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羚羊木雕阅读答案

羚羊木雕阅读答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羚羊木雕阅读答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羚羊木雕阅读答案

羚羊木雕阅读答案范文第1篇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教学应该从“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转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就是强调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引导学生自主找出问题的答案,进而使教学目标实现。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角度来看,采取传统“满堂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而采取自主探究的形式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够使教师在课堂中发现更多的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二、开展初中生语文自主探究阅读教学的策略

在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哪些方法和策略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呢?广大教师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在教学导入中进行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

教学导入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教学导入在一堂语文阅读课中所占的时间极其有限,但如果教师能够对这短短的几分钟加以利用,其产生的价值却是无穷的。要想在教学导入过程中对初中生进行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教师就应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教学导入环节进行巧妙的设计,以促进?W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强烈的学习和探究欲望。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第六单元《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进行教学导入时,教师不妨将教室的灯关上,再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双眼蒙上去感受周围的事物,引导他们对盲人的生活进行想象,通过这样的教学导入可以使学生在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明确方向,抓住本课语文阅读的主线――盲孩子是孤独和寂寞的,他需要朋友的陪伴。

(二)在新课展示中进行自主探究能力的探索

新课展示是一堂语文阅读课的主体环节,在新课展示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目标往往是引导学生对本课的阅读内容产生正确的认识,明确作者的写作态度和意图,明确本文的中心思想,能够对故事情节进行简要的概述,并且使学生能够对文章的细微之处进行察觉。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主要是按照“教师的说+学生的听”相结合进行,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也没有得到锻炼。因此,本文认为新课展示应该按照“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回答”的形式来进行。

教师可以采取分组探讨的形式进行,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羚羊木雕》的新课展示时,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教学的形式设定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答案的寻找。如:我为什么把羚羊木雕给万芳?哪些语句能够体现出我和万芳的友谊?当“我”敲万芳的家门时,“我”是怎样的心情?发生这件事以后万芳还会做“我”的朋友吗?如果你是文中的“家长”,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作者本人,你会怎么做?你觉得友谊重要还是金钱重要?上述问题既包括与文章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同时又有开放性,有利于学生对文章进行理解,有利于学生发挥想象探究问题。

(三)在拓展训练中进行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

初中语文教学以阅读课为载体,然而阅读并不仅仅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唯一形式,因此在阅读课的基础上,初中语文教学还要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运用能力等方面的拓展与训练。在拓展训练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呢?教师不妨以语文阅读课的教学内容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羚羊木雕阅读答案范文第2篇

在作文中设置悬念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 标题法

即在标题中设置疑问,制造悬念。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件事是谁干的》《妈妈称职不称职》,看了这样的标题,读者就会急切地想要往下阅读。

二、 倒叙法

即把事情的结果或情节中最精彩的部分特意提到文章的开头,使读者产生一种追根溯源的欲望,然后再叙述事件的来龙去脉。采用倒叙的方法,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如《背影》一文,读了开篇,我们不禁要问:父亲肯定有许多方面令作者不能忘怀,为何单单不忘父亲的“背影”呢?这就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到文中去找答案。再如《杨修之死》,作者先写杨修猜解鸡肋令,结果惨遭曹操以“乱我军心”将其斩首,求贤若渴的曹操仅因这一事就会将聪颖过人的杨修处死吗?还有何因?为解开这一悬念,文章接着叙述了杨修平时的为人以及他惹来杀身之祸的原因。

采用倒叙应从内容和形式的需要出发,千万不可为倒叙而倒叙,当倒叙的部分叙述完毕回到顺叙时要交代清楚,要有过渡句或过渡段衔接,否则,会使文章头绪不清,脉络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

三、 插叙法

即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在适当的时机再接上原来的情节。如鲁迅的《故乡》,当写到“我”回故乡准备拜访亲戚本家时,情节突然中断,插入一大段回忆少年闰土的文字,制造了悬念:“我”拜望亲戚本家了吗?闰土为什么很想见“我”一面?读完插叙的内容以后,我们不禁又要问:“我”心目中的少年英雄闰土现在怎样了?“我们”见了面,闰土还会口若悬河,无话不谈吗?悬念一个接一个,一环扣一环,这样一方面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另一方面可以使文势曲折变化,跌宕起伏,读来趣味横生。

四、 误会法

利用误会设置悬念,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读来妙趣横生。如《山中访友》,标题就能让人产生误会。看过文章的标题,读者一定以为作者要到山中访问自己的好朋友,然而读罢全文,读者方才明白,原来这个“友”指的不是人,而是山中的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和悬崖等,这里作者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它们当做自己的朋友了。

五、 欲扬先抑法

欲扬先抑的意思是:要发扬、放开,先控制、压抑。“扬”和“抑”,都是一种强调手段,作者本来要大力赞扬的对象,在文章开始的时候却贬抑他,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再颂扬他。运用此法,能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制造悬念,给读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战国策》中有一个“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文章开头先把冯谖贬抑到最低处:他既无爱好,又无能耐,还爱发牢骚,可以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典范。读到这里,读者不禁要问:这样一个一无是处的人,孟尝君为什么还要礼遇他呢?不料接下来作者却笔锋一转,写他如何为孟尝君经营“三窟”,写出了他非凡的才能。原来作者是想利用开头的“抑”衬托后面的“扬”。这类例子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并不少见。

六、 设问法

即运用设问制造悬念。如《羚羊木雕》一文的开头这样写道:“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开头用妈妈的一句问话造成悬念:什么“羚羊”?妈妈问这干什么?这样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心,引出了故事,之后按事情发展变化的先后顺序交代了羚羊木雕的来龙去脉。这种写法,要比直接陈述事件的经过更让人感觉韵味无穷。

七、 描写法

羚羊木雕阅读答案范文第3篇

一、质疑促思,做足思与辩的基础

学起于思,思缘于疑。质疑是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发表见解的基础。学生的阅读,文本是一种引导,教师是另一种引导,要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首先要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要有精彩的生成,就要有精心的预设。学生的自发质疑要建立在教师有效抛疑的基础上。

二、思考促辩,在辩中深入理解

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是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学生的质疑只能够作为思辩的基础,要在课堂上实现教学目标,还得在课堂上充分开放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唇枪舌战中放飞思想,步步深入理解,最后得出明确答案。

例如在教授《皇帝的新装》时,学生的质疑大多围绕着课文讲了一个皇帝由于痴爱新装而上当受骗的故事,告诉人们不要轻易相信别人以免被骗,以及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突出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在嘲笑皇帝的愚蠢的同时,对于一个一眼就能看穿的骗局,为什么能畅行无阻,直至最后被一个小孩戳穿?两个骗子为什么竟敢毫无顾忌行骗到皇帝头上?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继续研读课文。有说是因为皇帝太爱新装了,骗子投其所好,所以能行骗成功。但马上就有不同声音出现,有人说如果皇帝不是自身没做好,自觉没有尽职尽责的话也能识破骗子的谎言。这时又有人说是大臣的的问题,如果大臣能说真话也能戳穿骗子的骗局。几种看法争执不下,于是新的辩点就自然地生成了。这时候,教师的任务就是促使学生在辩中继续思考,骗子、皇帝、大臣三者之间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学生继续思考,继续发表自己的见解。有说是骗子骗倒了皇帝,大臣们才不敢说真话的;有说是骗子先骗过了大臣,再由皇帝信任的大臣使皇帝彻底相信的。这时候,笔者继续让学生思考大臣为什么由怀疑到相信,并且还充当了骗子的帮凶?直到此时,学生才弄明白骗子之所以能够行骗成功,主要是因为有昏庸的皇帝才会有不说真话的臣子,之所以有不说真话的臣子就是因为有昏庸的皇帝。皇不能分辨出真话了,说了真话结果又会怎样呢?于是在一个虚伪的世界里,是谁也不敢说真话的。最后被一个小孩戳穿的真正原因就是小孩子还没有被这种虚伪的社会风气污染。

三、思辩结合,自然生成高效课堂

羚羊木雕阅读答案范文第4篇

一、问题要具有针对性,有的放矢

课堂提问是以教学目标的落实和学生思维的激活为指向的,因而教师设计问题首先是要紧扣“三维”目标,总揽全文,把握要点,抓住主要矛盾,认真揣摩。在此基础上做到有的放矢地设计和提出问题。一节课要提出几个问题,提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时候提出来,这些问题最终要得出什么结论,达到什么目的,都要心中有数。为此,设计问题时要深入教材之中,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本的内容和精髓,切中文本思想主旨和行文肌理的关键。

如《口技》一文的教学,课文运用了“用关键词统领全篇”的写法,重在一个“善”字。这节课一开始。余映潮老师就抓住“善”这个核心要点,设计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文章开头“京中有善口技者”的“善”是文眼,贯穿全篇,请同学们根据文章内容用“善”字造一个句子。学生在构思造句中思维的触角深入到课文的每一处,进行多方向多层次的思考探究,这样一来便一并解决了篇章、构思、语言等方面的教学课题,实现了领会表演者技艺高超和正侧面写人的教学目标。显然,这样的问题是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针对性而又高效的问题。

课堂问题要有针对性,就必须找到最佳切入点。一可以抓关键点,比如教材的重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结构的纽结点、文章的点睛点、作者的动情点、不同文本的比较点、问题的发散点以及学生的兴趣点等;二可以抓疑难点,比如学生的思维受阻处、疑问处、貌似无疑实则蕴疑之处等;三可以抓模糊点,比如学生容易出现错误之处、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处,等等。

以《孔乙己》为例,可以从下面两个角度设计问题:

1.抓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一句设问:“文中哪些方面表现孔乙已的特殊之处?这与他的命运有何关系?”

2.抓结构上的纽结点“孔乙已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一处设问:“众人对孔乙已的态度如何?”

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抓住了理解课文主旨的“牛鼻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及命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等等,这些问题被问题牵引出来,迎刃而解。

二、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要适度,切合学情

那些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有密切的联系,具有一定思维容量和强度,学生经过努力思考能够解决的问题,即“跳起来”就能摘到的“果子”,就是最适度的问题。问题设计要切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能够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接近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

一位教师教学《羚羊木雕》时,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1.羚羊木雕是否应该索回?

2怎么做才能避免这种不愉快的结局发生?

3.学完这篇课文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这三个问题都是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文化素质、智力水平设计的,难易适度,有恰当的坡度,而且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能够在问题的解答中享受到思考的乐趣。这样的问题才是有效的问题。

三、问题要具有启发性,激活思维

启发性是课堂问题教学的灵魂。为此,必须寻找“新旧知识结合点”,设计出能够诱发学生探索或引发学生提出新问题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才具有问的价值。

如一位老师在《紫藤萝瀑布》课中设置了一个问题:“世界上的花千种万种,为什么作者却独独钟情于紫藤萝花?”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能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角度回答。该堂课中,几个学生就分别从花的外形之美、由花得到的感悟之深等方面探究作者钟情于紫藤萝花的原因。有的学生还结合写作的时代背景及花的象征意义,发出“特别的爱给特别的花”的感慨。这样的问题不仅诱发学生积极地探究,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展示出学生的个性,使课堂呈现出答案异彩纷呈的场面。

四、问题要具有包孕性,内蕴丰富

教师设计问题时要从文本和课堂教学的整体考虑,一个问题的提出,不只局限于单一的知识面,而要能主导文本研读、对话的大方向,引导学生纵览全局,感悟全篇。或者能由一个问题生发出新的问题,环环相扣,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究。

如一位教师在教《范进中举》时,抓住“噫!好了,我中了”这句意味深长的点睛之笔设计问题:“范进中举后哪些方面变‘好了’呢?”

羚羊木雕阅读答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聋生;主动学习;策略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教会学生知识不如培养学生能力。语文学科由于有它一定的特殊性,为许多学生所畏难,更被许多聋生所畏惧,甚至拒绝。所以,培养好聋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习惯、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激发聋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对于教师的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1.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聋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容易接受直观事物,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可以降低学生认识难度,激发聋生学习兴趣,引发聋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本人经常以故事、实验、奇特的现象、有趣的问题等为线索,以编演课本剧、录像、游戏以及电脑多媒体课件等为载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如本人在教学《海伦・凯勒》一文时,让聋生把眼睛蒙上,制造一种无声无光的气氛。再邀请一名学生扮演“海伦・凯勒”,在这种环境中走路吃东西等,使学生感受海伦・凯勒的孤寂和恐怖,体验她的烦躁。学生通过这种情境,很容易理解海伦・凯勒的心理,这样在教学时,更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2.巧设疑问,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巧妙设计疑问,增强悬念,可以激发聋生思维和想象的兴趣,发展聋生逻辑思维能力及想象力。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时,本人设疑:“爬山虎是动物还是植物?既然是植物为什么还有脚?好奇心使聋生深入到课文中寻找答案,主动性也激发出来了。

二、培养聋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要使兴趣持久,就要“习惯成自然”,教师要加强训练,培养聋生主动学习的习惯。要让聋生既能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也能在课外自觉主动巩固已学知识,完成作业,还能在生活中体会、学习,提高学习语文的乐趣。

1.培养聋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预习是培养聋生自学的重要一环,通过预习可以让聋生在课堂上更加关注重点问题或自己不太理解的问题,教师必须逐步培养聋生的预习习惯。课后复习也很重要,不及时复习会遗忘关键内容,“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都说明了这个道理。由于聋生的遗忘性很大,复习对于他们来讲尤其重要。教学实践证明,班中的优秀学生都是善于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

2.培养聋生摘录好词、好句的习惯

众所周知,聋生的语言积累少,刚入学的聋生,语言积累几乎是零,这严重影响了聋生的阅读和写作。所以,要培养聋生养成多动笔的习惯,让每个学生建立一个好词、好句本,经常摘录书中的好词、好句,吸其精华,提高自己的阅读、写作能力。特教专家季佩玉老师曾说过:“聋生学语文最关键的是摘录积累好词、好句,并要指导此词此句在何种情况下运用。”目前本人的这种教学方法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如,教学了《荷花》一文后,学生在自己的摘录本上记下了有关描写白荷花姿势的句子:“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的好像要破裂似的。”在后来的一次作文中,许多学生经过自己的观察后,把这些语句运用在描写梅花上,让文章增色了不少。

三、提高聋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课标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著名的物理学家劳厄曾说过:“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由此可见,聋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能让他们受用终身。

1.培养聋生主动质疑的能力

疑是深入学习的起点,是闪现智慧火花的开端。利用聋生的主动质疑能激发聋生主动学习的需要,更好地调动聋生积极思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发现。刚开始,要鼓励聋生敢问,不奢望问题质量有多高,这是由于聋生知识面窄、思路不开阔、经验少等原因造成的。这需要教师不断引导学生,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如找出课文中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不符合的地方,本人在教学《羚羊木雕》一文时,有学生质疑:“老师教育我们,做人要言而有信,为什么文中我把羚羊送给好朋友万芳,爸爸妈妈却逼着我把它要回来呢?”也可以找出课文中与自己所了解的与常理相违背的地方,如,教学《师生情》一文时,有学生质疑:“老师说过要我们互相谦让,为什么文中三个女同学争着往屋里看,她们为什么没有互相谦让呢?”

2.培养聋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聋生的依赖性很强,当他们质疑后,往往等待老师的答案。这时,老师要带着聋生一步步地分析问题,如,解决《师生情》一文的质疑时,本人先让学生演示“争着往屋里看”的情景,然后让学生体味三个女生的心情(一种非常急切地想见到老师的心情),通过这样的分析,感悟出情感。学生从不能解决问题到能解决问题,就是学生学习性发展的过程。

培养聋生主动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相信良好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探索,才能成就学生,成就自己。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汽车维护与修理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

中国西藏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央统战部

外国文学动态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