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外汉语教学教案

对外汉语教学教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外汉语教学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外汉语教学教案

对外汉语教学教案范文第1篇

本文的分析对象是北京语言大学汉语速成学院的一节对外汉语速成综合课,由莫丹老师讲授,教学对象是18~52岁的学过半年汉语的初级水平的外国留学生,20人左右。授课语言是汉语,所用教材是由郭志良编写,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速成汉语基础教程?综合课本4》。本节课学习的是第三十八课《我们俩完全平等》,但老师讲授的主要内容是语法点“‘把’字句”。教学地点在大学教室里,课程时长51分钟。

一、关于课堂教学

对外汉语速成教学的特点是学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语言知识并且能够运用,这一课型本身的特点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出发点。

教学环节和教学步骤上,本堂课分为两个教学环节:复习和讲练新内容。复习环节对前一课的词汇、课文、语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复习;新内容的学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生词的学习,第二步是语法点“把”字句的学和练,这是整堂课的重点讲授内容,用时23分钟,约占整堂课一半的时间。

在复习部分,老师采取了一种“点―线―面”引导式复习方法。首先,老师使用了生词卡片让学生进行认读;接着,老师引导学生说出课文中的句子,以此进行课文内容的复述,达到复习课文的目的。这种由生词这个“点”扩展到句子这条“线”再把句子串联成语篇这个“面”的复习方法很有系统性,既能全面复习,又比逐项复习节省了时间。

讲练新内容部分,第一步是生词教学。本节课共学习14个生词。老师先点明生词的语义场――家庭,使学生明白词的使用场合,是一种功能性的教学。老师共领读两遍,第二遍去除了拼音,有意地减少学生对拼音的依赖。读完生词后的词汇扩展,老师没有用词典式的翻译来解释词汇,而是直接把词汇放到例句里,让学生明白生词的用法。在学习所有词汇之后,老师领学生进行了复习,这一次是领读刚刚学过的短语和例句。学习和复习紧密连接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接下来是本堂课的重点:“把”字句语法教学。老师一共讲解了7个“把”字句的变体句型。句型的教学模式为:老师演示―学生描述―教师纠正―总结句型公式―图片演示练习―模拟场景造句。

简单的公式、老师精当的语义说明、明确的使用场合和大量的句子练习这一套系统功能性的语法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很快掌握句型的用法,达到交际的目的。

教学方法方面,首先,是“句子中心”教学法。复习和讲解词汇时,老师几乎没有讲解词汇本义,而是快速把词汇放入例句中领读。语法部分,老师除了进行必要的语义讲解,也都是用例句使学生加深印象的。操练部分也全部要求学生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这种方法具有很强的交际性和功能性,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老师精心备课。

第二,“情境法”教学贯穿整个课堂。课堂上的每一个句子老师都会给出相应的情景,这种情景有老师用语言描述的虚拟情景,有用图片展示的静态情景,有老师用动作演示的动态场景,而且每一种情景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老师的现场演示和图片更能调动学生全身的感官,以刺激记忆,促使学生对语法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更重要的是,这能使学生理解语言的使用场景,达到交际的目的。

第三,是引导式教学法,这体现在老师以问答法贯穿整个课堂。老师在对图片和场景进行讲解的时候使用了大量的疑问句,引导学生回答,也就把课堂的时间和说话的机会留给了学生。提问还能刺激学生自主思考,调动学生说汉语的积极性。老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的设问还有提示的作用。

二、关于老师和学生

课堂用语方面,老师全程使用目的语,必要时用媒介语辅助。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没有一种统一的母语,老师全程使用汉语授课,为学生创造目的语环境,也是适应这种多国留学生混合课堂的较好的办法。但当教师提到一些较难的词汇,如“按摩”“心理动词”时,老师会用英语这种媒介语进行解释;另外,老师还配合丰富的肢体语言。当学生读生词音调不准时,老师会用手势示意正确的声调走势。在句型操练时,老师更是会用动作演示让学生造句。

在提问和操练时,老师十分注重对于学生错误的监控,但在纠正错误时,与本节课有关的内容老师不仅会及时纠正,还会对其错误进行针对性分析;而非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错误教师仅仅给予纠正,并不作出解释。

从学生角度看,由于是速成课,学生大多数是中青年人,学习的目的明确,对交际能力要求迫切,学习的积极性也较普通学生高。在词汇教学部分,老师并没有对词汇进行解释但学生就知道词义,我们可以比较明显的看出他们在课前进行了较好的复习和预习;学生在造句时错误较少,发音基本正确,可以看出学生口语水平较高,社会经验和个人阅历比较丰富。

对外汉语教学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PDCA循环;对外汉语;教学

一、PDCA循环

PDCA循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所以又称戴明环。PDCA循环将管理行为分为四个阶段,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在管理活动中,这四个实施阶段具体体现为:制订计划,按计划执行,检查执行效果,将成功案例纳入行为标准、失败案例留待下一个PDCA循环去解决。这是一种依托PDCA循环模式的高效工作方法。“PDCA”由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的第一个字母组成,而PDCA循环也正是按照这样的顺序开展管理工作。值得注意的是,这四个过程并不是只运行一次就结束了,而是周而复始地进行,一个PDCA循环结束了,一些问题得到解决,而未解决的问题将被放入下一个PDCA循环中继续解决,不断地循环往复,形成PDCA循环的阶梯式上升。

二、PDCA循环四个阶段的实施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PDCA循环的四个阶段具体体现为以下四方面。第一,P(plan)计划:首先明确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然后制订教学计划,并书写教学方案。第二,D(Do)执行:根据已确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采取有针对性的、适宜的授课形式和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执行。第三,C(check)检查:总结教学实践的结果,分清哪些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的指定、教学方法和授课形式的具体实践实现了预期教学目标,而哪些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的指定、教学方法和授课形式的具体实践没有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或效果欠佳,依据教学效果确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以及正确、高效的教学方法和授课形式,找出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实施环节的症结所在。第四,A(Action)处理:处理检查和总结的结果,对成功的教学个案加以肯定,予以固化;对于失败的教学个案,引起重视,予以规避;对于未能解决的教学问题,应设法在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

三、PDCA循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工作中,PDCA循环的四个阶段分别对应对外汉语教学的四个重要环节:P阶段——教学准备、D阶段——教学实施、C阶段——教学检查、A阶段——教学改进。下面就以这四个阶段为基本框架,探讨PDCA循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P阶段——教学准备阶段

P阶段是PDCA循环中的计划与准备阶段,是整个循环的开端和起点,对PDCA循环的后三个阶段具有引领和指导作用。笔者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准备阶段对应PDCA循环中的P阶段。在该阶段,对外汉语的教学工作者应根据学校教学大纲要求,并依据所教学生的客观情况,制订适宜的教学计划。例如,笔者目前教授的学生以俄罗斯留学生为主,他们年龄普遍偏小,汉语基础薄弱,词汇量储备不足,听说能力偏低。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正因为他们年龄偏小,对于新媒介、新形式和情景化教学模式的接受度更高。鉴于此,笔者在制订教学方案时,初步确定以增加学生的词汇量、提升学生听说能力、使其具备基本的汉语交流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在教案的表现形式上,减少传统的黑板书写、课堂讲授的形式,增加年轻人乐于接受的PPT、音频、视频、场景模拟、交互式教学等新形式。在P阶段进行教案制作时,除要客观分析学生的现状外,教学工作者还要客观分析、评价自己的实际能力,在选择易于学生接受的教学形式的同时,亦要考虑自己的教学能力,多使用自己擅长的教学手段,不盲目使用形式新颖但自己并未充分掌握的教学手段,这样才能更利于教学目标的最终达成。教学工作者要积极主动地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以便让自己有更多选择空间和更强的实施能力。

(二)D阶段——教学实施阶段

D阶段是PDCA循环中的实施与执行阶段,对整个循环的最终结果呈现起着关键作用,其既是对P阶段制订方案的实践,又是C阶段和A阶段重要的实践对象。笔者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实施阶段对应PDCA循环中的D阶段。教学工作者在根据教学目标制订教学方案后,就要进入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此阶段的重点是能忠实、有效地贯彻执行P阶段制订的计划。为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实施阶段,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课前沟通。在上课之前,应与学生充分沟通,使其了解本次授课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授课形式、考核方式等,也可以提前布置一些预习内容,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在课堂上能更好地与教师配合、互动,更快地理解和接受新知识,从而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第二,课上互动。对外汉语的教学对象主要为外国留学生,年龄偏小、基础偏弱、喜欢新鲜事物,所以对外汉语教学内容宜更多采用新形式进行展示,如音频(音乐)、视频(电影、电视)、游戏等,同时在课堂上要着意构建一个模拟的社交场景,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场景里更自然地进行互动交流,有利于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快速地接受新词汇、新知识,促使学生在现实环境下更自信地与他人交流。第三,重点突出。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做到重点突出、难点解惑。对于在汉语应用中经常使用、但不易掌握和理解的词汇、语法,要做到突出展示、着重讲解、反复练习,让学生更深刻地记忆。此点,教师在课堂实践时要反复提醒自己,避免教学过程平铺直叙,使学生学习不得要领。第四,及时考核。课堂授课要在最后留出时间,对本次授课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简要复习和考核,以检验授课效果,并强化学生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复习考核可以提问的形式进行,也可做小测验,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最适宜的考核方式。第五,课后实践。教学活动并不以课堂的结束而真正结束,尤其是语言教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一定要进行课后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一步体会、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实践中,从而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汉语交流的学习习惯,并以此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课后实践可以预设一个交流场景,比如,看一场中文电影、办理一张银行储蓄卡、去超市采购生活用品、交一次电话费,等等。

(三)C阶段——教学检查阶段

C阶段是PDCA循环中的检查和总结阶段,此阶段可以发现前两个阶段存在的问题,总结前两个阶段的成功经验,以便在A阶段改进。笔者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检查阶段对应PDCA循环中的C阶段。教学检查工作可参照下面的方法进行。首先,通过组织学生考试、复查,与学生互动交流,检测教学结果中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个案和没有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或效果欠佳的个案,然后分析原因,探寻是教学准备阶段出现了问题,还是教学实施阶段出现了问题。其次,对教学准备阶段进行检查总结。检查教学目标是否合适,选择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能否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最后,对教学实施阶段进行检查总结。教学实施阶段是否忠实、有效地贯彻了P阶段制订的教学方案,是否认真执行了课前沟通、课上互动、重点突出、及时考核、课后实践等环节。并在完成此次教学实践的经验教训总结后,着意在第四阶段,即A阶段进行改进。

(四)A阶段——教学改进阶段

A阶段是PDCA循环中的纠正与改进阶段,在PDCA循环中非常重要,但在实践环节却容易被忽视。A阶段的目的是为了在下一个PDCA循环中发扬已有的优点,弥补之前的不足,以完成阶梯上升,持续改善教学质量。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学改进阶段对应于PDCA循环中的A阶段。在完成教学检查,总结出此次教学实践的经验教训后,要将总结的成功经验进行固化和推广,并在下一次教学实践中进行复制;而对于不足部分,要想办法予以改进,这样才能使下一次的教学实践更有效、更成功,这也正是将PDCA循环引入教学实践的目的所在。四、结语PDCA循环符合“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知”的要求,是一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且行之有效的行为管理方法,将其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能有效地、持续地提升对外汉语教学质量,是一种值得广泛推广和使用的方法。当然,因为我们的实践对象是学生,他们的思想、认知都在不断变化,所以,在使用PDCA循环法改善教学质量的过程中,要不断检查和总结PDCA的执行过程和结果,不坚守固有经验,要因时因人而变,不断优化,找到最适合的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爱德华兹•戴明.戴明论质量管理[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2]庄坚.课堂教学行为改进中PDCA循环模式的运用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5,(10):72-74.

对外汉语教学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 师资培训 微格教学

在汉语国际推广的大背景下,肇始于1950年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迄今已走过60年的历程。随着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程度的加深,国际上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需求不断升温,同时也给对汉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对外汉语师资培训越来越为专家学者和对外汉语工作者所关注。但目前的师资培训方式存在着明显不足,尤其是在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对教师实际教学技能方面的培训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找到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外汉语师资培训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师资培训是对外汉语新教师上岗和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目前的培训模式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比例不协调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对外汉语师资培训的效果。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培训内容偏重理论,实践阶段的比例较低。在培训过程中,教师通常以介绍理论知识为主,内容强调汉语教师应掌握的汉语知识、教学理论、文化素养等方面理论知识的讲授,缺乏实践环节的培训。特别是对于从来没有从事过对外汉语教学的新老师,虽然在培训中掌握了必备的理论知识,但由于没有实践经验,不能对所学理论进行总结,不能发现老教师在教学中的良苦用心,更不能把所学到的理论马上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在实际教学中,完整的一节课包括许多步骤和环节,教师需要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和技巧妥善地处理教学的每一个步骤,并把各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方法、技能、技巧,而这需要在实践中逐步积累才能获得。在传统的师资培训中,教学方法的教学大都是教师以理论的形式讲给学生听,最后以一次试讲作为实践的环节。虽然培训中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但对具体教学过程和方式认识明显不足。实践环节的缺失大大降低了培训效果。

2.培训形式单一,缺乏灵活性。对外汉语师资培训的方式较为简单,特别是针对学生掌握教学方法方面缺乏系统的训练。教师的理论讲授占主要部分,虽然也不乏有课堂上的互动,但缺少学生直接参与的教学实践技能训练,在教育观念上也将给受训教师带来不良影响。听课、试讲这些过于单一的培训方法虽然有一定的实践性,但是很难满足学生对整个教育实践中诸多教学技能的实践需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和技巧妥善地处理教学的每一步骤,并把各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教学实践积累一定的教学方法、技能、技巧,以实现教学技能的提高。但实际上,常常出现的情况是听课过程中学生难以体会讲授者的巧妙安排,发现其中的有效技巧;在试讲过程中指导教师很难全面及时地分析出现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改进措施。除了教学实践的过程过长,听课、试讲等传统的培训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偶然性,缺少系统性。对学生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的掌握方面不能充分发挥培训的作用。

3.培训方法陈旧,不能及时准确地反馈教学信息。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把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这是让学生深刻认识并掌握教学技能的最佳途径。但由于对外汉语师资培训的局限性,试讲是把外国学生作为实际的教学对象,这是很难做到的。通常的做法是有指导教师或学生分组扮演外国学生,可是这与外国学生所形成的课堂在所提出的问题、营造的课堂气氛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同时导致在讲台上的学生在心理上无法转换(特别是没有过对外汉语教学经验的学生),在讲课的语速、讲解的内容和与学生的课堂互动上,都无法同真正的对外汉语课堂相同。因此,这样的实践方法无法及时准确地反馈学生的教学信息,特别是根据教学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技巧的能力方面,指导教师无法了解到试讲学生真实的教学能力。另外,课后听别人评议,没有直观的方法来发现、认识自己的问题,往往理解不深,反馈的效果不大。尤其是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意见不一致时,很难达到解决教学出现的问题、提高教学能力的目的。

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领域,需要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支持。目前的对外汉语师资培训在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两个方面缺乏有效的连接,难以圆满地完成培训目标。

二、微格教学的特点与实践意义

微格教学,又称微型教学(Micro teaching),是指为分析和发展特定的教学技能而使用的方法。它是一种集教学理论知识讲授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为一体的教学方式。微格教学首创于196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进行了系统的实践和研究。爱伦教授将微格教学定义为:“一个有控制的实习系统,它使师范生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它把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为单一的可操作的教学技能,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使被培训者可以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以达到显著改进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目标。

微格教学在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方面具有显著效果。教师的职业技能除了专业知识方面技能等教学基础行为技能外,还包括教学技术行为技能和人际关系行为技能。就对外汉语教学而言,大致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运用、教学教具的使用、课堂管理技能以及组织游戏和活动等技能。微格教学诞生后迅速在美国各地得到推广、应用和研究。20世纪60年代末微格教学传入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20世纪70年代又传入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我国也在20世纪80年代引进了微格教学,并在1988年到1989年进行了微格教学的对比实验。结果证明微格教学对教师培训方面的效果优于传统的培养模式。微格教学对学生人数、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技巧量等方面进行了简化,对教学中的变数进行了控制,使被培训者可以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进行训练,避免了将被培训者直接放到一个复杂的、需要全面教学技能的真实课堂环境中,保证了培训的效果。微格教学将复杂的教学过程作了科学的细分,并用现代化的视听技术,对细分了的各项课堂教学技能逐项进行训练,帮助师范生或在职教师掌握有关的基本教学技能,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在微格教学过程中,强调技能的分析示范、实践反馈、客观评价等环节。对微格教学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技能可以借助微格教学的训练得到显著的改进。

微格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师培训的模式,将复杂的教学行为细分为容易掌握的单项技能,如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强化技能、变化技能、演示技能、板书技能、结束技能等。每一项技能都是可描述、可观察和可培训的,并能逐项进行分析研究和训练。在教学过程中侧重训练和矫正某一具体教学技能,而且可以把这一教学技能的细节加以放大,反复练习。这种对某一教学技能的集中练习,学生容易掌握,更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微格教学利用现代化视听设备作为课堂记录手段,真实而准确地记录了教学的全过程。受训者可以直接从记录中观察教学技能的应用、教学内容的表达以及交流方法的优劣,获得自己教学行为的直接反馈。感受及时、直观、真切,从而避免了许多主观因素。而且还可运用慢速、定格等手段在课后进行反复观摩、讨论与分析,克服了时空限制,并能更好地注意到细节问题。受训者得到的反馈信息不仅来自指导教师和听课的同伴,更为重要的是来自于自己的真实教学过程。受训者从第三者的立场来观察自己的教学活动,产生“镜像效应”,可收到“旁观者清”的效果。微格教学冲破了传统的理论灌输式的教师培训模式,运用现代化的摄像技术,对课堂教学技能的培训既有理论指导,又有示范、观察、实践、反馈、评议等内容。在微格教学的教学理论研究和技能分析示范阶段,师范生担当的是学习者的角色,既能学习教学技能方面的理论分析,又可以观察到形象化的录像示范。这时师范生要听、要看、还要与自己原有的教学实践认识进行比较分析,既调动了多种感官参与,也激发了学习积极性。在实践阶段,师范生的角色又转换为执教者,将前面所学习的教学技能理论融合到自己设计的微格教学片断中去。到了观摩评议阶段,师范生的角色又转化为评议者。必须要用学到的理论去分析、评议教学实践,不仅要评议同伴的教学实践,还要进行自我评议。如此不断的角色转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不同角度加深对教学技能的认识和掌握。

微格教学的意义首先在于有助于教学理论向教学实践的转化。而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因理沦水平相对较低,很难将理论自如地应用到日常教学中。教育理论向教学实践转化的过程往往比较缓慢。在化学微格教学中应用新理论、新方法,钻研新教材,运用新的化学课堂教学策略,从而使受训者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消化、吸收”教学理论,大大缩短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进程,促进了教学理论向实用性的方向发展。其次,微格教学有助于教学能力的培养。基本教学技能和综合教学策略的学习和训练为被培训者的教学实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各个分技能和分策略的训练到完整课的实践符合新教师成长的一般规律。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各项教学技能、教学策略的综合运用,只有对每项细分的策略都反复培训、熟练掌握,才能形成完美的综合艺术。目标明确、操作具体可控的教学策略训练便于被培训者观察模仿,减少了教学的复杂程度,模拟的教学环境可以减少真实教学所造成的心理压力。

三、对外汉语师资培训中微格教学的应用

随着对外汉语事业的发展,大批教师加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中来。但长期以来,对外汉语教师没有受过本专业专门训练的状况至今仍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虽然目前的师资队伍中有相当数量的教师是来自中文系或者对外汉语专业的毕业生,他们虽然在汉语本体方面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他们并未受过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正规的、系统的教育和训练,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和规律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微格教学可以更加具体地对教学技巧和手段进行训练,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教学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而且在通过微格教学体验并掌握了教师职业技术行为后,教师们将这些行为连贯起来并运用到课堂教学实际中就容易得多。

自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们提出微格教学40多年来,国内外教育工作者已经设计了许多微格教学实施步骤,应用于掌握教学基本技能进行培训。下面是比较典型训步骤。

1.以具体教学行为要求确定特定教学技能,并确定这种行为所要达到的目标。微格教学将复杂的教学活动进行分解,提炼出若干的教学技能。每项教学技能是由一类在教学功能上有某种共性的教学行为构成,使之成为可观察、可示范、可操作、可反馈评价的训练模式。学生更明确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各项技能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训练。

2.指导教师为受训者提供一堂运用特定教学技能的示范课。在正式培训之前,为了使被培训者明确培训目的及要求,教师要对有关教学的注意事项或本课所涉及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等进行说明,也可以利用录像或实际角色扮演这种直观的方法对所要训练的技能进行示范,并加以讲解与说明。示范可以是正面的,便于培训教师学习好的经验;也可以是反面例子,被培训教师可从中吸取教训,少走弯路。

3.学生分组集体备课,根据指导教师的计划,提交一份按预定规格写成的教案。教案要最大限度地包括与特定教学技能有关的行为要素,用以体现特定教学技能。这个过程不仅要熟悉教材,还要综合考虑应采取的教学方法、途径及活动方式等,在教案中体现出来。

4.按规定的教学技巧和行为,在小范围内上微型课,教师用录像将授课师范生的教学行为记录下来。由于是微型课,不仅有相对完整的教学片断,又使所有同学都有讲练机会,课堂效率相对较高。集中于一种教学技巧的训练,也更有针对性,易于掌握。

5.试教后,小组范围内评议微型课。和指导教师一起观看录像,分析教学行为,使被培训教师及时、准确、直观地获得反馈信息,教师角色、学生角色、评价人员和指导教师一起观看,以进一步观察被培训教师达到培训目标的程度。之后经过讨论互相启发,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取长补短。

6.根据教师与同学的意见,结合录像自我反馈体验,认真地自我分析,及时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修改教案,重新计划或组织同一内容,以便更有效地巩固和运用所学技能。

7.学生根据修改后的教案再试教,指导教师再记录、再反馈评价。这个周期可以循环往复,直至对某一教学技能的掌握达到预期的水平。这样有针对性地反复训练大大提高了培训有效性。

微格教学在教学技能培训方面有很大优势,可以把教学活动分解成几个可以单独训练的部分,逐个掌握教学技能。但是,课堂教学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总体安排和把握,在教学技能的运用上要针对不同情况随机应变。微格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技能培训方法,在提高被培训者对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握方面是无法完成的。

参考文献:

[1]陈菡,徐剑波.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引入微格教学的实践探索[J].高校教育研究报.2009.9:58-60.

[2]孟宪恺.微格教学基本教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李燕.微格教学与对外汉语师资培训[D].2007.

对外汉语教学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就业方向;转变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169-02

一、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

1.背景知识。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要求,2012年,教育部颁布实施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原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中国学专业,现在统一划归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目前,各个院校陆续将本校的“对外汉语专业”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2.专业发展。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数逐年攀升,截至2010年10月,各国已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共计691所,分布在96个国家(地区)。为了适应新形势,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各个高校就开始增设对外汉语专业。如今,对外汉语专业开设已经整整二十年,在这期间,为了适应国际和国内语言教学的新形势,各个开设院校不断修改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设置。

二、对外汉语专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逐年增多,这个“看上去很美”的专业开始面临就业形势的严峻挑战,学生不知道应该干什么,用人单位也了不解这个专业的学生具体是学什么的。针对以上情况,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该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合理调整课程安排,明确指引就业方向。

1.培养目标。对外汉语专业传统的培养模式是“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的了解,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这样的表述第一眼看上去,很具有吸引力,但其实过于笼统、模糊,不符合实际,不适合大多数的本科毕业生。

2.课程设置。我国很多高校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是多而杂——课程门类多,学习内容杂,一般都会开设语言类、文化心理类、文学类、教法教研类课程,还有的院校增加教育类、写作类等课程,课时分配不合理,重点课程不突出,这样就使学生学习压力大,导致学而不精;同时,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分配不合理,学生一味地听课,缺少教学实践,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纸上谈兵。

3.就业方向。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大部分院校设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对外汉语教师。但就目前的就业形势而言,本科生毕业根本无法在国内高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海外虽然亟需汉语教师,可真正能走出国门的学生是很有限的。从历届毕业生就业的情况来看,真正从事本专业的学生人数十分有限。

三、创建民办院校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民办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特征是以社会对各种专业、专门人才和实用型职业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性、复合型的“社会职业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材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注重与社会相关职业或职业群的紧密结合,保持动态的衔接,围绕所需的综合素质来培养人才。我们可以在此指导之下,结合本校、本地区的实际,重新定位。民办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目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既具有系统、扎实的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具有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并且较高的人文素质和较宽厚的相关学科知识,能用双语进行交流、教学的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的专门人才。

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应该设立科学的课程结构。按照国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整体规划安排主干课程,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设置选修课程,根据学校特色设置特色课程,加强师资培训和管理,合理分配课时。学校结合实际,在开设主干课和选修课之外,增加了学生的课内外教学实践。同时,为了方便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建立了微格实验室,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在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了“备课、书写教案、模拟课堂教学、师生点评”等实践教学活动,把学生的讲授、点评以及教师的点评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真正融入到汉语教学中来。此外,在校内,利用国际交流合作处的留学生资源建立实习基地,学生在实习基地与外国留学生结成帮学对子,辅导留学生学习汉语,帮助外国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通过听课、备课、讲课以及通过模拟课堂—帮学—教学实习,这个实践的过程,使学生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全过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步骤与环节有一个初步的掌握,为就业找工作打下基础。在就业上,我们应该帮助学生转变观念,重新明确就业方向。学校也应该因势利导,对毕业后工作和读研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方向。毕业生毕业以后可以经国家汉办的考试和选拔以志愿者和汉语教师的身份去国外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工作,也可以在国内汉语培训机构、汉语学校及国际中、小学从事教学或教学管理工作,也可以在其他部门从事文员工作,也可以选择读研,继续深造后到高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其实包括对外汉语教学和对内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汉语教学两个部分。教授少数民族学习汉语,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一个比较好的就业出路。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少数民族地区亟需汉语教学的专门人才。毕业生应该改变就业观念,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沿边少数民族地区从事汉语教学,这有着非常广阔的就业前景。为此,学校应该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力度,增加学生就业实习的机会。

在汉语国际推广的大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与此同时也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民办院校必须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立足市场需求,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前提下来改革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的优秀对外汉语人才,从而促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国英.地方高校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索[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3).

[2]崔希亮.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J].语言文字应用,2010,(2).

[3]潘文国.论“对外汉语”的学科性[J].世界汉语教学,2004,(1).

对外汉语教学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对外汉语教学 学生主体性

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

人本主义教育观的首推者和倡导者是罗杰斯,其教育思想是在“患者中心治疗”基础上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它是一种反传统教学模式的具有革新和开创性质的教育观,在当时的教育界以及对后来的教育变革都产生了显著地影响。罗杰斯教育思想的内涵包括教育目标,学习方式,教学过程,教师的作用等。他的教育目标是使学生成为知道如何学习的真正的“自由的人”,推崇有意义学习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所学的内容对其成长产生有用的价值,即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课堂中的主角,老师以“教”来服务于学生的“学”,注重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二、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亟待发展、创新、改进的交叉学科,它还是一项国家和民族的事业,需要成千上万的汉语老师将汉语和中华文化向世界推广,使命非凡,意义重大。从学校教育方面来说,对外汉语教学的核心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即汉语老师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语言教学法,教会母语非汉语者掌握和应用汉语的本体知识,具备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并且能够了解中华文化。

三、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1.在汉语教材编写中的运用

在对外汉语教学之中,h语教材的编写占有重要的地位,教材整体框架设计的合理与否,内容编写的好与坏,是否具有趣味性,针对性和合理性等都会影响教学过程的效率、质量以及学生学习的满意度。如果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应用到汉语教材的编写之中,使汉语教材带有更多的人性化关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那么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满意度,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潜能。

比如,在编写对话的时候,可以将对话的人物设置为在华留学生,对话内容可以是他们谈论学习汉语的感受,对汉语老师的印象,对中国人的感觉,对中国文化的感悟等等,尽量从他们作为外来者,在接触到新鲜事物,一个陌生国度时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出发,也就是更贴近他们在华的实际生活。通过编写人性化的,贴近实际生活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对话,使汉语教材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理世界,消除隔阂感和距离感,让他们能切实体会到自己在课文对话中的身影和所思所想,这样他们会切身感受到自己作为对话主题的主体性,感受到自我价值在课文中的实现。在编写课后练习题的时候,不要拘泥于传统固化的习题模式,要敢于创新突破,多编写一些课堂讨论的问题,要具有主观性、开放性和趣味性,这些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凭学生们主观思考得出来的。

2.在汉语课程设置上的运用

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是学习者习得汉语的主要途径,是具体的教学科目和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1)汉语语言知识课

语言知识课包括汉字,词汇、语法、语音等内容。要遵循由简入繁和合理分配课时的原则,拿初级汉语班来说,教授汉语拼音时,先让学生开始从五个单元音的发音入手,再学习复合元音和辅音,对拼音的教学进度的安排要以学生的接受度作为考量的标准,需要老师根据学生掌握拼音的实际情况来调整进度,合理分配课时,课程设置不要过于集中和过于分散。同理,对汉字、词汇、语法的教学也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在遵循字词、语法教学规律的同时,要尊重和考虑学生的学习意愿和接受领悟的能力。

(2)专项技能课

专项技能课重在培养学生在特定方向上的专项技能,使其具备在汉语应用的某一领域具有专项的能力。举例来说,像听力课,口语课,报刊阅读课,经典赏析课、应用文写作课都属于专项技能课的范畴。这门课程的设置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具体开设哪门课程以及课时数,由学生共同商讨决定,不强求学生研修哪门专项技能课,完全凭他们自己的主体意愿。比如学生们都不想上应用文写作课,感觉没兴趣或没必要,学校就应该按照学生的实际要求,停止开设这类课。因为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学生在学习上是自由的人,学校和老师要尊重和理解他们对学习内容的主体选择,但又标明选择的后果由学生自己承担责任,而且研修这类课所达到的水平、程度也由学生自己来评价。在设置口语和听力课的时候,教学目标不仅是要学生掌握听说的能力,而且一定要注重他们在听说训练的实践中能够增强彼此合作配合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

这类课程的设置同样是要以学生的自我选择和兴趣导向为标准。文化课的开设要看学生对哪类文化或哪一时间段的文化感兴趣,从而针对学生的兴趣点来设置课程。这样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兴趣而具体开设某一类文化课就充分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关怀,比如开设学生们都热衷的书法课。孔曼斯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性化的个人,即自我实现者,所以开展汉语实践课不仅要让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到汉语和文化的魅力,而且要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学习潜力的开拓。比如实践课中,设置问路的课程,要学生亲自到大街上向行人打听道路,鼓励学生在问路的过程中努力挖掘用汉语表达的潜力,消除对汉语难学的畏惧感,感受到学习汉语的价值和意义,学会中国话走遍全天下。设置交谈课,让学生们和中国学生聊天,在聊天的过程中敢于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激发语言潜力,增强习得汉语的自信心;中国学生要积极配合他们,多多给予人性化的鼓励和暗示,在促进他们用汉语进行交际表达能力提高的同时,使他们深刻地体会到自身习得汉语的潜力,自我个性和情感在汉语交际中的显现,自我价值在汉语交际环境下的充分实现。

3.在教师课前准备中的运用

课前准备就是教师在开课之前准备讲课内容,充分的课前准备对汉语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它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增加教学满意度。课前教学准备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熟悉教案教材、设计教学思路、准备好充分的教具。上课前,教师要写好教案,反复熟悉教材,把教材知识的精髓理解领会透彻,上课时才会得心应手,认真琢磨怎样把汉语知识高效简捷地教授给学生,使学生易于消化接受,要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想想,怎样才能更轻松容易地习得汉语知识,怎样才能对教师感到满意认可,对教学充满兴趣与期待。教师要设计好教学思路,借鉴学习他人精当的教学设计和成功经验,每一步的教学环节都力争做到尽善尽美,环环相扣,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人性化的教育理念。比如教师在阐明语法知识点之后,要多给他们思考,提问,发言的机会,并且让其自我总结,发现自己进步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教师要准备好充分的教具,教具准备的是否充分也是衡量教师是不是悉心备课的标准之一,比如要讲到中国的名胜古迹,教师应该提前准备好中国地图,名胜古迹的图片,画册或者模型,做好精美的幻灯片或相关视频,以便在课堂上让学生们感受到名胜古迹的无限魅力,激发学生们对名胜古迹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增加对中国的感知认识度,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4.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对外汉语汉语课堂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核心环节,学生学习汉语的重要途径,是教与学的合体,那么,如何让人本主义教育观在具体的汉语课堂教学中体现呢?那就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来贯彻人本主义教育观,以便更科学合理地促进汉语教学。这三个方面分别是课堂氛围、师生关系、教学方法。

(1)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是指在课堂教学这个特定的环境中给人以某种强烈感觉的精神表现,即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所集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群体情绪、情感状态,实质上就是课堂上师生的综合心理状态,良好的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学习满意度。依据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的内涵,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发展个性,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关注学习的满意度,汉语课堂的教学氛围应该是轻松、和谐、民主、尊重、积极、真诚的气氛,怎样营造这样的气氛呢,关键是依靠老师发挥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儿”,教师是辅助学生获取知识,发展个性,挖掘潜能和培养兴趣的为学生学习知识而服务的“配角儿”,比如教师可以这样对学生说:“同学们,汉语课是属于你们的,放轻松,要积极主动,我来帮助你们学习汉语。”像这样,教师放下传统的师者高高在上的架子,用其亲和力来表明教师不再是课堂的管理者和控制者,用和风细雨的,通晓易懂的语句使他们意识到自身才是汉语学习的真正主导者,充分体会到自己的主体性和主导地位,不再受到固化呆滞的以教为主的中国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束缚,这样心情放松了,气氛自然而然地就轻松、民主、活跃了。而且教师要增强师生之间的有效的平等的互动,教师就某一知识点主动与学生互动交流,比如在讲解“把字句”这个句式的时候,教师不是一味地照本宣科,单纯固话地讲授句式规律,而是要与学生积极地互动起来,鼓励学生说出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这样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把其未明白的地方讲解透彻,学生也会消除畏难情绪,不会因为难以理解这个句式而降低听课的兴趣和学习的热度。

(2)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双方相处的心理和情感关系,和谐、融洽、平等、尊重、真诚的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才符合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要求,怎样建立起这样的师生关系呢?要依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教师要改变固有的师道尊严的角色,打消师生是“上下级”的不平等的思想观念,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合作者、帮助者、辅导者和朋友,[7]]能够和学生平等相处,共同学习,尊重学生,讲究民主,对学生要有高度的关注、体谅和时时刻刻的尊重。比如,教师要尊重来自阿拉伯国家的学生们的风俗习惯,不谈领土、历史、人权、政治等敏感问题,避免师生之间的不必要的误会和摩擦。反过来,学生们同样要配合教师授课,体谅理解教师的辛苦,与教平等交流沟通。师生的角色有时可以适当互换一下,教师变成听者,学生变为讲者,让学生尝试讲讲课,既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又能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

(3)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一起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策略。具体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帮助学生到达知识彼岸的航船,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必经之路,缺少了有效的教学方法的课堂就是一个教学质量低下,教学满意度欠缺的课堂,即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再高,也不能保证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和发展自我潜能,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的实现就会大打折扣。

汉语课堂的教学方法,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发展状况来看,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结构与功能结合的教学法,结构、功能与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法、教与学结合的教学法、科学综合的教学法。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教与学结合的教学法,它的许多教育思想的内涵都符合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范畴。它强调从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出发进行教学,注重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语言知识点的独立思维理解能力,让学生成为汉语课堂的主角儿,教学服务的对象,而教师只是组织者、督促者、引导者。其实,要想在汉语课堂中更多地闪烁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体现人本主义的关怀,教学方法必须融入和吸收人本主义的教育内涵和精神。对于上述四种对外汉语教学方法,教师在运用某一方法进行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努力做到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中始终贯穿着学生是中心的,学生主体性的主旋律,教师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关注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所思所想,多给一些激励和赞许,比如老师一个会意的微笑,真诚的赞许,激励的话语,对学生们说“你们真棒,好聪明”。另一方面,学生也会在教师言语的启发或暗示下,知晓自己位于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是如此的平易亲切,没有制约和压制感,教师的一切辛勤付出和整个教学活动都是为他们顺利习得汉语、情感的培养、个性的发挥、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全面发展而服务的,这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信心、自我地位的认同度、学习满意度和效果都会大大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也就跟着提高了。再说学生的学习方法,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倡导自由的有意义的学习,以自我完善为核心,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努力调动学习汉语的兴趣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得知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和精髓能够恰当地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四个环节,和每个环节很好地有机融合在一起,并且能够起到指导,帮助,促进对外汉语教学发展与完善的作用。本文详细地论述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具体运用过程中的原则,方法,策略,影响及作用,还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程家文.从“人本教育”的角度看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J].科教文汇,2009,(34).

[3]岑运强.语言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党乐群.试说人本主义教育理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1997,(6).

[5]杜光强.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1).

[6]郭传玉.论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在对外汉语课堂中的应用[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7]郭娟,蒋海燕.人本主义活动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9]吕必松.语言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10]刘波,欧阳恩剑.情感教育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及实施[J].科技创新导报,2009,(9).

[11]李建国.汉语规范史略[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