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本教科研

校本教科研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本教科研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校本教科研

校本教科研范文第1篇

一抓切入点:寻疑集困,问题做成课题

针对教师提出的困惑和难题,学校采取个人自学、个别答疑、主题培训等方式,化解对科研的神秘感,然后和教师一起商量如何联系实际做成课题。为了引导教师走研究之路,学校确立了三条重要原则:校长亲自抓教育科研;班子成员带头开展科研;全体教师人人参与科研,通过科研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研究者。

二抓关键点:理念富脑,提供科研支撑

学校把普及科研理论作为师资培训的战略性措施来抓,加强科研理论学习,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多途径普及科研理论,多形式学习科研理论,多层面规范科研理论学习,建立科研理论学习制度,对不同学科、不同年龄的教师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三抓生长点:反思互助引领,科研根植教学土壤

“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和“个人反思”三位一体,是一八四中学校本研究制度三大组成部分。归纳为:“请进来――专家引领;走出去――学习先进;挖出来――内部潜能;同分享――共同提高。”

四抓着力点:开展教学活动,促进科、教整合

学校把每年3月和9月第一周定为教学开放周,每年10月定为教学开放月。每个开放月我们都要组织以“走进新课程”为主题的“创新杯”评优课活动。开展实践课,打造教、研双精英。学校一直重视教师的自主成长,也非常关注和支持教师的成长。学校结合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五抓支撑点:“三大支柱”为科研奠基

一直以来,一八四中学实行校长主持、教务处管理、教研组负责、备课组实施的直线式的科研管理机制,从上到下,层层分管,责任落实,人员落实,实现了三个到位,即领导责任到位、课题研究到位、科研管理到位。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科研网络,把课题研究层层落到实处,保证了学校主课题扎扎实实地进行。

六抓提升点:教科研形成特色,创建校园文化风格

校本教科研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校本教研 研究意义 方法和模式 研究理念 改进

一、提出问题

什么是校本教研?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

二、实施校本教研的意义

(一)校本教研是适应新时期学校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

开展以校本课程、校本培训为核心内容的校本教研,将有助于增强教研部门的服务意识,拓展服务空间,积极主动介入中观及宏观的问题研究,与校长和老师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一起对学校现状进行分析诊断,共同制订立足于学校实际、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富有校本特色的中长期教科研计划,从而实现从微观课堂教学问题研究到中观学科课程研究及学校宏观办学特色研究的转变。

(二)符合哲学上的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避免等同化一概而论

这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从校本教研的内涵我们不难看出校本教研是从每个学校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教师为了改进教学,以校为本,强调围绕学校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实现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目的。

(三)校本教研是时代精神的产物

其理论和实践都是一片处女地,特别有待学校一线教师和广大教研员去开拓,在这种开拓的过程中,教师会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教研员也需要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因为在其中现成的经验、传统的做法必须要进行彻底的变革,要探索新的理论,构建新的模式。

三、校本教研的方法和模式

校本教学研究不只是关注研究的结果,而且重视整个研究的过程,这与“行动研究”的精神是一致的。

行动研究法是将纯粹的教育科研实验与准教育科研实验结合起来,将教育科研的人文学科的特点与自然科学的实验的特点结合起来,用教育科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去审视、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将教育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但依托的是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

四、校本教材的具体研发

我校的校本教材的具体研发是用了“四环节模式”:

(一)发现问题

由于我们的学校是职业学校,所以适合我们层次的学生使用的现成的教材很少,也不理想。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前提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组织各学科都根据自己的情况统计已用教材,发现知识空白的部分。最后在多次研究之后确定了,在应用最广泛的语文和英语两个专业编写校本教材。

(二)组织团队

学校最后落实了研究人员的名单。领导只起监督作用,不参加编写。所有的编写人员都是一线的授课教师。向学生说明了编写教材的意图,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向家长询问意见。结果家长非常支持这项活动。

(三)设计实施

确定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专业英语。例如:计算机英语、机电英语和服装英语。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关注的焦点。学生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找到的好的内容上报上来,共同参与。观察面对的困难,即时解决问题。例如有些词汇在计算机英语里的含义与普通英语的含义不同,有些不能望文生义,是学生遇到的难点,也是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如:drive驱动、upload上传、download下载等。

(四)总结反思

经过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最后完成了校本教材的编写。计算机英语的校本教材共分为十四个单元。编写组经过多次的讨论,研究,最后定稿,并交稿印刷。

五、我校校本教研的研究理念

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学机制,努力把学校建成为学习性的组织。

(一)分组形式

学科型教研组(备课组)与综合型教师研究小组(经挑选将有经验的教师组为一小组)相结合。

(二)教研形式

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新课程为导向,灵活运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调查研究,实践探索,主题活动等多种教研活动方式,努力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施以“教学反思(教后记)”“课例(个案)评析”“三课一条龙(听课、说课、评课)”“问题会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与教师对话”“课改沙龙”“专业人员与优秀教师合作论坛”等主要形式为教研形式。

六、校本教研的核心在于改进

(一)改进主体――教师

重视教师科研素质的培养,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国师范教育和教师教育发展的走向。为了督促在职教师的进修提高,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尤其是教育科研水平,各国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研究部门均提出制定相应措施鼓励教师进修提高。

(二)改进主旋律――合作

“合作”或“伙伴”关系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合作不是一种短期行为,而是参与各方长期的努力,共同承担责任并采取相应的行动达到某种结果,它不光是共享信息,而是要带来改变,即同时关注过程和结果。

七、总结语

校本教研要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下转第115页)(上接第114页)实施过程中教师面对的各种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作为教研的主体,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促进学生健康、主动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推动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

我们相信,在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思想的指引下,校本教研实践是21世纪现代教育深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当然人们对与其重要性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清晰,同时给予它应该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慧琦,胡兴宏主编.《学校教育科研指导》.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吴锦骡.《反思实践法初谈》《上海教育科研》.2000年第2期.

校本教科研范文第3篇

一、校本教研应该研究什么样的问题

校本教研研究的问题应该是对学生、对教师、对社会具有教育意义的问题。

1.应与教育实践密切相关。教师研究的问题应源于学校生活、课堂教学。其实,教师每天都在进行研究,因为教师面对的是每天都在发展变化的学生,教师的工作本质就是创新。在教学实践中,树立问题即课题意识、教学即研究意识,教师就能以研究者的眼光观察、了解和跟踪学生的变化,进而结合学生的实际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从一个被动的教学任务完成者变成一个自觉的研究者。光山一小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收集第一手材料,将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与困惑提炼成课题,指导教师开展行动研究、叙事研究、追踪研究,帮助教师养成科学对待问题的习惯,此举提升了教师解决教育实践中相关问题的能力。

2.问题要小而实。小题大做,是一种研究智慧。“小”问题可以使研究更深入,便于有效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内在特征。如果题目大而空,就很难把握研究主题,很难将问题细化、可操作化,容易使研究内容与结果浮于表面。光山一中的学生不上早、晚自习,为了解决对学生课后辅导这个问题,学校确立了《如何开展课后辅导》这个课题,并建立起一套理论和行动的研究体系。课后辅导的基本内容包括:①了解学情,解难答疑;②因材施教,堵漏补差;③突出重点,扩展提升;④沟通情感,培养兴趣;⑤端正态度,指导方法。课后辅导的基本方法包括:①及时批改作业,全面吃透学情;②普通问题统一解决,特殊问题个别解决;③分类辅导,补差与培优并重;④多激励、多赏识,少批评、不贬低;⑤优生与后进生结对子,重在平时互帮互助。

3.要关注“学”的问题。教师只有关注“学”的问题,才能备“学”、帮“学”,为学生的“学”而教。教师研究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关注怎样教会学生学,就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追求高效课堂。为了大面积解决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县教体局局长吴良树带领局班子成员、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分四批前往永威学校考察学习“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改模式,要求全县各校校长解放思想,颠覆传统教学,立足学校实际,大胆取舍,研究学生的学,确立学生如何学这个校本教研课题。目前,人人搞课改、科科有课题、校校有特色的教研大格局已在光山县形成。

4.要关注先进经验的引用问题。学习外地先进的教改经验,必须要与本人的教学实际相结合,在坚持自己已有教学风格与特色的基础上,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与他人先进经验进行碰撞、融合与提升,形成特色化、本土化、草根化高效课堂。光山二中在学习与借鉴目标教学、洋思模式、杜郎口经验的基础上,致力于探索符合本校实际的特色教改――“1251”课堂教学基本模式:“1”即课堂预习10分钟,“25”即小组交流与展示、师生质疑讨论25分钟,另一个“1”即课堂训练10分钟。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和创新,该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升。

二、校本教研应怎样选题

校本教研课题的选取,需要教师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寻找,从自己的身边和周围寻找。

1.从面临的突出问题中寻找突破点。学校、教师要生存和发展,首先必须要解决突出问题,这也就是解决主要矛盾。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看到一些突出的问题,往往长期困扰学校和教师,阻碍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一旦突出问题的解决取得突破性进展,就能走出低谷,收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因为突出问题往往具有关键性,解决了突出问题,其他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晏河三中的学生的父母大多在外打工,留守学生占85%。每逢双休日,这些学生在家无家长监护,一心贪玩。面对这种情况,该校确立了《学生双休日自主学习》研究课题。该课题的实施,使得学生双休日有事可做:或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或开展研究性学习,或进行社区服务,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近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大面积提高,受到家长的赞许和社会的认同。县教体局在该校召开了两次现场会,在全县推广该校的做法。

2.从已有的成功经验中寻找生长点。成功经验一般都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对它们加以提炼,由此开展深入研究,一般说来方向正确,不易走弯路;成功经验往往包含着实践者的创新,有助于形成特色;由成功经验生长出的课题,实践和研究的基础较好,容易展开。慧泉中学从校长到教师课改基础好,他们在学洋思的基础上学习杜郎口,把杜郎口经验与本校已有的成功经验相融合,在课改实践中不断提炼与提升,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三习、三示、三评”灵动新课堂。“三习”即高效预习、小组研习、反馈练习,“三示“即目标展示、预习展示、研习展示,“三评”即生生互评、达标测评、组间共评。慧泉中学的每一个教师均能较熟练地运用该模式驾驭课堂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近年来,县内外到该校考察学习的教师有5000多人次,该校被誉为信阳的“杜郎口”。

3.从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中寻找挂钩点。有的教师完成日常教育教学任务后还有余力,但如果进入专业发展的“高原期”,就找不到更好的发展方向。这个时候就要调整自己的研究视角,从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中寻找挂钩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年)》中明确提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此引领确立的研究课题,就会具有前瞻性。领先一步,步步领先,这对于促进学校和教师与时俱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光山一小确立“阳光课堂”研究课题,就是要努力打造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本课堂,引导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体会到,课堂不仅是师生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师生丰富多彩的生命成长空间。该校通过课题研究,逐步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4.从当代的教育理论中寻找支撑点。理论具有深刻性和普遍适用性,能较好地指导实践;在理论的指导下,比较容易构建系统的、有深度的实践体系;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结合起来,能有效提高校本教研质量,反过来又能丰富理论内涵。如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的一种理论认为:“绝大多数后进生的出现不是由于智力低下造成的,而是由于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积累造成的。这些失误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揭示和补救,就会造成学习新内容时心理性和基础,出现更多更大的失误。原来的失误和新的失误混杂起来,就形成了再学习新知识时更多更大的心理和基础,这种恶性循环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形成了学生不能再继续学习的局面,就出现了后进生。”为了有效帮助后进生,光山县教体局印发了《关于“学困生”转化的实施方案》,要求教师人人确立“转差”课题,个个研究课堂教学“堂堂清”课题等,为的就是“为了一切学生”, 力求“一个也不掉队”。光山二高响亮地提出“一个也不放弃”的目标,要求教师在转化“学困生”中做到:沟通情感是前提,对症下药是关键,跟踪问效是保证,促进发展是目的。

三、校本教研应注意的几个有效结合

校本教研的课题来源于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校本教研的实践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有效结合”。

1.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学校的教育科研“视野要高,重心要低”。即课题既要贴近国际国内教育改革的前沿,又要从教育最基础的、内在的、本质的东西开始。同是一本教材,学生的知识积淀、认知水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同,反映出来的阅读兴趣是不同的,读出来的滋味也是不同的,获得的价值就更不相同。只有让学生通过活动,和自己周围的自然、社会、人、物实际接触,把教材与学生的生活连接起来,把教室的小课堂与社会的大课堂连接起来,这样获得的知识才具有可持续性。教师要根据本地、本校实际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让“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主导教师的行为,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光山一高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编写导学案,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有效地推进了学校课改的实施。

2.与学校的管理运行机制相结合。学校的管理制度、考评方案,要加大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的权重值,要用严格的制度管理作保障,使校本教研贯穿于学校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引导教师以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为切入点,开展自己的教研,发表自己的见解,解决自己的问题,改进自己的行为。光山二高为解决部分教师的“满堂灌”问题,以县教体局开展的“学永威、找差距、树形象、提质量”活动为契机,强力打造与推进该校“545”课改模式。第一个“5”即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做到“五变”: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理顺师生关系;变“以教定学”为“以学定教”,落实教学针对性;变重教学结果为重教学过程,促进学生能力形成;变知识技能的单项传授为多项互动学习,突出学生主体性;变“共性”教育为“个性”教育,实施分层教学。“4”即在学生学习方式上落实“四个养成”: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养成互动学习习惯,优化学习过程;养成探究性学习习惯,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养成有效学习习惯,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后一个“5”即教学流程上的“五步”:掌握学情,设计方案,合作探究,科学训练,巩固提高。课改的强力推进促进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该校今年有七名学生分别被北大、清华和港大录取。

3.与校园文化的形成相结合。倡导教师形成一种自觉的职业习惯,不把工作当成任务去完成,而把工作当做课题去研究。研究一切需要研究的问题,“让研究成为学校文化”“教室就是实验室”。变“用人工作”为用“工作育人”;变“勤奋为先”为“效率为上”,勤奋是美德,效率更是生命。白雀园二中是一所地处山区的农村中学,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生源素质等方面与兄弟学校相比无任何特殊优势,但该校以课改为动力,经过多年的拼搏,在豫南逐渐享有盛名。为彰显课改文化,他们将自己创立的“三习、三主、三优”(“三习”即课前预习、课堂演习、课后温习,“三主”即小组讨论有主题、师生互动有主线、学生发言有主见,“三优”即评选优秀学习小组、优秀组员、优秀课代表)教学模式、师生的经典语言等在校园内广泛宣传,让校园里的每一个空间都涌动着师生主动参与课改的热情。县实验小学课改文化氛围浓厚,每处墙壁都成为教育资源,时刻激励着师生奋发向上。

校本教科研范文第4篇

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立多元开放的教学研究机制,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是深化教学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这一崭新教育理念的提出,意味着中小学教研工作将发生一次历史性的改变。

那么,中小学教研工作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新课程实验中更好地发挥研究、指导、服务的功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就此问题组织有关专家和一线教研员进行了深入研讨。

什么是校本教研

关键词:以校为本、教学反思、行动研究

以校为本,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那么,以校为本的教研与现行教研有什么不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

那么,如何实施以校为本的教研?专家认为,以校为本的研究,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教学专业人员的作用。教师要养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增强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以校为本的教研,在重视教师个人学习和反思的同时,特别强调教师集体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学校要形成对话机制,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倡导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

以校为本的教研,还应有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学校要积极主动地争取他们的支持与指导。专业研究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满腔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建设,努力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并虚心向教师学习,在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己。

参与研究的专家们认为,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是学校教学研究的身体力行者。校长要真正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为教师参加教研和培训提供条件支持;要建立融汇校内外教学研究资源,直接服务于教师发展的、开放的学校教研网络;要建立教研激励机制,定期奖励教学研究成果;要给教师以人文关怀,尊重和保护教师的专业自主,为教师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排忧解难;要为教师、教研人员和研究者获得经常性的沟通和联系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使教师的困惑能及时得到解决,教师的经验能及时得到关注和分享。通过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促进学校的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化组织。

以校为本的教研,要有宽松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要尊重和保护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教师职业自信心。以往,一些教师虽然有研究意识,但是缺少研究的空间,一些研究得不到学校和教师群体的认可,造成只有外出参加比赛获奖才被承认的现状。实际上校内的认定是同等重要的,学校应当给教师机会,重视教师的研究,充分肯定和承认教师的研究,释放教师的创造精神,特别是允许有不同的方法,引导和鼓励教师上出“自己的课”。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让教师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研究状态,对广大教师来说,更为引人入胜。

教研部门职能如何转变

关键词:研究、指导、服务

校本教研机制的建立,对教研部门意味着什么?显而易见,教研部门的职能转变是一个首要问题。

当前,一些地方的教研部门工作职能尚不十分明确。教研机构不健全,数量不足,各方面待遇不能落实,教研经费紧缺,教研员水平参差不齐等。其次,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教研工作认识不足,把教研室当作教育局的“机动部队”,有的被称之为“打杂摊子”、“秘书班子”,哪里忙就指向哪里,致使教研员常常陷入繁忙的事务工作中,很难集中精力搞教研,这种状况应当尽快改变。在实验、推广新课程的过程中,有大量细致的业务工作需要中小学教研队伍来承担。教研室如何发挥好研究、指导、服务的功能,帮助学校落实新课程的各项任务和目标,提高中小学教学水平和课程建设与管理的能力,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有诸多问题值得探讨。一方面最为紧迫的是转变教研室的职能,另一方面是促进教研员角色和工作方式的转变。具体来说,就是进一步明确教研部门的地位、作用,明确责任。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并不是否定和削弱教研室的作用。相反,教研室的作用应该得到更好的发挥。

教学研究对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强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中小学都要给以高度重视。各级教研部门要充分发挥研究、指导和服务的职能,增强服务意识,为课程改革服务,为教学改革服务。要强化以校为本的研究意识,使有组织的区域性的教研活动植根于、服务于以校为本的教研工作。

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当前教学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努力将教学研究工作的重心下移到学校,逐步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认真研究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和中小学课程建设与管理能力。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关键,教学研究是教研室的中心任务,是教学指导、服务的前提和基础。教学研究应以新课程目标为导向,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需要出发,围绕地方和学校课程实施的问题,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研究,避免将教学活动简化为学进度、教学要求、组织复习考试等,更不要依靠课堂教学评比和组织学科竞赛的方式来指导学校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研工作更多强调的是专业研究、水平指导,因此要改善管理,创新教研模式。强调研究、指导、服务,由原来的指令性转变为指导性,由重布置、检查、评比转变为重调研、指导、协调。

对学校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指导,要以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改变为重点,注重教师教学潜能的开发和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要尊重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善于发现教师教学的优点和长处,并和教师一起总结和提炼教学经验;要与教师建立一种平等对话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一种新的教研文化。教研机构还要发挥自身优势,为教育行政部门相关决策和工作提供各种服务。

教研方式如何改变

关键词:对话、交流、互动

以教师为中心、以学校为本位的教研制度,是推进课改实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必由之路。在研讨中,大家一致认为,将教研重心下移到学校,并不是指教研员如何深入学校,而是指教研方式的改变,是如何把对话、交流、互动的机制引入教研。

传统的教研基本是自上而下的,学校教研围绕上级教研转,学校教研服从、服务于上级安排,完成上级的要求和任务。教研方式主要是“教练式”,教研员帮助教师挖掘教材,处理教材,手把手地指导教师设计教案、教学方式,甚至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严格规范。评课,也基本都是教研员一锤定音,教师很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正如一位评优课获奖教师所言:“这节课是我上的,但每一句话都不是我说的。”这种方式基本是教研员向教师的单向传递,教师只是研究或实验的辅助者、配合者,而不是真正的研究主体,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发挥。这种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还应当看到,许多地方的教研仍然是凭经验、凭权威,教学研究被固定为一种模式,缺乏创新。教研的内容基本停留在教材教法介绍,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作业及教案的设计,或围绕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开展说课、评课活动,或大同小异的经验总结等,这些问题都亟待研究和解决。

来自一线的教研员普遍感到,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发生变化的今天,教研工作方式应当随之发生改变。首先,新的教研方式要有利于教师积极性的发挥,而不是限制与束缚,更不能包办代替。应鼓励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而不要过多地用条条框框去“规范”教师。其次,教学研究应该以新课程为导向,紧紧围绕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开展研究;改革教学研究的形式和方法,灵活运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调查研究、实践探索、区域交流等多种教研活动方式,努力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另外,教研员的角色也要发生改变,变以“检查”为主为以“研究”为主,不再以“专家”、“领导”、“检查者”的身份出现,而是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教研员要深入教学第一线,及时发现学校教学工作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实际问题,倾听学校的呼声,了解教师教学中的实际困难,及时提供专业咨询、信息服务与技术帮助等。应当结合听课、调研,与教师展开对话,了解教师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惑,以一种积极互动的方式,与教师平等交流,共同切磋,与课改同行,与教师一起成长。

如何体现教研的场所在学校、教研的主体是教师?在这方面,天津教研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们坚持从教师的需求出发,创设宽松的环境,使互动式、参与式教研走近教师,专题教研发挥教师群体的作用,重点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使教师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论文评比、专题研讨,为教师搭建了交流的平台;成长记录、教学反思,引导教师走上一条研究之路。

教研员如何应对挑战

关键词:跨学科、多视角、综合研究

在传统教学中,教研员大多是当地的教学能手,在教师中有较高的威信,指导教学工作驾轻就熟。而新课程对他们来说,无论从理论到方法都是全新的,他们在教育观念和业务能力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新课程实验一年多以来,由于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已经有了一些新鲜的体会和感悟,他们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渴望交流与探讨。而有些问题对于教研员来说却是陌生的,是以往教学中不曾遇到过的,再凭过去的经验指导教师显然不适应了,一些教研员心理压力大,感到失落、困惑、甚至苦恼。有的教研员说:“以前在学校评课,从来都是教研员一锤定音,很少听到不同的声音。多年来形成的教学模式,在头脑中已根深蒂固,过去一直认为是成功的课,最好的课,有些甚至被认为是经典课,如今,却被专家提出种种质疑,用新课程的理念一分析,我们看到了差距和问题所在。”

课改,对广大教研员来说,不仅仅是压力,是挑战,更是一次“蜕变”。

应当看到,新课程无论从理念到方法都是全新的,每个人都有一个重新学习、对以往经验重新审视的问题。教研员应当有一个开放的心态,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而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已经驾轻就熟的东西,对谁都是一种挑战,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正如一些教研员深有感触地说:“改变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改变意味着对自己过去某些东西的否定,对自己经验的重新认识。传统教育观念下形成的教学模式是根深蒂固的,即使有意识地去改变,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回到‘定式’当中去。”这一点,尤其是对于一些颇有建树的成功教师、教研员来说更是艰难。他们不仅要改变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甚至一定程度上要改变一些“成功经验”,这对他们来说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如何帮助广大教研员提高专业素养、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十分重视教研机构和教研队伍的建设,保证教研部门的人员编制、经费投入,落实教研人员的待遇;要深化教研机构内部改革,整合教研力量,建设一支积极为中小学课程改革服务的有活力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研队伍,形成开放的教研员流动机制;要充分发挥教研员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尊重教研工作的独立性和专业特点,保证教研员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研究工作;要为教研员进修和培训提供条件,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水平;要保证教研工作所需的经费投入,建立教学研究成果奖励制度。鼓励教研员积极探索,不断创新。

加强教研队伍建设,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教研员队伍的培训和提高工作,注重教研员的进修和培养,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专业水平。尤其是新课程的综合化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教研员亟需具有跨学科、多视角的综合研究能力。另一方面,教研员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要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领会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改革思路,与教师共同研究探讨新的教学方法。

教研制度如何创新

关键词:多种力量介入、建立伙伴关系、校际互动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需要专业引领,需要大学、科研人员的支持和帮助。那么,用什么样的制度和方法来保证?如何以制度的创新来迎接改革的挑战?

专家们认为,说到底,就是建立一个多种力量介入的教研共同体,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研室、中小学通力合作,使教师教育形成一个从封闭走向多元开放的格局。“大学应该在教师培训和教师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这是欧洲教师教育联合会自1991年以来在几次年会上提出并探讨的概念。

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2000年,教育部在14所师范大学建立了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这是课程改革中教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各中心要积极开展课程改革的研究工作,主动参与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实践,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和发展自己。要联系实际,从自身优势出发,发挥理论研究和学术方面的作用,帮助地方和学校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大学要重视和加强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的建设,提供各种条件和保障措施。

教研部门应该成为中小学与大学之间的纽带,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比如,师范大学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小学建立起伙伴关系,教研室与中小学、教研员与教师、专家与教师建立起合作关系,开展互动的校际之间的交流,以及校际的教研机制的建立,利用网络信息建立新的沟通手段等。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地课程资源的配置与分布很不平衡,还应当建立资源共享的机制,地区内部加强交流与合作,以强带弱,以点带面,这是学校发展、教师成长的需要,也是落实课程改革目标、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校本教科研范文第5篇

树立人生目标,增强危机感与挫折意识在进人大学之前,大部分学生都是掌上明珠,娇生惯养,只管努力学习,别的许多事情都由父母代办,且要什么有什么,人学后一下子生活学习处于无政府状态,且此阶段大多天生叛逆,在心理和思想上或多或少存在一定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了学习、生活;还有一部分学生“水土不服”,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与当地或其他同学格格不人,加之同学间沟通少,独来独往,容易对学习失去兴趣;还有一部分因家庭困难而自卑,逃避现实混天度日,对未来感觉渺茫和看不到希望;还有少数学生心理存在疾病或思维方式扭曲,成为了当今的“问题学生”。为此就需要摸底排查,可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他们的现状及思想,有效的组织各专业有所成就的校友回校演讲:着重谈大学生活对他们的影响、走向社会前自已要准备些什么、注意些什么?除学校学习外自己还要加强学习和磨练,目前的成功启示是什么?讲解在成功的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那么遇到挫败自己是如何面对、如何战胜?推心置腹地为学弟学妹们指引方向,为其制订人生规划及目标提供现实依据。

2树团队精神融入和谐家园兴特色人才

学生的培养跟学校的宗旨和目标息息相关,以三峡大学为例:学校宗旨是本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方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导向,坚持“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精神,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实施教改工程、创新创业工程,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深化学分制教学改革,尤其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大力组织开展学科竞赛和文体竞赛活动,使学生身心得到锻炼,为走向社会融人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1依助社团,激励学生融人其中,开阔人生视野大学里的社团是为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而组建的,它能锻炼提升学生的能力,是大学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里的社团组织具有民间性、公益性、互、普及性及广泛性特点,通常情况下有大学生艺术团,演讲与口才协会,数学建模,武术协会,辩论协会,舞蹈协会等。各学校也会有自己的特色协会,如小康理论研究协会、民族研究协会等。初到大学的学子们不要盲目选择社团,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自我爱好和情趣选择一个合适自己的社团,且不要参加太多社团,那样肯定会分散精力,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为了给大学生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的空间,学校应组织各个社团得力负责人进行宣传,设置问卷,经考核才能加人。既保证社团的新鲜血液,增强活力,又让学生有家的感觉及归宿感,不再孤单。新生们有了大哥哥大姐姐呵护及倾诉,生活就会充满阳光、幸福和快乐,对人生就会充满希望,不再仿徨。此举产生的正能量不能小视。

2.2培养兴趣,加强个人修养,增强竞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学校要根据学生的情绪易波动、精力和求知欲旺盛、富于幻想等心理、生理特点,激发其学习兴趣。

2.2.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根据培养方案指定的课程自主选择所授课的老师(老师的信息来自于学校网上老师的简介及学哥学姐们的介绍);古人云“亲其师而行其道”。通过老师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激情、信任、尊重的情感,让学生佩服、喜欢而对这门课喜好,一直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有了兴趣,再难也是一种快乐及幸福。

2.2.2营造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不仅应当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还应当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用个人魅力、学术修养、肢体语言、表情动作、语气语调、风趣幽默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氛围。让学生积极思考,轻松愉快大胆的发言,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学习内驱力自然增强,自主学习也就成为可能。

2.2.3传递正能量,将乐趣纳人干事过程乐趣并不是指某一件事,像参加聚会及坐过山车。乐趣是让自己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都能开放地享受所有东西。在“要做的工作或者很多的事情”时,我们先不要看这个工作是多么不情愿做,且工作或事情多么的不可能完成,如果这样在心理上就已经打败了自己,所以带着情绪怎么可能做好呢?然而换一种思维,我们试着想这些事的哪一小部分、或者哪一些人让我们感到快乐呢?挑战一下自我,让自己跳出烦恼,享受那些能给我们带来幸福的,那么浑身就会充满激情,没有什么事能难倒我们,一定能成功,这样快乐就一定会在我们身边,也会给身边的人传递愉快。

2.2.4进行挫败教育,坦然面对失败相信大部分人都想做成功人士,世界上有太多的人在鼓励、教育大家如何迈向成功,事实上,太多的人到最后都是一个失败者。在做每一件事前,要想明白,为什么要做,是不是自己心甘情愿的为之付出,是不是爱好,在动手前多问自己为什么?如果是,那么认定目标,勇往直前,也许不会有结果,但努力了,为之奋斗了,就无怨无悔,让学生有了兴趣,有了学习的乐趣及动力,形成一个互助友爱的集体氛围,自然而然的学生会把我们的校园当成自己的家,兄弟姐妹们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依靠、相互为伴,团结互助,不让一个掉队。有困难、有问题也有地方和人倾述,团结就是力量,一旦遇到困难,集大家的力量没有克服不了的,为爱好而努力,做一个充满阳光朝气的青年。

3立德树人,培养创新人才,育可造之栋梁

快乐与否是人生选择的权力,过去的永不再来,不必执着于过去而忧伤,面向未来选择乐观,勇敢面对,通过个人努力改变现实。人总是在适应着世界的同时改造着世界。我们有了好的心态,就会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同时也学会了排解及勇敢面对。做好了这些功课,那么大学这四年也就不会孤单,而是开启了健康阳光的旅程。

3.1深人开展人学教育,育阳光人才

新生人学教育,学生一人学,一是学校组织相关各职能部门向学生介绍学校发展历史、使命和宗旨、学校区位优势、学科专业发展、学校所在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学校所提供的服务和资源等,通过新生人学教育让新生完成向校园生活的过渡;二是实施班导师制。学生一人学,学院将按班指定一名有丰富教学经验教师作为其导师,专职负责学生选课、帮助新生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谋绝J个人发展日戈J;三是实施辅导员制。负责宣讲了解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制订实施方案,规划未来,对生活充满希望,造出的将是参天大树。帮助学生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顺利过渡。

3.2熟悉培养方案,加强过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