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 阅读 教学 作用

一、正确理解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

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是没有风。阅读就总是独立地在知识海洋里航行。”究竟如何搞好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呢?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强调阅读主体的适应过程与理解能力,运用分解、剥离手段,对阅读对象的信息进行识别区分,达到正确感悟的效果。教师应主要围绕读什么、怎么读的问题来面对学生给予艺术的辅导。谈到阅读,往往会有种错误的认识,以为只有自由读书才叫阅读,以为只有课外书才叫阅读,其实构成阅读的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作品,也可以是非教材上的内容。课外阅读只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补充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不足。 因此,我们应该既注重对教材的阅读欣赏,同时也应该放开视野,去了解些中外名著及时政文章,让他们对各种文学样式均有所涉猎,对世界各地的自然风貌及风土人情有所了解。这样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但是,阅读是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它是阅读者对材料进行筛选,进行加工的过程,在阅读中如果缺乏系统性指导,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在进行阅读时,一定要注意阅读的目的性和恰当的阅读方法。

二、合理启发阅读教学的思维方式

在阅读时,我们要寻找一个思维的突破口。这种突破口常在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两个基本角度。阅读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或从内容来理解感悟作品,也可以从作品形式来欣赏作品,获取信息。总之阅读的目的性明确,使不同档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得,不至于使阅读变成一种散漫无边的行为活动。正确的方法是阅读效果的保证。不同作品会有不同的侧重点,记叙文有“六要素”阅读法,散文有“四要点”阅读法,小说有“三要素”阅读法。这些基本阅读方法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我们应该努力寻找自己喜欢的、效果最佳的阅读方法来指导自己的阅读,充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三、重点夯实阅读教学的语感基础

以读带说,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现代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并不理想。这主要表现在词汇的相对贫乏和语言组织缺乏严密逻辑思路方面,语言材料显得零乱不堪。通过阅读,尤其是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够获取并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使自己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通过阅读,感悟作品的思路,可以有效地规范自己的逻辑思维,使语言条理清晰,发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真正感受到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是一个优美的音符,形成良好的语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贯主张以读带说,充分使每个学生“站出来”、“说开来”,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要求学生每天坚持适量的阅读,然后根据阅读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可以就整篇,也可以就其中的一两句。另外还可以根据教材的情节编写故事,自编自演,或者结合时事展开辩论、讨论、演讲比赛,使学生在不断的语言运用中,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强化训练阅读教学的读写技能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策略;苏教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289-02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名著阅读的教学,名著阅读板块作为语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由于教师教学理念的偏差、教学模式的陈旧等各方面原因而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名著阅读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因此,作为语文教学工作的主要从事者,语文教师要积极借鉴成功的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案例,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积极探究中学语文名著阅读的教学策略,提高语文名著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以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一、名著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作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模块,阅读教学在整个中学的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作为阅读模块中的重要部分,名著阅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特殊的意义。

阅读是一种从文字中提炼信息的心智技能,通过阅读不仅能够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开阔视野,而且能够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构建精神家园。阅读作为一个传承文化、促进精神成长的载体和途径,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精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意志和品德,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学习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而语文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教学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阅读能力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对数、理、化以及政、史、地等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理科习题题干的意思和重点,深入的理解文科教学内容的意义。总的来说,语文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有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背景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质量高、分量大的阅读材料,而作为由时间沉淀、作者筛选和教学检验得到的阅读精华,许多文学名著中蕴含了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和精彩卓越的文化艺术,其字里行间所渗透的人类最真、最善、最美的情感思想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意志品格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因此,名著阅读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无可替代,而作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名著阅读教学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性化和工具性,有助于提高语文阅读的教学质量,改善语文阅读的教学效果。

二、中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导致教学质量直线下降,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现就以苏教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分析中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名著阅读的持续性关注和序列性指导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苏教版的教材应用较多,值得一提的是苏教版的语文教材中花划分了名著阅读板块,涉及到了有关名著导读、推荐和名著鉴赏阅读等放马你的内容,相较于以前版本的教材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苏教版教材中对于名著阅读模块的涉及形式较为单一,出现次数少,而且对于名著的介绍也只是简单的对作者、背景和写作手法发那个面的简单介绍,鉴赏和阅读形式多采用截取名著中的一段,结合相应的思考问题,这种内容简单、形式单一的名著阅读教学形式在很大程度上缺乏持续性的关注和序列性的指导,是对名著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的忽视,导致名著阅读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教师名著阅读教学策略缺乏科学性

当下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动机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大部分老师对于名著阅读资料的文本形式要求简单化,偏向于资料简介,对于教学内容中涉及的名著大多数老师只选取名著中的部分段落进行仔细的阅读,很少有老师阅读完了正本名著,在名著教学备课时随意性较强,很少做到精心备课,为使学生快速的记忆,往往将名著阅读教学内容极力压缩,导致语文名著阅读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3、学生对名著的接受内力较差

由于名著的都是具有一定时间和历史积淀经典作品,距离学生当下的生活比较遥远,与学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文化距离和心理距离,导致学生在阅读名著时难以理解而产生了抵触心理,再加上许多名著篇幅较长,学生没有时间也没有毅力去读完,只是名著阅读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

三、中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根据以上对中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现状的分析,对有效提高名著阅读教学质量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培养学生的名著阅读兴趣

中学语文名著阅读的教学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明珠的阅读和名著阅读能力的培养当中。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的教学更是一种自主阅读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脱离功利性的教学动机,在逐渐的教学渗透和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阅读特点,对学生的名著阅读加以指导,是学生在名著阅读的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名著的艺术性和阅读的价值。

2、为名著阅读制定相关的计划和指导

名著往往具有较长的篇幅和较深的文化内涵,因此阅读名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没有持久的计划和合理的指导,很难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因此,在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制定详细的名著阅读计划和指导,有序的开展名著阅读活动,为学生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查阅工具书,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名著中的文字;指导学生做阅读笔记,加深学生对名著的记忆和理解;鼓励学生开展创造性和多元化的名著阅读形式,从而促进学生名著阅读能力的提高。

3、实施过程性和开放性的名著阅读评价

名著阅读的过程性评价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调整,促使学生纠正自己的阅读错误,在不断完善和改进中达到教学目标;开放性评价不仅可以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知识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进行开放性的评价,而且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价,从而促进教学相长,提高语文名著阅读的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名著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甚至是整个中学教育阶段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今后的中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探索和创新阅读教学策略,促进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以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范文第3篇

由此可见,语文阅读教学也应与时俱进。但深入农村课堂阅读教学实际,我们不难发现:死记硬背、机械学习、老师枯燥乏味地分析,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只有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情况就大相径庭了,“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地学习,学习的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那么,问题的根源在哪儿呢?

首先,阅读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思想情感和观念。一方面是少数语文课文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缺乏把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的意识和做法,不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感悟,结果使学生激动的是一些事,而阅读分析的却是另外一些事。没有让语言触动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阅读不能成为丰富他们精神生活的载体。重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倡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重视通过课内的朗读、默读,逐渐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关键是读出味道、读出乐趣、读出所得,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阅读教学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此外,我注重给学生传递一个信息: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中时时用语文,语文是生活的一部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语文、创造性地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体验到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快乐。例如,在理解课文重点词句的时候,经常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不仅降低了理解的难度,也使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体会到语文与生活的紧密关系。

其次,忽视学生是阅读教学的活动主体。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处处可见教师灌输式的讲解和肢解式的分析,而忽视了学生是拥有阅读的人,教学过程应是学生学习的实现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要求语文教学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阅读是滴水穿石的个人行为,只有以学生为中心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读书的主人,主动地读,自觉地读,才能最终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在阅读教学中转变以往的观念,要先读后教,给学生充裕的诵读时间,让学生自由地阅读,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达到以读悟意,以读悟情,以读悟理。还给学生阅读的自由,感悟的空间,体验的过程,真正落实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感悟 感悟教学 诵读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0072-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何为感悟?《辞海》道:受到感动而醒悟。《辞源》则说:有所感而觉悟。这样的解释似乎并不能准确而全面地诠释感悟的内涵。我认为:感悟是个体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而百思不得其解时,灵活运用自身经验,灵光突闪,茅塞顿开,拨云见雾,透过表像直达本质。苏轼诗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后面能有所“思”的过程实为感(即主体通过自身活动对事物进行认知),由“深思”到“自知”的过程实为悟(即创造性地完成对知识接受、内化和运用),而“百回读”、“熟读”则是感悟的坚实基础。基于以上对感悟的探讨与认识,我认为感悟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特点、个性特征等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过程。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应重视感悟教学,充分调动农村学生的敏锐感官,参与到与农村生活相联系的情境创设中,凭借对语言、语境的特有的直感,凭借农村生活中丰富的中介物的相似作用,感知、历炼、实践,对事物、行为、情感参省体察,从而渐悟或顿悟,形成某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笔者对本校近两届八年级学生的阅读习惯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调查。调查问卷中,共设计了9个问题,这9个问题涉及学生的阅读目的、阅读方法等诸多方面。每道题都有三个备选答案:A、否;B、有时如此;C、是。调查结果如下:

通过上表调查可见,大多数学生阅读观念落后,阅读习惯较差,欠缺阅读技巧,阅读缺乏计划性、目的性,以消遣阅读为主,且阅读过程中,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渗透较弱。学生对学好语文的偏颇认识直接反映了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滞后,应试教育思想仍根深蒂固。

深入农村中学阅读教学的课堂,我们不难发现:死记硬背、机械学习、老师枯燥乏味的分析,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活动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已是一种负担,根本无法体验学习的乐趣。我们的阅读教学在哪里出问题了呢?

首先,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实践操作严重脱节。虽然在“阅读中感悟”已成为大多数农村语文教师的共识,但如何有效地操作却成了难题。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不是拘于“教师中心论”,要不就陷于“学生中心论”,把握不好度,也就不能成功地将学生作为阅读教学的主体。很多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还把感悟和理解混淆,走着传统教学的老路。

其次,阅读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一方面是少数语文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脱节,另一方面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能自觉、自然地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致使学生不能全身心地感悟。语文没能走进生活,阅读没有成为习惯。

再者,家庭环境和农村文化设施滞后等原因限制农村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相较于城里的学生,他们知识面不宽,视野狭窄,词汇贫乏,说话简短。教师面对农村绝大多数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的现状,往往束手无策,只好把现成的东西灌输给学生,直白的教学语言和代劳式的自问自答弱化、埋没了农村学生的直感和悟性。

上述原因导致了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被动、封闭、低效,我认为感悟教学是突破农村阅读教学“缺乏魅力”的重要策略。

一、让学生成为阅读感悟的“天鹅”

感悟教学是学生对感知的事物、知识在头脑中的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是主体对外部信息的内化和重新建构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现着主体性、个体性、创新性、过程性。《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语文课程中带有大量具体形象、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由于各人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生长环境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文学作品,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感受,就是同一个人,由于心境不同、年龄不同,面对同样的文学作品,也可能产生不同的感受。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解读和感悟,哪怕是错误的解读和感悟。对于不同的声音,我们要学会庆幸,持宽容的态度,以睿智的目光善待之,允许学生出错,是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关怀和尊重;允许学生出错,才可能有创新的火花、个性的张扬。

记得去年下半年,我去外地听课,一位老师在指导雨果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的阅读教学时,他激情讲解船长精神时,遭遇了他们班“丑小鸭”的提问:“哈尔威船长与轮船一起沉入大海,值吗?”这是非常富有人文性的问题,是“丑小鸭”对生命意义的独特思考。于是,徐老师急中生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展开评价、讨论,学生对于生命的意义有了自己的见解。这突如其来的一问,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宝贵的资源,给阅读教学打开了别开生面的思想碰撞,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尊重学生、善待学生、宽容学生,只有这样,课堂上不敢发言的“丑小鸭们”才会将自己浅陋的、肤浅的、甚至“错误”的解读和感悟吐露给老师,我们的课堂也才因此丰富多彩。相信长此以往,“丑小鸭”们在不断的思索与历炼中会成为美丽的“天鹅”。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允许学生“误读”,提倡“创新读”,鼓励“研究读”,本着“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开掘学生的潜在智慧。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学课堂;语文教学;探究式阅读

探究式教学,主要指教师依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为出发点,以学生独立自主地位和合作学习为前提,通过教师巧妙地启发和诱导,精心设计现行教材的基本探究点,并参照于学生生活实践经验和其他一些课外活动等,提供给学生一个充分表达自身想法、提出质疑和讨论探究的广阔平台,使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解难释疑的情感体验,将自身所掌握知识有效应用于答题解疑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将探究式教学应用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到阅读教学活动中,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继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增强语文素养的根本目的。以下笔者结合近几年自己教学实践经验,根据语文新课标的基本要求,阐述了如何有效开展中学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大体上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采取讲读结合的方式引发探究

讲读结合,主要指教师讲授、分析与学生诵读、讲析的结合,注重讲与读的互相引导,这种方式能一定程度上引发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的热情。教师在运用讲读结合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时,应权重“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教育理念,突出教学重点,巧妙构思,点拨启发,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有效掌握新授知识内容。比如,教师在讲授余光中的《乡愁》一节内容时,其蕴含的深层“意向”即为教学难点和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诵读、讲析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时在整篇诗节中找出每节的意象,然后指引学生讲析其中每个意象蕴藏的思想底蕴,最后要求学生在了解思想底蕴的基础上吟诵全诗,较多学生能诵读出此诗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语言节奏,领悟出该诗的整体意境和韵外情致,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水平。

二、积极创设宽松、愉悦的探究式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师生双边互动、共同提高的过程,要实施探究性语文阅读教学,就必须构建师生之间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积极创设宽松、愉悦的人性化教学氛围。可利用视听、视频等多媒体设施,播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像和影像,构设一种浓厚的欣赏氛围,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想象力,潜移默化中领悟出作品中蕴含的中心思想,继而有效掌握整部作品的全部知识内容。比如,教师在教授叶圣陶的著作《苏州园林》一文时,可以借助于莫扎特的钢琴曲《蓝色多瑙河》来激发学生的思想感韵,伴随着美妙的旋律声情并茂地诵读课文,接下来教师以读导读,指明整篇作品的诵读要领,注重语调的轻柔与起伏,语速要轻快与低缓相贯通,用心掌握整篇作品的中心思想和感情变化。在鉴赏整篇课文时,应再次播放《蓝色多瑙河》,使学生在动听美妙的音乐中诵读作品,并逐步品位文章的主题思想,领略出此篇作品的画面美、音乐美和情趣美,充分激发了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三、精心设计问题引发探究式学习

一个巧妙问题在探究式教学中适时切入,能切实起到调动整堂教学氛围的实际效果,从根本上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思维创造力。比如,在讲授《孔乙己》一课中,教师可巧妙设计一些问题和质疑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阅读,在文中结尾并未说明孔乙己的真正结局到底如何,同学们可设想一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结局?依据是什么?是什么造成孔乙己悲惨的命运?由于这些问题确实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较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为此学生之间展开了交流和讨论,于是学生说出了各自的答案,答案五花八门,但仍有一些个性鲜明、标新立异的观点,体现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和创新精神。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多为经典之作,各类著作中所蕴含的深层思想底蕴与美好的文学艺术形式完美结合,并且不能用一个统一思想标准来权定作品的主题思想,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文的主题思想可以为多种多样,为促进学生探究式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不界定主题思想,只要求学生找到自圆其说的论点和论据,这样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思维想象力。

四、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促进探究式教学

只有采取合作交流的形式,提供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和自我探究的平台,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从多渠道最大量接受知识信息,使学生逐渐体会探索的学习乐趣,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何引导学生合作与交流,应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将这种形式引入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达到互帮互助、互通有无和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从而实现自我既定的学习目标。比如,在讲授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文时,教师可精心构设一个引发讨论的话题:我们面对着伟大的祖国母亲,应该面带笑容,而为什么作者却眼含热泪呢?学生对于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个问题展开交流和讨论,小组之间将一己之见互相探讨、分析和总结,对于疑难问题教师可进行讲解和帮助,最后全班范围内展开研究和交流,通过教师及时的分析和补充,以确保教学任务和目标的顺利完成。

五、通过延伸阅读增进探究式教学

延伸阅读主要指引导学生逐步扩展文学鉴赏的范围,由教学课本向语文读本延伸,由教材向非教材的著作和美文延伸,由学校内向社会外延伸。对于题材接近、风格相同的作品需要学生找出不同点,对于题材不同、风格异议的作品要求学生找到相同点,切实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比如,在学习完《望江南》和《江城子——密州出猎》两首诗词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吹剑录》的延伸阅读,仔细品读温庭筠的“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以及苏轼的“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从学生对于古代著作鉴赏和评价中,深刻领悟到婉约派与豪放派蕴含的不同情感,同时可要求一位音色较好的女生吟诵《望江南》,要求一位音域浑厚的男生吟诵《江城子—密州出猎》。通过不同风格、声情并茂的吟诵,完全体现了两种不同派别的韵味,给人以美好的享受,实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达到了一箭双雕的双重效果。

总而言之,探究式教学完全适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将其有效应用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突出学生自主性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问题与质疑中探究,在激烈讨论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这着实符合语文阅读的实际要求。这种以理解和创造为主旨的探究式阅读教学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而且利于学生思维创造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朱玉歆.初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试探[J]. 考试:教研版, 2006, (11): 22-23

[2]郭华丽.敢问路在何方——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分析[J]. 文理导航, 2012, (11): 24.[3] 贾敏. 浅析在新课改中探究式阅读在戏剧教学中的实践[J]. 当代教育, 2012, (1):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