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档案资源整合

高校档案资源整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档案资源整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档案资源整合

高校档案资源整合范文第1篇

一、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现状和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化、网络化趋势给档案管理和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利用带来了新的要求。同时,由于高校内部各业务部门所处工作环境的变化和新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促使档案信息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发展与变化。另外,元数据理论得到不断应用,先进的管理方法与管理理念不断形成并日益成熟,档案信息处理技术、档案信息的管理与组织方式等方面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档案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传统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工作观念、意识、技能、方法均有不同程度的滞后。主要表现在:

⒈档案信息共建共享意识薄弱

在高校整体管理工作中,档案工作经常被忽视,各部门的档案共享意识薄弱,不能在各项高校工作中贯穿档案管理思想,仅仅注重本部门或本系统中的应用。档案信息的跨部门、跨系统应用形成了阻隔,各自为政,这与档案工作在高校教学与管理工作中的弱势地位有关。高校在布置工作时候,主要以教学、科研、招生、学科建设和基本建设为主,往往把档案工作放在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次要地位。而且档案信息在本部门也不受重视,有的兼职档案员不重视原始档案资料的收集和整理,造成档案资料不能及时归档,这样就造成整体档案信息共建共享的条块缺失,造成档案信息的不完整;有的部门档案管理人员因考评机制不严格而责任心较差,推诿、拖拉现象严重,对别部门的信息共享有抵触心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因此,往往导致档案材料归档不齐全,不完整,不及时,部门间档案信息协作凝滞、割裂,各自为政,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工作难度很大。

⒉档案工作的“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高校各业务部门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系统,几乎有多少个主要职能部门就会有多少个不同的管理信息系统,档案部门与各业务职能部门之间缺乏良好、顺畅的文件流转通道,各业务系统只能各行其是,各自为政,形成系统之间、部门之间无法相互连接的“信息孤岛”,难于实现档案资源在信息化技术条件下本可以完成的整合与共享。当前高校的档案管理现状是信息资源难以达成认同和共享,每个部门使用这些信息时都要不断向其他一个或者几个部门索取,且不能随时更新,档案信息整合和利用过程凝滞。

⒊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效率较低

由于受传统思想、思维定势以及现实状况等因素的制约,高校对待档案工作“重保管、轻利用”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

(1)传统档案思维影响档案信息提供利用。档案工作在有的高校管理者心目中,仍然是局限于“收完整”、“分好类”、“保管好”,不知道如何对其利用与开发;有的部门和主管甚至不知道档案部门的办公场所和工作具体内容,不知道档案管理有什么资料,可以查到什么资料,更难谈得上利用。部分高校也开展了一些档案资源利用的有效探索,诸如编撰年鉴、布置校史馆、展览馆等,但基本上停留在建档、管档上,忽视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导致许多具有很高价值的档案材料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档案信息资源的加工程度影响档案信息提供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加工程度是影响档案利用的重要因素之一。档案信息资源加工质量高,分类逻辑清晰,则能更好地适应档案用户对档案信息的需求,档案信息的利用率和资源共享程度也会更高。

(3)档案信息资源的来源和利用渠道影响档案信息的提供利用。目前,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来源和利用渠道较为单一,较多局限于传统的来源渠道,对于新兴的电子档案收集较少,这就造成了信息档案的来源尚不够宽广;另一方面,档案信息的利用渠道也较为单一,多数局限于纸质档案,审批程序繁琐,过程冗长,严重影响了档案信息的整合和利用。

⒋档案服务高校发展的意识和手段相对滞后

因未实现档案信息的互联互通和网络化管理,服务发展大局的手段有限,服务过程较为繁琐,因此,大多数高校档案工作人员采取了“坐等上门”的服务方式,缺乏主动服务意识,有人查找就定向找一下。同时,服务手段较为单一,只能定向查找,不能触类旁通找到更多的有价值的档案信息,从而大大影响了档案的利用效率。

⒌队伍素质不高

在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工作中,档案工作者是最具活力、最关键的要素之一。档案工作者能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不仅取决于档案工作人员之间的协调,同时还取决于档案工作队伍的知识结构和人员素质,包括档案工作者的学历层次、专业知识、工作经验等,同时还包括文化素质、技能素质及职业道德等水平。首先,档案从业者要有良好的知识素养,要了解高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才能准确鉴定档案价值。其次,档案从业者要有熟练的信息处理能力,不仅要适应网络信息技术操作的要求,还要具备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手段进行档案信息管理等能力。

当前,由于高校对档案工作重视不够的原因,在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的配备上存在着整体水平偏低的现象。同时,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对档案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档案管理人员缺少知识更新,难以适应新形势、新技术的工作变化,同时,各业务部门的兼职档案员对档案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往往应付差事,人员变动快,不能保证档案工作的稳定性。

二、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新策略

当前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整合需要对症下药。元数据的出现,能够让档案部门克服电子档案管理过程中的这些困难。元数据通过对电子文件的内容特征、载体的环境特征以及电子档案形成过程中的环境和背景信息的描述,记录电子档案的相关属性和背景信息。元数据本身是一个系统,它在电子档案管理中所存储的信息与电子档案的信息内容、背景、结构等是一一对应的,是电子档案的原始状态的纪录。研究基于元数据基础的信息资源整合方案,更新观念意识,加强部门间协调,持续提高人员培训和能力,形成与各项业务协同推进、考核激励机制健全、队伍能力持续提高、管理手段丰富、技术手段与时俱进的档案信息管理新局面,应从以下几项措施入手。

⒈加强对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和利用的高度认识,提高档案工作地位,做好基础工作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是对现有档案资源空间布局和组合方式的调整,目的是使档案资源的布局更合理、结构更优化,更有利于保存、开发、利用,使档案资源效益的最大化。整合档案资源是加强资源管理的需要,是提高利用效率的需要,是确保档案安全的需要,是强化综合档案功能、提高综合档案地位和职能的需要。因此,高校应充分认识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和利用对高校整体发展的支撑作用,将档案信息工作提高到与其他业务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强档案信息整合的基础工作,主要应从以下措施入手。

(1)全面核查,去粗存精,提高档案加工的效度。由于归档阶段的不规范,或因历史背景的变化等原因,有些档案信息资源是重复的或者失去保存价值的,这些信息资源在整合中应该首先剔除,以免在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中再次形成浪费。

(2)重新梳理、分类、组卷,提高档案信息的规范程度。对档案信息重新梳理,分类逻辑不清晰的要重新分类,案卷组合不规范的、组卷过厚、内容混杂的应进行重新组卷,尽可能将相互存在联系的文件组合在一起,对无标题或无页码的重新加工填写。这样不仅可以实现纸质档案的高质量保存,同时也为下一步档案信息整合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整合利用的效率。

(3)加强各部门归档质量,从源头上提高档案信息资源整合质量。加强对高校各部门兼职档案管理员的培训,执行规范统一的收集、整理加工、分类、归档标准,使各部门的档案信息形成统一、标准的接口,增强信息的共建共享利用程度。

⒉建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协调机制,利用元数据方案解决“信息孤岛”问题

(1)破除信息资源整合的壁垒,形成档案整合联动机制。加强部门间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协调机制,建立一种联动机制,改变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和利用工作由单一的档案部门进行的现状,使档案部门的管理工作向业务部门延伸,加强对于业务部门开展档案工作的指导,与业务部门联合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实现互惠互利和优势互补。

(2)档案信息整合工作前移,实现前端控制。档案工作应有前端控制思维,提前介入,防止出现各类业务系统与档案系统的割裂,减少档案信息的壁垒。应对各业务部门的信息工作进行指导、参与、评价与验收,从信息整合的源头上把关,形成规范、统一的档案信息,增强档案的规范性。

(3)利用档案数字化信息元数据方案,消除信息孤岛的技术壁垒,收集各系统内相关元素。为了打破档案信息的“孤岛”问题,高校研究制定档案数字化信息元数据方案,利用已的元数据标准制定出高校文件实体、管理信息、流转信息等元素的元数据方案,作为捕获档案数字化信息元数据内容的重要依据。开发档案数字化信息元数据封装功能,对收集到的元数据内容进行批量封装。

(4)利用元数据作为信息检索媒介,应建立起一定规模的联机档案信息检索系统。元数据由于其对著录信息的改善使得著录的信息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元数据是在电子档案的形成、使用等过程中形成的,所以元数据在电子档案的管理过程中具有动态的功能。元数据可以通过相关元素建立关系,丰富了电子档案的检索途径。检索功能的增强会给档案用户查找和利用电子档案节约成本,并且提高查准率和查全率,使电子档案的利用更加优化。以往各个业务系统形成的档案信息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检索界面,有一组适合系统又简捷的检索命令,有一定的检索入口。通过元数据媒介,可以把高校的各自独立的业务系统中的档案信息整合起来,实现利用率最大化的目标。

⒊强化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主动服务意识,让档案工作深入一线

为了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档案管理工作部门应切实改变“坐等上门”的意识,强化主动服务观念。对于业务部门的重要工作和项目,应于启动之初即开展主动咨询、指导和督促,加强对各项工作在策划阶段的档案工作部署,抢先一步,稳占先机,增强档案工作的主动性;对各业务部门的信息系统建设,应于立项时即介入,确保该系统中档案信息生成、保存、收集、上交等功能的全面实现,增强信息系统与档案信息系统的对接,形成业务信息与档案信息的共建共享;加强对各业务部门原始档案的收集收缴,定期督促,及时归档;加强档案信息利用的主动服务工作,对重要工作、重要项目要主动向业务部门提出档案信息查询和借鉴建议。通过这些措施,让档案信息实现共建共享,真正走进一线。

⒋建立和完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考核考评激励机制,让档案工作由“要我做”变为“我要做”

为了促进档案信息资源整合,高校应逐步建立和完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考核考评及激励机制,增加档案信息工作人员的动力和成就感。为此,高校应将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工作纳入到半年、年终绩效考核指标中,加强对各部门、档案管理员的考核力度,并形成退出机制,及时更换不称职的兼职档案管理员。同时,要强化激励措施,以奖为主,提高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档案工作由“要我做”变为“我要做”。

⒌加强档案信息人员培训,促进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技术手段的与时俱进

高校档案资源整合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电子档案;整合管理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031-02

受信息时代的影响,档案管理已经从纸质时代进入电子时代。所谓电子档案,就是经计算机处理的各类资料的集合体。与过去的档案管理方式相比,电子档案能及时整合现有的信息资源,凭借二进制数据处理方式,将学生的德、智、体等基本情况在管理过程中凸显出来。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方式是将图片、文字等以纸质材料的形式进行分类存放,不方便档案的存储与查找。而电子档案管理却解决了这一难题,它能将众多的图片、文字和视频等转换成数字形式储存起来,比纸质档案更容易管理和查阅。

高职院校采用的电子档案管理方式,一方面极大地满足了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推动了文件、档案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

一、高职院校电子档案管理现状

合理运用各类档案是电子档案建立与完善的最终目的,也是社会服务意识的充分体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电子档案管理还存在不少问题,距离整合管理目标还有不少差距。比如,缺乏先进的技术支持与及时的经验总结;管理观念的差异,管理方式的滞后,也拖了电子档案整合管理的后腿。由于各高校对信息的孤立存储,不重视教学与科研方面的信息交流,忽视资源共享的重要作用,致使得电子档案的整合管理面临诸多的问题,加大了整合管理的难度[1]。要实现高职院校电子档案的整合管理,就必须了解高职院校电子档案管理的现状,从而对症下药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高职院校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在目前到底存在着什么问题呢?

(1)电子档案管理方式较为传统。目前,众多高职院校的电子档案管理仍然采用过去的传统管理方式,不注重信息的交流与共享,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子档案管理特有建设属性的充分发挥,导致高职院校电子档案管理仍处于滞后的状态,造成信息资源利用的不合理,容易发生二次存档现象,无法体现电子档案管理的优势。[2]

(2)电子档案技术装备落后。当前,不少高职院校的电子档案还缺少专门的磁介质档案存储设备,而数字档案对设备的依赖性是比较强的,这对电子档案的管理带来了一定困难。由于归档电子文件以脱机方式保存,在实际使用中大量电子文件还是用软磁盘保存。软磁盘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磁盘信息的保存寿命,高质量的软磁盘在良好的保管条件下可保存近10年,而低质量软磁盘往往不到1年就读不出数据。数字信息技术是载体、记录格式、软件、硬件等有机的集合,即使记录载体完好,如果检索、输出或编辑它的软件中任何一项技术过时,都将影响电子档案信息的读出。光盘作为新型的存贮载体,比磁盘有着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和结构稳定性,有利于归档电子文件的长期保存。因此,有条件的档案部门已率先配备了光盘刻录仪,将归档电子文件转储到光盘上,但刻录仪一时还难以普及。电脑病毒的横行,再加黑客的恶意攻击,软件落后、不适用和安全性差,使得档案信息的安全和保密也受到威胁。

由此可见,没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的支持,提升高职院校电子档案管理水平就是一句空话。

(3)分散管理不能满足人们需求。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高职院校的众多学生与老师如果想参加各类社会活动,或者出国深造、评职称、被举荐等,都需要所在院校提供相应的档案资料进行证明。由于现阶段高职院校的电子档案管理还较为分散,信息资源未能整合,这就直接影响这些档案的及时输出,有可能贻误相关人士的工作。尽管现阶段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已在逐步实现电子信息化,但依然不能满足人们在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与日俱增的需求。

二、如何实现高职院校电子档案的整合管理

从目前国内外电子档案整合管理的经验来看,分散与集中管理,已成为电子档案管理中的两种重要方式。本文所探讨的整合管理是与集中管理相一致的。所谓整合管理,就是忽略电子档案的负载方式,重视其数据要求和各类形式,合理运用档案机构对信息进行控制与组织,使其达到整合管理的目的。现阶段,发达国家如美国主要采用集中管理方式,并形成一种灵活多变、合理有效的管理模式,很值得我们借鉴。

要实现高职院校电子档案的整合管理,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建立并逐步完善档案调控管理机构。进行电子档案的整合管理,最重要的便是建立各个高职院校之间的档案提空机构,逐步达到档案管理的社会化和档案服务的大众化。对此,教育主管部门应统筹并确定好档案调控管理机构,使其负责制定相应的的档案管理制度,及时调配信息资源,协调各高职院校之间的关系等。当然,还需要各高职院校的主动参与与配合,积极组建、整合联动的档案调控管理机构,以实现高职院校之间的电子档案一体化以及优质的网络服务水平。高职院校中有档案管理专业的可以实时进行档案管理培训工作,条件允许的话,可承接档案调控机构的有关会议,从而调动其他高职院校对电子档案整合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实现电子档案的整合管理目标做好准备工作。

(2)积极提升电子档案整合管理的效能。电子档案的整合管理,就是一种简便快捷的计算机网络档案服务,它主要负责相关电子档案文件的归类整理、及时更正变动的电子档案、做好组卷工作、编写档案检索目录以及相关电子档案的查阅工作等。灵活多变、自主查阅的电子档案管理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它包含着众多的子系统,各类档案数字化的过程中还涉及到相关的知识产权、文件的正确储存形式等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需要充分利用文字辨别技能、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以及电子档案整合管理技术等。高职院校需要将校园网与支持电子档案整合的网络相连接,实现对内对外全部数据的综合管理,逐步建立各院校之间的有效信息交流,做好搜集、分析、统计与使用电子档案的各项工作。另外,高职院校还应着力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专业素质,定期对他们进行技术与理论培训,使其能够熟练应用文件储存形式的兼容技术、电子档案加密技术、确保数据安全以及正确呈现数据的技术等,为构建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做好人才支持。[3]

(3)增强服务意识,优化电子档案的整合管理。在电子档案整合管理的探析中,需要明确电子档案的最终服务目标以及实现的价值等。对电子档案整合管理而言,保证信息资源的正确性与合理性是其重要的前提之一。传统观念认为,高职院校档案的建立,主要是为学生的离校、就业,为教师的考评、晋升职称等提供相应的材料证明。但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如果能定期认证知识产权以及合理使用与归档各类文书等,就可有效地指导院校的科研工作,及时地设立教学目标等。例如,各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优秀课题等,仅在各自院校的档案管理系统中进行分类保存,于是造成科研人员,社会公众或普通用户不能有效利用此类成果,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封闭了最新的科研信息,影响了科技成果的传播、转化和利用,给经济社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此,需要进一步增强社会服务意识,充分利用好校园网,以更好地进行电子档案的整合管理。[4]

(4)加大资金投入,做好电子档案的安保工作。科技是把双刃剑,带来众多便利的同时,也将产生不可避免的风险,对此我们应予高度重视。要实现档案的电子化、数字化目标,就必须做好安全保障工作。在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中,不法黑客会通过各种违规渠道搜集各类信息,从而导致高职院校电子档案信息的泄漏。因此,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资金、技术、电子档案等情况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比如可以通过设立抵抗病毒侵入的防火墙,及时做好院校教务处网络、各类软件以及全部数据库的加密工作,并设立相应的辅助系统及时跟踪与维护,定期对计算机网络进行杀毒清理。这些措施虽然能够解决部分的电子档案安全性问题,但欲要从根本上做好电子档案的整合管理,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对电脑及电子档案的有关器材更新换代,以提高其安保性能,切实保证电子档案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5]

三、结 语

电子档案整合管理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亦是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国企私企以及包括高等学校在内的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之所必需。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电子档案的整合管理日益显示出它的先进性、优越性和高效性,因此高职院校的领导应对电子档案的整合管理予以高度的重视与大力的支持,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综合考量自身的技术力量、资金投入、人才队伍、教学水平、科研成果等状况,制定出既符合本校长远发展,又切合当前实际情况的电子档案整合管理的目标、任务、机制和措施,同时还应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先进技术,更新电子档案设备,建立、完善档案管理机构,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提升电子档案整合管理水平,从而为高职院校的教学与科研提供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为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为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艳.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实现善治之路径探析[J]. 职业教育研究. 2009(09)

[2]孙云志,何玉宏.提升高职院校吸引力的思考[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9(11)

[3]骆文炎,何瑶伟,冯旭芳.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路径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11(06)

高校档案资源整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字化档案资源;网络基础;数据库

一、高校数字化档案资源建设的前提

1.良好的网络基础设施作为支持

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及良好的网络设施是建设数字资源的前提。我国的网络基础设施近几年发展迅猛,而近几年,我国高校的网络基础设施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我国高校链接internet的主渠道――cernet,已发展成为我国第二大互联网,自有光纤20000多公里,覆盖全国31个省市200多座城市,独立的国际出口带宽已达1020M。

绝大多数高校建立了主干网为千兆以太网,出口带宽已经达到或超过了100M的校园高速计算机网络。但是,数字档案的资源建设相对滞后,并存在布局不合理、覆盖面不全、重复率较高、缺乏宏观调控的问题。据调查,目前我国某些高校数据库已多达200多个,而另外一些高校数据库不过几个。这种数字资源占有上的两级分化,对许多高校教学科研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制约。所以,数字档案资源的建设有赖于良好的网络通信条件。

2.网络获取数字化档案资源成为主流方式

当前,数字化获取已经成为教学科研人员的主流方式。美国国家基金会的报告指出,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许多领域,科研人员获取最新信息的途径首先是万维网,然后是与影本和学术会议,此后才是科技期刊。对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的调查表明,多数研究人员主要依靠网络获取数字化资源。在高校,大多数教职人员和研究生倾向用电子期刊取代印刷型期刊,并且科学研究本身正走向E――Science,教学环境走向e―leaming,因而,高等学校必须因势利导,大力建设自己的数字资源体系。

3.高校自身适应信息需求的发展变化

近年来,我国高校规模不断扩大,综合性愈来愈强,学科门类愈来愈多。数字化也渗透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公共服务以及学校生活等各个方面,核心工作围绕着人才培养环境和科研环境的构建而展开。高校扩招另一个直接影响就是教师队伍总量与结构取得显著进展,高校教学科研的信息需求迅速扩大并呈现学科范围大且每一学科信息资源需求量相对较少的局面,即用户薄层问题凸现。

4.硬件设备与软件系统的支持

随着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数字化档案资源空间已经开始形成。

高校数字化档案资源体系的建设除了必要的经费支持、良好的网络基础设施、丰实的数字资源基础,还必须有先进实用的应用系统软件和硬件设备。诸如电子书加工工具、数据库制作与系统、异构统一检索平台、网络信息资源搜集与整合系统、个性化定制服务系统、数字参考咨询系统等系统软件,及数字化加工设备、海量存储设备、高性能服务器和交换设备等硬件,在国内外已经比较成熟并已商业化。

二、如何加强数字化档案资源的建设

国外高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非常关注数字资源的提供,较少强调高度的系统集成;在数字校园实践中十分关注学习活动、协同科研以及校园综合信息环境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在数字校园中相对弱化;在数字校园应用中注重提高学生和教师的整体信息素养,增强对数字化教学、科研和生活环境的适应;在数字校园的研究中积极关注未来教育形态,探索移动通讯、网格计算、分布存储等对教育形态的影响。

1. 数字化档案的资源建设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高校需要仔细分析自身现状,建立统一的数字资源导航系统,稳固基础设施,后构建应用系统。由于网络中的数字资源数量多、分布散、鱼龙混杂,收集、整理的工作量大,以个体为单位是很难进行全面管理的。

2. 数字化档案资源的建设要强化应用,讲求实效;

系统构建之后,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与技术规范,例如:首先要规定收集积累范围,从记录信息内容上要收集积累哪些电子文件(可以参照本企业纸质文件材料归档范围),从类型上需要收集积累哪些电子文件。建立运行机制和服务体系,进行持续的人员培训来强化应用、产生实效。领导层、全校师生和管理人员的信息观念和素养、稳定高效的技术队伍和规范化的管理,这对于系统的应用缺一不可。

3.数字化档案的建设应资源共享,多快好省;

互联网具有跨越时间、空间的优越性,数字资源借助互联网更容易实现共建共享。但是,高校内部的数字资源的合作共建,并没有因此而加快步伐。除了观念落后外。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缺乏一个统一的、权威的、跨系统、跨地区的职能机构来规划、协调、组织实施全省高校数字资源的共建。缺乏数字资源共享的社会氛围,。共享能使自己受益”的观念还没有被接受,缺乏共建共享的机制。

4. 建立资源丰富的数据仓库,拓展应用范围;

注重数据资源的共享和数据挖掘,各应用系统之间数据共享可以避免系统之间的割裂和数字孤岛。共享资源库是各类应用(尤其是教学与科研应用)的基础,目前的一些研究已经提出了不同应用建立不同资源中心(如网络教学资源中心)的概念,强调资源中心的资源共享不仅在校园内,而且需要拓展到校际。

5.采集数字化档案资源,提供统一的访问平台;

网上信息是直接的、动态的,网状的,其类型繁杂,形式多样,当前每种电子文档数据库都是一个具有相当检索功能的、各自能够独立待命对部分文献加以揭示和控制的系统。当越来越多的数据库检索浏览平台成为用户累赘的时候,人们希望寻求一种对众多数据库检索浏览都适用的平台口,在统一的界面中输出检索结果,让用户以最快的速度,查找到自己所需的原文献。如何整合数字化资源使来自不同格式不同类型的数字资源实现无缝链接,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检索服务,已成为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一个全新的课题。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认识到,数字资源的关键在于充分共享, 它的建设更是各个高校创建自身品牌的重要手段,是各高校整体建设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而数字档案作为一个高校的重要资源,它的建设需要结合各高校发展的总体目标,扬长避短,构建体现自身特色的应用系统。基于网格技术的信息分布和资源整合也在不断的研究和探讨中,高校的数字资源整合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高校档案资源整合范文第4篇

>> 浅析大数据背景下云会计条件下的信息资源共享 大数据背景下医学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分析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信息资源共享库建设探究 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实践探索 智慧城市背景下区域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研究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及其理论基础研究 基于大数据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探讨 JALIS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研究 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与标准化研究 浅谈云计算模式下军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下教育大数据的安全保障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医院档案信息资源利用问题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 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资源管理与利用 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大数据下的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研究 刍议网络背景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浅析大数据时代档案数据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 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是共享的基础 共建共享品质教育:基础教育改革的杭州模式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康路晨.一本书读懂大数据时代 [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5.4:3.

[3]舍恩伯格,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2-23.

高校档案资源整合范文第5篇

一、高校数字视频档案整合的必要性

(一)高校数字视频档案分散、无序、缺乏系统性的现状,迫切要求对其进行资源整合。视频文件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其引人入胜的视听效果,传达着文字所不能表达的信息内涵,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导致视频档案质量良莠不齐,且呈分散、无序状态,如部分高校的档案馆、图书馆、网络中心、教务处等部门分散建设视频档案数据库,使得视频资源价值的实现明显受到限制。因此,对视频档案资源进行积极有效的优化整合显得尤为迫切。

(二)满足用户多样性信息需求的必然。美国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所作的实验表明:人类大脑从外界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来自所有其他感觉通道的信息不超过6%。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用户对档案的利用需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质档案借阅和电子文献阅览,视频资源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4.28亿,较上年底增加5637万人,增长率为15.2%。网络视频使用率为69.3%,与上年底相比增长3.4个百分点。视频资源以其丰富的信息承载能力,直观、生动的展现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青睐。因此,加强对视频档案的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为利用者提供多层次的档案信息服务,以满足用户对档案的利用需求。

二、高校数字视频档案的整合与利用措施

(一)建设数字视频档案数据库

建设数字视频档案数据库,有以下三点要求:第一,统一规划、协调分工,避免视频资源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建设;第二,遵循系统性、完整性原则,注重视频档案的积累和更新,保证视频档案的完整、系统和连贯性;第三,规范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包括视频格式标准、元数据建设标准等。 广州市地方技术规范《声像档案质量要求》(DBJ440100/T121-2012)于2012年4月1日正式实施,该规范分为照片、音频、视频三部分,其中视频部分规范了视频档案的术语、分类、收集、质量要求、保管条件和质量检测指标及手段,填补了国内视频档案领域标准建设的空白。

1.数字视频档案数据库的内容建设

首先,从视频档案的内容价值角度,有重要保存价值的视频档案应作为数据库建设的重点资源;其次,从利用者需求角度,开展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视频数据库建设;最后,从视频资源的质量角度,优先考虑画面质量优、音质好、清晰度高、格式标准的视频档案资源。

2.数字视频档案的著录信息建设

视频资源信息量大,其著录信息的完整、准确程度直接影响视频档案的检索利用效果。数字视频档案的著录信息包括:视频题名、内容说明、主题词、责任者、版权、语种、格式、来源、关联、权限管理等。在对视频档案进行描述过程中,除了题名、责任者、格式等基础信息的著录,还要重视关联信息的建设,如视频脚本文字、制作视频的文案策划稿等信息的保存;建立视频资料和有关馆藏文字资料的相互索引链接,如保存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学视频的同时,附上该精品课程的公布文件、课程负责人科研成果等关联信息,让师生在利用文字资料时知道还有相关视频档案,阅览视频资料时知道有哪些相关文字资料,从而提升档案资源的价值。

(二)应用视频点播技术

视频点播技术简称VOD(Video on Demand),又称交互式视频点播系统,意即根据用户的需要播放相应的视频资源。

高校视频档案资源具有教育性、学术性、权威性和知识性等特点,档案部门可充分发挥这一资源优势,利用视频点播系统的双向交互性,将视频档案存入VOD系统资源库中,如反映高校各个发展时期办学特色、重大成就、教学活动、精神风貌等视频资源,让用户通过统一的点播界面自主选择要观看的视频资源,真正实现“想看什么看什么,想什么时候看什么时候看”的远程服务。视频点播系统不仅具有一对一的特性,还支持多点并发,同一视频资源可供多人同时在线观看,从而提高了视频档案服务的受众面,使视频资源得到更广泛和有效的利用。

视频点播系统为档案服务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使档案利用服务内容更加丰富、服务手段更加多样,并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高校档案部门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契机,积极开展数字文化服务,使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高认可度。

(三)开展数字视频档案的编研工作

高校档案部门可围绕高校重大事件、重大活动、热点问题来确定编研选题,基于馆藏视频档案资源进行二次开发,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制作专题视频,形成视频资源开发的独特优势。档案部门通过出版专题视频光盘、网络媒体专题视频等方式进行宣传、推介,提升公众形象。

三、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数字视频档案的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

视频文件风险管理不当,极易造成视频文件质量缺损,包括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不可读、不可用等不可逆的情况。低质量或不合格的视频档案不但造成视频资源价值贬值, 还可能造成社会活动和科技生产活动的混乱,甚至造成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损失。因此,对视频档案进行质量控制,是保证视频档案资源整合和利用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

视频档案的质量控制包括前端控制和过程控制。前端控制是在数字视频鉴定归档之前实施有效的控制措施,以确保视频的真实性、完整性、安全性以及标准化要求,包括对拍摄设备的要求、拍摄环境要求、摄录模式设定、声音和画面的组合要求、视频摄录格式要求,扩展到对摄录人员的要求等。视频档案的过程控制包括对视频档案的形成积累控制、收集整理控制和保管利用控制等。

由于视频档案的摄录、采集、存储设备昂贵,且资源开发制作、技术处理成本高,因此视频档案资源建设切忌盲目投入人力、财力和物力,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高校海量的数字视频档案价值各异,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应将投入重点放在最有保存价值的视频档案的保管和开发利用上,以有效控制资源建设成本。

(二)合作共建视频档案数据库,避免重复建设

视频档案数据库的建设要耗费大量的人、财、物,仅由高校档案部门单独建库容易受到技术、信息资源的制约,难以保障建库质量,与建库的规模化发展要求相悖。高校图书馆、网络中心等部门都有开展视频资源建设,内容主要涉及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等。图书馆在数字资源建设方面具有专业优势,网络中心在视频资源建设上有专业技术支持。高校档案部门作为视频档案数据库建设的主要机构,要树立合作与开放的意识,改变视频资源建设“单打独斗”的局面,从推进资源共享的要求出发,积极主动与图书馆、网络中心等部门在技术、资源等方面进行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走联合共建之路,避免重复建设。

(三)高校档案工作者信息服务意识的转变及相关专业素质的提升

视频资源是高校档案部门必须面对的资源建设领域,该资源建设是一项大工程,部分档案工作者对视频档案开发利用的相关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如缺乏摄像、视频制作、文案编辑及策划等技能,无法借助网络技术手段进行深度开发,难免有畏难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