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生物教学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案例教学就是通过对一个个具体生物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增长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也就是说,教师根据新课标内设的对生物教学的要求等等,设计恰当的、具体的案例来指导学生参与各种教学活动,比如说调查、思考、分析、讨论、表达等等,让学生学会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概念性和原理性知识,以求提高生物教学质量,产生良好效果,同时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提高的一种教学方式。
2 案例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案例教学对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案例教学再现了具体典型、客观真实的事例情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主动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案,这样有助于学生将知识内化,形成自己特有的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注重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优秀的教学案例,往往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欲,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案例教学中让学生对各种案例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允许学生形成不同见解,这一方面为学生展示自我创造了机会,另一方面为学生思维创造性的激发提供了平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思维创造能力。第三,突出了学生群体的合作性。案例教学要求围绕教学主题,结合与生活实际相关的生物问题,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积极交流,相互合作,共同研讨,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增强了班级群体的凝聚力,使学生体验到相互交流和合作的乐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的初中生物教学都是以教师根据教材与教学大纲来进行集中式授课为主要教学方式。大多数的教师都认为教材知识是个“标本”,是不容置疑的。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普通教学方式就是以教材为出发点,以教师灌输为中心,以学生为“容器”的一种方式。在课堂上,学生基本上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自然也就很难看到学生的灵气与活力。不过现在,随着课标的修改,有部分教师正在努力对这种以讲代导、以灌代启的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对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逐渐加以利用。虽然生物课堂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课堂的开放度依旧较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等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无论如何,教师还是没有走出引导学生朝预先设计好的标准答案里钻,变相地将教学参考答案及教师个人的观点强加给学生的怪圈,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独特体验与独到见解,令其无法学会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学习。
4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有效运用
4.1 教学案例的选编
案例教学的准备包括学生的学习准备,以及教师的施教准备,而教师的施教准备主要以选编良好的教学案例为重。一个好的案例是决定整堂课质量好坏的条件之一,因此,案例最好要贴近社会现实生活。只有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的案例,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与分析。另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去参与社会调查,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精心地选编那些高质量的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而实质上案例教学就是由教师和学生借助分析少数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从中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方式。
4.2 对教学案例的运用
在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当中,只有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讨论氛围,提出讨论的基本要求,很好地组织与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讨论,才能达到它的效果。
4.2.1 讨论基本要求的提出
案例是丰富多彩的,它并非一成不变的。这样的性质就决定了讨论不同的案例要有不同的要求,而对教师来说,一些基本要求的提出是必然的,也就是说要由教师设定一些底线,学生必须在这些范围内活动。比如说学生必须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要能够在平和的气氛中展开辩论等等。
4.2.2 教师要创设一个轻松、民主、和谐的讨论氛围
一个良好的氛围,能让学生放开胆子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对于社会现实性问题,教师不应该回避,要勇于面对。
4.2.3 组织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很关键
在现实当中,讨论之大忌,比如少数学生包场或大家针锋相对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在进行讨论的时候,教师不能高高在上,而应该以朋友的身份对学生进行点拨,即使学生的思考与回答偏离了正确的轨道,教师也切忌发号施令,进行指责、批评。否则会影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也会对问题的深入讨论造成影响。
4.3 改变传统生物教学案例的总结和评价方式
目前,案例教学在我国大学高师教育类课程中已得到广泛应用。而在中学教学中,其应用尚不够成熟。笔者曾对烟台市和威海市80位初中生物学教师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在生物学教学活动中超过95%的教师都会将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实例引进初中生物学课堂。但当谈到对案例教学具体过程的是否了解时,75%的教师表示比较模糊或知之甚少。由此可见,实例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只起到解释说明理论的辅助作用,其在教学中的主导性地位并没有发挥出来,也没有具体的生物学案例和教学方案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因此,设计出具体可操作的生物学案例和案例教学程序对初中生物学教师的教学是大有裨益的。现以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初一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为例,结合笔者对课堂教学的一些尝试和探索,介绍案例教学的具体教学方案。
1 选编案例
生物学教学中,案例指的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一个或几个问题,以事实为素材而编写成的对某一实际情境的客观描述。案例作为案例教学的核心,有着自己固有的结构和模式。一个好的案例应该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典型性、启发性等特点,可以将真实的现实生活引入课堂,成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的工具。
对于本节课,笔者选用的是19世纪中叶,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蛾的进化过程,具体内容如下:在19世纪中叶之前,分布在英国曼彻斯特地区附近的森林中的树干上长满了地衣和苔藓,分布在该地区的桦尺蛾都是翅膀上长有黑色斑点的浅灰色的蛾子。到1830年,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变成了工业化国家,曼彻斯特等工业城市的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该地区树干上的地衣和苔藓也逐渐地被黑色的煤烟取代了。1848年,细心的昆虫学家首次在曼彻斯特附近采集到了黑色翅膀的桦尺蛾标本。之后,人们采集到的黑桦尺蛾的标本越来越多,而且都集中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化地区。到后来,在这些工业化地区分布的桦尺蛾几乎全部是黑色翅膀的。而在非工业化地区分布的桦尺蛾,灰斑蛾仍然占绝对优势。之后,经科学家研究发现,这些黑色翅膀的桦尺蛾,繁殖的后代的幼虫也是黑色翅膀的。
郑金洲教授指出:“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本案例既描述了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环境与桦尺蛾的变化,又呈现了事件间的冲突:黑色翅膀的桦尺蛾是黑色煤烟造成的吗?如果是,为什么黑色翅膀的桦尺蛾繁殖后代的翅膀也是黑色的?通过设疑,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呈现案例,调动兴趣
案例的呈现有多种多样的形式。目前,运用较多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印发文字案例,投影仪投射案例,教师诵读案例,多媒体呈现案例,播放视频案例,教师或学生形象表演案例等。本节课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将案例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课前,教师将已编好的生物学案例以及相关材料发到学生的手中,师生都要为课上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
课上,教师借助多媒体呈现非工业地带树干与灰色桦尺蛾的颜色对比图片和工业地带树干与黑色桦尺蛾颜色对比图片。教师结合图片,对20世纪中叶前后,曼彻斯特地区环境的变化以及桦尺蛾的进化过程进行激情的演说,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案例材料,将口读、眼看、手写、脑想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刺激和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增强阅读的高效性。同时,教师指导学生边阅读边勾画出与生物学有关的内容,尽可能多地挖掘案例材料中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
3 设置问题,启发思考
案例教学中问题的设置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教师的主导性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充分挖掘案例材料中存在的或潜在的问题,而不是由教师将问题抛出。在这一过程中,既能锻炼学生从案例材料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材料,学生抓住事件间的冲突,提出以下较有价值的问题:① 这些黑色的桦尺蛾的翅膀是被空气中煤烟染黑的吗?若不是,那是为什么?② 工业地带导致灰斑蛾变成黑斑蛾的原因都有哪些?
4 案例讨论,展现自我
学生带着问题,展开讨论。课上讨论主要包括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两种形式。本节案例教学中既采用了小组讨论,又涉及到了全班讨论。
对于由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教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都可以根据案例中的问题各抒己见,教师不需要过多地干涉和指导,将课堂还给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要对其他同学的见解提出质疑或做出评价。在这一阶段,学生达成共识或得出问题答案的同时,对案例中的问题做到更深的认识和剖析,明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
为了提高讨论的水平,教师还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讨论与教学案例有关的理论知识,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及应用。例如:① 影响桦尺蛾发生变化的空气和它们的天敌分别属于什么因素?② 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请举例说明。③ 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影响生物生活的生物因素,请举例说明。对于教师提出的引导性的问题,则由学生进行全班讨论。在全班讨论中,教师的作用显得举足轻重,充当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地位。
5 概括总结,理论升华
这个阶段不仅是课堂理论的升华,也是案例教学的升华。学生通过案例讨论得出一定的结论,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准备。在这个阶段,可以让学生小组代表总结,也可以教师自己总结,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讨论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在总结中,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案例中包含的理论,对于讨论过程中得出的结论做进一步的拓展和升华。在本节课中,教师可以根据大气的污染导致桦尺蛾的变异,引导学生联想现实生活中,由于环境的恶变而引起生物种类变化的例子,从而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生物之情,实现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既然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有很多,那么非生物因素是如何影响生物的生活?又该如何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呢?伴随着教师的设疑,引出下节课的内容――“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这一实验。教师通过联想、拓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知识的升华,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横向、纵向的思维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总结评析
案例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课堂目标和课堂内容的要求,通过设立具体案例来领导学生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交流和表达的活动,让学生在设定的问题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探讨和学习,提高其主动探究能力,培养其解决问题、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案例教学法是指通过设计具体的生物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探讨问题、发现问题并得出结论,将教材上的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从而提高其学习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主动学习做了较好的铺垫.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新型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大胆质疑、主动探索,及时和同学探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充分满足了中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这就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做了基础.另外,案例教学中,往往同一个案例具有多种解题方法,并不设立固定的答案,只要学生对题目分析的透彻有道理,那么就会予以肯定.这就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为培养创新能力做了铺垫.
2.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教学中学生一般是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而案例教学中却改变了这种状况,将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自主探索学习,让学生自己通过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学习过程中和身边同学进行知识沟通和交流,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差异化发展,学生的自身观点得到肯定.这就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和身边同学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促进课堂效率的提升
案例教学法突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主体地位的状况,将学生自身的学习放在主体地位,教师作为辅助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导演”的作用,能够及时发现每位学生学习的不足,从而进行进行更正,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案例教学法,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和教师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为提高学习效率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初中生物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1.课堂开头巧妙选取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案例教学法,顾名思义要选取案例进行知识讲授.案例选取是案例教学法实施的前提,案例的选取不仅要具有创新性,而且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同时要与教材知识密切相关,让学生在进行案例分析的过程中能够身临其境,在生动真实的气氛中大胆质疑,这样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第二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这一课程的时候,可以采用《可可西里》这部影片中的一个小片段作为案例:美丽的可可西里,早晨起来一位老人习惯性的去狩猎,在帐篷的一角他发现了一只羚羊,于是老人拿起猎枪准备开枪,而那只羚羊并没有和往常狩猎中的羚羊一样慌忙逃走,而是慢慢地对准枪口跪了下来,并且流下了热泪,老人没有多想就开枪了,但是死后的羚羊却仍然保持跪下的姿势,很难拉起来,最后老人用刀子刨开了羚羊的肚子,发现原来羚羊的肚子中有一只小羚羊,此时的老人什么都明白了……学生看完后都产生了很大的震撼,被这种场景深深吸引了,通过这个案例的观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教材知识的探讨无疑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恰当运用课后案例,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案例的运用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在选取案例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案例的运用时间和案例内涵,课前采用案例教学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本章节知识,而课后运用案例则更多的是巩固所学知识.因此案例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在设立课后案例的时候要将本章节所学内容涵盖在内,让学生通过案例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记忆能力.
李灿莉在会上希望通过教师实验教学基本功竞赛,发现一批好苗子、好典型、好教师;通过实验操作比赛,形成一批很好的案例;通过这次活动,发现总结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个性化问题。
徐世昌主任在会上先简单介绍了这几年安徽教育装备的发展和变化,以及未来教育装备更好的发展机遇。他希望在即将开始的大赛中参赛选手能把自己最好的状态发挥出来;希望各位参赛教师回到学校能够总结过程,学习并消化其他教师实验教学中好的经验、好的办法并应用好。
李强副主任希望各位选手要充分利用这次基本功竞赛的机会,互相学习、展示自我,争取好成绩。
本次竞赛由理论笔试和实验操作两部分组成,卷面笔试主要考查教师的实验理论知识,实验操作主要考查教师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大部分选手无论是10月22日下午的理论笔试,还是10月23日的动手实验操作,都能沉着冷静、仔细答题,充分显示了他们扎实的基本功。
青少年法制教育不是一项一蹴而就的工作,必须要充分调动社会、学校、家庭三方的整体作用,发挥整体合力,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全面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针对我国青少年的现状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学校教育是重要实施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科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学生接受科学教育后具备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和价值观,对学生将来走入社会,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初步形成民主和法制的意识等十分重要。古人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教书育人决非一日之功。因此,在初中生物学课堂中结合环保、禁毒、防艾滋病、保护多样性等内容,加强以纪律、守则、规范、法律为主要内容的法纪教育。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逐渐渗透的原则,使学生在获得生物学知识的同时,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目的。
二、初中生物学课堂渗透法制教育的教育途径
探索法制教育是以普及法律常识,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培养人们维护和遵守法律的行为习惯目的的宣传教育活动。针对初中生物学的教学,这个学科蕴含着丰富的与法制教育相联系的内容。我国的《教师法》中关于“教师义务”部分规定,教师应当“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对学生进行宪法做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想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根据初中生物学学科特点和法制教育的目的可以分为几个层次的教育。
1.法律意识的教育。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法律意识是一种观念的法律文化,对法的制定实施是非常重要的。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法律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法律要求),对自己权利、义务的认识(法律感),对法、法律制度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法律知识),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实践证明未成年人的坏习惯一旦养成,要通过说教法进行校正是很不容易的,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帮助未成年人在生活中就可以做到处处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公共规范,遵守社会公德,从小养成良好习惯,能够加强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和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在生物学中可以体现为认同爱护植物、保护植被的重要性,激发植树造林、爱护环境、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关注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低碳生活的观念,激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认同法律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强化参与环保社会决策的意识。教学案例:在人教版七年级上的第六章的《爱护植被,绿化祖国》中,其中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是形成爱绿、护绿的意识,在教学环节中有一个重要部分是学生明确保护植被的最主要措施是依法保护,并积极开展广泛而持久的全民义务植树种草的活动,增强爱好植被的意识。对于如何依法保护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案例的分析,展开辩论,学生在辩论中达到“理越辩越明”的自我内化的效果。这里的案例可以是反面的,也可以是正面的。这里还必须指出课外的活动是课堂的重要延伸,是实践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绿化校园的设计活动”,鼓励学生从身边的爱绿、护绿入手,逐步形成自觉爱护校园,保护环境的情感与意识,也认同法律在保护植被的重要性。
2.行为准则的教育。行为准则就是个人、集体或社会的行为所服从的约束条件。行为准则可以分为两大基本类型:一是“应该”型行为准则,二是“不能”型行为准则。行为准则具有丰富多彩的具体内容,其中有一点就是严格遵守社会规则。例如,公务员要遵纪守法,依法行政;提高遵纪守法和执行法律、政令的自觉性,严守纪律、严守机密;依法执行公务,不得以言代法、以权代法、徇私枉法。第二个重要内容是高度认同思想理念与价值观念。任何人类行为都是在一定思想理念与价值观念的指导下完成的,要想使人的行为具有更高的价值效率性和目的性,更好地符合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与价值观念。认同思想理念与价值观念实际上就是为了使自己的行为更好地符合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就是了为追求“真”、拒绝“假”。初中生物就指出教育的情感价值观目标之一是“认识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教学案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章第三节的“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情感目标就是确立保护生物圈意识,这可以在学习好“资料分析”中河流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是相互关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地域的角度分析生物圈的各个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在具体的典型例子的分析中真实地理解生物圈的一个生态系统的变化会影响着其他的生态系统。同时意识到人类活动对整个生物圈的各个生态系统的影响,产生珍惜和保护地球这个人类与其他生物共同家园的意识。从知道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到具体行动,比如不乱扔垃圾,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实践减碳行动,这就是从意识的认同,实现指导生活中个人行为准则的践行,这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之一。因此,课堂教师的分析引导就是让学生达到意识的认同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课堂效果的反馈检验也是重要教育途径之一,教师可以进行阶段性的调查,比如设计表格,让学生记录自己在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圈中个人所做出的努力,在适当的时间进行肯定和表扬,从正面的角度给予学生学习的案例。这是对学生的行为准则的肯定,也是能让这种行为延续形成习惯的有效方法。
3.法律法规的教育。法律法规,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有效的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地方规章、部门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以及对于该等法律法规的不时修改和补充。在与法规等一起谈时,法律是指狭义上的法律。法规则主要指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法规及经济特区法规等。在初中生物学体现核心价值观的法制教育的相关目标有认识我国颁布的保护植被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认识我国食品安全相关法律,强化依规守法的意识,初步具备主动参与社会生活决策的意识。关注噪音、光污染、动物饲料添加激素等社会问题,强化社会公德心,主动参与社会决策意识。关注传染病流行事件,初步具备预防意识和决策意识。这些目标应该在课堂中通过多样化的形式进行教育,达到预期目标。教学案例:人教版的七年级下册的第二章的“合理应该与食品安全”中的重要环节是“关注食品安全”,其实这是一个普遍和广泛的问题,也是近几年社会关注的热点。教师可以通过收集当地食品安全的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通过课外学生收集食品包装,教师指导学生学会看配料表,初步学会关注营养和健康。在理解食品安全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解读和讨论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这样可以达到两个目的,第一,学生意识到作为消费者,可以利用法律法规进行维权;第二,让学生知道从事食品安全生产经营活动必须依据法律法规,不能从事违法经营,如违规加入食品添加剂等。知道这些法律法规是规范经营和保证人民健康的一个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