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粮食统计工作计划

粮食统计工作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粮食统计工作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粮食统计工作计划

粮食统计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贯彻落实十会议精神,理清全年总体思路

我局在认真传达贯彻十大会议精神的基础上,对2012年粮食工作进行了认真的回顾总结,在肯定成绩、找出薄弱环节的同时,认真谋划全县粮食工作目标任务。强调2013年粮食工作务必围绕又好又快发展粮食经济这一主题,进一步突出粮食购销、产业监管、资产管理等重点,努力开创全县粮食工作新局面。

二、坚持依法管粮,确保粮食流通正常秩序

一是按照粮食流通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加强与工商、卫生、物价等有关部门的配合,对已办理粮食收购许可证的63家粮食购销点、企业进行不少于两次的集中监督检查,做好对全县粮食经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及粮食加工企业的监管工作,规范粮食收购、储存、销售、加工、运输等活动,依法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实施粮食收购市场监管,维护好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全县粮食流通正常秩序。二是完善粮食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做好粮食收购资格的审核工作,依法要求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及时到粮食局办理收购许可证。计划11月前对已取得收购资格的个体工商户、企业再重新审核一遍,对不符合要求的坚决予以取缔;对符合条件的做好收购许可证的延续换证工作。三是认真贯彻落实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等文件精神,加强对粮食经营业户、企业落实小麦最低收购价、国家政策性粮食竞价销售等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有效保护农民的种粮收益。

三、落实统计制度,做好社会粮食统计工作

认真执行《统计法》和《统计制度》,做好各类统计报表的审核汇总,做到及时上报,不漏报、错报、瞒报,为各级部门宏观调控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统计数据。按照市局的时间安排,于3月份按时完成2012年的社会供需平衡调查工作;于4月和9月初准时完成2013年夏、秋粮预产工作;6月份对孙集乡西陈村的5个农户的粮情进行粮情调查,顺利完成47个固定调查点的抽查工作。同时按照市局的时间安排,及时上报《小麦收购进度五日报》、《粮油市场价格情况周报表》、《市粮油加工企业主要指标月报表》等统计报表。

四、加强粮所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

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将全县所有粮所划分为两部分,由调控科和监督检查科分片负责,责任到人,加强管理;每年至少巡视、检查两次,如有损坏,分清责任,及时修缮,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

五、加强安全生产隐患治理,确保安全生产

按照县政府和安监局等有关部门的要求,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我局及时变更了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签订了《县二〇一三年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进一步明确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同时强化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力度,计划于5月份组织储备库工作人员进行安全生产资格培训和防火、防水等救灾演练,进一步提升工作人员的应急防变能力,确保我局所管辖的范围内不发生任何生产事故。

六、创新工作思路,努力扩大“放心粮油”服务网点的覆盖面

粮食统计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基层统计是统计的基础,是政府统计数据的源头。一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乡统计站圆满的完成了各项工作,现将情况汇报如下,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xxx统计站运行情况:

xxx统计站现有工作人员x人,主要从事农林牧渔月报表,季度报表,畜禽监测季报表,人口普查,农业普查,经济普查等相关工作。今年主要完成了相关报表的工作,一是完成了农定x等x个农业定期报表和农年基x等x个农业年报共x个农村经济社会报表的联网直报;二是完成了甘肃省乡镇统计业务管理系统各类乡镇调查问卷的按月上报;三是完成了x年上半年和全年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费状况、x年公共机构采暖能源资源消费情况的统计上报;四是完成了伟力等x个生产规模户(单位)基本情况年度调查和分季度畜禽监测调查表的上报;五是在各位包村干部的配合下,做好了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全乡共清查单位x个;六是完成了xxx卡和x个村卡信息和乡卡信息的录入;七是将以上所有数据形成x统计年报,作为我乡各项工作的参考数据和山丹县统计年鉴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主要统计数据情况

较去年数据相比,xxx经济形势整体呈上升趋势,经济形势一片大好。人均收入近x元,同比增长x%;农业种植面积增加x,粮食总产量增加x,经济作物产量增加x;大牲畜经济增加值快速增长,其中牛同比增速超过x,羊、猪增速均接近20%;除经济增加值外,其他产业项目均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造林面积较去年相比增长量超过x%。

三、xxx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数据准确性受影响较大。现行的统计报表制度主要有各专业的定期报表制度,其中部分专业还细分了规模以上的全面报表制度和规模以下的抽样调查制度,同时,我国现行还有三大普查:五年一次的经济普查、十年一次的农业普查和人口普查,中间还穿插人口抽样调查、住户抽样调查、劳动力抽样调查等各式各样的调查,报表种类繁多,内容繁杂,为填写好报表,影响了基础数据的准确性。

(二)经费的不足无法保证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主要表现在经费保障不力,特别是我乡没有把统计工作经费列入财政年度预算,目前乡镇计生办、司法所、财政所、民政办等单位上级均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扶持,而统计部门多年来基本上未给任何扶持政策和资金。

(三)统计人员业务水平较低。我乡目前还未配置专职统计人员,而且现任统计员虽具备基本能力,但专业性较为欠缺。

粮食统计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统计管理体制;统计基础规范建设

所谓基层统计工作是指县级及其以下乡镇、村从事统计业务的单位或个人利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关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资料的工作的总称。基层基础工作是统计调查立足之本,是统计系统根基所在,是统计事业兴旺之源。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不仅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环节,更是打造“科学统计、依法统计、阳光统计”的关键所在。

一、 基层统计工作的现状

1、统计指标体系滞后,缺少应变对策,难以适应当地政府部门的需要

目前,统计指标主要是为了满足开展全面调查的需要而设置的,下级实施业务以上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领导为主,执行全国统一的基本统计报表制度相关指标。由于整体统计制度中全面指标相对滞后,而普查和抽样调查方案设计初衷就是为高层服务,因此,国家统计局在制定基本统计调查时主要考虑自身开发统计数据结果的需要,忽视了基层党委政府部门的需要,使得基层地方政府对部分统计数据难以进行开发利用,而地方政府需要掌握的指标,基础统计部门又难以准确去统计和反映。与之相对,基层统计部门为加强服务职能要制定本地区统计调查计划却又受到基层统计人员整体素质,办公设备条件,特别是经费不足的制约。

2、领导不重视,统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比较严重

部分领导普遍认为:统计不是直接的经济管理部门,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也就是没有物质产出,所以统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可以不要。特别在基层部门,统计人员往往抽调到其它各部门,在完成各项中心工作之后,才来完成统计工作,这样就严重影响了统计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3、向主管部门报送统计资料与向政府统计部门报送统计资料重视不够程度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由于统计数字是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促进工作的同时,不得不看到对数字的负面效应。“数字出宫”,“宫出数字”的现象屡见不鲜,数字跟着计划走,年初计划有多大,年底完成就有多好。甚至个别地方出现领导直接干预,多报或瞒报,篡改统计数据,造成统计信息失真。

4、《统计法》的违法处罚不明确,依法治统力度不够

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的地方,劳动者素质也相对较差。目前新《统计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不够具体,对迟报、瞒报、拒报等统计违法行为的处罚没有明确的限额,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又由于诸多因素的干扰,案件查办难落实,影响了统计法律法规的严肃性。这样,难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 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统计管理体制影响了基层统计工作的独立性

在现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下,统计业务领导与行政管理分离,地方统计机构直接受同级政府的领导,人事、财务等事项也由其管辖,这就给县、乡两级政府以“人、财、物”权影响统计人员“事权”留下了操作空间。因而这种体制对抵抗行政干预的能力较差,在逐级综合汇总统计数据过程中,统计信息的真实性容易受到地方利益的某些不利影响。如一些地方领导一方面为得先进、争荣誉、个人升迁等,需要政绩作铺垫的时候,就虚报主要经济指标,如GDP、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外贸出口额、招商引资、财政收入以及城乡居民收入等;另一方面为了争取政策的扶持而假报有关经济指标。如虚报贫困户、贫困人口、粮食生产面积及良种面积等,瞒报地方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一些地方领导为了完成名目繁多的责任状,更是把上级部门下达的指导性计划当成指令性计划指标来完成,造成这些指标的统计结果是计划部门将任务层层分解,乡、村统计又按计划数层层上报。统计工作的实践也已经证明,现行的统计管理体制是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根源所在。

(二)部门协调不力加重了基层统计工作的负担

长期以来,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之间关系一直没有理顺,联系不密切,缺少强有力的协调:一是政府综合统计系统缺乏与政府部门统计系统的横向联系。当上级综合统计部门需要统计资料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向下级综合统计部门布置,而不管同级政府部门统计是否已取得此项统计资料;二是不同政府部门统计机构之间在职能上交叉、重叠,如主要农产品产量、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人口等指标均有多个政府部门统计机构在同时统计;三是部门统计自成体系的内向运行,阻隔了与综合统计部门的有效配合,部门统计的统计指标、计算口径、指标代码等都由部门自主决定,缺乏与综合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协调,多头向下、重复调查、报表多乱、数出多门的现象较为严重,不仅加重了基层统计负担,而且影响了基层统计数据质量。

(三)系统内部关系不顺降低了统计工作整体效益

从2004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对所属城市、农村、企业三支调查队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将三支调查队的机构和人员整合在一起,成立国家统计局各级调查队。由于对改革方案缺乏通盘考虑,宣传力度不够而且操之过急,目前已暴露出一些明显问题:一是局队相互完全独立,协调机制不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可操作性差,已造成了新的各自为政的局面,对统计部门的地位有一定影响;二是调查队内设机构设置不合理,与地方统计局机构重叠,职责不清,进一步割裂了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权威性;三是部分县(市、区)局队分设,进一步加大了基层统计工作成本,降低了统计工作整体效益。

三、以科学发展观统筹统计基层基础建设

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规范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想走出当前面临的困境,从根本上扭转统计工作“弱在县级、冷在乡镇、空在村居”的局面,必须把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转化为谋划统计事业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统计事业发展的有力措施,转化为领导统计事业发展的实际能力,理顺关系,扎实推进,使统计基层基础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一)加快统计管理体制改革,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改革现行统计管理体制,是统计工作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更好地为党政领导和社会公众服务、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的客观需要。目前实行的“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体制,事实上就是“统而不管,分而无责”。基层统计不能从源头上确保统计数据的质量,在客观上造成了对“上”不负责。没有时间和精力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进行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客观上也存在对“下”不负责。要改变这种局面,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统计工作实际,实行“业务上全国统一领导,机构、人员、经费省以下垂直管理”的体制,同时调整政府统计系统的内设机构和专业统计分工,理顺与部门统计的关系,是一种比较现实的选择。垂直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统计的抗干扰能力,从过去和现在来看,对统计数据的干扰主要来自地市、县区和乡镇,由省统计局对下垂直管理,操作上更可行,易被各级政府接受。同时也可使基层统计人员切实履行好统计管理和监督职能,形成对政府负责、对公众负责的强势统计。

(二)加强统计制度方法改革,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卸下沉重的包袱

目前基层统计报表数量越来越多,指标不断增加,报告期也越来越短,基本上是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基层负担越来越重。实际上有些报表和指标基本没用或已经过时。因此,必须把改革统计指标体系、减少基层报表工作量提到重要日程。一是精简报表。重点是剔除那些已经过时或不经常用的报表和指标,对有些变动不大,或不常用的报表、指标,扩大报告期,不要每月或每季都统计。二是实施基层统计“一套表”制度。对现行的各项统计调查项目进行清理整合,消除重复矛盾的内容,实行基层统计“一套表”制度,不管是统计部门还是行业主管部门,统一向下布置,做到“下去一把抓,上来再分家”。三是扩大抽样调查领域,可以使用抽样调查方法取得数据的项目,尽可能进行抽样调查。要强化抽样调查的培训、设计和操作能力,使抽样调查在社会更大范围派上用场、树立信誉、发挥作用。

(三)完善统计规章制度建设,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基层统计既担负着统计调查的使命,也担负着统计服务的使命,更担负着统计监督的使命。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是基层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内容,各级统计部门和基层统计机构应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有关业务管理、纪律管理、学习管理、财务管理等一系列便于操作落实的规章制度及统计工作规范化流程,强化依法行使统计的监督权,并做到严格执行,落实到位,坚持用规章制度约束和规范行为,使统计业务工作高效、流畅地向前推进,彻底改变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计划,就统计而统计,就数字而数字的工作格局,使统计工作更好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运行情况,科学开展统计调查,积极开展优质服务,依法行使监督职权。

(四)夯实统计法制建设基础,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树立坚强的后盾

实践证明,要抓好基层统计工作,法制是最有力、最有效的手段。各级统计部门要坚持一手抓统计基础工作,一手抓统计法制建设,充分依靠法制手段规范统计行为,维护统计秩序,改善统计工作环境。一方面,要加大统计普法宣传的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开展多种形式的统计法律法规宣传,不断增强基层领导干部、统计人员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统计法律意识。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让各级领导干部和社会公众进一步提高对弄虚作假行为的严重危害性的认识,让县级统计人员明确自己的合法权利和法定职责。另一方面,要严厉打击各类统计违法行为。对虚报、瞒报、迟报、拒报及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等统计违法行为,一定要严肃查处。对于基层代填代报统计报表的问题要进行重点执法检查。并且要把机构人员是否到位,统计台帐是否建立,登记是否及时,资料是否可靠,工作程序是否规范等基础性工作,列为统计执法检查的重要内容。

(五)深化统计基础规范建设,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构筑坚实的根基。

规范化建设是从微观上、从技术层面做好基层统计工作的必要手段。在改革完毕、体制顺畅的情况下,规范化建设不能松懈。在尚不能对统计管理体制进行彻底变革的情况下,规范化建设更是举足轻重。一要加强统计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各级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基层统计工作的现代化和信息自动化水平。当前,要重点解决县乡之间的联网问题,做到县、乡两级统计机构网上互联,实现统计资料的网上传输,逐步实现统计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应用和管理的现代化。二要加强统计资料的档案化建设。基层统计机构应当统一管理统计资料,建立、健全统计资料的审核、报送、保密和档案管理等制度。统计工作中形成的统计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基层统计表、统计调查分析以及其他有保存价值的统计资料,都要及时整理归档,妥善保管。三要加强统计机构的网络化建设。要切实采取各种措施,督促各乡镇建立健全统计站,配备专职统计人员,切实把乡镇一级的统计工作开展起来。在此基础上,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大胆创新,最大限度地保证统计队伍的稳定性、统计工作的连续性、统计资料的完整性、统计信息的时效性和统计标准的一致性。

(六)强化统计队伍素质提升,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搭建人才的平台

加强统计队伍建设,事关统计事业的长远发展,建设一支“思想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湛、清正廉洁”的统计队伍是做好基层统计工作的前提。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统计人才的培养,下大力气造就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结构优的复合型统计人才。一是“筑巢引凤”,引进优秀基层统计人员。以感情凝聚人,以待遇留住人,以事业召唤人,确保优秀统计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活,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统计干部队伍的潜力;二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县乡统计人员身处统计工作最基层,既是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者,又是统计业务的具体操作者,要求具备全面的素质。各级统计部门要把统计、经济、法律、计算机等知识的培训列入统计工作的重要体系,通过开会、办班、讲座、函授等多种形式,组织统计人员学习,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三是建立合理的人才交流机制。一方面把有培养前途的人员输送出去锤炼锻造,使得统计人才能走出去拥有更多更广阔的空间,拓展视野、丰富经历、积累沉淀,通过挂职锻炼和基层体验,提升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实行系统内部的轮岗交流,让干部到多个岗位接受锻炼和挑战,多方培养,全面成长。通过有步骤地轮岗交流,力争培养出一批熟悉几个专业以上的统计业务骨干。

参考文献

[1]刘春才,翁祥桂,王桑根.基层统计的特征及存在问题[J].中国统计,1999,(1).

粮食统计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统计管理体制;统计基础规范建设

        所谓基层统计工作是指县级及其以下乡镇、村从事统计业务的单位或个人利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关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资料的工作的总称。基层基础工作是统计调查立足之本,是统计系统根基所在,是统计事业兴旺之源。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不仅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环节,更是打造“科学统计、依法统计、阳光统计”的关键所在。

        一、 基层统计工作的现状

        1、统计指标体系滞后,缺少应变对策,难以适应当地政府部门的需要

目前,统计指标主要是为了满足开展全面调查的需要而设置的,下级实施业务以上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领导为主,执行全国统一的基本统计报表制度相关指标。由于整体统计制度中全面指标相对滞后,而普查和抽样调查方案设计初衷就是为高层服务,因此,国家统计局在制定基本统计调查时主要考虑自身开发统计数据结果的需要,忽视了基层党委政府部门的需要,使得基层地方政府对部分统计数据难以进行开发利用,而地方政府需要掌握的指标,基础统计部门又难以准确去统计和反映。与之相对,基层统计部门为加强服务职能要制定本地区统计调查计划却又受到基层统计人员整体素质,办公设备条件,特别是经费不足的制约。

2、领导不重视,统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比较严重

部分领导普遍认为:统计不是直接的经济管理部门,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也就是没有物质产出,所以统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可以不要。特别在基层部门,统计人员往往抽调到其它各部门,在完成各项中心工作之后,才来完成统计工作,这样就严重影响了统计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3、向主管部门报送统计资料与向政府统计部门报送统计资料重视不够程度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由于统计数字是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促进工作的同时,不得不看到对数字的负面效应。“数字出宫”,“宫出数字”的现象屡见不鲜,数字跟着计划走,年初计划有多大,年底完成就有多好。甚至个别地方出现领导直接干预,多报或瞒报,篡改统计数据,造成统计信息失真。

4、《统计法》的违法处罚不明确,依法治统力度不够

        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的地方,劳动者素质也相对较差。目前新《统计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不够具体,对迟报、瞒报、拒报等统计违法行为的处罚没有明确的限额,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又由于诸多因素的干扰,案件查办难落实,影响了统计法律法规的严肃性。这样,难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 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统计管理体制影响了基层统计工作的独立性

在现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下,统计业务领导与行政管理分离,地方统计机构直接受同级政府的领导,人事、财务等事项也由其管辖,这就给县、乡两级政府以“人、财、物”权影响统计人员“事权”留下了操作空间。因而这种体制对抵抗行政干预的能力较差,在逐级综合汇总统计数据过程中,统计信息的真实性容易受到地方利益的某些不利影响。如一些地方领导一方面为得先进、争荣誉、个人升迁等,需要政绩作铺垫的时候,就虚报主要经济指标,如gdp、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外贸出口额、招商引资、财政收入以及城乡居民收入等;另一方面为了争取政策的扶持而假报有关经济指标。如虚报贫困户、贫困人口、粮食生产面积及良种面积等,瞒报地方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一些地方领导为了完成名目繁多的责任状,更是把上级部门下达的指导性计划当成指令性计划指标来完成,造成这些指标的统计结果是计划部门将任务层层分解,乡、村统计又按计划数层层上报。统计工作的实践也已经证明,现行的统计管理体制是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根源所在。

        (二)部门协调不力加重了基层统计工作的负担

长期以来,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之间关系一直没有理顺,联系不密切,缺少强有力的协调:一是政府综合统计系统缺乏与政府部门统计系统的横向联系。当上级综合统计部门需要统计资料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向下级综合统计部门布置,而不管同级政府部门统计是否已取得此项统计资料;二是不同政府部门统计机构之间在职能上交叉、重叠,如主要农产品产量、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人口等指标均有多个政府部门统计机构在同时统计;三是部门统计自成体系的内向运行,阻隔了与综合统计部门的有效配合,部门统计的统计指标、计算口径、指标代码等都由部门自主决定,缺乏与综合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协调,多头向下、重复调查、报表多乱、数出多门的现象较为严重,不仅加重了基层统计负担,而且影响了基层统计数据质量。

        (三)系统内部关系不顺降低了统计工作整体效益

从2004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对所属城市、农村、企业三支调查队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将三支调查队的机构和人员整合在一起,成立国家统计局各级调查队。由于对改革方案缺乏通盘考虑,宣传力度不够而且操之过急,目前已暴露出一些明显问题:一是局队相互完全独立,协调机制不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可操作性差,已造成了新的各自为政的局面,对统计部门的地位有一定影响;二是调查队内设机构设置不合理,与地方统计局机构重叠,职责不清,进一步割裂了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权威性;三是部分县(市、区)局队分设,进一步加大了基层统计工作成本,降低了统计工作整体效益。

三、以科学发展观统筹统计基层基础建设

        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规范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想走出当前面临的困境,从根本上扭转统计工作“弱在县级、冷在乡镇、空在村居”的局面,必须把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转化为谋划统计事业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统计事业发展的有力措施,转化为领导统计事业发展的实际能力,理顺关系,扎实推进,使统计基层基础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一)加快统计管理体制改革,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改革现行统计管理体制,是统计工作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更好地为党政领导和社会公众服务、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的客观需要。目前实行的“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体制,事实上就是“统而不管,分而无责”。基层统计不能从源头上确保统计数据的质量,在客观上造成了对“上”不负责。没有时间和精力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进行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客观上也存在对“下”不负责。要改变这种局面,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统计工作实际,实行“业务上全国统一领导,机构、人员、经费省以下垂直管理”的体制,同时调整政府统计系统的内设机构和专业统计分工,理顺与部门统计的关系,是一种比较现实的选择。垂直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统计的抗干扰能力,从过去和现在来看,对统计数据的干扰主要来自地市、县区和乡镇,由省统计局对下垂直管理,操作上更可行,易被各级政府接受。同时也可使基层统计人员切实履行好统计管理和监督职能,形成对政府负责、对公众负责的强势统计。

 (二)加强统计制度方法改革,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卸下沉重的包袱

目前基层统计报表数量越来越多,指标不断增加,报告期也越来越短,基本上是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基层负担越来越重。实际上有些报表和指标基本没用或已经过时。因此,必须把改革统计指标体系、减少基层报表工作量提到重要日程。一是精简报表。重点是剔除那些已经过时或不经常用的报表和指标,对有些变动不大,或不常用的报表、指标,扩大报告期,不要每月或每季都统计。二是实施基层统计“一套表”制度。对现行的各项统计调查项目进行清理整合,消除重复矛盾的内容,实行基层统计“一套表”制度,不管是统计部门还是行业主管部门,统一向下布置,做到“下去一把抓,上来再分家”。三是扩大抽样调查领域,可以使用抽样调查方法取得数据的项目,尽可能进行抽样调查。要强化抽样调查的培训、设计和操作能力,使抽样调查在社会更大范围派上用场、树立信誉、发挥作用。

        (三)完善统计规章制度建设,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基层统计既担负着统计调查的使命,也担负着统计服务的使命,更担负着统计监督的使命。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是基层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内容,各级统计部门和基层统计机构应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有关业务管理、纪律管理、学习管理、财务管理等一系列便于操作落实的规章制度及统计工作规范化流程,强化依法行使统计的监督权,并做到严格执行,落实到位,坚持用规章制度约束和规范行为,使统计业务工作高效、流畅地向前推进,彻底改变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计划,就统计而统计,就数字而数字的工作格局,使统计工作更好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运行情况,科学开展统计调查,积极开展优质服务,依法行使监督职权。

        (四)夯实统计法制建设基础,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树立坚强的后盾

实践证明,要抓好基层统计工作,法制是最有力、最有效的手段。各级统计部门要坚持一手抓统计基础工作,一手抓统计法制建设,充分依靠法制手段规范统计行为,维护统计秩序,改善统计工作环境。一方面,要加大统计普法宣传的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开展多种形式的统计法律法规宣传,不断增强基层领导干部、统计人员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统计法律意识。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让各级领导干部和社会公众进一步提高对弄虚作假行为的严重危害性的认识,让县级统计人员明确自己的合法权利和法定职责。另一方面,要严厉打击各类统计违法行为。对虚报、瞒报、迟报、拒报及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等统计违法行为,一定要严肃查处。对于基层代填代报统计报表的问题要进行重点执法检查。并且要把机构人员是否到位,统计台帐是否建立,登记是否及时,资料是否可靠,工作程序是否规范等基础性工作,列为统计执法检查的重要内容。

        (五)深化统计基础规范建设,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构筑坚实的根基。

规范化建设是从微观上、从技术层面做好基层统计工作的必要手段。在改革完毕、体制顺畅的情况下,规范化建设不能松懈。在尚不能对统计管理体制进行彻底变革的情况下,规范化建设更是举足轻重。一要加强统计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各级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基层统计工作的现代化和信息自动化水平。当前,要重点解决县乡之间的联网问题,做到县、乡两级统计机构网上互联,实现统计资料的网上传输,逐步实现统计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应用和管理的现代化。二要加强统计资料的档案化建设。基层统计机构应当统一管理统计资料,建立、健全统计资料的审核、报送、保密和档案管理等制度。统计工作中形成的统计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基层统计表、统计调查分析以及其他有保存价值的统计资料,都要及时整理归档,妥善保管。三要加强统计机构的网络化建设。要切实采取各种措施,督促各乡镇建立健全统计站,配备专职统计人员,切实把乡镇一级的统计工作开展起来。在此基础上,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大胆创新,最大限度地保证统计队伍的稳定性、统计工作的连续性、统计资料的完整性、统计信息的时效性和统计标准的一致性。

        (六)强化统计队伍素质提升,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搭建人才的平台

加强统计队伍建设,事关统计事业的长远发展,建设一支“思想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湛、清正廉洁”的统计队伍是做好基层统计工作的前提。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统计人才的培养,下大力气造就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结构优的复合型统计人才。一是“筑巢引凤”,引进优秀基层统计人员。以感情凝聚人,以待遇留住人,以事业召唤人,确保优秀统计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活,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统计干部队伍的潜力;二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县乡统计人员身处统计工作最基层,既是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者,又是统计业务的具体操作者,要求具备全面的素质。各级统计部门要把统计、经济、法律、计算机等知识的培训列入统计工作的重要体系,通过开会、办班、讲座、函授等多种形式,组织统计人员学习,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三是建立合理的人才交流机制。一方面把有培养前途的人员输送出去锤炼锻造,使得统计人才能走出去拥有更多更广阔的空间,拓展视野、丰富经历、积累沉淀,通过挂职锻炼和基层体验,提升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实行系统内部的轮岗交流,让干部到多个岗位接受锻炼和挑战,多方培养,全面成长。通过有步骤地轮岗交流,力争培养出一批熟悉几个专业以上的统计业务骨干。

粮食统计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一、2009年工作总结

(一)学习实践活动持续深入

按照县委的总体部署,在局机关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全局党员、干部职工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下,经过5个多月的时间,较好完成了学习调研、分析检查和整改落实3个阶段的各项任务。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局成立了以局党组书记、局长朱学范同志为组长的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县统计局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明确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方法步骤;召开了动员大会,进行了全面部署安排。为了突出学习实践活动的实践特色,结合县情和统计工作实际,提炼形成了“提升统计能力、服务科学发展”的实践载体。

2、深化学习,提高认识。认真组织党员干部学习规定的篇目,学习中央、省市县委的一系列会议精神和中央、省市县委领导的讲话精神。通过为每位党员定购学习教材,在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网站”、“宣传栏”刊登各类学习材料等,丰富学习载体。在个人自学的基础上,采取党组带头学、中心组引领学、支部集中学、个人交流互学,以及请党校、县纪委专家作报告、局党组书记上党课、中心组成员大会交流等多种形式,确保学习取得实效。活动中,共组织召开党组中心组学习会5次,全局辅导报告会3次,党支部学习讨论17次,党组成员撰写学习体会8篇。

3、分析检查,理清思路。在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召开了专题民主生活会,撰写了分析检查报告。报告多次印发给局机关各科室、队,反复征求意见,几易其稿,不断修改完善,确保分析检查报告质量。在征求意见中,共收到上级统计部门、县级有关部门、镇(区)统计机构征求意见反馈表32张,向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部门统计负责人、统计辅助调查员、统计调查对象代表和局干部职工、退休老干部征求意见建议52人次,局领导谈心谈话共12人次,共收到意见和建议36条。

4、扎实整改,搞好评议。以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对整改项目进行了全面梳理,明确了整改落实的项目,按照问题的轻重缓急和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提出了整改落实的具体时限要求和具体措施,并对整改落实项目进行了分解细化,明确了负责的局领导和责任部门。同时,根据县委要求,我局设计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群众满意度测评表》,印发给相关部门、局全体党员、退休干部、群众代表及基层单位等对局学习实践活动进行了满意度测评,对活动表示满意的占98.7%,比较满意的占1.3%。

(二)国情国力调查稳步推进

2009年是重大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之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进入入户登记、数据处理和资料开发的关键阶段。我局紧紧围绕经济普查打好攻坚战,统计局作为经济普查工作的牵头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了国家、省、市各级机关对经济普查工作的要求,精心组织,积极推进经济普查工作进程。认真做好入户登记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加大《统计法》、《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等统计法规的宣传力度,发放《关于如实提供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告知书》6000余份,营造经济普查的工作氛围;加强指导,注重质量,严把“四关”,即严把入户登记关、数据初审关、审核评估关、数据处理关,共入户登记法人单位3*7家、个体工商户2800家;做好普查资料汇总和开发应用工作,完成了《*县第二次经济普查汇总数据摘要》(简要本),落实了经济普查技术研讨课题;做好经济普查风采风貌的征集工作,以及先进单位和个人的评选,实施阶段的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在实施经济普查的同时,完成了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的开发应用、整理归档等扫尾工作;开展了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工作;按照上级部署,做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前期准备工作。

(三)统计基础工作成效明显

1、认真做好各项年定报工作。严格执行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先后召开农调、工业、劳动工资、贸易餐饮业、固定资产投资等10多个专业年报培训会议,做到贯彻及时,要求明确。为提高培训效果,各专业精心准备,认真编写年报指标解释和操作方法。针对统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着力加强组织协调,以确保年定报渠道畅通,确保统计人员工作到位,确保各项年定报的质量和时效。

2、建立和完善了数据质量评估制度。年初,局机关成立数据质量评估领导小组,确保各专业之间建立正常的数据评估机制,对镇(区)上报的统计数据进行评估和审核把关,对各专业经济总量前几名企业继续实施重点监测、重点联系制度。同时,积极督促基层企业建立健全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健全基层单位统计核算制度,做到数出有据。

3、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知识培训。加大了对镇(区)统计人员统计制度、程序处理、网上直报、数据评估等方面的培训力度;针对重点耗能企业、大中型企业网上直报、工价、景气、房地产等一批新上网专业的网上直报工作和制度培训;举办了服务业统计人员业务知识培训;组织了全县700余家规上企业的统计人员有关能源、投资、劳动工资、科技等方面新业务知识的培训,参训人数达1500余人次。

4、有效推进统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统计内网建设,改版更新了统计内网,及时加载统计信息,及时更新单位名录库。认真做好经普内网、*门户网站经普专栏的维护并及时加载有关信息。继续加强局机关办公自动化建设,配套出台了*统计信息网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数据库备份系统,提高应急能力。建立“短消息催报平台”(农民信箱),将各专业基层统计人员联系方式录入平台数据库,给报表催报、会议通知等统计日常工作带来极大方便。同时,完成了县、镇两级统计视频会议系统的建设,减轻基层会议压力,节省了时间和行政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统计方法制度不断创新

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统计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统计领域越来越广泛,统计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我局针对统计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矛盾,认真制订工作计划,分解细化各专业的岗位职责,把县政府下达的重要工作具体落实到各专业人员身上,统计方法制度不断创新。

一是认真组织实施工业成本费用调查,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网上直报。二是实施能源统计制度,规范能耗核算和数据评估办法,提高能耗数据质量,加强能源统计专题分析工作,主动参与能耗考核和减排考核。三是建立和完善了服务业全面统计制度,扎实推进服务业统计工作,改进并认真组织实施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统计,完善12个服务业行业抽样调查制度。做好民生统计工作,开展粮食监测统计,完善居民个人收入统计监测体系。四是组织和开展了民生民意调查,开展了食品安全感调查、出行情况调查、时间利用价值调查,开展了*市软环境建设调查,民主法制建设情况调查、廉政建设调查、*市评议各县区政府电话调查、“万人评组工”调查、人民群众对各镇(区)及各县级单位的满意度调查。五是组织开展了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基本情况一次性调查、全省5‰人口变动、劳动力、“平安浙江”调查,还完成了上级布置的企业景气调查、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十一五”中期监测等10多项常年或临时性抽样调查任务。六是深入研究重点专业内在的数据关联,狠抓总量和要素统计,着力提高GDP数据与专业统计数据的匹配性。围绕国民经济核算需要,改进和完善专业统计工作,强化农业、工业、投资、贸易等专业与各类物价指数的统计调查工作,及时准确完成20*年年报和2009年各项定期报表。七是加强社会科技统计工作,研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统计工作的若干意见》,建立了基层科技联络员制度和科技季度会审会议制度。八是加强镇(区)GDP核算工作,按培育“新市镇”的要求测算了20*年度和2009年各季镇(区)GDP。

(五)统计工作环境明显改善

1、县领导高度重视统计工作。县委张仁贵书记和沈晓红县长多次听取县统计局关于全县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的汇报,要求全县各级统计机构依法统计,如实统计,认真做好各项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工作,使各项统计数据真实反映*经济发展现状。王根良副县长、孙雄伟副县长也多次到县统计局调研,对当前统计工作面临的困难和统计体制改革的进展表示关切,要求县统计部门要紧跟当前热点,切实加强能源统计,做好节能减排各项工作,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服务。

2、有关部门支持配合统计工作。为做好单位名录库的更新工作,提高统计单位的登记率,县统计局和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心联合发文《关于协助做好统计单位登记工作的通知》,年内共办理统计单位登记事项656件,其中,统计单位登记512件,变更登记144件,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5.2%、31.3%和7.5%。县发改、经贸、外经、农林、环保等部门也对统计工作主动协调,密切配合。这些对于更好地履行统计职能,解决统计工作在前进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困难,推动统计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依法统计的氛围进一步形成。一方面,我局积极开展统计法制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全国科普日暨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法律宣传月”、“12.4”法制宣传日、《统计法》颁布周年纪念等活动,多次开展广场统计法制宣传活动。将统计“五五”普法资料、《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新《统计法》等宣传材料发放给社会公众,共发放宣传材料2500余份,在主要路口悬挂宣传横幅100余条,解答统计法知识咨询150余人次,发出移动短信5000余条,利用简报、信息、网络传媒等向社会进行宣传,营造了良好的依法统计氛围。5月8日,县统计局召开“五五”统计普法师资骨干培训会议,邀请市统计局法规处朱晓春处长作统计法知识专题辅导,96人参加了培训。同时,将新《统计法》的学习纳入了县人大常委会会议议程。另一方面,认真开展统计稽查工作。年内共对40家统计单位进行了统计稽查,通过对所查的单位统计基础工作、台帐、数据质量等方面认真检查,共发出稽查结论书15家、责任整改5家、当场警告17家,警告并罚款3家。在执法过程中,做到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执法与服务相结合。在日常工作中,相关专业特别关注受处罚单位,加强对受处罚单位统计数据质量控制。通过统计法制宣传和统计执法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全社会依法统计的自觉性,为全县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六)统计服务功能逐步优化

1、强化超前意识,优化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在全面完成各项统计调查和报表任务的同时,根据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需要,每月4日与17日将工业生产、经济效益主要指标完成情况,以《统计快报》的形式送县主要领导,突出了工业数据的“快”。将县内工业前40强重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分送县委书记、县长和分管统计、工业的县长,满足领导对工业经济信息的需求,成为领导的工作手册。坚持为每季度一次的经济形势分析会提供分析报告,对我县各项经济指标任务完成情况,提出一些对策建议。同时,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做好统计调研、分析工作,为领导决策服务,其中多篇材料受到县委张书记的重视和批示。7月份,张书记在经营者对三季度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持谨慎乐观态度的材料上,“按保增长、优服务的要求,对目前企业存在的几个共性问题进行研究,分类指导”。8月份,张书记在服务业统计调查工作情况汇报上指示,要求“要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协调,落实保障,强化考核,提高服务业统计工作水平”。9月份,在部门统计工作调研材料上张书记批示,“能否在对我县统计工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强统计工作的意见”。

2、强化中心意识,优化为党政中心工作服务。我局把统计调研、分析信息工作摆上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列入局机关工作人员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督促全局干部增强服务意识,做好统计调研、分析信息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对每月经济总量前20家企业环比数据波动的情况及时作出调查和说明。对前10大行业发展速度的波动作出调查和说明。并对一般企业、生产出现剧烈波动的,都及时向有关部门发出预警信息。今年以来,共完成统计调研文章8篇,撰写统计分析22篇,统计信息49篇。配合庆祝建国六十周年,编印了《数说*》(*—20*)、配合年初“两代会”,编印了《数字看*—解读20*》,受到了有关部门单位和领导的广泛肯定。还积极参与制定县委考核办2009年各镇(区)经济工作考核办法,制定了具体的考核细则,同时为各类考核提供了相关指标数据。

3、强化社会意识,优化为基层及社会公众服务。注重利用新闻媒介扩大宣传,及时将经济社会信息通过新闻媒介向社会宣传,扩大了统计的社会影响,提高了统计部门的知名度。做好对外统计服务接待和统计咨询服务工作,做到不厌其烦,及时提供,全年共对外出具各类数据证明10多份。与外经局、工商局等其他相关部门一起,完成了对全县所有外资企业进行年检。完成了年度从业资格认定工作,通过培训辅导和考试,共有名统计从业人员新取得了统计从业资格证书。做好报考专业技术职称考试人员的服务工作。年内编印出版了《*统计年鉴2009》,满足社会各界的需求。

(七)统计队伍建设得到强化

1、加强统计队伍的思想建设。注重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政治素养。深入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组织全局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开展了统计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弘扬“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甘于寂寞、乐于奉献”的统计精神。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学习新修订的《统计法》、《统计违法行为处分规定》等有关统计法律法规,牢固树立依法统计的思想理念,努力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统计的自觉性。

2、加强统计队伍的能力建设。开展了统计分析信息写作业务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开发利用统计资料的能力。加强了计算机应用和网络应用技术培训,适应统计工作现代化的需要。加快了统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步伐,年内通过公开招聘,接收2名大学生进入统计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