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行政管理硕士

行政管理硕士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行政管理硕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行政管理硕士

行政管理硕士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整合测试 分项测试 听说能力

1 听说整合测试研究基础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新型英语教学模式应基于计算机课堂,并探索网络环境下的听说氛围。《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也强调防止应试教育,语言测试应考核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我国极具代表性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于2008年始在复旦大学等50所高校开始了机考试点。与传统笔试最大不同之处为机考更注重听力,听力比重占70%。其中写作部分也建立在听力理解之上,听力部分也加入了跟读环节,这足以说明以“听”带“说”,以“听”带“写”的一体性。虽大多考生反映机考形式极为挑战,但这也正为英语教育指明了发展改革方向。同时,国际托福(TOEFL)和雅思(IELTS)考试也有力带动了国内英语测试的发展。两种考试都趋向于现代化计算机设备的使用,特别是托福考试,从传统的纸质(PBT)考试发展到计算机(CBT)考试再到现在的网络化(IBT)考试,更加进一步提高了考试的效度。因此,改革好英语听说教考,科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逐步完善英语听说一体的测试是本课题的重要研究任务。

2 听说整合测试研究题型

计算机听说测试基于《教学要求》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综合英语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今后在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听说试题的研究通过听说课、口语课教师的多次教学研讨,站在交际法教学和交际法测试的教育理念下,综合大多同年级学生的水平,按照Krashen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原则,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设备,研究出每个年级的测试内容。这里以11级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为例,试题内容主要包括三大类:跟读句子、短文复述和情景对话。各部分主要考查语音、表达、理解及交际等各方面听说语言能力。但重要的是,整合式测试每部分内容都融合了输入和输出,输出主要以输入为基础,而又成为下一个听说交际的起点,构成一个有效听说循环。

3 听说整合测试研究问题

基于以上听说能力整合测试的教考实验,目的在于研究整合式测试模式是否与原分项式测试模式具有相关性。具体说来,利用社会统计学软件SPSS中描述分析功能,数据分析整合式听说成绩与原分项式测试成绩的均值和标准差以及显著性水平分析。如果两者具有显著性,且成绩均值和标准差正常,则说明整合式测试不但具有等效性,而且具有进一步的研究价值。

4 听说整合测试与分项测试相关性分析

4.1 研究对象

听说整合式测试模式已经开展两年了,在不断呈现的问题中,教学工作者们总是不断地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力求完善。本次分析主要以2011级商务英语专业11班和12班研究对象,共有100学生,每位学生的各次成绩均有效。这些学生为大二第三学期,英语听说水平相对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且相对稳定,特别是计算机操作水平也比较熟悉,对于机考形式也没有陌生感。因此,他们的成绩研究更具稳定性和代表性。

4.2 研究方法

首先,分别拟定测试时间。根据教学计划,听说整合式测试安排在第21周进行。因此,分项式测试定于19周进行,留有时间阅卷(听力试卷),而且口语考试需要4个课时(2周时间)。其次,听说整合式测试评卷。待测试结束,任课教师到机器上拷贝各班音频数据及阅卷软件,根据听说口语考查的侧重点,进行打分。然后,整理成绩。分别EXCEL分项式测试和整合式测试成绩,剔除无效分数。最后,利用社会统计学软件SPSS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研究整合式测试模式是否与分项式测试模式具有显著性。

4.3 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针对听说能力分项测试成绩与整合测试成绩进行了描述性分析,见表1,表2:

从表1和表2得出: 在均值上,分项测试与整合测试成绩相差不大,而标准差方面,整合测试离散程度稍小,这也说明利用计算机媒介考试受其他主观因素干扰较小。

另外,本研究主要还针对听说能力分项测试成绩与整合测试成绩进行了皮尔逊相关分析,见表3,表4:

从表3和表4得出:听说能力分项与整合测试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即原听力能力与口语能力相对较好的同学,听说整合测试水平也相对较好。

综合以上四个表格信息可以得出:听说能力整合测试与原来分项测试具有等效性,具有进一步的测试研究价值。

5 整合测试对英语听说能力教考的启示

总体来说,整合式测试是时代的需要,是教改的需要,更是社会英语人才的需要。但回归到语言能力本身,整合式测试更能激发学生的语言潜能,增强语言综合交际能力。李清华(2006,4)指出:“尽管基于纸笔的测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但在远程教育、证书考试等大规模测试和分班测试、成绩测试等小规模测试中,基于计算机的语言测试已显示出巨大的优势。”

(1)计算机系统软件的调试。加强系统软件的维护,有力保障考试顺利进行。其次,升级软件功能,特别是在组卷方面,实现一定面积的试卷差异化。另外, 保证计算机硬件设备的正常使用,提高考试效率。同时,对英语教师的计算机水平也有所促进。

(2)试题库的建设。语言测试的题库不同于一般的数据库,绝不仅仅是若干试题的简单组合。(田文燕,2006,5)题库的建设不仅要考虑试题的效度,还要注意试题的信度,特别要考虑各年级层次的区分度,充分利用计算机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技术,提高英语真实场景的交际性。

(3)利用多种研究分析方法。在今后的数据分析中,可以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如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发挥互补作用,加强分析结果的科学性。

(4)树立语言测试计算机化。真正实现语言测试的科学化和人性化,也只有借助计算机和网络现代技术。这也正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蕴含的教考理念相一致。

(5)突出语言交际实用性。一切的教考改革都是为了语言“实用性”而服务。在教学和测试各项教学任务中,加强交际性理念的嵌入,注意语言交际过程中的“信息差”,加强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Z].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3] 覃继良.大学英语听说教学输入与输出[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6.

[4] 李清华.基于纸笔的语言测试与基于计算机的语言测试的等效研究综述[J].外语界,2006(4):73-77.

[5] 田文燕.国外计算机化语言测试(IBT)现状综述[J].外语界,2006(5):68-74.

行政管理硕士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硕士(MPA);电子政务;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

国外的电子政务教育中,MPA类专业教育所占比例较大。电子政务教育虽然历史不长,但是根据对电子政务先行国家的大学及教育机构进行跟踪的结果表明①:从教学形式上分析,其学历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从内容设计上分析,一般涉及行政管理基本理论、信息通信技术、案例研究、电子民主等内容。

如果将1993年3月,国务院提出建设“金关”“金税”“金卡”工程的设想作为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起点,中国也算是不亚于美国的先行者。但是,人才匮乏一直是制约电子政务前行的瓶颈。2005年全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也将电子政务列为中国MPA教育的必修课程。目前,国内电子政务教学取得一定进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在课程设计上很多只是在原来信息通信技术类课程的基础上加一些简单的行政管理知识,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针对性。把握电子政务学科定位,探索电子政务教学改革,重视电子政务教育质量,以培养出符合中国电子政务实践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的重要课题。

一、教学目标:提高学习者的信息素质

公共管理硕士(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简称MPA)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素养,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熟悉某一具体公共管理或政策领域的领导者、管理者和政策分析者以及其他公共服务人才。②培养对象是那些实践中的管理者,MPA学习者有较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学习者希望MPA的学习是与实践并肩同行的过程,而不是学习抽象和孤立的知识。书本的知识、经典的模型只有与学习者的问题相互碰撞,才变得富有价值,换言之,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让学习者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的机会,而不仅仅是讲授知识架构。

电子政务的本质,并不是单纯地把信息科技应用于政府和公共事务中处理问题,也不是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来提供信息和电子服务,而是政府如何建立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新的政府治理典范的问题。③从这个意义上看,电子政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永远是一门艺术,没有一种蓝图或秘诀可以把一个拙劣的管理者造就成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因此,电子政务教学不能单纯复制国外的教学内容而缺乏扎根于中国国情的思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能忽视素质培养。相应的,电子政务学习同时包含了认识和行动两个方面,运用知识的能力与掌握知识同等重要。

综合考虑培养对象的特点和电子政务的本质,在培养过程中,面向公共领域中的实际问题,探讨和评析学习者在实践中遇到的困境,提升学习者的信息素质(Information Literacy)④,成为电子政务教学目标的必然选择。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信息素质在推动电子政务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提高管理者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和信息能力,是电子政务建设的根本保障。

对于MPA学习者而言,其信息素质内涵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信息意识,即学习者对各种信息的自觉心理反应,是对信息科学正确的认识和对自身信息需求的自我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信息及其运动规律的抽象性、概括性、总体性的认识,也是一种学习者

掌握信息、应用信息的自觉性的内在要求。具备信息意识的学习者能认识到信息在互联网时代的重要作用,确立在信息时代尊重知识、终身学习、勇于创新的观念。具备信息意识的学习者对信息有积极的内在需求,对信息具备敏感性和洞察力,善于将信息现象与实际工作、生活、学习迅速联系起来,善于从信息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其次是信息道德,即整个信息活动中的道德规范,它是调节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信息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信息社会的信息活动和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应遵循相应的法律法规、应恪守相应的道德准则;尊重学术自由原则,尊重知识产权;负责任地使用信息通信技术,自觉抵制违法信息行为;避免引发一系列诸如信息泄密、侵犯他人隐私及危害网络安全等信息犯罪行为;信息活动中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等。

最后是信息技能,即获取、判断、选择、整合和使用信息的能力,一个具有信息技能的人能够有效地获取信息,恰当地评价信息,准确和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更进一步来讲,信息技能包括了多渠道信息快速获取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信息交流能力等。

这三者中,信息意识是前提,信息道德是保障,信息技能是基础。将学习者工作岗位的真实情境和复杂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解决电子政务问题所需要的知识涉及经济、管理、行政、法学、信息科学等众多领域,这不仅需要激活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更需要鼓励学习者将新旧知识相结合,提高应用知识的技能。

二、教学设计:以真实性问题为导向重组知识单元

电子政务课程的设计,绝不是“电子”和“政务”两部分内容的叠加,而是这两部分内容的相互融合,核心是解决“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与行政管理改革创新如何互促互动”⑤的问题。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 Based Learning,简称PBL)的电子政务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是学习者工作岗位的真实性问题。问题是PBL的核心,所有的学习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问题提供了学习的方向、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应用。提炼问题是决定课程设计能否成功的首要因素,一个有效的PBL问题是那些具备高度影响力的问题,即在较长时间内对众多的人产生潜在影响的战略性问题。⑥PBL问题要能与学习者的经验世界中产生共鸣。问题本身应该潜在的体现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的联系,同时,它又蕴含着新知识,让学习者进行聚焦性的、反省性的研究。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多个领域的知识,需要学习者组成团队在整合和内化知识的基础上来合作解决,而且往往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

在课程设计的宏观层面,我们将问题聚焦为公共部门如何通过应用信息通讯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ICT)特别是互联网技术,提高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行政能力,回答电子政务“是什么?”“为什么做?”和“怎么做?”的问题。

在单元设计的中观层面,按照问题逐层分解的原则,将上述问题分解为六个子问题,相应得,形成六个课程单元。即“电子政务发展的国际比较”单元回答:各国政府是如何提升网络环境下治国理政能力的?“互联网信息扩散机制”单元回答ICT对政府治理模式产生何种影响?互联网技术如何促进政府演化(evolving)?“电子政务服务与应用”单元回答:电子政务在政府履行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方面有哪些典型应用?进而电子政务如何影响政府行政效率(efficiency)和效能(efficient)?与服务型政府建设存在何种关系?“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单元回答:政府信息资源的公开、共享和再利用如何影响公民参与性治理?非政府机构以及民间网络组织的崛起,基于互联网的权利多元化和多中心化如何与施政行为形成互动的良治格局?“现代经济社会基础设施”单元回答:如何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层面理解作为通用技术的ICT?“电子政务建设与管理”单元回答如何实施电子政务的问题,因为没有一个项目会仅仅由于一个原因而失控,可能存在技术障碍、计划拙劣、需求变化等很多原因,但其中显著因素是拙劣的项目管理。

在课时设计的微观层面,开展学习支架设计是必需的环节。由于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公民信息意识的崛起,电子政务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变化万千,支架教学设计的目标是为了让学习者具备把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解决实际场景中问题的能力。支架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在设计学习支架时,视不同的单元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选用,如情景、问题,实验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支架。

三、教学实施:对问题进行深入反思

PBL无疑要求教师进行角色转变。教师不再仅仅是课中知识的讲解者,而需要在课前需要提炼问题。提炼问题不能闭门造车或虚构,“结合、跟踪”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问题是真问题,而不是伪问题。所谓结合,就是科研课题和教学实践相结合,问题源自在电子政务应用研究项目中的实践积累。所谓跟踪,就是需要跟踪学习者的工作实践,采用讨论、访谈或调查问卷的形式来了解学习者的现实困惑。

PBL更要求学习者进行角色转变。学习者不再单纯得消化教师们滔滔不绝讲授的知识、模型和研究结果,结合实践的课堂使得学习者有机会讨论对于他们来说非常重要的问题,即探讨和评析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困境。⑦MPA教育不仅是让学习者积累浓缩的理论精华,更是需要倡导学习者运用和实践学到的新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这颠覆了电子政务教学的传统观念:知识掌握在老师手里,通过讲授,传递给学习者。MPA教育是课本理论和学习者经验的碰撞,学习者定期来学校学习,其学习与实践是近距离的,而不是与教师之间的近距离。

教学实施的过程是一个交互式学习的过程。交互体现在人机之间的交互、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学习者彼此之间的交互三个方面。传统的电子政务教学,通常是教师们滔滔不绝,传授知识与技能操作相结合、系统教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PBL是协助学习,而不是控制学习,学习者需要深层讨论,分享经验,而不是单纯地倾听、领悟并消化知识。

例如,在“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单元,围绕政府信息共享工作机制及实现路径这一核心问题,将“北京市石景山区医疗机构协同监管”作为典型案例贯穿始终。案例讨论分三个步骤:即学习者深入思考写下自己的感悟,然后在小组中讨论,最后在全班讨论。这个过程,不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是由学习者控制的过程。作为过程的管理者,学习者必须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例如:会议管理、时间管理、冲突解决和做出决策等。教师的角色,不仅是在讨论结束后总结陈词,而且是讨论过程的参与者之一。

教学实施中,坚持进行评论性的反思是关键,反思的过程不仅强调学习者理论的提升和实践的优化,而且强调教师在与学习者的互动过程中修订问题。在某些情况下,课堂上的反思确实可以移植到学习者所在的组织中,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献策献计的不是教师,而是来自其他单位、有类似管理经验的同学。MPA电子政务教学不是为了给学习者在工作之外又添加负担,恰恰相反,是为了把工作中的难题拿到教室里来,在一个更放松、集思广益的气氛中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四、结论

电子政务一方面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另一方面紧密联系行政实践发展与理论前沿。这种特征决定了无法程式化其教学架构。以提高学习者信息素质为目标,以实践问题为基础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是对中国国情约束下MPA电子政务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当然,这种尝试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于教师不仅仅是施教者,而是个学习者和研究者,只有不断吸收理论研究中的最新成果,把握电子政务实践过程中碰到的管理、技术、经济和行政问题,才能组织和引导好教学,才能使所培养出来的MPA学习者紧密联系实际,符合国家电子政务实践发展的需要。

注释:

①王芳. 国外电子政务教育发展趋势[J].中国信息界,2006,(12):8-9.

②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关于《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若干问题的说明(2000年8月15日)[EB/OL],省略.cn/displaynews1.asp?id=76,2005-06-08.

③张成福.信息时代政府治理:理解电子化政府的实质意涵[J].中国行政管理,2003,(1):13-16.

④国内一般将“information literacy”翻译为“信息素养”或“信息素质”,较为一致的定义为:信息素质是一种有效发现自己的信息需求,并据此从各种不同的信息来源中寻找、检索、获取、判断和组织信息以及利用、交流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其实质是在学习、工作中利用信息的意识和技能。

⑤孙宇.电子政务建设与行政管理创新互动关系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8,(9):74.

行政管理硕士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全日制专业硕士 培养 四川大学 出版

2010年,为加强研究生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教育部新增了19种专业学位,并就高校申办专业硕士学位的基本条件作出规定,尤其是对实践教学条件、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行业师资比例等作出相应规定。四川大学有幸成为西部惟一一所全日制出版专业硕士的招生单位。经过近两年运行,有人指出我国不少高校乃至部分专业硕士在教学中存在换汤不换药,培养方案与学术硕士相差不大的现象。一时间,社会对于全日制专业硕士的招考培养制度议论纷纷,对专业硕士招考培养制度的负面评价甚嚣尘上。那么,该如何认识和理解专业硕士这一招生制度?如何在实践中做好专业硕士的培养工作,尤其是类似出版类专业硕士等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硕士生的培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此论认为,现有的招生方案在制定中就专门强调针对应届本科生的招生,其实践教学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这样的安排无形中让人质疑增设专业硕士的目的和意图,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于学位教育”,而在于延缓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两难问题:一方面是在现有的软硬件条件下高校存在不断扩大学术型硕士生招生规模的内在动力;而另一方面,这样培养的结果是大量学术型研究生难以胜任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换言之,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倒逼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不得不反思现行的硕士生招考培养制度。如何解决这一现实困境?去“学术化”,将那些未来将走上实际操作岗位上的硕士生分离出来,实施专业技能培养,成为教育管理部门的又一选择。

当前,有不少高校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与学术硕士的培养方案大体一致,培养体系“同质化”。按理说,专业硕士的教育教学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比如行业参与、特色培养、社会监督及认证评价、项目制运作、实习实践更为专业等。然而,不少高校在专业硕士的配套制度建设、培养方案制定、课程目标和内容选择、教材建设、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设备投入等诸多方面准备不足,最为便捷和省事的做法,就是沿用学术硕士的培养方案。这引起相当多专业硕士生的不满,甚至出现专业硕士生状告学校的事件。

一直以来颇为红火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BA)、公共管理硕士学位(MPA)的招生模式,令不少学科和专业教师十分羡慕。如果能像工商管理或公共管理硕士学位那样招生,一来可以扩大招生规模,更重要的是通过招生名称的变化,即可将学费提高,从而“创收”。为此,不断有专家学者呼吁改革现有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的招考制度,模仿MBA或MPA那样招收在职人员。他们深知在短期内无法改变招生对象,但通过去“学术化”的专业硕士招生,即可提高收费标准。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的学费明显高于学术硕士的学费这一事实,无疑印证了这样的说法。

即考生成绩差才被录取为专业硕士。按照现有的全日制专业硕士的招生对象、考试方式、招生政策选的专业硕士生未见得受到高校老师们的“待见”。事实上,专业硕士成为高校教授眼中“生源质量差”的代名词。考试分数高的那部分学生已被录取为学术型硕士,剩下的要么转为专业硕士,要么从其他专业中调剂录取。“差生”论也就不足为奇。

全日制专业硕士的招生从招考对象、招考方式等应与学术硕士有所区别,并非所有专业学科都适用于全国统考的招考方式。有些学科需要有相当程度的从业经验,需要在相应的专业岗位上积累足够的经验。然而,现有的专业硕士招考能否选拔出适合专业硕士的生源的确让人担忧。尽管面试所占分数的权重加大,但涉及创意能力、学习悟性、创新思维等方面,教师难以在一时做出判断。如果不开辟新的招生渠道、变革招考模式,即便招到生源,也很难改变现有的教学和培养模式。

由于专业硕士的招生时间短,不少学科对于如何培养专业硕士尚无经验,尤其是对于实践要求较强的专业硕士的培养。尽管国务院学科指导委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但事实上指导委本身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这样的情况下,套用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方案就成为首选。“换汤不换药”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现。

由于宣传不到位,考生对专业硕士培养并不了解,公众对专业学位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专业硕士学位的“含金量”不如学术硕士,致使考生缺乏报考意愿,报考的人数少。以四川大学出版专业硕士为例,2010年报考的人数仅为4人。再者,参加学术硕士全国统考中分数较高的考生被录取为学术硕士,未被录取的则被要求转为专业硕士进行录取。相当部分考生就是通过专业调剂这种途径被录取的。

专业硕士培养重在实践培养,而原有的学术型指导教师相当部分没有实际工作经历,自然也就谈不上实践经验。要求他们在短时间内迅速转型并不现实。即便在业界聘请导师,也存在着如何甑选的问题,并非所有业界的成功者或精英都能够胜任三尺讲台,答疑解惑。

由于人文社科类对实践实习能力的培养存在诸多差异,不同学科对实践性、动手能力的要求不一,建设各专业实践实习基地的物资匮乏。比如,出版类专业硕士、新闻传播类专业硕士对实习实践的设备要求明显高于其他学科。而目前高校在这些硬件、软件的投入上尚未做好准备。

行政管理硕士范文第4篇

这天上午,拉毕省行政管理署高级主管斯托夫・科特在家里用完早餐后,和往常一样乘上一辆公交车去省府上班。由于是始发站,车厢里还有空座位,斯托夫・科特就坐了下来,从手提包里拿出一叠当日的报纸阅读起来。当公交车停靠到第六站的时候,上来了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这时候车厢里已经没有空座位了,并不在乎的老太太就攀着扶手,站立在斯托夫・科特的身旁。而这时的斯托夫・科特,正全神贯注地翻看着报纸,也许是当日的新闻内容太有吸引力了,致使他浑然不觉身旁站着一位老太太。

当斯托夫・科特下车时,才发觉刚才自己疏忽犯忌了,于是轻声向老太太解释并致歉,以求得老太太的谅解,而老太太当场也表示“没什么”。但旁观者却不依不饶,一位“好事”的乘客早已用手机将这一情景拍摄了下来,即时发送到省电视台新闻部。

当天中午,电视台播放了这段约一分钟的影像,立刻引起公众的一片哗然:天啊,我们纳税人怎么会供养着这样冷漠的公务员呢?而且还是一位有头有脸的人物,他在车厢里安然地坐着翻看报纸,竟然不愿意让出座位给身边站立着的老人坐,我们该怎么相信他平时在媒体上所说的那些美丽动人的诺言。

当天晚上,斯托夫・科特下了班后,招了一辆出租车抵达省电视台,接受现场采访。一脸委屈的斯托夫・科特在电视荧屏上向公众解释:之所以没有让座给老太太的原因,的确系自己专心看报而导致,请求公众予以谅解。

然而相当多的公众却不买账,纷纷拨打电话到现场,指责斯托夫・科特“难道他忘记了在任何公共场合应该让座给老人坐的这一行为规范吗?”,“他是借着看报的理由,实际上是不愿意让出座位”,“缺乏社会公德的伪君子”,“我们有理由怀疑他可能有其他的还不为我们所知道的不道德的行为”……

行政管理硕士范文第5篇

武汉大学MPA教育的办学成效

武汉大学MPA教育的基本概况自2001年招收首届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研究生以来,武汉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中心充分利用武汉大学优越的办学条件和丰富的办学经验,主动与政府部门合作,努力拓展办学空间,为社会提供人才培养服务。2001年至2015年,已连续招生2139名,已毕业学生1327名。围绕MPA专业学位教育工作,武汉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中心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大教学管理力度,教学质量稳步提高,MPA研究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学位论文总体质量较高,MPA研究生毕业后的反响普遍较好,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社会广泛赞誉。武汉大学MPA教育的办学成效第一,MPA研究生素质普遍提高。武汉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紧密切合社会公共管理部门的实际需求并充分利用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科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综合优势,从培养方案的制定到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都严格把控MPA培养质量关。学员通过对公共管理专业理论的系统学习,既夯实了MPA研究生的专业理论基础,又增强了运用专业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公共管理问题的能力。第二,MPA学位论文质量高。自首届MPA研究生撰写学位论文起,MPA专业学位教育中心就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及《武汉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论文实施细则》以及《武汉大学MPA教育中心关于学位论文印制规格的规定》,严格论文导师遴选程序和论文指导规范,加强指导,严格答辩,保证质量。在全国MPA首批院校中较早地实行了MPA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制度和优秀MPA毕业论文评选制度,加上从2010年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开始的论文重复率检测制度,武汉大学MPA毕业论文100%参检,符合要求后进入匿名评审程序。正是这些有效的措施保证了武汉大学90%以上的MPA学位论文符合选题实践性强、格式规范、内容充实、理论联系实际、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或学术水平的要求。第三,MPA毕业生质量高。自开办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以来,武汉大学在招生录取工作中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宁缺毋滥”的基本原则,每届MPA研究生的录取分数线都确定在与武汉大学在全国高校综合实力排名相称的水平上。MPA专业学位教育中心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并且严格教学管理、规范培养程序,在已毕业的MPA研究生中,有相当一部分通过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增强了工作能力并提高了管理水平,进而在事业上取得了显著进步,他们中获得提拔任用者有之,研究成果受到有关部门重视和采纳者有之,更有不少的MPA研究生考取博士研究生继续深造。

武汉大学MPA教育的主要办学特点

办学目标思路清晰,学科基础优势明显武汉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能、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能熟练从事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管理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针对上述目标,学校明确了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的办学思路,即依靠学校力量、依托所在学院,面向实际部门、服务地方建设,发挥学科优势、打造特色方向,强化教学管理、保证培养质量,拓展办学空间、稳步创新发展。武汉大学公共管理学科教育有着优良的传统和深厚的基础,积累了较为雄厚的教育资源,教育教学质量深受社会赞誉。

办学组织保障有力,管理制度建立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