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爱国散文诗

爱国散文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爱国散文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爱国散文诗

爱国散文诗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言密码;散文诗;意象;关键句;情感;音韵;诗意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共七篇文章,《雪》、《雷电颂》、《日》、《月》、《海燕》、《浪之歌》、《雨之歌》,内容涉及日月光华,风雨雷电,浪花海燕,这些美丽的形象传递了作者的丰富的情思。所有的这些文章有一个共同文体:散文诗。散文诗是既有散文之韵,又有诗歌之美的独特文体,小巧、凝韵、空灵、具有浓烈的感情。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文章之美?很多老师对这个单元的教学感觉为难。四月份上教学研讨课,我选择了纪伯伦的散文诗《浪之歌》。我以语言为突破口,作了一些探索。

(一)解析意象,领略意蕴之美

意象是理解诗歌的钥匙,也是理解散文诗的钥匙。袁行霈说:“语言是诗歌意象的物质外壳,由语言分析深入一步就是意象的分析。散文诗的艺术不能停留在语言的表层上,它的艺术奥妙,从它的意象上可以得到不少。”具体的形象与情感的融合就形成了散文诗的意象,由此看来,我们要领悟作者的情感,散文诗中意象的解读是不可少的。

在《浪之歌》中,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浪花的形象,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在前四节里,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接下来,这个女性化的形象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一个人间世界的守护者。至此,我们领悟到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还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的爱情。海浪对爱情的这种态度,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为了理解海浪这一形象,我从“海浪”这一意象入手,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

师:诗中的“我”是谁?

生:海浪

师:海浪是怎样的一个形象?你从哪些诗句看出来?

生:它是海岸的情人,从“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可以看出。

生:海浪很爱海岸,诗中说:“我拥抱着他”、“我扑到在他脚下”。

生:还可以从“合为一体”、“海誓山盟”、“把爱恋的祷词歌吟”等词语可以看出。

师:可见爱浪是深爱着海岸。但海岸仅仅是爱海岸吗?

生:它还深爱着世间万物。

师:哦?你有什么依据?

生:诗中“曾有多少次”那一组排比句就写到他陪美人鱼跳舞、他帮助有情人吐露衷肠、他陪礁石对饮打趣,还托起落水者、为美女丽人偷出海底的珍珠,可见世间万物都是他深爱的对象。

师:说得太好了,可见海浪是一个热恋者,也是一个守护者。你觉得这一形象符合浪的特点吗?

生:符合的,“海誓山盟”、“爱的祷词歌吟”写的是海浪的声音,“拥抱”是指涨潮海浪扑到岸边,“扑到在他脚下”是指退潮时海浪渐离渐远。

生:还有,“曾有多少次”排比句引出的事情都是发生在海边,符合海浪这一身份,“跳舞”就是海浪的涌动,“长吁短叹”、“嘻嘻哈哈”就是海浪的声音,“托起……躯体”、“偷出……珍珠”更是海浪最常见的行为。

生:写海浪声音的还有“时而歌唱”、“时而叹息”。

师:同学们分析的很有道理,海浪这一形象首先是作为“浪”的形象,它身上具备了“浪”的各种特点,但同时,诗人还赋予它以“人”的形象,他是一个“热恋者”,也是一个“守护者”。正是兼具“浪”与“人”的特点,“海浪”这一形象才形象生动而又感人至深。

“诗歌是表现生命情感和人生体验的,意象是主体内在情感的感性化、客体化,所以诗人常以可以感知的客观事物来代表主体意识。有人认为诗歌是意象的创作,分析诗歌的意象,发掘它的深层语意,对于更好地领会诗的意境和欣赏诗歌的美是非常重要的。”①《浪之歌》中“海浪”的形象意蕴丰富,纪伯伦借“海浪”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炽热衷肠,表达自己对世间万物的热爱与为之终身守护的愿望。由意象入手,散文诗的情感、主旨也就呼之欲出了。

(二)品析关键句,解读情感之美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的努力是从旨趣到符号,读者的努力是从符号到旨趣,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到徒有迹象的死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从表面上看,《浪之歌》是一首爱情诗,但纪伯伦借海浪对海岸的爱情,倾述了他对祖国的炽热衷肠,也表达了他“守护万物”的博爱情怀。学生能否理解文字符号背后的旨趣?这是阅读本文的一个难点。

为了了让学生理解纪伯伦对祖国的炽热的爱,我补充了纪伯伦的生平简历:

纪伯伦生平简历:

1883年出生于黎巴嫩北部的贝什里;

1895年(12岁)随母亲去美国波士顿某生;

1898年(15岁)被送回故国学习阿拉伯古典文学;

1901年(18岁)因思想激进,创办叛逆性刊物《真理》被驱逐出境,再度前往美国。后家中遭变故,母亲、长兄、小妹相继亡故;

1908年师从艺术大师罗丹学习雕塑;

1912年移居纽约;

1931年(48岁)去世。

一个文学作品的诞生,都有其特定背景,这个背景包括当时的时代特点、作者生活经历、情感历程以及触发作者写作的特定事件等等,联系这些背景能立体地理解作品。纪伯伦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寓居美国,有了这一份生平简历,学生很容易理解纪伯伦笔下“爱情”完全可以理解为一个流浪在异国的赤子的衷肠。

但是,若理解只停留在这样的层面,显然还是未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旨趣”。诗歌后半部分留下了太多需要琢磨的诗句。我做了如下的引导:

师:同学们,虽然我们对诗歌的情感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理解,但是老师觉得诗歌的后半部分依然留有很多谜团,我们大家一起来琢磨琢磨。

生:文章后面“曾有多少次”这一组排比句也是写对祖国的爱吗?

师:是啊,这里写海浪陪美人鱼跳舞,写它帮助有情人吐露衷肠,同礁石对饮,救助落水的人,偷取珍珠馈赠丽人。这一系列的事情是“爱国”的行为吗?

生:我觉得是,但是这是升华了的爱国之情,诗人因为爱国而爱天下人,爱天下万物。

师:可以理解为是由“爱国”而升华为“博爱”,说得很有道理。

生:“我时而歌唱,时而叹息”,这里“歌唱”和“叹息”的内容是什么?

生:歌唱爱情呗。

师:那为什么还要“叹息”呢?

生:刚才背景里介绍纪伯伦曾经被驱逐出国,诗人是为自己的“爱情”得不到祖国的回应而叹息。

生:也可以理解为为上文提到的那些为爱情所苦、那些得不到爱情、那些在大海里死难的人叹息。

师:同学们对文章的理解能有所联系,做得很好。

生:为什么“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师:是啊,老师认为爱情的真谛是忠诚,诗人为什么认为是“清醒”呢?

生:“清醒”就是“理智”,都说“恋爱的人智商是最低”的,所以“爱”需要清醒。

师:爱需要清醒,有道理。能联系诗中的具体内容说说吗?

生:海浪是日夜流动的,是不用睡觉的,所以是“清醒”的。

生:诗人愿意像海浪一样不眠不休地守护着世间万物

生:海浪虽然对海岸有着炽热的爱情,但是海岸有时却不理不睬、无动于衷,但海浪依然一往情深,这就是理智的爱。

师:能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吗?

生:诗人被驱逐出祖国,但是诗人却没有背弃祖国,长期在国外做着爱国的事,这是炽热的爱,也是清醒的爱。

师:“清醒”中透着炽热,透着理智,透着执着,这就是诗人的“爱”。

耿林莽《散文诗的美学追求》一文中说:“对于散文诗来说,重要的不在于如实地、客观地反映现实,而在于抒情地、主观地、心灵化地折射现实。当然,散文诗也有叙事,有细节以至情节,但多是抒情地表达,即经我创造后的诗化产物,这便形成了她抒情与叙事融为一体的表现特色了。”通过对关键句段的分析,那些事件、那些情节、那些景物中所包含的诗人的情感内核才渐渐显现,诗句折射出来的诗人的内心旨趣才一点一点呈现在读者面前。

(三)分析句式与韵脚,感受音韵之美

“音乐性是诗歌语言的主要特征之一。虽然散文诗语言向散文语言有所借鉴,但它仍然是诗歌语言的一种,因此,音乐性也是散文诗语言的重要特征。”②《浪之歌》在句式上多用对句,但又整散结合,显得整齐而不呆板,匀称而又灵动,它就是一首情歌,是从纪伯伦心坎里流泻出来的情歌。

新月派诗人闻一多提出了诗歌的“三美”规律,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散文诗大多传承了诗歌的这一特点。句式之美是文章的节奏美,押韵是文章的音韵美,学生深入文本之后,发现蕴藏于文章之中的韵律之美,品出了散文诗这一独特体裁的别样风致。

(四)变换形式,呈现诗意之美

散文诗是诗,但又有别于诗,它的诗意往往蕴藏在铺排的文句后面,简单地以朗读来感悟诗意,学生的感受很可能被阻滞在景物、事件之外。我认为只有用诗歌的形式才可以呈现散文诗的诗意之美。因此,我在课堂了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

“请你选用文中的词、句,重新加以组织,把这首散文诗改编成一首更加精炼的自由诗。题目依旧是《浪之歌》。”

这是一个有一定难度又有弹性的活动。学生在课本中接触过自由诗,如《天上的街市》、《华南虎》等,对自由诗的形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而且活动要求选用文中的词句,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改编的难度,在意象的选取、情感的确定、甚至于句子的组织等方面,其实并不需要太化心思,学生主要考虑的是选哪些词语或句子最能表达诗歌的本意,应该如何组织才可以体现出诗歌的形式美。这又可以考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主题的理解,考察学生对自由诗的积淀,让不同学生的文学素养得以不同的呈现。十几分钟后,学生交流,精彩纷呈。教师也交流了自己改编的诗歌:

浪之歌(改编)

黎巴嫩.纪伯伦

(一)

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

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

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

清晨

我在情人的耳边发出海誓山盟

傍晚

我把爱恋的祷词歌吟,

我生性执拗,急躁

我的情人却坚忍而有耐心。

潮来时我拥抱着他;

潮去时我扑倒在他脚下

这就是我的情意

这就是我炽热的衷肠

(二)

曾有多少次

我围绕美人鱼跳过舞

曾有多少次

我帮助有情人吐露衷情

曾有多少次

我与礁石同席对饮

夜阑人静

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

惟有我彻夜不眠

因为我满腹爱情

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这就是我的生活;

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

改编的《浪之歌》基本选用原诗的语句,只是少数句子为了形式的匀称作了一些增减。两个诗节从两个层次表现海浪的“爱”,这也是原文的设定。简单的改变却呈现了另一种美。

这一依托文本的活动,让学生直接从“文”中看到了“诗”,无需任何言语的诠释,他们已经能够理解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诗意。因而对散文诗的特点也有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散文诗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它从诗歌撷取了精魂,从散文借来了舒展轻松的衣衫,从绘画吸取了丰富的色彩,从音乐找到了轻柔或昂扬的和谐节奏。把握了散文诗的特点就找到了学习的方向;以语言为突破口,破解了语言的密码,散文诗别样的美也就呈现在学生面前了。

注释

爱国散文诗范文第2篇

《大学语文》是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和提高写作能力、文学阅读欣赏能力的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要求学生在专科阶段所学《大学语文》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为学好高等教育各类专业课程及接受通才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专升本语文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专升本语文知识归纳11、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唐代诗人是:白居易

2、先秦诸子散文主要以(议论)为主.

3、提出“不平则鸣”的是:韩愈

4、范增这一人物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5、开创我国文学中“悲秋”主题先河的作品是:宋玉的《九辩》

6、《剑南诗稿》是陆游的作品集.

7、《一个和八个》的作者是郭小川

8、《道德经》属于道家的作品.

9、《王贵与李香香》的作者是李季

10、被后世尊为“亚圣”的是:孟子

11、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属于:志人小说

12、我国古代第一部断代史为:汉书

13、与孟浩然同属一派的诗人是:王维

14、“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出自:李白的《将进酒》

15、明清传奇是:戏曲

16、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为:聊斋志异

17、岑参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

18、写李杨爱情的诗作是:《长恨歌》

19、《诗经》中的《风》:量大,多为民歌

20、舒婷《致橡树》的主题是:爱情

专升本语文知识归纳2诗歌发展线索:

《诗经》《离骚》——三曹、七子、七贤——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散曲——清末龚自珍

《诗经》:现实主义源头,国风。诗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赋、比在中国诗歌中很常见,唯独“兴”是《诗经》特有的。

兴:欲言此物,先引他物。《关雎》《蒹葭》

三曹、建安七子——建安文学的代表,“建安风骨”,慷慨悲凉。

竹林七贤——正始文学的代表,嵇康、阮籍。

龚自珍:晚清最后一个大诗人。《己亥杂诗》,浪漫主义,305篇,最后一部诗集。

散文发展线索:

先秦散文——南北朝骈文——唐代古文运动——宋代诗文的革新运动(欧阳修)——清桐城派

唐宋家(唐2宋6,散文着称)分别为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清中叶桐城派:强调“义法”,方苞、姚鼐、刘大櫆

(古典)小说发展线索:

萌芽:先秦神话雏形:魏晋南北朝笔记小说成熟:唐传奇发展:宋话本再发展:明拟话本顶峰:明清长篇章回

古体诗\近体诗:

1.唐代之前所有诗歌均为古体诗。

2.唐代开始,在诗歌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对偶等诸多方面作出了严格规定。

符合这些规定的看作是近体诗(格律诗:绝句、律诗);不符合这些规定的仍然视作古体诗(古风)。

现当代文学1919-至今:

与现代文学

(1915)是现代文学(1919-1949)的背景。两面旗帜:民主与科学1919-1937启蒙阶段:反封建1937-1949救亡阶段:反帝

“现代文学六主将”:

鲁迅:领军人物。

A《呐喊》《彷徨》小说集;《朝花夕拾》散文集(往事的回忆);《野草》散文诗集

B作品评价:杂文是“投枪与匕首的组合”,批判力度强。

C《狂人日记》——现代文学开山之作;《祝福》:祥林嫂,表现封建制度对女性的摧残(《故乡》表现人与人的隔膜;《社戏》表现孩提时代的童趣);《伤逝》:涓生、子君,唯一一部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王昭君》;《关汉卿》);新诗诗集《女神》(浪漫主义)。

:《文学改良刍议》(8条意见,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茅盾:

1《子夜》书名由来(自然界23时-次日凌晨1时是最黑暗的时刻,“子夜”象征暗示当时的中国是最黑暗的时刻)。

2《林家铺子》(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困境)

巴金:巴金的逝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五四时代)“爱情”“激流”;《家》:觉慧是巴金本人写照。《随想录》(回忆录):反思。

沈从文:中篇小说《边城》、散文集《湘西(行)散记》。“诗与散文的组合。”冷静、客观、深情的文字。

专升本语文知识归纳3古代散文

语录体:《论语》(《论语十则》)

纪传体:《史记》(通史)

史传:《张中丞传后叙》(叙事散文)

书信体: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史论体: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游记体: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古代诗歌

1、古体诗

四言古诗(《诗经》体):《诗经》的《氓》(弃妇诗、叙事诗)、《关雎》、《兼葭》(爱情诗);

五言古诗:陶渊明《饮酒》、《归园田居》(田园诗);

七言古诗: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乐府古题、爱情诗)、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乐府旧题);杂言诗:屈原《渔父》、王粲《登楼赋》(借景抒情诗)、李白《行路难》(乐府旧题诗);楚辞体:屈原《离骚》、《国殇》;

乐府诗: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古题乐府(《行路难》、《春江花月夜》、王昌龄《出塞》)——新乐府(《游子吟》(五言古诗);歌行体:曹操《短歌行》、《春江花月夜》、白居易《怅恨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乐府旧题)、李白《行路难》

2、格律诗

(1)绝句(四句一首)

五绝:李白《静夜思》

七绝: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乐府古题)、张继《枫桥夜泊》李白《望天门山》、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送别诗)

(2) 律诗(八句或八句以上一首)

五律:王维《山居秋暝》(山水田园诗)

七律:杜甫《登高》、《秋兴八首》;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爱情诗)、《锦瑟》;陆游《书愤》(爱国诗)

3、歌行体

王昌龄《从军行》(七绝、边塞诗)、;曹操《短歌行》(四言诗);

陆游《金错刀行》(爱国诗);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

爱国散文诗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孙犁 抗战短篇小说 主流文学 貌离神合

1938年春,孙犁毅然辞去安逸的教书职业,积极地投身到革命队伍中,写出了一系列反映的小说,呼唤民众,鼓舞斗志。当时解放区主流文学大都追求文学的政治效应,崇尚力量(暴力)、冲突(阶级矛盾)和社会政治叙事,通过塑造高大的英雄人物形象来凸显人民群众和革命者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通过史诗性的“宏大叙事”艺术结构来反映这一“伟大的时代”。同样是描写,同样是反映时代的风云,孙犁的作品却表现出与解放区主流文学迥然不同的另一种风格。

一、外部形态上对主流文学的背离

(一)切入历史的独特视角和叙述历史的独特方式

孙犁的抗战小说并不特意追求史诗性的所谓宏大叙事,也不刻意塑造英雄人物,更不追求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是抗日背景下普通的劳动人民,描写的也是他们的日常生活、平凡故事。如《荷花淀》中水生夫妻的话别;《邢兰》中“拼命三郎”邢兰为“我”点火取暖、晚上巡逻;《山地回忆》中妞儿为“我”做袜子御寒;《浇园》中香菊和二菊姐妹精心护理伤员;《红棉袄》中言语不多的小姑娘脱袄为战士御寒;《瓜的故事》中爽朗凌厉的马金霞献瓜为战士解渴;《吴召儿》中吴召儿为子弟兵带路……这里既没有惊心动魄的重大斗争和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也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大起大落,一切都显得是那样从容自然,那样单纯简朴,那样平易近人,然而这些普普通通的人物和事件,又是那样真实地散发着时代的气息,与抗战时代的风云变幻自然地联系在一起。

(二)对美好人性的讴歌

孙犁的抗战小说很少正面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残酷、流血与牺牲,“战争”、“革命”在他笔下常常是作为“时代”的具体背景而存在的。他总是将大量的笔墨用在对战争背景下劳动人民(尤其是青年妇女)内心世界的挖掘上,用诗意的笔触去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发掘人物身上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这一点,小说《荷花淀》表现得最为充分。通常被作为中心事件的战斗场景只有寥寥几笔,轻描淡写,三言两语之间便如同神话一般结束了战斗。而大量篇幅都用来表现水生媳妇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性美、人情美。以“夫妻话别”片断描写细节为例:当水生说明天就要到大部队去时,“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从感情上讲,她不想让丈夫离开,但理智上又觉得应该理解支持他。这种复杂心情又不能让丈夫发现,带着几分不安上战场,于是,她迅速把手指放到嘴里“吮”了一下,以平衡自己的情绪,掩饰内心的震撼。一个温柔体贴、通情达理、深明大义的妇女形象跃然纸上。

(三)对美善的极度张扬和对丑恶的有意忽略

孙犁是一个喜欢和美做伴的作家,他曾说过:“看到真善美的极致,我写了一些作品。看到邪恶的极致,我不愿意写。……我也不愿回忆它。”他的抗战小说正是这种极致的真善美的表现。他说:“我经历了美好的极致,那就是。我看到农民,他们的爱国热情、参战的英勇,深深地感动了我。……我的作品,表现了这种善良的东西和美好的东西。”[1]因此他的抗战小说文本中没有正面的丑恶,也有意回避了战争生活的悲惨与凄凉、苦难与艰辛,展现的都是些美好的向上的胜利的战斗生活场面。

……但是那些隐藏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

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硝烟火药气味。战士们就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2]

《荷花淀》中这场简短的战斗描写多么富有浪漫、优美的色调,没有枪林弹雨、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惨烈景象,只是欢快、轻松的诗意。

为了表现极致的美与善,孙犁对丑和恶做了有意的忽略。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想写的,只是那些我认为可爱的人。”[3]为此他在创作中对生活素材作了独特的处理——即将生活原型中不如意的、甚至是令他痛苦的事予以美化,使它们变得美好而乐观。例如,历来被作为美与善的赞歌的《山地回忆》,其故事原型其实是一个与小说故事完全不同的、只有怨艾而没有友爱,只有争吵而没有和解的事件,但作者在写作时对它进行了很大的改造,淘洗了生活本身所存在的缺陷,而赋予它以真诚的“爱人”和歌赞之心。[4]

(四)独特的话语方式——诗化的语言

孙犁的小说在绘景、状物、叙事、对话等方面都采用了一种独特的话语方式,即渗透了抒情意味的诗化的小说语言,这使得他的小说优美如诗、鲜明如画、悠扬如歌,充满浓郁的诗情画意,被人称为“诗体小说”。他的很多优秀作品都可以作为散文诗或抒情诗来读的。《荷花淀》中水生妻子月下编席场面的描写,就是一段优美动听的散文诗: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5]

这一段描写融入了作者诗人般的情怀,洁白的地、洁白的云、银白的淀水、透明的薄雾,月光、水色、清风、荷香,连同那个不知在雪地上还是在云彩上的女人交融于洁白的世界,浑然一体,简直就是一幅绝妙的白洋淀风景画,贮满浓郁的诗意。

爱国散文诗范文第4篇

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重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要讲究素质教育的方法,通过让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学习,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综合性学习对提高学生的能力而言非常重要,结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结构的特点,教师通过在课堂上进行恰当指引,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培养学生、说、读、写能力

初中语文课程是一个有机整体,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综合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占据很重要的位置,而且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苏教版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综合培养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利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出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比如,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课文几乎都是诗歌,有关于的诗篇《七律·》,有关于爱国情怀的《革命烈士诗二首》、有关于至爱亲情的散文诗,还有古诗,诗歌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最好的方法,诗歌内容精简,感情丰富,易于朗诵,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语感。对各种类型的诗歌进行比较学习,可以让学生明白诗词的历史渊源和深厚情感沉淀,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好的启蒙作用。

2.注重与其他资源的相互整合

苏教版初中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具有很好的整合功能,进行综合性学习不仅整合了系统性的教材知识,而且整合了与其他课程的相互交叉内容,语文的教学过程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是对社会生活方面的有机整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可以与阅读、写作单元的内容建立起密切的联系,通过创设情境,融合为一个主题,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整体协调发展,整合听说读写等多种语文能力。比如,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的课文,进行综合性的学习,可以很好地整合多方面的内容。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的课文有哲理散文,有抒情性散文,有说明文和议论文,还有古代诗词和社会生活实践以及写作锻炼等内容,进行综合性学习而不是单一强调某个部分,可以从整体上对教材资源进行整合。不仅可以穿插讲解哲理,而且可以融入社会生活实践。

3.综合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知识的实践能力

在实施苏教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很多教师注重了教学过程的优化创新,他们通过不断调整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把综合性学习的课堂发挥到淋漓尽致,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师在课堂上开展综合性的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知识的实践能力。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些活动,比如说,可以组织学生制作一些文艺气息浓厚的作品,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或进行演讲,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采访,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竞赛等,这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应用语文知识的实践能力。比如,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的内容就有要求学生写演讲稿的部分,当进行《悼念玛丽·居里》一文的学习时教师可以讲解演讲的方法方式等内容,不仅仅是学习课文内容,也可以组织学生针对某一话题进行演讲。通过开展演讲,学生就会主动应用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提高了应用语文知识进行实践的能力。

爱国散文诗范文第5篇

一、现行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有以下几大变化

1.外国作品选编更多关注人物的命运,尤其重视一些人物的成长,较多的是关于励志或人格塑造类的文章,至于外国科学家、艺术家的文章也有所增多,反映国外人文景观的文章也不在少数。2.各地的语文课本适当增加了有关地方特色或地方著名人物的篇目,如“辽宁籍航天英雄杨利伟”的通讯被节选入辽宁省普通高中新语文教材中。3.一些极具有影响力,有一定代表性的通俗作品进入语文教材。比如人教社版2005年《卧虎藏龙》和《天龙八部》的节选首次被入选普通高中语文课本。4.教材中关于经济意识的文章逐渐多了起来。如广东教育出版社的语文新教材别增设了“走近经济”单元,收录了《钱》和《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等文章。5.不再刻意回避爱情表白。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入了沈从文的《边城》的节选,教材中还保留了表达男女爱慕之情的山歌等。

二、走进鲁迅作品,体会鲁迅精神

1.爱国爱民,疗救国民灵魂。鲁迅生活在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代和社会,鲁迅的家庭和个人经历,更是直接地促成他从小就产生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接着在的政治社会背景下,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02年鲁迅怀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赴日本留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2.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探求人生新路。中学教材《故乡》以“我”回乡的所见见闻及感受为线索,描写旧时代农民痛苦的生活遭际以及精神上的彷徨,抒写了作者对当时的国民现状的深沉忧虑,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信念。

3.对知识分子自身弱点的批判。《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小说描写了孔乙己悲惨一生的,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4.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学课文《社戏》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了“我”在平桥村外婆家居住时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的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

三、莫让鲁迅作品从中学教材中“悄悄溜掉”

1.鲁迅的许多作品,在很高层次上都达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鲁迅作品的思想情感博大深远、意味深长,篇章结构严谨灵活,写作手法多样新颖,语言准确、精炼、生动,这些都明显地在当时其他众多作家之上。当然,任何作家都有局限性。包括鲁迅也一样,他的作品在题材、社会视野上也有其局限;所以中学教材根据这种思想,在选课文时尽可能多地选取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作家作品,呈现中学语文教材的多种风格,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各自的个性。诚然,我们并不能因为这个便让鲁迅的作品悄悄溜掉,即使其涉及重要的人文主题非常深刻,让广大师生难以理解,语文教材决不能排除鲁迅的作品,并且必须有一定的数量。否则,我们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从何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