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城文化论文

古城文化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城文化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古城文化论文

古城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过程性评估,又称为对学习过程的评估,对应终结性评估或对学习成绩的评估。前者是指通过控制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使之最终达到期望目标,并消除学习者现有水平和最终结果之间的差异。同时,过程性评估还通过对话协作以及学习者的学习反思逐步实现自我调整。相比后者,有研究表明过程性评估有效地促进了学习者的标准化测试成绩。社会文化理论对过程性评估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调整自我调整

是过程性评估中的核心概念,是指学习者通过目标设定,对自身认知行为进行控制和调整的一种积极建构过程,是过程性评估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而这一概念与社会文化理论的中心理念不谋而合。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发展学习者的自我调整能力,使其能够实现自我教育。”在自我调整的过程中,学习者经历了一个循环往复但又曲折上升的过程。首先是规划阶段,需要对任务进行分解,设定目标及相关行为。其次是实施阶段,对自身的行为、动机进行操控。最后是评估阶段,接受来自他人的反馈并对此进行自我反思。这一过程体现了社会文化理念,即在学习者设定学习目标以后,教师或有能力的同伴为学习者提供必要的支架,具体体现为形成性反馈,对学习者的行为进行即时评估,并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通过其他人对自身学习行为的调整以及自我反思,学习者逐步实现自我调整,特别是能够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估。而学习者将新学到的知识和已有的知识体系实现有效融合,最终实现自身的最近发展区。

2.互动交流Black和William(2009)

针对过程性评估提出了“过程性互动概念,即过程性评估是学习者内在的知识内化与外在的环境刺激和反馈的互动过程。这一概念正是来自社会文化理论。在社会文化理论看来,学习的本质就是社会交际,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内在因素)从与他人的经验和环境(外在因素)的互动中学习到新的知识,新知识和原有的知识实现融合并随后存储在长期记忆中,随时有待提取、扩展和做进一步的调整,从而达到知识内化。换言之,过程性评估将成功的学习过程定义为学习者通过内在的观察反思以及外在的积极任务参与并随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而这恰恰也是社会文化理论将学习视作互动交流的结果。

3.学习和发展维果茨基

对学习和发展两个概念进行了清晰的界定。他认为,发展是指学习者心理功能逐渐成熟的过程,而学习则只是获取新的心理能力,并不涉及能力的变化过程。恰恰是发展的概念才最有可能帮助学习者成功达到下一个发展阶段并最终实现“良好的学习状况”。而这也正是过程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的差异所在。前者着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发展状况,以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最终目的。而后者则是以某一阶段的表现来衡量学习者的学习水平。虽然通过终结性评估,教师可以发现学习者的学习问题,但无法了解其问题根源以及内在发展状况,因此无法针对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提出相应的反馈措施和策略。

4.形成性反馈形成性反馈

是指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针对其学习目的或出现的问题给予清晰的评价标准或评论。研究者认为,形成性反馈相对于传统的成绩评定,能够促使学习者更好地形成元认知策略,如目标设定、行为控制以及反思等。Lipnevich和Smith(2009a,b)通过实验发现,相比原先评分或仅仅表扬的传统方式,来自教师的详细的书面反馈,包括评价和建议,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写作测试的成绩。社会文化研究学者认为,形成性反馈体现出给予学习者必要支架帮助的特性,通过深层次的认知处理,帮助学习者由他人调整转向自我调整,并达到理想的学习目标(Vygotsky,1978;1987)。

二、社会文化视角下过程性评估的实施

古城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1.1仪器岛津GCMS-QP-5000型气质联用仪。

1.2试剂乙醚、无水Na2SO4(均为AR)。

1.3药材金针菇样品由广东省蚕桑研究所提供,经该所所员刘学铭研究鉴定,为白蘑科菌类植物金针菇Flammulinavelutipes。

2方法

2.1供试品溶液的制备药材切成约1.5~2cm的段,取约80g,按照《中国药典》附录XD挥发油测定法——甲法[4]操作,加蒸馏水800ml,加热4h,收取挥发油提取器中油层和部分芳香水层,乙醚萃取,萃取液用无水Na2SO4脱水后备用。

2.2GC-MS分析

2.2.1色谱条件GC:DB-1石英毛细管色谱柱(30m×0.25mm),样口温度250℃;接口温度230℃;载气为氦气;流速1.3ml·min-1;柱压80kPa;分流比10∶1;进样量为1.0μl。升温程序:初始柱温60℃,保持1min,以10℃·min-1的速率升到280℃,保持5min。

2.2.2质谱条件EI源(70ev),350V,双灯丝;质量范围m/z40~450全程扫描,扫描间歇1.0s。检测电子倍增器电压1.4kV。检索谱库名称NIST。

3结果

依法操作,得到挥发性成分的总离子流图。扣除乙醚溶剂本底后分离得到30个组分,对相对含量较高的组分进行质谱分析,通过计算机检索并与标准谱图对照,鉴定出其中的6个组分。以扣除溶剂峰的色谱图的全部峰面积作为100%,用归一化法确定了各组分在挥发油中的相对含量。分析结果见表1,总离子流图见图1。表1金针菇挥发性成分中的化学成分及相对百分含量(略)

4讨论

从GC-MS总离子流图及GC-MS检测结果可以看出,金针菇挥发性成分以亚麻酸为主,其相对含量达到32.74%。亚麻酸具有增长智力、延缓衰老、降低血压和胆固醇、抗菌、抗炎、抗肿瘤等活性[5~7],是降血压、降血脂药物和保健品的重要原料之一,应进一步研究,加以利用。

本研究首次从金针菇挥发性成分中鉴定出亚麻酸(32.74%)、软脂酸(6.41%)、邻苯二甲酸异丁酯(5.23%)、软脂酸乙酯(4.96%)、邻苯二甲酸丁酯(3.07%)、苯乙醛(1.95%)等成分,占其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的54.36%,但还有24个组分尚未能鉴定出其结构,可能是由于金针菇挥发性成分属首次研究,其中一些成分尚未收入NIST检索谱库,有待于今后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1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70.

[2]魏华,谢俊杰,吴凌伟,等.金针菇营养保健作用[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7,9(2):92.

[3]黄毅.食用菌栽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32,258.

[4]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57.

[5]王威,闰嘉英,王永奇.紫苏油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0,11(3):283.

[6]董杰明,吴瑞华,袁昌鲁,等.γ-亚麻酸的保健作用[J].卫生研究,2003,32(3):299.

[7]Fukushima,OhhashiM,OhnoT,etc.Effectsofdietsenrichedinn-6orn-3fattyacidsoncholesterolmetabolismolderratschronicallyfedacholesterol-enricheddiet[J].Lipids,2001,36(3):261.

古城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古代汉语 文化传承 汉字 文史知识

古代汉语是高校中文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其涵盖的知识相当广泛,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语言学,还涉及天文、律历、姓氏名号、礼仪风俗、车马宫室、职官地理等相关知识,这些内容本身就是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在。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典籍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典籍大多以文言文写成,古代汉语课程的主要讲授对象就是文言文,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把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出来,以实现古汉语教学的文化传承功能。现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对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一些看法。

一、从汉字入手,注重解析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中华民族文化是世界上没有断流的文化,汉语汉字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其本身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能利用汉字表意性强的特点,结合字形分析,不仅能让识记古词汇的过程更容易,同时也能让学生从中了解中国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因为对学生来说,从汉字入手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是最直接的途径。以下略举几例。

1.从汉字入手,了解古代的宫室建筑。

《周易系辞下》(包牺氏之王天下)载:“上古穴居而野,後世}人易之以宫室。”《说文》:“穴,土室也。”字形从“宀”,像房顶,下应为“凵”,组合起来,其实“穴”是一个半穴居的土屋,下“凵”是向下挖掘成口袋状的洞穴,“宀”是在地面上用草扎制的屋顶。段玉裁注:“引申之凡孔窍皆为穴。”《说文》:“宫,室也。”徐复《说文五百四十部首正解》:“据半坡圆形房屋遗址复原,其房屋乃在圆形基础上建立围墙,墙之上部覆以圆锥形屋顶,又于墙中部开门,门与屋顶斜面之气窗孔呈‘吕’形,此种形制房屋,屋顶似穹庐,墙壁又似环形围绕,故名为宫。”

通过字形分析可见,最初人们是选择天然的洞穴居住的,后来发展到半穴居的土屋,后来才有地面式建筑。

《晋灵公不君》载:“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这里有两个动作“登”“下”“趋登”,教材注释:“快步走上堂去。”那为什么要有“登堂”和“下堂”之说呢?“堂”,《说文》:“堂,殿也。从土,尚声。”字形从“土”,意思是堂下有用土夯成的地基,所以“堂”是有屋基的正室,因为地势较庭为高,所以有阶,进入堂就有一个登阶的过程,堂后有室,故而成语有“登堂入室”,文选中也就有“登堂”和“下堂”之说。

2.从汉字入手,了解古代的车战。

《烛之武退秦师》载:“晋军函陵,秦军锬稀!苯滩淖⑹停骸熬,用如动词,屯兵。”《说文》:“军,圜围也。四千人为一军。从车,从包省。”段玉裁注:“包省当作勹,勹,裹也。,勹车,会意也。”“军”是个会意字,从“勹”从“车”。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从》:“字从车,从勹,会意。古者,车战,止则以车自围。”

古代以车战为主,以战车为中心,一辆战车上有甲士三人,有步卒七十二人,合称一乘。军队驻扎时,用兵车作为掩体,围绕在军队驻扎地的周边。所以,“军”可作动词表示“屯兵”,后引申作名词。

3.从汉字入手,了解古代的礼仪。

《晋灵公不君》有“稽首”这种礼节,如何行礼?《说文》:“稽,留止也。从,从尤,旨声。”“稽”是“停留”的意思。孔广居《疑疑》:“,木之曲头止不能上者也;尤者,色之美者也;旨,食之美者也。美食、美色皆足以留滞人。此三体会意也。”可见,“稽首”这种礼节在行礼时,头要在地面上停留一段时间以示尊敬,应当是一种比较郑重的礼节。

二、合理补充教材,注重文史知识的讲解,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

古代汉语文字繁难,学生很容易有畏难情绪,常常是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若能将生涩的文言文放在丰富多彩的文化背景中,不仅能够使学生加深理解,让课程妙趣横生,更能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以下略举几例。

1.适当补充相关历史背景的介绍。

《宫之奇谏假道》载:“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复”是“再一次”“又一次”的意思,有学生追问:“第一次借道是什么时候?”教师就需要补充《左传・僖公二年》所载:“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公曰:‘是吾宝也。’对曰:‘若得道于虞,犹外府也。’公曰:‘宫之奇存焉。’曰:‘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且少长于君,君昵之,虽谏,君将不听。’乃使荀息假道于虞。”从中,学生既了解了第一次借道的经过,也对虞侯的贪婪以及宫之奇劝谏不成的原因有了一定的了解。

《齐桓公伐楚》载:“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齐桓公伐楚,为什么要侵蔡呢?补充《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的有关记述:“蔡女为桓公妻,桓公与之乘舟,夫人荡舟,桓公大惧,禁之不止,怒而出之。乃且复召之,因复更嫁之。桓公大怒,将伐蔡。仲父谏曰:‘夫以寝席之戏,不足以伐人之国,功业不可冀也,请无以此为稽也。’桓公不听。仲父曰:‘必不得已,楚之为菁茅不贡于天子三年矣,君不如举兵为天子伐楚。楚服,因还袭蔡,曰:余为天子伐楚,而蔡不以兵听从。因遂灭之。此义于名而利于实,故必有为天子诛之名,而有报仇之实。’”通过《韩非子》的记述,我们既了解了文选所记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同时对管仲的深谋远虑也有了初步的认知。

2.适当补充相关风俗的讲解。

《段于鄢》载:“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郑武公在申地娶女子为妻,为什么要到申地娶妻呢?原因是“同姓不通婚”的风俗。郑国是西周王朝分封的最后一个诸侯国,郑国最早的诸侯是郑桓公,他是周厉王的小儿子,是周宣王的弟弟。所以郑国以“姬”为姓,这就意味着,郑国的诸侯不能从周王室以及其它的姬姓诸侯国娶妻。而申国为姜姓国,符合异姓通婚的风俗习惯。

《触龙说赵太后》载:“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有学生奇怪,为什么要握着脚后跟哭泣呢?据刘向《说苑・修文》的记载,古人亲迎时,男方要带上“屦二两”即鞋两双到女家,出嫁女的母亲要在夫家送来的两双鞋子中取一双给女儿穿上,然后整理女儿的发笄和衣裙。在穿鞋、正笄、整衣的同时,母亲就要作最后的叮嘱,让女儿善待公婆,对丈夫不要生出二心,千万“无敢回也”。然后,出嫁女拜辞母亲,母亲在房门口亲自把女儿交给女婿。接着,女儿在堂上拜辞父母,在大门口拜辞诸母,最后随夫上车。“持其踵为之泣”正是母亲“取一两屦以履女”时一个很自然的动作。因为要亲手给女儿穿鞋,自然要“持其踵”,而“为之泣”就是一边给女儿穿鞋一边叮嘱说:“无敢回也”。

3.适当补充相关礼仪的讲解。

古人的见面礼分为揖、拜、稽首等。这些见面礼在文选中经常出现,如不加区别,对理解文选会有较大的影响。揖,又称揖让,是最普通的见面礼,行礼的时候,左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并拢,左掌与右掌背交叉或平叠,掌心向内,左右拇指相扣,两手合抱于胸前,拱手为礼。这种礼节多用于文官。拜,也称拜礼,古人一般拜两次,称为“再拜”,如《齐晋之战》:“韩厥执絷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这种礼节较揖礼更为恭敬,行礼时,下跪后两手拱合,低头至手与心平。稽首则是最为恭敬的见面礼,多用于下级拜见上级,晚辈拜见长辈,臣子拜见君王。行礼时,先拜,然后双手合抱按地,头伏在手前边的地上,头要在地上停留一段时间以示尊敬,整个动作比较缓慢。《齐晋之战》所载“执絷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是春秋战国时期,战胜国的将领俘虏战败国的国君时所施的礼仪,手持绊马索进前,行再拜稽首之礼,恭敬地进献美酒。可结合《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所载:“子展执{而见,再拜稽首,承饮而进献。”子展在俘虏陈侯时以同样的礼仪对待陈侯。

4.适当补充车马制度的相关知识。

《齐晋之战》提及齐军和晋军主帅所在的战车以及车上三人的位置,若不明白他们各自的职责,对下文的理解就会有障碍。所以要补充古代战车中位置的相关规定:古人坐车,以左为尊,所以战车也是一样,一般尊者居左,主射;御者居中,主驭;车右自然在右侧,手持长矛或长戟,除了保护尊者,防止敌人靠近战车以外,还必须在车受到阻碍时,让车子顺利前行,故而车右一般都是孔武有力之人。因为主帅的战车之上有指挥作战的战鼓,所以尊者居中,御者居左,车右仍然在车子的右侧。

《齐晋之战》还有“骖\于木而止”一句,所以要补充说明骈、骖、驷。两匹马拉一辆车称为骈,三匹马拉一辆车称为骖,四匹马拉一辆车为驷。驾车的马是三匹或四匹,就有骖马和服马之分,中间负责驾辕的,为服马,两边的马叫骖马。

三、转变观念,采用多种先进手段和教学方法,完成传统文化的传承

教师应当改变教学观念,古汉语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字、词、句、语法等知识的讲解上,更应当精心选取教学内容,塑造学生的品格,注重弘扬民族精神。如在讲授《论语》《孟子》《礼记》等儒家经典时,要能结合当前的大环境,引导学生理解古代为人处世的准则:《论语・学而》中注重自身道德文化的修养;《论语・微子》中“我行我义”的精神风范;《礼记・教学相长》中通过不断学习来发现不足,发现困惑,然后不断进步;《孟子》:中“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这些内容都反映着我国人民的优秀品质,通过教学能够让学生体悟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师不能一成不变地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运用多样化的先进教学手段,如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用图片、视频再现古代历史、诗词画面,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准确、生动地理解古代文化知识。利用互联网,通过QQ群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通过提供自学参考书和网站的方式,让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自主学习,变被动为主动,真正通过古汉语的教学完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2002.

[4]徐复,宋文民.说文五百四十部首正解[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5]张淑琴.谈高师古代汉语教学的文化传承作用[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古城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丽江市,自驾游,可行性,必要性,建议

 

一、丽江市旅游业发展概况

(一) 丽江市旅游业的发展成就

1、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收入飞速发展

1990年,丽江市旅游接待人次只有9.6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也只有0.1亿元。[①]而到了2009年,丽江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758.14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1.21%,其中海外游客52.59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2.89%,国内游客705.55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1.88%。2009年,我市旅游业总收入88.66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27.49%,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7084.13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2%,国内旅游收入76.99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29.5%;2010年1至7月,丽江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77.98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3.98%必要性,其中海外游客33.56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0.59%,国内游客444.42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4.25%。旅游业总收入预测55.41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14.08%,其中旅游外汇收入预测为11112.71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92%,国内旅游收入预测为47.82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13.95%。[②]在过去20年的时间中,丽江市旅游接待人次增加了近80倍,旅游业总收入增加了900倍,可见丽江市游业发展速度之快。

2、旅游业拉动丽江市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由于旅游业产业链极其宽广,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等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整个丽江市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经过近20年的发展,旅游业与第一、二、三产业结合逐步深化,经济发展总量在不断扩大,丽江市国内生产总值由1996年的21.32亿元发展到2008年的101.15亿元。

不仅如此,丽江市国民经济发展质量也在不断改善,尤其是农业和服务业都从旅游开发中受益匪浅。随着丽江旅游知名度的提高,会展、地产、酒店、金融等行业发展迅速;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当地居民发挥自己特长,在古城旅游中担当导游、歌舞表演或其他服务角色,实现就业;旅游业还催生了其他服务行业,例如农家乐、客栈、马队、划船、篝火晚会等活动,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旅游业还推动了种植业、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当地特色农产品、野生菌、茶叶、芒果等农副产品深受游客欢迎;还有许多古城区居民很多将房屋以高价出租给外来经营者,迅速实现脱贫致富。

3、旅游业使丽江市获得极大的知名度、美誉度

丽江原本是祖国西南边陲一个偏僻的小城,是旅游让丽江知名全国,走向世界。丽江获得文化、自然、记忆三项世界遗产,并先后获得“中国最令人向往的10个小城市之首”、“地球上最值得光顾的100个城市之一”、“ 欧洲人最喜欢的中国旅游城市”、“中国青年人首选的旅游目的地”等称号。在对外交流方面也取得重大发展,到2009年,丽江已先后同日本高山市、加拿大新西敏市、瑞士马特宏峰(与玉龙雪山结为友好姊妹峰)、澳大利亚谢普敦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现在的丽江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小城,而且成为中国的一张名片,是中国向世界展示的窗口。

(二) 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丽江市旅游业在带来一系列良好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1、 过度商业化问题

现在的丽江古城过度商业化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必要性,不管是大研古镇还是束河古镇,一半以上的房屋都是从事商业性经营的店铺。所谓几百年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已经很难寻觅论文提纲怎么写。据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2010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随机做的调查问卷,80%以上游客认为丽江古城过度商业化很严重,并对此次表示不满。

2、 旅游产品单一

目前,丽江市的旅游开发过于集中于丽江古城和玉龙雪山,80%以上的游客都会前往这两个景点。而且其它一切景区景点,由于交通建设、营销、管理等原因,没能得到合理开发利用,整体资源效益没能发挥出来。而且由于线路、景点单一,加上目前的旅游开发还处于层次较低的观光旅游阶段,游客旅游逗留时间较短,旅游效应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 环境退化

环境退化分为两种,一是指自然生态环境退化,另外还指社会文化环境退化。近年来,每年都有400多万以上的游客涌入3.8平方公里的小镇,而且大多数人吃住都在古城,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可以想象。丽江本来就出于高原峡谷地区,地质条件相对脆弱,如此大规模、集中地人口流动肯定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据环卫工人讲,原来垃圾车每天运一次垃圾就可以了,现在每天运五次还不够。原来的古城泉水可以直接饮用,现在连洗菜都不行了。

社会文化环境退化与过度商业化是分不开的。出于经济利益考虑(除了由于经济利益驱使外,当地居民外迁还由于古城游客太多、太吵,已经不适宜居住了。),当地居民大量外迁,房屋由外来者经商使用,也就是所谓的“空巢现象”。当地居民的生活状态才是古城旅游的灵魂,而当地居民大量外迁,相当于古城没有了灵魂只剩下一具空壳。从长远角度看,这种不限制游客数量的杀鸡取卵的旅游开发模式可会给古城旅游带来致命伤害。

(三) 政府调控旅游业发展的必要性

丽江市2004——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及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③]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

第三产业增加值

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

2004年

52.64

25.74

48.8%

2005年

60.33

28.75

47.7%

2006年

70.18

32.6

46.5%

2007年

84.82

38.34

45.2%

2008年

101.15

古城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更新;传统历史街巷;肌理保护

Abstract:How to protect historic steeet in urban renewal effectively,keeping its truth integrity readability and continuability.On basis of investigation and study,this paper taking Changsha historic street texture protection as an example, has probed historic steeet texture protection,s meaning, process,principle and content. We has also introdused protection method putting to use here,such as definiting protection range and level,drawing up protection standard and guide lines,etc.

Key words:urban renewal;historic street;texture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1)-08-66(7)

1城市更新与传统历史街巷肌理保护的意义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传统历史街巷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我们以一种明确的态度和责任感来保护她,历史文化传统不应该成为一个城市发展的沉重包袱,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历史文化的资源和环境是不可复制与再造的,她们是弥足珍贵的城市财富,对保持现代城市特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天,城市不断在更新着形式和内容,但总有一种人文情怀萦绕的家园情感维系着人们生活在城市里面,历史文化传统及其环境最真实的记录了这种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情感。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传统历史街巷,作为一个整体,比较集中、清晰地保存了这条集体的情感纽带。

传统历史街巷的肌理是她外在美与内在情感的表现与流露,是传统历史街巷保护的核心内容。城市的旧城部分是构成城市特色的基本肌理,各个历史时期建起来的街区老房子和形成的街巷记录着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一旦被拆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将荡然无存,即使保留了少数已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名录单位的老房舍和院落,也会因为被现代风格的高楼大厦层层包围而显得孤立不协调。实际上,这些被剥夺了整体历史文化环境的“文物保护点”已失去了绝大多数历史文化信息,只能作为零散的历史文化片段展现,因此,传统历史街巷作为一个整体的历史文化及其环境得到保护,才是真正意义地保存城市的一段记忆和历史。

2传统历史街巷肌理保护遵循的原则

传统历史街巷肌理作为历史文化遗存及其环境的一部分,它的保护遵循的原则和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是相通的。它应遵循真实性、完整性、可读性和可保存性原则。

2.1历史街巷肌理保护应遵循“真实性”原则

在历史地区开发建设中,环境的保护应从哪些方面着手,什么是环境保护值得注意的问题。《ICOMOS》(ICOMOS Charter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Town and Urban Areas)认为,当历史地区必须开发建设新建筑或改变现存建筑时,在环境上应该尊重现有的空间布局,尤其是规模和地块尺度。它将以下几点作为体现一个地区历史特征的物质和精神要素:

A由地块和道路所确定的城市模式;

B建筑、绿色空间和开敞空间之间的关系;

C由规模、尺度、形式、建造、材料、色彩、装饰所确定的建筑的外观和内涵;

D城镇或城市地区与其周边环境的关系,包括自然和人工环境;

E城市或城市地区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多种功能。(Jean Louis Luxen,2001)

在历史环境保护中应如何最大程度保证其真实性,也就是说在众多的历史保护措施当中应优先考虑何种措施才能达到我们所预想的效果。英国的历史保护专家DerekLinstrum曾说过:“加固好于修整,修整好于恢复,恢复好于重建,重建好于装饰。”换句话说,追求真实性就意味着探究真谛:真正的代表性,真实的表述,真正的应用。

2.2历史街巷肌理保护应遵循“完整性”原则

对街巷肌理历史环境的保护本身就是保护完整性的一种体现。传统历史街巷肌理本身就包含了历史文化古迹及其环境,他们同时存在,共同担负着反映历史信息的任务。单体文物建筑所传承的历史信息有限,许多信息存在周边的历史环境当中。作为街巷环境本身也应要有完整性,比如在划定保护范围时,就应该全面系统地考虑地段的历史风貌的保存状况、历史沿革、地形地貌和街巷格局、空间景观等因素,既要避免割裂历史格局的完整性,也要防止将与历史街巷风貌无关的范围划入保护区以至于无法实施有效的保护。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中提出保护区范围地划定要因地制宜进行:当保护区边界附近有保护建筑时,应将其划入保护区内;在历史地段内,主要视线景观通道的主要观景点向外眺望时,其视线可及处的建筑整体或面对景观通道的建筑立面,应该被划入保护区;在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外,与保护区的整体风貌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如山体、树林、水体和农田等,也应该划入保护范围。这些规定有利于在保护范围的历史景观和环境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对于传统历史街巷的保护范围,则要依据其肌理现状和历史情况具体分析确定,针对肌理特征尽可能完整的保护历史文化传统及其环境。

2.3历史街巷肌理保护应遵循“可读性”原则

历史街巷肌理总会留下历史的痕迹,这些痕迹便是我们从中可以读取的历史信息。这些痕迹包含着不同时代的变故,比如战争的破坏,历代维修时留下的印记,风、水、火灾的痕迹,文化变迁的演绎还有岁月气候造成的破坏,都会凝固在历史街巷肌理之中。不同的历史年代,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文物建筑,都会有特定的历史环境,所以我们在保护整治和维修时决不能以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和功能的要求进行历史街巷环境的整治,否则可能造成历史信息永久的破坏及丧失,而应遵循“可读性”原则,让后人能够很清晰地辨别出历史的真实信息和后人加上的信息,真实和完整同样体现在“可读性原则”中,越真实越完整越具有可读性。

2.4历史街巷肌理保护应遵循“可保存性”原则

我们保护历史街巷是希望她完好,充满生气的保存在我们的城市中,“可保存性”原则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的传统历史街巷才是“活”的历史街巷,才是可保存的,我们在保护、整治、更新这些历史街巷时,需要在功能和形式上考虑其更好适应现代城市的可能途径和方式,当然首先要发挥自身历史文化优秀传统的优势,比如,生活性街道的人情味,混合的趣味性,传统建筑园林的艺术性等等。传统历史街巷的可保存性必须是在真实性,完整性和可读性原则基础之上的可保存性,才具有历史文化及其环境的真正意义。

3长沙古城传统历史街巷肌理保护

3.1传统历史街巷肌理的组成

城市形态涉及城市结构,城市肌理和城市生活,其中城市肌理是与城市设计关系最密切的,也是城市形态最直观的表现。齐康先生对城市肌理作了下面的定义:“城市是由街道、建筑物组成的地段和公共绿地等组成规则或不规则的几何形态。由这些几何形态组成的不同密度、不同形式以及不同材料的建筑形成的质地所产生的城市视觉特征为城市肌理。城市肌理决定了商业区、居住区等区域的纹理、密度和质地。一个区域的肌理一旦形成,由她决定的物质价值、经济价值以及文化价值就很难改变。”

传统历史街巷是长沙古城肌理的一个基本构成形态,一个基本的线性结构单元。今天,她们作为一个比较完整的“历史文化遗存及其环境”内容呈现在城市中,体现了古城风貌,老街,老房子本身就是历史。

3.1.1街巷肌理包含的城市组织

街巷肌理中的城市组织指的是街巷中实体与空间的组织关系,以及她们与人的尺度关系(图1)。具体讲,实体与空间的组织关系,既有大小、形式也有空间布置上的关系,实际最基础的是她们之间一些基本的比例关系。有实体才有相对应的意义空间,复杂的空间与实体组成还会形成各种类型特征。无论空间或实体,尺度感是人对她们的感受,也是最基本的特征。传统历史街巷的基本比例和尺度即是肌理中城市组织的关键内容。

3.1.2街巷肌理包含的城市材质

街巷肌理中的城市材质指的是街巷中实体所表现的软质、硬质景观(图2)。硬质景观主要是建筑形态和其他铺地、小品等人工景观,软质景观主要是街巷绿化的自然景观,两者有完全不同的材质特性和景观效果。城市材质不是孤立的,她附加到城市组织中会有不同尺度层级上的肌理表现。传统历史街巷的软质、硬质景观, 重点表现在“可读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传统建筑和园林形态。

3.1.3街巷肌理的形态特征

我们知道,肌理指由于材料的不同配例、组成和构成而使人得到触觉质感或视觉感受,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纹路呈图案状的分布,这里面包含了原始材料的质地和纹理起伏的组织两个方面,对比出现了图案,对比产生了肌理,街巷肌理也因此形成,同时又具有反映自身历史文化环境来源的形态特征:历史街巷的传统人文尺度层级,历史上形成的一定规模,一定密度,比较紧凑的传统形态。这三个形态特征也正是古城传统历史街巷肌理的魅力所在。传统的人文尺度在今天工业化发展的城市中显得尤为珍贵,“以人为本”已经成为人们切实的需求,传统的规模和密度也许没有那么高效、发达,但舒适、方便何尝不是一种生活品质的体现。古城街巷的迷人不是没有道理的,其中的情景也许最能牵动古城人的心。

3.2古城历史街巷肌理现状

3.2.1街巷肌理研究内容

长沙历史街巷肌理,主要研究古城城市组织和城市材质中最基本反映其形态特征的内容。城市组织的研究内容为:(1)街巷空间及建筑的尺度――与人的关系;(2)街巷空间及其建筑比例――实体与空间的关系,主要指街巷空间比例:D:H(D为街道宽度,H为沿街建筑外墙高度)。其影响因素既有街道的性质,如生活性街巷和商业性街巷形成的历史宽度和格局,也有传统街巷立面中开间、门板窗扇、山墙的熟悉尺寸使得人们对所处空间的尺度把握更容易等等。

城市材质的研究内容为:(1)古城的硬质景观,主要指传统建筑形态(建筑物色彩材质、形制、风格、体量、细部等)和其他铺地小品等人工景观;(2)古城的软质景观,主要指古城街巷的园林绿化环境。

3.2.2街巷肌理研究对象

长沙历史街巷肌理研究的对象选取了:(1)公布的十一条传统历史街巷(图3);(2)清光绪留存至今的部分历史街巷。这些明清时形成的街巷骨架犹存,街巷名沿用至今;清末、民国至解放初期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物还有部分保存完好;老街巷风貌尚未完全消失。

3.2.3长沙古城传统历史街巷调研

(1)对十一条传统历史街巷进行了比例尺度的定量定性分析统计,完成下(表1)。

(2)对这部分街巷所代表的城市组织路线进行了进一步性质、特性、格局上的分析研究,下面是以白果园为例的调研图表(图4)。

代表性城市组织调研图表主要表述了该研究对象的街巷性质,历史宽度,历史距离,历史比例,以及街巷特性的表征点:中心景观点,对景点,对比变化点,街巷的渗透点,并对这些趣味点的频率、间距进行描述,反映该组织路线的肌理风貌。

(3)对古城传统建筑形态及其他硬质景观,绿化软质景观进行分析归纳,形成对古城城市材质保护建议的依据。下面为典型的长沙传统建筑的形态归纳总结和部分代表性古城肌理(图5、表2)。

3.2.4街巷肌理研究结论

(1)人们对街巷的尺度感觉是在“流动、对比、综合中产生的”

“流动”是传统街巷多空间体系的趣味点、兴奋点。“对比”是传统外部空间营造特定尺度感的常用手法。具体在传统街巷肌理保护研究中,确定需要保护的主要特性有:中心点,对景点,对比变化点,渗透点。这些兴奋点趣味点出现的频率、间距主要通过“鱼骨状”的街巷格局安排布置,因此传统历史街巷的格局是“流动、对比、综合”产生的关键,也是古城城市组织保护的关键内容。

(2)街巷空间的历史尺度及比例

传统街巷的D:H值普遍在0.5-3之间,说明人们向心内聚,追求安定、亲切的空间需求。长沙古城街巷主要是生活性街巷,以及生活与商业混合性街巷。生活性街巷D:H值多在0.5左右,历史宽度5米以下,混合性街巷的D:H值多为0.5-2,历史宽度5-9米之间。历史宽度、高度很好反映了长沙传统街巷比例尺度的人文取向,是古城肌理中城市组织保护的要点。

(3)城市材质包含的传统建筑园林小品等形态

长沙古城传统的形态、材质、色彩不仅仅富有中国特色的韵味,还有着浓厚的人文色彩,民族寓意,是任何现代材质不能替代的,朴实自然的情感蕴含其中,是街巷肌理保护的要点。

3.3古城历史街巷肌理保护

3.3.1保护层次和范围

长沙古城历史街巷是《长沙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介于历史街区与历史建筑之间的一个层次,是古时长沙城市肌理的一个基本构成形态,一个基本的线性结构单元。针对这次古城街巷肌理保护选取的研究对象,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进行保护 。

(1)重点保护街巷:十一条历史街巷的保护范围

(2)一般保护街巷:清光绪留存至今部分街巷的保护范围

(3)保护街巷:以上街巷保护区外的风貌区范围

3.3.2保护标准

街巷的历史宽度和格局表现了街巷的基本风貌,沿街建筑高度(H)与街道宽度(D)一起构成了街巷空间的基本尺度,所以街巷保护首先要根据历史宽度来控制立面高度,使D/H值保持长沙古城传统比例范围:0.5至2之间。针对各个层次范围的特点确定需要保护的高度控制标准,如下:

街巷保护区:维持原历史宽度和格局不变。制定沿街建筑的檐口高度和层数标准以及总高度,内部背景建筑的总高度,进行严格高度控制。重点保护街巷同时进行街巷视线控制点的保护,防止街巷视觉环境中出现体量过大的新建筑,破坏街巷传统尺度和轮廓线。

保护街巷:控制相对放宽,设置风貌区内部建筑的总高度,进行高度控制,防止两侧及内部出现体量过大的新建筑,破坏街巷传统尺度和轮廓线(表3)。

3.3.3保护建议和指引

传统历史街巷肌理保护包含城市组织和材质两方面内容,在城市规划和设计的不同层面上,可以通过控制性标准和指引性的建议来实施保护,达到预期的要求和效果。

好的引导和必要的控制都是历史文化保护不可缺少的,而历史街巷作为一个整体的历史文化遗存以及环境,对她的保护也许需要更多的引导和理解,在古城城市组织保护中控制性的标准更能保护她的比例尺度等特性,而对于古城的城市材质,引导要点更能反映材质需要保护的内容,因此提出古城街巷城市材质的保护建议。

古城街巷城市材质的保护建议:(1)逐步恢复和鼓励主要采取修缮、修护、改善、整修的方法进行小规模保护更新;(2)避免的三类风貌建筑,需要暂时保留,可建议远期更新拆除,现状通过修饰手法弱化其风貌影响。(3)逐步恢复和鼓励的一类风貌传统建筑,不仅要符合历史宽度、高度的传统面貌,同时也要体现历史街巷富于变化、趣味且整体如一的古城韵味―谐调统一中蕴含对比和层次的建筑形态。

参考文献

[1]胡月萍.传统城镇街巷空间探析――以云南传统城镇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2002.

[2]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开发调研报告[D],2004.

[3]陈先枢.长沙老街(百年长沙老照片丛书)[D],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

[4]王云番.长沙历史街巷的保护与更新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