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药职称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筑中级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每个刊物的字数都是不一样的,要是发省级刊物的话一般字数在2000字到3000字之间不等,一般多数在2500字左右
建筑中级职称论文
浅谈建筑行业新型材料在建设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的交叉及多元化产生了新的技术和工艺。这些前沿的技术、工艺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建筑材料的研制开发,使得建筑材料的发展日新月异。如何在项目开发中进行合理应用,并使其转换为建筑企业新的生产力,进一步增加建筑施工的高技术含量,稳步提高工程质量,增加经济效益,是摆在施工企业面前的重要问题。本文既分析了建筑材料在项目开发中应用的现状,也考虑到了建筑新型材料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并结合多年从事建筑施工工作的经历,谈谈如果加快建筑新型材料在项目开发中应用的思路。
1.建筑新型材料在项目开发中的发展现状
随着建筑市场秩序的逐步规范,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日益突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技术实力强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迅速做大做强,一些先进的施工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以光导纤维,太阳反射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纳米技术等为代表的新材料就此步入建材的领地,大大促进了建筑材料的更新换代。实践中,我国新型建筑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几大方面:
1.1化学制品类新型建材
化学建材产品具有较好的防腐蚀性能、自重轻、施工方便、生产能耗低等特点,是由高聚物加工或用高聚物对传统材料改性所制成的建筑材料的统称。随着建筑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以及住宅产业的快速发展,建筑用塑料管材发展迅猛。旧的建筑材料正在被逐步淘汰,现以大量了采用塑料窗、新型防水材料、塑料或塑料复合上下水管、塑料电线护管、无机和有机保温隔热材料等新型复合材料。
1.2新型高强度水泥
目前国内已进行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和复合硅酸盐水泥等5类。不过,水泥新材料的应用主要还是集中在混凝土材料的高性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随着建筑结构物的增多,混凝土材料用量也相应增大,但混凝土原材料中用量最大的砂石骨料不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利用废弃混凝土制作建筑材料,实现混凝土材料的循环利用是水泥混凝土工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1.3墙体新型材料
发展新型内外墙建筑涂料,以及新型承重或非承重墙体材料等新型建筑材料,对降低建筑造价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墙体材料是住宅的主要材料,以往我国的建筑墙体主要是实心粘土砖。随着技术的进步,大量工程建设已经开始使用工业固体废弃物如矿渣、粉煤灰等工业废渣以及建筑垃圾等制造的建筑材料。另外,一些新型墙体材料如石膏与玻纤配制的石膏空心墙板等也逐步被应用到具体的建筑工程中。
1.4绿色建材
绿色建材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业或城市固态废弃物,产无毒害、无污染、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绿色环保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时代主题,作为其中的一部分,绿色建筑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健康节能、可循环利用的绿色建材。实践中,绿色建材已经开始应用到个别工程中,相信未来不久,绿色建材将成为建筑材料中的主导。
1.5智能材料
智能材料一般是指以最佳条件响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且按这种变化显示自己功能的材料.它可以感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并针对这种变化作出瞬时主动响应,具有自诊断、自适应、自修复和寿命预报以及靠自身驱动完成特定功能的能力。有专家预测,到2015年,智能材料
将成为每个 建筑必备的建筑材料新军。
2.项目开发中 应用建筑新型材料的影响因素
建筑材料成本一般占工程造价的60%-70%(以土建工程计算),建筑材料储备占流动资金60%以上。可见,建筑材料在整个建筑工程项目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如果新材料能够得到广泛应用,无疑会大大降低企业成本。但建筑新材料的应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总体看,我国建筑业仍处于增长方式粗放、效益较低的 发展阶段,一些企业缺乏主动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动力,众多工程仍在使用落后的工艺和技术。因此,要真正使新材料得到应用,必须考虑解决好相关的影响因素。(1)推广应用新技术必须有企业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有必要 组织一个强有力的组织体系,通过认真进行策划、编制详细的 计划措施,有计划地组织科技人员进行技术攻关和岗位培训,抓好各个环节,并按照预定的计划实施,推动新材料的应用。(2)建筑新材料能否得到广泛应用很大程度上是由施工企业经营效益决定的。今天的建筑工程施工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而这些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需要企业的技术力量和技术 工作组织 管理水平来支撑来实施,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是由雄厚的企业 经济实力为基础的。如果一个施工企业连应用正常建筑材料的能力都没有,就更不谈不上应用新的材料了。(3)建筑施工的特殊性影响到了建筑新材料的发挥。一般来说,建筑施工的类型繁多,规模各不相同,施工作业是多项技术综合应用、工序搭接的过程,在这些生产过程中要应用大量的新型建筑材料,必须有严格的质量标准和有效的整体规划,进保证施工正常有次序地进行,以便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
推广应用新技术,有利于企业提高工程质量,缩短施工工期,降低工程成本,增强 社会 信誉。只要上述几个问题能够得到良好的解决,新技术的应用就能够给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社会信誉,为企业开拓市场奠定良好的基础。
3.建筑新材料在项目开发中的应用对策
新型建材的推广应用,必须符合各种建筑体系的质量需求。建筑材料的更新换代,必须与建筑体系的变革相适应。因此,新型建材的应用需要一个可供建筑专家与材料专家、建材供应商和建筑承包商共同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的展示场所,促进新型建材与建筑革新的同步发展。为了构筑这个平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制定详细的建筑新材料应用计划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同时,认真编制建筑新材料的应用计划和实施措施,使计划、措施、实施对策、优化办法等都能做到井然有序,这样既保证了建筑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又能使新技术得到应用,同时降低了工程的整体成本。
(2)组织新技术培训新材料的应用是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为使新技术项目得到顺利的应用,建筑单位应由技术部牵头组织培训、学习规范,对有关人员进行书面交底,明确新技术的施工方法、质保措施、安全措施、质量标准和工程验收规范,为新技术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3)保证新材料应用质量新技术应用的好坏直接体现在工程质量上。加强应用过程中的质量预控,是保证新材料应用后工程质量的关键。具体在开发项目中应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有针对性地确保新技术在工程应用中的成功。在具体施工中,将各施工工序、技术环节对操作人员详细交底,对遇到的实际问题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技术攻关,保证新技术的顺利实施。
4.结语
广泛应用建筑新材料是建筑企业未来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建筑企业来说,通过在具体项目应用中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能够给自己积累丰富的 经验,从而更能促进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看了“建筑中级职称论文字数要求”的人还看:
1.工程类中级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2.2017年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3.2017年中级职称论文格式要求
1.1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教具、标本、挂图、幻灯、投影仪等各种教具,采用PBL、案例研究、启发式,师生互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角色扮演,情景教学、工学交替、CAI教学等多种模式,将“学导式”教学法[3]应用于各教学环节,从灌输式转变为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1.2加快实训基地建设,增强实训操作技能。实训基地建设体现先进性,突出实用性,强调针对性,兼顾适应性原则。近年我院加大投资,建成中药标本馆、模拟中药房、药用植物园、炮制、鉴定、制剂等实验室,设施齐全,设备精良,实践教学资源丰富。校外拥有40多家医院和药厂,我院附属医院规模宏大,仪器先进,拥有床位500张,融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服务患者,服务教学。校内外实训基地完全满足教学、科研需要,提高实训基地的利用率,以人为本,学中做,做中学,学做合一,理实一体,教学做结合,提高药材辨认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知识向能力转化,促使“学生”向“职业人”角色转化[4]。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以我院2013级三年制高职中医学专业学生4个班为研究对象,年龄均在18~22岁,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其中2个班为实验组,2个班为对照组。实验组98人,对照组96人。自2013年9月至2014年4月进行观察,两组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研究方法。实验组实施教改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两组考核标准一致,比较考核结果。主要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药材辨认应用能力、综合能力考核及满意度情况。
2.3评价标准。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统计推断x2检验,t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4结果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药材辨认应用能力、综合能力考核与满意度调查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教改组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组。
2.4.1研究对象的药材辨认应用能力考核成绩
2.4.2研究对象的综合能力考核
2.4.3满意度调查
3.结语
由表1、2、3明显看出,在药材辨认应用能力、综合能力考核及满意度调查中,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教改组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组(P<0.05)。改革后的教学体系,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融“教、学、做”为一体,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关键词】水文地质勘察;工程地质勘探;重要性
现阶段,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各地开展的大型工程项目数量不断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地质勘探行业的发展。作为决定工程项目可行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工程地质勘探需要考虑众多因素,水文地质勘察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准确对地下水位的升降和移动变化进行掌握,进而确保工程安全性,因此水文地质勘察在工程地质勘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水文地质勘察的内容和影响因素
(一)水文地质勘察内容
从字面意义上来说,水文地质主要是指地下水规则或不规则运动变化,在工程项目中起着关键性地作用,并随着生产和发展的需要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勘察则是为了保证工程建筑物在规划设计、施工、使用等方面符合安全、经济和合理的标准,将基础设计和评价地下水对岩土工程作用及危害结合起来,强调勘察岩土的水理性质,并客观评价建筑工程施工地区水文地质问题。其中,岩土水理地质是岩土工程地质性质的重要标志之一,指的是岩土和地下水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对岩土强度的影响,岩土水理地质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建筑工程的稳定性产生直接影响。另外,从工程项目角度来说,水文地质勘察还强调在对地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当地不同的地质条件和环境做出科学合理地工程设计图。在进行水文地质勘察的过程中,还应对建筑物的地基类型进行深入分析,按照不同工程需求,对不同地质工程可能存在的水文地质问题进行预防性控制。但是,在以往的地质勘探任务中,勘探人员往往忽视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将其流于形式,这极易导致其对岩土工程地质性质的评价存在片面性。
(二)影响水文地质勘察的因素
影响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因素多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工程勘察场地的复杂程度。通常情况下,工程勘察场地主要包括简单场地、中等复杂场地、复杂场地三种类型。简单场地一般地形平坦,地貌单一,岩石和土性质单一,地质情况优良,地下水不会威胁到建筑的地基基础;中等复杂场地则是指地形起伏大,地貌单元多,岩石和土性质变化大,地下水埋藏浅,极易影响建筑地基的稳定性;复杂场地是地形起伏大、地貌单元多,岩石和土性质变化大。场地内存在震动敏感地带,地下水埋藏浅,威胁到建筑地基基础,且不良地质现象发育。其次,对建筑场地地质的研究程度。工程勘察之前,对建筑场地的地质研究深入程度直接影响着工程勘察工作量的高低,通常在对地质条件较少研究的建筑场地,基于勘察经验的缺失,往往需要增加勘察工作量。反之则少。再次,建筑物的等级程度。基于建筑基底荷载大小及地基损坏造成的危害性可将建筑等级分为三个层次:具有严重损坏后果的一级建筑物、基地荷载大破坏后果严重的二级建筑物、基地荷载不大损坏后果较轻的三级建筑物。
二、水文地质勘察在现代工程地质勘察中的重要性
水文地质勘察在现代工程地质勘探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水文地质勘查工作有助于建筑工程的顺利施工。通常情况下,水文地质勘察包括揭示地质构成、提供土体的力学指标这两个方面。在决定基础处理方案的制定和选择中,地质构成直接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并且土体的力学指标对建筑工程的造价有着重要的影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考虑到地下看得见、摸不着的特性,对地质结构的观察必须依靠钻探勘察之类的工作,再加上建筑工程所在的场地是独一无二的,这就使得工程地质勘探工作得出的勘察结果并没有可比性。所以,建设单位更需要在地质勘察单位的选择上进行综合考虑,选择专业技术性强、操作规范、并且能够为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较为完善合理的勘察成果的优质勘察单位,可以说,这对建筑工程的顺利施工是极其有利的。
其次,水文地质勘察工作能够促进建筑工程质量的提升。从客观上来说,现代工程地质勘探工作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大多数水文地质勘察单位对建筑工程的概念认识不清,不明确地质勘探侧重点,整个水文地质勘察过程缺乏针对性,并且水文地质勘察手段和技术落后,造成勘察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误差。另外,在水文地质勘查中,对地质情况进行分析报告时,所使用的理论、方法、计算公式等较为落后或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在作出地质报告时,存在基本地质条件实况模糊不清,不明确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的界定,以及部分关键问题遗漏现象。还有些水文地质报告没有地质结论,更有甚者,由勘测人员先行定下结论,然后才进行相应的地质勘察等。上述问题在现代地质勘探工作中普遍存在,这是造成阶段性工程审查无法一次通过的关键因素,导致建筑商开发时机延误,造成巨大损失。或者是通过审查,但却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留下较大隐患,严重威胁到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性。所以,在建筑工程中应该严格按照规范程序对建筑场地的水文地质情况进行科学合理地勘察,这样才能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提升。
最后,水文地质勘察能保证建筑地质构成与施工相符合。在以往的众多工程地质勘探过程中,大多缺乏对勘察质量的监管。事实上,在工程实施前期,就应该经由专业的水文地质勘察单位对建筑工程地质情况进行科学勘察,但大多数建设单位缺乏此认识,忽视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重要性,致使勘察结果与实际相悖。同时,考虑到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环境的特殊性,需要专业的地质勘察单位独立完成,若疏于监督,可能使勘察工作存在诸多漏洞,影响建筑质量。除此之外,对施工图和地质勘察结果的严格审查也必不可少,这样才能充分保证建筑场地地质构成与实际施工情况相符,从而更加准确地对力学指标进行判断。
三、总结
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作为工程地质勘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勘察成果的科学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安全和造价,需要得到高度重视。而要想做好水文地质勘察工作,需要水文地质勘察人员拥有高度责任感和较强的专业技术,并积极进行先进科学技术等,充分发挥水文地质勘察在现代工程勘察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韩爱臣.水文地质问题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重要性[J].今日科苑,2009.
[2] 田学君.浅析水文地质对工程地质勘察的影响[J].考试周刊,2010.
【关键词】益母草;水苏碱;多糖
益母草来源于唇形科植物益母草(LeonurusjaponicusHoutt.)的新鲜或干燥的地上部分,为妇科经产要药。本实验为考察黔产益母草野生品和栽培品的质量,通过测定益母草中主要有效成分水苏碱和多糖的含量[3,4],对益母草野生品和栽培品的质量进行比较,为人工种植益母草提供依据,达到提高益母草药材质量的目的。
一、仪器、试剂与药材
1仪器与试剂CS-9301PC双波长飞点层析扫描仪(日本岛津公司);CAMAGLINOMATV半自动点样仪(瑞士卡马公司);定量毛细管(美国MICROCAPS公司);XS205双量程电子分析天平,量程:万分之一和十万分之一两档(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硅胶G板(青岛海洋化工厂);DU-7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美国BACKMAN公司);盐酸水苏碱对照品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10712-200407;苯酚、浓硫酸和葡萄糖等其他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蒸馏水。
2药材分别采自贵州省惠水县和贵阳市郊乌当,药材样品均经贵阳中医学院魏升华讲师鉴定为红花益母草LeonurusjaponicusHoutt.,本实验均用益母草地上部分。
二、方法与结果
2.1水苏碱的分析
2.1.1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干燥益母草样品粉末约1g,置圆底烧瓶中,加入乙醇约50ml,加热回流1.5h,放冷,滤过,滤渣及回流容器用乙醇50ml分次洗涤,合并滤液和洗液,蒸干,残渣用乙醇溶解,转移至10ml容量瓶中,加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离心(5000转/min,5min),取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精密称取在105℃干燥3h的水苏碱对照品适量,加乙醇制成每1ml含2.030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2.1.2薄层色谱分析条件用硅胶G薄层板,点状点样,点样量10μl。以正丁醇-盐酸-乙酸乙酯(8:3: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后,在105℃加热15min,放冷,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1%三氯化铁乙醇溶液(10:1)混合溶液至斑点显色清晰,晾干,立即在薄层板上覆盖同样大小的玻璃板,周围用胶布密封。反射法单波长锯齿形扫描。波长λS=510nm,狭缝0.4mm×0.4mm。在上述分析条件下对薄层色谱进行扫描分析。
2.1.3线性关系的考察用半自动点样仪在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点盐苏碱对照溶液2、4、6、8、10、12、14μl,用上述条件展开显色后进行薄层扫描测定,以点样量(μg)为横坐标,峰面积(A)为纵坐标,求出回归方程为:Y=185.75X-411.09,r=0.996,表明水苏碱在4.06~28.42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由于直线不通过原点,因此用外标两点法计算含量。
2.1.4稳定性考察在同一块薄层板上分别点8μl样品溶液和10μl对照品溶液,依上述色谱条件和扫描条件操作,分别在0、0.5、1、1.5、2h扫描测定盐酸水苏碱峰面积,结果峰面积的RSD为0.38%,表明盐酸水苏碱在本实验条件下2h内稳定。
2.1.5同板精密度和异板精密度试验分别在同一薄层板上和在另外5块薄层板上点同一供试品溶液五个点,每个点10μl,并以水苏碱对照品溶液3、8μl作为随行标准,分别扫描测定其峰面积,按上述分析条件测定,以峰面积计算,同板精密度RSD为1.00%,异板精密度RSD为1.90%。
2.1.6重复性试验和回收率试验分别称取同一益母草药材5份,按2.1.1“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和2.1.2“薄层色谱分析条件”操作,测得水苏碱平均含量为1.09%,RSD为2.52%。精密称取盐酸水苏碱平均含量为1.09%的益母草药材5份,每份约0.5g,精密加入水苏碱对照品5.00mg,同时加入约50ml乙醇回流提取,按上述“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和“薄层色谱分析条件”进行溶液制备和测定,结果5次回收率平均值:99.76%,RSD=1.34%。
2.1.7含量测定与结果按上述“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和“薄层色谱分析条件”对各样品进行溶液制备和测定,结果见表1。表1益母草样品中水苏碱和多糖含量测定结果
2.2多糖的分析
2.2.1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干燥益母草粉末约0.3g,置圆底烧瓶中,精密加入50ml蒸馏水后称重,加热回流提取3h,冷却后称重,用水补足损失量,摇匀,过滤,弃去初滤液,取续滤液4ml于50ml容量瓶中,用水定容至刻度,作样品液。从样品液中精密量取2ml于25ml比色管中,分别精密加入5%的苯酚1ml、浓硫酸5ml,摇匀,置沸水浴中保持15min后取出,冷至室温,即为供试品溶液。精密称取经105℃干燥至恒重的无水葡萄糖适量,用水制成每1ml含56.17μg的溶液,作对照品溶液。
2.2.2标准曲线的制作精密吸取56.17μg/ml葡萄糖对照品溶液0.3、0.6、0.9、1.2、1.5、1.8、2.0ml,分别置于25ml比色管中,体积不足2ml者用水补足至2ml,以下按2.2.1“供试品溶液的制备”项下“分别精密加入5%的苯酚1ml”起,同法操作即得。以相应试剂为空白,于491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以吸光度A为纵坐标,浓度C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回归方程:A=0.0592C-0.00113;r=0.9997
结果表明葡萄糖在2.1064~14.0425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2.2.3精密度和稳定性实验用同一供试品溶液连续5次测定其吸光度和每隔1h测定一次吸光度,共测定4次,计算出精密度实验的RSD%为0.22;稳定性试验的RSD%为0.55。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显色后的溶液3h内稳定。
2.2.4重复性试验和回收率试验精密称取2005年6月采收的惠水野生益母草样品5份,每份约0.3g,按2.2.1“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制备供试溶液,按2.2.2“标准曲线的制作”项下的相同测试条件进行测定。样品含量平均值为4.46%,RSD%为0.79。精密称取已知多糖平均含量为4.46%的益母草供试品5份,每份约0.16g,分别精密加入浓度为0.142g/ml的葡萄糖对照品溶液50ml,以下按2.2.1“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制备供试溶液,按2.2.2“标准曲线的制作”项下的相同测试条件进行测定,结果平均回收率为98.87%,RSD%为0.71。
2.2.5样品含量测定按“2.2.1”项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用“2.2.2”“标准曲线的制作”项下的相同测试条件对各样品进行多糖含量测定(含量按葡萄糖计)结果。
三、讨论
水苏碱是益母草的主要药用成分之一,而多糖虽不是益母草的主要药用成分,但对许多疾病的辅助治疗作用却不可忽视。由实验数据看出,人工种植益母草中水苏碱含量在开花前随生长年限变化呈递增趋势,此时益母草中的多糖含量也相对较高。而到果期水苏碱含量明显下降的同时,多糖含量也明显下降。多糖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中,也就是说多糖的存在是水苏碱在植物体内合成的一种保障,果期由于植物体内大量消耗糖分,水苏碱的合成也相应降低,含量也随之降低。人工种植益母草与野生益母草相比,由于注意管理,人工种植益母草中水苏碱和多糖含量较高,而野生益母草中却相对较低。
从人工种植益母草中水苏碱和多糖含量变化有一定规律来看,中药制剂的质量首先是原料药材的质量要得到保证,其质量才可控,而野生益母草生长年限难以确定,水苏碱和多糖含量变化也不易掌握,因此用其作为原料生产的复方制剂质量也难以保证。人工种植益母草是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的一个发展方向,掌握其最佳采收时间,控制原料药材的质量,也就保证了中药制剂质量的稳定。所以,益母草由野生转为人工种植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范美华,王健鑫,,等.益母草的研究进展.中药药物与临床,2006,6(7):528.
2张娴,彭国平.益母草属化学成分研究进展.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3,15(2):162-166.
3刘吉成,牛英才.多糖药物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4吴华振.植物多糖的药理作用及应用进展.实用医技杂志,2005,12(7):1803-1804.
关键词: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实施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9)02-050-02
作者:朱凯,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北京,102206/李百炼,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北京,102249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自2003年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实施至今已有六个年头。作为大学体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纲要》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评价等七个方面对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成为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本《纲要》的制定紧密结合现代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非常适合新时期大学体育教学的需要,全国各普通高等学校确应全面、认真地贯彻、执行本《纲要》,根据本《纲要》的精神制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体育课程建设。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本《纲要》的精神并没有得到全面的贯彻和落实,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重视不够,学时不足
《纲要》第五条规定:“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共计144学时)。”然而,在全国高等学校中,能达到此标准的学校寥寥无几。据了解,大部分院校每学期体育课教学时数在30~34学时之间,即四个学期共计120~136学时,更有甚者,有的院校体育课设置不超过60学时,体育课课时被以各种理由削减或被其他学科挤占。究其原因,与领导重视不够有直接的关系。
虽然现在各院校的领导对学校体育的认知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侧重点仍有偏颇之处。许多院校把体育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运动队的水平上面,从而忽略了正常的体育教学,因为运动员、运动队出成绩可以迅速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而正常的体育教学很难达到这一效果。
曾经说过:“正确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要真正使体育教学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首先要提高领导干部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纲要》规定的学时要求,为全面贯彻和落实纲要精神提供基础保障。
二、“三自主”实施困难
《纲要》第九条规定:“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虽然大部分高等学校都能尽力实施“三自主”教学,达到《纲要》的要求,满足学生日益上升的体育需求,但受学校场地、器材、师资等条件的限制以及管理系统、学生自身时间、与其他课程的协调等因素的制约,“三自主”的实际落实有很大困难。
在“三自主”方面,第一个自主“自主选择课程内容”是最容易实现的。大部分学校都为学生设置了多种体育课程供学生选择。第二个自主“自主选择任课教师”在具体实施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大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师队伍存在专项结构不尽合理的情况,且这种情况多存在于50岁以上的教师中,让他们根据《纲要》的新要求实现转型,从教学大纲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教学内容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进而实现“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的目标是有一定难度的。第三个自主“自主选择上课时间”是执行中最困难的。在相当一部分学校中,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只是一种口头承诺,因为体育课是大学一、二年级的必修课,这个阶段也是其他基础学科课程安排最紧密的时期,若想全面落实“三自主”原则,必然涉及各学校教务工作的方方面面,其难度可想而知。只有将学生四年的课程进行综合合理安排才有可能解决“三自主”原则落实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根据目前各学校体育教师、课程安排的具体情况,如果将第二个自主和第三个自主调整为“学生自主选择为主,学校适当调配为辅”会更具有现实意义。
三、课程内容衔接困难
《纲要》第十一条规定:“要注意课程内容对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实效性,并注意与中学体育课程的衔接。”然而,现实中大学与中学体育课程内容的衔接只是一种空谈。要想实现大学与中学体育课程内容的真正衔接,首先要解决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对大学生进行关于中学时代体育课程的调查中发现,除了来自大城市的学生外,其他大部分学生没有完整地上过体育课,特别是在高三的一年中,基本没有体育课,更有甚者,极个别的学生连足球、篮球、排球都分不清楚。其次,在解决中学阶段体育教学问题的基础上,学校对文化课成绩好而体能弱的学生应不偏袒、不放纵,不要为了学校的高考及格率而损害了学生们的身体健康。身体是“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也”,中学时代是学生们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如果这一时期打不好基础,养成不爱锻炼的习惯,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总理在国家科技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关于教育改革问题。对于教学改革,教师、学生包括家长都反映强烈,希望课程设置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社会的实际,要求减轻学生负担。”而现实情况是:知识多、身体差,课业负担多、身体锻炼少。在现在的大学生中,极个别的学生连400米慢跑都无法完成,女生完不成800米、男生完不成1000米跑的比比皆是,大学生的速度、耐力、力量等素质指标明显下降,更有甚者,在体育课上发生大学生猝死事件。因此,做好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有机衔接的研究,尽早构建一种科学的、可行的体育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四、教师面临的挑战
《纲要》第十三条至第二十条围绕体育课程建设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做出了详细规定。总理在国家科技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制定教育规划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社会系统工程,难度大、任务重,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完成。”确实,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中要实现这八条规定还任重道远。
教师是课程建设和课程资源开发的核心执行者,是教学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要全面落实《纲要》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教师必须全面深刻理解《纲要》的内涵、优化教学内容、尝试有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而这些无疑对习惯于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组织实施教学的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体育教师数量的增长远不及学生数量的增长速度,体育教师的工作量随之成倍增长,大部分教师达到每周10~20节课。繁重紧张的教学任务压得教师穷于应付,疲惫不堪,很难有时间进修、培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学历水平,更不要说静下心来考虑教学改革与创新,开展经常性的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研究,从而造成教师的业务素质停滞不前,教研能力下降。同时,有一部分教师不愿接受教改思想,知识相对落后,教学观念、教学手段仍然是以竞技为主,与信息时代新的教育观有较大的差距,不能适应《纲要》的要求。总之,在体育课程建设和资源开发方面,成绩不显著,不能全面落实《纲要》的规定。各高等学校、各级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体育教师的管理,重视体育教师的在职进修和培训,加强体育教师的自身建设,以切实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满足《纲要》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纲要》自颁布实施已有六个年头了,大部分高等学校能够积极实施《纲要》的各项具体内容,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由于各种原因,在全面实施《纲要》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现实问题,如学校领导重视不够,体育场地、器材、师资力量等不能满足《纲要》的要求等等。只有切实加强领导,建立监管机制,真正将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才能使本《纲要》得到全面落实。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 2002
[2] 苏玲,张楠. 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10)
[3] 吴燕丹,王建军.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实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现状调查与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