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社会学论文

教育社会学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社会学论文

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第1篇

语文课堂不一定单单是讲解课文、处理习题,也可以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例如课堂上可以利用一些家电、药物等说明书,先让学生阅读说明,然后给大家具体讲解操作步骤和注意的事项,如果有不好理解的地方,不妨对照说明书边操作、边讲解,学以致用,更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的阅读理解及口语表达达到一定的水准。中学生一提到作文训练就头疼,不知如何下笔,究其根本就在于缺乏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感悟,不妨让学生准备一个“随记本”,遇到好的情境,鲜活生动的语言、细致入微的感触,都可以抄记下来,做日常生活的刻录机,积累多了就不怕没得材料写,作文水平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另外,学生热衷于“快餐文化”,对篇幅长的文章难于读完、读懂并深刻理解,我们不妨让学生当一当编剧,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自编自导,起初可能剧情幼稚,语言欠熟练,但学生热情高,参与积极性高,久而久之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就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培养学实践调查的习惯

语文学习也不应仅局限于课堂,我们可以多采用综合实践、社会调查的方式,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综合实践和社会调查等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他们高度的社会生活责任感、明晰的对社会生活现象的辨别能力,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经过调查之后,再让学生针对这些在生活中既普遍遇到而又认识很难统一的问题展开讨论,经过思考、辩论,不但能提高认识能力,收到思想教育和思维训练的作用,还能提高口头训练能力,并促进写作。例如,本学期我班进行了“学生带手机与学习成绩”调查和“假期与网络使用”调查,通过这两次调查,学生都进行了讨论。得出以下结论:

(1)随着通讯网络的逐渐覆盖,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现象日趋普遍,即使学校明令禁止也不可能杜绝,且形成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2)学生自制力差,网络和手机上的游戏等不良信息诱惑着学生,大部分带手机上学和有网瘾的学生其成绩必然大幅度下降,这成为当今社会生活最头痛的问题之一。

(3)合理利用手机和网络,充分发挥手机和网络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将手机和网络转变为教育教学资源是当务之急。学生将调查、讨论的内容写成了作文或者调查报告,本学期内手机作弊、网聊、沉迷网络游戏的现象有了明确的好转。我们做到了语文的生活化,学生不觉得语文枯燥,学习兴趣自然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结语

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第2篇

声乐教学的重点是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发音和歌曲演唱,抒发内在情感,引起人们的共鸣。而对学前儿童进行声乐教学,则应突出“如何教”,而不是“教什么”,要准确把握学前儿童的特点,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歌唱欲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美和快乐的感受。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师必须主动改革传统的声乐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与手段,使声乐实践教学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艺术表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职业技能的有效途径。一是加强学前教育相关政策和专业知识研究。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要密切关注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新动向,及时调整自身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幼儿园的教学目标实际。要注重学习学前儿童生理和心理知识,熟悉他们发声和演唱方式,经常深入幼儿园和幼儿艺术教育机构进行观摩,掌握学前儿童教学工作的实际方法,科学融入到日常的授课环节,使声乐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和水平,还能够提高他们的从教能力。二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要逐步加大专业技能课程比重,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训练习惯,教师既要做好范唱,又要帮助学生选准曲目,在课内和课余时间强化练习,为学生打牢技能基础创造条件。同时,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为学生提供教学录像和更多的演唱示范,帮助学生查找差距,改进方法,提高声乐演唱水平。三是注重教材的实用性。要加快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材更新换代,降低教材的专业化水平,主动向幼儿园实际教学靠拢,选择那些思想性较强、艺术性较高、训练价值较大的艺术歌曲和优秀民歌作为教学素材,也可以根据学前儿童成长特点和幼儿园需要,订制或编写合适的教材,让学生多接触幼儿园歌唱教学内容,使教材更具可学性和实用化,发挥好教材帮助学生练习声乐的辅助功能。

二、突出“联”字,在推进校企合作上求创新

针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与学生实际应用存在学用脱节、课堂所学无法有效指导入园实际工作等问题。要进一步转变教学模式,拓宽学生实践教学渠道,通过社会化运作模式,深度推进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组织学生入园开展实际工作,采取边学边做、以做促学、以做验学的方式,促进“学”与“用”的有机结合,实现声乐理论与实际应用的无缝对接。要采取高职院校附属幼儿园、联合办学、合作建立实训基地等途径,建设一批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训练声乐技能的实践场所,搭建好技能训练平台。同时,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和学生深入幼儿园,进行听课、看课、教学研讨和模拟授课等活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带领学生到幼儿园观摩主题特色课程和日常歌唱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学等方面技能,有效检验课堂所学知识,掌握科学的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方法,提高实际工作能力,让学生从声乐专业角度深刻理解开展幼儿园音乐教学的价值,自觉运用所学理论指导实际工作。

三、突出“练”字,在强化学生技能上求提升

实践出真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要强化学生的日常声乐技能训练,必须紧密结合学前儿童的教学和活动,在实际应用上下功夫,使学生的学习路径由“教”向“学”转变,由“接受知识”向“解决问题”转变。一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联合幼儿园定期开展声乐练习实践活动,由学生组织学前儿童编排和演练活动,设计一些小合唱、表演唱、独唱、二重唱等节目,学生也可以进行范唱和展示,不断提高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二是加强学生日常声乐技能训练,建立和完善专业技能考核体系,将学生声乐实践技能纳入考核内容,每学期定期举办专业技能竞赛、声乐汇报演出,着力打造一批声乐技能训练的精品活动和品牌活动。建立和完善竞赛的组织和考核制度,逐步实现学前教育声乐专业技能竞赛的常态化、综合化和制度化,通过竞赛活动的互相比学,为学生搭建学促交流平台,不断提高学生艺术技能整体水平。三是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组织和指导学生参与幼儿歌曲、音乐节目的创作、编排和演练,开展相应的展演活动,切实提高专业学生的综合技能和专业本领。

四、突出“优”字,在优化教师配置上求实效

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第3篇

纵观人类的发展,作为个体的人,其自然属性是先天具有的生理和遗传变异带来的自然生物特征;而从集群营生的动物发展成直立行走的人开始,并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作,进而在生产劳动的实践中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其社会属性就逐渐发展起来。而在此过程中,人类社会也逐步由个体、氏族群体、家庭、族群、地区、民族、国家的发展而成熟起来。因而作为个体的人,也就同时兼具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生而具有,社会属性需后天养成(哺育、教化和习得),社会属性的养成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因此,人的社会化就是基于生物属性的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随着社会的复杂和技术进步,个体达到独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通常需要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其所需的社会化的时间正在延长,这可从不断延展的学校教育阶段来印证。就广义而言,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学习社会文化、角色知识及其相应的行为规范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另一方面要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形成生存能力,从而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个体的社会化是贯穿其一生的每个阶段,包括婴幼儿与儿童、青少年、成年、中老年等不同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单就某一具体的个体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社会化程度应是越来越高的。从人格发展角度来说,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体形成自身人格和习得参与社会或群体方法的一个社会互动进程。个体在自身的社会化进程中不断地进行着自我完善,通过他人的态度、看法和期待认识自我,形成自我概念。同时,个体又是在已形成的一些自我概念的推动下继续进行自身的社会化的。而且,在人的社会化进程中,个体的自我概念,或者说个体的自我意识与自我管理等,都在发挥着超乎人们想像的巨大作用,当然这种作用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因此,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潮流趋势,都非常注重发展个体的“自我”认识,并且在教育的实践层面已经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做法。从个体社会化涉及的方面来看,主要包括:(1)语言、文化、知识的社会化。个体的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因此个体其他方面的社会化是以语言的社会化为前提的。某一语言作为一个或多个族群共有的符号系统,是其相互交流的手段,也是其传承文化、学习科学知识的手段,因此掌握某种语言的过程本身就是了解其社会风俗习惯、行为规范和社会文化的过程,并会深刻影响着学习该语言的个体。(2)角色的社会化。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和身份相一致的、社会所期望的一整套权利和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方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根据人们获得角色的途径不同,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前者是指人们与生俱来或在其成长过程中自然而然获得的角色,如男、女性别之分;后者是指人们在后天的活动中经过自身努力而获得的角色,如医生、律师、教授等。(3)道德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是个体接受已有的社会道德规范并逐渐内化成自己的行为标准的过程。个体在道德社会化的进程中,首先是形成道德观念,即对道德规范的认知;其次是依就道德认知所进行的道德判断;然后是选择采取对他人与社会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同时还有伴随这一过程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因其内隐性,故在现实中其形成和作用往往容易被忽视或流于形式。(4)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是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形成某一特定社会所要求的政治信仰、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它体现在如何对待政治制度、政治生活方式、实行的政策以及个体政治观念的发展等问题上。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阶级中,个体政治社会化有不同的内容和方向。而且个体政治社会化是不断发展的,与个体的知识文化水平高度相关。综合上述社会学、心理学以及文化和社会结构视角对人的社会化所进行的研究,笔者认为:一般而论,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历程就是其在所处的具体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也是其生活的过程。“人的生活乃是人之于环境的关系性建构。”生活的过程也是个体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会历经婴幼儿、儿童和青少年、成年、中老年等阶段,各个阶段都是依据个体所具有的生理和遗传特质及前期社会化的结果(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共同作用)而继续其社会化的进程。而且,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有其内在的生活品质和意义、都应有其幸福与快乐的理由,人们不能为了所谓未来的幸福或希望而牺牲现在的生活,并且现在的痛苦与磨难也不能成为未来幸福的筹码。因此,人的社会化是人在具体的环境中基于人的天性而为的,社会化的结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实现更好的生活就一定是在适应社会生活和保有个体独特性之间形成恰当的张力。也就是说,无论是基于生存之道的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还是基于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对已有社会价值观念(包括道德的和政治的)的内化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与掌握,都离不开人的个性形成与发展,尤其是自我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同时,特别需要强调的也往往在现实中容易被忽视的是伴随其中的人所独有的情感体验及其具有的巨大能量。

二、对奠定个体社会化可持续发展基础的现行学校教育的反思

人的社会化就是个体从出生开始的发展过程,是个体在其历经的生活过程中完成的。在婴幼儿、学龄儿童和青少年、成年到中老年等不同阶段的发展中,每一阶段个体的社会化都有其各自的特点,除了婴幼儿早期以家庭为主、学龄期以学校为主,个体的社会化都是在由家庭、学校、社会、同辈群体、大众传媒等共同构建的生活中完成,而在成年(独立工作)之前学校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主导者。由于学校是依据所在社会的发展要求,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体进行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与技能的,因此对学龄期的儿童、少年和青年,学校教育都是其社会化的重要场所,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个体所受的学校教育将决定其社会化的发展水平。当今中小学教育对孩子来说,越来越成为一种被强迫从事的艰苦劳动,而不是充满乐趣的身体和心智成长过程。在学校里,安排满满当当的各学科课程;在家里,无穷无尽的各科作业(各种模拟试卷);在假期,还要参加各种没完没了的学习辅导班;等等。学科知识的学习变成了他们生活的唯一内容,因为这一切都是缘于现实中的选拔性教育体系。“学校担负着筛子的任务,从小学各年级开始,一直进行到以后各个教育阶段,为挑选未来的杰出人才而进行筛选。”在这种制度化的教育体系中,个体只要能胜过其他人,就能成为该制度化等级中的精英,从而具有某种特殊的身份去占有更多的教育资源、享有更优越的社会地位。因此,这种筛选体制带来的应试教育局面,鼓励了青少年包括其家庭形成一种只需在知识学习的竞争中胜出的个人奋斗理念,而个体社会化作为完整的、活生生的一个人的其他方面都被忽略了。试想一下,由此类个体作为社会成员构成的社会,其公共利益、公共关怀、公共道德将会如何发展;而且在个体有限的生命中,接近1/4到1/3的时光是在一种繁重的知识教育和竞争中度过,其幸福又能如何而言!因此,教育需正本清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帮助每个生命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获得幸福的生活,教育所涉猎的方面应是关乎人的社会化的整体,而不单是对科学知识学习的片面追求。对此,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提出的教育要使学习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的核心思想就充分阐述了这样的理念。该报告特别指出,学会生存是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标,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及其判断力,以便个体能够在人生的不同境遇下自觉确定应该做的事情,从而实现个体持续的和谐发展。

三、消解功利主义和应试教育的阴霾,回归大学教育之本真

人作为生命体,自诞生之日起就开启了认识自然和社会并顺应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也即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个体的人在起初依赖父母、适应家庭和学校、进而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创造自我和完善自我,使自己成为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在自己的生命进程中彰显出专属自身的奇妙意义。因此,这个世界才是多元的、丰富的、生机勃勃的。而探求生命意义,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发问现象,也是人类的一种反思,人活着就是要去创造出这个意义。这就是要在生命进程中,发挥你的独特性,利用好你的独特性,让身边的人因你而过得更有意义,让这个世界因你而变得更美好。而当今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都因升学压力被应试教育的阴霾笼罩着,学生、家庭与学校被升学压得顾不上发展其它,此时的学校教育往往忽略了学生基本人格、基本道德、基本情感的养成,再加上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造成的家庭过分溺爱,以至于有些学生自我为中心,对生命、对他人与社会愈发冷漠甚至冷酷。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人文情怀,唤醒学生尊重生命的良知、知晓生命的不可重复性,成为社会教育和中学后教育所应重点关注的,也是现今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教育所应重点关注的。从人的社会化进程来看,大学是个体开始完善自我认识、发现生活意义和目标的场所,而且此时个体所处的青年期是其独立生活承担责任前完成初步社会化的关键期,无论建构的如何,个体从语言(包括文化、知识)的社会化、角色的社会化、道德的社会化以及政治的社会化等方面都已形成初步的体系,尽管这一体系的可塑性仍然较大,但大学教育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应该对这一体系的良好架构———也即认知问题承担起主要的责任。对此,笔者认为哈佛大学靠成功采取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来实现了这一责任,其理念与做法值得借鉴。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在此对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改革的推崇,并不是在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之争的层面,而是从大学教育对人的全面社会化的意义角度。哈佛大学从20世纪初开始通识教育的改革,时至今日,每学年要开设近1万门通识教育课程,其中有不少课是关于生命的,比如怎样让自己幸福,即使在商学院这个最讲金钱和效率的地方,也有很多人、很多课程是在讨论生命及生命的意义的。哈佛大学从互不相连的学科中选设大量的通识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不同学科的基本原理与思维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建立应对复杂现代社会的知识结构,实现其通识教育的四大目标。一是教育学生如何成为社会一员,享受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承担起对地方、国家、世界以及对自己的责任。二是教育学生如何继承延续并参加与发扬自身社会的伟大传统,包括各种价值观与人文艺术科学等;教育学生更好理解文化冲突,正确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区别,学会同那些与自己家庭、文化、宗教背景不同的人友好相处,理解并超越这些不同。三是使学生有准备地回应身边的变化,并能批判性和建设性地回应这种变化。四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说和所做的伦理、道德的含义,对自己的道德体验和价值观有持续的批判态度,当面对挑战时能够用理性的方式捍卫自己的理念,选择能够指导其自身行动的道德原则。如果说,在过去,一个大学要想借鉴哈佛大学或世界其他著名大学的先进的课程设置经验,实现起来有一定难度的话;那么,在当今网络化的大数据时代,大学可以通过“慕课”这一在线教育平台的形式得以实现。人们可以利用“慕课”以帮助自己理解所要掌握的知识,同时又可以将碎片化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诚然,我们知道,强调价值观和使命感的哈佛大学通识课程的教育和培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大的帮助,但在现实境遇中有时学生的行为与其认知之间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如,现今有的大学生在价值判断上有较为明确的是非观念,但在行为选择上趋于务实化和功利化,甚至只以是否“有用”作为评判具体现象和决定自身行为的标准。因此,当道德被选择和被尊重只是出于功利原因时,教育爱培养出来的就只是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就表明,大学教育还面临需要解决的另一关键问题,就是个体的知与行相统一的问题。虽然这一深层次问题更多地不是依赖外部而是个体的自省,但大学教育还是应做出自己的努力。尽管明知付出努力未必能够达到极致,但笔者相信这种努力总会让个体更加接近美好与完善。从大学生社会化的角度上讲,对大学生真正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是基于其认知并靠自身的智力积极从与周围生活和环境的互动中得到的东西。大学生活,除了学业学习之外还有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包括各种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勤工助学等,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适应环境、顺利参与社会生活。如,大学生在一些社区服务的志愿者活动中,可以接触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生活,有助于理解那些生活环境和自己极不相同的人的感情和问题。而在这些实践活动中,需要强调的也往往易被人们忽视的就是伴随其中的人所独有的情感体验的强大之处。美好的情感体验对人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会帮助个体良好的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在其生命历程中坚持善良、同情、合作等美德,为自己、他人和社会的发展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四、结语

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第4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其主要是按照国家的战略防战、政策、宗旨以及教育方针等进行的,其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确立都有着直接的影响,通过教育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对自身的责任进行正确的认识。构建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的必然趋势,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对社会中的各方面问题进行协调,保障社会管理的有效进行,并对社会管理进行创新与完善。大学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力量,也是我国发展的未来,这就要求大学生发挥自身的责任意识与知识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发展。大学生在社会中属于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思想相对较为活跃,对新的知识与技术具有一定的好奇心,接受能力也相对较高。同时大学生也具有较高的知识与专业水平,其对我国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但大学生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那就是其社会经验相对较少,思想上并不成熟,所以较为容易受到错误观念的影响,尤其是现阶段的大学生群体,有一部分的学生素质相对较差,集体意识淡薄,缺乏责任意识,即使是学校内部的党员或者干部,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也相对较差。此外由于社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逐渐加快,学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相对较大,导致社会文化出现多元化的现象,并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大学生属于青年时期,所以没有确立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但是由于外来文化与错误观念的影响,学生的观念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三观确立有着一定的导向作用,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有一定的不同之处。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所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通过人性化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去认识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大学生肩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担。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合格的建设者

对人才的培养是我国的主要问题,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的发展进行有效的结合,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发展的接班人,思想上的进步对社会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大学生没有正确的政治观念,那就等于没有灵魂,难以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价值。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这就要求校园注意对全面型人才的培养,不应该只注重专业课程,还应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报效祖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面向个人的需要,也是面向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制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执政党等多方面,这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依据。大学生是现代社会发展与生活的主体,也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这就要求现阶段我国的大学生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以及正确的三观,同时还可以对个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进行正确的处理。这就要求教育进行改革,加强对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对大学生的观念进行转变,使其摆脱传统观念的约束,树立新形势下的价值观。还应该对大学生的人格与品质进行完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目的就是对自身的品格进行塑造,是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与良好的道德。此外就是要求大学生的社会化,大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应该对社会状态与国家形式进行充分的了解,以此来适应社会,参与到和谐社会的构建中。

3、结语

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目标;社会需求

高职英语教学应贯彻“学用结合”的原则,明确培养实际应用英语能力的方向和目标,遵循“使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从而满足21世纪社会对专业外语的要求。

一、高职英语教学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的一致性的重要意义。

1.学用结合能克服教学效果差的难题

《高职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提出了“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充分地体现了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课题组成员认为,教学基本要求中的“应用”是指交际能力应用及岗位上的专业应用。时代呼吁高职院校应培养“专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外语复合型人才是同时具备外语和一门以上专业知识的人才。针对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目的,高职英语教学也应强调实用为主,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为首要目标,必须在“学以致用”的前提下打基础,学一点、会一点、用一点。只有学用结合才能克服教学脱离实际、教学效果差的难题。

2.学用结合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内驱力

如果英语教学能体现真实的市场需求,突出专业特色,与专业培养目标相联系,与社会接轨,我们就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内驱力,让他们觉得学有所用,从而提高英语水平。

高职英语教学由于受教学时数与学生入学水平的限制,以及学生毕业后参加第一线工作的需要,为此在教学中充分结合市场环境、市场定位、消费特征等具体情况设置各类模拟练习。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基本的市场规律,了解工作过程中的功能要求与适应性,懂得专业中的具体问题与现实利益的存在,这样一来,学生的就业率明显上升。

实践证明,套用本科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打基础,没有鲜明的针对性,是造成高职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基本上不具备使用英语进行工作的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学用结合打破封闭单一的课堂教育模式,建立开放式、多渠道、多方位的课堂教育体系,从目标、内容、手段等方面实现应用性学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学科与学科相结合,为学生学习开辟广阔的时空领域,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营造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课堂的教学结构发生根本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二、高职英语教学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保持一致性的重要举措

1.重视口语教学

如上所述,高职英语教学应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同时对教学各个环节做出及时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重视口语教学是我们课题组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教师应努力把英语教学课堂变成交际的场所,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多听、多说、多读、多写,让他们在交际中学会交际。给学生以自学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给课堂教学不断注入新的活力。绝大多数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感到,同样是接受性技能,口语教学比一般教学要生动得多,易于接受。学生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苦练基本功,做到厚积薄发,只有经过较长时间的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实践,才能提高语言交际能力。教师要注意多用英语,与学生交谈,给他们提供听说英语的机会,这样,学生就会仿效教师,多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教师要注意指导、检查,并给予必要的帮助。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开设口语课、上好口语课十分重要。

2.重视与专业英语教学的衔接

高职教学的培养目标应以适用性人才和培养特色为主,兼顾知识的广泛性。立足各自专业,加强专业英语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捷径。以岗位为轴心,突出专业英语教学特色。掌握外语不仅是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技能,较熟练地运用英语于自己的专业上。精通外语又熟悉自己专业的人才就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倡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单纯的基础阶段教学不能体现专业特色。专业英语与学生的专业息息相关,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知识能为他们将来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当人们用英语从事某一专业时,使用的是专业英语而不是日常生活英语。只有通过这种“专业语言”,人们才能在自己的领域沟通交流。因此,我们既要重视基础阶段英语的教学,又要重视与专业英语教学的衔接。

3.重视教材的作用。

选好教材是体现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和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教材的编写与选择要以处理好语言基础与学以致用的关系,突出实用性、交际性、知识性的原则为前提。

实用性是指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教学方法的实用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要求优化整合课程内容,重视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的培养,突出口语训练的实战性。教材的实用性反映在教学的实用性方面,就是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能够很方便地使用,同时也能使学生很容易地掌握所学的内容。

结语

综上所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是高职教育的主要职责,相应地,区域经济中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正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依据。在高职院校,英语作为提高应用能力的工具,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调整教学目标,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强调以能力为本位,进行全面改革。高职英语教学方向应以市场为导向,突出专业英语特色。英语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有赖于上级教育部门、学校关心指导与监督以及教师的努力与学生的配合。只有这样英语教学改革才会成功,高职学生才会有更大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