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日常生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生代小说 情节 日常生活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Go Back to the Daily Life

――Shallow Analyse on the Plot of Neozoic Novels

KUANG Yi

(Yibin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Yibin, Sichuan 644003)

AbstractThe neozoic novels, starting from everyday life and everyday experience, narrate stories with the strategies closer to reality. They are different from new realistic novels which are in simple, natural and thoughtful narration. They are loosely organized and weak in plots. This art form is clearly easier to present everyday life and everyday trivial disorder. Weakness of plots and attention to details of redefine the art position of the neozoic novels and also show a new trend of novel aesthetics development.

Key wordsneozoic novels; plot; daily life

新生代作家脱离了主流意识形态的集体话语,他们用自己的声音和语汇去表现主流话语之外的现实事象,传达自身独特的个人化的感觉。就文学背景来讲,新生代作家对西方现代小说的技巧并不陌生。但他们倾向于一种本真直白、不事雕琢的叙事方式,这种叙事方式与作家的个人情感和艺术直觉相结合,确立了一种个人的话语方式。新生代用这种“个人化”的书写方式为文坛提供了一种富有特质的小说样式和美感形态。正像论者所言说:“有如要把新生代的写作与其它写作区别开来。和以往那种民族、国家的宏大叙事不同,也和一些依靠某种意识形态推论实践、直接获取思想资源不同,更区别于一批先锋作家的形式迷恋和文本实验,新生代作家的写作一开始就是小叙事的、面对当下的。”①

这就出现了新生代小说叙事结构的自然化和解构化倾向。作为一种叙事性虚构文体,故事和情节一直是小说的重要特征。新时期之初的小说无论是叙述伤痕,反思历史和传统,还是畅言和鼓吹改革,都能把一个个故事讲述的圆满生动。先锋小说缺乏圆满动人的故事,它对故事进行了切割和改装,追求一种变形的效果,但故事仍然是作家关注的中心。在同样以日常生活为书写对象的新写实作家那里,故事是他们用来展示世俗愿望和卑微人生的载体,故而都能围绕一个中心把作品处理的圆融完整。刘震云的《一地鸡毛》以主人公小林的性格发展为线索连接细小生活插曲来组织结构;池莉的《烦恼人生》以普通工人印家厚一天的生活内容为顺序来结构全篇,处处表现出作家们对结构和情节的重视。

这一传统在新生代的创作中出现了显著变化。新生代小说仍然不乏故事的影子,不少篇章甚至还能耐心地讲出一个精彩的故事,但是这已经不是新生代小说的主流。新生代作家普遍表现出对于结构和情节的淡化意识。他们强调小说艺术的返璞归真,个人化的理解就是把小说看成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而不是作家的刻意营造。大部分新生代小说的情节是松散的和淡化的,作家的笔触所追逐的是生活流或者是意识流。他们的作品特别注意在一种贴近于生活存在或内心存在的状态下来形成小说的叙事情景,不特意为小说建构一种外在的结构模式。现代文学中,情节淡化的小说并不鲜见。以早期的郁达夫、废名为开端,经沈从文、萧红,一直到孙犁、汪曾祺等人,散文化的、淡化情节的小说作为现代小说体式的重要一脉在创作中一直或隐或显地存在着。但这些散文化小说显然不同于新生代小说的情节淡化。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化小说虽然在情节结构上不具有完整性,但它们往往以某个主题或某种情绪为中心来统摄作品,从而使整篇作品具有了情节之外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像郁达夫早期以《沉沦》为代表的“自述传”抒情小说,一般都较少外部世界的描写,而侧重作家心境的大胆暴露,勾画出一个“零余者”痛苦的心路历程和苦闷的心灵世界。沈从文汪曾祺等人则通过对美丽的自然景物和朴质人文环境的勾勒和点染,描绘并讴歌了一种理想的充溢着人性美的世界。新生代小说的情节淡化显然与此不同,从根本上讲,它来自统一的意识形态整合解体之后生活本身的复杂和涣散。

在韩东的许多小说,如《新版黄山游》、《三人行》、《去年夏天》等作品中,我们看不到什么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集中的故事情节,一切就像生活本身一样呈现出平常性和日常性。“尽管他的小说有着故事的一般品性,却没有很强的故事性;韩东小说的叙事冲淡了、抑制了这种故事性,使我们刚进入故事时可能怀有的对故事性的期待扑空。”②《去年夏天》一共七章的篇幅,零零碎碎地讲述了去年夏天发生的事情,送朋友常义去机场,寻找通信的朋友郁红,女友小惠前来遇到大雨等。作者只是希望通过这些平常事物的呈现向我们展示某种不平常的东西。《三人行》写了几个文学上的朋友在一起共同过春节的生活片段。一个朋友从外地赶来与文友们一起过年,大家就逛街、游戏、聊天、吃饭、搞恶作剧……,整篇小说没有贯穿始终的故事和中心,一切就像生活本身那样随意地呈现着。唯一牵动读者的是作品克制、精确又充满兴味的叙述。

朱文小说也常常取消故事情节的逻辑关系,生活事件的偶然性和随意性充斥着小说。他的《到大厂的路有多远》、《小羊皮纽扣》就是身为城市人的一次出门游逛,在游逛中展示了一段混乱无序的心理活动和碎片化的生活。《傍晚光线下的一百二十个人物》以一个小酒店为中心连缀起周围的若干个生活场景,准确地勾画出一幅下层市民的日常生活图景。作者对其中所发生的各种事情没有做任何评价,一切就像是流水帐般的日常生活的忠实记录。这就像张均评价的那样:“有的只是平淡、无聊、随波逐流、鸡毛蒜皮……写作上像记流水帐一样,事无巨细,琐琐碎碎,都记下来……整个小说叙事信马由缰,好象作者事先没有一点预设的东西,起了一个标题,然后就写,写到哪算到哪儿,遛大街一样”。③作者放弃了进一步提炼和超越的企图,日常化的细小琐碎的心理、感触、事件构成作品叙述的中心。“这种自传方式和纪实笔法让叙事本身成为事件,成为小说连续向前推动的动力,如果有故事的设置和情节的安排也并不是为了一个寓言的空间而进行的建构,而是听从作家状态特别是叙事状态的自由支配。”④面对这些的作品,读者仿佛置身于生活之流中,看到的是生活细节的浪花,但抓到手里的却不过是一堆生活的碎片。

与这种淡化情节结构的倾向相联系的是小说对日常性生活细节的重视。在结构解体之后,细节构成了这些小说叙事内容的最主要的元素。无论是生活细节还是心理细节,他们的描述都达到了几乎是不厌其烦的程度。丰富的生活细节,经由叙述人讲述出来,变得相当实在,仿佛就是日常生活的实录。新生代小说不再保留强烈的戏剧化情节,也不注重对故事或性格的理性把握与欣赏,而是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感性接纳。葛红兵认为:“晚生代作家对文本的实验热情不高,他们的写作在技术上的难度没有先锋作家高,他们的写作不是出于一种技术上的热情,甚至不是为了抽象的文学兴趣,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在晚生代这里生活高于写作。”⑤基于这样的艺术观,新生代作家在组织材料的时候,并不是用一个中心把它们统摄起来,而是按照生活的随意性来组织的。小说的人物和事件自由地发展,不是由一个预设的目标指引,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生活的惯常状态。因为现实生活是杂乱无章的,生活事件不是围绕一个中心展开的,不同的事件可以同时发生,事件与事件之间,也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新生代作家进行创作时不是理念先行的,而是像刁斗说的:“我的写作是跟着感觉往前走的,比如我写小说往往只是有一个题目,或者一句话,我感觉这个题目这句话很有意思就认为它应该是个小说,就是坐在那里往下写。我的写作是一个比较感性化的写作,推着往前走,想到哪儿写到哪儿。”⑥

也正因此,对他们的作品进行理性的把握往往比较困难。比如对于鲁羊的作品,有批评家就这样说:“即使把他的作品归于某种类型加以分析,仍然可能发觉,他的作品具有天然的不可言说的特征,就是说,他的作品给我们混杂一团的感觉,是复杂而清晰,清晰而混杂的。”“鲁羊从不在作品中宣扬或者贬斥什么,他只是在呈现和叙述,因此他的意志、观念、欲望都是假定的,自由、爱情、幸福、死亡、危险、痛苦等等也是假定的。在一定程度上,他否定外在本质并抽去了内在本质的基础,让我们绞尽脑汁而得不出明确的结论。”⑦情节结构的淡化和对细节的重视表现了新生代对小说艺术的重新定位,也显示出小说美学的一种发展流向。王鸿生认为李洱的《悬铃木上的爱情》:“虽然均衡、沉稳,但什么都记不住,一如日常生活本身,它既没有情绪标志,也没有时间刻度,它是一种没有框架的存在,一种漫无边际的拉拉扯扯。”⑧

情节的散文化与心理化有助于作品对烦琐庸常的日常生活内容的容纳,有助于作品把私秘的个人生活和隐秘的个人心理纳入自己的创作。新生代小说也因此呈现出新的美学特征。有论者在分析这一现象时提出:“或许在一个文化、价值失范的时代,对于那些对公共性、集体性的文学想象关系不再抱任何幻想的人来说,自我是一个人停泊的最后港湾,个人经验成为他们唯一可以信赖,能够把握的东西。然而,当经验也指向一种生命的生存状态的时候,对个人经验的偏执与坚守也就有了对个体生命的警觉与关注,对自我存在进行确证的意蕴。在这里,某种界限正在消失,小说的方式和生活的方式被混同在一起,在那些作家看来,这并不是一种矛盾的情状,反而是寻到了文学真正介入生活的切实途径。”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新生代作家显然过分看重了那些个人性的生活感觉,这也给他们的创作带来了一些问题。叙述的琐碎与粗疏造成了小说艺术美感的缺失,对宏大意义的排斥和历史深度的拒绝又导致作品气度和格局的狭窄,这些倾向显然影响了新生代的创作向更高的境界迈进。

注释

①刘晖.世纪的过渡――解读邱华栋的一种方式.《哭泣游戏》跋.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380-381.

②林舟.论韩东小说的叙事策略.小说评论,1996(4).

③张均.小说的立场――新生代作家访谈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

④王干.游走的一代――序“新状态小说文库”.我爱美元.作家出版社,1995:3.

⑤葛红兵.障碍与认同――当代中国文化问题.学林出版社,2000:31.

⑥张均.面对心灵的小说游戏者――刁斗访谈录.作家,2000(6).

⑦李小山.为鲁羊说.《黄金夜色》跋.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354.

日常生活范文第2篇

【关键词】美;日常生活;风景

美是日常生活中客观存在的艺术,但美与不美却要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感受。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给我们带来的愉悦,尤其是在这个充斥着名牌、奢侈品和各种“凤姐”、“伪娘”、“小月月”现象以及攀比风的时代,我们怎样独善其身,于“乱世”中发现生活之美呢?其实美已于无形之中渗入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了。

朱光潜老先生说过:毫厘之差,微妙所在,在这种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们可以见出生命的造化。把这种生命流于语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把它流于言行风采就是美满的生命史!而言行风采正要与日常生活中去实践的,美满的生命史渗透的也是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美!当然这种生活中的美是多种多样的,或于无形中展现,或于有形中突出!所需要的,莫过于人们感受美的心灵,认知美的觉悟,发现美的眼睛,学习美的精神,培养美的意识,美是无处不在的!

现代匈牙利美学家卢卡奇并不是第一个关注日常生活的人,但是他指出,人们的日常生活态度即是每个人活动的起点,也是每个人活动的终点,意味着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无不来源于日常生活,也无不为了日常生活。以此出发,对于审美的日常生活化,我不得不说:这只旧时王谢堂前燕,今时终入寻常百姓家!审美本来就源于生活,归于生活!当你真正感受生活中的美,你才会发现审美的本真!

如果我们改变自己的审美态度,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去审视,那么我们会发现,一百多年前,别林斯基说的,生活就是美,在今天的确有他的现实意义。人们喜欢走进街道,因为他们喜欢她的美!他们喜欢生活带给他们的那一份惬意之美,和谐之美!人们喜欢看街头各种出款的新服饰,人们喜欢琢磨商场各种奇异的妆饰!因为它们代表着时代的潮流,象征的生活的变化,书写着世界的一种美!这种美于无形中现有形!这种美是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才能审视到得!

还有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节目、仪式。它在召唤参与并创造的同时,也把人吸引到广场、市场。广场彩旗飘飘、车水马龙、万人攒动,置身其中,犹如水中游鱼自由自在。在商场也一样,表演和观看使人一方面变得更加形象化,一方面又目不暇接。他是你眼中的风景,你也是别人眼中的风景,人们互为风景,展现苗条的身型,有人的面孔、时尚的衣物。恰如: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妆饰了别人的梦。多么美的景色,诗中所写之景全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见到!这首诗歌以第二人称写,每个读者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把生活之美诠释地淋漓致尽!

自然之美也是生活之美的一大体现,一花一草一世界,一沙一石一乾坤,浩瀚烟雨,滚滚乾坤,高山流水,湛蓝苍穹。风景无限,魅力无极。已是流苏风华之美,怎不吸引人“浪迹天涯”寻求这一份美之盛宴!这份美出于自然,存于生活!正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寻觅的事物!这就到了体验我们日常生活感受美的智慧的时刻了!生活本来就是一本关于美的读物!只要你细细品味,便会受益匪浅!

总之,日常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已经成为这个社会当中最主流,最强有力的文化建构力量。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唤醒着人们更加热爱生活,发现美丽,创造并体验审美的快乐!

参考文献:

日常生活范文第3篇

情境主义国际(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作为一个组织形成于1950年代时值战后现代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欧洲。经济的迅猛发展不仅带来了狂热的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日常生活基础设施的更新和重建也给城市空间和设施利用的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新型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使人们的生活空间发生了变化,进而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一切都和“旧世界”划清了界线,但物质和消费膨胀给人们带来蓬勃希望的同时也深藏了过度现代化所带来的危机。情境主义国际就是诞生于这样一个消费主义抬头进而泛滥的时代,但是面对这样大规模的现代化冲击,情境主义国际的成员们却依然保持着波西米亚式的生活方式,他们对周遭的变化和被蒙蔽其中的麻木的人们感到困惑,他们拒绝工作,整天泡在咖啡馆和酒馆,以这样激进的行为方式来抵制和反思更加激进的社会潮流,甚至居伊・德波(Guy Ernest Debord)还公然喊出“永不工作”的口号。情境主义国际在组织形式、思想理论和实践行为上更多地继承了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衣钵,强调艺术与社会革命以及日常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取消艺术与社会和生活的界线,主张通过社会革命来深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情境主义国际并没有明确的纲领或组织宣言,甚至在组织成员上也在前后期有着很大变化,从最多时候的70多人,到后期的不足5人,但声称自己是该组织的人却远不止这些。情境主义国际从1957年的成立,到1972年的解散,断断续续经历了15年的变化,其从组织形式和思想变化上分为三个阶段:1957年-1962年的“先锋派时期”、1962年-1968年的“从分裂到革命”时期、1968年-1972年的“从革命到分裂”时期。

建立情境主义国际的先驱是分散在整个西欧的各个团体,它们共同的目标就是文化革命。尽管在策略和个人观念上有所区别,但是他们对现代主义艺术有着同样的批判,同样需要在新潮流中分得一杯羹。这些团体主要是:想象的包豪斯国际运动(The International Movement for an Imaginist Bauhaus,简称IMIB)、眼镜蛇小组(即实验艺术家国际The International of Experimental Artist简称COBRA)和字母主义国际(Lettrist International,简称L1)。后来,德国的刺客团体(Groppe SPUR)也加入了情境主义国际。除了法国的居伊・德波以外,范内格姆(Raoul Vaneigem)和德塞托(Michel de Certeau)等人也是情境主义国际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主张以先锋派艺术和文化革命的形式来反抗和改造被异化了的社会现实,试图通过连续不断的试验形式来寻求一种原初的和更直接的表达,同时,针对已被异化了的城市建设和规划,他们还提出了创造一个新的城市环境的思想。

情境主义国际的成员认为,以往一切致力于艺术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团体和活动都因其片面性而未能真正改变社会。因此,他们实践文化革命的方式和手段是多样化的,既有理论研究和创新,又有艺术方式的变革,同时还有电影方面的试验,另外,还积极深入生活细节,参与社会革命和政治生活。由德波创办的杂志《冬宴》和《情境主义国际》成为该组织早期的理论基地,其中指出情境主义者就是“从事于建构情境的人”,而建构情境则是指“由一个统一性的环境和事件的游戏的集体性组织所具体地精心建构的艺术性生活瞬间”。1960年代早期,情境主义国际组织内部出现了分裂。自1961年的第五次会议开始,其内部的分歧导致了一系列事件:1962年的两个月中14名成员接连被开除,情境主义国际因此发生分裂,以德波为首的原情境主义国际组织被称为第一情境主义国际,而部分分离出去的成员于1962年3月组成了第二情境主义国际。

与情境主义国际前期的寻求政治和艺术相结合的作品方式不同,在1962年之后,其活动的重心转向了发展和充实关于景观的理论批判。德波的《景观社会》和范内格姆的《日常生活革命》在1967年出版,都对景观的概念做出了详尽的阐释,再加上德塞托的《日常生活的实践》,一同成为这时期情境主义国际的重要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如果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人的生存方式上已经从存在堕落为占有,那么景观社会则进一步把占有转变为外观。由于情境主义国际对日常政治和日常生活方式的关注和积极介入,他们以质疑和反对者的姿态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生产方式和资本对社会形成的异化状态,认为当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形态已经由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型社会和资本型社会转变为景观社会,而大部分群众却仍然作为麻木的看客混迹其中,对这种隐蔽却更加强大的制约和束缚视而不见。因此,当1968年“红色五月风暴”兴起之时,情境主义国际的主张在青年学生那里找到了实践的基地,德波的《景观社会》也一下子名扬天下。在这场如火如荼的学生造反运动中,德波等人看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可能性,也看到了建构反对主体异化的情境的可能性,因此他们指出革命的目标就是要进入自觉意识的历史,制止所有的分离和独立于个体存在的东西,当下的斗争就是要消除雇佣劳动、商品生产和政府。这些理论成为学生运动的催化剂和精神标识,其中“让想象力夺权”、“我们拒绝用一个无聊致死的危险去换取免于饥饿的世界”等标语就出自情境主义国际成员之手。情境主义国际既是这场学生运动的理论催化剂,又在这场红色革命中迅速崛起,此运动也成为该组织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红色五月风暴”失败以后,情境主义国际也随之陷入低谷,并且这时期组织内部的矛盾和分歧越来越严重,随着成员的纷纷离去,组织也几近解散。1972年,德波与人合作出版了《真正的分裂》的小册子,标志着情境主义国际的真正解体。该小册子中指出“情境主义者无处不在,他们的目标无处不在”,这既是他们所主张的社会和艺术革命全面和广泛的继续,同时也带有情境主义者不再具有国际性必要的无奈和哀叹。

德波与景观社会

居伊・德波(1931―1994)无疑是情境主义国际的核心和灵魂人物,他于1967年完成的《景观社会》也成为该组织最为重要的理论成果和指导。在该书中,他宣称马克思所在的资本主义物质化的世界已经结束,人们当下所处的世界是一个视觉表象化篡位为社会主体基础的颠倒世界,人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景观社会中。

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来源于马克思对以资本为根本的资本主义社会性质的分析,但在其之后的阐述中又形成了对马克思理论的继承和批判。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开卷就写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而德波在其著作《景观社会》一开头则写道“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的庞大堆聚”。从商品社会到景观社会的转变在德波看来是他的时代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的最大区别,并且他指出马克思理论的最大失败就在于将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演变和运转简单化为商品化和生产化这样的单一性线索,这是一个物质庸俗化的扩展和集中过程。他认为现在的社会已不再具有马克思时代的物质实在性,而“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但这种景观又不是影像的聚积,而是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从这点上来讲,德波对于景观社会的本质的理解是继承了马克思对人本体的分析,都认为社会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只不过两个时代这种关系的中介发生了变化,从单一的商品和物质转变成了更加综合复杂,也更具有迷惑性和诱导性的景观。在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社会的运转是由商品的生产所决定的,而到了德波的时代,生产环节的主体性已经被商品的消费所取代,消费主义由此滥觞,并且它的目的不再是为了满足基本的需求,而是为了显示愈来愈多的难以满足的欲望。商品的消费不再是使用价值的消费,而是变成了是否符合时尚以及符合时尚引导的身份需要的消费,凡是不经过广告影像化加工的商品就不再具有消费选择的优先权,当形象统治一切时,社会的生产就变成了形象的生产。这个阶段,商品形象化(影像化)、形象商品化、消费欲望化、欲望消费化,一种新的消费生态出现并统驭了整个社会,这就是视觉消费传达出的欲望情结。

尽管景观社会呈现给人们的是颠倒的世界和一个表象,但德波也着重指出了这里的景观“不能被理解为一种由大众传播技术制造的视觉欺骗,事实上,它是已经物化了的世界观”。在情境主义国际活跃的时期,也正是媒介理论和传播理论广泛为人所接受和重视的时期,但德波对此却嗤之以鼻。他认为,中立的媒体并不存在,“形式上看起来这些媒体似乎是独立的,但事实上它总是秘密地与各种各样特殊的网络系统相联系”。景观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大众媒介所反映的世界,但在德波看来这样的理解就会将景观浅显化,在他那里,景观是一个复杂的术语,它合并并解释了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表面现象,是这个综合性和复杂世界的总体概括。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在当时虽没有引起像现在这样的重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开始关注媒介和技术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以及对人们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所造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麦克卢汉看到了技术和工具对人们所形成的无形的改变和控制,它控制的不仅是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物质条件,而更重要的是在被迫接受媒介所带来的变化之后,人们便很快适应并开始享受这种变化,进而由被动的规训变成一种自觉的自我规训,而这一切的改变都是由于信息的爆炸所造成,而媒介即信息,信息的制约力又是由媒介技术所创造和决定,因此在麦克卢汉那里,媒介变成了人们被控制和自我控制的工具和根本。

德波也对景观的无处不在和影像的无孔不入做出了一番描述:“现今每天的广告不厌其烦地炫示汽车和数码相机的性能,普通老百姓绝对不可能说出一个不字。今天推荐录像机,明天广告就可能展示VCD的优越性,而后天,我们就将看到高清晰版的DVD。当每个家庭里充斥各种无线电器时,不断消失又不断生成的新景观背后,俨然晃动着资本家点着钞票仰天大笑的身影。如是,即为景观无声的暴力性,景观的逻辑是幕后隐遁的资本帝国主义殖民逻辑”。由此可见,尽管德波对媒介持一种不屑的态度,但从对景观抑或媒介所带来的消费社会的异化现象来说,它们却是殊途同归的,都是对人们形成遮蔽和迷惑的表象世界的揭示,提醒的是人们回归自然状态来看待自身和世界的本能。但是,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更加注重社会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它强调的是社会各个方面革命的齐头并进,质疑和反对的是片面和线性的革命。同时,在他的理论阐述中带有更多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色彩,也比以工具为线索的媒介理论更加激进、更加介入生活。

日常生活范文第4篇

掌小说源于短篇小说,它们有着相同的根基却用自身的特点表达了不同的诉求。如果说短篇小说是一部短小的乐章,那么掌小说可能就是这乐章中的一个章节或是片段,有时候甚至只是一些零散的音符,能让你在欣赏它的时候感受到整篇乐章的旋律。这大概就是掌小说的魅力,轻盈而不失重量。

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中曾提出五个未来小说的特质,其中之一便是“轻盈”,而李黎的十则掌小说在我看来正是具备了这种特质。它通过十个短小的故事片段,勾勒出了现代人在被“轻视”、“遗忘”、“媚俗”、“孤独”等病症所裹挟之下的日常生活图景,以看似轻巧的笔法还原了真实而沉重的现实世界。

李黎这十则掌小说中包含了两个世界,一个是农村的无赖、保守和黑暗,另一个是城市里的孤独、虚伪和荒诞。在《一条狗的前途》中,牛山在舅舅家得不到亲戚的任何表扬与关心,所有大人关注点都以几近着魔的方式聚焦在表姐家的儿子身上,在牛山反对小狗被表姐家带走时,得到的是全家人对他的一顿暴打;在《改姓》中,小周为了让孩子以后跟她姓,竟然逼着丈夫去派出所改姓;而在《母亲的一生是和灰尘搏斗的一生》中,有严重洁癖的母亲坚持十几年把地板拖得比床还干净,并把所有自己看不惯的事情都当做灰尘一并扫地出门……所有这些看似荒诞离奇的事情,却是真实地发生在我们周围,在农村是这样,在城市亦是如此。

陌生而快速流动的人群使得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孤独而又渴望交流,正如《跑一圈太丢人》了里面那个会为了一个女孩的旁观而多跑一圈的小张;在《七十岁的风景》中因为和女孩子接触的时间太少而开始独自做白日梦的“我”,以及《假分手》中看似浪漫地谈了九次恋爱实则从未爱过的女生。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每天都要与成千上万的人相遇,旋即告别,这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轻得如同悬挂在空中的蛛网,城市让“遗忘”变成了非常容易的事情。不再相爱的恋人、不想要的朋友、不愿意有瓜葛的家庭成员都可以在转身之间沉入茫茫人海,正如《一百本书》中与“我”再也不会相见的魏平。甚至连自己,也可以放逐丢失在城市之中。这时候,个体就轻得如同一根被拔下的羽毛,游离于它所依附的整体之外,这种游离导致归属感的缺失,让人无法承受。

李黎在他的掌小说中用“轻盈”来写生活与世界的沉重、惰性与难解,他对生活中无法躲避的沉重表示出一种苦涩的认可。对于李黎来说,生活的沉重主要来自于孤寂与压迫,那些我们生活中看似轻松愉快所选择的一切,在顷刻间会显现出沉重的本来面目。正如他在《骨头没有胖瘦之分》中所写的那样:“无论胖瘦终究是一时的表象,这个表象不会惊人。”真正惊人的是隐藏在那些表象下面的骨头,它们脆弱、模糊,却构成生活的本质。

日常生活范文第5篇

21世纪什么颜色最火?绿色!21世纪什么话题最火?环保!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绿色环保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话题。在地球村,村民们的环保意识在逐渐加强。各种各样奇特的环保妙招不断涌现。下面本文告诉您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节能减排。

低碳生活 衣不如旧

31件环保T恤轮流穿,平时吃饭自带筷子……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班的戴小建用自身行动带动了周边一群同学共同倡导低碳。仅仅衣服一项,戴小建4年来就减少了185.6千克二氧化碳排放量。

你的衣服都对环境有影响。制造和加工新衣服要消耗很多能源,排出二氧化碳,因为衣服的一些化纤是由石油产品制成的,棉制品也消耗部分杀虫剂。旧衣比新衣更加环保。目前,旧衣翻新不仅是一种环保行为,也逐渐成为一种时尚趋势。旧衣服还有一种常见的处理方式,即旧物利用。旧衣通过一定的处理,比如剪裁、缝纫等,变成生活中所需的其他物品,包括抹布、墩布、口袋等,既可以避免旧衣被当做垃圾扔掉,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又可以开发出新的用途。

另外,再向不爱洗衣服的懒人报告一项大福音:衣服可以自己洗自己啦!下面我将告诉您这绝对不是天方夜谭――懒人只需将衣服晾在太阳下便可自己完成清洗任务的衣料已经出现了!无需擦洗,衣服自身就可以将细菌和灰尘清理干净!

衣服能否具有自清洗功能主要和一种名为蒽醌-2-羧酸的化学物质有关,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一个研究团队就将蒽醌-2-羧酸与棉布结合到了一起,蒽醌-2-羧酸与棉布中的纤维素紧密联系在一起,很难被清除。与其他被添加到棉布中的化学物质不同,蒽醌-2-羧酸并不影响棉花的特性。当蒽醌-2-羧酸接触到阳光时,就会释放出一些如过氧化氢和羟基类的活性氧化物,这些化学物可以杀除病菌并使得有机化合物(杀虫剂或者其他有毒物质)开始分解,从而达到自清洗衣物的功能。

这样自清洗衣服看起来省水省时又省力,但是蒽醌-2-羧酸价格是很昂贵的,这就有可能阻碍自清洗衣物的广泛应用。对此,研究人员解释到,存在相对便宜的同等化学替代物,且若产品最终能上市,它完全可以应用到食品加工行业、农场和军队中――而这将成为洗衣节能节水方面的重要突破!

节能减排 少开宴席

对中国人来说,吃席是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国人喜欢坐席。吃席是身份、是待遇、是亲情、是友善、是交易、是利用……反正什么都是。国人每年参加各种宴席的机会很多,天天有酒席、日日有宴请是尊贵。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是派头、人缘。

宴席是要食材的,食材的生产离不开耕作、栽培和养殖。耕作、栽培和养殖是需要碳排放的。制作宴席是需要燃料的,制作宴席越多,用的燃料越多,碳排放就越多。

国人吃席是很讲究的,上的菜越多,表明请客的人越诚心;剩的菜越多,说明这席的标准越高;菜做的越多,剩的越多,碳的排放就越多。剩下的倒掉,倒掉是要运走的,碳排放是必不可少的。现在开始减排:少倒掉一点酒席剩菜,少一些运酒席垃圾的车辆,少制作一些菜肴,少用一些食材和燃料,少一些大吃大喝的吃席活动,少一些吃席的人,少一些用于吃席的交通工具……

从人类饮食史来看,肉食消费的急剧增加,只是近一二百年的事,除经济发展等社会因素外,人们喜好肉类荤食的风味和口感是主要原因。科学家已证实,素食完全可以满足人体对营养的需要,而不会带来健康上的问题。

如果以素食为主,再配以少量的荤食,那就更均衡、更合理,对养生保健更有利。美国医药内科责任委员会公布了健康新四类食物:蔬菜、水果、全谷类和豆类。

世界营养学界的“爱因斯坦”、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柯林・坎贝尔在《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中的研究结论令人震惊:动物蛋白尤其是牛奶蛋白能显著增加癌症、心脏病、肾结石、骨质疏松症、高血压、白内障和老年痴呆症等的患病几率。

绿色建筑 低碳家居

纽约时代广场已经设计出特别节能的大楼。大楼的墙体将用55%的混凝土和45%炉渣材料建成,不但非常保暖且更加结实。还将利用卫生间出来的污水来冲厕所,用天然气自己发电,供应大楼室内大部分用电,减少烧煤排放的二氧化碳。这些花费3500万美元的措施几年内就可以节能上千万美元。

位于中国广州一座号称“全球最节能建筑”的摩天大楼“珠江大厦”被认为是对抗环境污染的一盏“明灯”。这座大厦利用风能、太阳能发电。设计者还采用曲线外形设计,面向盛行风的方向,令大厦的外形可以增加风速,迫使其穿过风力涡轮机所在大楼的位置,打造超高品质、超低能耗、绿色环保的建筑。珠江大厦正在引领绿色建设技术的新潮流。

低碳家居的核心是节能,但是节能并不意味着要牺牲居住的舒适度,减少一些装修材料的使用就能达到减排目的。

现下家装设计正在流行“天然风”,并非只为了迎合田园式、乡村式的风格。家装流行“天然风”的意义在于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专家建议我们在选择木材、棉花、金属、塑料、玻璃、藤条时,要尽可能地使用可循环利用的材料。

在装饰材料的选择上,很多人并非不注重环保,而是容易陷入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在装修过程中,其实可以更多地选择一些类似轻钢龙骨、石膏板等轻质隔墙材料,少用黏土实心砖、射灯、铝合金门窗等资源浪费较大的材料,也可以从侧面降低家装工程的碳排放量。

一些家居配饰师也认为,在家居生活中合理利用废旧物品对于营造节能减排的生活环境同样意义重大。比如,将喝过的茶叶晒干做枕头芯,不仅舒适,还能帮助改善睡眠;用废纸壳做烟灰缸,随用随扔,省事且方便。这些毫不起眼的废物经过精心的制作改造,都可以变废为宝,让自己的家变得更环保、更温馨,又充满实现创意的欢乐。

环保出行 安步当车

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城市里,私家车非常流行,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给我们生活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却极少有人注意这么多汽车尾气的排放给我们生存环境带来的危害。

交通产生的二氧化碳占温室气体排放量30%以上,减少此类排放量的最好办法之一是:乘坐公交车。美国公共交通联合会称,公共交通每年节省近53亿升天然气,这意味着能减少15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在选购汽车方面,您也可以做到节能减排――尽量选择小排量汽车或混合动力车。汽车耗油量通常随排气量上升而增加。排气量为1.3升的车与2.0升的车相比,每年可节油294升,相应减排二氧化碳647千克。如果全国每年新售出的轿车(约382.89万辆)排气量平均降低0.1升,那么可节油1.6亿升,减排二氧化碳35.4万吨。混合动力车可省油30%以上,每辆普通轿车每年可因此节油约378升,相应减排二氧化碳832千克。如果混合动力车的销售量占到全国轿车年销售量的10%(约38.3万辆),那么每年可节油1.45亿升,减排二氧化碳31.8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