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产业论文

文化产业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产业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产业论文

文化产业论文范文第1篇

本土品牌跨国生产、跨国经营、跨国销售,国际间资本、技术和人才的流动加速,动画产业呈现出越来越强的国际化趋势。动画产品是最没有国界的文化产品,在经济全球化、文化产业化的新的环境下,全球动画业出现了新的契机。日本、美国动画产业近年来将大量动画制作外包给中国和韩国,而本土卡通业“空壳化”,同时取材来源也日益国际化。如花木兰替父从军是典型的中国故事,美国迪斯尼以此为素材拍摄了动画影片《花木兰》,获得了成功。影片制作中,集合了世界范围内的技术人才,到中国的天坛、故宫采景,描绘图样,再利用电脑技术完成影片合成,是一个动画制作国际化的典型例子。还有像阿拉丁等故事素材都取自于阿拉伯国家。

二、中国动画文化产业尴尬处境的实质在于体制困境

中国动画文化产业尴尬处境的实质在于体制困境。而体制困境源于动画的产业化问题,而所谓产业化问题中的矛盾实质是体制和创作之间的矛盾。商业动画不只是一个商品,它首先是一个作品,产业化应该对创作起促进作用,如果只强调动画业的商业价值,只注重产业化甚至产业化反而对创作起阻碍作用,那么所谓产业化就是盲目的产业化,作品本身没有质量,盲目的产业化结果只能病态发展出一个扭曲的空壳产业。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所有的动画作品都要投入市场成为商品,不进入市场的流通渠道就没有可支持整个动画制作与发行所需的资金链,那么,再好的作品也无法生产出来,获得受众的认可。首先,体制困境表现在动画审批体制限制动画创作内容。体制限制就是对作品题材的限制,什么样的作品能通过审批?很多人总强调中国盗版问题对文化产业的阻碍,而事实上我认为体制上对创作者的阻碍才是最严重的阻碍,由于这种阻碍创作者甚至根本连面临盗版问题的机会都没有,简单的说就是体制直接阻碍创作,没有创作就没有作品,连作品都没有何来盗版?创作者不是为通过审批才作动画的,我们是因为热爱动画,为表达自己的想法才作动画的。其次,体制困境表现在动画产业管理体制严重与市场经济环境脱节。中国动画制作有两大基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中央电视台,这些依靠政府资金支持的动画制作方,往往有着一副官方代言人的高高在上的姿态,完全按计划经济运行模式进行操作。再次,体制困境表现在动画营销体制与市场链条的脱节。在中国,长期以来,动画仅仅充当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工具,讲究的是社会效益,很少顾及经济效益,它的“媒介功能”与“产业功能”被视作同一概念。概念的错位必将导致实践的混乱。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动画业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困扰,从制作到管理均受到很大的束缚。制作方面,需要经过艰难复杂的层层申报、审批,数量、名额、资金等也有种种限制;管理上方面,制定规章、实施管理的部门与接受管理的动画生产企业没有脱钩,造成不充分竞争,市场资源配置机制发挥不了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动画的产业功能得以凸显。勿庸讳言,动画作为一门艺术,一种精神文化产品,确实负有宣扬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的功能。但它的投入产出、制作播映也是一个产业过程。动画片的制作成本高昂,一分钟的动画节目直接投入资金约为1万一1.5万元。一部动画电影或连续电视短片,投资动辄几百万,甚至数亿。而同样长度的电视剧只需要一半的投入。这笔资金由谁来出,从过去来看,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拨款。投资渠道的单一制约了国产动画的发展。

恰恰在这个可以给投资者带来巨大回报的领域却用力太少,几成空白。投人高,回报慢,且投资渠道单一,故无法制作精良的产品,打造成功的动画形象;进而开发相关产品,培育良好的市场。没有良好的市场机制作基础,难以产出需求量相当的好作品。如此恶性循环,对中国动画产业化进程是极为不利的。HUNDREDSCHO0LSINARTS口总而言之,中国动画产业体制还未真正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缺乏整体运作规划。正常的市场状态应该是,前期宣传寻求资助,制片人制作动画片,商销售,影视系统播放,企业购买动画形象并开发衍生产品,商家销售产品。对动画制作单位的管理,只注重它的事业性质,忽视了经济实体性质,因此,动画制作单位的任务仅是制作动画片,至于能不能收回制作成本能不能赚钱等无需考虑。这种管理方式,不但使制作机构丧失了活力,使动画制作经费极其依赖上级拨款,更使动画事业陷入只投入不产出的恶性循环中。制作机构在动画产业化运营中居于主体地位,激发制作机构的活力对动画产业化至关重要。国有制作机构有多年的制作经验,制作水平较高,但市场化程度较低,所以要着重对国有制作机构进行企业化改造,提高动画机构的制作活力,树立效益意识,以市场为导向,逐步改变国产动画依赖拨款的现状,使其重视市场、面向市场、适应市场,在竞争中提高制作水平,增强经营能力。

三、中国动画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机遇

文化产业论文范文第2篇

文化产业是在一定资源基础上通过文化挖掘、品牌创意、优势集聚、民俗展示、改造创新形成的业态,良好的历史文化禀赋往往给予特定地域发展文化产业以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表里山河的三晋大地历史文化资源禀赋异常丰富,“晋善晋美”是极为准确的概括。自然风光、人文积淀、红色文化、艺术表现、民俗风情等为山西发展多种形态的农村文化产业模式提供了极为雄厚的发展基础。1.特色鲜明、品格各异的自然风光提供了亲近自然的绝佳选择。南北东西差异性的自然风貌使三晋成为我国北方旅游休闲的绝佳胜境。北国雁朔风光的壮阔,塞外“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辽远,黄土高原沟壑的纵横,黄河壶口奔腾的气势,加之山西北部夏季气候的凉爽、便利的交通都使山西具备了发展观光旅游、休闲旅游的条件。2.积淀深厚、极富魅力的人文传统提供了认知三晋文明的广阔课堂。华夏发源的历史踪迹、内陆农耕文明的开拓业绩、遍布全省的宗教寺庙及其文化、不同时代产生深刻影响的各方面杰出人物、晋商文化的诚信进取精神、南北各地各具神韵的非遗制作等,都是华夏文明在三晋凿刻的历史痕迹,乡村常态生活中亦处处散发出历史文化深厚积淀的魅力。山西农村文化产业的独特空间是认知华夏文明绝好的课堂。3.可歌可泣的奋斗历程提供了感知我党发展历史的生动讲堂。一百多年反压迫求解放的艰辛历程中,三晋儿女英勇不屈,创造了可歌可泣的非凡业绩,武乡、左权、黄崖洞等红色遗址是最好的见证;建国以来三晋儿女战天斗地、改造自然,大寨、西沟、右玉等创业之地仍历历在目。4.异彩纷呈、花样繁多的艺术形式提供了愉悦身心、陶冶性情的宽阔大舞台。山西的左权小花戏、河曲二人台、孝义皮影戏、祁太秧歌、绛州鼓乐等闻名全国,享誉海外;各类民间舞蹈、鼓舞、秧歌舞、狮子舞、高跷、旱船、背棍、铁棍和抬阁等极具审美价值;民间绘画、剪纸、面塑、砖雕、木雕、造像等艺术表现传神。观赏岁月中留存的这些瑰宝,定能帮助人们深化对中华文化神韵的理解。5.淳朴厚重、魅力无穷的民俗风情提供了休闲娱乐、回归传统的温馨空间。三晋民间故事笑话、传说典故、交往礼俗、婚俗节庆、食俗居俗等生动展示出千百年间民众劳作生息、繁衍发展的图景,徜徉其间品味咀嚼,其淳朴厚重的内涵令人感喟。总之,潜心挖掘资源禀赋的丰富矿藏,用足用好其文化内涵,发展山西农村文化产业的视野就会充分打开,境界起点就可不断提高,思路办法也会愈益丰富。

二、在推进相关要素深度融合中促进山西农村文化产业向高端迈进

(一)在深度挖掘多元融合中强化农村文化产业的文化魅力当今时代,人们已不再满足于被动、刻板地享受一种文化消费,而是将旅游等文化产业消费看作是一种文化体验,从中更多希望获得的是独特的精神感知和满足。适应这种需求,国务院2014年3月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质量,以旅游扩大文化的传播消费。国务院2014年8月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提出,创新文化旅游产品,更加注重文化传承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旅游服务向优质服务转变。在某种业态中融汇多种相关元素,在向人们提供一种服务时满足其多方面需求,同时获取更丰厚经济效益已成为当今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譬如,央视在山西忻州农村拍摄电视剧《喜耕田的故事》后,村民把当地生产的小米装在刻有“喜耕田小米”的葫芦里去销售,葫芦有“福”、“禄”的美好寓意,刻上“喜耕田小米”,植入文化附加值,简单的农产品就增值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农村文化产业许多门类的发展都可以通过挖掘文化附加值提升其社会效益,进而提升经济效益。一个乡村休闲景点,如果只简单陈设供游客观赏的风物,人们往往会因其缺乏更多内容而较快离去。但如能增加演艺项目,游人为看演出就要住下,因此就产生了住宿、餐饮、消费、购物需求,与相关旅游要素的融合就延展了乡村休闲的产业链,经济效益也就随之增加了。

(二)推进农村文化产业与农村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发展农村经济与农村文化产业,其最终受益主体都是农民,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文化产业会因此产生更广泛的社会影响与经济价值。对农村文化产业产品精神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追求,也要求我们从提升农村经济整体实力的角度,一体化推进两者协调发展。山西许多地方的实践表明,高起点谋划、整体性开发是农村文化产业向高层次发展的明智之举。如山西享有“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之誉的皇城相府在开发中秉持了“综合创新,集成创新”的理念,融合当地历史文化资源,一手做足做好皇城相府的文章,恢弘的古典官宦建筑、重现历史盛况的开城仪式《迎圣驾》、非物质文化遗产八音会都展示了皇城相府厚重的文化内涵;一手打造融合多种产业要素的综合开发,现代气派的大型文化演出,体验现代田园风光、采摘品尝新鲜瓜果的相府生态园丰富了景点文化内涵,提升了景区文化品位。皇城相府由此荣获“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仅2014年春节假期,景区就接待游客5.54万人次,门票收入达310.24万元。成功的范例还有临汾古县,其特色文化不仅催生了各类乡村文化产品,也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全县有5000余名妇女从事手工布艺制作,成立了“锦织”土织布、“红梅”布艺、“俏姑娘”编织等协会,仅“春媳妇”土布鞋协会就有200余名妇女联手从事土布鞋制作,其产品销往北京、广州、韩国、日本等国内外城市,2011年手工艺品的营业额达到200万元。

(三)拓展农村文化产业相关要素融合发展的广阔空间作为一种综合性、渗透性、关联性极高的产业,文化产业与多个产业存在天然的耦合关系。推动农村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会带动其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时也必将促进其文化价值理念向相关产业渗透,推动相关产业升级。1.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生产性开发的融合发展。近年来山西各地强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生产性开发融合发展的成效,从实践角度证实了这是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有效路径。政策性激励、地方社会民间的合力作用使绛州鼓乐、绛州澄泥砚、闻喜花馍、平遥推光漆器技艺、平定黑釉刻花陶瓷制作技艺、广灵染色剪纸、洪洞走亲习俗、清徐徐沟背铁棍、老陈醋酿制技艺等非遗保护通过生产性开发得以传承,众多农民也因此得到了就业机会。2.推进文化展示与深度参与体验文化的融合发展。处于现代生活紧张节奏中的人们,常希望通过乡村风光与乡野生活的感受暂时缓解疲惫的身心,乡村生活因此成为许多城里人复返自然、回归既往、寄托情感的难以抗拒的诱惑。以传统物件、食物、场景,传统制作等方式为人们提供传承历史,留存记忆的氛围,使其通过乡村旅游能够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就成为了拓展空间,深化产业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如山西孝义贾家庄村的农耕文化展览馆展示的犁、耧、耙、碌碡、纺车、风箱、水车等传统农具让游客触摸到了几千年的农耕生活中农民的生产劳作,感受到与现代生活的强烈反差,其心灵感受自然是城里人难得体验、久久难忘的。3.推进文化展示与演艺业的融合发展。如前所述,消费者享受文化产品往往希望得到更具内涵的多方面感受,尤其是体现特定地域历史文化、民俗风情风貌的精心制作,往往更能给农村文化产业锦上添花。山西在这方面不乏范例。号称“民俗文化三绝”的孝义皮影、木偶、碗碗腔的展演,让众多游客流连;折子戏中变脸、甩发、喷火、舞长绸、梢子功、翎子功等高难度特技也让观众叫绝,精心打造融合地方历史文化的艺术精品,乡村文化产业亦能成为人们尽情享受的民俗文化盛宴。4.推进休闲观光旅游与耕作农业的融合发展。通过搭建亲身体验的平台,改变游人单纯旁观者的身份,使人们通过劳作“过程”形成更丰富的感受,找寻更多样的乐趣亦是增强农村文化产业内涵、增强吸引力的有效方式。以采摘这种乡村休闲观光旅游的常见项目而言,如果不是让游人直接采摘成熟的果实,而是将土地租给他们,由农民指导其种植,使其亲身体会从种到收的过程,最终品尝亲身劳作的成果,就既能满足城里人尝试感受新奇的心理,得到回归自然、回归田园的体验,又能通过出租土地、辅导管理增加农民收入,传统的种植农业与文化产业的对接由此就衍生出一个新的业态———体验感受式产业。这已经是发达国家和国内许多地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成功推行的办法了。综上所述,密切跟踪消费需求,准确把握市场动向,以挖掘文化内涵为先导,不断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各要素的深度融合,农村文化产业的层次才能不断提升。

三、发挥市场与政府“两只手”的共同作用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有效发挥政府的作用。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向高层次发展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

(一)以市场导向引领农村文化产业向高端迈进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的文化消费需求将更加旺盛,农村文化产业迎来了全盛发展的大好机遇期。随着“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文化市场正逐步从追求规模的粗放式发展向追求品质的集约式发展转型。当今社会人们的文化消费早已超越了简单吃吃、简单逛逛、简单玩玩的阶段,变得更注重品位、更追求多样、更具有个性,要求有更高的文化内涵,农村文化产业也远不是搞些“农家乐”、“采摘节”就能吸引来城市人了。在这一时代趋势下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就必须密切关注社会需求动向,研究和有效追踪消费者消费心理与消费习惯,准确把握市场脉搏,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产品内容与供给方式,通过增加文化创意设计服务提升文化内涵,以文化底蕴吸引游客。

(二)有效发挥政府在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向高端发展中的作用各级政府要加强其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中的统筹协调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引导、服务和监管职能,全面落实国家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各项政策,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金、税收、建设用地等方面的支持。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如2014年3月国务院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8月国务院又《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提升旅游发展文化内涵,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质量,以旅游扩大文化的传播消费。基层各级政府引领地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要以准确把握党和国家这些政策法规的实质为先导,在引导、服务、监管中大力宣传这些主张;其次,各级政府组织要针对各地历史文化资源条件,针对各地发展地方经济、文化的整体布局,针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现实需求适时制定出台引导、支持、鼓励其产业健康发展的地方性政策;再次,基层政府组织在实践中要经常关注研究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与困难,通过积极的政策帮扶、有效的资金注入、优惠的贷款贴息、必要的项目补助和必要的人才培养保护,为地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排忧解难,为其持续迈向产业高端不断注入活力。

文化产业论文范文第3篇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在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之下,人们迫切需要通过某种社会组织活进行一定的社会娱乐和交际活动,以释放长期淤积的生活压力和负面情绪。现代人们生活的重要方面就是以群众文化为基础的文化生活,而群众文化的基本社会功能就是娱乐和交流功能,其对艺术形式的要求不高,所以各种工作和各个阶层的人都能够参与,让他们在充分体会了文化权益的同时也丰富了文化生活,派遣了内心烦扰。所以,在满足了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之后,我们还应积极开展人们喜闻乐见、积极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让群众在活动中获得情操的陶冶和审美享受,提升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境界,实现自我教育。另一方面,社会科技发展的不断深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地通过线上方式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直面沟通越来越少,这使得感情逐渐变淡,从某种程度上讲加速了人的分化。群众文化属于一种群体性的娱乐活动,它能够将兴趣爱好相同的人们主动聚在一起,而节日聚会、婚姻典礼、宗教仪式、民俗活动等都属于群众文化活动的一部分,更体现了其老少咸宜的特点,因而能够很好地起到凝聚社会成员的强大作用,这是其他活动所无法比拟的。可见,强化群众文化工作不但可以使人们真正体会到快乐和幸福,还能增强社会团结的力量,维护社会的稳定。

二、繁荣文化产业,塑造文化名片

文化产业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我国经济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进程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由于文化市场是文化产业生产活动的主向标,所以文化产业的生产深受社会群众文化消费趋势的影响,而积极有效的群众文化工作不仅有助于提高大众的文化修养和文化素质,还能够进一步刺激文化消费水平。要想提高社会文化建设水平,仅仅依靠一些高雅文化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群众文化由于使用范围广泛以及表现内容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得到了大众的喜欢,成为了主要的文化力量。因此,要促进大众文化和群众文化的发展。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群众文化的发展,积极开展群众文化工作,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开辟新天地,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情趣的逐渐提高,不同民族、不同城市都加强了对自身文化形象的塑造。塑造出文化形象成为了城市、民族的“名片”或“符号”,甚至成为这个城市、民族的象征。而大部分的群体文化都有符合自身文化特点的符号作为群体文化在社会文化中的象征,群众文化在塑造本地、本民族文化形象中发挥了强大的作用。因而某个地区如果想要在社会中塑造一定的积极印象,首先就应该要提高对群众文化重视程度,促进传统群众文化与现代群众文化相结合,在沿袭传统群众文化的基础上组织新的文化形式、开展新的文化活动,从而开发和创建新的优质文化,以群众文化的构建来强化群众文化在社会文化的功能性,以文化来带领地区发展,塑造文化名片。

三、结语

文化产业论文范文第4篇

我国文化资源异常丰富,是文化资源大国,但又是文化产业弱国,实现文化产业化是刻不容缓的任务。文化产业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政治进步和综合国力增强的推动力量。

1.文化产业化是发展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途径

当今中国,广大人民温饱问题已经解决,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提到议事日程。管子说:“衣食足则知礼仪,仓廪实则知荣辱”。江南一带“堂前无字画,不是旧人家”的民谚,也反映了人们物质需求满足以后,便开始追求精神需求的满足。特别是“五一”、“十一”长假,上千万人参与休闲旅游的情况,就说明了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享受着过去只有少数富人才能拥有的闲暇,生活的内容向更高级的精神消费提升。根据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收支抽样调查,在总消费支出中,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的消费支出比重,1985年为8.2%,1999年已提高到12.3%,并且,随着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大众文化消费也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趋势。

中国文化要成为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体现出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在塑造先进文化的过程中,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一样,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文化产业化加快了文化迈向现代化的步伐。发达国家的文化,都是伴随着产业化的过程走上现代化的发展道路的。可以说,文化产业化是文化面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产业化促进了现代科学技术向文化的各个领域的渗透,促进了精神产品生产过程的现代化,使文化作为精神生产活动能够生产出满足现代人需要的精神产品。目前,在文化领域已经或正在形成的科技产业、大众传播业、艺术产业、休闲娱乐产业、体育产业等都体现出了明显的时代特征。与文化事业相比较,文化产业能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引领人们的文化消费时尚。比如互联网是现代人享受、消费文化产品的最具时代气息的新手段。它可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精神需要,如帮助人们进行网上阅读、信息传递、心灵交流、接受教育,通过网络游戏进行娱乐等。它把科技产业、大众传播业、艺术产业、娱乐休闲产业等方面的文化成果集中起来。可以说,互联网是由这些文化产业共同建立起来的。没有文化产业提供支持,互联网这样一个现代文明的标志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基础。

其次,文化产业化有力地推动着我国文化走向世界。世界上许多标志性的文化现象都渗入了产业化的因素。奥运会是世界体育文化的最高殿堂,北京能够成功地申办2008年奥运会是我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大手笔,是政府行为和商业运作的结果。没有产业化提供商业支持,单靠政府行为是根本做不到的。在表演艺术方面,一些商业性质的文化机构,把我国的传统艺术、民间艺术、现代的优秀艺术成果介绍到世界各国。

再次,文化产业化能积极地引导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充分体现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文化发展的方向性蕴涵在它的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当中。民族性使世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科学性使文化摆脱愚昧,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大众性塑造了大众文化,使文化发展更加具有方向性。大众文化产品的社会需求量大,消费人群广泛,传播的速度快,消费需求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经常改变。正是由于大众文化具有这些特点。所以,单靠政府去引导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是很难做到的。只有通过产业化,引入市场机制,进行商业运作,才能实现供求关系的平衡。文化的大众性的发展方向才能更加清晰地体现出来。

2.文化产业化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有效动力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的经济发展战略,特别强调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现代服务业大体相当于第三产业,其中包括文化产业。在我国现有的产业布局中,第三产业的发展还不充分,而在第三产业中,文化产业又是相对薄弱的环节。要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除了第一、第二产业及其内部各部门之间要进行调整之外,还应该通过发展文化产业等途径来加大第三产业的比重,提高其运行质量。文化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在发达国家表现得十分明显,在我国也已经显现出来。美国的影视业已经成为全美国居于前列的创汇产业,可以与其航天工业、航空工业、现代电子工业并驾齐驱;英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均速度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日本娱乐业的收入与汽车工业的产值大体相当。在推行积极财政,以消费拉动需求,进而带动社会经济总量增加的政策环境下,我国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刺激了国内消费需求。据统计,我国2000年实际文化消费总量为800多亿元,到2005年达到6000亿元。这两个数字之间的差是5200亿元,这意味着从2000年到2005年这5年间,我国的经济增量当中有5200亿元是由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的。同时,化消费总量的增加也引起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它会使我国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恩格尔系数继续下降,进而使我们离完全意义的小康社会更进一步。

3.文化产业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助推器

文化作为精神产品,它首先表现为政治法律思想。政治法律思想及其相关的政治舆论、政治信息作为文化产品在社会政治制度建设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政治法律思想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先导,是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的依据,它影响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水平,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进程。文化产业能够提高政治法律思想以及政治舆论、政府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内在质量,保证政治制度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进而提高政治的文明程度。比如现代大众传播业、出版业已经走上了产业化道路。它们除了承担着社会公共舆论信息的传播任务之外,还承担着社会政治舆论的传播任务。传播的内容就包括政治法律思想。由于大众传播的介入,政治法律思想以及政治舆论、政治信息的公开程度增强,使它们的真实性、健康性更能得到保证。随着大众传播产业化水平的提高,传播技术和手段的发展进步,传播范围的扩大,社会舆论、政治舆论的公开、公正程度的加大,不健康的舆论信息将被有力地阻挡在传播路径之外。这将会提高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性,增强公民的民主与法律意识,提高政府行政的透明度,推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走向民主与文明。

4.文化产业化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际影响力的综合评价指标,它是一个国家各方面实力的总和。在这个评价指标体系当中,不仅包括政治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外交实力,也包括含有科学技术在内的文化实力。文化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不论在人类的发展历史当中,还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国力的竞争始终都表现为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军事实力和文化实力的竞争。

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发达国家不仅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施加巨大压力,而且还在文化上利用其发达的文化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渗透。甚至一些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上推行强权的同时,也不断地推行他们的文化霸权。

与霸权文化的渗透力相比,发展中国家抵御外来文化入侵的能力较弱。其原因在于文化产业化水平不高,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差,制约了文化国力的提高。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随着文化产业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大量文化产品在发达国家被作为工业产品生产出来或被直接作为精神商品投入消费领域,中国文化在国际竞争中面临的压力与挑战越来越大。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们还将面临如何应对文化霸权的问题。我们要提高综合国力,除了其他方面的竞争力要继续保持不断增强的势头之外,还必须加快发展包括科技在内的文化产业,提高科技文化的国际竞争力,进而促进综合国力的提高。

二、文化产业化的内涵

所谓“文化”,人们通常是指作为意识形态的精神文化。它包括科技、教育、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旅游等部门的活动及其产品。“文化产业”,就是以创造和销售某种文化观念、文化符号和文化服务为主的产业。“文化产业化”,用一句通俗简单的话说,就是文化走向市场,把文化当产业一样经营。说白一点,就是用文化来赚钱,然后再用赚来的钱发展文化。

文化产业的崛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未来学家沃尔夫·伦森说:“人类在经历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之后,将进入一个以关注梦想、历险、精神及情感生活为特征的梦幻社会。人们消费的注意力将从物质需要转移到文化需要,从科学和技术转移到情感逸闻趣事。”这就是说,一个以满足心理需要、文化需要为主体的新世纪正在崛起,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人们在基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以后,就更多地关注文化上、精神上、心理上的需要。即使是物质上的衣、食、住、行需要也大大文化化了。比如穿衣,不再讲结实、耐穿,而是更多关注美丽、时髦和品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这叫“经济文化化”。在经济文化化的同时,要求文化经济化,即文化进入市场,文化进入产业,这就是“文化产业化”。

如今,“文化产业化”已成世界潮流。当今世界,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以日本为例,1995年娱乐业一项生产经营收入就高达35万亿日元,超过当年日本汽车工业的总产值。美国的文化产业就更发达,1996年仅版权产业的产值就达4250亿美元,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6.7%。美国的视听产品,是仅次于航空航天的第二大出口产品。《泰坦尼克号》一部影片的年收入高达几十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好几个大企业的年收入总和。美国的《读者文摘》,已发展成为年收入20亿美元的国际性大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有了长足进展。据统计,1999年全国文化市场产业单位已达27万多家,从业人员113.4万,固定资产价值315.7亿元。但是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当中,文化产业还处于低迷状态。以1998年的统计为例,全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的0.75%,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33%,从业人员仅占就业人数的0.4%。而英国的文化产业,平均发展速度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2倍,从业人员占全国总人数的5%。在我国现有消费结构中,文化消费只占3%,仅是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1997年我国实际文化消费总量大约为650亿元。到2005年我国文化产业的消费能力达6000亿元,增长空间极大。数百亿元的实际消费量与数千亿元的潜在消费需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说明在21世纪,“文化产业是财富之源”一点不假。

[摘要]文化产业的崛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文化产业化”已成世界潮流。我国是文化资源大国,又是文化产业弱国,实现文化产业化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关键词]文化产业化必然性

参考文献:

[1]周莹张志勇:发展文化产业化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客观需要.理论观察,2004年第2期

文化产业论文范文第5篇

文化产业的概念一直都比较单一,就中国而言,改革开放以后其内涵才渐渐丰满起来。从国际上对文化产业的概念解释来说,主要有如下两种见解。第一种解释出现在1997年,自1993年欧洲共同体成立以来,也一直寻求这个大型国际组织的文化内涵,当时的轮值主席国芬兰把文化产业定义为“文化产业是基于文化意义内容的生产活动”,它一定是紧紧扣住文化意义活动这样的关键词,除了传统的新闻广播影视音乐创作业之外,还包括户外摄影、室内舞蹈等等。第二种解释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题为《文化、贸易和全球化》的报告中指出:“文化产业这个概念是指那些包含创作、生产、销售‘内容’的产业”。一般而言,“文化产业通常被称为‘创造性产业’,她是属于智力的创造性的事物,它的全部起源在于一个点子,一个想法,一种创意,就像原子弹问世之前的图纸构想一样。

二、睢宁县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一)睢宁县文化产业的历史基础

睢宁又称“下邳国”,她久远的历史、淳朴的民风,形成了睢宁文化的双重底色。睢宁是个古老的地方,历史传统文化渊源深厚。睢宁人文会萃,崇尚文化,孝传统比较浓厚,张良功成名就之后,即隐居在此;名胜古迹众多,虽岁月沧桑损毁较多,但根基还在。这里有四千多年的农耕文化文明,古老的黄河哺育了两岸人民;两汉时期在这里奏出了华美的乐章,汉初的历史人物、故事脍炙人口。位于睢宁县城北部的下邳镇,自古代夏禹(公元前2157年)在此封予奚仲,所建下邳古国至大唐时期被立国封邑的次数就达到22次,从宋朝至明清是一直州、郡、县的治所,一直是中原文化区域内东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二)睢宁县发展文化产业的现实基础

睢宁发展文化产业得到政策的重点扶持,加上人们发展文化产业尤其是儿童画的思路已经深入人心。发展文化产业具体有以下现实基础:一是睢宁具备丰富的文化资源。睢宁县拥有铜牛灯、古坯镇、张良殿等厚重的历史文化遗迹;有岚山,矩山、庆安湖等神奇的自然景观;有睢宁老豆腐、盐豆子等浓郁的饮食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珍贵的文化遗产,民俗风情浓郁、地域特色明显、开发禀赋极佳,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条件。二是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睢宁县位于徐州西南,紧邻苏北宿迁,处于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徐宿连三角地区西部,交通便利、基础条件优越,区域优势明显。徐宿连盐铁路即将开通,在睢宁北设有较大站点,这将极大地促进睢宁和其他各地的人文和经济交流。三是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较好的外部经济条件。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持续、稳定和快速发展时期。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经验证明,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文化消费快速启动;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文化消费持续增长。根据2014最新统计,徐州地区人均GDP已接近5万元,合计8064美元,可见文化消费基础扎实,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广阔。四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具备了较好的基础条件。睢宁县已成功举办了五届“睢宁儿童画节”和“伏羊节”,并连续获得多项优秀节庆产业大奖。睢宁的儿童画文化品牌在国内外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可以说睢宁县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具备了较好的基础条件。

三、睢宁县文化发展问题分析

(一)睢宁县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根据调研结果和数据分析,睢宁文化产业有如下不足:一是行政管理机构管的太多,往往出现交职责不清现象,多头管理现象严重。开办一个网吧需要工商、税务、消防、市容、文化等十几家文化的共同审核,手续过于烦琐,有的民营旅游经济整天忙于公务接待,日常经营受到影响。二是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短缺投入严重不足。目前,睢宁县文化产业投资渠道单一,政府投入有限。按照睢宁的经济实力,自身资金缺乏也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好的资源条件,却没有资金投入,是一个现实问题。三是对历史人文资源的展示和恢复大于开发利用。单纯的恢复并不能创造应有的价值,需要在市场中进行流通。缺乏专门的人才队伍对睢宁深厚的历史进行专业的打造。目前全国各大城市都在塑造文化旅游产业,常州在城北建立了规模宏大的常州恐龙园,在城南兴建了春秋淹城,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睢宁有着良好的历史条件,急需一种整合的创意,急需这方面的人才队伍。四是儿童画发展呈现停滞不前的状态。目前儿童画发展有将近50年的时光,期间也有过辉煌,但是最近几年处于平稳发展阶段,还需要采取大的发展举措,让文化经济实体更多地参与进来。这对文化产业的招商引资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睢宁县文化产业发展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睢宁地处苏北,虽近年来交通日渐发达,与苏南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起发展始,各方面差距过大。睢宁受孔子儒家文化渲染甚深,饮食文化、酒文化、经济文化的行事方式与山东有所趋同。就睢宁县文化产业发展瓶颈而言,有如下几点原因:一是对文化产业重视度不够。这个属于思想认识问题。一些管理部门和民营经济还没有认识到文化产业的重要性。有些投资宁可做一些实际项目,也不愿意做这些收效漫长的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最大的障碍就是人们对文化产业普遍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将文化产业等同于文化事业,认为文化产业就是搞一下活动、热闹一回,无足轻重。实际上文化产业本身就是经济各产业中的重要一支,文化产业在产生直接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还在促进就业,增强区域人民自豪感、凝聚力,提升区域形象,吸引潜在的投资者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是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跟不上。20世纪儿童画开端之时,整个县城没有一块支架和专业画板,基础材料都要从徐州,南京购买。没有专门的教室,没有专门的老师,也没有专有的时间。三是所有制结构不合理,没有规划。文化产业没有上升到应有的地位和层次,整体比较杂乱。文化资源往往投资周期比较长,后续结果不明朗,往往不会得到大额资金的投入。像睢宁地方文化戏曲,由于得不到重视,传人也很难找到。四是文化产业人才短缺,专业管理队伍不健全,人才外流严重。20世纪八九十年代孔雀东南飞现象突出。目前睢宁的文化产业迫切需要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创造人才,迫切需要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开拓型人才。文化单位尤其缺乏文化方面的专门人才的现象有些部门比较普遍。

四、推进睢宁县文化产业整体发展的具体策略

(一)制定儿童画整体发展规划

睢宁儿童画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一年恢复、两年繁荣、三年辉煌”。2015年建设成为国内著名、世界闻名的“中国儿童画之乡”,睢宁儿童画产业发展规模基本形成。总体要求是:运作机制充满活力,产业发展形成规模,对外交流不断扩大,人才基地全面形成,理论研究全国领先。睢宁儿童画真正成为睢宁的强势品牌。统一规划产业发展。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儿童画文化产业园,建成比较完善的儿童画产业体系,形成儿童画产业链;以睢宁儿童画为龙头的特色文化、特色教育、特色旅游格局基本形成。加大对外交流。积极参与国家级、世界级展赛活动,获奖档次和获奖率高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水平;以儿童画为先导,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文化经济交流;组织、承办国内、国际儿童画邀请展(赛)等系列活动,使睢宁儿童画从更深层次对睢宁各项事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二)构建和完善相关的政策体系

针对睢宁县的文化产业规模小、形式散、起步晚,总体经济实力不强的现状,睢宁县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构建和完善相关的政策体系。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促进作用。制定出台睢宁县文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在产业立项、土地征用、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金融信贷、人才引进等方面予以支持,从而激活睢宁县文化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在睢宁制定文化产业政策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充分发挥儿童画对推进全县争当两个率先,把睢宁文化产业的重要一环—儿童画发展放进睢宁县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加大关注重点。二是文化优势和产业优势相促进。依托睢宁儿童画资源优势,加速推进儿童画产业化进程,将睢宁儿童画的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发展优势。三是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要通过编制发展规划、制定扶持发展政策等一系列措施,认真抓好创作交流、生产加工、市场开发等环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做大、做强、做优、做响睢宁儿童画。

(三)培育文化产业的经济增长极

区域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极发展理论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在现实中是难以出现的,经济增长的表现行为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在睢宁范围内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文化产业的经济增长极,以期带动全面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睢宁文化产业需要塑造一个生产力发达的极点。区域经济增长极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首先,经济集中更强。如江淮汽车集团外包某一单项螺丝生产;义乌小商品城都有很具体的灯具基地、工艺品基地、圣诞节礼品基地。区位经济的实质是通过地理位置的靠近而获得综合经济效益,而有时地理位置是可以塑造的。其次,规模化经济降低成本。上规模才会上效益,分工越明确,执行也会越高。如可以提高分工程度、降低管理成本。最后,外部空间实体受益。为了促进睢宁文化产业经济增长极的形成,要寻找市场需求大的文化产业产品,调查研究目前发展比较好的一面,如推进颜料开发,推进磨具设计,推进工艺材料画板画册的制作,油画的规模制作等等。

(四)建立相关人才引进和培训机制

建立儿童画专业人才引进机制。每年定期从中央美院进行校园招聘,建立长期联系;和51job公司和各大网站建立紧密联系。以上措施大大加强了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学校美术教育,重视美术师资队伍建设,配齐专职美术教师。儿童画中心和各中小学校要积极加强与高等艺术院校和师范院校的联系,聘请专家学者,特别是儿童美术教育专家、教学名师来讲学、指导。加强经营管理人才选拔和培训机制建设。睢宁定期实行“毛遂论坛”活动,加强管理人才内部选拔。管理就是生产力,管理人才对睢宁儿童画产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目前看,精通全部文化产业链经营的人才将存在较大的缺口,人才的培养和继续教育将成为文化产业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加强文化产业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有计划培养、引进一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专门人才,努力造就他们成为一支适应睢宁文化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队伍。要把握公共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建设的趋势,确保文化产业的持续稳定创新发展。

(五)保持传统特色与积极创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