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生周记

初中生周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生周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生周记

初中生周记范文第1篇

新的班主任。他长着一张孩子脸,却怀着一颗成熟稳重的心;他说话严肃、认真,却又不乏幽默风趣;他管教学生严格,可平时却是那样和蔼可亲;他走路大摇大摆,却又不缺乏绅士风度;他尽管在近几年来第一次当班主任,却又不缺乏管理经验。他就是我的新班主任——李老师。

新的班级——新的同学和老师们。开学就意味着要进入一个新的班级,结识新的同学,认识新的老师,开始新的学习生活。而我被幸运的分到了八年级三班这个和睦的大家庭里。同学们是那样的友善、团结,老师也是那样的认真、负责。

尽管我和他们并不熟悉,可我相信,用不了多久,我们都会成为好朋友,努力学习,顽强拼搏,用每个人辛勤的汗水哺育出一个优秀团结的大家庭。

新的课程。升入八年级,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爱玩爱闹的小孩子了,个长高了,身上的担子也就越来越重了。在课程方面也多了两门比较重要的课程——物理和化学。有的老人经常对自己的儿女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更强调了这两门课程的重要性,不仅如此,在八年级下半学期,还有历史、生物、信息技术三门课程的结业考试,可想而知,任务该有多重!

天在刚刚亮,太阳才刚刚升起,一切都有充足的时间,大家一起努力吧,相信在黄昏时,我们会用微笑迎接黎明!

初中生周记范文第2篇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由于语文课时相对较紧,对于我们农村高中来说,要达到上述要求,必然要在写作训练的时间和空间上进行拓展,以使写作成为学生自主的、个性化的习惯,成为他们生活必需的部分。而周记,是最具活力与个性的写作体验。下面,本人就试着从周记个性化训练这一角度入手,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从日常见闻入手。生活永远是鲜活的,如果老师和学生能有心于生活,从日常之中发现独特见解、非凡心境,学生训练的热情是会不断提高的。开学一个星期了,我看到校门口总有一位小女孩在卖零食,颇有感触。一次课上,我以此为话题,引导学生注意此人此事,并激发他们试着去了解调查其背后的东西。第二周,在周记检查批阅时,我发现此话题的周记不但内容丰富,感情真实,而且思维深度增加了不少,很多学生能从小女孩、家长、社会等方面探求原因和并提出了种种对策。虽然有些稚嫩,但感染力绝对超过一般的习作。更为可贵的是,此后不少学生能关注生活,用心体悟,对生活中的诸如拾垃圾的老人、校门口的小商贩、街头的流浪汉等人与事能有意识地观察、思考,并记入周记。这样,在第一单元作文“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训练中,不少学生就将这些真实的人和事融入其中,描写的对象更是个性鲜明,形象生动,作文自然也鲜活起来了。

2.关注社会热点。当今世界,瞬息万变,每天都有新信息、新现象、新问题出现。这里的每一点变化,都是生活原汁原味之所在,每一个视点都是关于人的思考,是最“人本”、“人文”的东西,从孩子的视觉来看,都是周记的触发点与内驱力所在。我们学校虽没有班级电视和多媒体教室,但每班都订有一份《福建日报》,校广播室每天也会播放国际国内时事及校内要闻,无论是黎以冲突、巴以和谈、倒扁事件,还是身边的校园生活、个人观感,都是学生周记关注的对象。特别是进入高中,学生视野宽了,更注重事件纵深的信息,我们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引导他们及时感受、探究并诉之于周记。

3.联系日常教学,激发抒写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思路的探究、人物的分析、语言的鉴赏等等方面常有着争议,课堂上由于时间等原因不能深入地探究,我们就可让学生将课上的未尽之言诉诸周记。如果引导得好,成效是很明显的。如学习《合欢树》一课后,我即让学生联系自己实际,反思自己对母亲认识。情绪激发后,再要求他们将自己与母亲的情和事记入周记,这样的练习学生是比较欢迎的。

初中生周记范文第3篇

关于作文教学策略的研究一直是国内语文界关注的重点,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有对学生写作兴趣的研究,有对学生写作心理的研究,但纵观这些研究,或侧重于作文教学宏观规律的探索,或侧重于某一单项能力的培养,少有对学生个体写作状态和个性作文发展的关注。同时,缺乏对学生作文能力成长过程的整体把握,缺乏关注的连续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对作文能力提高循序渐进、反复训练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同一学段的学生写作能力的阶段不平衡性也有所忽略。

从作文教学实际来看,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相剥离,与学生作文成长的实际相脱节。尽管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每个单元后都有一个写作训练要求,但那样的训练要求似乎只是重视与每个单元的阅读教学相对应,而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写作的主体——学生。何况,其中有些训练还只是片段训练,从训练次数上来说,每学期也只有六次。从学生作文成长的规律看,写作能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赖于丰富的作文实践,在适度的巩固强化中循序渐进地提升。笔者以苏教版七年级教材为例,第一学期的六次训练要求分别是“有感而发”、“说真话、抒真情”、“从生活中找‘米’”、“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简单地说明小制作”、“想象”;第二学期的六次训练要求是“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记事写人线索清楚”、“观察和描写事物的特点”、“抓住特点介绍动物”、“写消息”、“自由作文”。如果不认真钻研教材,不认真研究学生,只是不顾实际地照搬照用,一是有支离破碎之感,且有浅尝辄止的嫌疑,二是不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因此,笔者认为,初中作文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学生个体写作状况出发,认真梳理本学段作文训练目标,科学整合教材资源,根据初中生作文成长的一般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二、“初中生作文成长周期”的概念分析

随着学生年龄特征、认知水平、思维水平、表达能力的发展,以及有效的作文指导与训练,其写作能力会表现出进一步巩固、强化、拓展、提升的阶段性和规律性过程。这种写作能力的链接和上升,我们称之为学生作文能力的周期性成长。

以初中生为例,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由幼稚渐趋成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各个方面(比如对一种文体或一种表达方式的把握)也有一个由低到高的渐进提升的过程。这个阶段,学生作文成长周期表现出如下特点:一是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不同学生的作文成长也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年级的作文成长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别。二是顺序性,无论是学生个体还是群体,作文成长过程都是缓慢的渐进的,与学生的阅读与阅历表现出惊人的契合。三是螺旋性,我们把学生的作文能力从某个低点上升某个相对的高点视为一个相对稳定的周期,无论是某个周期内能力的成长,还是不同周期的能力链接,始终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四是迁移性,不同的作文能力之间具有迁移性,不同周期的作文能力之间也具有一定的迁移性。五是整体性,学生作文成长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知识水平、阅读能力、写作技巧、情感态度等整体提高的过程。

笔者认为,在研究初中生作文成长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既重视方法的研究,也重视对“人”的研究,作文成长周期不以学段、年级或年龄作为划分依据,而以学生写作能力为主要标准。二是关注学生个性心理特征,针对学生的兴趣需要、生活特点、年龄特征,培养良好的写作心理。三是关注学生作文基础,注意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四是关注学生的作文兴趣与习惯,通过立体的个性化的写作训练与熏陶,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

三、基于“初中生作文成长周期”的教学策略

(一)梳理教学重点,精练训练目标

1.抓好一条经线——以记叙文为主的写作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的写作是这样描述的:“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不难看出,记叙文写作是初中作文教学的重点。从各地中考命题情况来说,记叙文占了极大的比重。因此,在七至九年级,要把记叙文的训练作为一条主线。七年级侧重训练写人叙事的记叙文,要求从生活中选择材料,能将一件事情记叙清楚,能通过详略得当的几件事写人。八年级侧重训练写生动的记叙文,能写好细节,有一定感悟。九年级侧重训练写厚重的记叙文,能进行生动的细节描写,能写出人物、事情的厚度,有较为深刻的思考,文章主题深刻。而对于说明文可以在七年级学习了说明文单元后,指导学生写简单的说明文;八年级学习了生动说明后,指导学生写生动的说明文。九年级上学期可以指导学生写简单的议论文。

进一步细化训练目标和过程。比如训练写叙事的记叙文,可以从有条理地写清楚一件事情,到有详有略地写一件事情,还可根据选材,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角度进行训练。再如训练写人的记叙文,可以指导学生由写亲人开始,再到写身边的人,如老师、同学等,再到平写平时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人,如食堂工人、清洁工、交警……这样系统有序地分类推进训练,有助于促进学生作文水平循序渐进地提高。

2.抓好两条纬线——单元(主题)写作和专题训练

在明晰七到九年级的写作训练方案后,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作用,将阅读教学、文体训练、单元(主题)写作、专题训练进行有机整合。在运用教材中单元写作材料时可以打乱它原有的顺序为我所用,有计划形成某一类作文的系列训练。

同时,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作文技法的专题训练,教师在新接班时,应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专题调查,了解学生作文的优缺点,根据学生的作文能力进行合理归类,整体构思和分类设计作文专题训练的方案;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制定相宜的阅读和作文提升计划。如可分步骤进行审题训练、谋篇训练、描写训练、详略训练、升华训练等;从描写角度来看还可进行人物描写、场面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专题训练。

3.写好两类小文章——片段练习与应用文写作

片段训练内容广泛、反馈迅速、操作灵活,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初一起始年级,学生练习写人的记叙文时,不妨辅之以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为专题的片断训练。到了初三再回归记叙文的写作训练时,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指导学生以侧面描写、气氛渲染、场景烘托为专题的片段训练。为了训练学生观察和描写的能力,语文教师必须做一个有心人,既要有较为详细的计划和相应的训练步骤,又要善于抓住生活的细节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春桃夏荷、秋菊冬梅;春燕夏蝉、秋雁冬雀;晨雾暮霭、风雨雷电;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大自然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写作对象。

应用文写作被不少老师忽略,这主要是因为中考很少考到,即使训练也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这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十分不利的。应用文的训练,教者要做到心中有“谱”,灵活安排。比如班委会要开展活动,布置学生拟一则通知;班级开展爱心捐助,要求学生写一份倡议书;哪位同学遗失了物品,起草一则寻物启事,等等。

(二)拓宽训练途径,重视作文实践

1.自由作文

定期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习,给学生最少的限制,最大的自由,让学生有真正的表达自我的机会。写作内容不作要求,大到国家大事,小到路边新闻,读了一本书,看了一部电视剧,碰到一个陌生人,想起过去的事,幻想未来的情况,只要是有感而发,都可以写;文体不设限制,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作文批改方式上也给予学生自由,可采取老师批阅、组内互评、交换修改、流改、集体修改等方法,同时,留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整理、回味。这种自由作文,体现人性回归,学生不把写作看成是高不可攀,而是我手写我心的自由表达,就必然能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2.情境作文

通过情境的设置,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增强情感体验,激发写作欲望。作文情境给学生提供了多向思维、多角度思维的契机,为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设置了一个启迪心智的温床。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逐步完善了情境作文教学法,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并从古典文学理论“意境说”中汲取营养,逐步探索出一条“创设(情境)——体验——想象——描绘(情境)”的情境作文教学的路子,不少老师运用情境作文教学法进行公开教学获得一致好评,情境作文已成为学生喜爱的一种作文教学方法。

3.对话作文

传统的作文教学一直以教师为阅读对象,阅读对象的单一、无变化,使学生作文流失了生命营养和人文价值。“对话作文”是以平等对话的理念为基础,关注学生作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从作文功能入手,激发学生表达的需求与热情,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如我们利用“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等节日,要求学生与父母与老师与同学与朋友进行作文对话,回忆生活的点点滴滴,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父母、老师、同学、朋友阅读作文后及时作出回应。这样的作文因为有了明确的阅读和交流对象,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大大提高,作文往往能发挥出较高水平。

4.达标作文

为了改变作文教学费时多、周期长、反馈慢、收效少的现状,我们提出达标作文的教学策略。它以课程标准中写作教学要求为综合目标,以面向全体、关注差异、循序渐进为基本原则,以控制作文的单位时间、缩短作文周期、增加作文训练次数、当堂训练、当堂反馈为主要手段,努力提高作文教学效率。达标作文教学的基本程序分为五步,即:设标——达标——反馈——评价——矫正。这种“短、平、快”的策略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生周记范文第4篇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一名中学生学习偏科的问题形成原因和发展机制并应用元认知干预技术对其进行干预,帮助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教会其如何处理不良情绪并应用临床放松训练重新塑造其心理结构,纠正了其在某些学科学习过程中的拖延、分心、犯困等不良学习行为,在短期内获得了较好的干预效果。

关键词 :初中生偏科 元认知干预 条件性情绪反应

中国有句古话“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不管堤坝建的多大,也会因为小小的蚁穴而崩溃。在教育中也是如此,一个人最终的发展道路往往会受到其短板的影响。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很多原本优秀的学生由于“蚁穴”的影响渐渐褪去了优秀的光环,这里的“蚁穴”指偏科。偏科影响学生的各个方面,不仅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限制学生全面发展,更严重的还可能使学生产生厌学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1.来访者情况

1.1基本信息

鹏鹏(化名),男,14岁,初一学生,独生子。父母都是普通职员,虽然家庭条件一般,但是其父母在物质条件方面给了鹏鹏最大的满足,在生活方面对其无微不至,但在学习方面对其要求极高。

鹏鹏在小学的时候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各方面表现都很突出,深受老师和同学的欢迎和喜爱。上初中后,鹏鹏的成绩开始下滑,初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排在班级第38名(共48人)。

笔者跟鹏鹏的第一次见面是在鹏鹏家,鹏鹏表现的很紧张。在初诊过程收集的资料中发现鹏鹏除了英语和政治还不错以外,其他科目数学、语文、历史、地理、生物都很差,其中数学最差。在交谈中鹏鹏提到自己是政治课代表,政治老师对自己比较关注,而且自己的英语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英语老师也很看重自己。

在初诊交谈后期当鹏鹏提到父母从来不夸奖自己,不管自己做什么都无法得到父母的表扬时便情不自禁的痛哭起来。在第二次见面前,鹏鹏父母提前给笔者打电话说鹏鹏在家里大哭大闹,质问父母为什么不经过他的同意便又让笔者去。得知情况后笔者来到鹏鹏家,此时鹏鹏的情绪已经稳定了,坐在床边假意看小说并不理睬笔者。后来笔者注意到鹏鹏卧室里的手工船,便主动提起这个话题,这时鹏鹏的妈妈提到这是鹏鹏亲手做的,并夸奖了鹏鹏一番,笔者也借着这个机会夸奖了鹏鹏,鹏鹏受到表扬后情绪渐渐高涨起来,也开始与笔者交谈。当笔者提出做会儿数学练习册时,鹏鹏也欣然同意了,在做题过程中鹏鹏显得很浮躁也很紧张,遇到简单问题时总是不假思索的就写答案,遇到难题总想逃避。每做完一道题都要得到笔者的肯定和表扬后才做下一道,在笔者的陪同和鼓励下完成一页练习题后鹏鹏很开心。在之后的交谈中鹏鹏变得很兴奋,话也多了起来。

通过分析,笔者发现鹏鹏的性格比较胆小,情绪起伏比较大,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1.2症状表现

鹏鹏在小学时各科成绩都很好,而且很爱学习,上初中后,鹏鹏开始偏科,出现了一系列上课听不进,学习拖延、分心,成绩下降等等症状。具体症状表现如下:

(1)在上数学、语文、历史、地理、生物课时打不起精神,无法专心听老师讲课,有时候容易犯困。

(2)课堂上害怕被老师提问,有时候明明准备的很充分,但是一被老师提问就答不出来,而且怕同学因此嘲笑自己笨,这种情况也很影响鹏鹏的课堂学习效率。

(3)在每次考试前和考试中鹏鹏都很紧张,焦虑,害怕监考老师看自己答卷,怕考不好父母批评自己,因此常常发挥不出正常水平。

(4)喜欢跟同桌比成绩,每当同桌考的比自己好时鹏鹏的内心就很痛苦。

(5)逃避学习数学,一学数学就不由自主的分心、犯困,而且学习效率很低。

2.心理机制形成分析

鹏鹏在小学期间成绩很优秀,老师及父母经常夸奖其聪明能干,鹏鹏是在这种夸奖中长大的,这让鹏鹏形成渴望表扬、依赖表扬的外在评判标准,自己的学习行为完全是为了得到夸奖,否则学习就是没有意义的。另一方面父母仅在学习方面对其要求严格,而其他方面基本不管,这种教养方式让鹏鹏以为学习好就代表一切,也让其性格变得比较以自我为中心、胆小、任性、情绪化。

在上初中后,成绩优秀的孩子集中到一起,鹏鹏便显得不再突出,失去了往日的夸奖和关注后鹏鹏内心产生很大落差。这时鹏鹏良好的英语功底受到了英语老师的关注同时鹏鹏成为了政治课代表。在这两个科目上受到关注的鹏鹏对这两科的学习重新燃起信心和兴趣。但是鹏鹏的其他学科并没有引起相应老师的关注,因此在其他科目上鹏鹏依然提不起兴趣,由于听课效率低下,鹏鹏在其他学科上落下很多基础知识,做题的时候经常不会,小考的成绩也不理想。学习成绩的下降使鹏鹏经常受到父母的批评,同时也使性格情绪化的鹏鹏的焦虑情绪迅速升高,鹏鹏开始变得敏感,并常常自我怀疑,在短期内积累了很大的负面情绪,回答问题和参加考试时也常常带着巨大压力而导致发挥失常。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一书中写到几乎所有的心理障碍现象都是潜意识的心理活动;几乎所有的潜意识心理活动都是以条件性情绪反应为关键的与核心因素的;而条件性情绪反应是后天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它容易建立也容易消除[1]。

条件性情绪反应即人们一到某种条件下便自动产生一种情绪体验,当这种情绪产生的瞬间,人们的认知评价、知识检索、思维判断和相应的表情与行为等也几乎同时实现了。用S-E-R来表征条件性情绪反应,其中S代表事件、场景或者是刺激,E代表情绪,R为条件性情绪推动下的思维及外显行为。

鹏鹏上初中后心理落差很大,经常因为学习受到父母的批评,内心脆弱胆小的鹏鹏变得容易紧张,常常带着消极情绪进行学习活动,久而久之消极情绪与学习行为建立起联结,形成条件性情绪反应。鹏鹏的上课想听听不进、发言紧张、考试紧张、跟同桌比较以及学习数学拖延犯困这五种症状的核心因素是条件性情绪反应,这些都是在特定条件刺激下自动产生情绪体验并进而激发某种行为的反应。以鹏鹏的数学学习障碍为例:鹏鹏一遇到学习数学的场景(S)就不由自主的产生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E),这种负面情绪进而影响鹏鹏的学习效率,使其产生分心、拖延、犯困等症状(R)。此外,鹏鹏的这种不由自主的分心、犯困(R)使其产生了消极的认知评价情绪(E’),E’进一步加重负面情绪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被称为复杂系统的增强循环原理(见图1)。

3、咨询过程

3.1认知辅导

导致鹏鹏成绩骤降的原因,除了条件性情绪反应这一核心因素外,还在于他大脑中有很多不合理认知,在咨询过程中需要通过认知调整帮助其消除不合理认知并输入理性的认知观念。主要认知辅导内容如下:

(1)给鹏鹏讲解问题形成的心理机制,使其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且知道他的症状主要是由条件性情绪反应引起的,当影响鹏鹏学习的条件性情绪反应消除后,鹏鹏便能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学习,这时鹏鹏的学习效率也会随之提高,随着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知识的积累他的学习成绩也会有所提高。当鹏鹏了解这些后,表示愿意积极的配合,对改变自己当下的不良学习状态也有了很大的信心。

(2)理性看待课堂提问,答不出来并不是因为自己笨,因此不需要自责,其他同学都在专心听课,不会嘲笑自己。

(3)告诉鹏鹏学习是为自己而学,不要盲目跟别的同学比较,理性看待表扬与批评,被批评后应该更有动力的学习,而不是自暴自弃。

(4)教给鹏鹏一些缓解焦虑情绪的小策略,包括深呼吸,小型肌肉绷紧放松程序,使其在新的积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应建立之前能通过自我调整来降低症状发作时产生的焦虑情绪。

3.2临床放松训练

临床放松训练的主要目的是替换消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应,在此过程中使来访者在循序渐进的肌肉绷紧放松中达到一种极度放松的状态,配合优美而平和的音乐,并加入风景想象促使来访者更加放松,当来访者足够放松后,让其想象可以调动起积极情绪的画面或事件,将来访者的积极情绪调动起来。在生理上达到极度放松,情绪积极的状态下输入到其脑中的知识更容易优势兴奋即更容易被来访者吸收,此时输入到来访者头脑中的程序性知识即在某种情景下应该怎么做的知识更容易达到自动化运行。

具体过程以调整数学学习障碍为例,将来访者的情绪状态调整到最佳后,让来访者想象学习数学的场景,想象他能以一个崭新的状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想象在学数学时能够全身心的投入而不分心,这种如何高效学习的行为便是程序性知识。在放松过程中使数学学习场景(S)与积极的情绪(E’)和高效学习行为(R’)建立起新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从而替换消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应。将鹏鹏的五种消极条件性情绪反应分别应用放松训练替换成积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应,重新塑造其心理结构。

4.咨询效果

来访者反馈:

鹏鹏自述现在不管上什么课都能专心致志的听课,还因此受到了老师的夸奖。自学的时候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现在学习其他学科也越来越有信心,感觉自己小学时候的高效学习状态又回来了。

来访者父亲反馈:

鹏鹏父亲自述鹏鹏现在的学习状态跟以往相比有很大改善,放学回家能立马投入到学习中,对学习的积极性也有所提高。

来访者咨询前后学习成绩对比:

咨询前来访者总成绩排在第38名(共48人),咨询后排在第16名。

5.咨询反思与总结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牢记,不要一味强调成绩的重要性而忽视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适当的夸奖可以增加孩子的自信心,过度的夸奖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不利的。只有促进孩子全面发展才能使其有能力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境,才能使其有更美好的未来,全面发展才是一个人幸福一生的最有力筹码。

初中生周记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虐待;家庭;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195.1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1-0048-04

儿童虐待现象由来已久,普遍存在世界各个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中。我国由于受到“不打不成才”、“棍棒下出孝子”等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家庭中儿童虐待的现象可能被大量隐匿并普遍存在[1]。为此,笔者根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有关虐待的定义(对儿童有义务抚养、监管及操纵权的人做出的足以对儿童的健康、生存、生长发育及尊严造成实际的或潜在的伤害行为,包括躯体、情感虐待、待、忽视等形式[2]),于2006年对广州16所中学4 582名中学生开展了家庭躯体虐待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调查,以了解广州市家庭中儿童虐待的流行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有关部门制定儿童虐待预防策略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与方法 运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广州市内8个城区中按每区随机抽取2所中学(重点和普通各1间),抽中学校再随机抽取初一至初三年级各2个班,抽中班级所有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参考国内外文献报道儿童虐待发生率(10%~30%)[1],取10%发生率,按5%显著性水平,容许误差d=0.1P,按 N= t2PQd2,计算样本量为3600。考虑调查不应答等因素,扩大样本量10%,预计调查4 000人。

调查共发放问卷4 613份,有效问卷4 582份(男生2 306人,女生2 261人,不详15人);年龄均介于11~17岁间,平均年龄14.94岁。初一、初二、初三各占33.8%,34.3%,31.9%。

1.2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自填式问卷方式进行,挑选经过培训的在读研究生担任调查员。调查时,向学生说明调查目的和方法,承诺匿名并对结果保密,要求独立完成;每份问卷经检查无缺漏后当场收回,统一确定有效问卷标准,录入前逐一检查,应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双录入。

1.2.1 躯体虐待 参考Parents-Child Conflict Tactics量表(98版)[3],并咨询相关专家意见,制定广州市中学生家庭躯体虐待问卷,分轻、中、重3类,14条目。测量方法,最近6个月内父母或监护人对孩子下列任何1项方式的躯体虐待行为均视为有虐待行为,按1周虐待发生的频率进行量化评分,如“未发生”得0分,“有时候”(指每周1次或以下)得1分,“经常”(指每周超过1次)得2分。其中轻度躯体虐待5个条目:“父母用手掌打你屁股”、“父母用一些硬物例如皮带尺木棍枝条扫帚等来打你屁股”、“父母用手掌打你的手手臂或者腿”、“父母用力捏你”和“父母大力推你,或者揪着摇晃你”;中度躯体虐待4个条目:“父母用手掌扇你的脸、头或耳朵”、“父母用一些硬物例如皮带尺木棍枝条扫帚等来打你 (屁股以外的部份)”、“父母猛力把你推倒在地”和“父母用拳头打你或者用力踢你”;重度躯体虐待5个条目:“父母大力地、不断地殴打你”、“父母掐你的脖子令你透不过气来”、“父母故意烧伤或烫伤你”、“父母用刀子或其他武器来恐吓你”和“父母把你的头按在水里,或者用一些尖锐的对象,例如刀子碎玻璃弄伤你”。

轻、中、重度躯体虐待的定义分别为:轻度是指有且仅有轻度虐待测量条目中的行为;中度指发生过任何1种中度虐待测量条目中的行为,包括中度和轻度混合或仅有中度虐待的情况;重度指发生过任何1种重度虐待测量条目中的行为,包括重度和中/轻度的混合以及仅有重度的情况。

1.2.2 学校支持 由4个条目组成,“我觉得自己是学校的一分子”、“我们学校的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我能和教师好好相处”和“我能和同学好好相处”。采用Likert's的5分法(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说不清,4=同意,5=非常同意),将各条目得分相加,得分越高,学校支持越高。

1.2.3 亲友支持 由4个条目组成,“好事发生在我身上,一定告诉亲友”、“我的家人/朋友能给我意见,帮助我处理问题”、“如果我不开心我的家人/朋友愿意倾听”和“如果我觉得日子无聊,我会问家人/朋友解闷的方法”。采用Likert's的5分法(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说不清,4=同意,5=非常同意),将各条目得分相加,得分越高,亲友支持越高。

1.2.4 学习压力 由8个条目组成,“我父亲对我寄予很大期望”、“我母亲对我寄予很大期望”、“我父亲对我管教很严厉”、“我母亲对我管教很严厉”、“我经常需要补课”、“我父母替我安排较多课外学习活动”、“我现在参与的课外活动过多”、“我不喜欢我现在参与的课外活动”、“我没有足够时间去做我喜欢做的事”和“我没有足够自由去做我喜欢做的事”。采用Likert's的5分法(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说不清,4=同意,5=非常同意),将各条目得分相加,得分越高,学习压力越大。

1.2.5 学习表现 由4个条目组成,“上课的时候我不能专心”、“我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我在学校里觉得不开心”和“我赶不上学校的功课”。采用Likert's的5分法(1=非常同意,2=同意,3=说不清,4=不同意,5=非常不同意),将各条目得分相加,得分越高,学习表现越好。

1.2.6 其他信息 一般社会人口学特征、家庭状况、经济状况、学校不良事件,因病缺课、非病缺课等。

1.3 统计分析 应用SPSS11.0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躯体虐待发生率 近0.5 a内遭受家长躯体虐待的有1 249例,总体发生率为27.3%,其中轻度虐待发生528例,发生率为11.5%;中度虐待发生598例,发生率为13.1%;重度虐待123例,发生率为2.7%。儿童遭受躯体虐待有多种方式叠加的特点,在遭受躯体虐待学生中,平均每人经历2.54种不同形式躯体责打,其中有77.7%遭受1~3种不同的责打形式,16.8%遭受4~6种不同的责打形式,5.0%的人遭受7种以上不同形式的责打。责打部位以屁股、四肢等部位最常见,占各种部位躯体虐待的87.3%。

2.2 影响因素分析 见表1-4。

根据文献和专业知识,选取来自儿童自身、家庭、学校等方面21个变量进行躯体虐待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年级、籍贯、民族等16个因素对躯体虐待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年龄别虐待率以11~12岁组最高,为36.4%,随年龄增大,虐待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目前国际上关于儿童虐待的定义、分类、测量方法尚缺乏操作性强的统一标准,这给儿童虐待流行病学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也使得不同研究者因其调查对象和定义、方法的不同,难以比较研究结果[1-2]。本次调查显示,广州市有27.1%的初中学生在近0.5 a内遭受家长躯体虐待,该结果低于杨胜林等[4]对长沙4~8年级学生的测量结果(62.4%),也低于陈晶琦[5]报道的185名小学生家庭躯体虐待发生率(51.4%)和上海和延吉四~六年级学生家庭躯体虐待调查结果(70.4%)[6],这可能与调查对象年龄、地区和使用的定义不同有关;调查结果较接近凤尔翠等[7]对安徽农村10~14岁儿童受责打的测量结果(31.8%)。调查结果显示,广州市10~16岁中学生遭受的躯体虐待以轻、中度为主(受虐率分别为11.5%和12.9%),重度虐待比例较低(2.7%),与Tang [8]运用同类冲突量表对香港13~16岁儿童调查结果(轻微21.7%,严重17.6%)比较接近。本次调查发现,平均每人遭受2.54种不同形式的躯体虐待方式,与杨世昌等[9]对湘潭初二学生的受虐方式调查中平均每个儿童遭受虐待方式的结果(2.2种)十分接近;躯体虐待的流行状况有随虐待程度加重而降低的趋势,与多数同类调查的结果[4-10]一致。

低年级、无单独房间、单亲或重组家庭、母亲高学历、非汉族是儿童家庭躯体虐待发生的高危人群特征。就读年级越低,儿童遭受虐待概率增加,这与多数研究得出的低年龄是躯体虐待危险因素,随就读年级升高,躯体虐待概率减少的结论一致[4-6]。这一结论反映初入青春期的儿童,逐渐具有独立思维和叛逆特点,容易引发与家长的冲突,但随进一步升学,孩子心智逐渐成熟,逐渐减少受父母体罚遭打的概率,与客观情况较为符合。学习压力是产生躯体虐待的另一主要危险因素,儿童遭受父母躯体虐待概率有随学习压力增大而增加的趋势,反映家长对孩子期望高,关注学习多,管教严格、学习安排紧张,造成孩子学习负担沉重,容易引发家长与孩子的矛盾冲突进而责打。

学校支持和亲友支持是躯体虐待的保护因素,随着学校支持和亲友支持度增加,遭受躯体虐待概率逐渐减少。说明融洽的亲子关系、良好的人际沟通、性格开朗,对学校、教师和同学有良好认同感能有效预防和减少躯体虐待发生。提示青少年要擅于与家长、教师和同学沟通交流,乐于接受意见;家长和教师要尊重孩子,平等交流,以言传身教代替权威或拳头教育。

国内外多项研究显示,家庭内成员施虐则往往在儿童较小时开始,且反复发生,持续时间长,多达数十年[11-14]。儿童虐待不仅对儿童躯体造成伤害,对心智成熟和心理健康产生危害,还将延续至成年并影响其对下一代的教养行为,对身心健康及社会适应等方面均产生严重后果;儿童期遭受虐待者成人后罹患各种精神疾病的趋势明显上升[11];儿童虐待和忽视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12]。为此,笔者通过儿童躯体虐待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确定哪些是可干预因素,并进一步细分动机、促成及激励因素,从而为指导有关部门制定保护政策和干预措施提供客观依据。结合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在儿童自身、家庭、经济、学校等方面存在许多躯体虐待影响因素,其中就读年级、母亲高学历、非汉族等因素为不可干预因素,而学习压力、学校支持、亲友支持、无单独房间、单亲或重组家庭为可干预因素。提示预防儿童虐待发生的关键在家长、学校因素。家长应尽可能地为孩子减轻学习压力,加强平等沟通,增加交流,保持家庭完整,提供单独房间,尊重孩子成长现实和独立人格要求,既要关注学习进步,更要关注心理和行为健康。其次是学校和社会要调整教育模式,重素质和能力培养,不唯成绩至上,为孩子成长提供宽松有利的外部环境。

(致谢:周志坚、王翠玲、贾晓飞、杨柳青等同学参加现场调查和数据录入,黄建华、程朝霞、罗镝、李俐昭、何庭辉等对现场调查给予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4 参考文献

[1] 唐晓昱,译.世界暴力与卫生报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

[2] WHO. Report of the consultation on child abuse prevention .Geneva: WHO, 1999: 29-31.

[3] STRAUS MA.Identification of child maltreatment with the Parent-Child Conflict Tactics Scales: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date for a national sample of American parents.Child Abus Negl,1998,22:249-270.

[4] 杨林胜,赵淑英.家庭中儿童躯体虐待影响因素分析.实用预防医学,2004,11(2):242-243.

[5] 陈晶琦. 小学生父母躯体虐待状况及其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6,27(9):756-757.

[6] KIMDH. Children's experience of violence in China and Korea: A transcultural study. Child Abus Negl,2000(24):1163-1173.

[7] 凤尔翠,陶芳标,苏普玉,等.农村儿童责打的频度和强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11(6):380-385.

[8] TANGCS.The rate of physical child abuse in Chinese families:A community survey in Hong Kong .Child Abus Negl,1998,22(5):381-391.

[9] 杨世昌,张亚林,黄国平,等.儿童受虐方式的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2):140-141.

[10]CSTHERING SO-KUM TANG. The rate of physical child abuse in Chinese families: A community survey in Hong Kong. Child Abus Negl, 1998,22(5):381-391.

[11]静进.重视中国儿童少年心理卫生工作及相关研究. 中华儿科杂志, 2002,40(5): 257-259.

[12]JOHNSON J G, COHEN P, BROWN J, et al. Childhood maltreatment in creases risk for personality disorders during early adulthood. Arch Gen Psychiatry,1999,56:600-606.

[13]KNUTSON JF.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altreated children: Putaive risk factors and consequences. Ann Revi Psychol,1995,46:40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