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共设施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美国是一个社会化程度很高的国家,它在公共设施建设和管理方面的一些方法和措施对我国城镇化发展很有参考价值。在这里,我们从教育、文化、体育、医疗、交通和环境几个方面讨论了美国城镇建设的现状,以期对我国公共管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所启示。
关键词:公共设施;美国;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01
美国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除了国民人均收入处于世界前列之外,整个国家的公共设施建设和管理也非常规范。如美国在小城镇的交通、通讯、排污等公共设施建设上,政府考虑的非常长远,至少使用50-100年限而设计,避免重复建设。在这里有一点很重要,美国这个国家特别重视标准化,什么物品的制造都是先设立个标准,然后地方政府、企业或个人就参照该标准进行规范化建设,充分体现了19世纪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的深远影响。当前,中国正处于城镇快速发展和扩张期,很多大城市周边新兴起一些卫星城,这些卫星城是对大城市的有力支撑和资源补充。如果在城镇建立之初就能进行全盘、有效的战略规划,那么不但短期之内可以节约社会资源,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长期来说,对于社会的稳定和文明建设都将非常有益。因此,本文从教育、文化、体育、交通、卫生、医疗等几个方面讨论美国城镇的建设现状,希望能对中国城市建设和管理有所启示和帮助。
一、幼儿、中小学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完备。
美国K-12教育是国家规定的全民义务教育 [1],包含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这个阶段的教育是免费的,经费来源主要是财政收入。各个城镇中小学教育的基础设施差距不大,基本都满足国家规定的标准,师资力量因学区不同而存在差异。好学区的学校得分较高,如波士顿周边的Newton学区学校得分一般都在8分以上,最高分可以得到10分的满分,而Dorchester学区学校的得分相对比较低,一般在6分左右。除此之外,职业技术培训和社区大学成为城镇社会要素之一,尽管不同地方院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但人人都有机会得到专科及以上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养机会,这就为全民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二、文化设施开放程度高。
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中心等都是人们文化生活所需,对人们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在美国只有一些较大的人口比较多的城市才会同时拥有以上这些文化设施,但图书馆却是每个城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图书馆里的图书、音像、视频和不定期的讲座、培训对公众都是开放的,并且大部分都是免费提供,很多家庭和儿童在这里享受一起阅读的快乐时光。
三、全民参与体育锻炼和比赛活动
强身健体是人们的一种自我需求,也是国家对国民的一个基本要求。要想达到这个目标,体育基础设施就必须多样化。美国城镇的中心公园一般会提供儿童活动乐园和大片的草地供人们娱乐、跑步和家庭聚会。另外,一些公共体育场所,如棒球场、网球场、篮球场、游泳馆等,也都是免费提供给大众,场馆的维护和管理由地方政府部门负责,工作人员一部分是政府雇用,一部分则是义工,他们在上岗之前都需要进行岗前培训,如游泳馆的安全员必须拥有事故安全预防知识和紧急救助知识。
四、医疗保障计划受惠于民
美国的医疗机构除了公立医院外,私立医院和私人诊所也很多。和中国相比,美国的医务专业人才分布比较均匀,医疗博士和专家们,多数既不在州府,也不在州的最大城市,一般分布在各个市区,因此,人们不必千里迢迢跑到大城市里就可以接受到很专业的治疗。美国通过立法和广泛保险的方式使得国民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如美国的补充收入保障计划(Medicare)[2]在全国范围内向需要帮助的老人、盲人和残疾人提供最低收入保障,被誉为“社会安全网”。另外,根据美国相关法律规定,任何一家医院的急诊室不得拒绝救助急病患者,即使该患者没有医疗保险或偿付能力。
五、公共道路建设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
美国号称“车轮上的国家”,汽车是人们家庭生活和工作的必备工具,为了让该工具发挥最大效能,美国政府在公共道路建设和管理方面投入非常大,城际高速和州际高速四通八达,路面非常平整,很多地方的高速公路使用寿命已近百年,说明了建设时的高质量和使用过程中的精心保养。这些高速公路大部分都是免收路费,因此提高了道路的使用率,降低了人们的生活成本,进而加快了资源流通速度,提高了社会生产率。根据经济学理论,社会生产率决定一个国家的人们生活水平[3]。那么,美国人们的高生活水平由此可见端倪。
六、环境卫生习惯成为人们的日常行为
蓝天白云和一片片的绿茵草地在美国随处可见,整洁的街道和清新的空气对人们来说并不奢侈,依次排队和相互礼让是一种生活习惯。经济学的十大原则之一提出,市场的外部性使得社会资源有时不能通过市场机制得到合理的配置,而是需要政府的干预和协调。因此,美国政府在给予市场经济充分的发挥空间外,也积极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对市场外部性造成的环境问题进行了很好的引导和监督。
参考文献:
[1]韩梅.美国K-12国家可持续发展教育学生学习标准解析 [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9):56-59.
[2]何佳馨.美国医疗保险照顾计划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法学,2011,33(6):161-169.
关键词: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建设;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1概述
城市公共设施分布不是孤立的,它们与城市特别是其中的居住用地和绿地的分布与组织紧密相关,因此应通过规划进行有机的组织,使其成为城市整体的一部分。公共设施建设项目要成套地配置。配置的含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指整个城市各类公共设施建设应该配套齐全:二是指在局部地段要根据公共服务设施所服务的对象及性质,配置相应的设施,以方便群众。各类公共设施要按照与居民生活的密切程度确定合理的半径。根据服务半径确定其服务人数的多少,推算出公共设施的规模,不同服务设施有不同的服务半径,应根据各城市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合理地确定。公共设施的分布要结合城市交通组织来考虑,公共设施的建设要根据使用性质及交通状况,结合城市道路系统和地块情况统一安排。城市的改建、扩建,要充分考虑原有的公共设施,通过合理的留、并、迁、转、补等措施进行调整和充实。公共设施建设要考虑合理的顺序。在按照规划进行分期建设的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应与不同的建设阶段的城市规模、发展速度和居民生活的改善过程相适应。
这样,在城市建设时期既能保持必要的公共设施,又不致过早或过量建设,造成投资浪费。
2城市主要公共设施的规划与建设
(1)城市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任何城市的发展,首先决定于它的经济基础,取决于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也就是物质文明的建设,但是,一个城市精神文明的建设,不仅是它的经济基础的反映,而且反过来给经济活动以巨大的影响,两者是相互作用的。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型城市,应当两个文明一起抓,注重搞好文化设施建设。体育在世界上被视为民族精神的橱窗、社会文明的主要标志。它是任何社会都需要发展的,在社会主义社会要求发展得更为迅速更为普及。一个民族,如果体育不振兴,就不能成为充满活力、文明健康的民族。在城市建设上,过去往往忽略体育设施的建设,许多城市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在新建居民区、学校、厂矿时,没有或很少给体育一席之地。这样,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的提高,体育场地不足的矛盾就越来越尖锐了,鉴于这种状况,国家体委要求省辖市和地市县逐步做到“两场一房一池”,即拥有400m跑道的田径场、带看台的灯光球场、一个训练房、一个游泳池。这是举办运动会最起码的要求。作为小城市,虽然从客观经济条件上远不如省辖市和其他大中城市,但也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充分重视体育设施的建设,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体育基础设施,健全各类体育组织,普及群众体育活动,使体育成为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城市商业网点的建设:随着城市的出现和发展,商业网点就作为实现商业行为的场所而同时存在和发展着。
虽然由于城市规模和性质不同,城市商业方面存在着程度之别,但商业总是不可缺少的。城市体现商业功能的物质条件就是商品、商业从业人员和商业网点设施。商业网点设施是商品流通的支撑点,它的数量和质量对于活跃市场、发展商品生产有着重要作用。城市商业网点承担着促进城乡商品流通和为城市居民提供基本服务的任务,是公共设施中与居民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基本设施,城市商业网点的数量、水平及服务内容,体现了城市商品流通程度的高低,也反映了居民消费观念的一个侧面。规划建设好城市商业网点,有利于推动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所以,在城市布局中,要安排好商业网点的分布,合理增加数量,提高质量,做到行业配合,布局得当。
3居住区配套公建规划与建设
居住区配套公建(也简称“公共服务设施”),是居住区配建设施的总称,它是居住区内配合居民起居、生活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它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行政管理和其他设施。居住区配套公建的配建水平,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并满足以下要求:
(1)能满足居民基本生活中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即对基层服务设施的要求,如居委会、综合服务站等;对一套基本生活设施的要求,如小学、粮油店、综合副食店等;对一套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设施的要求(居住区级),如百货商场、门诊所、文化活动中心等。能满足配套设施的设置及经营要求。本规范的分级规模基本与公建设置要求一致,如综合服务站可与组团级人口规模对应,一所小学服务人口为一万人左右,正好与小区级人口规模对应等;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建,主要反映在配建的项目和面积指标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的确定依据,主要是考虑居民在物质与文化生活方面的多层次需要,以及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对自身经营管理的要求。
(2)能与城市的行政管理体制相协调。即组团级居住区人口规模与居委会的管辖规模1000~3000人,居住区级居住人口规模与街道办事处一般的管辖规模3000~5000人,既便于居民生活组织管理,又利于管理设施的配套设置。
4配套公建的规划布局
居住区配套公建各项目的规划布局,根据不同项目的使用性质和居住区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应采用相对集中与适当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布局。并应利于发挥设施效益,方便经营管理、使用和减少干扰。
(1)商业服务与金融等有关项目宜集中布置:形成居住区各级公共活动中心。在使用方便、综合经营、互不干扰的前提下,可采用综合楼或组合体。基层服务设施的设置应方便居民,满足服务半径的要求。居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是为区内不同年龄和不同职业的居民使用或服务的,因此公建的布局要适应儿童、老人、学生、职工等居民的不同要求。同时各公共服务设施又有其自身设置的经济性和要求方便居民使用等共同特点,从而可将有利经营、互不干扰的有关项目相对集中形成各级公共活动中心。一般由百货商店、专业商店等商业服务项目和银行、邮电局(邮政所)等金融邮电项目,文化活动中心等文体建筑组成。根据居民生活需要有的项目要适当分散,符合服务半径、交通方便、安全等要求,如医院、幼托、学校、综合基层店、居民存车处等,对于可兼为外来人流服务的设施宜设置于内外人流的交汇点附近,以方便使用和提高经济效益。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是与规划组织结构类型、组团划分、道路和绿化系统反复调整、相互协调后的结果。为此,其布局因规划用地所处的周围特质条件、自身的规模、用地的特征等因素而各具特色。对公共活动中心,宜将可连带销售,又互不干扰的项目组合在一个综合体内,以利综合经营、方便居民和节约用地。
(2)配套公建的规划与建设:根据各地居住区规划的实践,为满足3~5万居民要有一整套完善的日常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应配建派出所、街道办、综合百货商场、理发店、综合修理部、文化活动中心、门诊所等;为满足0.7~1.5万居民要有一套基本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应配建托幼、学校、粮油店、菜店、综合副食店等,为满足300~700户居民要有一套基层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应配建居委会、居民存车处、综合服务站、综合基层店、早点小吃、卫生站等。基本原则是当居住区的居住人口规模大于组团、小区或居住区时,公共服务设施配建的项目或面积也要相应增加,当居住人口规模大于居住区时,可增配医院、银行分理处、邮电支局、豆制品加工等,以满足居民多方面的日益增长的基本需要。
5结论
总之,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时投入使用。居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不配或少配会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晚建了也会给居民生活造成困难,如不及时配建小学,小学生要回原居住地上学,长途往返十分不便。晚建了派出所就没有地方办理户口迁移等手续或至本区外兼管的派出所去办理,造成管理和使用不便。
参考文献
(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上海200438)
(Shanghai Technical College of Urban Management,Shanghai 200438,China)
摘要: 城市政府为市民的方便问题已经做了很大的努力,但公共场所的如厕难现象依然存在,市中心市民解决方便的途径首选往往还是洋快餐店。要让市民在公共场所能够方便地解决方便的问题,一要从规划入手,并确保规划实施;二可以考虑挖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开放企事业单位内部的厕所。城市公共设施的完备与便利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管理效果和水平。
Abstract: The city government has made great efforts for the citizens to go to toilet, but it is still a problem in the public places, and the western fast food shops are the first choice of the citizen to go to the toilet in the downtown area.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toilets in the public place, firstly, plan should be made, and its implementation should be ensured. Secondly, the potential conditions should be excavated, and the inside toilets of the enterprises and public institutions should be opened appropriately if the conditions allow. The completion and convenience of the urban public facilities show the effect and level of the urban management.
关键词 : 城市建设;公共设施;管理
Key words: urban construction;public facilities;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4-0113-02
作者简介:陈坚(1961-),男,上海人,副教授,教师,研究方向为城市生态与绿化、环境管理。
0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公共服务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城市功能日趋完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在城市化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为推动我国城市化的健康稳定发展,我国积极制定了科学的发展方案,逐步优化规划结构。而公共厕所作为城市公共环境中的重要设施之一,直接关系着市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因此,加强城市公共厕所规划建设,提高公共厕所服务公众的便利性,对于提升城市公共卫生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城市公共厕所建设越来越成为当前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热点之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程度显著提高,城市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城市功能不断健全。但与此同时,城市公共厕所建设进程较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总体功能的发挥,公共卫生间数量相对较少,并且其基本卫生条件较差。因此,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其公共服务与管理职能,积极改善城市卫生服务条件,从实际出发,按照当前城市发展规模设置公共厕所数量指标,制定明确的公共厕所卫生标准,提高服务质量,创建让市民满意的宜居城市。另外,政府在进行公共厕所建设时应坚持“布局合理、干净卫生、景观协调”原则,进一步拓宽公共厕所建设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提升公共厕所管理水平,提高市民的满意度。
1 当前城市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多数城市居民对城市公共厕所建设存在异议,公共厕所数量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卫生设施条件差,给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公共厕所作为城市公共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直接影响着城市的文明形象和公共服务水平,必须予以高度关注。随着城市空间的不断拓展,城市的管理品味的日益提升,公共厕所建设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出来。在此情况下,市政部门应积极创新管理模式,从公共基础设施发展特点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公共厕所建设规划方案,着力解决公共厕所建设问题。
应该肯定,政府为市民的方便的问题已经做了很多努力,比如,有明确的规划规定公共厕所的分布,有较大的投入用于公共厕所的建造和服务,并且还彻底取消了实行20余年的公共厕所的收费。但还是存在不少的不足。在市区的游览、观光场所,现在还时常遇见内急一时难觅方便场所的窘境。而在城郊结合部,还常可见到一些男士背转身对着墙壁或是在绿化带中方便的不雅情景,其中固有人的素质的因素,但急切间方圆几公里一时难以找到方便之所也是回避不了的原因。在一些居民小区,甚至是新建的高档小区,通常不另外设置公共厕所,使得在小区里活动的居民以及来访的客人内急时很不方便。甚至在一些新开发地区,这样的新建小区成片,造成在很大一个范围内没有公共厕所。
笔者曾经去德国游览,当大多数游客需要方便的时候,而公共厕所因星期天尚未开门,当地接待的导游就带游客一次进了科隆的市政厅,还有一次去了柏林的议会大厦,方便加休息。这在国内是难以想象的。在上海,如果在公共场所游玩,遇到内急时,除了公共厕所之外,市民的首选常常是麦当劳或肯德基这样的外来餐饮场所。一是标志醒目,容易寻找;二是厕所干净、卫生;三是出入方便、随意,一分钱都没消费,还有“欢迎光临”、“谢谢光临”的待遇。
2 以人为本理念下城市的建设与管理
城市建设与管理直接影响着城市的未来发展,是关系城市居民的大事,同时它还影响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因此,加快城市建设,优化城市管理对于创建文明城市,实现现代化城市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建设与管理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随着我国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环境建设也越来越人性化,更加注重居民的实际生活需求,建设标准也更加符合现代文明标准。公共厕所作为任何时代、任何地方、任何人都离不开的一项特殊公共设施,直接显示了城市的管理水平及公民的整体素质。
在现代社会中,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以人为本,当市民想要方便的时候能方便地找到方便的地方,正是以人为本宗旨的具体体现。为了要进一步解决市民公共场所的方便问题,特建议如下:
首先从规划做起。一方面对已有的公共厕所规划必须严格落实;另一方面随着上海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现有的公共厕所规划标准也应该与时俱进,适当增加公共厕所的分布密度。特别在一些必要的地段,如市中心人流大的场所,或是新建的居住小区,更合理地设置公共厕所。居住小区的公共厕所可以与物业或居委的厕所同时规划、建造。
其次可以考虑挖潜。闹市中心或新建成区域沿街有不少企事业单位或机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否考虑开放单位内部的厕所供市民使用?这是解决公共场所如厕难的一条捷径。虽然这会增加单位的成本或管理难度,但也有可能会扩大单位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会提升和改善上海城市管理的形象。当然,从政府的管理方面看,对于沿街单位开放自家内部的厕所给路过的市民方便,还需要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相应的配套和调控,以保障这项挖潜举措的实施。
3 以人为本理念下服务市民基本需求的思考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公共设施建设与管理,要想加快城市发展步伐,除积极进行经济建设外,还要逐步提升城市公共建设水平,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居民的满意度,打造宜居城市。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和城市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却严重滞后,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于城市发展,我们一直在说与国际接轨。麦当劳或肯德基这样的洋快餐都能做到的事情,我们没有理由做不到或做不好。当上海的市民在南京路、淮海路上突然内急的时候,出路完全不应该仅仅限于洋快餐,市民完全可以有多种便利、舒心的方便选择。
方便的时候能方便地找到方便的地方。这里的“方便”还可以引申为市民在公共场所的各种方便需求,比如累了有坐下来歇息的地方,下雨了有可以临时避雨的地方,再有如各种无障碍设施等等。公共设施的配置及齐全的状况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和谐程度。公共厕所是城市公共设施中最基本的一类设施,配置不当或不足,既是一个民生问题,也可能引发不少城市管理的麻烦。主要的制约瓶颈并非技术,亦非成本,而是观念。
参考文献:
[1]刘滨谊.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寻求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发展创新的基点[J].新建筑,2001(5).
【关键词】公共厕所;规划局;以人为本
1 公共厕所的建设问题,实质上是一个规划问题。
从人的生理需要的重要性来看,人到了上厕所的时候,其急需性要高于睡觉和吃饭,所以在城市建设公共厕所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现实中,城市的发展却偏偏不重视或忽略了公共厕所的建设,这就导致了人们如厕难的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但归根结底是一个观念问题:公共厕所虽为人所必须之物,但人们普遍认为如厕涉及个人隐私,因此公共厕所的建设就被隐匿到了城市建设的后台。这种观念长期以来处于主导地位,加之相关部门、相关的领导对城市整体规划意思不强,水平不高,以及追求街道两侧商业建筑的最大经济利益,占用了本应建造公共厕所的公共空间,从而导致城市公共厕所的严重缺乏,不仅给人们生活造成诸多不便,还影响了城市的整体形象。
观念问题,必须在决策阶段解决,所以公共厕所的建设实质上是一个规划问题。作为城市街道中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公共空间,公共厕所是在城市发展及其规划中必须确定的公共产品。一个好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必然包括对公共厕所的关注和重视,因为它是城市街道中的重要的公共空间,是政府应为人们提供的重要的公共服务设施。
2 公共厕所的规划建设在城市规划法规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政府向来都是非常重视城市公共厕所的规划建设问题。
早在1988年6月1日颁布实施的《城市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CJJ14-87)中,总则第一条就规定:“为使公共厕所的建设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纳入详细规划,使公共厕所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符合市容环境卫生要求,更好地为城市居民和流动人口服务,特制定本标准”。同时还特别强调“公共厕所是城市公共建筑的一部分,是为居民和行人提供服务的不可缺少的环境卫生设施,在制定城市新建、改建、扩建区的详细规划时,城市规划部门应将公共厕所的建设同时列入规划”(第二章《公共厕所的规划》第一条);“在城市的广场和重要交通干道两侧、车站码头、展览馆等公共建筑附近,风景名胜古迹游览区、公园、大型停车场、体育场(馆)附近及其他公共场所,新建住宅区及老居住区等位置应规划建设规定数量的公共厕所”(第二章《公共厕所的规划》第二条);“公共厕所在主要繁华街道中的间隔距离为300-500m,在流动人口高度密集区的间距宜少于300m,在一般街道的间距以750-1000m为宜,未改造的老居住区的公共厕所服务范围为100-150m,新建居住区为300-500m”(第二章《公共厕所的规划》第三条);该《标准》甚至还严格规定:“公共厕所外墙3m以内用地属于公共厕所用地,不准侵占”(第二章《公共厕所的规划》第五条)。
1990年4月1日实施的《城市规划法》第二章第十五条规定:“编制城市规划应当贯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第三章第二十七条规定:“城市旧区改建应……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综合功能”;同时在第四章《城市规划的实施》中强调:“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服从规划管理”。《城市规划法》从法律的高度明确了基于生活便利性的公共设施的规划建设,并从制度上强制性保证其用地和实施应不受侵占或变更。公共厕所作为重要的市政公共设施,更应该严格地按照此原则进行规划控制与管理。
1994年2月1日施行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中将市政公共设施列入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简称配套公建)的范畴,并指出:“配套公建的规划布局和设计应考虑发展的需要……应符合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该《规范》规定了与不同规模的居住区相配套的公建指标,如:居住区级每千人指标至少应配备建筑面积为460-800m2的市政公共设施,小区级至少为400-720m2。同时还规定了每1000-1500户设一处公共厕所且宜设在人流集中处,每处用地规模至少为60-100m2,公厕建筑面积宜为30-60m2。
由此可见,公共厕所作为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公共设施,无论从法律上,还是规范、标准上都做了详细的规定。但实际上,即使在许多大、中城市公共厕所的数量和建造标准远未达到要求,很多情况下人们都是被迫使用商场、酒店的厕所,造成诸多不便,有些行人一时找不到公共厕所,情急之下就在街头巷尾、犄角旮旯、树根墙角“方便”,非常地不文明。而在一些小城市中,公共厕所的规划建设情况就更糟了。这种不文明现象与越来越现代化的城市建筑、设施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因此,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划局)不仅要依法对公共厕所建设进行合理规划和严格控制,而且还要依法将其管理好。
3 规划局在城市发展中的正确定位。
规划局的作用在政府部门中是具有前瞻性的,它具有强烈的前导意识和责任感,充分合理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优化和开发城市空间资源。它引导公众的注意力,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这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一种尺度。规划局作为处于城市艺术与技术之间,行政与学术之间的调合者,就是要确定自身的定位与发展目标。
规划局应该是勇于承担责任,为城市发展寻找方向的开拓者,为城市中每一个人提供种种生活便利与舒适的实践者。而公共厕所的规划建设问题的解决则是通过规划局实施规划行政管理权来实现的,因此在编制详细规划中,必须加强对公共厕所用地的控制与管理,应依法将其纳入《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管理内容之中,不得擅自更改用地性质和使用条件。
4 规划局在城市发展中应为自己树立良好形象。
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规划是“龙头”。作为政府的一个起“龙头”作用的职能部门,规划局的自身形象直接反映了政府形象,影响着城市形象。它是通过对城市规划和布局包括一些有标志性的建筑的注重,通过对类似于公共厕所规划等一类的“小事”的关注和重视,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理念来实现的。它反映在具体的城市规划的实施与管理中。
公共厕所同绿地、广场、剧院、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一样,其多与少、好与坏,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和人民群众生活方便、舒适程度。公共厕所规划建设得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城市的规划、建设水平。因此,规划局作为城市的规划管理者,应把公共厕所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部分来兴建,千万莫把公共厕所的规划建设当作无所谓的小事。这可是人民群众的大事,过往行人的急事。我们应该时时处处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
近些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共厕所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例如:北京市以举办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呼唤更广泛的公共环境意识,大力宣传“绿色北京、人文北京”的新形象,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实现了北京的公共厕所规划建设在“八分钟内能找到”的新目标。
这是人文理念和公共精神渗入国民公共生活中的表现,进而使人们晓得,一个处处为人民提供便利,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城市才是真正美丽的城市,而要建设一个真正美丽的城市,就必须从类似于公共厕所规划建设等一类的“小事”做起,从加强城市规划与管理做起。
参考文献:
[1]《城市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CJJ14-87) 1988.06.01施行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公共设施;配建;完善
1 引言
当前,住房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尤其是解决低收入群体的起码居住问题,不仅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抑制房价并实现城乡居民住宅理性消费的重要基础。鉴于大部分城市市区土地大部分处于“寸土寸金”的市场态势,保障性住房往往选择偏远的郊区或城乡结合部进行建设。由于这些地区的公共设施配建的缺失,导致入住的居民出行、买菜、上学、就医等十分不便,无形中增加了家庭生活成本,甚至直接影响保障房的入住,背离其惠及民生的建设意图。本文将分析现状保障性住房公共设施配建存在的主要问题。
2 保障性住房的选址
所谓保障性住房,是与商品性住房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指由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由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构成,目前国家又推出所谓的公共租赁房、安居商品房等,其实都可以并入以上三种住房类型中。政策性租赁住房主要是以低于市场租金的方式解决城镇中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城镇房屋拆迁户、引进的高级技术人员、异地调动的机关干部的过渡性居住问题,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则不同,经济适用房的土地来源为政府划拨,而廉租房的土地来源和建设资金都由政府提供,且资金大部分来源于财政拨款,这造成了地方政府的大量财政支出。然而,目前地方政府的财政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赖土地出让,因此,为避免大量土地出让收益的损失,保障性住房选址不可能选址于“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区,而往往选址于郊区或城乡结合部等偏远地段,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3 保障性住房公共设施配建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于选址于郊区或城乡结合部,不仅导致住户远离市中心区,出行不便,就业困难等问题,同时,由于保障性住房的资金来源仅为政策性资金,导致各项公共配套设施的配建压力很大。部分保障性住房,尤其是廉租房,房子周围缺少菜市场、学校、诊所等公共配套设施,无形中增加了这些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成本,背离政府建设保障房的建设初衷。
3.1 物业管理
由于保障性住房,尤其是廉租房住房家庭不用缴基本物业管理费,只需支付一定的房租,而且房屋的维修和管理费也没有另外缴纳。这些资金根本无法正常支持廉租住房社区的物业管理服务,这就导致了现在的保障性住房物业管理混乱,质量低下。
其次,由于保障性住房的物业管理通常采用政府的行政管理,这完全不符合物业管理的市场性,同时也严重降低了保障房社区物业管理效率。很多保障房小区投入使用几年之后,就会出现物业几乎形同虚设,工作十分拖拉等现象。
3.2 学校
就教育配套来说,幼儿园、小学、中学无论从数量还是各自的服务范围都未能覆盖保障性住房住区。随着居住人口逐年递增,保障性住房住区的孩子上学难的矛盾也日益严重。保障性住房由于是市政府工程,房子建成后并无建设配套的教育设施。而很多学校都是划片区招生,如果没有主管部门的通知,是不会将新建的保障性住房小区纳入学校片区的。
很多保障性住房小区没有幼儿园、小学,就算极个别的有中学,与市中心学校相比,教学质量、师资力量也往往差许多。
3.3 健身场所
目前大部分保障性住房社区都极其缺乏健身设施,部分保障性住房社区甚至一件健身器材、一条健身径都没有。同时,由于缺乏维护、管理,安装的建设器材也往往由于使用时间过长而损坏,存在安全隐患。
3.4 医
疗设施
保证性住房保障对象中,老年人占有较大比例,特别是体弱、多病或是残疾人群,他们对于社区内医疗的需求具有更大的依赖性和迫切性。但是很遗憾的是,很多住区的医疗设施十分缺乏,不仅没有社区卫生站,甚至连药房也没有。住户每次买药都要往返十几公里,但是如果公交车收班后,很少有出租车到这些相对偏远的小区,出行十分不方便,真的有突发疾病时情况就会十分危险。
4 保障性住房公共设施配建建议
针对目前保障性住房公共设施配建存在的问题,作者建议相关部门从源头入手,减少以上问题的出现,这是解决保障性住房公共设施问题的最有效的办法。
4.1 科学选址,引入公共设施预评估环节
由于政府在保障性住房选址时,未能充分衡量该区落后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将会产生的巨大成本,极易造成日后的各种问题。所以,在选址前应研究该区域保障性住房的空间布局规划,同时将公共设施建设条件作为核心考量因素之一。
4.2 建立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数据库,实时更新信息
作者在对保障房信息项目查阅的过程中发现,有时同一个项目会同时出现在连续几年的竣工项目列表中,而且都需要进行同样的公共设施配建。作者认为应该建立一个数据库,能够在空间上反映本市每年的建设具体情况,实时掌握出现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建立数据库可以令到相关部门的信息连通、对称、共享,各个部门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负责的环节不同,数据库的建立可以使每个参与其中的部门都可以掌握到项目的全方位进展。
4.3 拓展保障房公共配套资金来源
目前保障性住房建设主要依赖政府拨款的方式,未来,除继续加大政府投入以外,应拓展其他资金来源,以解决保障房公共配套问题。例如,建立合理的利益激励和风险分担机制,适当引入社会资金等。
4.4 政策引导
各级政府应该从财政补助和税收减免方面出台优惠措施,以引导保障性住房社区公共设施配建的积极建设。例如鼓励社会组织为保障房建设社区诊所、学校、文化室、健身场等公共配套设施,在用地、相关审批程序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建设完成后,给予建设方一定时间内的经营权或使用权,以利于资本的回收;对录用保障房小区内人员就业的社会组织给予财政补助政策扶持等。
5 结束语
保障性住房建设在我国还刚刚起步,由于并没有太多的以往经验以及案例可以参考,因此在政策的执行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公共设施配建不全就是其中之一。保障性住房是国家未低收入人群提供的社会福利措施的一种,是政府关注低收入群体安居的工程,是民生工程。因此,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和协调,来实现预期的令居民安居乐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渺稀.人口年龄结构与社区服务设施规划配置指标研-以上海市江湾、凉城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25~28.
[2]田野.转型期中国城市不同阶层混合居住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