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专业主义

专业主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专业主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专业主义

专业主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闻专业主义;后危机时代;地市电视媒体;专业精神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8-0060-02

中国地市电视新闻媒体作为地方党政机关的耳目喉舌,一直以来,为地方党政机关的舆论宣传,政府与民众沟通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受广电科技的进步和行业政策法规的限制,地市电视媒体长期处于夹缝生存的艰难中。一场全球性金融风暴席卷而过后,包括电视业在内的媒体行业发生震荡重组,地市电视媒体由此面临更为严峻的生存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从新闻专业主义角度来审视中国地市电视媒体,或许对其应对困境,探索发展之路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

新闻专业主义是西方新闻观念的核心和西方记者恪守的职业准则。它起源于美国,是在美国政党报纸解体和商业化运作的背景下,在新闻行业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公共服务”信念。标志性事件是,以哈钦斯为首的美国报刊自由委员会提出的报告――《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这个报告正式地号召新闻媒介的专业化。此后,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在不断建构和消解中成为西方主导性的新闻观。

新闻专业主义的涵义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新闻媒介和新闻从业者所追求的一种职业理想和操作理念,包括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以服务公众为中心目标,独立于政府、公众、财团,担负独特的社会责任等一系列行为规范和行业标准。[1]其内涵不同于政治权力对媒体的要求,也不同于市场经济行为对媒体的要求,是一种服务行业的专业化要求。

新闻专业主义的主要特点有:1.客观性,新闻工作者应保持中立的立场,将事实隔离于观点,不带个人偏见地、不歪曲地、客观地反映事实,报道新闻。2.真实性,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生命线,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地反映、展现事件原貌,传达给受众真实的信息。3.独立性,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具有独特地位和作用,独立于政府、社会组织,在政治上、经济上保持独立。4.自由性,新闻自由是西方自由思想的一部分,包括采访、报道、出版、发行等的自由,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在遵循职业道德规范下,有采集和信息的自由。

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专业精神是强调新闻媒体具有专业服务性,新闻媒体及新闻工作者要遵守职业准则和伦理道德,客观、真实、独立、自由、负责地进行新闻传播活动。

二、“后危机时代”下地市电视媒体的主要困境

“后危机时代”的来临,中国地市电视媒体并未如同宏观经济那样进入相对平稳期,其面临的生存困境更为复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马太效应”作用明显,加剧了地市电视媒体的弱势地位

“马太效应”下,电视产业格局呈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两极分化的态势。较之央视、省级卫视等的强势电视新闻媒体,地市电视媒体作为弱势媒体承受着更大的压力,主要表现为:1.在重要资源的获取、信息报道的速度等方面远不及强势媒体,导致收视率下降;2.企业的广告投放更多地向强势媒体集中,导致地市电视新闻媒体广告收入不容乐观,广告市场渐趋缩小。

(二)“口红效应”不断扩大,娱乐化势头难挡

近些年,娱乐化的浪潮在电视行业风起云涌,金融风暴更是推动了娱乐的抬头。当人们的生活、心理压力骤然加大,迫切需要得到心灵抚慰、精神激励时,会对轻松娱乐、价格低廉的文化消费品产生强烈需求,这就是所谓的“口红效应”。而“后危机时代”,娱乐化继续呈现扩大化,地市电视媒体的娱乐化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甚至达到了泛娱乐化的地步,势头难挡。

在广告市场萎缩、收视率低迷、社会追求娱乐等几重因素循环作用之下,地市电视媒体不得不为自身的命运担忧。为了在“后危机时代”激烈的竞争中占得先机,纷纷无限使用和放大媒体的娱乐功能,深陷商业化娱乐化的泥潭不能自拔。“娱乐至死”现象的背后,正是地市电视媒体职业道德的沦丧,这对其生存和发展有极大的危害。

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拉斯韦尔将传播的社会功能概况为环境监视、社会协调与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三个方面。之后,美国学者赖特又在“三功能说”的基础上增加了“提供娱乐”的第四个功能。可见,“提供娱乐”是媒体重要的功能之一,在社会中起到“减压阀”的作用。可是,当一切媒介的信息日益以娱乐化形式出现的时候,媒介的娱乐功能也就发生了扭曲。在这样被扭曲的媒体功能的作用下,人们的神经普遍被“麻醉”,不辨优劣,玩世不恭。也许最终真如尼尔•波兹曼所言:“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2]

三、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对地市电视媒体的启示

后危机时代,地方电视媒体在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应该加强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有效地发挥其专业性和服务性,倡导客观、真实、独立、自由、责任等原则。

新闻专业主义的服务性,要求地方电视媒体能够充分行使社会“t望角”的角色,在“后危机时代”不仅充当地方党政机关的喉舌和宣传利器,更要发挥其服务性,发挥地域优势,成为地方百姓及时获取当地有效信息的窗口。地市电视媒体可以有效利用本地信息来源的快捷性与便利性,正确定位,打造地方特色,在栏目制作、编排等方面更贴近地方观众的口味。地理和心理上的接近性,往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增加观众对本地电视媒体的好感度,这是那些以重要性和显著性吸引观众的强势媒体所不可替代的,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市电视媒体收视份额被强势媒体抢占的尴尬局面。收视率的增加,必然有助提升广告市场份额。因此,地市电视媒体遵循服务性准则,既是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也为“后危机时代”地市电视媒体的发展路径提供了导向。

新闻专业主义秉持客观、真实、责任的原则,这就要求地方电视媒体履行好“把关人”的角色。“把关人理论”强调媒介组织在向受众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起着过滤、筛选的作用,其有权控制信息的流量和流向,决定让哪些信息通过以及如何通过。地市电视媒体掌握着“把关”大权,信息传递单项性强,其播出的内容,对观众乃至社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把关人”角色的缺位,削弱了地市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并且过分注重电视栏目的娱乐性,片面追求轰动效应,就降低电视媒体的水准和品味,甚至沦落低俗粗糙。因此,地市电视媒体应当遏制“泛娱乐化”势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品质,在商业利益面前不丧失新闻专业主义,有效引导大众健康的审美趣味、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及价值取向,以社会使命感、责任感为支撑的电视媒体才会最终赢得观众的信赖和支持。

新闻专业主义的独立、自由的专业精神,要求地市电视媒体要有一定的自主意识。地方电视媒体不仅是当地政府机关的喉舌,还是自负赢亏、自由竞争的媒介组织。如何在自由竞争中拔得头筹,不是依靠泛娱乐化的手段、同质化的内容,而是要加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富有创新精神,才是地市电视媒体不断进步的灵魂,才是摆脱收视率下降、市场份额降低的有力武器,“娱乐至死”的最终结果,只会导致同质化现象的日趋严重和观众的审美疲劳,使地市电视媒体陷入更尴尬处境。因此,唯有自主地、积极地创新,以创新占得优势,以有品味有内涵的栏目赢得市场,才是地市电视媒体的生存之道。

四、结 语

新闻专业主义作为西方的舶来理论,由于意识形态、理论本身的矛盾性等因素影响,仍未实现完全的本土化。就当下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占主导性的新闻主义或新闻价值观是宣传新闻主义,而非专业新闻主义、商业新闻主义;宣传新闻主义处于中心的、核心的地位,专业新闻主义、商业新闻主义处于边缘的、次要的位置。[3]尽管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不是核心、主导的新闻观,但其作为一种职业理想,在不断建构和消解中能走到今日,体现出具有传承发扬的意义和重大的理论价值。

中国地市电视媒体如何有效应对“后危机时代”出现的问题,改善处境、谋求发展,从新闻专业主义视角看,需要媒体本身和媒体从业者在合适的范围之内构建新闻专业主义,坚守专业主义理念,加强专业主义意识。政府机关、社会组织、公民大众的理解,便是对中国地市电视媒体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建构莫大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侯迎中,赵志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初探[J].当代传播,2003(4).

专业主义范文第2篇

《东方杂志》的出版时期,正值中国社会大动荡,中国的新闻事业也在这动荡过程中显示了蓬勃的生命力;新闻事业的发展,引起了知识分子对新闻学的专业关注。《东方杂志》的新闻专业文章,包含了现代新闻学研究的诸多维度:新闻史论、报人研究、媒介新技术等,还有欧美国家的新闻事业介绍。徐宝璜的《新闻学大意》、姚公鹤的《上海报纸小史》等,都是通过《东方杂志》首先与读者见面的。本文由《东方杂志》的相关学术资料入手,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探究当时新闻传播领域内对记者专业主义的建构。

记者专业主义:新闻专业主义的主体构成

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源自美国:19世纪中后期,大众化报刊全面兴起,商业化的报业竞争愈演愈烈,黄色新闻泛滥,引起社会强烈反感,人们开始思考新闻媒介应有之专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新闻专业主义萌芽出现。1908年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提出《记者守则》八条,强调新闻媒介要为大众服务,要求记者客观地记录新闻事实。1947年哈钦斯委员会的《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提出了“社会责任论”,推动了新闻专业主义向更成熟的方向发展。①

中国近代时期,受西方宗教报业进入中国的引导,中国新闻事业初具形态,职业记者从游离状态趋于稳定;“五四”前后,自由主义新闻思想传播、新闻学术社团出现、新闻教育兴起、职业名记者出现,新闻专业主义谱系已悄然显现。作为实时学术研究的重要平台,这些景象在《东方杂志》上都有所表现。

本文讨论的记者专业主义,从新闻专业主义抽取而来,“专业主义是一套论述新闻实践和新闻体制的话语,强调的是新闻从业者与新闻工作的普适性特征”。②记者专业主义,仅强调新闻从业的主体――记者在新闻活动中的专业主义,本文在全面梳理《东方杂志》专业文章的基础上,从更微观和具体的新闻工作层面介入,搜寻关于记者专业主义的论述和研究,以窥探当时记者专业主义的系统建构。

《东方杂志》中记者专业主义的建构

1.记者对于报业的重要地位

徐宝璜认为:“报纸者,社会之耳目;访员者,又报纸之耳目也。”选用良好的新闻记者,是报业成功与否的关键。《新闻学大意》在正式出版前,刊登在《东方杂志》的第15卷第9号至11号。《新闻学大意》结集出版后,徐宝璜指出:“新闻学者,以养成良好新闻记者,并导新闻事业于正轨为职业者。”③徐宝璜认为,研究新闻学是为了指导实践、培养记者,使中国报业向着职业化的方向发展;他从职业报人的角度强调记者的重要地位,反映了当时新闻学者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自发性认知,是对记者职业化的朦胧诉求。

在《东方杂志》的第20卷第15号,发表了戈公振的《中国新闻事业之将来》,其中提到:“中国之执笔者……所谓新闻之精神及判断者,在于分别新闻之记事,何者为事实?何者为谣传?在中国今日,此种能力,尚不能得适当之尊重。”④这一表述虽然谈及的是记者关于新闻价值判断的重要性,但也从侧面反映出戈公振对记者之于报纸重要性未被重视的担心,即拥有专业精神的优秀记者才能拥有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记者及其这种能力应得到尊重和重视。作为中国新闻学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戈公振的描述投射出当时新闻人对于专业记者的重视和渴求。

2.记者的专业技能论述

新闻记者应该具备怎样的专业技能?翻阅《东方杂志》中关于新闻记者的文章后发现,彼时对于新闻记者的专业技能,已经有相当的认知了。

新闻业务中著名的“四能说”,由黄远生提出,并最早出现在《东方杂志》第12卷第11号上的《忏悔录》中:能想、能奔走、能听、能写。“四能说”为新闻记者提出了非常具体的专业要求,即记者不仅要有调查的基本素养,还需要广泛交游、触类旁通、客观写作,这在当时是非常可贵的。直到现在,“四能说”仍是专业记者的基本业务要求,其意义不减反增。

在《新闻学大意》中,徐宝璜将记者称为“访员”,并且专辟一节讨论访员之资格。在他看来,访员“应具新闻之常识”、“须有强健之记忆力”、“书法须纯熟”、“国文须有根底”、“应熟知本国及列强之政治历史与现状”、“应知外国语一二种”等。除新闻常识之外,他对记者还提出了记忆力、书法、国文、政治、历史、外语等要求,与我们现代讲究专业记者需做“杂家”达成跨越时空之共识。

以上论述说明,在清末民初之际,我国新闻专业主义已经初具萌芽,而专业记者的出现、对记者专业技能的论述等,都从不同角度建构着记者的专业主义体系。

3.对专业报人的介绍与研究

在新闻领域,“历史上和当代的著名新闻从业者,与新闻业中某些‘热点时刻’一道,共同成为凝聚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范例”。⑤清末民初,尤其是“五四”时期,大量职业报人出现,他们用笔、用报反映彼时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成为彰显记者专业主义精神的优秀范例。而《东方杂志》对中外一些著名报人进行的介绍和研究,展示了报人职业主义的生动图景。

陈与龄在《林白水先生传略》中,对当时我国著名报人林白水做了介绍。林白水从1901年担任《杭州白话报》主笔开始他的新闻生涯,文章写道:“白水既长于文言,复精白话,朗畅曲达,信手拈来,皆成妙谛,其见诸报章者,每发端于苍蝇臭虫之微,而归结及于政局,针针见血,物无遁形。”⑥作为曾经去日本修学过新闻的专业报人,林白水不仅具备记者应有的专业主义素养,而且为人刚正不阿、高风亮节,后因文字之祸被军阀杀害。因此,作者最后高度评价林白水是“不劫于权贵势”的“人杰”。

《东方杂志》上还有对英国现代报业奠基人、《泰晤士报》社长诺斯克里甫的介绍。在第17卷第14号上,《新闻大王诺斯克里甫勋爵》写道:“其为人多才能,富活动力,见识尤为超卓,能熟察公众之要求,而预为鼓吹,努力为公善扑减公恶。”⑦这篇文章文图并茂,从另一个侧面提供了认识国外专业报人的信息渠道。

在《东方杂志》上出现过的国内外著名报人,他们或接受过新闻专业教育,或有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持共同的专业主义精神、拥有娴熟的专业技能;均以新闻作为终生事业,从实践指导到理论形成都为新闻学的专业主义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也使他们成为当时记者专业主义的杰出代表。

4.专业报人的培养:新闻学科教育研究

新闻事业如何实现持续性发展,如何培养专业人才――即新闻学科教育的研究,也成为当时新闻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

在邵飘萍的《我国新闻学进步之趋势――新闻学应列为普通学科》一文中,作者开篇中即强调新闻学教育的重要性:“新闻与社会及政治关系之重要,已为世界各国之所公认,然以之列为一种学科而加以研究者,犹属近代之事。”⑧通过对比国外新闻事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及中国新闻学的发展史,邵飘萍最终得出结论:“以现在之趋势言之,各公私大学之有文科者,殆皆有添设新闻学之望,而感其缺乏者则为教授之人才。以愚个人之私见,新闻与人生之关系,既如此其密切,新闻知识应列为国民普通知识之一。”⑨在这篇文章中,邵飘萍清晰地看到,记者在我国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尊敬和认可,是因为社会尤其是政府未认识到记者的重要性,未认识到新闻事业的重要性。因此,只有发展和普及新闻教育,全民了解新闻常识,才能真正有利于新闻事业的发展,记者的地位也才能得到重视和提高。

在《东方杂志》第40卷第5号上,文章《为今日报界进一言》也首先谈论了“新闻学研究之必要”。在作者王璋看来,没有专门的新闻教育组织,没有专业的新闻业务训练,难以培养出优秀记者。作者借用英国记者列特氏的话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世界失败之记者,皆因缺乏新闻专门之教育与组织上之练习所致也”。⑩并认为只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记者,才能真正了解读者的需要,才能知道如何采写、编辑新闻,如何经营报业等。

系统的新闻教育才能培养专业、优秀的新闻记者,彼时对新闻教育、记者地位的探讨和重视,为记者专业主义的建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条件。

结 语

作为清末民初至建国前一份存活时间最长的杂志之一,《东方杂志》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从新闻学的角度来看,《东方杂志》所刊载的近百篇文章也让我们生动了解了彼时国内国际新闻事业发展的样态。记者,作为新闻活动的主体,其对专业主义的探索和追求,是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和基础构成。记者对于当时新闻事业(主要是报业)的重要作用,记者应具备的专业素质,记者应接受的专业教育等,共同构成了由《东方杂志》所描绘的记者专业主义谱系图景。这一图景,对于我们了解清末民初至建国前新闻专业主义在我国社会的存在样态,具有科学的和有益的窗口意义。

注释:

①罗映纯:《论“五四”时期新闻专业主义的萌芽》[J],《编辑之友》,2011年第6期

②⑤陆晔 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构建》[J],《新闻学研究》,2002年第4期

③徐宝璜:《新闻学大意》[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④戈公振:《中国新闻事业之将来》,《东方杂志》[J],第20卷第15号

⑥陈与龄:《林白水先生传略》,《东方杂志》[J],第32卷第13号

⑦《新闻大王诺斯克里甫勋爵》,《东方杂志》[J],第17卷第4号

⑧⑨邵飘萍:《我国新闻学进步之趋势》,《东方杂志》[J],第21卷第6号

专业主义范文第3篇

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便士报产生并逐步发展,其中立、公正的理想追求,带来了以新闻为主、关注百姓生活

的新闻理念。报人对新闻报道以及新闻关注公众生活的高度重视和对政党信息的有意偏离,表明新闻专业理念在传播者意识领域的初步萌芽,体现出新闻从业者理想追求和职业伦理的单纯维度。这一时期的专业理念和职业道德以及由此而来的传媒实践都给新闻专业主义套上了无形的镣铐,致使其步调踏不上“专业”的正常轨道。从而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形成一种缺乏自觉的职业意识,或是一种偏离本来面目的行业利用。而自觉以新闻为职业,并运用专业理想和专业实践逐步完善新闻专业主义,那是19世纪末独立报刊时期才有的历史事实。19世纪70年代,美国独立报刊兴盛而促使雇佣专职记者逐渐涌现,直至80~90年代,记者已成为一个社会职业,以尊重事实、精确新闻报道的实践,开启了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雏形。

二、美国独立报刊与社会责任理论

独立报刊在美国新闻史上的独特地位,及其呈现出的“职业化报刊样式”和“新闻信息模式”,为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实践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摹本,也为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研究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路径。美国独立报刊是一个复杂的新闻现象:新闻专业理念已成为他们的职业道德理想、新闻报道、写作和编辑的行为准则。1947年,以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为首的新闻自由委员会出版了名为《自由和负责人的报刊――关于大众传播系统:报纸、广播、电影、杂志和书籍的总报告》的小册子,对美国新闻自由的历史、现状和前景进行了调查分析,对受到垄断报刊威胁的新闻自由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观点,形成了报刊的新理论的基本框架。到1956年施拉姆等多位学者合著的《报刊的四种理论》出版,书中西奥多・彼得森[U1]写了《报刊的四种理论》一文,以“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命名的新理论得到了确认。

社会责任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在享有自由权利的同时,必须尽责,否则,政府就应该加以干预。为使传播媒介达到上述要求,新闻自由委员会认为应由传播媒介、公众、政府三个方面共同努力。传播媒介要加强自律,坚持专业精神,不为金钱驱使,减少广告客户对节目的控制,并提高工作人员的能力;公众则可通过设立非赢利的传播机构和新闻研究中心来对媒介进行督促;政府在面对滥用新闻自由的现象时,可采取新的法律手段来制止。社会责任论为新闻专业主义的成熟打下了充分的理论基础,但并未否定媒介自由。

三、新闻专业主义与新闻职业道德

新闻专业主义在现今时代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媒介的独立受到来自政府、商业利益团体的越来越大的威胁。媒介的独立性是新闻专业主义的基石,然而现在媒介与政府、利益团体的关系远比表面上密切得多,同时有人认为,新闻的客观性是难以实现的目标,新闻事实根本就是不可能中立的,无价值判断的,新闻不是直接从现实事实中产生出来的自然现象,而是新闻行业的产品,是对客观事实进行高度选择后的解释。新闻专业主义并没有一个明确不变的定义和标准,在不同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下尤为如此。不管是新闻从业者自我认同的职业道德,还是官方所倡导的外部职业道德,两者要想发挥效用,必须得共同作用于新闻从业者的心理层次之上。新闻专业主义的各项要求促使有关机构和部门制定符合新闻专业主义的新闻职业道德,使新闻从业者能够从道德层次上符合新闻专业主义的各项要求,满足统治阶级和上层意识形态对新闻报道的要求。但同时,新闻职业道德的实施和执行,也可以在实际层面上维护和落实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从本质上说,至少包含三方面的理念:新闻传媒的社会功能、新闻从业者的使命和社会责任、新闻从业者的行为准则。而新闻职业道德的背后应该包括职业职责、职业权利和职业利益等三方面的内容。新闻专业主义中的社会功能、新闻从业者的使命和社会责任应该对应着新闻职业道德中的职业职责和职业权利,同样,新闻专业主义中的行为准则和新闻职业道德中的职业利益密切相关,新闻从业者只有在满足一定的行为准则前提下,才能够获得其应有的职业利益,获得别人的赏识和尊重。

总的来说,新闻专业主义和新闻道德之间在概念所包含的维度上有相似之处。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元素在新闻职业道德之中有所体现,但不同国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的职业道德体系并不相同。新闻专业主义是从职业视角上来考量新闻从业过程中的一些指导原则,而新闻职业道德则是从内在和外在规范或调整的角度来研究新闻从业者在新闻报道活动中所应遵从的规范。前者是业务性和实践性的,而后者是规范性和约束性的,二者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关系。在新闻专业主义形成过程中,新闻职业道德是一个必要条件;在新闻专业主义形成之后,二者就构成一对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一种动态平衡过程。

专业主义范文第4篇

我所认为的专业主义,乃是专业人士对于所从事或关注的行业的专业解读,而不是泛泛之众对于自身不熟知的领域的指摘,我们可以保留指摘的行为,但是绝不能具有因这种指摘而对该行业的走向衍生导向性。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旁观者清”的所谓古训,有时候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旁观者能够达到“清”的概率,基本上可以被当局者忽略掉。拿商业模式来说,好的商业模式其实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动态的过程无论在传统行业还是当下,都很难用时间的长短来衡量,但是我们观察到现在市场上很多声称关注科技领域的人士,在某家公司还没有产生商业模式的时候,就在那里臆想这家公司的盈利模式,并且将这种臆想出来的盈利模式进行了细分,非常煞有介事,而且,这种势头似乎成为了当下一种时髦。当这些臆想性的文字大行其道,在偶然遇到某个触发点,还能搅动其市场的风浪,以至于人们对于某种商业模式的看法,总是在搅动的风浪中飘忽,认不清其中概况,于是众说纷纭,乱中更乱。即使这种臆想的商业盈利模式幸运言中,但是这种概率到底多大,恐怕难以乐观。

新媒介形势下的造势成本非常低,物理化的媒介被去除之后,对信息或者事件的独家解读的周期较长,这和数字化时代的极短的新媒介形式的传播周期形成鲜明对比,从而让独家解读的专业主义的成长空间变得非常狭小。

数字化时代的内容,可以非常便利的展示给受众,中间的成本基本上只是编辑员几分钟的阅读加上几分钟的后台操作时间就可以展示给受众了,这个流程对于传统的媒介流程而言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这么短的流程周期,以至于多种新型的新媒介虽然散发了大量的内容,十几分钟之后,之前看的内容已经被人们忘记了。专业主义的东西具有的深刻性从来在新媒体内容中就没有体现出来,所以,有时候,我们有这样一些个疑问:专业主义是否应该在新媒体中体现出来?专业主义与新媒体是否匹配?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当前的部分新媒体,是不是只是在流程形式上做文章,而不主要在专业内容上做文章?

专业主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新媒体语境;新闻专业主义;解构与重构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8-0004-01

新闻专业主义不只是一种新闻行业的职业价值理念,同时也是系统化的职业组构和工作模式,随着公民网址及微博等新的非专业型的新闻生产的产生,使得传统的新闻媒体的专属权利弱化,使得新闻传受者之间的绝对界限被打破,从而传统的新闻专业主义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新闻从业人员的身份特殊性都受到严重的威胁。这里我们就系统而全面的分析新闻专业主义在新媒体语境下的解构危机,从而实现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的重构的新闻专业主义。

1 新闻专业主义在新媒体语境下的解构

新闻专业主义从内容上来看主要包括新闻机构、新闻从业人员、新闻价值标准以及新闻伦理方面,在新媒体语境的条件下,传统的新闻媒体主义已经不能满足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从而造成了传统新闻专业主义的解构。

1)专业传媒机构的权利扩散危机。由于新的媒体技术被人们的广泛应用,使得不同的人都加入到新闻的生产和传播之中,使得传统的专业传媒机构对新闻生产的垄断性被打破。新闻职业传媒机构是新闻专业形成的一个基本保障,是新闻生产实现专业化、制度化和标准化的运作模式,是新闻能够摆脱政治和经济绑架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新闻行业能够完全依靠市场需要和道德约束来进行新闻生产的基础,是新闻产量和质量的重要保证。由于新的媒体技术和传播技术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导致新闻专业传媒机构没有了新闻生产的绝对权力,从而使得新闻专业传媒机构对新闻的质量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使得新闻的标准化、制度化和专业化丧失;

2)新闻从业人员的身份危机。新闻从业人员经过专业的教育和培训加入到新闻的生产和传播之中,在传统的新闻专业主义中新闻从业人员是新闻生产和传播主体。由于新的新闻媒体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应用,从而使得新闻传受者之间的绝对界限被完全能打破,一般民众可以是新闻的接收者,也可以是新闻的制造者,从而使得新闻专业从业人员的身份受到严重威胁。由于任何人都可以进行新闻制作和传播,使得新闻的新闻价值和新闻的客观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3)新闻价值的泛化危机。由于新的媒体技术的使用使得普通的民众都加入到了新闻的制作和传播中,从而使得新闻的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新闻不能在保持其公正性和客观性,往往会加入新闻制作者和新闻传播者的个人情绪,对于新闻的公正、客观、不偏不倚的新闻价值标准造成重大的影响。同时,由于不同素质的民众加入到新闻制作中来,而这些人对于新闻的概念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将各种信息和故事都归宗于新闻中来,使得新闻在传播中不能达到良好的价值体现;

4)新闻伦理危机。由于新的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普通民众进入了新闻的制作和传播领域,由于这些人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新闻从业教育,使得新闻制作者缺乏绝对的新闻理性和新闻责任。从而很容易造成版权侵犯以及不良信息的传播,这样严重地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并会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重大的影响。

2 新闻专业主义在新媒体语境下的重构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新媒体语境造成传统的新闻专业主义危机,造成传统的新闻专业主义解构。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新媒体语境对于新闻的生产和传播做到的推动作用,使得新闻的传播范围更广,新闻的传播途径更多,新闻的传播内容更丰富,所以我们要给予新媒体语境下实现新闻专业主义的重构,保证新闻行业的良好发展。

1)新闻专业传媒机构的深化转型。新闻的专业传媒机构要深刻地认识到新的媒体技术的优越性,要废弃单一的新闻传播模式,将新闻从文字传播到声音、图像、文字等进行综合传播;要丰富新闻的传播渠道,要将各种新媒体技术进行有效利用,如可以建立相应的网站、微博等,通过这些方式实现新闻的有效传播;要根据不同的新闻受众来对新闻进行分化,要满足受众的新闻爱好;

2)新闻工作者的意见引导。由于普通的民众加入到了新闻的制作和传播之中,所以新闻工作者不能只停留于新闻的制作和传播,应该对新闻进行筛选、管理和引导,要让将有用的新闻信息从众多新闻中提取出来,从而满足大众需要;要对新闻进行深度解读、意见引导和意见阐述,让大众更好的理解和利用新闻信息;

3)新闻价值标准和新闻伦理重建。新闻的价值标准的重建主要就是制作高品质新闻,实现与大众的互动交流,由于现在的新闻信息的增多,使得很多信息都不能满足大众新闻需要,所以要制作高品质新闻满足大众新闻需要,要加大和大众的新闻互动,实现新闻价值的良好体现。在新闻伦理的重建方面要发挥职业媒体的引导作用而建立良好的新闻理性和新闻责任,同时也要建立大众的新闻伦理认同性,而这一点也是职业新闻的引导作用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刘丹凌.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解构与重构[J].中州学刊,2012(1):2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