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铜加工企业基本上实行“1+1”配套的运行模式,即铜加工企业大多成立了关联的废旧物资回收公司。这些铜加工企业均为独立核算的私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产品结构比较单一,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冶炼生产粗铜锭;另一类是生产加工铜棒、铜线或铜带。这几类产品都属于初级加工产品,在整个产业链条上属于中间产品,主要销售给外地大型冶炼企业生产电解铜或加工铜制品。铜加工企业的原料绝大部分都来自广东、浙江等地的废铜,只有一小部分电解铜,且废铜的品种多、品位高低不一、又没有期货价,税务部门难以确定购进价格,这就存在企业购销业务“两头”在外,造成税务机关管理难度大。同时,由于这些企业进销货时间不固定,税收管理人员无法实时监控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难以掌握企业购销业务的真实情况,税源管理工作往往处于被动,税务部门承担的管理责任大、风险高,而且铜加工企业的进项发票多取自其关联企业废旧物资回收公司,可抵扣税额是其关联企业直接开具的废旧物资销售发票所反映的税额,由于废旧物资回收公司销售废旧物资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这就为少数企业利用自开发票虚构数量、虚构价格、虚构货物以及把成品当废品收购等方式,虚开增值税发票以达到偷骗税的目的。
为了加强税源管理,保证国税收入,杜绝偷骗税,我局针对铜加工企业的特点,在进一步加强集中验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立税源管理新办法,做到用信息管税,使税源管理上档次,达到一个新水平,对铜加工企业实行有效管理,偷骗税情况减少,国税收入明显增长,取得了良好效果。我局信息管税的做法、成效与经验如下:
一、信息管税的主要做法
1、研发运行“一个系统”
面对铜加工企业的经营特点,我局在全省国税系统率先自行研发铜加工企业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测算企业投入产出率,进行各项数据比对,对企业税负进行预警和监控。一是源头控制。该系统通过QQ服务平台直接抽取集中验货管理站过磅系统中的过磅数据,包括过磅时间、废旧物资实际重量,按企业名称自动生成废旧物资过磅数量,并与企业开具的废旧物资销售发票的废旧物资的数量(从CTAIS取数)进行比对,对企业收购废旧物资的实际数量以及开具增值税发票的数量进行实时监控,确保废旧物资收购数量的真实性,防范企业利用数量的进行虚开。二是收购价格的分析比对。集中验货管理站工作人员在验货过程中,通过中国再生资源网查询企业当天采购废旧物资平均价格,并在验货审核单上注明,以此确保企业收购价格的相对准确,防范企业利用价格的波动人为调节税负甚至进行虚开。三是测算企业投入产出率。该系统按月采集企业耗用主要原材料数量及产品产量、耗电数量等相关重点数据,根据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看企业原料投入量、产品产出量与实际生产能力是否匹配,以此综合评价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及时发现异常现象,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化解税收风险。四是税负预警分析监控。从CTAIS中取本月应交增值税税款、本月应税销售收入,分产品测算税负率。税源管理部门通过对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的行业税负率、主材物耗比、动力物耗比、财务数据等出现的异常现象,参照行业基准预警指标,予以税源监控的预警管理方法。对预警指标偏离率在±20%以上的企业,税负率小于4.5%,大于5.8%的属于异常,按照《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进行纳税评估。目前我局将铜加工企业的增值税税负控制在最低控制线4.5%以上,即:增值税税负达到4.5%以上视为正常;而增值税税低于4.5%,则将其列为重点纳税评估重点对象。五是实行报表统一生成。根据数据来源及口径,对各类税收业务报表、台帐进行梳理、整合,利用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将网上申报、重点税源信息采集等系统采集的数据统一定制报表,统一生成,并通过QQ群集中
2、拓展“一个平台”
面向广大纳税人,在全市国税系统率先开通网络“QQ群”服务平台,为开发区所有企业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纳税服务。该服务平台依托互联网QQ平台开发,主要面向该分局工业园区企业用户,具有信息浏览、纳税服务、涉税办公、企业财务知识交流等服务功能,是一个集航天金税、方兴公司等税收系统提供商和园区政府相关部门集体参与的综合性、一站式电子政务平台,同时也是一个具综合服务特色、全天候、零距离的网上办税大厅。开通以来,有企业89户参与,已受理纳税人咨询事项1860余条,实时在线辅导620余次,及时回复率100%,深受纳税人好评。20**年该项目被评为“全市国税系统纳税服务优秀项目”。
3、创建管理摸式,实行人机结合
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信息技术再先进,也只是一种手段,需要人去操作。我们在运用信息技术过程中,始终注意做到人机结合。一是制定了《**国税园区分局铜行业税收管理办法》,从集中验货、日常巡查、预警通报、纳税评估到上岗人员的管理等方面都作了比较具体的明确与规定。在对铜加工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着重抓好日常巡查、预警管理、纳税评估三个环节。即税收管理员定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日常巡查,定期对企业存货进行盘查,及时掌握情况和处理问题。二是加强对企业整体税负的预警控制管理。新的税收政策实施后,主要税收可能集中在收购环节实现,但利废企业的税负仍然是衡量该类企业生产经营是否正常的重要标尺,在强化货物收购的数量、价格、品位的源头控制的同时,我们以企业收购、生产加工两个环节总体税负与行业税负率监控为主线,实行分类监控,锁定对低税负、申报异常企业的分类管理。一方面,把税负率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的企业按企业的季度应税销售额、应纳税额和税负变动情况划分A、B、C三类,并连续三个月跟踪其税负变动情况,同时,在日常发票审验、限额限量及其它涉税事项的审批上从严控管;另一方面,对A类纳税人重点监控税负的变化和税收政策执行情况,开展服务性调研防范重大税收风险的发生;对B类纳税人重点进行动态监控,解决申报虚假不实问题,实行预警式评估,解剖式核查;对C类纳税人重点监控产、供、销情况,开展日常管理性核查,实行高密度、贴近式、全方位监控。三是在购进废旧物资时实行“集中验货、定点过磅”制度。对收购货物重量的真实性进行实时监控,对收购货物价格的真实性进行网络比对分析。同时,对收购货物金属品位的实行有效鉴别,尽量确保金属品位不失真。在现有管理条件下,我们对企业收购的货物金属品位缺乏有效的技术检测和精确把握,为此我们通过对验货人员进行一定的专业培训,邀请江铜原料采购部的专业人员对验货人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掌握对1#、2#废铜品位的简单、直观的识别判断技能,从而减少企业购进货物金属含量的严重失真。
二、信息管税的主要成效
1、实现了管理方式的转变
通过规范铜产业税收管理,初步建立了基于铜产业收购--加工--销售流程的税源管理模式,实行了有人工被动监控到信息技术管理的转变,提高税源管理的科学化程度。一是管理行为得到规范。通过制定统一的《**国税园区分局铜行业税收管理办法》,对每一项税收业务进行预先定义,使税收作业实现了标准化,各项业务管理行为更加规范,形成了铜加工企业税源管理模式。二是管理流程得到控制。通过铜加工企业管理系统将岗位定义成流程中的角色,并将角色与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对应,在工作流引擎支持下进行串连和衔接,同时将本环节的处理信息自动发送到下一环节,实现了各业务岗位之间的无缝连接,保证了各项业务流转过程的正确性、合理性和时效性,实现了有人工被动服务到信息技术管理的转变。
2、提高了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信息化建设的开展,为税务管理的精细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大大提高了税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一是管理效率更高。铜加工企业管理系统的查询功能,使税源管理部门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便于税收管理员及时按月或按季对其生产经营、税收增减等情况进行传送,为税源管理部门及时掌握重点税源企业生产经营动态、有效开展税源管理提供方便。二是管理质量更优。铜加工管理系统对各项数据关系的自动审核校验,有效地扩大了纳税人相关信息的采集面,提高了信息采集的准确性,为税源管理实行精细化、科学化提供了一个平台,实现对税源管理的实时跟踪和监控。
3、降低了管理风险
对企业废旧物资收购实行“集中验货”制度,加强了对回收企业收购行为的真实性鉴定,从源头上减少和降低了铜加工企业利用废旧物资收购凭证虚开专用发票的风险。近年来,我们及时查处了数起废铜夹带电解铜重复抵扣的案件,共多抵扣增值税80多万元。
4、提高了铜产业整体税负率
铜产业税收管理系统通过设置监控点,把税源管理的监控渗透到各个流程和环节,使税收管理员通过系统查询、税负预警功能,及时发现、查处涉税非法犯罪案件。对预警指标偏离率在±20%以上的企业,税负率小于4.5%,大于5.8%的属于异常,按照《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进行纳税评估。两年来,共对户税负异常的企业,进行纳税评估户,入库金额万元,铜行业税负从20**年的提高到20**的。
5、提升了纳税服务的水平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优势,通过拓展和完善网络QQ群服务平台,使纳税人足不出户即可网络在线咨询、申请涉税事项、了解税收政策、打印表证单书、报送有关信息,节约了纳税人的办税成本。网上涉税咨询坚持在第一时间解答纳税人提出的有关问题,及时地解决了纳税人在涉税事项上遇到的困难,提高了纳税人的办税水平。短信群发提示节约了人力、财力,开通短信群发提示两年来,累计发送短信近4000条,与电话通知纳税事项相比,大大节约了办公经费,节约有效工作时间200多个小时。另外,我们还通过拓展和完善有关软件功能,为铜加工企业提供各项数据参考,如与铜加工企业管理系统接口对接,网络定时公开铜加工企业的税负预警情况,使纳税人及时了解行业税负情况,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加强企业管理。
三、信息管税的经验
1、健全税源管理体系是信息技术控税的基础
税源管理是整个税收管理工作的核心和基础。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绝不是简单地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劳动,它不单纯是技术问题,更涉及到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的变革。信息化条件下加强税源管理,必须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涉税信息工作流为核心建立健全信息化、专业化、立体化的税源管理体系,实现信息采集、利用和税源监控的互动,结合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税源管理办法,采取相应的服务措施,堵塞征管漏洞,防止税收流失。
2、坚持业务与技术结合是信息技术控税的保障
信息技术控税的过程,实际上是征管业务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过程。在系统研发过程中,我们坚持由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合作开发,使系统既具备较为先进的技术和稳定的性能,也符合政策业务规定,满足实际工作管理需要把握原则。同时,在利用系统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持保障作用,更加注重管理业务的创新,通过业务与技术的结合,避免出现“两张皮”现象,切实提高信息管税的效能。
3、信息的采集和利用是信息技术控税的关键
切实抓好信息采集、信息整理与存储、信息加工与分析、信息传递与处理等工作,是涉税信息在征收管理中的关键作用。一是加强信息采集,按照统一规范的原则,建立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和操作规范,完整地采集涵盖税收所有业务的涉税信息数据,确保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可利用性。二是提高信息质量,建立健全相应的考核制度,规范电子数据的录入,把好数据入口关,提高基础数据质量。三是深化数据利用,建立部门协同配合的数据分析机制,充分发挥涉税信息数据分析在征收管理中的作用,开展宏观分析、行业分析、具体纳税人的分析。
4、降低税收管理风险是信息技术控税的目的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培训之教学逐渐陷入深层次困境,导致教师培训质量水平不高,并制约了教师培训工作的提升与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培训中存在着严重的、根本性的教学问题,归结起来,这些教学问题主要是由五个方面相互交织构成的。第一,理论脱离实际。我国基础教育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水平普遍较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把“理论补缺性培训”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教学内容,原本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培训教学过于重视对有关概念、理论的阐释,过于重视对完整理论体系框架的建立,过于重视传授当下流行的理论、公认的观点和结论以及权威学者的看法。培训者希望通过这样的培训,能够使参训教师掌握系统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并把这些理论知识带到他们以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用以指导他们的实际工作。但事实却是,据很多中小学教师反映,他们在培训中学习的理论知识对自己的工作没有多大帮助,甚至所接受的某些观点与实际情况存在冲突。原因在于,培训教学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根本问题。承担培训任务的大多数培训者都缺少对基础教育教学的直接认识,他们在把握具体问题的经验水平上与参训教师完全不能对等。因此,培训者所传授的理论知识只能停留在抽象的思辨层面,与实际情况相距甚远。第二,教学形式单调。我国的教师培训在教学形式上以集中培训、报告式培训、讲座式培训为主,这种单调的培训形式过分依赖培训者的语言运用能力,并常常使参训教师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灌输的境地。参训教师不得不以机械学习、无意义学习的方式进行信息接收和处理,结果往往是“参训教师被培训的身心疲惫,对培训的满意度大打折扣”。由此,培训教学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第三,浅层次的经验交流。作为教师培训的有效组成部分,聘请优秀的一线教师在培训中进行经验交流,更容易受到参训教师的普遍欢迎。但是,培训中很多进行经验交流的一线教师仅对事实、现象加以渲染描述,缺乏深入本质的、透彻的分析。这样的经验交流就是浮在浅层次上的经验交流,对提高参训教师分析问题能力意义不大。第四,培训内容的可移植性差。在前面叙及的培训内容中,不管是理论知识的培训,还是经验交流的培训,都存在可移植性差的问题。也就是说,参训教师难以把这些培训内容移植到自己的具体工作中,借以促进自己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尽管有的时候参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之中对培训内容若有所思、点头称道,甚至拍手叫好,但是培训过后回到自己的工作场景中,他们却又深感那些好的理论、好的经验换了个环境就“水土不服”,南橘北枳了起来。因此,“培训后效应”没有充分显现。第五,培训对教师能力训练和价值观念革新的效果差。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认识能力、分析能力、批判能力、解决能力、改造能力以及他们所具备的现代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教学观等先进的教育价值观念对他们能否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自己的专业化成长都起着关键性作用。但是毋庸置疑,中小学教师上述能力的训练与价值观念的革新在“理论脱离实际”的培训中,藉由“单调的教学形式”和“浅层次的经验交流”,再加上“可移植性较差的培训内容”,很难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长期以来,这便是教师培训教学中的一种目标性缺失。
总之,教师培训存在着许多问题。改革教师培训必须解决教学中的深层次问题,才能使教师培训走出教学上的困境,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
二、 采用案例教学开展教师培训的原理
1.教师培训中的“案例”内涵诠释
教师培训是以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目的的一种教师职后进修方式。从表面上看,教师通过参加培训,可以进一步学习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同时可以开阔视野,与其他教师进行经验交流,借鉴同行好的经验和做法,并进行自我反思,理清自己的工作思路,创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质上,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是通过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加强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革新自身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加强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综合素质,从而促进自己获得进一步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培训中的“案例”是什么?“案例”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教育(或教学)事实、现象与问题,也是对师生主体行为、经验、思路的具体描述,其中包含着问题的情境、教师和学生主体的参与,同时也隐含着相关教育(或教学)概念与理论的应用,还可以反映出对教师的有关教育教学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导向。总的来说,教师培训中的“案例”是在教师真实的实践之外为教师开辟的比较真实的模拟实际工作的“练武场”,这个“练武场”所提供的培训资源(即培训“案例”)是经过精心设计,使其同时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有关教育教学现象或问题。教师藉由这些培训“案例”可以对自身的视野、经验、理论水平、能力素质、思想和价值观等方面一一进行“操练”。更进一步地说,所有这些方面的“操练”往往是融合在“案例”中同时进行的,也是在参训教师沉浸其中而不能自觉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借助培训“案例”进行教学不但有利于提升教师培训的教学效果,还有利于激发参训教师的积极情绪和凸显其主体性地位。
教师培训中的“案例”是教师实践经验和教育教学理论的完美结合。“理论”主要具有抽象性和内隐性,“实践”则主要具有形象性和外显性,而“案例”兼具二者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特性的综合体现。借助“案例”,教师培训可以轻易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转化,用“理论”解释和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体会和建构“理论”。培训“案例”的这种综合性特征填补了教师培训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巨大鸿沟,对促进教师培训有所帮助。
2.案例教学的本质特征
案例教学具有明显的情境性特征,其教学情境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思考并激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动机是选择“案例”的基本要求。案例教学是以“真实的案例”作为教学材料开展的教学。这些“真实的案例”不是系统理论知识和现成结论的载体,也不一定是正面的、正确的、积极的材料,而只要求是对教学有帮助的典型材料。案例教学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往往采用小组讨论和组间辩论的合作学习方式。案例教学由教师组织实施教学过程、安排教学环节,并对学生的学习起一定的引导作用。案例教学的目的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可以发展被培训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解决问题等能力和品质”。此外,它对发展学生的批判能力、人际沟通能力都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教师培训中采用案例教学,首先要求“案例”的设计必须亲密贴合参训教师的实际工作情况,选择真实的、典型的材料,击中参训教师头脑中的谜团,同时还要清楚地描述问题情境以引发参训教师积极思考。其次,采用案例教学必须打破以往常规的讲座式、报告式培训方式,由培训者组织参训教师针对案例材料分组讨论、辩论和质疑,结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最终形成比较一致的观点或结论(注意:即使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也不一定意味着教学的完全失败)。最后,采用案例教学是以参训教师为学习主体的培训教学,参训教师必须主动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积极思维并不断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成员交换意见。
3.案例教学对教师培训的作用
针对上述教师培训存在的根本性教学问题,案例教学作为解决教师培训中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对教师培训至少可以起到如下五个作用。
(1)理论联系实际。我国中小学教师要实现专业化发展必须首先强化自身的理论功底,同时加强理论联系教育教学实际的能力,因此,在教师培训中尤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二者实现密切的结合。采用案例教学开展教师培训,即借助“案例教学”的组织形式,使培训者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很好地融理论教学于实际工作场景之中,在真实案例材料设置的问题情境中运用、检验理论,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参训教师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加深刻、牢固。
(2)创新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本身既是一种教学思想,也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并具有突出的优势。案例教学有利于变革教师培训中的教学形式与方法,增加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度,克服因教学形式与方法单调而造成参训教师被动接受学习和培训教学质量下降的问题。此外,案例教学法也是一种有利于发挥参训教师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可以使参训教师借助案例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快速地投入学习状态,并能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动机水平,有助于参训教师从培训教学中获得积极的学习情绪体验。参训教师可以在培训案例教学过程中扭转长期以来所处的被动接受地位,使自己从单一的信息接受者变成积极的经验和智慧的传授,并与培训者共同推动教学过程不断向前发展,最终实现培训教与学之间的积极互动和有效生成。
(3)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教师培训应克服形式化、浅层次和工作汇报性质的经验交流,因为这些经验内容完全可以通过书面资料获得。一线教师要作为教师培训者主体的有效成员,必须结合自身的具体经验,使培训教学达到“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目的,以使参训教师能在将来自己特殊的“现象”中仍然能够学会分析探及问题的“本质”。在经验交流的培训环节中采用案例教学,将使参训教师不单了解一线教师所提供的事实和经验,还能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各类现象背后的原因以及探索其本质规律,更大程度地发挥经验交流的价值,提高培训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4)扩大“培训后效应”。教师培训应结合当前的基础教育教学工作,针对工作中的问题来开展教学,使参训教师在培训中获得解决现实工作问题或提高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也就是要注重培训内容的可移植性和“培训后效应”的产生。传统的培训教学形式主要以单向的信息传递为主,要求参训教师自己对所接收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自己从中获得所需的启示,因此,很大程度上依赖参训教师对学习的自我约束力和对信息的感悟能力。而采用案例教学实施教师培训,所选用的案例材料容易使参训教师沉浸其中,激发其深度思考,而且培训者要求参训教师积极地参与教学互动,促进培训主体教与学之间的人际交往。通过案例教学式的培训,参训教师即使在培训结束以后,也会不断结合实际工作对案例材料进行反思,并从中受到启发借以改善自己的工作。因此,案例教学可以克服以往教师培训内容可移植性差的问题,进而扩大“培训后效应”。
(5)促进能力训练和价值观念革新。提升教师能力素质和革新教师价值观念,应该是教师培训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同时也是培训教学较难实现的目标。案例教学的组织形式要求参训教师必须运用多种能力,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直接对参训教师进行能力训练,尤其有利于参训教师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同时,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为先进教学的教育思想观念提供了意义建构的有效支架,有助于参训教师价值观念的革新。
4.教师培训中开展案例教学的程序
1.做好培训教学前的准备。这主要是指为了节约培训教学的时间,在教学开始之前把案例材料发给参训教师阅读,并要求参训教师写出讨论发言的提纲。
2.教学实施阶段。由培训者按照预先设计的教学环节展开教学过程,并组织教师积极参与教学互动。
3.培训教学后的总结阶段。在实施案例教学中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并要求参训教师写出个人的学结。
三、 教师培训中实施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
“案例”选取必须要典型,有一定的代表性。“案例”确定之后,要对案例材料进行设计,使其突出可供分析的价值。有时因教学之需要,可以对案例材料做合理调整和改造。“案例”的选取与设计最好能够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进行集体研讨式备课,不能仅凭培训者一人“单打独斗”。
2.采用案例教学开展教师培训,要求在培训者和参训教师之间确立“主导—主体”的教学关系
培训者是教学的主导,扮演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参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扮演参与者、探究者的角色。培训者始终都不能取代参训教师的主体地位,使其处于被动接受预定结论的状态。
3.开展案例教学存在着时间与效率的问题
在教师培训中采用案例教学必然存在由于时间紧张而完不成培训教学任务的情况。因此,培训者在做教学设计时,必须格外注意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设计,并在教学实施中严格控制参训教师讨论交流的时间,确保教学效率。
尽管案例教学在教师培训中表现出很多优势,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性,比如,案例教学法就不适应传达政策性内容的培训,所以不能把案例教学作为教师培训教学的唯一形式。合理的做法是,将案例教学与讲授法、参与式教学等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才能促进教师培训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朱益明.论教师培训的基本要求.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2).
[2] 叶丽新.解析教师培训中的三个基本问题.全球教育展望,2011(7).
[3] 林森.“案例教学”:破解中小学校长培训“高原”状态的新路径.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5).
[4] 张家军,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中国教育学刊,2004(1).
这次会议是经局党委研究决定召开的,会议内容主要是对如何加强我局信息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下面我主要讲十个字:宗旨、内容、稿源、稿费、要求。
一、宗旨
《国土资源简报》是县国土资源局主管的机关内部政务信息刊物,是指导和反映本系统工作的重要工具。本刊以贯彻落实省市国土部门和县委、县政府及局党委各项工作为重点,选登本系统干部职工调研报告、工作经验交流、建议和信息。《国土资源简报》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喉舌;是反映群众呼声的主要桥梁;是宣传国土资源的重要载体;是了解信息,掌握精神,学习交流的重要窗口;是我们信息员做好国土信息工作、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者必读刊物。所以办好《国土资源简报》至关重要,需要引起大家足够重视、尽心尽责办好。
二、内容
为了发挥《国土资源简报》的重要作用,增强信息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提升《国土资源简报》决策参考功能。主要刊发以下内容:
(一)领导讲话
主要是局领导班子讲话、批示、指示,上级领导讲话摘要。
(二)工作部署
根据省市国土部门和县委县政府一个时期工作安排,贯彻落实上级重大决策和重要政策,局领导作出重要工作部署内容为主。
(三)调研报告
各乡镇的创新性工作思路,典型性工作经验等。要求来稿紧扣主题、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有理有据;突出特色、重点明确。字数一般控制在2000-3000字左右。
(四)经验交流
主要反映乡镇在经济建设中(特别是国土系统管理工作)的重要情况、动态、特色工作及阶段性成效等。
(五)政策法规
主要是上级部门新的政策和法规、各乡镇对执行政策法规好的做法、依法行政方面好的经验等。
(六)情况反映(简讯)
主要刊登各乡镇完成阶段性工作情况、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等。地质灾害的通报要在征得县局分管领导同意才可以向外。
三、稿源
今天开会的是局《国土资源简报》的信息员,是信息报送的骨干力量,但是本系统干部、职工都可以参加信息报送工作,并可以享受相应的稿费。
四、稿费
在《国土资源简报》上刊发的调研报告类文章每篇稿费100元,简讯类稿件每则20元。
五、要求
(一)快。信息工作,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快,对上级的决策理解反映要快、撰写要快、报送要快。
(二)高。在政治认识上要有高明之见、高人一筹,与众不同。
(三)透。要吃透上级精神实质,不能一知半解、情况没搞清楚,就认为懂了。要做到五个善于。一是善于学习;二是善于思考;三是善于总结;四是善于感悟;五是善于提升、积累。
(四)勤。就是要做到脚、手、口三勤。脚勤就是要多到实地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手勤就是要多动笔、动脑;口勤就是要多问,多向掌握实情的人问,把事情问清楚、不能只知道个大概。
一、考核内容
组织工作目标管理考评内容由基础考评、加分项目考评和一票否决情形三部分构成。
(一)基础考评包括工作落实、工作评价两部分,总分100分。
1、工作落实(70分)。主要考评各乡镇、县直单位和双重管理单位组织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附件1、2、3)。
2、工作评价(30分)。包括部领导测评(20分)和各组室长测评(10分)。
(二)加分项目考评包括组织工作改革创新成效、宣传推介工作等,上限20分(在国家级主流新闻媒体刊发或报道的不受加分限制,由部务会研究确定加分值)。
1、省、市、县级会议作经验交流发言的,每次分别加3分、2分、1分;书面经验交流的,每次分别加2分、1分、0.5分。
2、《日报》采用的组工信息每篇加2分、《日报》采用的每篇加0.5分、《公众信息网》采用的每篇加0.2分。
3、受到省委领导、省委组织部领导、市委主要领导、市委组织部领导、县委主要领导、县委组织部领导批示(表扬)的,每次分别加5分、4分、3分、2分、1分、0.5分。
4、同一项工作按最高级别加分,不重复计分。
(三)年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实行“一票否决”。
1、年度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党风廉政建设、安全生产、组织工作满意度调查等工作被“一票否决”的。
2、发生泄密、安全事故或重大工作失误的。
3、本单位干职工违反《县十个一律免职和十二个一律问责暂行规定》,造成不良影响的。
二、考核实施
(一)成立考评工作领导小组,由任组长,任副组长,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任办公室主任,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办公室具体负责考评日常工作。
(二)组织工作目标管理考评不上门考核,采取平时考核和年终自查申报的方式进行。
1、平时考核。由考评办根据考评办法登记各单位组织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2、年终自查。各乡镇和县直单位、双重管理单位每年1月对上年度工作情况进行自查,填写《工作落实情况自查表》、《加分申报表》并附印证材料递交考评办。
3、审核评分。考评办对加分、扣分及“一票否决”情况进行汇总并加以审核。考评领导小组对各乡镇、县直单位和双重管理单位年度工作进行评分。
4、会议审定。考评办将各乡镇、县直单位和双重管理单位考评情况汇总,提交部务会审定。
三、考核结果运用
结合笔者的工作总结,现阶段主要面临以下三个方面的挑战:1.因业务外包所面临的挑战。供电企业承担着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在开展该项任务时一般采取外包的方式,交由承建方执行,供电企业与承建方之间以合约的形式明确各自的权益与职责。承建方在开展基建建设时存在着原料采购需要,这其中时常出现承建方向不具有增值税开具资格的供应商采购原材料。显而易见,这就无法使供电企业通过进项税抵扣来降低增值税纳税额。在多次干预下部分承建方仍存在着上述采购行为,所以这就因业务外包而面临挑战。2.因部门壁垒所面临的挑战。供电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往往较大,如针对新建商品房小区的供电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还比如因扩容需要而开展供电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项目实施中,财务部门在税收筹划时处于被动的境地,即财务部门与企业施工部门之间存在着职能壁垒。因此,财务部门往往在采购活动已经发生,以及会计凭证已经开具之后才获知情况。这就意味着,供电企业将增加在本月度的增值税缴纳额度。由此,这也是笔者提出需在组织建设视角下来开展主题讨论。3.因内控缺位所面临的挑战。供电企业可以抵扣的进项税名目较多,其不仅含有上文所提到的原材料采购费用,还含有用工费用和电力产品增值额。面对营改增税制改革的全面推行,供电企业(特别是基层供电单位)的财务部门,或者因财务人员的税收筹划经验所限,或者因财务内控模式存在着短板,可能会由于内控缺位而使税收筹划面临挑战。
二、税收筹划能力建设的着力点
这里抛开税收筹划技巧存而不论,针对以上所提出的三大挑战,从组织建设视角出发应着力于以下三点:1.着力于推行全员参与下的税收筹划。在传统视域下,税收筹划工作似乎为财务部门的专属职能范围。然而,从上文所列举的挑战中可以发现,为了防止在税收筹划中出现系统性风险,则需要推行全员参与下的税收筹划模式。这里的全员归属于不同的职能部门,他们在开展诸如采购和外包活动时,应具有税收筹划意识,并在供应商选择、会计凭证规范化上尽责。这里就引申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即如何在全员范围内精准实施税收筹划知识培训。2.着力于重塑供电企业组织运行架构。基层供电企业的组织架构属于直线职能型,总公司的组织架构则为事业部型。但无论以何种组织架构形态出现,其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职能壁垒问题。我们无法在供电企业内部开展组织变革的情形下,则需要着力于重塑供电企业组织运行架构,即以财务部门为核心、以会计管理为手段,全过程对各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跟踪与督导。笔者需要指出的是,税收筹划能力建设的中坚力量仍是供电企业的财务人员。3.着力于形成共享下的知识外溢效应。从上文“第三个挑战”中可以知晓,供电企业财务部门的人员并不一定具备税收筹划的“经验”。笔者之所以强调“经验”二字在于,税收筹划工作需要在合规的基础上降低企业的纳税额,而供电企业每个月度、每个季度的经济活动内容多样,所以税收筹划经验所涵盖的“知识”和“自觉”,能够保证相关工作被高效的完成。为此,这里需着力于在财务部门人员间,形成经验共享下的知识外溢效应。
三、税收筹划能力建设的路径
根据以上所述,税收筹划能力建设的路径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1.将规范化的经济活动意识引入企业日常工作中。供电企业税收筹划的前提为规范化的会计活动,而会计活动又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记录,所以在提升税收筹划能力时,应落脚于在全员范围内树立规范化的经济活动意识。班组作为供电企业的基本工作单元,班组负责人应承担起传递、践行规范化经济活动意识和行为的职责。供电企业应在党建工作的助推下,对各级干部营造出执行规范化经济行为的思想文化环境,同时建立起规制行为失范的惩戒措施来。2.结合部门工作范畴定向开展税收筹划知识培训。正如上文所指出的,税收筹划能力建设需要发挥供电企业全体员工的聚合力,这样才能对企业会计活动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最后为税收筹划工作提供良好的前提。笔者建议,财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应协同完成知识培训任务。其中,人力资源部门应解构出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内容范畴,财务部门则抽调相关人员整合与部门工作内容相联系的税收筹划知识,以注意事项的讲解方式对部门员工开展定向培训。3.提升财务部门职能地位并依托信息化管理平台。在无法实现组织变革的情形下,供电企业管理层应以正式制度安排的形式提升财务部门的职能地位,职能地位的提升可以从对部门绩效考核权限和权重中来体现。这里所依托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主要由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与其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融合而成。在运行信息化管理平台时,财务部门需在线对供应商或其他交易方的纳税资质进行审核,并且财务制度设计中要求企业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会计凭证,应由交易方直接以电子凭证的形式传递给财务部门。4.在财务部门培育学习型文化建立经验交流制度。供电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任务驱动型的工作模式,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财务内控能力的建设。不难知晓,这直接关系到税收筹划能力的建设问题。对此,应以物质激励、行为示范、制度建设等途径,在财务部门培育学习型文化。在每周的业务学习中,可以围绕预设的税收筹划议题开展研讨,要求每位财务人员都需以书面形式宣读自己的税收筹划思路。在以总会计师为主导的经验交流中,通过群策群力来实现知识外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