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语文教学计划

高中语文教学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教学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语文教学计划范文第1篇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这不仅为阅读教学撑起了一个新支架,也为终身教育指明了方向,它给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其中,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氛围民主自由,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抛开高考压力,哪个学生不喜欢?

有了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高中语文教学完全可以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所以,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语文阅读课应运而生,“以信息技术优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提出也水到渠成。观点的核心就是“优化”,即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网络技术,改变以往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预期取得学习过程科学合理化、学习效果显著提高,探究合作系统化,学习观念自主化的最终效果。

这种教学模式起步较晚,新兴事物总引来不少关注的目光,跃跃欲试者不少,但真正实践的人不多,经验和成功的示例较之更少。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只重眼前利益,忽略长远发展

对学生的部分能力发展漠然。作为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更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学只为了高考,而忽视学生应该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以至于学生进入高校或社会,不懂得如何自学。所以功利地将信息技术拒之门外,这是不付责任的应试教育。

对学生能力的发展没有系统规划,网络教学零星点点,未成系统。高一、高二、高三在阅读教学上的要求基本一致,差别化教学不明显。个人、教研组在学期与学年教学计划中对网络教学的要求是可有可无,不够重视,更没有系统性。适合学生网络学习的网站太少,搜索网络上关于高中语文阅读的资料,绝大部分是教师用的教案,且使用有限制,没有适合学生用的学案。网络上很难找到一个平台能够真正系统而全面地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式学习。这说明教师没有想到如何让学生学,而关心的只是如何教。

(二)工具优势先行,学科目标置后

整合课沦为形式的奴隶。设计课件时,首先考虑的是体现网络的优势,而非课程完成的目标。实践中,表现为呈现了丰富的资源,却只是呈现,利用率不高。为显示民主自由的氛围,交互讨论看似热闹,却有放任自流之嫌;网络有利于合作探究,但合作探究的内容却和语文课程的目标相去甚远;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多样化,注重“阅”,但忽略了“读”的重要性,语文味不够浓。

(三)个人素养薄弱,影响范围较小

计算机素养突出者不多。在网络风靡时代,能与时俱进,又有锐意进取的,在老中青三代教师梯队中,也只有少数的年青人了。语文功底与计算机素养兼具者更是凤毛麟角。

眼明手快、应变灵敏者不多。网络的全民参与,交互的快捷及时,使课堂生成的多样性远比传统课堂复杂,所以对课堂生成的内容,教师有时无暇顾及所有学生的回答,及时思考出其中的共性,更何况要及时作出反馈,所以指导针对性不够强。

以上问题涉及方方面面,但其中反映出来的意识比较明确: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过程,应该立足于学生的能力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上;应该以语文阅读的教学目标为主,网络优势应该服务于学科。而要实现这些,就对教师的个人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优化?本文就个人的实践经验提出一些尝试策略。

(一)全面系统,分步分层,分类设计高中阅读教学中的网络版学习课件

根据能力培养目标,选择网络的优势。学生语文素养包括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培养速读能力,可借助资源优势;如激发学生个性鉴赏,可借助交互等;如专题式学习,可借助相关搜索等。

根据班级、年级水平,统筹兼顾。设计问题应以班级学生整体水平为主,同时兼顾两头。整个高中阶段,年级不同,信息资源的处理利用能力要求也不同,从基本素养到应试能力,需要全面地把握。如高一可借网络对某些单元拓宽视野,深入探讨主题、艺术形式等;高二在高一的基础上侧重激励学生个性表达,深刻理解;高三复习阅读散文、小说方面的技巧,可以建立资源库,关于体裁知识、解题方法指导等。

根据体裁、内容、单元,选择合适的学习模式。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求对不同文学体裁有初步鉴赏的能力。散文、小说、戏剧等不同体裁应有不同的学习模式。选择典型的内容,针对不同的体裁,建立不同的网络教学范例,以期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根据学习需要,建立一个纯粹的学习乐园。随着江苏省教育厅提出的“五严”规定的实施,学生每天、每周都有了自己支配的时间,还有完整的寒暑假。应该建立一个学习网站,弥补课堂上的空白,拓宽知识视野,引导学生健康学习,终身学习。

(二)精细预设,关注生成,灵活整合阅读教学和信息技术

预设周到、精细是前提。计算学生浏览与精读的速度;估算资源的数量、质量、呈现形式、利用率,酌情选取,讨论的问题应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一般3个为宜;计算讨论每个问题可能占用的时间,不拘交互渠道,但必须固定反馈形式,以确保探究集中、持续、有效;设置奖惩机制,以激发探究的热情。

关注生成,促成有效教学。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和态度,注意调整节奏;密切关注学生的反馈,发现其中的真知灼见,给予表扬;挖掘影响学生探究的障碍,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灵活整合,确保语文滋味。因此增加“阅”量时,还要确保“读”量、“思”量。因为“读”能读出语文的文字之韵、文章之美、情感之真。如诗歌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在线讨论朗读技巧,这关系到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炼字的妙处,然后实施朗读,以促进理解。讨论时,给予充足“思”,不加思考、肤浅思考,对提高语文素养作用都不大。

(三)充分发挥师生之间、教研组的合作精神以及相关部门的组织效应

师生合建博客团队。博客是极具个性化的空间,学生主动积极反映阅读感受,教师更多地明白教学得与失,你来我往的交流,使教学有效性得以延伸,也引导吸引学生将网络学习不断更新,促使学习观念的转变。

教研组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制作精细科学的网络学习课件需要大量的时间,要在三年内实现学生的能力发展目标,需要教师间的合作,需要依靠教研组的力量。可根据年级的教学任务,集体备课,建立相关的教学资源库,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样使得教学效果得以扩大。

教育部门多开展交流活动。小到一个组、一个学校,大到一个市区、一个省份,一个学期开展一次,大家评评议议,取长补短,扩大影响。

高中语文教学计划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构成高级英语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知识文化构成英语篇章理解的主要障碍,是高级英语教学的重点。交际文化构成中英文化的根本差异,是高级英语教学的难点。完成文化教育的策略主要包括差异对比、课堂讨论和必要阐释等。

高级英语课不仅仅涉及语言知识,还要传达和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信息。为跨文化交际做准备。教育部在2000年3月重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就要求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但我们不能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完全混为一谈,外语教学的重点仍然是语言本身,文化教学将一直处于外语教学活动的从属地位。那么在文化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呢?本文将从高级英语文化教学的前提、内容和方法等几方面展开讨论。

一、文化教学的前提:教师的文化知识

英语文化教学是高级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但要做好这一点,英语教师必须具备相当的文化素养。然而,由于受传统的教学理念影响,以及旧有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条件的局限,目前有相当一部分英语教师文化功底较为薄弱。在高级英语教学中仍然沿用基础阶段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只重视语言本身的教学而忽视语言文字所蕴含的的文化内涵,忽视或无力进行中外文化知识的教学,也很少关注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高级英语所用教材语言难度较大,题材广泛,文化因素普遍而繁杂,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英汉语言功底,还要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文化教学的内容

高级英语教材含有大量繁杂的文化现象。为便于讨论,本文将高级英语教学阶段的文化教学内容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大类,这样对文化教学内容的理解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知识文化包括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艺术等知识,在高级英语教材中大量存在,往往成为理解英语篇章的主要障碍,因此知识文化的教学是高级英语阶段文化教学的重点。交际文化包括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生活方式、实际行为等,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最难以驾驭的内容。

1 知识文化

知识文化的积累是理解和欣赏高级英语课文的必要条件。对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以及社会制度的了解有利于正确理解特定语境下的英语语言,并能更加准确地体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如杨立民主编的《现代大学英语》第五册第一课“Where Do We Gof rom Here?”。学生需要了解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反战运动、民权运动、反文化运动以及女权运动等时代背景,才能理解马丁路德为何呼吁黑人放弃与白人的冲突。采用非暴力的方式来争取权利。第五册的“The Way to Rainy Mountain”这篇课文,描述的是一位现代的美洲印第安人对故土的热爱、对祖先的缅怀以及对其文化的纪念。只有我们对美洲印第安人的历史与风俗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才会从作者那似乎是纯粹的景物描写中,真正体会到他对故土的眷恋和对这个勇敢民族命运的深深叹息。

在高级英语课文中还经常出现一些典故,其主要来源是《圣经》、经典文学作品以及希腊和罗马的神话故事。如《现代大学英语》第五册第一课“Where Do We Go from Here?”中的“lion”,“lamb”,“vine”和“figtree”等名称便来自《圣经》,表示一种和谐和睦的理想生活状态。此类文化现象在高级英语教材中比比皆是,因此应当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得这种知识文化,逐渐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2 交际文化

交际文化包含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深层文化,它们并不直接表现出来,成为可感可视的文北成分,而是隐藏在文化表象之下,构成文化教学的难点。交际文化的核心应是价值观,它可以“主宰或影响人权观、劳动观、婚姻观、发展观、平等观、宗教观、法制观、道德观、个体与群体观等。”Michael Presser认为,“价值观是个人或群体主要通过文化交际构成的模式。它们是最深层次的文化,我们认为所有的人都有价值观。”外语学习中。思维方式也对跨文化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的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只有与目的语思维方式直接联系。才能真正达到。研究显示,如果一个人使用同一文化的思维模式及语言表达方式,则能传递正确的信息;否则,很可能传递错误信息。英语教学就是引领学生养成跨文化意识。认识英语国家的思维方式和习惯,而高级英语阶段的教学更加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三、文化教学的方法

高级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目的是积累英语国家文化的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能否有效地进行英语文化的教学决定着高级英语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进而对英语人才的文化素质产生直接影响,运用各种有效的策略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1 差异对比

各个民族由于地域、生态环境、政治制度、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的不同,其文化特征也不一样。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本国文化与语言国家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比如,由于文化差异,在荚汉语言中存在不少看似相同实则相异的表达。相对来讲,目的语所表达的内容如果与源语相同或相近,外语学习的难度就小一些:如果目的语所表达的内容与源语有差异,差异越大,困难就越大。对比法是克服这种问题的有效办法。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和分析一些表面意义相同、文化内涵不同的英汉表达,让学生找出这些表达的异同,从而对英汉文化差异。特别是英汉文化在价值观和思维习惯等方面的差异留下深刻印象,帮助学生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

2 课堂讨论

若课文内容涉及价值观念、政治信念、宗教信仰、社会准则、道德标准等文化内容时,可采用课堂讨论的方法。教师围绕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文化议题,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去搜集资料,对中国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的异同进行对比,并归纳英语文化特征。课堂讨论力求脱稿,各抒己见,时间可长可短,讨论进程由教师主导。如《现代大学英语》第五册课文“Two Kinds”反映了两代人、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在学习过程中,若能引导学生对美国人的价值观和中国人的价值观做一番对比和讨论。将极大地加深对课文内涵,特别是对这对母女关系的理解。这种方法能促进主动学习,符合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高年级学生的培养要求。

3 必要阐释

在教材中的有些文化内容完全超出学生现有知识结构,教师应尽可能用简捷明了的语言对教材中的这些有特定含义、难以理解的文化内容进行直接阐释。把艰涩深奥之处讲得通俗易懂。例如,在学习《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五册第四课“Professions for Women”时。有这样一句:“She was utterly unselfish,If there is a chicken,she took the leg;if there is a draught she sat in it,”学生可能会颇感费解:既然无私,为什么还专吃美味的鸡腿:穿堂风让人凉爽而惬意。有什么牺牲可言?其实,英国人的最喜欢吃的是比鸡腿更嫩的鸡胸脯肉:而在较高维度的岛国,坐在有穿堂风的地方并不惬意。靠近壁炉的地方才最舒适。这样的解释会令学生豁然开朗,印象深刻。

高中语文教学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高中英语教学 教学模式

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将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相结合。高中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在文化比较和文化交际等方面组织跨文化交际的高中英语教学活动。以此培养高中生的文化差异意识、文化空间意识,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在任务设置中体现对学生文化差异意识的培养

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高中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引导学生寻找中西文化差异。在高中英语教材中涉及到“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festivals.”的文化差异提示。教师就可以向学生进行任务设置,让学生列出4个中国传统节日,通过分组讨论自己喜欢的节日,并说明原因。在学生讨论之后,发现很多学生就在各国文化交际方面出现了错误,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将中国传统节日用英语表述。有的同学将端午节表述为“Dragon Boat Festival”、将清明节表述为“Tomb-sweeping Day”或者“Pour Bright-ness Festival”。针对这样的表述情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了解,要知道在汉语中的“龙”与“Dragon”是不能对应的,从英语表述上来看,端午节成了龙舟节,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曲解。清明节的翻译表述也存在一样的错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不同语言体系中,文化内涵不是对等的,由于这些节日均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英语语言系统中很难找到相适应的词汇进行相关表达,要让学生掌握音译的有效处理方法。

二、在文化比较中加强学生文化空间意识的培养

在高中英语教材中涉及到很多有关“Festivals”(节日)与“Celebrations”(庆典)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对节日、相关人物、季节以及事件等关系的介绍,初步诠释了世界各国节日文化,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需要满足跨文化交际教学需求,在进行文章讲解的同时,还需要让学生亲自去进行相关节日的了解。

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列出3个以上英语国家的节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对这些节日中的相关人物和节日起源进行了解和学习,然后思考中西方节日的差异有哪些。在进行分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得非常积极,因为很多学生对西方国家的节日都较为熟悉,比如像Valentine’s Day、Christmas Day、All Saints’ Day等等,但是在学生进行中西方传统节日差异的时候,一部分学生认为英语国家节日与宗教有较多的关系,中国传统节日则与自然变化有关系,比如我们国家的“Mid-Autumn Festival”“Spring Festival”等节日都是与相应的季节有关;而且西方国家的节日与中国传y节日注重家人团聚不同,他们更为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释放。要知道学生提出的这些观点已经上升到价值观、哲学观的层面,学生在进行中西方传统节日讨论的过程中,能对相关文化背景有更为深入的了解,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空间意识。

三、在文化交际模拟中进行学生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为了能使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初步培养,教师可以在利用“Festivals”(节日)与“Celebrations”(庆典)相关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相关活动。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跨文化交际,通过为外籍教师写春节邀请函,邀请教师在到自己家里过春节。在学生的邀请函中,教师可以从称谓与日期书写格式、礼貌用语的使用以及邀请理由这几个方面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考察。在学生的邀请函写作中,大部分学生出现了礼貌用语的错误使用,出现“please”祈使语气,也就是说很多学生并没有形成正确的英语表达思维;也有同学在邀请教师除夕到家里做客,用了“party”这样的词汇,这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内涵的曲解,这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中的认识错误。所以教师要在加强对学生中西文化观念和文化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并改正,提高学生文化交际能力。

总而言之,在跨文化交际下的高中英语教学,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实现语言教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成功交际。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站在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德理.新课程高中英语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J].华章,2014,(18):274-274.

[2]朱艳艳.伦理视域下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思想意识培养体系研究[J].学周刊,2015,(24):61.

高中语文教学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问题解决;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以其生动、直观、新异、有趣等特点,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充分发挥课堂演示实验作用,对教学质量将产生重大的影响。但笔者在多年教学过程中发现: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模式存在一些不足,如演示实验教学方式古板,“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演示实验――教师得出结论”,学生成为看客,草草收场,效果不明显。为此,笔者就如何基于问题解决开展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作了一些探索。这种模式搭建了一个师生互动的平台,不仅有效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逐渐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学生对化学的浓厚兴趣,排除他们对化学的畏难心理,增强他们学习化学的自信心;同时又促进教师增强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既有课堂教学的现实意义,也有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育实践意义。

一、通过问题解决的教学,促使学生在实验教学中成为质疑者、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源泉,它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当教师拿着实验仪器走进教室的一刹那,常常会听到掌声响起。实验是化学课堂的“特色”,实验的效果就是直观,形形的现象能刺激学生求知欲。如笔者在做钠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时,当学生看到钠浮在水面上,立刻熔化成闪亮的小球,并发出嘶嘶的响声,感到十分惊讶。趁学生兴趣正浓时,教师要求学生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比起教师自己讲出实验现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留一点时间给学生针对本实验有什么疑问、有什么发现进行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来,师生共同讨论。

如学生能提出:

(1)为什么钠浮在水面上,而不是沉入水中?

(2)为什么钠熔化成闪亮的小球?

(3)为什么小球会四处游动?

(4)为什么发出嘶嘶的响声?

(5)溶液为什么会变成红色?

这样会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参与点评,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解决问题。学生课后反映这样教学更容易接受知识,比起教师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学生机械地记结论,效果更好,更能激发学生思维,降低学习知识难度,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通过问题解决的教学,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部分)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人才最宝贵的素质,创新能力是对学生素质的较高要求,因此要在平时教学中一点一滴地培养。化学学习中,这种能力的培养途径也是很多的。笔者根据中学实际情况,主要从演示实验的方面做了一些有意识的尝试。如在平常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某些内容难以理解和接受,若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势必增加学生负担,效果也不理想。于是,教师改用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从多角度去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或验证这些难题,既能培养学生创造力,又能使教学内容显得直观,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例如,鲁科版选修4中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传统教学思路是根据课本提供的活动探究,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说出实验现象,最后教师得出结论。而笔者的教学思路则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思考问题,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学生自己得出结论。问题情境设置如下:

(1)浓度改变时,平衡常数是否改变?

(2)我们是如何探究温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规律的?

(3)同学们仿照刚才的研究方法,想一想我们下面如何探究浓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规律?

(4)能否依据Q、K判据预测平衡移动的方向及反应现象?

(5)实验设计:请你根据给出的仪器与试剂设计实验证明你的预测。

实验用品:0.01mol/L FeCl3 0.03mol/L KSCN

1mol/L KSCN 1mol/L FeCl3 1mol/LNaOH 1mol/L KCl 烧杯 试管 滴管 药匙

实验原理:FeCl3+3KSCN Fe(SCN)3+3KCl

或Fe3++3SCN- Fe(SCN)3

溶液颜色 黄色 血红色

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驱动下,学生觉得自主探究实验也不难。经过师生的讨论,确定实验最佳方案,并让学生演示这个实验,加深学生对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印象。教师表扬设计实验和演示实验的学生,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通过问题解决的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把他们培养成能够主动思考的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较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学生有兴趣才会变得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高三一轮复习元素化合物性质时,很多学生反映这部分知识繁杂零碎、易学难记、难以应用,从而丧失学习化学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高三一轮复习硝酸的强氧化性时,将枯燥的性质设计成生动的实验问题情境,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所要学的知识充满求知欲望。

实验问题情境设置如下:

问题(1):若只用铜片(可加热)区别浓盐酸、浓硫酸、浓硝酸,可以根据哪些现象?

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根据高一所学的知识,稍加整理,就能得出答案。

问题(2):假如铜片均过量,往上述已经停止反应的三只试管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写出能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这个问题较综合,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学生要积极思考,提炼出硝酸根在酸性介质中组成硝酸,表现出强氧化性。

问题(3):若往原先装有浓硝酸的试管中再加入少量 25% 的稀硫酸,有明显现象吗?为什么?

这一问设置得很巧妙,有了第二问的铺垫,但与第二问又有不同,加稀硫酸相当于提供氢离子,与硝酸根组成硝酸,表现出强氧化性。

问题(4):将上述已区分开来的三种酸分别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各有什么实验现象,为什么?

有了前三问的层层递进作铺垫,学生对硝酸的强氧化性有了深刻的认识,第四个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高中语文教学计划范文第5篇

本文通过研究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语用失误,分析造成失误的原因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以寻求实现有效言语交际,避免或减少语用失误现象的教学途径。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文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165-0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由于不同的国家民族在风俗习惯,文化背景上存在巨大的差异,在交际过程中,人们难免会产生语用失误,进而影响到交际的效果。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尽量减少和避免语用失误,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求我们最大限度地减少语用失误。在教学实践中,经过观察分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学生对英美文化缺乏正确的认识

对目的语文化缺乏正确的认识是造成学生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由于学生对目的语和母语之间的文化差异缺乏正确的认识, 从而导致出现语用失误的现象,母语对英语学习者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负迁移,干扰学习者的思维。从一个经典的笑话中便可以体现出明显的文化差异。一个美国人赞扬中国同事的妻子:"Oh, your wife is so beautiful."中国人很不好意思,说:"where, where (哪里,那里),美国人无言以对,只得说:"everywhere"中国文化中认为谦虚是美德,故有满招损,谦受益之说,而英美文化中对此则持否定态度,故有"modest dogs miss much meat"之说,因此,西方人在被表扬时总是很热情地接受,而中国人却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这往往会让人无所适从,从而造成交际上的困难。又如: 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往往会说:"吃了吗?"而如果这样去问候英美国家的人:"Have you had dinner?"

他们会认为:"Do you want to invite me to dinner?"从而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在中文中,我们往往会说:"你辛苦了",用以表示对别人所作努力的肯定,但如果你对一个刚做完讲座的美国老师说:"You must be tired. You must have a rest." 他会认为,你对他的能力产生了质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避免中式思维对交际的影响。

2.价值观念差异,引起语用失误

价值观影响着人们行为的选择。东西方价值观念有着明显的差异,引起了思维方式的不同,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误解及冲突,造成语用失误,使得交际不能顺利进行。

比如,西方人极为注重个人隐私,他们把年龄,体重,收入, 婚姻状况等看成是敏感问题,如果被问到:"How old are you?" "Have you got married?" "How about your income?" " How much do you weigh?"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会感觉受到了冒犯,因此,此类问题被认为是侵犯个人隐私的,极不礼貌的问题。而这样的对话在中国却是自然而然的,中国人乐意与他人分享这些话题,这就是价值观念的明显差异。举个例子:一位美国教师去向他的中国领导请假,说:"Mr zhang, I need one-day break because I got a headache today." 领导答道:"Really? You must have caught a cold.You should take some medicine, wear more, drink more water and have a good sleep." 这些关切的话语会令中国人非常感动,而在西方人看来,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他感觉中国领导潜意识里将他当成了一个孩子,这种感觉令他不愉快。又如:中国人有尊老敬老的传统,有时中国学生会对年老的外国老师说:""Please sit down. You are old. Don't get tired." 而西方人崇尚的是"youth culture", 这会引起他们的不满。因此,我们必须深入了解中西方价值观念差异及文化差异,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3.违反礼貌原则,引起语用失误

为了弥补合作原则的不足,英国著名学者利奇提出了礼貌原则。利奇认为:人们之所以在语言交际中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以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听话人去意会自己的真正意图,那是为了礼貌的缘故。为了礼貌,说话人不愿坦率明言;为了礼貌,人们故意声东击西。利奇在1983年效仿格莱斯划分合作原则范畴,提出以下礼貌原则的准则:(1)策略准则(2)宽宏准则(3)赞扬原则 (4)谦虚准则 (5)赞同准则 (6)同情原则。比如:学生早上遇到英语老师并打招呼,很多人会说 :"Hi, Miss Wu", 但是, Hi和Hello一般用在朋友之间, 用以和长辈打招呼有所不妥,因此违反了礼貌原则。但是,如果过于礼貌,在有些场合又显得不够得体,如对出租车司机说:"Excuse me,would you mind taking me to the airport?" 这种表达方式过于繁琐,其实,只需要简单地说:"Airport, please!" 就可以顺利达到交流的目的了。同样地,和好友说:". Could you possibly help me with the luggage?"也显得过于生硬,而"Help me with the luggage, please?"则非常适合这一语境。

4.不能辨别出话语的言外之意,引起语用失误

根据Austin(1962)的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不仅仅是用来描述一件事情, 更重要的是根据所叙述的语言来做事情, 所以在跨文化交际的具体语境中,不仅要了解文字表面的含义,更要注意在表层意义之下所隐含的深层含义,把握语句所带来的交际目的。

5.文化背景知识缺乏,引起语用失误

英语中有许多成语、典故和神话,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一些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相当匮乏, 从而导致语用失误。

跨文化交际中,要尽量避免语用失误,对我们的高中英语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加强文化对比,培养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人总是在一定的语言文化环境中成长,受特定的语言文化的影响。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时,会遇到种种障碍。很多我们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在他国文化中是难以接受的。因此,加强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对比, 了解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差异,是促进双方了解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