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就业观

大学生就业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就业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就业观

大学生就业观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 科学就业观 研究思考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就业市场造成冲击持续至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加严重。

为了更好地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客观地了解当前大学生对自身的就业观念、就业前景、就业期望和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等方面的看法,2009年3月,我们采用抽样问卷方式,对我校21个学院4个年级的本科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的学生数约占全校学生总数的10%,共发放问卷2020份,收回1946份,回收率为96.34%。被调查的男、女生比例分别为53%、47%;一至四年级学生比例分别为24%、25%、26%、25%;理工类、文科类、艺术类和体育类学生比例分别是47%、41%、8%、4%。

一、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 大学生的成才意识强烈,但就业压力不小。

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学习有明确的目标。87.6%的大学生最想在大学四年里得到“过硬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多一种人生的历练”。69.8%的大学生认为在大学里最大的收益是价值观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大学生在学业上的动力主要源自“谋求个人美好发展前景”,“为了毕业后得到一份满意的职业”,“报答父母和家庭的养育之恩”,以及“报效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压力方面,大学生的排列次序是“学业”、“就业”、“自身素质的提升”、“经济负担”。上大学后,遭受到的最大挫折依次是“学习成绩不理想”、“解决不好人际关系”。为了充实自我及将来毕业找到更好的工作,48%的大学生加入了“考证”大军。可见就业的压力对大学生的成长影响很大。

2 考研成为就业很好的出路。

以前的大学教育是精英教育,用人单位来学校“抢人”,大学毕业生根本不愁没“饭碗”,考研更多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学历。而现在大学教育走进了大众化时期,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随之变化。由于就业难,提前选择考研作为就业出路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关于“考研”的调查,除了43%的大学生“没有考虑”外,13.8%的大学生“正在准备”,5.5%的大学生表示“非读不可”,37.7%的大学生表示“顺其自然”。在回答“你若考研,其最主要原因是什么”时,除了22.6%的大学生选择“就业困难”,6.6%的大学生选择“不想入职”,2%的大学生选择“随大流”外,12.1%的大学生选择是出于“学术兴趣”,33.7%的大学生选择是为了“提高学历”,20%的大学生选择是为了“提升素质”。

3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趋于理性。

过去为了追求高工资、追求个人享受,大学生都愿意到外企去,到发达地方去,到大城市去。虽然国家采取宏观调控,以优惠政策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农村、基层、中小企业和社区建功立业,但多数大学生在就业时仍选择去外企、发达地区、大城市等待遇优厚的地方和单位工作,有的大学生宁愿在大城市待业,也不愿意到更需要人才的边远地区就业。然而,由于近年来就业竞争加剧、毕业生工作待遇逐步走低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断加强,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趋于理性化。调查显示。54%的大学生对离开中心城市前往中小城市或基层工作表示愿意或无所谓。

4 大学生对职业和择业有正确的认识。

关于职业,76.3%的大学生认同“职业没有好坏、贵贱、高低之分,只有社会分工不同”,“有能力的人在平凡的工作中也能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长期受聘是就业,短期签约和自主创业也是就业”的观念。关于择业,59.2%的大学生选择自己将来的职业时,在“专业对口、有发展前景、发挥个人特长、待遇好、单位名气大、符合个人喜好、地理位置好”等因素中最看重“有发展前景”和“发挥个人特长”两个因素。

5 大学生对就业前景、就业市场越来越关注,

调查表明,近80%的大学生对就业前景有清醒客观的认识。“对于你个人来讲,目前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73%的大学生回答“就业前景”。“对于社会来讲,目前你最关注的是什么?”72%的大学生回答是“就业市场”。

统计显示,随着年级的增长,对“自己就业的前景”表示“非常乐观”和“谨慎乐观”的大学生人数明显下降,而表示“不容乐观”、“比较悲观”和“非常悲观’’的人数明显上升。大学生对就业前景的高度关注和悲观情绪的上升,从一个角度说明大学生对我们的教学教育质量缺乏信心。目前最紧要的是确立和提升就业指导课程的地位和质量,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你觉得就业最重要的是什么?”的回答中。大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选择“社会关系”的人数从18.5%上升至32,2%。同样,认为“成绩好、能力强都不如有个‘好关系’”的人数从一年级的8.9%上升到四年级的16.7%。而认为“实际能力最重要的”只占0.9%。这说明大学生随着对就业市场的认识加深,产生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价值差异。特别是市场中少数靠“社会关系”的不公平竞争现象严重扰乱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甚至致使一些大学生认为有关系就有了一切,导致情绪由乐观向悲观转变,对于这方面我们要特别注意引导。

6 大学生创业意识较强。

高明生等在2007年对黑龙江11所高校调查时发现: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认同率只有17.09%。本调查显示,在就业方面,48.8%的大学生认为在大学生中应该普遍倡导自我创业,6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具备创业的潜能”或“可以尝试创业”。这个比例是比较高的,说明南方沿海地区经济环境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影响明显,一半左右的大学生有创业意识的萌芽。因此,政府部门应该为创业者营造更好的创业环境,高校要抓住时机培养更多的创业者。

7 就业指导课对大学生就业很有帮助。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认识到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对他们的重要性。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众多的竞争对手,要想成功就业,大学生需要科学的指导。调查中,67%的大学生认为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有必要”。当前高校按照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安排一年级学生侧重职业生涯认识和规划。二年级侧重基本能力的培养。三年级侧重职业定向的指导,四年级侧重择业指导的就业服务,四个阶段相互贯通,形成了较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

二、树立科学就业观的研究思考

首都师范大学陈宁等学者提出[2=:科学就业观是大学生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形成的正确认识和对待就业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一种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在全面有效评估影响就业各种因素的基础上,经过理性思考,形成的科学指导学生就业策略和行为选择的思想观念。科学就业观是科学发展观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 中的具体体现。

1 规划职业生涯,进行科学就业观的正确引导。

在“你认为周围大多数同学平时最大的兴趣在于?”的回答统计中列第一位的是“玩乐”。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在闲暇时间管理方面的能力相对是较低的。说明大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规划与自我管理方面比较欠缺。一方面面对诱惑,松散的自控能力还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学习目标不明确,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没有找到方向和路径。如何让他们尽快地、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认真、科学地规划自己的人生,成功迈向职业之路,成就自己的理想,进行科学就业观的引导很有必要。因此,高校应以就业为导向。革新教学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教育质量。几年来,我校坚持从一年级开始强化“职业生涯规划”,同时逐步加大对“创业”指导扶助力度,帮助大学生在价值认知、合理规划、学业有成、树立科学就业观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建议参考美国的做法,设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并形成制度,保证就业指导中心从业人员在职业化前提下的专业化、高素质化。

2 加快课程改革,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高校应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断调整专业结构,进一步加强相关学科的建设,更快地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专业人才。通常用人单位的需求与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往往存在一些矛盾和距离,所以,调整部分学科建设并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同时,高校要增设创业课程,举办创业大赛,鼓励和提倡大学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调查中大学生对专业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为74.4%,全校通识(自选)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为80.2%,这说明我们需要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此外,高校应制定一系列的政策鼓励学生积极考研,提高学校的考研录取率。还可以对有关学院组织或个人给予专门奖励。借此推动学风的建设和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 利用网络平台,创新就业指导工作模式。

调查发现,在回答“你平时时事信息的主要来源是什么”时。选择“网络”的大学生占55.2%。选择“电视广播”和“报纸”的大学生占33%。选择“别人谈论”的大学生占6.5%,而选择“课堂”的大学生仅占5.7%。而“课余时间你投入精力最多的是?”的回答统计中列第一位的是“上网”。

数据反映出学生目前接收信息的主渠道是互联网,互联网在学生信息来源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我们必须正视、重视这个现实。如何利用互联网在学生成长中日益重要的作用,让教育模式和学生兴趣爱好相吻合,因势利导,打造就业指导工作新平台,值得我们研究。我们要充分利用和建设好网络宣教平台,如学校网站、电子公告栏、阅报信息栏及宿舍电视和阅览室,让学生能够轻易地获取学校提供的就业服务。

4 塑造健全人格,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张慧等学者研究大学生最关注的20项素质发现。其中人格素质的平均得分最高,其次是思想素质,再次是能力素质。由此可看出,大学生最看重的素质是人格素质,依次是诚信、责任感、吃苦耐劳、勤奋踏实、自信、进取、忠诚等,而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则是最重要的能力素质。这些素质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同。我们在本次调查中也看到。大学生认为在自身人品方面最欠缺的前三位是“责任感”、“精神动力”和“诚信”。同时调查显示,91.9%的大学生乐于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90%的大学生出于兴趣爱好、献身公益、扩大社交圈、增加见识、经验而参加社团活动。

在育人功能上校园文化活动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开展和组织大学生参加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磨砺其品格,锤炼其意志,拓展其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建议高校全面加强科学就业观的宣传教育,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弘扬正气,示范典型,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实施美育,追求崇高;提升大学生的政治信仰、道德情操,努力培养祖国新一代的栋梁。

参考文献:

[1]陈宁,张文双,刘锐.科学就业观视野下的大学生就业工作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09,(01).

[2]高明生,李丽霞.大学生就业观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山西科技,2007,(05).

大学生就业观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观念;转变;对策

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就大学生就业问题做了大量研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其中辉认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是由于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高造成的”[1], 张仁杰认为:“国家教育体制不合理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2],本文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适应社会发展才是造成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客观分析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找出大学生就业观念中不适应社会形势的因素,正确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出路。

一、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的必要性、紧迫性

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待就业人数多,就业岗位少。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因素主要是因为高校扩招[3]和金融危机的影响。高校扩招造就了大批待就业的大学毕业生,金融危机造成了许多工作岗位的缺失,就业形势发生了变化。

(一)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我国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以前所未有的步伐迈入新的发展时期,学校数量快速增长,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在校学生数量猛增,尤其近几年,大学扩招非常迅速,在校生规模庞大,大大超出了经济发展创造的就业岗位,许多人一毕业就找不到工作,造成了毕业即“失业”的现象,还有许多人毕业后几年仍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然而,从目前来看这个群体的规模并没有因许多人找不到工作而停止膨胀,大学生的毕业人数仍旧在快速的增长。与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长相反,大学生的就业率却在连年持续下滑。这种情况已经影响了社会稳定,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2008年后半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至今仍对我国许多行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经济发展速度放慢,特别是外向型经济行业受冲击较大,许多企业员工失业,大学生急需就业与工作岗位不够的矛盾更加凸显。

二、大学生就业观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中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一)大学生就业观中存在的问题

1.还想抱“铁饭碗”

受计划经济体制下就业观念的影响,许多大学生择业时,都想进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想找一个终生可靠的职业,即“铁饭碗”。然而当前社会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社会就业形势也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当前我国人事制度已基本打破了“铁饭碗”和“大锅饭”,实现了竞争上岗;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加快,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传统产业逐渐被新型产业所代替,这就要求就业者的观念必须与时俱进。

2.不愿创业,力求稳定

大学生毕业后都想找一份低风险高收入的工作,不愿创业,主要是因为(1)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外部人际关系少;资金不足,缺乏创业资金;接受创业教育少,缺少创业项目。(2)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许多企业倒闭,风险较高;大学生毕业后既要孝敬父母,又要组建家庭,社会责任重。

3.不能正确定位自己,精英意识浓厚

大学生受精英化高等教育影响,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价值,认为自己是社会的精英,错误地把学历当能力,认为自己已经具备了很强的工作能力,能胜任很多工作,自身定位不切实际,理想与现实脱节。一些学生认为读了大学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体面、稳定的固定工作;选择工作时过于注重条件的选择,不愿到生活条件差的地方去,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愿到小单位、小企业去;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总想一毕业就能当白领、当干部;不愿脚踏实地到基层工作,从底层干起;过分看重地位、名利,不愿奉献只想索取,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

(二)大学生就业观念出现问题的原因

1.家庭教育因素

大学生的父辈们受时代的限制,普遍对子女寄予厚望并对其未来做了理想化的设计,把自己的愿望和理想寄托在子女的身上,把自己为孩子设计的理想化的未来强加给子女;他们对就业形势和子女自身的情况缺乏客观分析,严重影响子女就业的准确定位。

2.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教育对大学生就业有着直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学校的声誉,名校毕业的学生相对容易就业。一般学校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不容易找到工作。二是学校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的理念是否能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三是学校的课程设置是否适应新的变化。四是学校所做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是否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

3.社会舆论导向因素

现在大学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大学生也是社会中普通的一员,他们的自主选择职业的权利不应受到媒体的过分炒作。社会舆论错误的引导使大学毕业生过分关注薪酬待遇和工作条件,过分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过分夸大就业困难,这些都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正确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针对大学生就业观念中的不利因素,学校、家庭、社会应该积极引导,促使大学生就业。

(一)学校、家庭、社会积极引导

学校、家庭、社会要做到几个转变:(1)对大学生的认识要转变,要让大学生认识到,无论什么工作,只要肯辛勤劳动,踏实工作,就能创造价值,实现人生理想。(2)国家应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到西部、下基层,到国家建设需要的地方去。(3)大学生思想意识要积极主动。(4)用人单位要适当放宽专业限制。(5)教育要加强通识教育培养,把学生培养成“通”“专”并进的人才。

(二)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发展自己

大学生要正确定位自己,客观评价自身价值,认真分析就业形势,准确评估工作性质;要眼光放长,降低起点,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要排除外在干扰,抵制外在诱惑,做到不盲从,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不要生搬硬套别人的路子。

(三)勇于创业,变被动就业为自主创业

国家相继出台了许多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我们的教育要建立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机制,要加强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大学生要积极主动,注重发展自己的自主创业能力,积极参与创业活动,获得创业经验,以便抓住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参考文献:

[1] 张喜顺,只海平.把创业引入高职教育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6,1:92-93.

大学生就业观范文第3篇

Abstract: To understand the concepts of employment of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educations,this paper investigates 755 college students in some universities in Jiangxi province and analyses the datas using SPSS statistical software and finds that sutdents with different educations hav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values and employment outlooks.

关键词: 大学生;学历;就业观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education;employment outlook

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1-0229-02

0引言

就业观是人们对与就业有关问题的基本看法和基本观点。对于一个高智商的大学生群体来说,其在大学校园学习的过程中和社会因素对其的影响,使这个群体中的每个成员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就业观,将使他们对就业环境、职业与待遇的选择和取舍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为了了解大学生的就业观,以便对他们进行就业指导时能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教育工作,而自拟调查表,调查和分析了大学生的就业观,现将调查与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调查样本与内容

在江西省南昌地区高校中调查了1所二本高校,1所三本高校,1所高等专科学校,1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调查对象为在校全日制大学生812名,调查内容包括学历层次、学生性别和学习专业,将专业分为理科、文科和工科三大类;自拟问卷调查表,将就业观拟定为30个不同调查项目。本文仅分析不同学历大学生的就业观。

2调查与分析方法

将要调查的项目自拟成问卷调查表,培训调查人员,由调查人员将问卷调查表现场发给每个被调查对象,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并当时收回调查表。将调查资料输入计算机建立SPS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数据文档,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类并进行χ2检验[1],分析大学生的就业观在不同学历之间的差异在统计学有无显著性意义。

3调查与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812份,收回812份,回收率为100.0%,其中有效问卷755份,有效率为92.98%;二本学生283名,三本学生188名,专科生284名;男生313名,女生442名;理科219名,工科270名,文科266名。

4讨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高校大规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日趋严峻。但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特别是近年来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更大影响。大学生就业难除了与国家提供的就业岗位的总数,大学生就业的供求关系,大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是否能适应社会需求等有关外,同时还与大学生择业观念和就业观的正确与否有着密切关系。从表1与表2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少数大学生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不理想有95人(占12.58),或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有发展前途抱着迷茫(不知道)的态度有55人(占7.28),这140名大学生都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影响自己就业的主要因素(见表2),在高等专科学校中的学生表现为更突出。但绝大多数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认为尚可或是理想的,影响自己就业的因素主要与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有关。

不同学历大学生个人就业观显示出有显著差异(见表4)。大学生的就业观不仅是他们在职业选择上表现出来的种种心态, 而且是他们自我价值取向在职业选择领域内的某种表现形式。多数学生择业看重工作环境和条件,其中专科生所占比例最大,择业时看重经济收入和待遇者,主要是二本大学生,从中显示出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的就业观的差异,其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极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不同层次的大学生都想发挥个人才华和能力,应使自身价值得到社会认可,发挥个性,追求真理,尽力挖掘自己的潜力,施展自己的本领,而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自我实现型。把表3与表4联系起来分析,755个学生中有218个学生择业看重经济收入和待遇,不足三分之一的学生这种自我实现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是金钱,工作薪水带来的物质享受,把自我价值取向建立在经济的基础上。个人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它在形成的过程中,社会、家庭、学校等群体对个人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由此可见,学校还应加强对大学生个人价值观的教育,正确引导,在大学生中应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和就业观。

在调查中发现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就业时拟采取的就业方式绝大多数是表示要靠自己,被调查的755名大学生中有639名抱有这种态度,表明当代大学生有着一种自食其力的心态,这是良好的一面。但认为靠父母帮助就业的65名大学生中,高等专科学校的大学生有29名(占44.6%),也许是高等专科学校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学历低,在校学习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不够,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依靠家长帮助自己就业有关。

从表6、表7、表8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就业存在偏面性,多数大学生希望在沿海城市或省会城市就业[2],进事业单位,从事管理或专业性工作。这些大学生都存在就业理想化的心态, 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强烈,对社会、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存在着许多美好的向往,有着比较强烈的就业动机[3]。但因为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社会, 客观地评价自己,把就业简单化、理想化,对自己就业的定位往往偏高,认为只要找到“公家”的铁饭碗才算是就业,自己面子好看,名誉和地位双丰收;大学毕业后在私营企业、非国有公司、自己创业等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能实现个人价值等错误观念,而影响了部分学生就业。

总之,大学生的就业观的主流是好的,多数大学生都把自己个人价值取向定位在应能发挥个人才华和能力上,自身价值应得到社会认可,但在就业观上存在偏面性、理想化。大学生是否有正确的就业观,将会涉及整个社会利益的重大问题,他们对职业的选择, 直接关系到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乃至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应加强指导和教育,是当今高校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参考文献:

[1]余建英,何旭宏编著.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141-172.

大学生就业观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就业观 就业形势 就业压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4-0210-02

总书记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那么,是不是我国人才过剩了呢?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一方面企业“招工难”,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各方面数据反应,我国的人才队伍还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亟需大量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大学生不能就业既有专业设置陈旧,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也有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等因素。因此,转变就业观念,准确进行市场定位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

一、大学生就业观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就业观是指大学生对于某一职业的一种观念、态度、认知及心态。就业观是具体化的人生观,是人生观在就业问题上的具体体现,是每个有劳动能力的大学生对人生的基本态度问题,不同的人生观表现出不同的就业观。当前,大学生就业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观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我国的劳动就业制度也实现了向市场化配置方式转变。传统的统分统配就业制度已被取消,用人单位和个人实行双向自主选择。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机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大学生就业观也作了相应的调整,他们不再认为是天之骄子,能主动融入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积极调整市场定位,对行业、性质、工资、地点等不再挑剔,许多大学生坚持先就业后择业,他们对就业始终抱着积极的心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受地域、学校、所学专业等因素的影响并不显著。从目前来看大学生们选就职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两大类,物质因素首当其冲,如经济收入、物质待遇、工资福利、报酬、工作环境,甚至离家的远近等;第二类因素为个人职业发展因素,如个人兴趣、专长的发挥、自我价值的实现、工作发展前景、单位前景、晋升机会、发展机会、社会地位等。这两类因素既展现了就业者的共同心理,也体现大学生的个性特征,随机灵活,对职业的理解没有高低贵贱,对社会有用即可,这与目前我国对人才的价值取向基本一致,反应了大学生就业观积极健康向上的方面。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

面对社会发展变迁,少数大学生就业观陈旧落后,给就业增加了难度。

1.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对于职业的期望值十分的高,但是这样的思想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反差,究其原因还是由于社会上的就业形式十分的激烈。另一方面的原因还是由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大多都集中在一些中西部地区。所以面对这样的就业形势,如果大学生不面对现实,那么就必将造成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如果当代大学生不面对现实,在就业的过程中对其物质待遇与其工作环境提出了不切合实际的要求,那么这无异于把自己的工作选择空间变小了,势必造成理想与现实的错位,影响其顺利就业。

2.主要是由于大学生的就业的目标过于的集中,从而给社会的人力资源的结构造成矛盾,在一定的程度也使得我国的人力资源的结构十分的不合理。人才的分布也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特别是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以及一些中小城市,其经济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所以那儿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然而大多数的大学生就只是去一些经济相对来说比较发达的地区。这样以来就会对我国的人力资源的分布产生相当的影响,不利于我国的综合国力的提升。所以这也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面对的主要的问题。

3.在大多数的大学生中,他们的功利心十分的突出,同时社会价值观念也十分的淡化,这些大学生的思想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行动。让大学生的行为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所以这也很能难让大学生们去真正的履行对国家以及对社会的相应的责任。一部分的大学生十分的重视经济方面的利益,同时也重视自我的职业发展,然而对社会的价值方面也存在着轻视的态度,这对经济的全面发展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这实际上也是大学生的就业观,人生观以及其价值观的整体的体现。总的来说他们的观点都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对于教师在今后教育过程中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原因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二)高校原因

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在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高校每年的招生数和毕业生数开始呈现大幅度上升。在这个世纪的前十年里,每年的招生数增长了近三倍,如果和扩招前1998年招生数108万人相比,招生数增加了6倍。另一方面对人才的需求量增长却极为有限,经济增长的速度仍远远慢于劳动力的增长,从而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三)大学生自身原因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在的大学生都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对于将来的职业的期望值过高,他们就业首选地一般都是大城市,而选就到西部地区就业的大学生少之又少,大部分的大学生都希望在大型的企事业单位就业或者考取公务员,深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怕若,怕受累。更加严重的是,现代的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差,进行自主创业的观念也十分的淡薄,缺少社会实践的能力和工作的经验,这样就相对来说减少了进入企业的机会。也减少了企业招聘大学生的计划。很多学校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忽视了他们的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有知识储备而不会灵活运用已成为大学生的普遍现象。虽然有些学校开办社会实践课,试图让学生所学到的课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但是安排的时间太少,或是去实践的单位很少提供好的实习机会,实践效果并没有达到,导致了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只能纸上谈兵。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观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注重发挥社会的作用

要想解决好大学生就业观的问题,作为政府职能部门。首先要制定出相应的政策以及法规,这也才能对就业市场进行完善。对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应该纳入到制度的监管范围内。同时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的就业政策以及相应的法规。其次就是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其宏观调的职能,将人才向贫困的地区进行引导,从而实现人才的合理的流动,让人才资源得到全理的分配。同时政府部门应该将毕业生纳入到政府部门的所设定的保险体系中,让毕业生也有一定的生活保障,这样才能让他们更有机会去加入到社会的实践工作中。同时也能充分的体现国家对于人才的重视与尊重,同时政府针对毕业生未能就业的实际情况,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从而提高毕业的就业的竞争力。

(二)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对于高等教育学校来说,应该根据市场的需要,而不是追求专业的全面。所以在开设专业时应该多从市场上及时有效的得到信息,然后正进行合理的专业调整。从而达到与招生与毕业生的就业的提升相吻合的目的,高校的具体的招生过程中应该对社会的热门专业进行扩招,而对于需求量十分小的专业进行适当的少招收,还应提高毕业生的质量。同时作为高校有责任有义务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对大学生的就业工作进行充分的引导,还应该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而不仅仅是针对大学毕业生来说的,要让大学生们进入大学就充分的做好就业的规划,从而使自己的目标得以实现。然后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这样的就业指导队伍对于大学生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学校要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多的到社会实践中去体验社会的真理,让他们知道如何将书本知识充分的应有到现实生活中去,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高校毕业生的质量。

(三)大学生就业观的自我调适

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首先就是要转变以前的错误的就业的观念,同时要树立适合于新时代的就业的观念。同时要做到从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树立一种大众化的就业观念。对于我国来说,大多数的地区都是需要人才的。特别是一些老边地区,那儿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所以大学生一定要转变自身体的就业观念,将自己的才能充分的发挥到一些老边地区去,那儿有更多的发挥自己才能的地方,到基层去为国家做贡献,到基层去锻炼自己,同时大学生也要竖立起先就业,再择业,再创业的就业理念,从现实的情况出发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的道路。其次大学生要努力的提高自身体的素质,充分的掌握就业的主动权,面对现在的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更应该努力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的素质,以及自身的能力。这样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才能在今天后的就业的过程中找到相应的主动权,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再次就是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 要求大学生要充分的依靠自身的实力,以及自身的能力来解决其就业的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毕业生们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一定要正确认识自我和分析就业形势,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并清晰定位。要树立正确的就职观念,不挑三拣四。积极争取适合自己的就业之路。在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不同层次、不同待遇的单位发挥才智和作用。并以合格的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素养、健康的身心素质、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及以较强的工作能力素质,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体来说,大学生的就业虽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但是总体的就业方向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通过对大学生的就业观的现状进行分析,从中找出这些现状的原因,提出了注重发挥社会的作用,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大学生就业观的自我调适等等方面来解决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潘莉莉.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邓海荣.从就业现状谈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大学生就业观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就业指导;市场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0-0112-02

一、问题的提出

“就业观是指人们对于各种不同职业的意向、评价以及对就业所持有的态度,是人们的择业倾向和就业行为在思想中的反映。”[1]每一位大学生都有自己的就业观,“大学生就业观具有社会性,因为它受家庭、高校、社会政治、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等的制约,同时又具有个性,因为它在大学生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下不尽相同。”[2]大学生就业观客观反映出他的就业期望和职业道德。这对树立学生正确的就业观,缓解当前就业形式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树立正确就业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研究我国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观情况。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调查问卷法

以佳木斯大学2014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调查问卷,从知、情、意三个维度对大学生就业观现状进行调查,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随机抽样的办法,共发放问卷1 000份,有效回收率为98%,问卷效度和信度检验结果符合调查要求。

(3)专家访谈法

访谈佳木斯大学就业指导教师5名,访谈用人单位招聘负责人5名,请专家对问卷进行检验,对研究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与建议。

(4)逻辑分析法

二、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观现状

1.就业认知的调查

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的统计,有91%的学生对就业政策了解的积极性不高,说明大学生缺乏就业的危机意识;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专门人才供大于求,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总量减少”、“学校的专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薄弱”、“就业市场不规范,凭关系、走后门等不公平竞争现象严重”、“用人单位在聘用上过于挑剔”等,说明大学生能够认清就业的困境;有70%多的学生靠自己的力量、20%多的学生靠家庭力量,还有不到10%的学生依靠学校和政府的力量来就业,说明大学生“自主择业”的意识基本确立,他们主动进入人才市场积极参加各种宣讲会和供需见面会,主动进行择业。

2.就业情感的调查

在对就业情绪和心态方面的调查中,65.9%的学生持乐观态度,说明学生对就业具有一定的自信。在选择地区方面,70.5.%的样本首选国内省会城市南方发达地区,这一结果与国家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极不协调。在薪酬期待方面,对于工资的期望值底线,有 52.7%的样本对工资的期望值底线为1 500―2 500 元之间,这一结果与单位实际所能支付的月工资相符。这一结果说明,面对如今严峻的就业形势,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薪资预期不再好高骛远,已经逐步下降至较为理性的水平。

3.就业意志品质的调查

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有47.1%的学生感觉到有压力,并很苦恼;32.1%的学生感觉有压力,但会变成动力,推动自己的就业;另有17.2%的学生选择无压力,相信会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这说明面对压力,就业意志品质不同,就业压力也不同;在对择业还是就业的态度上,68.3%的学生选择优先就业,说明学生的就业理念逐步趋于现实,注意立足实际,生存第一,然后才是发展,逐渐树立了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观念。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观的因素分析

1.家庭因素

家庭的教育方式、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都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观。城市的父母不希望子女到不发达地区去就业。而农村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靠知识来改变家庭命运能在城市中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当今的大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及包容,忽略培养他们自理能力、处事能力,导致部分大学生生活能力缺乏、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影响他们正确就业能力观的形成。

2.自身因素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生涯使他们缺少机会接触现实社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经常会感叹现实是如此残酷,而事实上产生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是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与之相悖的是就业市场并不能总是给大学生提供最理想的工作。”[3]导致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不能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3.社会因素

当前,许多大学生功利主义思想倾向严重,以实现自我价值为中心,过多地考虑眼前的利益,缺乏对职业的长远规划,也缺乏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导致其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而集体主义思想、奉献社会精神被忽视,致使其就业观发生了扭曲。

4.教育因素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体制的一些弊端也日益凸现出来。“在高校加大改革和发展力度的过程中,许多高校只注重自身利益和短期效应,不搞深入的社会调研,盲目追求热门专业,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忽视了自身的实际情况导致产出与需求不成比例。有些高校学科内容和教学手段过于陈旧,课程体系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轻能力;重分化,轻综合。”[4]从而使部分大学生产生了“学而无用”的感觉。正是这种高等教育的滞后性,造成办学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办学质量的负面影响,给本已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

(三)树立大学生正确就业观的对策研究

1.大学生自身的调整

大学生要树立正确就业观应先从自身入手,“所谓自我教育,就是教育对象自己教育自己,自觉接受积极的影响,完善自己的思想品德和个性特点的自主构建活动。”[5]在遇到挫折时,需冷静客观地分析自己,总结教训调整心态和目标,争取下一次机会。

能力是影响大学生求职的重要因素。“首先,思维方式即全面地透彻地思考社会活动的每个细节,包括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其次,个人发展即全面发展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增强能力认识;最后,社会能力即突破专业学习的局限,加强和社会的沟通。”[6]对自己的能力要正确认识和定位并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能力。

2.家庭教育需要转变

在就业过程中,“家庭教育观念对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影响具有普遍性、权威性、长久性的特点。”[7]父母不要过分干预孩子的就业,让他们大胆的去和别人竞争,慢慢的融入社会,从而消除小时候培养起来的那种依赖症。也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才让他们今后的生活更加幸福。高校和政府也要通过各种舆论渠道,让持传统观念的家长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和政策认识到就业形势的变化,改变不切实际的传统就业观念。

3.大学教育的改进

就业观的教育应该贯穿大学始终。从入学开始,就应该让大学生对就业形势有个初步的了解,对其专业作出规划。“所谓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8]学校应该帮助大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同时加强大学生特殊能力的培养;然后,明确职业目标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充分运用专业技术和正确的就业观沉着应对就业。另外,要鼓励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学习国家政策,利用国家提供的条件,走上创业的道路。

4.调整社会风气

国家的政策引导、社会舆论和用人单位挑选人才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观的重要因素。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9]同时要发挥媒体正确的指引作用,“传媒和社会舆论对大学生的就业观起着潜移默化的指引和导向作用,具有较强的感染性、目的性、广泛性、持久性和针对性。”[10] “学生的就业观与整个社会的就业导向息息相关,尽管行行业业均可出人才,但是大学生忽视职业平等观和创业观的现象依然存在。”[11]所以,要引导用人单位摒弃对于高学历的追捧,转而加大对能力的注重,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

三、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大学生就业观体现了整个社会,包括家庭、高校和用人单位对待就业问题观点的转变。随着我国就业制度的不断改革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发展,大学生、高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已经认清了严峻的就业形势,所以就业观的转变是迫在眉睫。就业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大学生以及其他因素共同努力,综合改善,最终攻破难关。

参考文献:

[1] 黄宣平.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浅析[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0,(16):46-47.

[2] 南音.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观的一些思考[J].商情,2010,(20):6-7.

[3] 杨晓华.谈大学生自身因素对就业心理的影响与自我调适[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2.

[4] 杨小琼.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研究――以广西四所高校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例[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07.

[5] 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72.

[6] 路德维希・胡贝尔.通识教育与跨专业学习[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4):38-40.

[7] 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组.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8] 郭蓉.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

[9] 张伟.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新型就业观[J].经济论坛,2005,(8):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