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五下数学单元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本班现有学生40人,后进生约占20%,中等水平学生约占60%,
学习较好者占20%。中等生占大多数,本学期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动手动脑,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二、教材分析
五年级第二学期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学期,使用五年级(下册)教科书。这册教科书里把教学内容编排成七个单元,前六个单元教学新知识,完成《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内容和任务。第七单元是总复习,目的是通过系统整理小学学过的数学知识,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进一步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进一步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可以说将青岛版小学数学的特色发挥并展示得淋漓尽致,主要有以下特点:
1.淡化生活情境,突出数学情境。由“情境串”带动“问题串”,是该套教材的一大亮点。
2.突出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利用已有知识和方法探索新知”。这一研究方法主要是在合作探索中进行重墨体现。例如,探索圆柱、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时,教材从现实问题“怎样求冰淇淋盒的容积?”入手,引导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怎样求圆柱体的体积?”,学生联想已有的知识经验——圆面积的推导方法,猜想是否可以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最后通过操作、验证,总结推导出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然后利用计算公式求出圆柱体的体积,解决冰淇淋盒容积的问题。
3.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重视知识的内在联系。这一特点体现在对知识的结构编排上,与传统教材相比,立足于新旧知识的联系进行了大胆地改革。例如,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的编写,传统教材的编排顺序是:圆柱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认识——圆锥的体积;本册教材编排顺序是: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这样编排,可以通过对圆柱和圆锥特征、体积计算方法的对比学习,使学生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圆柱、圆锥的理解。又如,传统教材是先学习比例尺,再学习正反比例的知识;而本册教材是先学习正反比例的知识后再学习比例尺,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促进知识的迁移。
4.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努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初步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学习数学的主要目标之一。编写本册教材时,特别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例如:在探索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时,教材通过圆的面积与圆内接正方形和圆外切正方形面积的比较,既估计了圆面积的大小范围,又渗透了正多边形逼近圆的方法,体现了极限的思想。
三、本学期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工具画圆;掌握圆周长和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周长和圆面积。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史料,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会看比例尺,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和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4、使学生认识圆柱,圆柱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5、初步学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会看和制作简单的统计表。会看和制作含有百分数的复式统计表,了解简单的统计图绘制方法。
四、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圆 7课时左右
第二单元:百分数 15课时左右
第三单元:比例 12课时左右
第四单元:圆柱、圆锥 10课时左右
第五单元:简单统计 12课时左右
第六单元:总复习 23课时左右
五、改进教学措施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改掉以往教学满堂灌的方法,通过创设情景环境,让学生逐步参与教学过程,改变学生被动学习,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数学 教学内容 找规律
1.引言
在小学生的学习中,数学是门重要的、困难的学科,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生活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在这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积极引领学生发现各个知识点间的共同点,找出这些规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目前,苏教版的小学高年级数学教材中,有很多需要学生通过找规律完成的练习题,老师要想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质量,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掌握这一学科的学习规律。这种“找规律”教学法,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苏教版小学高年级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2.“找规律”教学的重要性
在苏教版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找规律”教学就是指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的观察,总结得出教学内容中有着周期现象的规律,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规律简单得出问题的答案。“找规律”教学是在学生具备一定观察能力的基础上完成的,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2.1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前,应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找规律”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比其他教学内容的实践性、趣味性都强,因而受到学生的喜欢。此外,小学高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中没有复杂的数学计算,通过图形或数字让学生发现其中的奥妙,就会不断提高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学习兴趣。
2.2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目前,我国多数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合作能力,而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有合作能力的人才,因此从小学数学教学中就应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找规律”的学习仅仅靠学生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学生共同合作完成。对于一些难度较高的找规律题,老师还要让学生合作完成。在苏教版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先出一些容易的找规律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出一些难度高的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共同发现规律。小组合作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竞争力,让学生在竞争中提高自身,为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3.苏教版小学高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的安排
按照新课标改革的要求,苏教版小学高年级数学教材中增加了一些“找规律”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合理地安排在教材中,其安排方案如下。
3.1主题单元法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这正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各学校都应该重视“找规律”的教学,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通过对苏教版小学四、五年级的数学教材进行分析发现: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标题是找规律(物体间隔排列的规律);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标题是找规律(搭配现象中的规律);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是找规律(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找规律(框数中的规律)。这些教学内容以单元的形式分散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2分析渗透法
苏教版的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找规律”教学是以低年级的数列中找规律、图形中找规律、算式中找规律、运算中找规律为基础的,这些低年级的找规律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接触到找规律这一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总结能力,这些简单的“找规律”教学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到了高年级学生才能完成高难度的“找规律”习题。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讲解中,有这样一道思考题:经过2个点可以画一条线,过三个点中的2个点最多画3条直线,那么经过4个点、5个点……中的每2个点呢?这就需要学生先动手画图,再摸索规律,手脑并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空间感。从小学低年级到高年级,教学内容的难度不断提高,“找规律”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渗透在苏教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4.结语
“找规律”教学内容进入苏教版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中,符合当今社会新课标改革的理念。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选择合适的素材、合理的结构将这一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的课堂中,对小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总的说来,苏教版小学高年级数学“找规律”的素材应该多从小学生的生活出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武海燕.小学数学“找规律”中学生能力的培养策略.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2).
[2]陈海鲸.表里・因果・点面――小学数学“找规律”板块教学优化的思考与实践.小学教学参考,2014(32).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 , 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会给你们带来全新的感觉。但是,高中数学的内容多,抽象性,理论性,灵活性强,所以不少同学进入高中以后很不适应,特别是高一年级的新学生,进校后,首先遇到的是概念较多的集合 , 然后是理论性很强的函数,接着是灵活性较高的数列。因此,导致一些初中成绩还不错的学生不能很快适应而感到困难,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高一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改变观念
在初中阶段,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浅显,学习内容比较少,容易掌握,通过大量反复练习,提高熟练程度,就能提高数学成绩,但对有些问题理解还是不够深刻,而高中数学的理论性,抽象性,灵活性都上了一个档次,大量重复的练习只能提高熟练程度 , 但不能对概念的理解进行提高 , 因此需要在知识的理解上多下功夫,多思考,多研究,才能有所收获。所以需要同学们转化一些学习观念,以尽快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2. 向课堂要效率
学生学习的时间,在课堂的时间占了大部分,因此听课的效率如何,决定着学习基本情况,提高听课效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 课前预习能提高听课的针对性。预习中发现的难点,就是听课的重点。在预习时遇到的旧知识,可以进行查漏补缺,以减少听课过程的困难,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对不清楚的地方可以标明记号 , 以便在上课时认真听讲。
2.2 养成良好的听课过程。首先应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以良好的心态迎接上课,其次就是听课要全神贯注,做到“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耳到”是指上课时要认真的听老师的讲解 , 不要心不在焉的听课; “眼到”是指上课时要看清楚老师是怎么解题的 , 书写的格式有什么要求 , 要看清楚老师的一言一行 , 从老师的言行举止中体会老师的意图;“心到 ” 是指上课时要弄清楚老师为什么从这里入手解题 , 解题的思路是什么 ,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 同时要能进行联想 , 它还可以以什么形式出现;“口到 ” 是指上课时要积极的回答老师的提问 , 因为没有认真听讲 , 就会答非所问 , 从而促使你认真听课;“手到” 是指上课时要根据老师的要求 , 认真练习题目 , 通过自己的练习可以发现自己还有哪些知识没有弄清楚,并进行及时的补救;如果做到了“五到”,精力就会高度集中,课堂所学的一切重要内容便会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自己练习时才能得心应手,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轻松愉快的进行学习。
2.3 特别注意老师的开头和结尾。因为老师开始讲课时,一般是概括前节课的重点,指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是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的环节,如果你上一节课还有没有弄清楚的地方,这时也可以进行补救,而结尾是老师对本节课所讲内容的归纳总结,到底讲了哪些内容,公式概念怎样进行运用解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本节知识方法的纲要,所以这些时段必须认真的听好,以便自己学会如何进行归纳总结。
2.4 认真把握好思维逻辑。在高中阶段应学会如何进行分析题目,在解题时应该弄清楚题目的已知和结论,看怎样从已知转化成为结论,中间是否需要进行代换等等。如果学会了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坚持下去,持之以恒,就能达到举一反三,提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成绩。
2.5 认真记好课堂笔记。在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中,许多同学都没有记笔记的习惯,但是,在高中时,老师会根据课堂内容的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补充,以便扩大同学们的视野和知识面,同时也是让同学们多见题型,所以必须作好课堂笔记。作笔记时并不是记录全部所讲内容,而是将老师上课中所讲的重点,要点,思维方法以及典型例题解法等作出简单扼要的记录,以便复习,思考,消化。上课完后,还要进行及时的整理笔记,把该补充全的要补充完整,把不清楚的还要及时的问老师,问同学,直到弄懂为止。
3.做好复习和总结工作,提高自己的归纳总结能力
复习可分为及时复习和阶段性复习,目的是为了检查自己到底学会了多少,还有哪些没有弄懂,以便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而总结是对自己一段时间的学习效果,学习内容进行的归纳小结,是提升自己的归纳能力的体现。
3.1 学会做好及时的复习。上完课的当天,必须做好的当天复习。复习时可采用回忆的方法,自己复述出当天所讲的内容,看一看当天到底讲了哪些内容,有什么典型的概念,有几个具体的题型,解题的方法和思路又是怎样的,自己掌握了多少,同时看一下还有那些不清楚,不清楚的地方应及时的向老师同学进行请教。从而起到及时巩固当天上课内容,同时检查当天课堂听课的效果如何,也为改进以后听课方法及提高听课效果提出必要的改进措施。
3.2 做好单元复习。学习完一个单元以后应该进行阶段复习,复习方法也与及时复习一样,采取回忆式复习,然后与书,笔记相对照,找出哪些问题已懂,哪些问题不懂,使其内容完善,在进行单元复习时,最好能将本节中的题目进行变形、转化,整理出解题的通式通法,从而提高解题的速度,节约做题时间,而后应做好单元小结。
3.3 做好单元小结。单元小结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本单元的知识网络结构、概念、公式、的内容应该清楚;
(2)本单元的基本思想与解题方法有哪些,可以用典型例题形式将其表达出来;
(3)自我体会;对本章内,自己做错的典型题目应有记载,分析其错误的原因以及正确答案,应记录下来,体现在自己的纠错本上,本章你觉得有价值的思想方法或例题,以及你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也应记录下来,以便今后将其补上。
关键词:初中数学 复习 策略
数学教学是按照教材安排分成若干独立的课时进行的,虽然教师进行了精心组织并注意了新旧知识的衔接,但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在整个单元、整个教材的地位和重要作用还是认识不够的,要等到这个单元结束后,通过复习才有比较完整的感知。学生平常对数学的学习,只是处于单纯的识记和初步的理解阶段,且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为此在单元、一册教材结束时或中考前都必须对数学进行系统的复习。教师组织复习要善于把握住知识的核心问题,要善于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要善于查阅必要的参考资料,要善于深化拓宽所学的内容,要善于注意复习的形式多样化,借此促进学生的整体识记和综合识记,起到对知识的适当拓广和加深,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就自己多年的实践与探究,谈一些对数学复习的策略:
一、抓概念的复习
学数学不了解概念就相当于读文章不认识字,学习数学的第一步便是灵活地记概念、理解概念。就拿因式分解来说吧,概念非常重要,如果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因式分解,或者理解不全面,就容易产生与整式乘法相混淆或分解不完全或局部分解因式等问题。因此,抓概念的复习非常重要。
二、抓数学的归纳整理
复习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而是通过归纳整理使自己对知识的认识、理解不断细化、深化。无论哪门学科的知识,都是“学时一大片,用时一条线”。只有在复习时对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形成一条线,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不致于使自己感到茫然。特别是一些有某种联系而又分散于各处的知识,若进行了归纳,对增强学习效果帮助很大。
三、抓典型题型的分析
典型题型多数是让学生难下手、难掌握、易失分的一类题,针对这种情况,应该让学生了解、掌握一些典型题型,做到“以例带类,异中求同”,让学生在观察、发现、探索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为此,我将这类试题略加分类、整理、评析如下:
1.阅读理解型
这类题型主要特点是先给出一些全新的知识让学生阅读理解,再设立问题,让学生运用这些新知识去解决问题。这种题目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超越常规,有利于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推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文字概括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开放型
这类题型综合性强,思考方向不能确定,解题方法灵活多样,对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发散性、独创性、批判性有很高的要求,能够更有效地考查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3.探究型
探索性试题的最大特征是条件或结论具有较大的开放性,有待于探求它们。这类试题一般没有明确结论,没有固定的形式和方法,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得出结论,并加以论证结论的正确性。其中最常见的是探索条件、结论、存在三种类型。
四、讲究做题方法
做题要注重方法,一本题集如果全做,时间肯定不允许,那怎么办?先看题,会做的题就过,不会做的题再做,实在不会就看看解答过程,但一定要在题上做标记,等下次再看这本题集时就重点看做过标记的题。
五、抓实战演习和查漏补缺
要求学生把近一两年升学考试的试卷按照升学考试的要求认真解答和批卷。批卷时不只是看自己能得多少分,而主要是看哪道题不会答、哪道题的答案不对、哪道题的解题步骤不对、哪道题的解题技巧上还存在问题、哪道题本来会答但马虎了等。这样做一些实战演习,就可以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
六、抓总结
一是要总结解法。
初中数学常见的解法有赋值法、待定系数法、分析法、综合法、排除法、配方法、换元法等。
二是要总结大的题型。
一、读教材标题
一般而言,标题是教材章节内容的高度概括,因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细细体味标题的内涵,使之能够提纲挈领地抓住教材的核心内容。教材中的标题有时是针对一个单元而言的,如苏教版第四册第二单元的标题是“认数”,到底认的是什么数,这个单元中没有别的标题了。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认数”来展开阅读和分类,从而理清本单元的脉络:本单元主要掌握“认识千以内的数”,具体是分成“认识整百数”“认识几百几十的数”“认识几百几十几”以及“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等几部分来学习的。通过对标题的阅读,让学生能宏观地把握一个单元的知识脉络和知识要点,在学习中就能有的放矢,目标明确。
二、读例题
从学习的角度上讲,阅读例题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数学表达能力,规范学生的数学解题格式等都有益处。特别是新课程提倡教师也是课程资源,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灵活使用教材,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往往会使用一些与课本上不同的、有教师自己独特个性的教学例子,学生学起来会更加轻松又不觉得枯燥无味。
阅读例题时,不能只是让学生读读、看看、念念,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来阅读,在阅读中能读出例题中隐含的内在思维发展的滋味来。如苏教版第四册“认识整百数”中,有这样一个例题: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只让学生指着左边的木板图,依次数出“一百、二百、三百……九百、一千”个小方块,然后让学生回答:“这里一共有一千个小方块,可以堆成右边那样的大正方体”,这种走过场式的阅读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我是这样指导学生阅读的,让学生思考:“你会用木板图堆成大正方体吗?想一想,一共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才能搭成大正方体?”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充分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可以猜想、可以推理、也可以用实物来搭一搭。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再让学生们得出“十个一百是一千”的结论。这样处理,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数感,而且为以后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打下了基础。
三、读教材插图
数学课本中的插图具有内容简明、主题突出、形象直观的特点,能很好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发挥文字所不能代替的独特的作用。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上的插图,领会其中的道理,对于一些插图的呈现,书本上呈现的往往是学习过程中的某个场景的定格或是结论,而不能展示其发生、发展的过程,特别是低年级的教材,更是以具体直观的图片为主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推导、思维、想象等过程,深刻感受整个学习过程。通过把插图过程还原,可以使学生获得对知识更深入的理解,能力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
四、读算式
教师应要求学生用语言准确地读出算式,明白算式代表的含义。有些学生虽然懂得解题的方法,心里明白却又说不清楚。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比较课本上的规范形式与自己的解答,从中找出异同,发现纰漏,从而掌握正确的方法、标准的格式,养成严谨深刻地进行数学思维的习惯。
五、读结语
读懂结语有助于学生准确地把握知识要点和知识的前后联系,另外也使学生容易形成一类处理问题的方法,读结语与读标题一样,能使学生形成从总体把握知识网络的能力,但是两者又有不同之处,读标题是初步从整体上来把握知识的脉络,是将要学习的内容;而读结语,是在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探究的基础上进行的,所有的结语都是通过学生的学习,经过学生的口总结出来的。因此,读标题是条分缕析的过程,读结语是一种综合应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