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我们的课余生活

我们的课余生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我们的课余生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们的课余生活

我们的课余生活范文第1篇

三年级五班 杨梦璇

我们的课余生活各种各样,比如有跳绳、转呼啦圈、踢毽子……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转呼啦圈。

呼啦圈在我的腰间转来转去,好长时间都不会掉下来,像是粘在我身上似的,小伙伴们都很羡慕我。

其他同学们有的跳绳,有的打球,还有的踢毽子,大家玩得高高兴兴。

上课铃声响了,我们只好回到了教室。

我们的课余生活范文第2篇

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以“主题组织教材内容”为单元,即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且选文都是围绕这一主题来编排的,主线鲜明,特点突出,这一编写为我们引导学生“有序练笔,主动练笔”的习作教学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实践中,我着眼单元整体,紧紧扣住单元主题这一思路实施习作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习作是“在口语交际里,我们交流了各自的课余生活,这次习作就来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可以写课余参加的活动,可以写课余发生的有趣的事,高兴的事,或者你愿意写的其他事。”这一习作教学目标十分明确。为了缩短学生心理和生活的距离,我从第一课《我们的民族小学》的教学中就开始渗透这一单元的习作要求。也就是说,一个单元的阅读教学开始了,习作教学也就同时起步了。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一般老师认为他们很明白“课余生活”这个概念,然而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这个概念很模糊。而让学生明确和把握这一概念,是学生得以走入课余生活世界而能见、能动且有感的重要起点。在教学《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中,我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内容“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入手,启导学生认知什么是“课余生活”,继而引导学生搜集自己的课余生活,自己在课余生活中做了什么并体会自己在课余生活中的快乐。同时,我积极地用这一单元《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布置学生每天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可用文字叙述,可以填表格,也可以画图画……学生写,我就利用此后上课的前五分钟让学生来交流自己的“业余生活”记录,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在学完第一课后,学生对“课余生活”的理解可能仅仅停留在“下课后”的层面,如果是这样的话,肯定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不仅窄化了学生对“课余生活”内涵与外延的了解,也可能窄化学生对生活的认知,造成学生写作的窄化。于是,我在接下来《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槐乡的孩子》几课的教学中,除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外,同时,十分注重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引导孩子们对“课余生活”有进一步理解:如《金色的草地》教学中抓住“我们住在乡下,窗前是一大片草地。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让孩子们知道和小朋友玩耍也是课余生活;《爬天都峰》教学中抓住“假日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让孩子们知道节假日外出游玩也是课余生活;学习《槐乡的孩子》时,让他们知道课外劳动也是课余生活。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教学渗透,不但让他们知道放学后、节假日、双休日、在学校、在家里……都属于“课余生活”的范畴,还逐渐体会到了“课余生活”的丰富性、多样性、趣味性。结果到了阅读教学快要结束即将写大作文时,孩子们都已记下了十分丰富的相关的课余生活内容。不仅从开始记一句话到几句话,而且到后来还能记一段或是几段话,这让我甚是惊讶。其实孩子们的潜能是很大的,就看老师怎么最大限度地去激发与引导。而且,学生一旦知道了写什么,怎么写,就会更主动地走进自己的生活世界和表达天地。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会被充分地激发起来,写作就会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凭借教材来教写作真的很实惠,效果也很好,而且学生十分投入与喜欢。实践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只要我们走进教材,循序渐进;深入教材,心中有标,眼中有生,学生就会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吐,有法可依了。那么,我们就能充分体现读写结合的效果,让学生更加喜欢写作。那么,学生主动动笔、自由表达就会成为现实,写作教学质量也就会显著提高。

我们的课余生活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引领 习作 语言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主题阐述】

《我的课余生活》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上第一单元的习作,也是学生进入中年级的第一次习作训练,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从整个单元编排来看,该组的四篇课文,综合性学习与口语交际都向我们展示了学生一幅幅七彩的生活图画。本次习作训练是他们之后的一个延续,也是学生从低年段写话训练过渡到写成篇的习作。因此,要求不可提得过高,学生只要能用自己的话,表达一个较为完整的意思就可以了。基于此,我们要“关注实际生活,分享习作快乐”,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写什么?怎么写?去寻找“下锅之米”。

【目标定位】

根据三年级习作教学目标以及我们学生的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联系学生生活,能把一项活动,一件事情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个较为完整的意思。(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初步学会记录活动过程和感受。(3)通过课余生活的交流,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初步学会修改习作,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

【案例描述】

这是三年级的第一次习作,又是给年轻教师(徒弟)上的一堂示范性的习作指导课,所以我特别重视,也做了充分的准备。在教学《我的课余生活》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具体如下:

一、想想――回忆(以谈话激情,提示习作内容,讲明习作意义,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1)在口语交际中,我们交流了各自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在你的课余生活中也一定有值得回忆的事,我们把这些美好的记忆写下来,好吗?(2)板书课题:我的课余生活。

二、说说――交流(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鼓励学生说自己感兴趣的,自己愿意写的内容,让学生感到习作并不难,分享快乐。说中寻素材之米。)

1.明确要求。(1)读一读习作要求。(2)我们的课余生活有哪些?如:骑自行车、踢毽子、跳绳、绘画、看书 ……

2.自主思考。你准备写什么,怎么写?先自己想想,试着说说:自己参加过什么活动,到过什么地方,见到什么,具体又是如何的,你有什么收获与感受,心情是怎样的。

3.小组讨论。四人一组进行组内交流,说说自己觉得最有趣、最喜爱的一次课余活动。

4.全班交流。教师评议与引导。

三、写写――运用 (习作从模仿开始,采语言之米,可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在说的基础上动笔,降低学生初学习作的难度。)

(1)联系课文,采集语言。(2)提供范文,打开思路。朗读两篇优秀学生习作,让学生边听边思考:写什么,具体经过怎样?(3)自拟题目,动笔下文。

四、读读――分享(初步学会修改,在相互交流中,分享快乐,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1)自己读读,自行修改。(2)同桌读读,相互修改。(3)回家作业:读给家长听,分享习作快乐,再次修改。

原以为这样的习作指导课后,学生一定能把活动的过程写清楚,表达一个较完整的意思。可是,下课后,我仔细地翻阅了学生的习作,发现我们学生写出来的习作结构上基本没有问题,能开头,结尾有收获。可是,学生写活动过程问题很多,不能表达一个较完整的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进行了总结回顾与反思。

【教学反思】

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重在习作兴趣的培养,强调让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对习作形式与内容没有限定,更不强调技能,只要求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并特别强调了习作乐趣的共享。我也这样做了。但是光有这些,还是不够。因为我们的学生不会观察,不会表达。那怎么办呢?

叶圣陶曾经打了个比方:“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的,昼夜不惜。”看来惟有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密切观察生活,积极思考生活,才能找到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才能找到学生习作的“下锅之米”。

针对我班学生的实际,如何让学生表达一个较完整的意思。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1 整体策划,精心预设

为了提高习作教学的实效性,教师“整体策划,精心预设”是必要的。因为这次习作是本组四篇课文、综合性学习与口语交际的延续,所以应该整体考虑,整体策划,精心预设。

在以上习作案例中,想、说、写课余生活几个环节有所体现,但还做得不到位,应该在这次习作前,教师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和提示有目的、有计划地引领学生观察记录。除了记录时间、内容、收获和感受外,还增加一项记录活动的过程。记下一个个活动的镜头,或者拍下照片,请家长协助拍下录像等,在交流课余生活环节中,教师还要从游戏活动、体育活动、兴趣爱好、家务劳动四个类别中各选择一个典型活动进行展示,出示一张张活动的照片或播放活动的录像,找回学生遗忘的记忆,教师按不同类别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观察,让学生说得更清楚,为正式习作做好素材积累与情感铺垫。

2 以点带面,举一反三

2.1 引入游戏活动,开展寻米之旅

游戏是我们三年级学生课余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的学生来自各地,所以把不同地域的游戏引入习作教学,是习作回归生命的一种极好的路径。而在这次习作中我疏忽了,应该在习作之前,组织学生到操场上进行西溪传统游戏《老鹰捉小鸡》的活动,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游戏的过程,布置观察作业,指导学生进行记录,并用相机拍下精彩的场面。课堂上,回顾当时游戏的情境,用拍下的照片进行情境再现,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记录再次修改,从而教会学生如何把游戏过程记得非常清楚。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也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可靠的素材。

2.2 整合家庭活动,开展寻米之旅

家庭活动是学生课余生活的一部分,如:家人生日、购物、做客人、大扫除……这些都是学生很好的习作素材。如何应用好这些素材,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密切配合。为了捕捉到更多的课余生活,事先我可以布置学生进行以下家庭观察任务:西溪的风俗习惯,一次户外活动,身边的一只小动物,一次家务活的过程,一次购物经验,一次助人为乐的事,你的意外发现,记一次煮饭过程,种花,一次好人好事……要求同学们选择感兴趣的任务进行尝试,做出相应的观察记录,并请家长参与,协助指导。我想在习作交流课上,学生对自己的观察、发现和记录的事交流得会比较完整,从而达到培养同学们有“下锅之米”的目的。这样做,不仅能滋生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还能细细品味到我们平常难以察觉到的情感体验。

3 借助阅读,积累语言

3.1 依托文本阅读,采集语言之米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入编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精心选择的优秀范文,作者巧妙的构思、条理清晰的叙述方式、独特的观察视角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在这个习作教学案例中,我引导学生从学过的《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槐乡的孩子》三篇课文中去感受快乐的课余生活。通过用心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悟一悟、记一记感受快乐地玩耍、爬山和削槐米的语句,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句式的整齐和谐,修辞的恰当优美,并教会学生如何有序表达、如何生动描写等,采集到语言之米。

3.2 拓宽阅读视野,采集语言之米

人的语言,是从一个语言环境中渐渐学到的。习作中的书面语言,同样需要到一个语言环境中去学习吸收。这个语言环境到哪里去找?在习作案例中,我提供两篇优秀学生习作让学生欣赏、模仿,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可是效果还是不佳,原因是我们的学生课外阅读太少了。这就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阅读课外书。于是课后,我推荐了《落满霞光的竹林》以及《小学语文读本》5两本书,让学生阅读,读一读,抄一抄,记一记。我还给学生讲一些有趣的反映童真童趣的故事,让他们去体会。并印发6篇不同题材的习作给每一个学生看看,组织学生和家长收集等。学生的第二次习作在语句上明显有好转,病句也渐渐地少了,干瘪的语言也渐渐地丰满起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一个较完整的意思。因此,我们一定要抓住三年级学生记忆的黄金时代,让学生在大脑里储存文情并茂的好文章。有了“下锅的语言之米”,就不愁无话可写了。

4 充分交流,分享快乐

在三年级习作的起步阶段,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自由自在地交流与表达,从而学会分享习作的乐趣,有效提高习作教学水平。在以上习作教学案例中,说课余生活比较充分,可是在读课余生活环节就显得时间仓促了。因此,教师要保证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写完后让学生自己读读,同桌读读,相互评价,相互改改。回家读给家长听听,家长评价,自己改改,共同分享习作的收获,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这些都是很好的途径。

总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话一点都不假,生活和书海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习作素材。那就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感悟,在书海中多摘抄、多积累,为学生的习作寻找更多的“下锅之米”,从而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

参考文献

[1] 王笑梅.嬉乐作文让儿童乐并成长着[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0.

我们的课余生活范文第4篇

上个五一休假,我们全家一大早就开车前往娄烦水库,同去的还有我外婆、舅妈和表姐。

站在娄烦水库的坪坝上,一眼望去都是无边无际的湖水,带着泥土芳香味海风,不时的拂过我的脸。我迫不及待的冲到水边,看见清澈见低的河水里有着几条小鱼在游来游去。我真想抓几条小鱼带回去,于是,我随手拿了一个矿泉水瓶,正当我全神贯注的抓几条小鱼时,一股大浪涌过来,好像要把我卷进去一样,吓得我直往上跑原来是一艘汽艇过来,带过来非差多的湖水。我们做上这班汽艇,准备畅游一下湖水的美丽,我第一开始还觉得很慢,一直朝着正再开汽艇的专务人员说:“快点,快点,再快点!”慢慢的速度变快了,最后,我站起来,啊!从远处看去岸上犹如一块小矮人岛,岸上的人似乎只有米粒大小,但是已经没时间欣赏了,已经到岸边了。

欣赏完娄烦水库的风景,就该吃吃这里的特色了。中午,我们的肚子饿的咕咕叫,就到附近的饭店吃饭,那里的小吃很美味。每个人都吃得很饱。

我们的课余生活范文第5篇

老师,开开恩吧!

老师,当听到您颁布“禁止打乒乓球”这一条禁令时,我万般无奈地摇了摇头。您可知道,我们的课余生活是多么乏味啊!清晨,我们背着沉甸甸的书包来到学校后,大脑就不停地运动,手也不停地写啊、抄啊……可怜的课间十分钟,有时也被占用。

最近,小小的乒乓球引起大家的兴趣。课间,大家打乒乓球时,可以舒展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在欢声笑语中调节一下神经。没料到好景不常,上课时一位同学把乒乓球掉在地上,把您惹火了。当时你缴获了6副球拍。当您拿着球拍,紧绷着脸从我们身边经过时,我真想说:“老师,开开恩吧!”

老师,为了我们丰富的课余生活,请开开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