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我的人生感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以前,我是一个在班里没地位的小不点.为啥呐?原因我也不知道.你可能会嘲笑我;不,我是一个很老实的人.我从小就生孰的.
到了二年级我没天都是把孤独藏在心里,把"假"的笑容挂在脸上.我的同学们没有一个跟我说话.我一回到家就立既变了个人似的.我的日子没法过了.
可是现在,我是学校的大队部大队长.可是出了名的佼佼者.没天多有很多任务拉在我的肩上.没天的工作很忙.每天放学都是最后一个回家.老妈总说:"你在学校辛苦一点没关系,只要是好事,咱做,啊!"
关键词:高中生物;自我认同感;生物教学
自我认同感是一个人自我认知程度的标志。只有建立了比较充分的自我认同感,才能有效建立信心和自尊。生物学习自我认同感既影响学习过程的结果,又会作用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目前学生在高中生物学科学习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习动力不足、信心缺失,课下不能勇敢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对待教师的课堂提问或期中期末考试出现紧张、焦虑等情况,都是缺乏自我认同感的表现。对生物学习自我认同感的培养应该成为高中学生生物教学中教师关注的问题。
一、培养原则
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生物自我认同感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具有独立思维方式的人,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在生物教学活动中,学生不该是一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生物学科,并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乐趣,体验成功,进而享受学习的过程。
2.差异性原则
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有其自身个性的特点。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了解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个别学生存在特殊的要求和需要,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分类推进,依据每个学生的生物学习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施加不同的培养方法,让每一个学生在生物学习中都有所收获。
3.反馈性原则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自我认同感,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表现提出有针对性的准确的反馈和评价,来帮助学生对自身学习过程中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的判断和评价。教师及时有效的反馈和评价,对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完善学习方式从而提升自我认同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培养方法
高中学生自我认同感的培养和提升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高中生物自我认同感的培养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进行。
1.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激发学习兴趣
高中生思维方式并不成熟,个人情感波动比较大,若我们从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出发来设计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良好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生物教师要多和学生沟通和交流,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和自己的教学进行整合,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在教学设计中可以规划出一些高中生感兴趣的章节,可以以专题、问题或者特定的学习任务为核心内容,向外扩展,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全员参与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对生物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进而重视生物学科,学生从内心里接受了生物学,才会主动学习,也能逐步培养和提升自我认同感。
2.多维度制订学习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成功
班杜拉指出,学习者自身的成功体验是影响自我认同感的主要来源。新课标提出,生物学科教学不但要包含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还要包含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学习目标设置不合理,会导致许多学生在学习生物课程时难以产生成功的体验,甚至难以判断自己是否取得了成功,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自信心也不断下降,导致学习能力下降。生物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目标,关注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储备水平、教材模块内容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设置面向不同学生的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例如,我们可以为基础较差的学生设置最低目标、中级目标和高级目标,为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设置较高一级的目标,当学生顺利地完成自己的生物学习目标并体验到成功的时候,将会给学生带来自信,相信自己具备学好生物的能力,这样不但可以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还可以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高层次的挑战,从而有效地提升所有学生的自我认同感。
3.创设学生参与的机会,提升自我能力
生物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现实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学生成功体验活动也比较多,因此,在高中阶段生物学科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利用学科自身的特点,让学生动起来。比如,高中生物课本各模块都涉及各种各样的生物实验,需要学生动脑动手去体会和感知,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材料,动手操作实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对所学知识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记忆,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验到生物学科的乐趣,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动口和动手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学习生物的自我认同感。
4.利用榜样引领,助力信心提升
多年教学实践发现,学生总是无形之中和身边的同学进行比较,看到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成功地完成任务的时候,他们也会产生同样的愿望。因此,教师要考虑学生层次的差异,然后为他们选择相应水平的成功的榜样,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自己奋斗的目标,利用榜样的力量为自己助力,自信心也会得到提升,提升自我认同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一定要说明榜样的情况,让学生找准自己努力的方向,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磨炼自己,提高能力,取得进步。注意不能给学生提供过高或者过低的榜样,这样会适得其反,降低学生学习生物的自我认同感。
关键词:文学 本质 主体 审美意识形态 人生感悟
关于文学的本质问题,历来都争论不休,围绕它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观点;有人说文学的本质是自由或自由创造;也有人说文学的本质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更有人提出了文学本质的审美说;这些观点看似各有各的道理,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它们呢?
文学作品是由性格、思想各异的作家所创造的,每一部文学作品中都浸透着作家个人对生活的独特体验,甚至不同的作家对同样的材料都会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故而文学自诞生以来就带有非常强烈的个性差异。此外,作家在进行创作时,还需要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所以说文学的本质是自由或自由创造是有其一定的理由的。然而文学又并非纯自由的,它还要受到作家的理性、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其自身的个性气质等的制约。比如俄国作家果戈理的创作,其数部大作的素材都是由普希金提供的,因为普希金深知那些素材的幽默、讽刺意味在自己的笔下无法得到最好的表现,而那些素材在果戈理的笔下也确实得到了很好的表现,这难道不是一个绝好的说明吗?看来将文学的本质概括为“自由或自由创作”还是有一定的片面性的。
关于文学的本质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观点也有其合理之处。文学是由作家创作的,而古今中外的每一个作家都是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当中的,任何一个作家的作品无论如何都或多或少会受一点其生活的那个特殊时代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完全认同这种观点。试想如果说文学仅仅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那它跟政治、法律等又有什么区别呢?可它们的差异是很明显的,政治、法律之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为国家而服务的,手段直接、目的明确。而文学在一般情况下只是表现了社会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它可以间接地服务于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为之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也可以独立于这种主流意识形态之外,只表达作家的某种意绪、情怀。显见,文学的“社会意识形态说”还是有以偏概全之嫌。
至于文学本质的“审美说”也是有其根据的,一部文学作品之所以吸引读者,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它带给读者的审美愉悦,人在现实中有种种的痛苦与烦恼,但这却都能通过文学作品而得以舒缓、排解。欧洲文学史上也曾出现过以王尔德为代表的“唯美主义”――只追求美,甚至于不顾社会道德。但文学就只是被作为一个审美对象来看的吗?似乎又不是这样,文学还可以激励、鼓舞读者,使读者从中受到教育,审美只是文学带给读者的诸多影响中的一种而已,而且审美是有条件的,即读者必须有一定的学识积累,那么对于大多数的普通读者来说,审美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他们从中获得的更多是别的东西。显而易见,只注重“唯美”是行不通的,故而“审美说”也是有其站不住脚跟的地方的。
由以上的种种论述来看,文学的本质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不是轻易的用一个观点、一句话就能解释清楚。那么文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文学的概念。我们这里要说的文学是文学理论中所探究的文学。“文学理论所要研究的是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具体的意识形态,即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因为文学的审美特性并非外加,它是文学这种这种意识形态固有的本性,它来自文学的独特对象、创作主体和把握它的特有的方式之中。没有审美特性,根本不可能存在文学这种意识形态,而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不过是文学审美特性的一般表现。”[1]从中可见审美意识形态对文学的重要性。但除此之外,主体的人生感悟也是文学不可或缺的一个构成因素。文学是靠审美意识形态支撑起来的,然而给文学以鲜活的生命力的却正是主体的这种独特的、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的人生感悟,它是文学的生命,如若少了它,所谓的文学必然是苍白无力、毫无价值可言的。所以,文学最显著的本质应该是主体在审美意识形态制约之下的人生感悟。
这个问题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首先是作为文学本质的基础――主体的人生感悟;任何艺术的创作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它是主体对现实生活有所感触而作,文学也不例外。文学总是由于主体被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事件所触动,继而引发他们的情怀,以至于不吐不为快,并最终将之诉诸笔端。如回忆《雷雨》时说:“累次有人问我《雷雨》是怎样写的,或者《雷雨》是为什么写的,这一类的问题。老实说,关于第一个,连我自己也莫名其妙:第二个呢,有些人已经替我下了注释,这些注释有的我可以追认,――譬如‘暴露大家庭的罪恶’――但是很奇怪,现在回忆起三十年前提笔的光景,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什么。也许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抨击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然而在起首,我初次有《雷雨》一个模糊的影像的时候,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情绪。”[2]在这里,明确地表示了他的创作缘由,那就是通过发泄被压抑的情感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这样的例子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俯首皆是、随处可见的,如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提出的影响极大的“不平则鸣”的理论,也正是强调了主体对或喜或悲的现实感到不平,进而有所感悟,并最终发愤成文。所以,正是在创作主体人生感悟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文学。
其次是作为文学本质的载体――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是在人类的社会发展中产生的一种需要,它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但又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许多时候,人们都会因生活里各种各样的事情而产生纷繁复杂的情感,当这些情感累积到一定的程度时,它就会像决堤的洪流一样,喷涌而出。所以说,表达和交流情感的审美活动,在人类的文化意识之中,几乎成了一种本能的愿望和需要。但是“人的审美心理本能只有在社会性条件下才能成为具体的现实实践活动,因此艺术的实际发生和影响都必定是社会的、意识形态的。文学艺术就是人的审美本能与社会现实条件结合在一起的产物。”[3]也就是说,审美是文学艺术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又不是独一的,因为文学艺术中还少不了社会意识形态,但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又是和审美交融错杂在一起的,亦即审美意识形态。对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也许钱中文先生的一段话解释的更为清楚,“文学作为审美的意识形态,以感情为中心,但它是感情和思想认识的结合;它是一种自由想象的虚构,但又具有特殊形态的多样的真实性;它是有目的的,但又具有不以实利为目的的无目的性;它具有社会性,但又是一种具有广泛的全人类性的审美意识的形态。”[4]至此,我们已经对审美意识形态在文学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那就是文学艺术是必定蕴含着一定的审美意识形态的。
通过上述两方面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主体在审美意识形态制约下的人生感悟确实是文学最显著的本质,而且这种例子在古今中外的文学长河里比比皆是、不胜枚举。“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不正道出了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所付出的满腔悲情吗?作品中的那一个个鲜明、活泼的人物形象,都是作者坎坷、苦难的心血的结晶,是作家在经历了家道衰败的凄凉后,对他所生活的那个苍凉世态的一种深沉的感悟。《安娜・卡列尼娜》里,托尔斯泰在安娜这个不幸的人儿身上倾注了其全部的心血,并通过安娜的悲惨遭遇,对当时的上流社会进行了狠狠地批判,他的这种批判也正是认清了自己所处的那个俄国上流社会的腐朽以后产生的;同时,在对当时俄国的意识形态的批判中,又传达了作家的一种人道主义的观念意识;而他进行批判的基点自然就是在认清了这个腐化的社会后的一种人生感悟。卡夫卡的《城堡》,通过对一个不具名的小人物K的种种不可思议的遭遇的描绘,深刻地揭示出了当下人们的精神生活的困境,以至让任何一个读者都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无奈。这是卡夫卡所具有的高于常人的睿智;是在感悟、反思生活的基础上,对当代人生存困境的深刻揭示。不难看出,这些青史留名的皇皇巨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都浸透着作家的人生感悟、传达着一种具有时代感的审美意识形态。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于文学的本质虽然有不同的解释,各种观点似乎都有能够站得住脚的地方,但却总有各式各样的漏洞。所以,将文学的本质归结为主体在审美意识形态制约之下的人生感悟似乎是较为妥当的。也许这个看法还有其不足之处,但它相对于前面的那些观点而言,还是比较全面的。
参考文献:
[1]钱中文:《文学观念的系统性特征――论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原载《文艺研究》1987年第6期;引自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编:《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第13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
[2]:《雷雨・序》,原载《雷雨》,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版;引自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中国现代作家谈创作经验》(上册), 第341页,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3]冯宪光:审美意识形态论的规范性理论建构,《四川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有个渔人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人们尊称为“渔王”。然而“渔王”年老的时候非常苦恼,因为他的3个儿子的渔技都很平庸。
于是个经常向人诉说心中的苦恼:“我真不明白,我捕鱼的技术这么好,我的儿子们为什么这么差?我从他们懂事起就传授捕鱼技术给他们,从最基本的东西教起,告诉他们怎样织网最容易捕捉到鱼,怎样划船最不会惊动鱼,怎样下网最容易请鱼入瓮。他们长大了,我又教他们怎样识潮汐,辨鱼汛……凡是我长年辛辛苦苦总结出来的经验,我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们,可他们的捕鱼技术竟然赶不上技术比我差的渔民的儿子!”
一位路人听了他的诉说后,问:“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们吗?”
“是的,为了让他们得到一流的捕鱼技术,我教得很仔细很耐心。”
“他们一直跟随着你吗?”
“是的,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一直让他们跟着我学。”
路人说:“这样说来,你的错误就很明显了。你只传授给了他们技术,却没传授给他们教训。”
人生感悟:对于才能来说,没有教训与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
改变心中的顽石阻碍我们去发现、去创造的,仅仅是我们心理上的障碍和思想中的顽石。
学历
有一个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成为学历最高的一个人。
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这两个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
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蹭蹭蹭从水面上如飞地走到对面上厕所。
博士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飘?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
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蹭蹭蹭地从水上飘回来了。
怎么回事?博士生又不好去问,自己是博士生哪!
过一阵,副所长也站起来,走几步,蹭蹭蹭地飘过水面上厕所。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
博士生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又太远,怎么办?
博士生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里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
只听咚的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
两位所长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问:“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
两所长相视一笑:“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不问一声呢?”
人生感悟:学历代表过去,只有学习力才能代表将来。尊重经验的人,才能少走弯路。一个好的团队,也应该是学习型的团队。
改变
从前有一户人家的菜园摆着一颗大石头,宽度大约有40公分,高度有10公分。到菜园的人,不小心就会踢到那一颗大石头,不是跌倒就是擦伤。
儿子问:“爸爸,那颗讨厌的石头,为什么不把它挖走?”
爸爸这么回答:“你说那颗石头喔?从你爷爷时代,就一直放到现在了,它的体积那么大,不知道要挖到到什么时候,没事无聊挖石头,不如走路小心一点,还可以训练你的反应能力。”
过了几年,这颗大石头留到下一代,当时的儿子娶了媳妇,当了爸爸。
有一天媳妇气愤地说:“爸爸,菜园那颗大石头,我越看越不顺眼,改天请人搬走好了。”
爸爸回答说:“算了吧!那颗大石头很重的,可以搬走的话在我小时候就搬走了,哪会让它留到现在啊?”
媳妇心底非常不是滋味,那颗大石头不知道让她跌倒多少次了。
有一天早上,媳妇带着锄头和一桶水,将整桶水倒在大石头的四周。
十几分钟以后,媳妇用锄头把大石头四周的泥土搅松。
不管你是否见过我,不管你是否了解我;
不过你在做什么,不管你身在何处;
只要你是善良的人 ,那么,你就是我的朋友。
不管你是自信,还是失落;
不管你是富贵,还是贫穷;
不管你是友好,还是尖刻;
不管你是热情,还是冷漠;
我都要告诉你:
只要你是善良的,你就是我的朋友。(我的人生标题是:如善皆友)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遇到了太多,拥有了太多,也失去了太多。
我们所遇到的一切,都是必备的;
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我们所失去的一切,都是可贵的;
不管是拥有还是失去,那都是一种享受。
拥有和失去都是幸福的,因为拥有,我们的心灵得到了满足,因为失去,我们会更珍惜眼前的所有。(我的人生感悟是:失去后才珍惜,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这一切,让我们领悟人生的真谛,活着的意义。
不管怎么样,不管发生什么。
不管你选择的道路是什么,不管它有多么漫长,多么坎坷,多么曲折!你都要自信勇敢的去面对它,努力地付出汗水和心血,坚定你的信念,追求你的梦想,不能放弃,不能退缩,更不能低头!(我的人生警钟是:生活很残酷,不过,我会比它更残酷地去对待它。)
在人生的旅途中不管我们遇到什么,拥有什么,或是失去什么,都不要忘记启程,忘记赶路。
因为我们要一直走下去,勇敢的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