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黄帝内经养生智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范文第1篇

中医认为,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和环境之间是相互关联的。《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篇》记载:“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表明生命是与天地之气相通的,人与自然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人体内部,脏腑、经络以及精、气、神之间的活动是相互协调的,可以看做是一个整体,从而使人体能够正常运转。这种整体观念是中医的一种思考方法,融汇于中医诊病和治疗的整个过程。

由此可见,中医的养生理论也是建立在这种整体的思想之上。中医强调世界万物要顺应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即饮食起居、衣着添减,都应该顺应季节,这样才能保证精神和元气充足,避免疾病的侵害,保证身体健康,生命的延续。

天人相应的思想

早在中医诞生之日,天人相应的思想应运而生,认为“天人一理”“人身乃一小天地”。表明了在中医思想中,把人体和自然界的万物一样看待,人体就是一个小的宇宙。世界间万物都是有其自己适应的时节,事物都有开始和结束的那天,生死都是其本性。

一个事物如果违反了他的生存法则,就会危害到自身;如果顺应它的生存法则,就不会有疾病等危害产生,这也就是所说的得道。得道的人,是聪明人的选择,失道的人,则反之。“天人相应”的思想可以说是中医的精髓。

中医眼中的完整人体

在中医理论中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人体是由心、肝、脾、肺、肾五脏和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胆六腑,以及皮、脉、肉、筋、骨五体,加之眼、耳、鼻、口、舌、外生殖系统和等共同组成。其中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有各自独特的功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器官。但是,人体中所有的器官都是通过全身经络相互连通起来的,而且是有规律的联系在一起。

人体是由脏器、体腔、肉体、大脑组成的一个系统,任何一个系统都以脏器为首领,因此,组成人体的五大系统中,以脏器为中心。心脏又是五脏之首,在《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提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说明在很早以前,人们就认识到,心脏是人体中最主要的器官,它主宰着人的生命活动。

中医在诊病的过程中,会先从整体把握病情,然后再观察人体某一部分的病变对其他各部分的影响,以预测病情的演变。五脏中任何一个器官发生病变,或多或少都会对其他器官造成影响。在五大系统中,各个器官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例如,肾虚不仅仅是肾功能本身的功能性减退,同时也影响到耳朵,导致听力减退;影响膀胱,出现遗尿现象,严重者会导致小便失禁。因此,中医十分注重整体观念。

形神兼备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范文第2篇

在环境污染严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们认识自我,亲近自然的需求更加迫切,对自己的身心健康犹为重视,道家养生及其传承下来的文化和养生技艺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追求。作为道家养生文化的传承人,陈默及其开创的正道堂正在影响着渴望健康、爱好养生的人们。

道家养生强调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形与神俱,讲求形神合一,神离不开形,形也离不开神,形为依托,神为主导。秉持辨证论治、天人合一的理念,正道堂将道家养生文化与中医针灸、推拿、药膳等传统疗法结合,为人们提供了安全有效的调理、养护措施,帮助人们了解自身,认识疾病,通过良好生活习惯养成和心理引导,达到养护身心的目的。以创新经营、创新公益、创新慈善为理念,正道堂传播养生知识,传承中华养生文化,演绎着千年智慧。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根据人的体形、肤色、认识能力、情感反应、意志强弱、性格静躁,以及对季节气候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将体质分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型。然后再根据气血反映在头面四肢上的生理特征,将每一类型再分为五类,共为五五二十五型,统称“阴阳二十五人”,旨在强调对季节的适应能力为体质的分类依据。陈默认为,五脏调和,则性格圆满,五脏失和,则性格缺陷。结合“阴阳五行说”,陈默提出了“性格决定命运,五脏决定性格”的思想,并成功设计了《阴阳五行子午流注图》,于2007年,获得国家专利和版权。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范文第3篇

  医生《黄帝内经》读后感1

  读书妙处无穷,书香熏染人生。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可以滋润心灵,开启心智,由琐碎杂乱的现实提升到一个较为超然的境界,一切日常引为大事的焦虑、烦忧、气恼、悲愁,以及一切把你牵扯在内的扰攘纷争,瞬间云消雾散。最近,开始读《黄帝内径》这本书,主要是关注身体的健康,而真正读进去后,才发现这本是不仅仅是对身体有意义,在一些生活方式和精神层面,又兼容了传统文化的一些“中和之气”,达到养身修心的目的。

  《黄帝内经》这本书家喻户晓,它作为一部国学经典不仅仅是医学生应该好好研究,它在养生方面也给我们很多启示,它指导我们如何才能顺应自然,以达到健康和谐的状态。《黄帝内经》给我印象最深启示最多的就是它的前几篇,如《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这几篇论述都在养生的原则和总纲上做了精当的论述,其中一些理念极具现实意义,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夫阴阳者,天地之常道,术数者,保生之大论,故修养必谨先之。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字,但其中蕴含的养生之道确实可以让人受益无穷的。

  很早就听过“天人合一”的理论,原来觉着很飘渺甚至有些故弄玄虚,在读过《黄帝内经》之后发现,人体就是法效天地生成的,只有真的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才能“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首先我觉得自己的作息习惯不仅没有类天地之道,相反,还有悖天地之道,既然要“法于阴阳”那一定得做到日出我起,日落我息。但实际情况是晚上熬夜熬到好久才睡,上午很晚才起床,这样时间久了就会发现气虚无力。我个人身体一向还是很好的,体质不错,因此我一向不注重这些,认为这些离我还很远,老了再养生也不迟。在读完此书后我发现养生要从现在做起,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大到情志,小到作息习惯,更要注重自己情绪的调节。

  另外现在正值春季,平时也没注意什么,在看过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后,知道春天气机是生发、条达、舒畅的,因此内心也应该是这样的。纵观《黄帝内经》,它不是一时一家之作,融合了几代人的心血,它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它也作为一部国学经典流传于世,其中一些理念值得践行。

  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去除无知;提高素养,除去愚昧;充实生活,丰富精神;滋润心灵,减少空虚;淡定从容,明辨是非。读书能使人时时闪烁着生命的光辉,让人欣赏到不同的生命风景,从而使自己灵魂欢畅,精神饱满而丰盈。静下心来,从读《黄帝内经》开始吧!

  医生《黄帝内经》读后感2

  大半个月的时间,做事与修学总是提不起干劲来找了堆借口来安慰自己。也对,该是冬眠的时间了;呵呵。好在绞尽脑汁想想自己有何许收获时,该是看了部分的《皇帝内经》吧;原文是皇帝与当时名医和臣子谈论时记载下的文字,古文初读时不难理解很容易可以知晓其意;阅到第六篇却犹感古时圣人们学医者不仅学术甚深也精通多门学术。

  中国的文化用博大精深形容也不为过,光是简单的一本1080个字《弟子规》就教育了世人一生的该遵循的德行;仲尼的《论语》更是深入浅出地向人们道出处于何地位何年龄该明了的事理;这次的《黄帝内经》才让我真正体会到读圣贤书是人生多有意义的享受啊。处于本能地我又开始质问自己,为什么经典的文学我们从小从未接触过呢?不读圣贤书的现代人还会有什么不敢做的么?如同孔老夫子所言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常听到家长和朋友谈起现在的孩子太不好带了,总是抱怨孩子们不听话不知道好好学习,老是捣乱的;出于礼貌我不能直接地告诉他们是教育出了问题,家长和教师是要明白身教大于言教的道理;太多经典的教育全被世人遗忘了,他们不在愿意遵循古圣先贤的理念,多可惜呀。如果今天是中国的xx向人民提议要多读中国文学,多学习古人们求学的精神;太平盛世就在当下。

  医生《黄帝内经》读后感3

  前阵子突然对易经,黄帝内经,难经和手诊等感兴趣,胡乱看了一通

  什么对人最重要,当然是身体健康了

  现总结一下看黄帝内经的感受,我认为一般人只要知道以下几点和一个图就够了,不要想成很神秘的。

  1。 五行和阴阳是中医的理论基础

  2。均衡就是健康。阴阳平衡,冷要取暖热要降温,成年了就该结婚不好单身,晚上应该睡觉白天该运动等;营养要均衡,不能太足,也不能缺乏,以前是营养不良而得病的多,现在是营养过剩而得病的多;七情六欲,满就泄,压抑就出问题,过了也出问题,适可而止;体育锻炼有益身体,挖掘人体极限的所谓奥运比赛就过了,有损身体了;饱一顿饿一顿最伤身体,举例如,今天吃1斤肥肉,而胆汁还按昨天的2两肥肉的标准供应,肠胃就不适;明天你改吃1两肥肉,而胆汁按今天的1斤肥肉量供应,多的胆汁只好存储起来,经常如此,胆囊放不下,就压缩,最后可能就结石了;一个部位太强,会打破平衡,影响上下,如金肺太强,不但克制肾水,而且反压脾土了,人体器官相互关联,一个出问题,会上下影响,继续下去就连锁反应了,如最初得某个病的人,而往往最后要其命的是另外一个病。

  3。 五行相生相克,具体看下图

  注:心肝肾脾肺是五脏,胆胃膀胱大小肠三焦是六腑

  肝胆属木,春季旺,青色食品补肝胆,酸味食品也有益肝胆,注意防风,肝胆旺易发怒等,其他类似。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范文第4篇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所谓“膻中者”,是指人体里边很特殊的一条经络――心包经,即心包和三焦,这是在五脏之外,中医里边加出来的一个脏器。膻中穴在两乳的正中间,是人体非常重要的一个穴位。

《黄帝内经》认为“气会膻中”,人体的气机在很大程度上都会通过膻中来表现。这里又涉及西医的一个概念,就是“胸腺”,胸腺是指膻中穴到肚脐之间的一条直线。

在人出生之前。胸腺是一个很大的器官,等到出生以后,它就迅速地萎缩。其实,这里边暗示着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就是小孩子之所以能用十个月来完成人类几亿年的进化,和膻中、胸腺是有密切关系的。

所谓“喜乐”,在某种意义上是指经脉特别通畅,如果经脉特别通畅,小孩子的发育就会特别顺畅。我们也会发现,人在婴幼儿时期长得非常快,基本一天一个变化,而过了青春期以后,人的生长速度就明显减缓了。这些实际上都和膻中非常有关系。

“臣使之官”,是说膻中是代君发令的。中医认为人体有心,同时有心的。即心包,心是不受邪的,而心包就有代君受过的功能。所以这个“臣使之官”就相当于所谓的宦官,代君行令。为什么要用它代君行令?因为传统文化认为。君主是喜怒不形于色的,就像心的喜怒也是不形于色一样。那么“形于色”的这个功能,要由谁来承担?就是心包来承担的。

心包主疏通气机

心包在人体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疏通气机。如果膻中闭塞,人们的气机就会很不顺畅。现在的人工作压力都很大,膻中这个穴位非常容易堵塞。因此,在日常生活当中,大家要经常梳理、按摩膻中这个地方,其实不难,用大拇指直接往下捋就可以。现在有一种做法,就是拍打膻中,不过我个人认为这种拍打对膻中的影响有点太过了,只要往下捋就行了。人如果生气,就可以往下捋一百下左右,这样对自己的气机会很有帮助。

常见心包经病及其中医对治

心包经的病症经常会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它会表现为“手心热”。心包经是沿着人体手臂前缘的正中线走的一条经脉,一直走到中指。人的手心里有劳宫穴,劳官穴也是心包经的一个重要穴位,如果心包有热,就会体现在劳宫穴上,即手心热。如何解决?大家可以拍打心包经,先按摩位于腋下的极泉穴,极泉穴是解郁大穴,属于心经穴位,然后沿着手臂前缘的正中线向外拍打。拍打心包经,对心包的一些气机非常有作用。

第二,有的人手心总出汗,这是心包不收敛的一个表现。因为心包经属于厥阴经,厥阴经就是主收敛的,如果不收敛。手心总出汗的问题就得不到解决。

第三,臂肘挛急。就是沿着这个肘臂,会出现“挛急”,即抽筋,或者是不舒畅、麻木。在临床上,这样的病人越来越多,他们总觉得自己手臂发沉、发麻,就是人已经出现心脏病或心包病的一个前兆。这种人一是工作压力太大,二是过度焦虑,阻碍了气机,造成了气血不通、经脉不通畅,导致了麻、胀、沉的感觉。

第四,腋肿。即腋窝下会出现肿痛,这个也是心包的病。如果再继续发展下去,就会觉得“胸胁盛满”,就是总觉得两个胸胁特别地胀。再继续发展下去就会“心儋儋大动”,心会“扑通扑通”跳得特别快,就像人特别紧张一样。

第五,是心脏病前兆的一个象,叫“面赤目黄”。就是脸会发红,如果红在眉心“如灯花状”。那就很不好。在道教医学里,眉心正中的地方叫印堂,如果这个地方发红,人“祸福在旦夕间”。如果印堂发黑,就更加不好,因为黑的颜色是肾水的颜色,水克了火,就会造成心脏更加重的病症。平常大家在照镜子的时候,要注意观察自己的脸,有些病的前兆会反映在脸上。

第六,嘻笑不休,即人一直收不住,总是呵呵乐的状态。“喜则神散”,中医讲究任何事情都不可以过度,喜也分正邪,如果是正常的嘻,那就没问题;如果人老是嘻笑不休,尤其是老人突然出现嘻笑不休的情况时,晚辈就应该多加小心,因为这是心神将散之象。老人的病情会加重。

曲黎敏,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山东教育电视台《名家论坛》专家。有深厚的国学素养,精通文字学、传统医学、人类学。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范文第5篇

实际上2000年前,《黄帝内经》早就提出过类似的观点,认为养生的要旨在于“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精神内守、不妄作劳”。这些养生法则涵盖了饮食、心理、运动等方面,并且更强调行为养生,可以说中华养生提得更早、提得更好。

可惜千百年来,这些经典语言很少在群众生活中流传。其原因方方面面,其中可能有一点,是古汉语的语境与现代汉语的差别较大,人们不习惯在日常起居中张口闭口“之乎者也”。

所以在多年的科普工作中,我特别喜欢编“歌诀”,把古人的养生精髓思想与现代人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编成通俗有趣的歌诀,使它们能在群众中口口相传。

养生防病智慧歌

《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堪称经典。如今,“治未病”思想深入人心,“治未病”中心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如果你觉得“不治已病治未病”这句话拗口,也记不住孙思邈所说的:“常需安不忘危,预防诸病”,那么来唱一唱《养生防病智慧歌》吧!

养生防病智慧歌

看病难来看病贵,

治未病是大智慧。

养生防病最实惠,

大大节省医药费。

自己身心少受罪,

家庭亲人少拖累。

和和谐谐好社会。

今天投入预防几十元,明天节省医药费百千元,后天节省抢救费上万元。怎么样?这样一说,你记住了吧?

“养生四有”动静歌

我从事中医诊疗50年,从事中医科普30年,在研究实践感悟中华养生,提炼出“养生四有”的心得——心胸有量、动静有度、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根据“养生四有”法则编的歌诀很多,这里难以一一呈现。且拿“动静有度”一说。《中外卫生要旨》里说:“劳心者,不可不劳手足。”看不懂?记不住?“三好学生”的概念很熟悉吧—— “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德、智、体、美、劳”,也耳熟能详细吧?对了,就是这个“劳”,不是操劳、劳苦,而是操作、运动。

劳有度歌

德智体美劳有度,

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工作五十年,

幸福生活一辈子。

这里再推荐《健身动腿三步曲》和《两游一拳歌》。

健身动腿三步曲

第一步——逍遥自在是散步

第二步——世上最好是走步

第三步——健身健心是跑步

两游一拳歌曲

健身健美的运动——游泳

怡情快乐的运动——旅游

动中养静的运动——太极拳

怡情养生快乐歌

“养生四有”法则中,我认为“心胸有量”最重要。喜在心里,笑在脸上,笑由喜起,喜由趣生,妙在情趣,时时感受生活的情趣,疾病愁苦无从乘虚而入。《黄帝内经》里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是这意思。

相传,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布鞋,小女儿卖雨伞。老太太天天长吁短叹:如果下雨,大女儿的布鞋难卖;如果天晴,小女儿的雨伞难卖。有个聪明人见她总是愁眉苦脸,便劝了她一句:“您的运气真好,下雨的时候,您小女儿的雨伞卖得好,天晴的时候,您大女儿的布鞋卖得快。”老太太听了,立刻开怀大笑。

这个故事很多人都熟悉,说的是心态左右心情,退后一步天地宽的道理。所以,先送大家一首《不气歌》

不气歌

人生就像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

为了小事发脾气,回头想想又何必;

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

我若气死谁如意,况且伤神又费力。

怎样才能这也不气、那也不气呢?很简单,就是要放宽心,心知足常乐心常宽。没事多唱唱《宽心谣》吧!

宽心谣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每月领取退休金,多也喜欢,少也喜欢。

少荤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

新旧衣服不挑拣,美也御寒,丑也御寒。

常与知己聊聊天,古也谈谈,今也谈谈。

全家老少互慰勉,贫也相安,富也相安。

内孙外孙同样看,儿也心欢,女也心欢。

早晚操劳勤锻炼,忙也乐观,闲也乐观。

心宽体健养天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相关期刊更多

华夏文化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

淄博师专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江苏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