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国咖啡文化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关键词:“茶饮”史话
茶与可可、咖啡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在这三大饮料中,只有茶的故乡在中国。种茶、制茶和饮茶都起源于中国。但茶叶在中国成为一种普遍的饮料,并进而走向世界却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岁月。
中国对茶的饮用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神农氏时代。相传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先祖神农氏创立了医学。为了帮助人们战胜疾病,他通过遍尝百草来识别和了解药性,寻找治病的药草。有的草会含有毒性。据说有一日他尝了72种毒草,中毒72次。但是他都通过饮用一种神奇的药草而化险为夷。这种神草名叫“荼”。“荼”就是后来的茶。茶在古代还被称为“茗”,“皋芦木”。从这个传说看,中国人开始认识茶树及其药用功能已经有5000余年的历史了。
从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我国先民发现茶也有二、三千年的历史了。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中就有了“采荼薪樗”的诗句了。意思是说农夫们采摘茶叶,砍柴为薪。世界上饮茶,种茶起源于中国,那么中国的茶树栽培和饮用又起源于那里呢?研究表明,它起源于巴蜀地区人文历史论文,即今天的四川一带。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认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东晋《华阳国志·巴志》上记载:“就丹、漆、荼、蜜……皆纳贡之。”意思是说古代四川向中原地区交纳,丹药,油漆、茶叶、蜂蜜等当地特产。从地名学来看,蜀国在古代又称为葭萌郡。葭萌是古蜀人对茶叶的一种称谓。因此葭萌郡的意思是茶郡之意,即生产茶的地方论文服务。历史记载,西汉时巴蜀一带便已经饮茶成风。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茶具出售。茶具的市场化正是茶饮普及化的表现,也是茶饮民间化、群众化的结果。
三国两晋时期,饮茶之风在中国的范围日渐扩大。特别是当时的文人更是把以茶待客作为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正是由于文人们的参与,中国的茶饮很快发展演变成茶艺,并进而形成独特的中国茶文化。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盛行,和尚坐禅破睡,饮茶发挥了独特的功效。因此各地的寺院开始大量种茶和饮茶。饮茶之风也就随之盛行开来,当时的人们称“茶佛一味”。唐朝时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顶峰,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也推动了茶饮之风在世界范围的流行和传播。世界历史上第一部,并且也是最重要的一部有关茶饮的学术专著,陆羽的《茶经》就在这一时期问世。为了纪念陆羽在推动中国茶文化方面的独特贡献,人们把“茶神”的桂冠送给了他,并将他供奉在官府的茶叶库和民间的茶肆之中。自唐以后,茶饮之风不但在中国大行其道,并成了人们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而且随着各国商人,使者纷纷前来唐朝进行商贸和文化交流,而将茶饮之风也带到了世界各地。中国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确切讲来应该称为“丝茶之路”,因为茶叶也是当时商贸交流的重要商品。中国的近邻日本茶道之风更是盛行。据说唐朝时日本高僧最澄来中国求佛,回国时将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进行种植并获得成功人文历史论文,从此日本人也开始有了饮茶的习惯,并将中国的茶艺技术发扬光大,形成了在今天仍然风靡全日本的具有大和民族特点的日本茶道文化。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中国人饮茶已不但是为了解渴、保健和提神,而是将茶饮当作一项高雅而又精致的艺术生活来看待。茶除了它的实用功效外同时也富有欣赏情趣,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情操。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能鉴别茶的优劣,更带有神思遐想和通过茶因所产生的情趣。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或浓或淡的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或与朋友对饮,不但能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还可以在细啜慢饮之中,得到美的享受,使精神境界提升到一种高雅艺术境界之中。正因为茶饮的这种功效它特别受到历代文人墨客们的青睐和追捧。也正是他们的参与,使茶饮已变成了国人的一种文化行为。品茶待客成了我们生活中一项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
【关键词】地区经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论文选题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214-02
我校作为全国少数几所开设有法语专业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之一,在应用型法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对学生外语听说能力、(经贸、翻译)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然而,由于受到各方面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校法语专业的学生在毕业论文的选题环节上较易出现问题。研究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方法,对于提高法语毕业论文质量,优化课程设置,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积极的意义。
为更好地开展研究,笔者整理并分析了近三年(2014-2016届)法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并于2013年和2014年在本校111名毕业班学生和224名非毕业班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及改善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一)选题范围过宽
与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相比,学士学位论文因其篇幅和学生研究水平所限,其选题应当尽量从小处切入,选取专业领域中的某一个特定范围进行针对性的研究。纵观近三年的法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我们发现,尽管在毕业论文动员阶段和导师指导过程中再三强调了选题范围不宜过宽,但在实际选题过程中,学生仍然未能很好地把握好“切入点”的大小程度,因而不可避免地选择了范围较大的题目,如《中法家庭关系比较研究》《浅析法国人的生活艺术》等。
(二)选题方向单一,与地区经济脱节
对于应用型法语人才的本科论文而言,其选题方向除了法语语言文学以外,更多的应该涉及法语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中国和法语国家在经济文化层面的交流,能反映和解决语言在服务于地区经济中遇到的问题。然而,在近三年毕业论文选题中,有关法语国家和地区社会文化的所占比例为40%,而与经济相关的论题比例却是逐年下降,仅占18%、10%和8.5%,其中取材或应用于地区经济的论题更是屈指可数,仅有《中法购物网站的比较》《分析中法裘皮服装业发展现状》等寥寥数篇。
(三)选题缺乏创新性、理论和实践意义不大
根据对近三年毕业论文选题的分析,我们发现,尽管学校有着毕业论文三年重复率不超过5%的硬性要求,法语专业学生的论文选题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相似性。虽然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紧跟时代潮流、与社会热点问题相关的论题,如《中东难民潮对法国及欧洲的影响》,但如拿破仑、戴高乐、路易十四之类的法国历史名人,法国的奢侈品、时装、香水和咖啡文化,中法两国的饮食文化、社交礼仪、教育现状、养老问题、女性地位仍然是许多法语专业学生偏好的研究内容。这类论题经过前人的反复研究,已经不具备必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此外,大多数毕业论文选题均与社会文化相关,和法语专业毕业生在经贸领域的实习和就业关联度不大,这与学校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够契合。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其对策
(一)学生的主观原因及对策
1.对毕业论文及其选题的重要性和作用认识不清
尽管在问卷调查中,75%的毕业生和67%的非毕业生都认为毕业论文写作很有必要或有些必要,且绝大多数学生肯定了毕业论文选题对于论文写作的关键性作用,但对于毕业论文写作的目的,31%的毕业生和35%的非毕业生认为写毕业论文仅仅是为了满足“完成学业”的要求。由此可见,毕业论文在检验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结合经贸或翻译领域的专业实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需要在新生入学之际、大三下学期和大四开学之初分阶段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动员,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清楚地认识毕业论文及其选题的重要意义。
2.论文选题方式单一、用时过短,缺乏平时积累
对于论文选题方式,86%的毕业生和67%的非毕业生表示已经或打算自主选题。当被问到论文选题用时这一问题,64%的毕业生表示仅花了一周左右的时间便选定了自己的论文题目。在这短短的一周时间里,学生经过了盲目空想、搜索网络、查找文献、师生商量等一系列环节,为自己未来几个月的论文撰写匆忙选定了方向,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连参考文献是否充足、论文写作是否可行都未尽做考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在平常的生活、学习和实习中缺乏问题意识和思考自觉。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在一、二年级基础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量、拓宽知识面,增加对法语国家与地区文化的输入;在三、四年级的经贸、翻译方向教学中,采用支架式、问题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从点滴积累中自然地产生对某一领域的探究欲望。
3.查找参考文献和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不够
据调查,49.5%的毕业生表示在毕业论文选题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资料不够,78.3%的毕业生主要通过网络资源取得论文参考资料,56%的毕业生较少或从不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料室查阅文献资料。此外,非毕业班学生中打算利用网络资源取得参考资料的比例高达69.2%。以上数据表明,我校法语专业学生查找参考文献的途径单一、图书馆藏资源利用率低、通过网络查找法文文献的能力有限。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完善对图书资料及其检索工具的建设,结合主干课程及《经贸法语》《法语高级应用文写作》等方向课程的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查找相关图书资料,并教会学生充分掌握搜索和获得法文文献的能力。
(二)教师、学校的客观原因及对策
除了以上主观原因,论文指导教师和学校制度监控方面的客观因素也影响了高质量毕业论文选题的产生。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我校法语专业的办学历史尚短,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与老牌的本科院校相较存在明显差距,且绝大部分教师不具备在经贸领域服务的经验,再加上学生人数居高不下,在指导学生论文选题时难免会有些力不从心。为此,我们需要在不断引进和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同时,充分利用兼职专家教授的学术资源,让青年教师尽快明确专业研究所长,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有计划选派教师下企业挂职调研,将实践所得用于课程教学和论文指导。在学校层面,首先,加强法语专业在长三角地区尤其是浙江省的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法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紧扣专业培养目标、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有力保障。其次,建立完善的毕业论文选题监督和评价机制能够从制度上保证法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质量。
参考文献:
[1]孙继文.高等院校毕业论文(设计)与写作范例指导手册[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7.
[2]田贵森,段晓英.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教程[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3]王炜,马继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选题存在问题分析[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7(1).
[4]吴文珊.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析[J].新课程研究,2009(2).
[5]许秀梅,王秀华.对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深入思考[J].山东纺织经济,2009(3).
[6]郑秀恋.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问题及对策[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9(5).
论文内容摘要:词汇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是最基础又最重要的任务,这就需要教师认真运用教学规律,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词汇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词汇学习策略,提高词汇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词是音、形、义和语法功能的结合体,它们相互依存,任何一个要素的改变都会导致其它要素发生变化。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务必从这些要素着手进行词汇教学,学生也必须从这些要素出发去学习词汇,才能达到提高词汇教学和学习的效果。
一、从语音角度教词汇
识读是词汇学习的根本,也是学生学习词汇要过的第一关。新单词不会读就会影响学生对新单词的快速记忆,从而会阻碍对课文和语法的学习,打击学生学好英语的自信心,所以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过好识读关。教师应教会学生掌握音标和正确的发音规则,然后学生从拼读开始,扎扎实实的记忆单词,才能牢固的掌握新词汇。很多由农村基层小学升入初中的新生,由于在中学阶段没有学习过英语,或者没有认真学习过英语的入门课,在语音规则和拼读基础方面普遍薄弱,他们十分需要老师的帮助和指导。学生只有学会利用读音规律记忆单词,才能避免死记硬背,有效快速的掌握单词正确的拼写形式。
二、从构词角度教词汇
所谓词形也就是词的外部形式。就构词来说,我们要掌握各种各样的英语构词方法。要想了解构词法,我们要知道构成词的语素以及构成语素的词根和词缀。构词法在英语词汇的教学中是非常重要,是学生学好词汇的关键。例如,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词缀:否定前缀中的dis-、un-、im、non-,形容词后缀al,副词后缀ly,名词后缀ion等等。《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掌握的构词法主要包括:(1)合成法。(2)派生法。(3)转化法。(4)缩写与简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利用这些构词法让学生同时记忆同一个词根的各种词性的拼写形式。只有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记忆各种词根和词缀的意义以及这四种构词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构词意识,才能使学生的词汇学习事半功倍。
三、从语境角度教词汇
词除了音形之外还有另外一最重要的要素,即词义。与词的音与形相比,词义是词汇学习中最难掌握的环节。 许多学生对单词的记忆只是对照课后单词表上的中文意思背诵的,因此就出现了某些词会读,会拼,也知道其对应中文的意思,但在阅读理解和写作运用中总是出现错误。要解决这种情况,我们应坚持把词汇的教学放在具体语境中来做,这是解决语义错误的唯一有的效途径。英霍夫和赫德森(E. Hutt ﹠ Hudson,1973)在“From Paragraph to Essay”一文中总结词汇教学的规律时说:学习词汇的根本原则就是要足够重视其语境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弄明白词汇的形义关系。
四、从语法角度教词汇
英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现任伯明翰大学英语系主任的苏珊.哈斯顿,通过对库毕尔德的《英语词库大全》中的词汇进行详尽和深入的研究发现:(1)所有单词均可用句型加以描述。(2)有相同句型的单词一般也有相近的含义。
五、从文化角度教词汇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词汇更是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在词汇教学中,教师一定不要忽略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许多英语单词、短语、成语都具有和英语文化密切相关的内涵。像汉语一样,英语中的很多词汇都有一些典故,一提到这些词或短语,人们就想到了其特殊的含义。就像一提到空城计,林黛玉,我们中国人就能很快地理解其内涵,西方人提到resurrection时想到的是耶稣复活,提到葛朗台时想到就是一个吝啬鬼。
另外,英语中的一些词和短语有着非常有意思的来历。其中中国学生最熟悉的莫过于三名治的来历了。其实在西方这个爱喝咖啡的世界里,意大利的一种叫卡布奇诺(Cappuccino)的著名咖啡其名字来源与一个宗教有关。Cappuccino本是意大利人对圣芳济教会的称呼。后来意大利人发觉浓缩咖啡、牛奶和奶泡混合后,颜色就像是圣芳济教会的修士所穿的深褐色道袍,于是灵机一动,就给牛奶加咖啡又有尖尖奶泡的饮料,取名为卡布奇诺(Cappuccino)。相信Cappuccino的原始造字者,做梦也没料到僧侣的道袍最后会变成一种咖啡饮料名称。
六、依思维特征教词汇
人是有思维的动物,而思维是有逻辑。教师在教授词汇的过程中应该根据人类的思维特征把教的方法与学生记忆词汇的策略联系起来。联想策略在词汇的记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例如,我们可以采用同义联想、反义联想、用法联想或发散性联想。以good为例:
同义联想: nice,brilliant, beautiful
反义联想:bad,evil,defective
用法联想:从do sb. good可以联想到do sb. harm,从It is no good doing sth.可以联想到It is no use doing something.
通过各种联想,学生可以把所学词汇充分联系起来,构成词汇网络,有利于学生高效地学习词汇。
总之,词汇教学在外语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词汇量的大小是衡量学生英语学习水平高低的直接标志。英语教师首先应该积极学习新课标,深刻领会新课标中词汇教学的理念,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将单词的音、形、义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效率,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2.章兼中:《外语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论文摘要: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华人世界再掀“张爱玲热”,并且从“张爱玲热”扩展到“上海热”。从表面上看,近年来文学创作中的“上海热”,热的是作为现代都市文明的老上海的文化及其魅力,实际上背后折射出的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生存之痛与重写历史、建构想象过程之难。
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力赞张爱玲,使得长久被大陆文学批评界忽略的女才子重新浮出历史地表。紧接着“张爱玲热”迅速升温,其背后的“上海”也跟着水涨船高,“上海热”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上海往事》《风月》《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苏州河》等具有上海元素、上海风情、上海题材的电影带人们回到过去,重温历史。《上海探戈》《上海lady》《上海宝贝》《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等,这些以“上海”为卖点的图书迅速占领了图书市场,并跃居销售前十位。老上海的月份牌、画册,铺天盖地涌进我们的视线。仿着老上海遗风的咖啡馆酒吧也整条街地出现了。1998年张曼玉、梁朝伟主演的《花样年华》使得上海的旗袍风靡一时。“由此在大众接受与大众传媒里,仿佛不追溯到‘上海’,就没有将‘怀旧’进行到底,有关上海的历史主题和怀旧主题的作品比有关上海的现实主题的作品似乎更具有号召力。
在近年来文学创作中“上海热”的先驱者行列里,台湾作家白先勇的《台北人》可谓举足轻重,承前启后。《台北人》里有很多意象,比如百乐门、霞飞路、大光明、兰心剧院等,都是如今“上海热”的重要标志。“百乐门里那间厕所只怕比夜巴黎的舞池还宽敞些呢。”“那起小娟妇哪里见过从前那种日子?那种架势?”既是金大班对自己辉煌往事的追恋,又是对故地上海的肯定,只有在那里她的生命才能焕发出全部的价值。上海是她的精神家园。一次次的今昔对比已渗透她生活的点点滴滴,让她在怀恋中兴奋,在现实中黯然。当下生活的种种很容易就触动了她怀旧的心弦。金大班的自恃与自傲,来源于百乐门时代的辉煌,“上海梦”无法在台北继续下去,美人迟暮,她回不去了,她是藉着那点辉煌来保持自己的心气。
而尹雪艳则是上海的象征。“老朋友来到时,谈谈老话,大家都有一股怀古的幽情,想一会儿当年,在尹雪艳面前发发牢骚,好像尹雪艳便是上海百乐门时代永恒的象征,京沪繁华的佐证一般。这句点到了关键,大家喜欢找尹雪艳,因为她身上有着迷人的气息,那是上海的气息。人们向往怀恋的上海的一切,在她那里都能得到满足。她家里有特别设备的麻将间,客厅四时供着鲜花。她爱吃会玩,逛街看戏样样在行。“好像尹雪艳周身都透着大千世界繁华的察香一般。她是“上海”的象征,而“上海”整个就是一片广大的欲望发生场,是欲望撞出火星来,烧完又复燃的无边集散地。在这里,仿佛没有什么满足不了的欲望,甚或实际上,这里正在无休止地激发、生产、推销着无数欲望。人们拼命地赚钱,再挥金如土地花掉。
被批评家视为“上海热”中推波助澜之作的《长恨歌》的时间跨度更长,差不多半个世纪,故事终结在20世纪80年代。用主人公王琦瑶的一生来演绎一个城市的历史命运,这在小说中已有过几次暗示。“那么王琦瑶的死,我们不妨解读为一段特定的上海历史的终结,一种特定的上海的生活,上海风情乃至上海市民精神及其生存方式的消失。’”匀这里要注意的是两点:一是王琦瑶死于当代的20世纪80年代,主人公和上海的历史都终结于当代的现实;二是王琦瑶之死是属于非正常的死亡,人性中的贪婪卑琐与社会中邪恶堕落共同导致了她的死亡。
之所以要特别强调这两点,那是因为在笔者看来它们所构成的故事终局隐含了作者对于上海的历史和现实的基本价值判断。在王琦瑶死亡之前,她的命运其实已经注定,那便是她与老克拉之间没有结果的暖昧关系。有一个细节的表现意味深长。王琦瑶拿出了被自己视为命根子的雕花木盒,哭诉着哀求老克拉再陪她几年,但他终于不堪承受,仓皇而逃,再也没有回头。这时,王琦瑶的命运就已经走到了尽头。上海的一段历史已经到了落幕的时刻。《长恨歌》怀恋的真正主角不是某些个人,而是整个城市老上海。“上海的弄堂里,每一个门洞里,都有王琦瑶在读书,在绣花,在同小姐妹们窃窃私语,在和父母枢气,掉泪。上海的弄堂总有着一股小女儿情态。这情态的名字就叫王琦瑶。这情态是有一些优美的,它不那么高不可攀,而是平易近人,可亲可爱的。
在这不折不扣的势利场,哪怕被视为人间仙境的“爱丽斯公寓”照样没有安全感。唯一似乎忠于爱情的程先生,也一直是在追求一个幻影,与真实的王琦瑶隔着一层,最终不能走近一步并以死葬送了这种感情。即便这样,上海仍然是王琦瑶所不能忘怀、不能离弃的。作者借王琦瑶对老上海的情态与风韵作了细致的描摹,尽情地表达了对老上海的怀旧之情。这或许也正是王安忆私心甚许的文化传统与精神家园。
在白先勇、王安忆之后,“朱文、朱天心、陈丹燕等作家也纷纷加人了‘上海热’的写作行列之中’,阴。但是无一例外,这种对老上海的怀旧不会怀两百年前那城墙弯窄的小县城的旧,也很少怀沦陷时期满街日本军警,路人动辄被搜身那样的旧,当然更不怀苏州河两岸工厂、仓库和棚户区的旧,市南、市北那些弯弯曲曲的平房里弄中的贫民生活的旧,他们的视线始终流连在20和30年代,仿佛那之前和之后的事情都不曾发生。他们将目光只是对准了外滩、霞飞路和静安寺路,对准了舞厅、咖啡馆和花园洋房。 怀旧被划定了视界与范围,怀旧的载体之一的文学创作因此而显得单调、贫乏,半是怀旧半是想象的内容也暴露出作家们在历史与文学之间难于取舍的限度。在笔者看来,以上海与上海历史(主要是20世纪20,30年代的上海历史)为题材的文学创作背离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一以贯之的“感时忧国”的文学精神,除了现时代拒绝宏大叙事、主张纯文学与私人写作的文学风尚使然之外,还应该与其他一些因素有关。
20世纪20,30年代,当中国大陆的其他地区还被贫穷落后笼罩时,上海已经平地崛起,它的富贵浮华带给人们太多美好的记忆。今天也不难理解,“当昔日的小渔村成为一时中国最繁华也最浮华的都市,将会给国人以怎样的震撼”。可以说,自1840年国门被打开,《》的签订将上海推向了历史前台;接下去的一系列因缘际会,如“五口通商”与中国外贸口岸重心由广州向上海的北移;租界的形成和租界内部按照英美模式确立的制度安排;运动带来的大规模难民涌人租界,以及这些难民携带的大量资本;从“华洋分居”到“华洋杂处”的历史沿革,与之相伴随的文化形态;一战期间中国(主要是上海)民族资本发展的所谓“黄金时代”,还有抗战时期上海特殊的孤岛情势……“上海”在中国近代历史中始终扮演着一个不可替代的角色,很大程度上成为中国现代化追求最核心的想象之一。在《上海摩登》中,李欧梵开宗明义地说,他要在这部书里“重绘上海文化地图”,他告诉你“四大公司都是海外华人投资,里面有电梯,会把你送到各个楼面,包括舞厅,顶楼酒吧,咖啡馆,饭馆和娱乐场等恻。凡是有关娱乐享受的,都如数家珍地举出来。这些颓废的、带的都会娱乐,有着美学上的迷人之处,有着现代的精神内核。尽管当时的上海市民还不具备充分的政治自由,但它的市民文化给封闭的中国增加了现代生活的活力,时装模特,影视广告、商业招贴画、歌厅、舞厅、咖啡厅、酒吧、通俗读物等,构成中国现代都市混乱不堪而节奏热烈的文化潮流,那些发达国家有的消费文化上海应有尽有,它创造了一种“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费娱乐方式。
无论是唐代“客来烹茶”的大费周折,还是宋人点茶的讲究,不仅仅是一种礼仪。更饱含着东方文化,说起“茶百戏”,陶谷的《茗录》说:“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散灭,时人谓之茶百戏。
章志峰,致力于茶文化研究和交流。目前已突破了古代仅能用绿茶演示分茶的局限,可以用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等其他茶类演示分茶,表现中国风格的山水花鸟图案和文字。图案保留的时间也从古代的瞬间延长到2小时至6小时。
P=Phoenixweekly Lifestyle Z=章志峰
P:你是什么时候开始研究茶百戏的?
Z:比较系统的研究是2000年以后。这之前,80年代,我大学学的是茶学专业,做毕业论文时查资料看到了“茶百戏”、“分茶”的描述,当时觉得很奇怪。问了指导老师,他就说这个跟日本的“点茶法”、日本茶道有些关系。也就说了那么一句。
中国是宋代开始用点茶法,明代开始采用泡茶之后点茶就销声匿迹了。我也到处找了很多专家、学者交流,但资料有限,研究一直搁浅。
1997年第一次去了日本,主要是学习茶业生活技术,真菌绿茶是中国传过去改良过的,制作方式不一样。古代是压成饼的,日本是散的,或磨成抹茶。
2004年第二次去日本,是有备而来的,专门学日本茶道。和当地的茶学老师深入交流,从点茶器皿——茶瓶、茶盏、容器等开始研究。感觉到点茶的玄妙。回来之后就有方向了,开始从原料开始研究。因为工艺的改良,茶叶的品质也有变化。
从2005年开始,选择各种茶源。绿茶、乌龙、白茶、红茶各种做试验,先是绿茶获得成功,乌龙茶加工遇到一些阻力。因为乌龙茶的原料比较粗老,纤维素的含量比较高,加工困难比较大。不过乌花茶的茶汤不会变色,几十斤的成本茶才能做出一斤茶,不过可以重复利用,茶汤很稳定。绿茶比较容易氧化变色。乌龙和红茶都用得比较多。
P:茶百戏现在怎么推广?只能在你的会所看到吗?
Z:因为原料成本很高,成品茶很贵。古代茶百戏是跟黄金等价的,一块是三十万钱。现在成本一斤也要好几千块钱。因为这个技术2009年才恢复,目前还在开发,之前只有文字成果,现在我是不断地尝试,让图案更加丰富,我也不断地让技法更加娴熟,应用的范围更广泛。
P:等于这个茶的文化价值更重于它的饮用价值。
Z:如果这个技术没有恢复,人家看古代茶百戏的解说只能像听天书一样。现在我们恢复了古代的点茶文化,它在视觉上是独具一格的,只有它才能在茶汤中显现文字和图案,是艺术的一种独特表现方式。茶汤的图案是可以变化的,搅动一下就可以变幻莫测,可以满足人们的一种欣赏需求。同时茶汤也是可以喝的,也能做成各种口味。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点茶法中的茶汤矿物质要远多于泡茶法,营养价值、保健价值更高。
P:茶汤看上去很浓。口感怎么样?
Z:视觉上看着很浓,因为用的是茶粉,颜色比较深。实际上喝的时候不会,就像米糊、咖啡一样,它的浓淡可以自由调配。
P:单只用茶和水,怎么做出各种图案效果?
Z:这就是它绝妙的地方,茶汤搅拦之后会产品泡沫,泡沫有深浅,通过搅拌自然形成图案。
P:图案制作本身很难控制吧?
Z:这需要不断学习,做之前要立意构图,纸上的功夫当然也少不了,要有手绘的基础。我从小就学绘画,一直喜欢艺术。国画、素描,有一定基础就可以,主要是线条表现,不存在彩色的问题。
P:现在大家已经习惯泡茶方式了。你这是另一种茶文化——
Z:实际上中国茶文化,在唐以前是煮茶吧,原料是团饼绿茶,要喝的时候是先捻成茶粉放锅里煮,像煮咖啡一样。到了宋代就变成了点茶法,水要烧开,茶粉放到斗笠盏冲泡,搅抹起泡沫,喝的是它的泡沫。到了明代,朱元璋觉得成本太高,就弃了龙船凤饼,直接采用散茶,用开水冲泡,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泡茶法。现在饮茶都是采用泡茶法,汤是清流通透的,饮用方法很简单,只喝汤不吃茶,利用率太低,只有1/3到1/4的营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喜欢方便的直接泡茶喝,喜欢文雅的人享受茶道。有时间的也可以欣赏、品鉴一下点茶。
P:点茶法各种品种的茶叶都可以做吗?
Z:六大茶类(绿茶、红茶、黄茶、乌龙、白茶、黑茶)都可以做,比如龙井茶是一种散茶,我不需要用它的一边炒一边压扁的工序。我现在原料拿来了都是自己做的工艺,这样才能保证演示效果。
【茶百戏】
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等,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古茶道,其特点就是仅用茶和水即可在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像,是液体表现字画的独特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