保证教师考核的公开性、公正性、科学性,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三是提高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质量,改变当前继续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和低效局面。
2.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使农村初中生成长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我们可以尝试在农村初中进行初中后职业教育——学期职业培训或“3+1”制的培训。但是从调查情况看,在我们当地,学生家长及教师对此却不以为然。原因还是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不紧密,就业渠道不畅。调查中一位校长说到,他曾经去青岛考察过,青岛的职业教育培养培训的都是紧缺人才,毕业后都能找到工作,职业教育很受欢迎。因此实行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符合农村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
3.解构封闭传统体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机构
一、基本情况
我们按工作计划进行教学调研。调研内容分为两大块,一是深入课堂听课,二是检查教学常规管理。这次调研,听了指定的课改年级与非课改年级的课16节,检查教师备课笔记(教案),听课笔记簿,作业批改抽样检查,召开座谈交流会,情况反馈分析会。
二、值得肯定的地方
1.课堂教学发生了明显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无论是课改年级还是非课改年级,部分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不管是从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都给人一种新鲜的感觉,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新课程的理念。②开始打破“教师为中心”,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
2.语文三个维度目标得到一定程度的呈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部分教师的教学较扎实,知识和能力这个维度落实得较好;②注重引导学生积累。很多教师都重视引导学生积累字、词、句方面的知识;③重视发展性评价,课堂上激励性语言多了。
3.部分语文教师都能够将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能够运用多媒体上课。教师在运用多媒体上课方面做得较好,课件制作得很精美,教学中也运用得恰到好处。
4.学校都比较重视教学常规管理,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绝大部分教师都能根据教学进度备课和撰写教案,教案比较规范,书写也认真;②教师能够有计划地互相听课,听课簿内容较详细。③教师布置的作业量基本适中,形式多样,批改得较细致。作文批改基本上评有分数(等级)和写有批语。中高年级还要求学生写日记或周记。
三、存在问题
1.部分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出现了不容忽视的三种倾向:一是重视朗读课文,忽视语言的运用,轻视在课堂上进行语文实践,不通过有效的练习来培养语感,只是一味的把课文读来读去;二是重视感悟,忽视质疑,这在中高年级教学中表现得更加突出;三是课改年级的教学有弱化“双基”的倾向。
2.学生的语文作业停留在知识性的层面较多,中高年级缺乏思维性拓展练习。如造句、写话、日记、周记等。
3.阅读教学方面学生缺乏有效的练习,教师没有设计精读课文中的重点语段练习让学生进行阅读训练。不重视培养阅读能力方面的书面练习。
4.课改年级教师的课堂教学“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较普遍,很多教师的课只有温度而没有深度。
5.大部分忽视对习作教学的课堂教学研究,有的教师拔高习作教学的要求。比如,某教师批改三年级的作文时写下“详略不得当、中心不突出”这样的评语,评分只有30、40分的作文也较多,打击了学生习作的信心。
6.课改年级出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弱化”现象,表现在教师一味放手,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的权利,过多进行意义不大的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7.少部分低年级语文教师执教精读课文时还不能将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8.教学常规管理方面:很多语文教师没有写教学反思,少部分教师的备课笔记(教案)太简单,有的滞后于教学进度。有的教师听课极少,一个月只听了一节课。
四、教学建议
1.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的关系,加强“双基”教学。课改年级尤具要注意夯实“双基”。
2.加强语文实践,中高年级教师要为学生精心设计运用语感的富于多样性、创造性、选择性的书面练习。每篇精读课文学完后,课堂上要腾出5—8分钟让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
3.加强对习作教学的课堂教学研究,要举行习作教学研究活动。
4.重视教学案例研究。在学科教研活动中,可以通过观摩课例剖析个案让老师明确什么是该学习的,什么是该避免的。
5.教师要写教学反思。不是每课必写,起码一个学期要写一些有价值的课后反思。
一、角色的挖掘。内涵丰富的阅读教材不但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更包含各种有血有肉的人物,让学生发掘人物特性的过程可以完成很多教学的预备工作。
1、兴趣的释放。
经常阅读的学生事先就期望读书是一件乐事,而不是考试的必要准备。因为为快乐而阅读是发展评价性阅读(即学生对阅读材料有自己的见解和评价)的一条途径,所以任何形式的阅读都能适当地将学生吸引到书本上去。让学生们对喜欢的人物进行选择本身就是探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趋向所在,因材施教的人性化教学也可由此而展开。同时,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书籍人物秀出来,甚至可以让他们利用图片或者多媒体进行招贴和展览,在交流中相互影响并最终加深对人物故事的理解。
2、角色的扮演。
学生对文章最初的认知都是可能出现偏差的,但是不同的人具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应该是我们喜闻乐见的。让学生在第一次对文章的默读中将精力集中于人物有助于对故事内涵的择要和概括,能促进学生对文章背景的联想和想象。然后让学生以扮演故事中主要角色的方式,朗读重要或精彩的段落不但能给其他学生留下清晰的印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使学生们在阅读中初步建立起独立思考的主人翁意识。
3、个性化的活力
每一位学生都是各不相同的生命体,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有自己的思想方式和个性特点.他们在阅读中对文章产生感悟,必然会带浓重的个性化倾向。可以采取合作阅读的方式,以小组或者自主构建的团队为单位,让学生们倾听其他人对作品的理解并与之交谈,验证自己的想法,维护自己的观点和信念,敢于向其他自己认为不正确的观点和解释挑战。让学生在比同和辨异中动脑,在质疑和申辩中创新。
二、故事的多面化
1、启蒙漫谈。老师使用漫谈的方式引起学生兴趣,不漏出故事的结尾或问题的答案,始终用精心选择的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去读全篇或全文。用一个又一个“为什么?”去启迪学生心智,用一个又一个“会怎样?”去实现道理的点拨。用一种信任和激励的口吻让学生感觉到被接受,让他们感觉到他们现在所思考的是有价值的。最终构建起老师和学生互相尊重的和谐精神家园。
2、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让学生们用自己扮演的人物角色进入故事,比如《猴子种果树》一文时,学生对文中精当的词、句和富有个性的语言还不可能有所领悟;只能模糊地感知小猴子在种果树中表现出的急躁,但容易把其原因归咎于小猴子偷懒或三只鸟儿多嘴,还不能感悟到故事中角色的鲜明个性。那么这个时候完全可以让学生们进入角色讨论:你此时想对小猴子说什么?
3、让学生成为编导。如《乌鸦喝水》一文,学生知道了聪明的乌鸦是怎么喝到水,那么为什么不能再问学生"那么又是谁留下的这个瓶子呢?"充分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思维的创造力。让一个故事衍生出无数个故事,让一个道理产生出更多思想的火花。
三、人性化的萌芽
1、老师退居"二线"。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先锋,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要能真正体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地位的转变,媒体作用的转变,教学过程的转变,把教学过程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传授模式,转变为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发挥教师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意义建构过程来获得知识。
2、从故事到性格
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其深透的意蕴,常使文章言已尽而意无穷。文章中主角色人物的性格往往成为了教学引导的核心部位。从狐狸的"老奸巨滑"到燕子的"孜孜不倦",从王二小的"机智勇敢"到杜甫的"忧国忧民"。只有让学生从心底对正面人物引起共鸣对反面人物产生鄙夷才能把学生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入正确的轨道。
3、从角色到时代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模型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物理学科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物质的结构和最普遍的运动形式,对于那些纷繁复杂事物的研究,首先就需要抓住其主要的特征,而舍去那些次要的因素,形成一种经过抽象概括了的理想化的“模型”,这种以模型概括复杂事物的方法,是对复杂事物的合理的简化。对模型进行深刻的研究和分析,掌握模型的基本规律后,就相当于掌握了一个模块,利用一个一个这样的模块,就可以构建复杂的物理问题,反之,复杂的物理问题也可以由此得解。因此,无论问题情景多么新颖多变、或是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实际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学生熟悉的物理模型。比如:运动员的跳水问题是一个“竖直上抛”运动的物理模型;人体心脏收缩使血液在血管中流动可简化为一个“做功”的模型等等。由于物理模型是同类通性问题的本质体现和核心归整,长期以来,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一直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
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随着形势的发展,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新的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其重点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因此,高中物理教学中要实施新课程理念,必须在思想上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课堂教学应该做到“化知识为德性,化理论为方法”。在新课程视野下,物理模型的教学的内容和功能也应有相应的的调整,它不能仅仅是一个传授物理知识的简单过程,更应该是一个贯穿物理思想方法的过程,教材中蕴涵的丰富的模型依然是对学生进行物理思想方法教育合适的载体,我们要重新审视物理模型的功能,开发物理模型新的功能及在新课程中的应用。
目前,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虽已重视了物理模型的教学作用,但许多教师还只停留在单纯地利用物理模型进行物理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层面上,典型的教学模式往往是先由教师总结归纳出一些物理模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去理解,并辅以大量机械性训练。这样的课堂教学完全由教师主宰,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往往只会识别已接触过的模型,不会辨别未遇到过的情景,更不会自己建立模型、解决问题。这造成了学生不重视构建物理模型的过程,更多的是运用形象思维方式,只记住物理模型的静态结论,生搬硬套。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现实意义就是:改变物理模型脱离学生认知规律和新课程要求的状况,把物理模型放在问题中,放到现实中,放到一定的情景中,由学生感知、体验模型的建立过程,使物理模型在课堂中灵动起来,为学生提供探索物理规律并解决物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模型教学”是本课题组成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创立的教学式样,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以典型物理模型的引入、构建、应用串联高中物理主要课程内容的教学模式,它具有以下特点:打破了原先以书本知识单一线索发展的学习模式,在“物理模型”的平台上有机地综合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引导探索掌握”、“自主学习法”、“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实验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等教学方法,通过这种综合,使物理教学凸现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的培养,突出了物理学习中应有的体验与感悟过程,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模型教学”还有助于学生体会众多像“简谐运动”这样简单、和谐、统一、对称的,充满美的物理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物理内涵的领悟。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1、物理“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
在国际教育改革的探索中,建构主义的理论越来越受到重视。它是认知主义中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而来,同时又吸收了人本主义的一些要素,成为后现代思潮中教育理论和实际教学的指导性理论,物理“模型教学”正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基于建构主义的“模型教学”对教和学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例如:一是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二是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三是要求教学过程使用全新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相应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前者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通过各种学习策略激发学生去主动建构物理模型;后者则是注重模型建立的过程,强调模型的立体面,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掌握物理学主要思想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国内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现在国内有关物理模型的研究范畴和着眼点更多地局限于单一知识板块,如发表在《中学物理教学参考》上的论文“子弹打击木块的模型及其应用”、“两个模型同一规律”、“汽车启动两个模型刍议”等等,这类研究已涉及到众多模型的建立与应用,被许多一线物理教师用来整合学科知识,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但各物理模型呈现出无序状态,没有形成系统,学生只是照着老师的模型去简单套用,以致出现条件一旦有所变化时无法识别模型。在总结与对比的过程中,我们逐渐确立了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完善物理模型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建立一种扬长避短的模式——物理“模型教学”,努力做到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既注意教师的教,又注意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优化教学过程和学习效果,根据物理学科的教学任务、内容、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典型的物理模型串联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在已结题的2003年市重点规划课题“用物理模型链接物理知识、规律和能力”研究基础上,构建串联整个高中物理的系列典型模型。
2、寻求在新课程理论指导下,运用物理“模型教学”提高物理学科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学习模式,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培养出具有较强建模能力、创新能力、物理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群体。
3、为青年教师提供教学实践和科研的机会,培养提高年青教师教学业务能力。
4、取得一些有价值的教科研成果,包括教师论文、高中物理模型素材、实验研究报告等。
(二)研究的内容
1、收集大量有关的素材,为模型教学设计基本能覆盖高中物理课本的课堂教学案例。选取2012级高一年级的部分班级作为实验班,有计划、有步骤地将模型贯穿于课堂教学。做好实验前的调查研究工作,积累实验过程的各种资料及总结。
2、构建“建立基本模型—重组模型—创新模型”三个教学层次,形成一套操作性较强的实践体系。
物理建模活动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加强对常规模型的分析、探讨和挖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而创造性地进行“物理模型”的迁移和应用,不断激发灵感、探索方法,是创新能力的特质;升华、建立新的模型是“模型教学”的最高目标指向。当然,在高中物理教学阶段,受学生知识和能力、身心发展的限制,课堂教学活动主要围绕前两个层次进行,对于第三个层次“创新模型”,我们会安排充足的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综合实践活动加以实践。
3、挖掘物理模型的综合功能
物理“模型教学”中蕴藏着丰富的学科教学资源、物理思想和方法,通过实践开发以物理模型为平台的探索性学习、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等新的学习及体验方式,为学生生动主动地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氛围环境。
例如:在“单摆”的教学中,教师先用“引导探索总结”方式引导学生对影响单摆物理过程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出单摆的结构特征、动力学特征、运动学特征和能量特征,建立起常用的基本模型。这个过程要组织学生对基本模型所涉及到的物理量、物理过程、物理规律、物理方法深入讨论,加深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等知识及规律的认识,同时也再次应用了圆周运动的模型。在后面的教学中通过“研究性学习”辨别单摆模型在各种情景中的具体表现,使学生对此模型建立起更丰富的感性认识,对头脑中的物理模型不断进行修正和建构,使这一模型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正确性和深刻性。
当然,对学生这种能力的要求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模型教学”正是把这种建模意识贯穿在教学的始终,重视思维程序的建立和训练,循序渐进地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逐步熟悉并掌握“物理模型”这种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才能使构建物理模型的意识成为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与习惯,让学生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完成知识和能力的自洽。
4、利用物理模型开发课程的隐
科学对真理的追求同时也是对美和善的追求,所以物理课程也就有一定的拓展功能。利用物理模型教学可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渗透了美育与德育。物理之美非常抽象,当我们在构建物理模型的时候,就使学生在头脑里构画了美丽的物理图景,而借助计算机模拟可以将物理模型描绘得更加直观这些图形本身就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将这些物理之美呈现在课堂教学中就能帮助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进而去热爱美、追求美。
四、实施方法
1、学习法
新一轮高中新课程改革即将来临,作为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学习新的教育思想、转变观念、主动探索新的教育教学规律。
2、调查法
调查研究学生的完成初中学业后,对物理基础知识及基本方法(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数学方法)掌握到何种程度,评估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情况及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
3、实验法
本课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实验法为主,探索实践有效的教学方法。
五、研究的操作步骤及人员分工
1、准备阶段(2012年7月-9月)
(1)召开相关教师座谈会,确定课题研究方向
(2)查找相关资料,收集各种信息,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3)请专家论证本课题的可行性,起草本课题的实验方案,申报课题
2、实施阶段(2012年9月-2013年7月)
(1)按计划实施本课题研究方案,边实施,边研究、边小结、边调整
(2)走出去、请进来,不断学习、取经,请专家指导,使本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3)定期开设观摩研讨课,推广总结本课题的经验及反思
(4)积累相关素材及资料,包括典型教学设计、优秀课堂教学录像、多媒体课件等
3、总结阶段(年7月-10月)
(1)整理归类相关资料
(2)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
(3)邀请专家鉴定研究成果
4、人员分工:
丁萍:中学物理高级教师主持本课题的研究制定研究方案
校长助理兼教科室主任负责实验班实验任务
王莉红:中学物理二级教师承担物理模型的整理和完善工作负责物理模型课件制作
王慧萍:中学物理二级教师负责资料的收集及整理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初期研究成果
本课题负责人于年进行了市重点教育规划课题“用物理模型链接知识、规律和能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年顺利结题并获奖。在此课题中我们已调查、积累和总结学生学习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和易错处,根据各个阶段学生的知识背景建立一系列对应的物理模型,在课题组主要成员多年教学积累的基础上系统地整理、编写出物理模型讲义一册,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由于用物理模型贯穿高中物理教学全过程,链接各知识点、规律及能力,将物理知识及能力形成了一个网络,避免了以往教学中学生学习象猴子掰玉米,掰一个,掉一个,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了解题策略,提高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能力,提高了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