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松鼠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材分析:
“电能的输送”是学生学习了电、磁规律之后,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它是电磁学知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综合应用.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去探究、发现并解决相关问题,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并获得新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影响高效输电的因素有哪些,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究,从而解决电能在输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到有效输电所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采用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等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提高的同时获得一定的成就感;教育学生节约用电,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在电能输送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减少输电线路上的功率损失和电压损失.
教学难点:
远距离输电原理图的理解.
教具准备:
学生电源(1)、铁架台(2)、小灯泡(2)、带灯座、长导线(2)、短导线若干、变压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电磁感应现象和发电机,通过发电机可以大量地生产电能,比如三峡发电站把水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发电功率可达1820万千瓦;秦山核电站将核能转化为电能,发电功率可达30万千瓦;新疆达坂坡风力发电站将风的动能转化为电能, 发电功率可达12.5万千瓦.这些发电站发出的电是怎样输送到城市、乡村,使人们进行生产和生活的.(展示每个发电站,展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录像.)
进行新课:
实验:请一名学生到台前来做一个小实验,其他同学观察实验现象.
第一次:给一个额定电压为6V的小灯泡供电,让其正常发光.
第二次:电源电压不变,教师把小灯泡拿到距离电源尽可能远处,让学生连接输电电路.(教师可以将两个带铁夹的铁架台并排连接两根导线,模拟两根电线杆的输电).学生会发现两次小灯泡的亮度有明显的不同.(用计算机出示电路图.)
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分析输电线上有电能损失,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减少或输电线上有电压损失.)
师:电能的输送需要解决问题是减少输电过程中输电线路的功率损失和电压损失.请同学们看下面的例题.(分析输电过程中输电线路的功率损失和电压损失.)
展示例题:
本校发电机的功率为110KW,输出电压为220V.用横截面积为120mm2的铜线给相距120m的教室供电,铜的电阻率为1.7×10-8Ω.(1)计算输电线路的功率损失和电压损失?(在黑板的左上角画输电电路图).
U损=IR=500×3.4×10-2=17V.
(2)若发电机与教室的距离为1200m时,输电线路的功率损失和电压损失又为多少?
P损=I2R=5002×0.34=85KW.
U损=IR=500×0.34=170V.
(用投影仪展示学生计算过程.)
师:通过两次计算,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对比两次计算结果, 发现距离为1200m时, 输电线路的功率损失和电压损失太大,无法使用户正常工作.
师:该怎么办?
探究问题一: 如何减少输电过程中输电线路的功率损失和电压损失.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两次计算,得出输电线路的功率损失和电压损失计算的一般数学表达式,并对该式进行分析,发现解决方法.
P损= I2R.U损=IR(P=IU).
(1)减少输电线路的电阻.(长度不变)增大导线的横截面积和选电阻率小的导线.
(2)减少输电线路的电流提高输送电压.
教师布置学生分成两组,对得到的两种方法进行计算,论证解决发电机与教室的距离为1200m时,如何减少输电线路的功率损失和电压损失(若P损=10%P).
第一种:增大导线的横截面积.
第二种:提高输送电压.
(用投影仪同时展示学生的两次计算过程.)
师:通过计算,对于距离为1200m的输送过程,采取哪种方式更好?
引导学生分析,应采取高压输电.(采取S=9.27cm2, 导线太粗,耗原材料太多,不经济,会使输电导线太重.给架线带来很大困难,这种应采用高压输电.)
师:是否都必须采取高压输电?
探究问题二:采用哪种方式输送电能更合理?
学生分析讨论:
距离为120m时,用横截面积为120mm2的铜导线是可行的,即经济,又不会损失太多的电能.
距离为1200m时用S=120 mm2的铜导线时,电能损失太多,电压损失太大,教室内的灯几乎不亮,通过计算发现,若让输电线路的功率损势为10%,则铜导线太粗(通过计算结果,结合实物模型说明).即耗原材料太多,不经济,再有导线过长、过重.对于架线也存在一定的困难,远距离应采用高压输电.
(1)近距离输电可适当增加输电线的横截面积.
(2)远距离输电应提高输送电压(高压送电).
让学生对刚上课时做的第2个小实验进行改进,怎样才能更合理?给出器材:变压器2个,导线(细、粗),变阻器.通过实验,学生归纳远距离输电模型,先采用升压再降压的方法.
师:把远距离输电的示意图画在黑板上的右上角,并对此输电过程进行分析:
师:是不是输电电压越高越好,可以无限制提高电压.
学生讨论回答:电压太高危险;设备要花更多的钱……
教师总结:电压越高,对输电线路绝缘的要求越高,线路修建费用就会增加,输电电压越高,变压器上的电压越高,制造变压器时在绝缘、结构等方面要求也要相应提高.再有在输送交流电时,感抗、 容抗对输电线路的电压也会造成损失.
小结:电能输送时,要综合考点各种因素,如输送的功率大小,距离的远近、技术、经济的要求等.依照不同的情况选择适合的输电电压、输电导线,以达到电能输送的最佳效果.输电电压 (110KW 220KV 330KV),数少地区以达到550KV.目前世界上正在试验的最高输电电压是1150KV.你知道我国一般的输电线路吗?大型发电机发出的电压等级为10.5KV,13.8KV,15.7KV,18.0KV,都不符合远距离送电.如果输电电压是220KV或330KV,到了用电区,先在一次高压变电所降到110KV,再由二次高压变电降到10KV,其中一部分送往需要高电压的工厂,另一部分送到低压变电所降到220/380V,送给一般用户.(展示图片或录像.)
课堂练习:
1.在电能输送过程中,若输送的电功率一定,则在输电线上损耗的功率():
A. 随输电线电阻的增大而增大
B. 和输送电压的平方成正比
C. 和输送电线上电压降的平方成正比
D. 和输电线上电流强度的平方成正比
E. 和输送电压的平方成反比
2.一电站向某地输送一定功率的电能,输电线上损失的功率为100kW,若把输送电压提高为原来的10倍,同时将输电线的直径减为原来的一半,则输电线上损失的电功率为 瓦.
3.某变电站用220V的电压送电,导线上损失的电功率是输出功率的20%, 若要使导线损失电功率是输出功率的5%,则输出的电压应为 伏特.
课堂小结:
1.输送电能的两种方式.
(1)近距离输电可适当增加横截面积;
(2)远距离输电应提高输送电压(高压送电).
2.掌握远距离输电模型.
教学反思:
1.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力争体现出新课改精神,重在过程,重在发现,而不是只重结论.
2.采用探究式教学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而不是被动接受教师的结论.
3.本节课前设计的实验,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和谐了师生关系;本节课的实验环节不仅使学生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更使学生在观察分析过程中完成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应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强化这一环节的设计和开发.
4.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更给学生一个全方位的视听感觉,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知识技能目标:认识11个生字,会写“以”“更”两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1—3自然段。
过程性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借助多读,感情性的朗读,培养学生语感。
情感目标:学生初步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依存关系。
二.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依存关系。
三.教学准备:1、课件,生字树。
2、学生课前搜集小松鼠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师:猜谜是大家最喜欢的,今天我来让大家猜一个迷语:头像小老鼠,尾像降落伞,常在树上住,忙着摘果子。
生:这是松鼠。
师板书:松鼠。
师:你对它了解吗?
生甲:松鼠生活在树林里。
生乙:松鼠喜欢吃松果。
生丙:松鼠的尾巴像降落伞,帮助它跳跃,它的尾巴又能当被子。
师:小朋友知道的真多。刚才有小朋友说松鼠喜欢吃松果(板书:和松果)那松鼠和松果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听清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师:请小朋友把小黑板上的生字自由读一遍。
生自由读
师:请小朋友来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
生甲领读。
生乙领读。
师:请同桌之间互读互纠读音。
生开始活动。
师:你能用巧妙的办法记住生字宝宝吗?
生甲:我记住了“聪”,耳朵灵,口会说,心灵的孩子就是聪明的孩子。
师:你就是个聪明的孩子。
生乙:我记住了“泼”,头发在洗澡。
……
师:其余的生字,我们小组合作来学习。
生小组合作学习,师巡回指导,扶差。
师:下面我们开始“一看二想三读”的环节,将生字宝宝放进我们的小脑袋里。
(师指导,生记字)
师:下面我们来做“摘松果的游戏”
大屏幕后面出现一棵挂满松果的松树,学生上台摘松果,并将松果背面的生字读准,就可以把松果拿走。
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生字,真能干!接下来我们写字,相信也能把生字写漂亮。我们先观察生字“以”、“更” 田字格中的位置。
生观察并轻声地说。
生先描红并分别各写一个。
生把已写好的字和组里的同学交流,互相评价,师随机指导书写较差的同学。
师:小朋友通过努力写出的字真漂亮。下面我们来读课文,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大声说:有!
师:这篇课文应请几位小朋友读课文?为什么?
生:应请6个小朋友读,因为课文有6个自然段。
师:大家一边听,一边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小松鼠?
生甲:这是一只活泼可爱的松鼠,因为它蹦蹦跳跳,很可爱。
生乙:这是一只喜欢大森林的小松鼠。
生丙:这是聪明的小松鼠。因为它看到树越来越少就要想办法了。
生乙:这是一只保护环境的小松鼠。它看到树越来越少,很着急。
师:你们看,一只聪明活泼的小松鼠走来了,他去干什么呢?
出现课件:一只小松鼠向大森林奔去。
生甲:一只活泼可爱的小松鼠怀着愉快的心情蹦蹦跳跳地向大森林跑去。
生乙:一只聪明的小松鼠兴高采烈地挎着篮子跑到松林里摘松果。
师:课文哪一段是写这幅画的?请一个小朋友读第一自然段。
生甲:这个小朋友读得还可以,可是还不够高兴。我能读得比他高兴。
师:他读得很高兴,脸上笑嘻嘻的,多高兴哪,谁能读得像他一样高兴?
生丙、生丁读,齐读。
师:松果那么香,那么可口,松鼠吃着吃着,忽然到了一个问题。请小朋友划出小松鼠想的句子读一读。
生读第2、3自然段。(课件出示这2自然段的文字。)
师:他们会吃什么?到哪里去住呢?
生甲:他们吃果园里面的苹果、桃子等水果。
生乙:不行,松鼠不吃苹果、桃子等水果,再说那是果农种出来的不让他们吃。
生丙:松鼠可以住在石头缝里,吃草,吃山核桃。
生丁:松鼠住在石头缝里会不舒服的,他不吃草,山核是人工栽培,不让他吃的。
生:他们可以到别的松林里去住,吃其它树林里的松果。
生:别的松林里的松果也会被住在那儿的松鼠吃完。他们去了,那儿已经是光秃秃的一片了。
师:小松鼠的心情怎样?
生甲:他很担心,担心没东西吃,没地方住。
生乙:他很着急,不知道该怎么办。
生丙:他很害怕,害怕松鼠们都会死去。
师:那你们就带着这种担心、着急、害怕的心情读一读其中一两句。
生自由读。
同桌配合读。
师生配合读。
师:小松鼠多着急,他会想什么办法?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五.教学反思
我的这则教学设计努力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一.尊重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和情感体验。这节课在识字教学环节中,让孩子自愿当小老师,教识字方法。朗读时,从自己的感悟出发去朗读。
二.巧设游戏。在识字这个很枯燥的环节中,设计与本课内容有关的摘松果的巩固生字游戏,既给学生带来了活力,又使学生掌握了生字。
关键词: 数学教学 设置悬念 学科联系 多媒体
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有意注意正在逐步形成和发展,加之天玩、好动,因此学生在课堂上显得精力不够集中,经常会做一些学习无关的事情:东张西望、做小动作、同桌之间随便交谈等。如果儿童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势必会影响课堂学习效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一、设置悬念,激发求知欲
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学生喜爱的问题情境,在生动、有趣的情趣中出示例题,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顺利地把学生引入与课题学习有关的活动中,并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下进行研究、讨论、合作和交流,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如:我在教学一年级6、7的加法时,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在所有的数字娃娃中,6和7是最要好的兄弟,有一天,它们却吵了起来,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原来它们是为了比一比谁的本领大,兄弟6说:‘两个数相加,和是6的算式比和是7的算式要多。’哥哥7说:‘不对,不对,两个数相加,和是7的算式比较多。’弟弟6说:‘我多,我多……’哥哥7说:‘我多,我多,就是我多……’兄弟俩争得不可开交,小朋友请你们做裁判:想一想谁说得对呢?”学生置身于这个有趣的问题情境中,都被6和7这对兄弟的争吵吸引住了,很自然地想到如何对它们的说法进行评判,于是就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欲望,打开了思维的闸门。
二、学科联系,增强吸引力
所有的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是不可以把它截然分开的,它们彼此相互关联着。数学也不例外,它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各学科之间的沟通,注意学科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大量的重复练习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于是我就经常采用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方法设计练习内容,这样既可以改变单一的练习形式,又可以增强练习的趣味性、生动性,使学生在愉悦中练习,在练习中提高。如:一年级教学了10以内的加减法以后,为了增加练习的吸引力,我设计了一个活动的课件:先出现一个学生学过的各种图形组成的机器人,每个图形上都有一道计算题,然后让学生算出它们的得数,每算对一题就改变一个图形的颜色,等学生算对所有的题目时,机器人发出声音:一(2)班的小朋友真聪明。这样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练习,不但巩固了知识,还陶冶了情操,愉悦了身心。
三、动脑和动手,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操作和思维是不可分开的,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既要动手做又要动脑想,学生的操作是在思维支配下的操作,操作的结果又为思维提供了宝贵的素材。比如:教学一年级“森林运动会”比较多与少时,可先让学生摆动物图形松鼠5只,小熊3只,学生首先要动脑思考,想如何动手操作,拿出操作方案,然后再动手摆,学生在摆的过程中,发现了解题的方法:松鼠比小熊多2只,是松鼠多,小熊少,松鼠的只数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小熊同样多的3只,另一部分是比小熊多的2只。在动脑和动手的过程中,学生完成了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的转化,掌握了比较多与少的解题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动脑、动手的活动中,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掌握了所学知识。
四、游戏竞赛,调动积极性
在数学教学中辅以游戏、竞赛活动,不但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活动中既能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又能开发学习潜能。如教学了第一册教材第86页十几减8、7的内容后,我设计一个游戏形式的练习竞赛:在黑板上画一棵苹果树,树上贴了许多苹果,每个苹果上都有一道计算题,竞赛前教师首先激励学生:“下面,我们做摘苹果的游戏,怎么摘呢?谁能正确算出苹果上算式的得数,这个苹果就摘给他,比一比哪一个小组摘到的苹果多。”同学们个个热情高涨,谁也不甘落后。这样,将枯燥的计算机寓于学生喜欢的游戏竞赛,使计算技能的训练落到实处,不仅调动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计算速度,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又如,教学《数的组成与分解》时,设计“找朋友”的游戏:参加游戏的小朋友头戴数字卡,伴随着“找呀找呀,找到一个好朋友”的旋律,相互找朋友,头饰上的数能组成需要分解的数,就是一对好朋友。比如:2和7组成9;3和6组成9中,“2”和“7”是一对好朋友,“3”和“6”是一对好朋友。学生在感性直观、轻松自如的游戏中,感知了抽象的数学理念,其乐融融。
五、利用儿歌,提高记忆的兴奋点
儿歌以其朗朗上口、简短易记的特点深受儿童的喜爱,将数学知识编成儿歌教给学生,既可以帮助学生记忆知识,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如:数学一年级“10以内数的认识”时,学生对十个阿拉伯数学的书写感到困难,我就把它们与生活中事物的形状进行联系,并编成儿歌形式让学生传唱:1像粉笔,2像小鸭,3像耳朵,4像小旗,5像秤钩,6像口哨,7像锄头,8像麻花,9像烟斗。这样学生很快掌握了十个阿拉伯数字的书写。
六、运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把抽象的数学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教学。低年级很多数学知识都适宜制成多媒体课件。例如,在学习“10的认识”的课堂上,教师简单地操作键盘,屏幕上出现了数字娃娃“0”,接着跳出“1”“2”“3”“4”“5”“6”“7”“8”“9”,同时出现画外音。“9”说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我与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教师问:“小朋友,你们相信吗?”屏幕一闪,1和0站在一起,把孩子们紧紧吸引住了。教师自然地引入新课。
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习惯,使其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用快乐的心情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还要增强独立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等,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好。
参考文献:
[1]方逸.将数学知识编成儿歌教给学生[J].小学教学参考,2011(17).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处理好“鱼”与“渔”的关系,笔者以为,方法的学习离不开具体的知识学习。在具体的知识学习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注意到自己或同伴所使用的方法很重要。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如果要将授“渔”作为语文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的确容易陷入一种为授“渔”而授“渔”的境地。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一直致力于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可是,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初期,笔者发现,总是逾越不了这样一个阶段:让学生敢问。这个阶段中,有的时候,教师不得不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酝酿自己的问题。此时,“谁还有问题?”似乎成为教师的口头禅。
教无定法,因为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若要归纳出适用于某类学生的几项具体的措施与方法,实属困难。笔者以为,要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较好的学习方法,核心要素有两条:
一、启之悟
方法的教学,核心要义之一,便是学生能够对方法的价值及使用范围有所理解。而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单单靠呈现一个事例,或是教师分析讲解和说明,并不一定能够实现。
在执教《石榴》一课前,“拟人”手法笔者已不止一次向学生进行了介绍。然而,每每举例,再套之以“拟人”一词的方法总结,似乎学生对此概念只有了些许模糊的认识。真正让笔者欣喜不已的,还是在《石榴》这篇课文学习之时,学生的发现及朴实的表述。
生:课文第三小节主要写石榴果。我发现,它用了许多用来描写人的动作的词,像“笑得咧开嘴”“笑破肚皮”“扒开”“向外张望”“报告喜讯”。石榴是没有生命的,但是作者把它当作人来写,感觉很亲切。
师:老师也有这样的感觉。把物品当作人来写,这种写作手法就叫做拟人。
由此,笔者获得了这样的启发:方法的价值及使用范围已经浸润到了学生的心中,可能在外部行为表现方面,他们无法用十分规范的话语来加以描述。但是,遇到相类似的情形时,他们能够用自己的话语体系来尝试加以说明,来准确地表述出与规范话语相类似的意义。
因此,教师利用各种途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启发、促进学生体悟、感受,使其理解方法的内涵及功效,这比帮助学生学会用明确、规范的语言说出方法的名称更为重要。
二、促之变
除了鼓励学生“悟”之外,在方法的教学中,“变”字也是格外重要的。这里所说的“变”,强调的是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学会灵活地运用方法,体会不同方法在具体情境下的不同效度,明白方法“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合适与否、恰当与否”的道理。而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依托语境,巧妙地运用课堂导语也极为重要。
1.充分依托语境
方法的学习离不开具体的知识,而具体知识的呈现,往往依托一个具体的语境。充分依托语境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联系文本内容感悟方法,恰当地、灵活地运用方法的保障之一。《松鼠的尾巴》一课主要介绍了松鼠尾巴的用处,在教学设计时,笔者注意到了松鼠妈妈说的几句话中感叹号使用上的细微差别:
“扫帚就在你身上啊。”松鼠妈妈说完,就出去了。
“张开尾巴,往树下跳!”松鼠妈妈在远处喊。
“乖乖,盖上你的被子!”松鼠妈妈说。
笔者问学生:“这三处句子为什么有两句用上了感叹号呢?”在课堂中,笔者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认真地读文,希望以教师的提问为突破口,让学生体悟标点符号的妙用。通过反复的阅读,果然,学生有了如下的发现:第一句,松鼠妈妈第一次指导孩子认识自己尾巴的功能,但是她又不想直接告诉孩子,所以就用这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话指点孩子。一个“啊”字轻松俏皮,在此处并不起感叹的作用。第三句,这里的感叹号并不是表示松鼠妈妈说话时声音响亮,这是与第二句最大的区别。然而,母亲爱孩子的强烈情感溢于言表,用个感叹号原因就在于此。两处文本内容讨论完毕,学生已经完全明白了此时松鼠妈妈说话时有着强烈的情感。教师再补充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便水到渠成了。在上述课例中,学生对于标点符号的恰当运用有了十分深刻的理解。
2.巧妙运用课堂导语
【教学目标】
1.
认识“比、尾”等
11
个生字和提手旁、八字头
2
个偏旁;会写“长、比”等
4
个字
和竖提
1
个笔画。
2.
朗读课文,读好问句的语气。背诵课文。
3.
模仿课文一问一答的形式做问答游戏,积累语言表达。必备品格
关键能力力格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喜爱动物、保护动物。
【教学难点】读好问句的语气;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识笔画“竖提”。(重点)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出示几张有关动物的图片:
教师口述:1.教师引导:小朋友,上面的小动物你认识吗?
2.导入:说一说,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板书课题:6比尾巴)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3.出示本课时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设计意图:导入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走入课文的教学中来。】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
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识记生字。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尾巴
嘴巴
谁的
谁家
长城
长江
长短
短了
把手
扫把
雨伞
打伞
白兔
兔子
(1-3)
(4-5)
最高
最好
公鸡
公共
(重点指导生字前鼻音“短”,后鼻音“公”,平舌音“最
伞”,翘舌音“谁、长”等。)
②学习提手旁、八字头
2
个偏旁
“公”的偏旁是八字头,上面是个小八。容易和“伞”的人字头混淆。注意“伞”的偏旁是人字头。
“把”的偏旁是提手旁(扌),带有这个偏旁的字和手有关。
③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④多元识字
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记住这些生字吗?
例如:
字族识字:“把和巴”
找反义词:长——短
组词法:“巴、伞、兔”分别组词为:尾巴、雨伞、兔子
熟字相加的方法:“尾”是“尸+毛”;“谁”是“讠+隹”,“最”是“日+耳+又”。
(2)学习多音字:长(cháng
zhǎng)
练
①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谁的尾巴长?
这里的加点字“长”读“cháng”,意思是“长度大,与‘短’相对”,还有一个读音是“zhǎng”,意思是“生长、增加”,组词分别如下:
长
zhǎng(长大)(长高)
cháng(变长)(长处)
②读一读:
等他长(zhǎng)大了,腿就变长(cháng)了。
(3)摘苹果游戏。
每读对一个字,就得一个苹果,看谁摘得多。
(4)理解词语
练
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好看
有些像;像。本文指松鼠的尾
巴好像一把伞。
好像
看着舒服;美观。本文指孔雀的
尾巴好看。
(5)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设计意图:学习生字新词,鼓励学生多元识字,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为课文的学习扫清阅读的障碍。】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四、学习“会写字”
长
比
巴
把
1.学生字
(1)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认识新的笔画“竖提”
(6-15)
师范写讲解:书写时,注意与“竖钩”的区别。(“竖提”的“提”的方向是向右。)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2)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长”,长横写在横中线上,竖提略靠左,在竖中线上收笔。
“比”左窄右宽。短撇略高于短横。竖弯钩从竖中线写起,起笔略高于竖提的起笔。
“巴”横折收笔靠近竖中线。短横在横中线上起笔,略上扬。竖弯钩要写得舒展。
“把”左窄右宽。“巴”要写得略小些,横折起笔略低于提手旁的横,竖弯钩从竖中线起
笔。
练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3.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写好笔画的基础上,进行生字的书写,指导细致入微,让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五、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本课我们解决了生字新词障碍,初读课文后,了解了几种动物的特点。
六、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七、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16-21)
(22)
(23-24)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
2.
学会识别“前、后、左、右”四个方位。(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课前导入
1.出示动物图片:
2.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和课文的生字宝宝,进行了亲密接触。这节课,我们要深入了解课文,看看这些小动物的尾巴各有什么特点?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3.出示本课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设计意图:问题的导入,学习目标的出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了本课时的学习任务。】
二、品读释疑
1.自由读文。
看拼音,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品读第一小节。
出示: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1)在这小节里,是三个什么句?(问句)
(2)什么是问句?(就是带问号的句子。)
(3)找出本小节的一对反义词。(长-短)
(4)阅读方法解密
如何读好问句
疑问句就是带问号的句子。读这样的句子时,表示疑问的词(如:谁、什么等)要重读,最后一个字的语调要上扬,声音适当拉长。
3.品读第二小节。
出示: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1)这个小节的内容和上一个小节的内容有什么关系?(本小节回答了上一小节的三个问题。)(板书:猴子:长
兔子:短
松鼠:一把伞)
(2)“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松鼠的尾巴比作一把伞。)
4.品读第三小节。
出示:谁的尾巴弯?谁的尾巴扁?谁的尾巴最好看?
(1)和“弯”意思相反的词是什么?(弯-直)
(2)“扁”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还可以说“鸭子的嘴巴扁”)
(3)指导朗读:朗读时,语气要上扬。
5.品读第四小节。
出示:公鸡的尾巴弯,鸭子的尾巴扁,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1-3)
(4-10)
(1)这个小节的内容和上一个小节的内容有什么关系?(本小节回答了上一小节的三个问题。)
(2)本小节分别写出了公鸡、鸭子、孔雀的尾巴的什么特点?
(公鸡的尾巴是弯弯的,鸭子的尾巴是扁扁的,孔雀的尾巴最美丽。)
(板书:公鸡:弯
鸭子:扁
孔雀:最好看)
(3)你从“最”字读出了什么?
(突出了孔雀尾巴的美丽超出了其他的动物,是位居第一的。)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不同动物尾巴的不同特点。】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这篇课文整体的朗读基调是轻松、欢快、俏皮的,就像两个小朋友在做问答游戏,朗读时注意读好问句。
背诵时可以认真看图,想象动物尾巴的样子,这样背起来就轻松多了。
2.照样子做问答小游戏。
谁的尾巴最好看?
谁的样子最可爱?
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兔子的样子最可爱。
示例:谁的手儿巧?丽丽的手儿巧。
谁的字写得最好看?明明的字写得最好看。
3.仿照课文写一写,你也是小作家。
谁的尾巴(
长)?
谁的尾巴(
松)?
谁的尾巴(好像一把桨)?
(老虎)的尾巴(长
)。
(小马)的尾巴(松
)。
(小鱼)的尾巴(好像一支桨)。
4.
推荐阅读《比嘴巴》。
听读比嘴巴,了解动物的嘴巴的特点,试着把儿歌背诵下来,给爸爸妈妈或者别的小朋友听。
【设计意图:总结全文,仿写课文,训练学生说写的能力。】
五、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讲了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和孔雀的尾巴的特点,告诉我们不同动物的尾巴是不一样的。
(板书:动物们的尾巴
各具特点)
六、学习写法
学一法:问答式写作方法
这篇课文语言通俗易懂,欢快活泼,采取三问三答的形式,写出了六种小
(11)
(12)
(13)
动物尾巴的特点,让我们仿佛看到两个小朋友正在做拍手游戏。运用这种问答形式写作,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举一例:谁的鼻子长?大象的鼻子长。
练一练:练习用一问一答的句式说话。
(
)
示例:哪里景色美如画?西湖景色美如画。
七、课堂小结
《比尾巴》这篇课文讲了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和孔雀的尾巴的特点,我们知道了不同动物的尾巴是不一样的。
八、主题延伸:
你最喜欢哪种小动物?你知道它的尾巴有什么特点?画一画,写一写。
猫的尾巴是保持其身体平衡、调整、配合身体其他部位完成某些动作的器官。猫尾巴的动作也常常表达某一感情,如乞食时,尾巴向上笔直翘立,尾尖向一旁或向前微弯;尾巴温和轻柔地摆动,是亲昵和高兴的表示,亦是思考时的动作;如尾巴猛力地拍打,则表示生气;当尾巴出现痉挛性活动,则大多表示愤怒和受惊。
九、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十、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习题。)
(14)
(15)
(16-17)
(18)
板书设计
(课件19)
长
猴子
比尾巴
短
兔子
一把伞
松鼠
动物们的尾巴
弯
公鸡
各具特色
扁
鸭子
最好看
孔雀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以读为本,《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以读为主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本课教学我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以演练读”,我认为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实现这一内化的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避免老师讲的多,提问多,大力提倡“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讲带动读、以问促进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边读边演中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终追求的教学境界。本篇课文整体的朗读基调是轻松、欢快、俏皮的,就好像两个小朋友在一问一答,做猜谜游戏。因此,在安排全文的朗读时,除了让每位学生自由读外,还安排了同桌、师生问答、小组等不同形式的对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让学生在充分的读中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教学中注重学生词汇的积累、说话的训练、语感的培养,体现“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教学原则。注意体现读书的层次性,读熟课文,读懂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