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动漫艺术设计论文

动漫艺术设计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动漫艺术设计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动漫艺术设计论文

动漫艺术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动画漫游;建筑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各行业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以科技为依托的虚拟现实技术,是现代前沿科技的代表之一。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同样如此,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与欣赏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对于居住环境也提出了人文、绿化等要求,“未动工,先见形”已经成为建筑与环境设计行业的基本要求。建筑动画漫游应运而生,在现在乃至将来都是艺术设计领域热门的概念。

一、动画漫游中的建筑环境设计

建筑动画漫游是在科技的依托下,将环境艺术设计的思维方式与创作手法和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根据规划设计图纸将建筑、园林景观以及各种生活配套设施等诸多环境艺术设计元素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展现出来,是现代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领域普遍采用的一种较先进的科技手段。近年来,随着数字科技的进步,建筑动画漫游在国内外都得到了更多的运用。与以往的建筑环境设计方式相比,建筑动画漫游有着前所未有的人机交互性特征,其制作呈现的真实建筑空间感和大面积的三维地形仿真,都是传统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所不能比拟的。建筑动画漫游能够较为全面地展现建筑整体的建成效果,甚至可以通过虚拟技术制作出实拍所无法展现的镜头,有利于建筑设计师将设计思想准确无误地体现在建筑环境设计中。通过建筑动画漫游,人们能够提前看到未来居住环境的概貌,感受到未来家园的美丽景象。目前,房地产商在开发项目之前,往往会将整体设计理念通过三维图像技术进行综合体现,对整体的建筑环境进行现实模拟,展现未来的设计效果。在建筑动画漫游中,人们可以在虚拟现实的三维环境下,用动态交互方式对未来的居住环境,包括室内环境、室外景观、生活设施等方面,进行身临其境的综合体验与全面审视,可以在任意的角度与距离仔细观察每一个场景;人们能够选择多种运动方式,自由控制浏览路线,通过行走、驾驶或者飞翔等不同的运动方式,选择多种路线进行观察。而且在整个漫游过程中,还能够实现多种设计方案效果的切换,人们可以感受不同设计方案中不同的环境设计效果,从而获得强烈、逼真的感官冲击和身临其境的体验。

二、动画漫游制作中的环境设计思维

虚拟现实中体现的环境艺术设计,是通过动画漫游的视觉形式而体现的一种环境设计展现方式,可以为观众提供更直观的视觉参考,也是人们了解环境整体设计的便捷途径。在建筑动画漫游中,关于环境建筑场景的设计需要遵循如下几种思维方式。第一,建筑动画漫游中环境设计的整体思维方式。在这里,整体思维也称为系统思维,它认为整体是由局部有序组织构成的,并且要求综合、全面、整体地把握设计对象。在进行建筑动画漫游的整体环境设计时,设计师自始至终要保持一种整体、全面、系统的创作理念,并且要在设计制作过程中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整体来看,建筑物设计、景观设计、场景设计或者内部装饰设计,在整个动画漫游制作中都属于局部设计,这些局部设计中要体现整体思维的内在特质。在实际的建筑环境设计过程中,局部设计的设计师,如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之初就要与主创人员进行沟通与交流,并达成统一的创作意图与目标。景观设计师要从宏观上整体把握整体动画漫游制作的景观造型、色彩与情景基调,从整体上驾驭动画漫游作品的关系框架,因为景观设计在整体的建筑动画漫游中能够起到衔接的作用。在一些具有复古风格的现代传统建筑设计中,设计师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系统地进行设计,一般环节为搜集素材、整合材料、创新设计等。首先要搜集素材,传统风格的建筑设计素材搜集一般包括考古资料、实物素材以及当地居民生活方式、建筑营造方式甚至气候特征等多方面。其次是整合材料,对于搜集到的所有素材,要根据整体设计需求进行整合、归纳,目的是使素材条理化、系统化、合理化、简洁化,为整体设计提供直接的参考数据和相关资料。再次是创新设计,根据所整理出的设计素材,先要设计出整体规划的平面图纸;再根据整体动画漫游制作的意图与目的,包括风格、色彩基调等,进行局部的建筑与具体物件设施的设计;到后期还需要将局部的个体设计放在整体的大关系中进行调整。总的来看,动画漫游的整体制作过程也就是由整体构思到局部设计再到整体调整的过程。因此,建筑动画漫游本身就具备整体思维的特性。第二,建筑动画漫游中环境设计的辩证思维。辩证思维遵循唯物辩证法的规律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环境艺术设计源自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审美需求,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审美对于设计师的思维与设计方向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建筑动画漫游同样需要遵循此理念,在已有的技术条件下,设计的过程更关注市场的供求关系与人们审美的演变。现阶段,通过现代科技艺术形式,以动画漫游的方式带领人们进行仿真体验,其设计制作过程要求设计师以开放性的眼光进行设计,用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的观点完善素材,参照当地环境特色、建筑美学、园林景观规划等,综合受众的通识审美特征,在变化与对立中寻求统一,用一种辩证思维的方法理解并指导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建筑动画漫游制作。优秀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要求实事求是,符合当今的国情,并对当地风土人情、环境气候尤其是受众的要求有适当的体现,在建筑动画漫游设计中同样如此。动画漫游中的主体设计要根据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建造材料与技术、地方独特气候综合考量,现代建筑设计也是根据这些影响因素构成的。因此,在建筑动画漫游中,用唯物辩证思维进行设计制作,就能够设计出符合当地民俗文化与大众审美要求的动画漫游作品。第三,建筑动画漫游中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意思维方法。创意思维可以被理解为设计师在针对设计对象进行设计的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设计师通过想象、组合与创造对设计对象的主题、内容以及表现形式进行观念性的创新构思,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意念或者系统,使创造主体的内在属性上升为大众能够接受的具象表现。一般情况下,创意思维包括形象、直觉、抽象、灵感、收敛、发散、联想、逆向等多种思维方式,有独特性与趣味性,是具有创造性的一项行为活动。环境艺术的动画漫游设计更需要较强的创意思维,以提升设计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与趣味性。在建筑动画漫游设计中,设计师还要注重设计对象的科学性与真实性,通过多种途径,依据自身经验与学识,得到合理、准确的数据,从而设计出逼真的场景、道具、主体建筑等。在设计中,设计师需要运用多种创意思维的方法,综合整体动画漫游的基调,进行设计造型,完成既与主题要求相符又形象逼真的动画漫游形象。

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与虚拟现实技术的融合,以动画漫游的科技艺术形式提前展现设计师的思路与创作,让受众在仿真体验未来居住环境的同时,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对设计方案进行考察,更加全面、直观地感受未来的居住环境,彰显了环境艺术与虚拟技术不同领域的文化艺术多元化的交互式发展。在环境艺术设计创新发展的道路上,跨学科、跨领域的发展模式能使设计师拥有更广阔的思考范围,从而挖掘出新的作品与艺术形式。

参考文献:

[1]王晖.虚拟现实动画技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现代装饰(理论),2012(7).

[2]田世彬,韦凯.谈虚拟古迹漫游动画的场景设计思维方法.艺术教育,2009(1).

[3]潘祖尧.古为今用——现代化传统建筑设计探索.现代城市研究,2002(2).

[4]杨洋.虚拟漫游在小区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动漫艺术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现状;就业

计算机图形设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观念的提高而不断发展。通过计算机软硬件的进步,计算机绘图软件也逐渐成为设计行业表现手段的主流。所谓计算机数码图形就是设计师通过计算机技术表现设计意图,最终以电脑图像的方式告知客户,使客户清晰理解设计师的设计意图和创意,是一种对比传统手绘更为直接,更加有效的表现方式。

一、计算机数码图形艺术设计的起源

计算机的出现和应用,使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计算机数码图形起源于计算器图形软件技术的产生,计算机数码图形辅助设计的研究构想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但最早应用的计算机图形技术是在196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伊凡・苏泽兰特在美国计算机联合会会议上发表名为《画板》的博士论文,从此开始了计算机图形设计的发展历程。他从1950年开始开发通过图形技术来处理人与计算机交互对话的操作系统。1963年,这套以主机、显示屏、光电笔和键盘为工作的图形画线系统得到实现。,这套图形画线系统的开发,使用户可以运用电脑画出直线、复杂曲线以及简单的标准部件。

我国计算机图形技术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与国外计算机图形技术发展的轨迹相似,国内计算机图形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基本上是从各高等院校发展起来的。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以及计算机的普及,在艺术设计领域中,计算机数码图形技术开始逐渐被人们应用和认可。

二、我国计算机数码图形艺术设计的现状

中国数码图形行业近几年来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的状态,备受瞩目。目前,数码图形行业在我国已经形成一个以技术为基础的视觉艺术创意产业。关于这个行业目前的现状如何,主要从事哪些领域,以及发展趋势和就业前景,都有很大的分析价值和探究意义。我国数码图形行业起步大约是从2000年开始,经历了10年的发展,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几个大的城市,有着相当好的发展势头,但相对于美国等国外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计算机数码图形行业仍然处在相对幼稚的发展阶段。随着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进行视觉设计和生产的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形成,数码图形的概念正随着应用领域的拓展在不断扩大,并在不同领域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趋势。

数码图形行业是电脑技术和创意艺术的结合体,几乎涵盖了计算机技术进行的所有视觉艺术创作,包括游戏美术、三维动画、影视多媒体特效、建筑设计等。纵观2010年我国数码图形行业发展状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领域:建筑效果图、影视制作、动漫设计和游戏美术。

1.建筑效果图。是指以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以建筑产品为对象的设计手段,充分地利用了模拟仿真技术,主要通过图形软件实现。建筑师可以虚构出一个三维场景,用动态交互的方式全方位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客户和消费者进行身临其境的观赏。数码图形技术带出的建筑可视化产业,拥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但目前国内建筑师在这方面的技术大多处于中低端水平,导致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2.影视制作。数码图形影视制作主要体现在影视后期加工、栏目包装和电视广告设计等方面,运用电脑合成特效去实现摄像机和人工道具无法实现效果,在更好达到制作者意愿要求的同时,也给广大电影电视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盛宴。国内每年都会推出几部以追求极致画面水平和场景的电影电视作品,并且在商业运作机制的配合下,大都取得了相当可观的赢利效果。然而,由于数码图形影视制作的成本极高,市场容量有限,再加上影视观众口味的日益挑剔,其带来的商业赢利效果在逐步弱化。

3.动漫艺术。它是数码图形行业中最为人熟知的领域。近些年来,随着国外电影类动画大片在国内的火热上映,精彩逼真的视觉效果带来的巨大赢利,引发了我国动漫艺术产业革命的爆发。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我国培养出了大批动漫艺术专业人才,与此同时,从事动漫艺术开发创作的企业也日益增多,国产动漫作品也如同雨后春笋般相继诞生。

4.游戏美术。相比于前面三个领域,从发展前景还是最终赢利效果上来看,数码图形游戏美术产业都明显优胜。

凭借令人瞩目的发展速度和不断丰富的产业元素,网络游戏出版产业正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文化休闲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成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数码图形行业就业分析

数码图形行业的就业情况是近些年来的热议问题。通过上述对2010年数码图形行业四大领域的市场状况分析。从人才需求的角度上来看,目前,建筑可视化领域缺乏高端水平人才;影视制作领域由于制作成本昂贵,人行门槛较高,难以进入:动漫设计领域人才基本处于饱和状态;游戏美术领域对数码图形人才的需求量最大,并且在未来五年内都将保持着较大缺口。

一个优秀的数码图形游戏人才,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基础和高端的技术水平。随着国产网游进入新纪元的到来,游戏美术水平成为了最基础的专业技术衡量标准。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并未设置游戏美术学习专业,而社会上绝大多数游戏动漫培训机构也大都偏向于游戏程序开发和网页设计类,这给广大立志投身游戏美术行业的学生造成了无处投医的局面。未来五年内,中国数码图形行业总体处于高速发展状态,而游戏美术作为主力领域,未来市场前景不可估量,但随着从业人数的增加,竞争也会愈演愈烈,因此,谁能尽早一步踏人游戏美术行业,谁就能率先获得高薪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邓庆尧.环境艺术设计[M].山东美术出版社.

动漫艺术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教师教育教学过程

近年来,高师美术教育在“艺考热”、扩招热及火爆的艺术品市场推动下,其办学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数高师院校打破了单一培养教师的传统,面向市场设置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形成一种办学模式多元化的强劲态势。同时,在基础教育新课改和以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推动下,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学过程数字化两种趋势也十分明显给高师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培养目标趋于多元化

(一)设计艺术成为高师美术教育新的生长点

传统上,我国美术教育大体延续着美术学院工艺美院和高师美术教育三大类型并存的格局。其中,美术学院设置国、油、版、雕、史论等传统专业,培养专业美术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工艺美院以实用设计门类划分专业,培养应用型专业设计人才;高师美术教育大体沿袭了美术学院的专业设置,以培养各级各类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为专业培养目标。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这种格局开始发生变化。社会对纯艺术类人才需求量不断缩小,中小学美术教师在大中城市也渐趋饱和,而设计类实用型人才需求量逐年递增。至90年代,设计类专业成了中国美术教育的热点。全国各大美术院校都争相开办设计类专业,而高师美术院校也不甘落后,相继增设了“平面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以教育部属六所师范大学为例,华东师范大学设有综合绘画、美术教育和环境艺术设计三大学科,并按“综合绘画和美术教育”、“环境艺术设计”两个方向招生;东北师范大学设有美术教育、油画、水彩画、中国画、雕塑、环境艺术与服装艺术设计、装潢艺术与电脑美术设计等7个系,其中只有美术教育系为师范类专业;陕西师范大学设油画、国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四个系,并按照美术教育、绘画、装潢设计三个专业培养人才;北京师范大学下设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专业,专门培养从事美术、书法、艺术设计教学、创作、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人才;西南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绘画及雕塑四个本科专业,只有美术学为师范类专业;华中师范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设计为非师范类专业;华南师范大学现有美术学、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三个本科专业,设有美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新媒体艺术等系,多数为近年来新兴的非师范类应用型专业。

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席卷全国的大学综合化总趋势的一部分。从高师美术教育的角度看,这种综合化趋势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美术教育的综合化。在以往,美术学专业有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之分在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师范类”被“教师教育”所代替。这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而是为培养主体多元化开辟了道路。当前,不少艺术学院都开设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其在师资、科研、教学基础等方面的优势立刻显现出来,并对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劲的挑战。二是教师教育综合化。近年来,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1991年,在欧洲教师联合会上,由欧共体12个成员国60位专家共同提出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口号,认为“大学应该在教师培养和培训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国,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工作,在有条件的综合高等学校中试办教育学院。

2003年11月,全国一百多所非师范类院校召开会议,共同《非师范院校积极参与教师教育的行动宣言》,明确指出:“中国教师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从数量满足向质量提高转变的历史新时期。实现这种转变,鼓励师范院校综合化和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其办学经费充足、硬件设施先进、学校认同感较好等优势,他们的毕业生后劲足、适应性强,更加受到中小学校和同行的好评,这也成为高师院校实现培养目标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二)培养目标多元化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专业的多元化根源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科专业的综合化。但在现有的高师本科教学模式下,学科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化二者间存在着不可协调的矛盾,因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是大势所趋。主要途径有:一是形成“大美术”的理念。今天,美术在人们的观念中除了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外,还有建筑设计、工业造型、服装设计、家具设计、环境设计、广告设计、染织设计、装潢艺术、多媒体网页设计等等,在这些专业中还可以分出多个分支,它们都是美术的范畴。二是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当前,多数高等师范院校都撤系建院,并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学生入学后不分专业,统一进行基础教学,在充分了解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及就业形势之后,再由学生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少高师院校,已经开始试行弹性学制和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1)“2+2”的小学师资、“3+1”的中学师资培养模式。小学师资前两年学习基础公共课和主修专业,后两年进行辅修专业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学实践;中学师资前三年进行基础公共课、主修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学习教育理论并进行教学实践。(2)辅修及双专业、双学位模式。许多高校都允许学有余力、并对教师工作感兴趣的学生选择辅修教育类课程,修读双专业并获得双学位,为其以后取得教师资格证打基础。(3)“4+X”的教师教育模式。其中,实行“4+0”模式者,学生毕业即就业;实行“4+2”模式者,学生本科毕业后再读两年硕士学位,培养目标是重点中学的骨干美术教师;实行“4+3”教师教育模式者,采取本硕连读的办法获取硕士学位,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美术类高校担任专业课教师。

二、教师教育趋于专业化

(一)“教师专业化”已经从理论走向现实

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技能训练,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职业意识更倾向于是一个画家而非美术教师。这种状况随着教师地位的提高,尤其是随着“教师专业化”理论的提出而有所改变。教师专业化理论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卡尔·桑德斯(CarrSaunders,A.M.)于1933年提出来的。1986年,卡耐基公司和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的《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两份报告,指出公共教育质量只有当学校教育发展为一门成熟的“专业”时才能得到改善。在我国,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明确提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2000年,《职业分类大典》也将教师归人“专业技术人员”。

从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全面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这些都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奠定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教师专业化是针对其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性不突出,以至于产生较大的职业可替代性提出来的,意在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和专业地位。尽管与“画家”的名头相比,美术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仍比较低。但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美术教育必将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职业而获得普遍的尊重。

(二)促进专业发展是高师美术教育的义务

在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本质上看仍属于职业教育,其课体系基本上是参照美术学院绘画专业设置的,教师专业化程度很低。为此,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三个层面来提高未来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一是加强专业课教学。教育部于2005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明确指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根据这一目标,《课程方案》从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提出了五条规格要求并从课程体系中辟出一个专门领域——“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其中“中小学美术教学论”与“美术教育实习”为必修课,“中国美术教育史”、“教学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外国美术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为选修课,其目的就在于体现课程的师范性。二是增强人文内涵。多年来,我国的高师美术专业一直以培养画家、雕塑家和设计师为取向,注重专业技能课训练,忽视美术史论课学习,这种知识结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也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这在美术课程观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在新课程方案中,美术欣赏课被放在突出位置。它不仅需要教师对美术实践有亲身体会,更需要教师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因而需要在美学、美术理论、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乃至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有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还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有一定的修养,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人。三是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一般说来,教师的知识可分成两类,即“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其中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在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师美术《课程方案》中的实践性课程达20—22周之多,其中包括社会实践(军训、社会调查、就业指导、劳动等)、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答辩、艺术实践、艺术考察等,这些都有利于推动学生的专业发展。

三、教学过程趋于数字化

(一)数字化改变了人们关于美术的感知方式

一般认为,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纸、布、木板、粘土、大理石、塑料等,通过造型手段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艺术形象。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们关于美术作品的感知方式越来越技术化了。上世纪90年代后,数字化的印刷、摄影技术高度成熟,大幅广告、精美照片、时尚杂志、网络世界、数码影像等,凡是能够吸引眼球的功能都被商家广为采用,以致导致人们普遍的审美疲劳。而关于美术创作的经典手法,也被数字化时代颠覆了。以前,从设计到完成一幅作品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而且对手绘技术要求很高。现在,人们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摆脱了铅笔纸张、直尺圆规、颜料调色盒等绘画工具限制。即使是一个没有受过专业美术训练的人,只要使用Photshop等普通绘图软件,也可以制作出令人满意的图片来。不仅如此,数字时代还促生了以美术学为基础的创意产业,尤其是广播、电视、动漫、环境、设计、广告等新兴产业的迅速成长,对高校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大的拉动。为适应这一需求,许多高师类院校都开设了基于信息技术的艺术设计专业。比较典型的有;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电影、电视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三维动画创意及制作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电影、电视、广告、新传媒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后期合成、电脑剪辑、特效制作以及影视作品技术处理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游戏动画设计专业,主要培养能够在游戏制作领域胜任原型设计、模型制作、纹理制作、动画调试等岗位的工作,并进行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技能型人才,等等。这些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结构与传统美术人才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他们所从事的美术活动很难以传统的美术概念来界定与归类,但往往又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因而也引领高师美术教育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动漫艺术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高职学生的就业已成为高职院校能否持续发展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开设情况和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了当前电脑艺术设计人才岗位职业能力的现状以及造成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职业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电脑艺术设计 岗位 职业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的艺术设计院校和与设计相关的专业在全国遍地开花。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大量扩招,培养的艺术设计人才也越来越多。表面上看,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电脑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进程远远滞后于人才需求,高等技术型人才在人才数量上与社会需求的比率还是比较悬殊的。因而,培养一批熟练掌握电脑艺术设计的基本知识,具有电脑艺术设计创意的基本技能,能从事电脑艺术设计、制作的高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电脑艺术设计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岗位职业能力

电脑艺术设计的方向很广,有影视动漫、环境艺术、工业造型、还有平面设计等,我院定位的是平面设计方向。据调查显示,平面设计专业的就业岗位群有:广告公司、包装公司、企业形象策划师、各类媒体网站美工等。

通过对目前从事电脑艺术设计的人员调查统计,结合行业规则,作为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要胜任上述职业岗位应具备如下职业能力。

1、知识能力

必须掌握宽广扎实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及艺术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平面、三维效果图、网页等电脑设计与制作能力;具有根据不同工作岗位综合运用电脑图形图像软件的能力;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2、实践能力

能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及时准确地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能积极主动地解决所在岗位的难题。

3、社会能力

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自我推荐和择业能力。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具有一定的项目配合、组织管理能力、协调配合能力,能综合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与他人合作。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具备较好的创作思维与创作素质。

二、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岗位职业能力的现状。

1、学习内容偏多,对设计作品缺乏创造性表现

在对开设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高职院校和相关公司的调查中发现,由于我国高职院校现行教学计划中,课堂教学的安排和现有教学体制存在许多不足,学生课堂内容偏多,长期以来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和务实性。学生作业只重电脑表现,不重务实性设计,追求对电脑软件的操作,而忽视对设计理念的表现;更缺乏实践创新的能力,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多借鉴原有的案例,而缺少对新项目的思考与创新。

2、知识结构单一,设计作品没有很好的与市场接轨

高职院校在办学水平和能力上条件限制,延用了传统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教学体系培养下的学生专业面过窄,知识结构单一,社会适应性不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必须加强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以适应新环境和市场的需要。而适应市场需求的岗位职业能力,恰恰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最需要的。所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我们当前人才培养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加剧,企业对人才实用技能要求的进一步提高,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问题日益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轻设计理念及原理,一味强调电脑制作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由于地域限制以及国家对不同教育层次的资金投入差别,高职院校的师资和相关条件的投入明显不足。高职人才培养评估与考核将是否有实践操作经验,双师资格作为衡量教师好坏的标准。目前从事高职电脑艺术设计教学的教师有一些是计算机教师,他们电脑操作技术熟练,但缺少艺术素养和设计表现能力。因而教学中,忽视设计理论的教学和研究,过分强调电脑操作。长期以来存在的重电脑操作实践,轻设计理念的现状,影响了学生审美能力,手绘能力。学生在学习或工作时,只重电脑表现,不重务实性设计,设计缺少灵魂,作品苍白无力。

2、 缺乏主动的认知与贯通、缺乏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据调查显示,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学生自身对专业的学习不够深入,不够认真。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专业基础较弱,感觉到学习跟不上步伐,自信不足,转而投入到游戏、社团或是其他活动中,把学习放在了次要位置,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

(2)、院校与市场的衔接交流不够。目前绝大多数的专业尤其是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是在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品牌策划等行业兴起后开设的,可谓是针对市场设专业,其发展前景是可观的。然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上却与市场衔接不够,缺少交流,不能更多地将学生置于市场中去锻炼,不能充分地给予学生调动创新思维和开阔创新视野的条件,因此学生的创作就成了闭门造车,没有取其精华,显得不是很成熟,因而没有市场竞争力,市场需求更无从谈起。

四、 提高职业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德国魏玛市包豪斯设计学院提出的影响全球的设计理念:“设计=艺术+技术”的完美结合,那么要求高职教师配备上需考虑到艺术和技术两方面,所以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最新的艺术设计理念和电脑操作能力,还要有时代性和前瞻性理念,能够把两个方面完美地融合到一起,才可以自由地引导学生表现创意,而不会受制于技术。建设一支师德良好、具有较广博的文化修养且精通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办好高职教育的重要保证。

2、 产学研结合

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尽可能让学生明确本课程在实际运用中的作用,明确该课程的设置目的。将市场实际项目引入课堂中,本专业是一个与市场紧密结合的专业,在教学中以实际项目带动教学,让学生面对市实际项目,基于工作过程来解决问题。

高职院校可寻求与设计公司和企业的联系,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同时,通过校企联合进行设计专业产学研的结合,建立设计、制作与安装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这样可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整合更多的优势资源。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加深对专业的认识,扩大知识面,使学生感悟到学习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提升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松江 高职高专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职教论坛,2010.5

2、梁 伟 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与思考 宿州学院学报,2011.3

动漫艺术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 艺术设计 实践性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于振丹(1965-),女,吉林吉林人,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美术与设计教育。(辽宁 沈阳110034)

[课题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以就业为导向艺术设计课程体系框架构建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J09DB25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5-0161-02

艺术设计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属于实用艺术范畴,它是现代化、工业化生产条件下,运用科学技术与艺术综合的方式进行的艺术设计、装饰设计的一种创造方法,是一门和社会接触非常密切的实用性社会科学。加强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建设是专业教学的核心目标,只有重视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才能使艺术设计教育真正达到与企业、市场需求无缝对接的理想目标。

一、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的总体方案

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的总体方案是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在不断调整教学计划、改革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重新设定教学大纲及教学体系。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无论是设计理论、设计软件操作训练,还是主题设计都应紧紧围绕实际应用这一主线,强调课程间的交融,力图使各门专业基础课程真正成为设计学科的底蕴支撑,使所学专业内容达到学以致用,使课程本身结构及学科之间结构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具体来讲,一是课题组所有专业教师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进行了总体的调研;二是了解、借鉴了多所先进职业院校同类专业的教学与实践的环节、内容及人才培养模式;三是组织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艺术设计系教师积极参与国家艺术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的高职高专艺术设计基础课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国内外教学理念、训练方法,参与广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讨与学习,进一步了解了广告人才培养过程中所需的设计基础能力的重要性;四是鼓励课题组教师到企业第一线锻炼学习,通过对现代设计行业的深入了解,取得第一线实践经验并且运用到实际教学中。通过广泛学习与了解,认真研究如何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人才培养,将原教学计划进行修改,根据我院电脑美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学制特点,在实践环节上突出动手实践能力与设计创新实战能力的训练,加大与设计企业的合作力度。

二、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内容的实施及过程

(一)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法

1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创新设计实践性教学体系。以往艺术设计系各专业课程偏重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与市场相脱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相对保守,没有区别于普通美术院校。在实践能力上,学生缺少对设计应用理论知识的了解与掌握。通过聘请企业专家、优秀毕业生以报告或座谈的形式,面对面介绍设计前沿形势、岗位需求,提高师生对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明确专业实践不仅是专业实习的内容、任务,更是各专业课程实施实践教学目的的核心过程。优化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做好实践教学规划,形成以校内实验、实训室为纽带的专业基础实践、专业课题实践与综合实训及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注重能力培养的互动型实践课程体系。

2 专业基础课实践教学的改革。基础设计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手绘创意表现能力、电脑软件设计表现、综合材料运用与创意能力为主的专业基础实践技能训练课程,培养学生的手绘、手工造型表现能力,使其掌握形态构成的形式美法则与规律,掌握多种材料性能、工艺手段及多种设计软件的表现能力,用具象形态与抽象形态进行主题创意的思维训练与表现能力训练。通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改革,使专业基础训练达到成为专业设计能力的底蕴支撑,达到基础专业性、时间快速性的目标。

3 课题式专业设计实践教学的开展。(1)以课题设计形式设计,开展专业教学。设计课题可由教师或学生到企业选择具有针对性的课题,了解企业背景与需求。把企业的制作任务、设计方案、商品包装、产品广告、企业形象等实际项目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与相应的手绘设计表现、电脑设计表现、商业广告设计、商品包装设计等技能学习有机结合,并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加以实施,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进行实践教学,从而加强学生市场意识、经营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对一个项目的渠道、素材收集、功能论证、方案设计及其表述到实施过程和评价依据等都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在印刷工艺课、书籍设计、包装设计等教学中,进行必要的现场教学、企业调研,有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使用价值与功能的具体认识,提高学生兴趣,增加实战经验,实现设计标准市场性、效果客户化的目标。(2)结合专业协会、企业等设计大赛内容,确定专业教学课题选择。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设计大赛,在教学、资金等方面给予学生大力支持,使学生通过参加各种设计大赛来开阔眼界,与时尚接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 拓展实践基地建设,为师生提供更好的实践空间。(1)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从事、参与社会上的设计活动,将教学和实践结合起来,随时了解市场信息与设计动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教学实践能力。(2)发动艺术设计系的专业教师广泛联系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针对具体教学实际问题进行现场教学,使学生将设计原理及设计知识与技能在实践运用中加以理解,为今后从事设计行业积累丰富的经验。此外,还应加强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到企业实践,了解企业工作环境、生产流程、基本技能,参与企业的实际开发的工作,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社会竞争力。(3)我院与省内知名设计企业、公司建立起了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聘请了大批具有第一线工作经验的设计师作为校外实训指导教师,能够安排大量学生到设计企业第一线进行实践教学。真正做到了学习与工作、课堂与实践、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使专业设计教学实践成果更多地实现产品转换。

(二)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讨论、调研、确定课题整体方案;第二阶段:具体学科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框架研究;第三阶段:具体专业课中实践性教学方法的实施与探索;第四阶段:总结整理,形成教学实践论文;第五阶段:作品成果汇报,找出不足,提出下一步改革目标。

三、教学改革的成效

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按社会人才需求规格调整了高职艺术设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建构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框架,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标准的实践课程体系为研究方向。课题组还探讨了普遍存在于辽宁省高职艺术设计教育领域中存在的

盲目、封闭、自由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行业提供的资源和要求,强调以就业为核心,采用实用、实战、实际、实操、实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初步实现专业设计课程内容项目化、训练流程化、知识运用化、技能实践化、要求公司化、成本经济化、效益市场化的实践目标,有效提高学生设计的实践能力。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有助于使学校专业教学直接转化为职业技能教育,实现艺术教育行为的产业化、商品化。教师对设计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观念更新了,通过多种教育教学实践,学生也能切身感受到实践教学的作用及设计实践课程的重要价值,改变了以往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观念。对专业理论与设计基本技能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掌握,学生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意思维与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在广告设计、书装设计、VI设计、手绘POP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中得到了验证。此外,几年来我们还积极组织学生参观、参与校内校外画展及设计大赛,举办课后作品汇报展,拓展教学空间,为学生创设多方面的学习和锻炼机会,师生积极参与企业设计服务活动,并在各项参赛项目中均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教师的科研实践成果

以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我院教师取得了丰硕的科研实践成果。第一,教师主持了多个科研立项项目。第二,教师出版了多部相关论著、教材。第三,教师发表了多篇相关领域的论文。第四,教师发表了多部艺术作品。第五,教师参与了多个企业服务的项目,得到了企业的认可,为企业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学生的专业实践性成果

我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平面设计之星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包装设计大赛、绘画、动漫设计与原画大赛、大学生科研等实践设计活动,其中获国家级人选及奖励12件,省级作品32件,市级47件,大学生应用实践科研15项、专利12项、大赛作品6件、优秀毕业设计20件、组织学生作品展十余次及写生作品展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