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机电系实训报告

机电系实训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机电系实训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机电系实训报告

机电系实训报告范文第1篇

1、高职机电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

实践教学的特色是高职生命力的重要体现,实践教学的学时量在整个机电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比重超过40%。机电专业的实践教学组织和实施的思路,主要包括:

1.1要构建完整的、与理论教学进程和培养技能相符的实践教学计划。确保点(针对某一技能的专项训练)、线(技能培养过程)、面(课程实验实训环节)连续性,与理论教学兼具相关性和相对独立性。

1.2确保基础技能实践环节,努力提高扩展技能和拓展技能实践环节,努力打破只限于感性认识和简单机械模仿的传统实践教学模式。

1.3走产学研建设之路,充分利用社会各类企业的教育资源,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为实践教学开辟新的途径。

1.4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为学生服务的水平和设备利用率。

2、高职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具体来说,是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通过合理配置,构建成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按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一般能力与专业技能、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由按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一般能力与专业技能、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三大模块构建的,以机电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为例,其基本技能是完成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训练以及从事专业工作所必需的技能,它包括基本工艺操作技能(钳工、机加工、初级维修电工等)、实验基本技能(常用电工、电子仪表的使用)和通用计算机软件应用。专业技能是完成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技能,包括电子工艺及装配实训、维修电工实训,PLC应用设计与实践,计算机绘图,电气CAD实训,EDA实训,计算机控制系统仿真等。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训练是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为目的,训练学生应用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训练,包括典型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实训,工控组态实训,智能机电设备维修实训,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仿真系统、机器人系统、CIMS等)综合应用实训,机电设备的数控改造与开发,创新、开发与制作实训等。内容体系是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三大模块呈递进关系,基本技能侧重操作性,专业技能注重技术应用性,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强调综合实践性,注重“产品”教学、创新制作和新技术应用。因此,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具有模块化、成组型、进阶式的特点。体现了“操作性”、“应用性”、“实践性”的有机结合。

3、高职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实现途径

3.1注重基本技能训练

纵观机电专业培养目标,该专业由技能培养作为主线来确定专业教学计划,而技能又是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提高,形成能力结构金字塔,最终达到专业培养目标。在能力结构金字塔的最低层是基本技能。基本技能实训要厚重就是确定基本技能实训时面广、组织教学要功夫深。面广就是专业有关的技有都要涉及到。对于机电专业,在设计该专业基本技能实训项目时。车、铣、创、磨、钳工、电工、计算机操作(含操作系统使用、文字处理系统、计算机绘图等)、外语(听、说、读)能力结构等方面都要考虑到。组织基本技能实训教学时,模拟生产现场。实实在在地真正地让学生通过实训。自己产生一个产品(零件、部件),完成该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

3.2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水平  为了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必须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除要求教师具有较渊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外,还应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特别是专业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教师必须具有专业技能,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既具有教师的能力又具有工程师的能力。为此,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  (1)选调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当教师,改变过去那种师资队伍中,从学校到学校的单一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力量。

(2)组织教师大力开展以应用技术研究、科研开发和科技服务为重点的科技工作,在毕业设计选题时。要求选择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真课题,或到相关的企业去选题。搞产、学、研三结合的毕业设计。这样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同时,也得到了锻炼。

(3)加强考核工作,在实践教学中对成绩突出的教师应给予奖励。

3.3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教材建设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主要体现在教材建设上,为此。学院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支持教材建设,成立由主管教学工作副院长任组长的教材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学院教材建设规划与指导。在教材建设上要制订《高职教材编制的原则》及《各类教材编著者须知》,对教材建设工作尽快走上正规可以起到积极作用;学院每年要安排一定的经费设立出版基金以贷款方式资助教师出版教材,支持教材建设和开展教学研究。

3.4强化实践教学管理,突出实训项目教学

实践教学文件和管理制度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课程大纲和教材,实训指导书、实训项目单、卡、报告,实习指导书等实践教学文件和各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制度。在实践教学计划中。明确实践教学目标要求之后,就必须制定完备的各类实践教学环节的大纲。实践教学大纲是开展实践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对每个实践教学环节、项目的教学目标、内容、要求、形式、手段、学时安排,与理论教学的衔接以及考核方式、方法等应作出明确的规定,使实践教学规范化。实践教学用书。一般应包括教材、讲义、实验实习指导书、课程设计指导书、毕业设计指导书、技能训练指导书、实训项目单、实训项目卡、实训项目报告、设备操作手册、各类专业技术规范,还有音像、计算机软件及期刊等参考资料等。

机电系实训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技工学校 机电一体化专业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基本职业素质、岗位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为模块进行构建。先确定该专业职业岗位群,掌握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的实际需要,确定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整体目标,逐步建立起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能够充分调动师生教与学积极性的教学机制,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二、机电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做法

1.构建科学教学实践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生产、管理等行业一线的中等技术和技能型应用人才。实现这个培养目标,就必须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

(1)教学模式创新。目前,大多数学校仍沿用普通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理论与实践教学分开进行的教学模式。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岗位基本要求,应以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确定教学计划,改变了过去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地位,达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目的。如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业课程可以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该模式不受书本、课堂的制约,学生按照项目的要求划分成若干个项目小组,通过小组的分工协作,独立制订工作计划,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项目任务,并最终提交成果、接受评价。此方法从全方位培养学生能力、多角度考核评价教学等方面对原有课程结构、教材体系、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等进行了结构性的改革,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

(2)校内实训。校内实训基地是便于学生一边学理论,一边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必不可少的场所。学生通过校内实训,接受最基本的工程技术和操作技能方面的训练。如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的技能标准要求,学校把该专业校内实训分为电工基础及技能专项实训、电钳工技术专项实训、电机与拖动技术专项实训和机床电气与PLC技术专项实训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专项实训、维修电工专项实训。实训内容按专项实训课程标准和指导书要求进行,包括设备的使用与保养、生产工艺与技术及生产管理等内容。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可以就某一技术或操作在集中时间内进行反复训练,直至掌握。

通过校内实训既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对机电设备的生产流程及科学管理等有了必要的认识,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及早进入职业角色,了解生产,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为校外实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校外实习。校外实习包括认知实习和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认知实习是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月内,对其进行本专业及相关行业的认知实习教育。选择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企业,通过参观、学习、讨论及撰写报告,使新生对本专业有了概括的了解。顶岗实习是通过校外顶岗实习,学生对企事业单位的现代化设备、生产技术与科学管理等有了必要的了解和掌握,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为缩短从学校到社会的适应期打下良好基础。

(4)社会实践能力训练。社会实践: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到工厂、机电设备市场参加实践活动,了解社会,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社会调查:学生对家乡或某地区的机电产品生产与服务状况、企事业单位对人才需求情况、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状况等进行调查,了解行业与社会发展水平,开阔眼界,调动了学生投身社会的积极性,强化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5)设计与创新能力训练。课程设计:学生通过对某一典型机电设备控制系统的设计、生产工艺设计,掌握相关资料的查阅方法、电气元件的选择、设备选型及说明书的撰写等基本的设计方法,初步训练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课堂活动: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成立课外科技小组,以实践技能方面的设计或竞赛活动为主要内容,如电子设计大赛、技能竞赛等,令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锻炼。

通过构建科学的教学实践体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组织管理能力等个人综合素质,提高了培养人才的质量。

2.推行教考分离制度

推行教考分离制度,考试形式多样化可以达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作用。首先,采用“教考分离”的形式进行考试,成绩真实客观,使教师和学生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从而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实行开卷、闭卷、实操、调查报告等多种多样的考试形式,既可把学生从死记硬背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又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的能力,还可以改变学生平时不学习临时抱佛脚的学习态度。推行教考分离制度,促进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研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3.建立师资培养和引进制度

(1)培养人才:一方面学校创造条件鼓励教师自我进修、积极参加技能竞赛,提高专业水平;一方面为专业课教师到生产第一线锻炼提供条件,如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师到实习车间进行跟班学习,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水平,加快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青年教师攻读在职研究生,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2)引进人才:学校引进了优秀大学毕业生,增强了师资队伍的活力。

(3)外聘人才:学校在本市一些大型企业外聘了富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为培养操作技能过硬的人才提供了保障。

(4)以老带新:学校坚持搞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和公开课课堂教学竞赛,达到从总体上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在企业和学校间形成畅通的人力资源共享渠道。教师带队到企业进行实习参与实践,学习最新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企业对人才在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最新要求;邀请企业资深的技术人员定期到学校进行知识和技能交流。教师可以跟踪专业的最新技术,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能更好地指导专业进行教学计划、课程内容等方面的改革,培养的学生更能适应企业需求,达到学校和企业双赢。

4.建立教师教学质量优秀奖评选制度

学生、督导组及同专业教师参与评价。对老师的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打分,对优秀的老师公开表彰,颁发证书,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在职称上优先评聘。

通过近两年来的研究、改革与实践,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已见雏形,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大大降低了该专业学生的流失率。科学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也促进了教风、学风、校风的建设,进一步提高了技工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有存,陈万强.构建新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17).

机电系实训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产学研用合作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a)-0168-01

高职教育能否成功,在于能否为经济建设第一线输送高技能人才;能否发展壮大,关键在于其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否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在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认识到:高职院校办学要办出特色,离不开行业和企业的参与和支持,只有紧紧依托行业,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而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是产学研用合作培养的重要方式。作为农林类高职院的机电类专业,在这一方面要做得更多,必须依托学院的农林优势,将机电类专业应用到服务现代农业上去。

1 产学研用合作培养的必要性

纵观高职院校传统的教育模式,高校的产与用往往被忽视,而只注重学与研,理论与生产实践严重脱节。即使取得了某些理论上的重大突破也不能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其对外功能得不到充分合理的发挥。产学研用必须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机电类专业为社会制造业输送了大量人才,在发展专业时必须不断与市场靠拢,与企业接轨,一方面可以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又能在实践和应用中发现问题,为进一步的教学改革、教学创新创造事实依据。

2 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特殊性

近年来,随着微电子、自动化、计算机和信息管理等有关技术向传统机械工业的不断渗透,给机电专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机械设备、产品发生了深刻变革,机电一体化产品大量涌现,机械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广泛应用于机电产品。所以传统机电行业面临着重要的变革,一是从传统的依靠机械为主的方式向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柔性、集成自动化生产为主的方式转变;二是从过去机械与电子彼此独立,向彼此高度融合、渗入多种高新技术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发展。所以机电类专业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因为高职院培养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为生产一线或者某些技术岗位服务的,所以必须紧密与行业、企业相结合,了解最新的技术需求,培养适合的人才。

3 产学研用合作培养的实践

3.1 教学方面的实践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现有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设计与制造、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农业机械与应用共7个专业,下设3个教研室,在校生2000余人。近年来,多名老师和学生在省级乃至国家级技能大赛、创新大赛中获奖,农机专业数名学生在江苏省农业技能比赛和全国职业院校农业技能比赛中获得佳绩,这都是实践产学研用合作培养以来的成果。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系部与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的关系。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根据机电类的专业特点,结合学院实际,我们聘请了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专家、技术领域的学者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比如东南大学的张国凯教授,多次到系部指导学生农机具修理工作,江苏省农机站的徐金德副站长,到系部与教研室老师进行座谈等。在专家指导下进行市场调查,邀请专家共同探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制定与修改,开展学术讲座和专题报告会,参与指导实习等。在此基础上,与用人企业对接,实行订单式培养,进行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手段等各方面的调整,以满足企业的需求。比如现在的毕业班学年改革,由原来的2.5学年变成2.25学年,在学生完成相应的学科考试后,率先进入就业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寻求合适的用人单位进行顶岗实习。这样既能避免参加过度拥挤的市场招聘会,也有利于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

3.2 面向市场,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

实践证明,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在培养高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把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实践能力训练的实习基地和专业素质培养的实践基地。现如今,系部已经确定校外实训基地60余家,并在苏锡常多家企业举行校外实训基地挂牌仪式。通过实训基地的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也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管理意识、协作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由于我院是农林类高职院,有两大实训基地:江苏农博园和江苏茶博园,所以师生可以通过平时参与课题的研发和在实训基地的开放式创新实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将机电类专业与现代农业紧密结合,为三农服务。

3.3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支既具有理论知识又具有职业技能的师资队伍是搞好高职教育的基础,师资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因此,系部每年都派出一定数量的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技能专项学习,以提高其技能水平,同时对中青年教师进行技能和教学培训,支持各种途径的学习,以更新知识,把把行业最新发展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建设一支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4 推进产学研项目,在用的过程中进一步探索

近年来,系部教师积极申请省级、市(厅)级、院级教科研课题,通过课题的开展,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并让学生积极参与课题之中,加快产学研的实质性进展。比如学院农博园的一些改造项目,都是由我系教师在负责的,很多学生从中获益良多。为更好地发挥高职院校的科研功能,我们需要进一步推进产学研项目,力争把科研成果向产业化、应用化阶段发展。

4 结语

高职院校的建设必须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培养的人才必须与社会接轨,所以推行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高职教育的需求,更是社会的需要。在机电类专业的发展中,实践应用更为突出。

参考文献

[1] 郭宗诚,张连峰.当前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37-40.

[2] 罗国玺.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及存在问题[J].青海交通科技,2005(1):47-48.

[3] 杨榕,张麟,武振业.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J].经济体制改革,2001(2):120-123.

机电系实训报告范文第4篇

一、实践教学的作用

实践教学是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手段,其作用无可替代。高职教学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理论层次上具有高等教育的特点;二是实践上具有明显的职业性特征,并且更加趋向后者。高职教学的独特性决定了其教学过程必须以实践教学过程为主的特点。

实践教学是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抽象与形象相结合,相对于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与创新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在学生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践教学应以学生素质培养为主线,与理论教学共同作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密切结合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方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辨证统一,构建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教学体系。

二、机电系实训基地建设介绍

学院机电工程中心内设置两大主要功能区域——综合训练中心和工业工程训练中心,形成了一体化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校内实训基地。

综合训练中心设备资产总额约542万元,任务是完成我系电类4个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电气自动化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电子设备运行与管理专业和机类3个专业——数控技术、模具设计和机械与自动化技术的一体化教学、实训和实践教学任务,该中心包括电专业实训室10个,机专业实训室5个。

工业工程训练中心车间内拥有六大功能区:数车区、综合项目区、机床维修区、金工区、特种加工区和精加工区,中心车间实践教学场地面积约为1800平方米,设备总价值800万。除实践教学外,工业工程训练中心还承担职业技能鉴定、学生大赛、技术研发、校企合作的产品研发、技术攻关、培训等任务。

三、实验室建设工作的重要举措

第一,实验室建设坚持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做好科学定位工作。机电系秉承“技术创新、技术创造、技术创业、技术人生”的教育理念,坚持依托临港装备制造业,立足秦皇岛,面向京津冀地区,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建设原则,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大胆的实践探索,大力推进和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室建设包括实践教学制度建设、环境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材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在实践教学的日常运行管理和质量监控、实验室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各类规章制度的制定,以及实践项目的开设和教材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为学生提供了创新实践平台,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第二,实验室建设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技能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没有教师技能水平的提升,再好的设施也不会发挥作用。我们经常谈教育,如“大师”与“大楼”哪个更重要?我觉得应该是一个时期一个重点,没有大楼时就要建大楼,有了大楼就要培养大师,二者辅符相乘。在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方面,通过政策引导,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环节教学工作,鼓励有企业经历和动手操作能力强的教师到实验室工作,鼓励研究生以助教身份参与实践教学工作,提升实验室管理效率和水平,加强实验室管理队伍建设。另一方面,要求实验教师严格执行应按照实验教学工作管理条例,根据要求认真进行教学准备,依据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材(或实践指导书)、仪器设备使用说明书或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基本教学文件,认真编写实践教案。在实践过程中,实践教师通过现场巡视、指导,严格要求学生,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测量、统计、结果分析等方面的能力,纠正学生的不正确操作,解答实验现象和疑难问题,要求学生认真撰写实验报告,对不符合要求者责令重做,在保证实验开出率达到100%的基础上,使综合性设计性实践的比例同时提高。并且在保证其教学效果良好同时,注重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实验室在完成正常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充分挖掘潜力,优化资源配置,认真落实开放性实践教学任务,指定专门实验指导教师负责,保证开放性实验教学效果。截止到目前,我系取得的主要成绩如下:

四、主要成绩

2004年数控技术专业遴选为河北省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4年被教育部确立为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2005年中央财政支持288万用于建立国家级数控技术专业实训基地;2007年数控技术专业评为省级示范性专业;2008年校企合作实施二年制“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009年建成一支省级教学团队“现代制造技术专业群”;2010年荣获省级教学名师称号1人;2010年数控技术专业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建设项目;2011年荣获院级名师称号1人;2007年至今——各专业积极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与企业共建课程;2008年至今——教师积极申报中国教育专家课题,专利,核心以上期刊,整体科研提升迅速;2008年至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获得河北省赛区、“第二届全国研华组态软件设计大赛”、秦皇岛六所高校共同举办的“单片机程序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得各级奖励。

五、结语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加强实践教育,是新时期高水平大学面临的共同主题:提高实践教学水平,需要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我系工程中心建设通过整合学院教学和科研资源,改革了实践课程体系的编排,增加了跨学科和实践环节的要求,编写并出版了系列实验课程教材多媒体软件,为培养创新型环境学科人才提供了软硬件支撑,是我院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

参考文献:

[1]王芳.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12

机电系实训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技能竞赛 专业建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一句流行口号,在国家级、省市级、校级层面上形成了“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的局面。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不断发展以及企业等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提高,职业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技术技能型人才、高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所以,在国家教育部的统一指导下,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一种创新性的制度出现,开拓出一条“以就业为导向”的提升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革新之路。

笔者所在学院的机电专业包括了高职和中职两个层次的人才培养,机电教学团队以技能竞赛为引导,对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验实训环境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多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工作。

1 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

近年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拟设赛项,与机电专业相关的高职项目有:电子产品设计及制作、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工业机械手与智能视觉系统应用、数控机床装配、调试与维修等;与机电专业相关的中职项目有:计算机辅助设计、数控车加工技术、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电气安装与维修、单片机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根据这些竞赛项目及职业岗位技能要求,我们对高职和中职教学课程设置进行整合修订。

1.1 高职机电专业的课程整合

我院2006年的高职机电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有:工程制图、电工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工程力学、机械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基础、液压传动、机械加工及设备、机械加工工艺与工装、电机与拖动基础、工厂电气控制设备、传感器及其应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PLC原理及应用、C语言编程、数控机床、电子CAD等。由课程设置可看出,机电一体化专业基本上按“既懂机又会电”来定位,但实际上机械与电子本身各自为两大学科,涉及面非常广,让一名高职学生系统地掌握两大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不现实,往往造成“机不太懂、电也不太通”的尴尬局面。而且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大都是相互独立,相关知识未能有机地渗透和融合在一起,也未能充分考虑与中职教学内容的很好衔接。

为提高学生技能水平,我系立足以技能竞赛引导专业建设以及学院教学资源特色,根据“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专业定位在“以电为主、机为辅,机、电、计算机相互融合”,专门化方向定位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专门化方向,重点专业课程为电机及控制技术、PLC控制技术、单片机控制技术、数控技术、EDA控制技术。因此,我们将一些课程重新整合:例如:机械加工及设备与机械加工工艺与工装整合为机械加工与设备;机械设计基础、液压传动整合为机械基础与液压传动;机械工程材料、工程力学、公差配合与测量等课程整合为机械材料与公差;电机与拖动基础、工厂电气控制、传感器检测技术三门课程整合为电机及控制技术;原有电工基础加入传统电器控制基础内容,整合成电工技术应用;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整合为应用电子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结合学院的实验实训资源整合为PLC应用技术。课程按照“知识归类,科学组合,优化内容,精简学时,加强实践”的原则,以机电控制技术的应用为核心,理论方面以够用为度,强化学生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内容。

1.2 中职机电专业的课程体系改变

从历届中职技能比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电气安装与维修、单片机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等项目的试题要求可以看出,比赛要完成的就是一个典型的项目,它们各自集成了制图CAD技术、数控加工编程技术、单片机技术、PLC技术、传感器技术、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知识以及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仪器仪表的使用和电路的焊接、组装、调试等技能。选手仅孤立地掌握其中一门或几门的知识是无法完成这一任务的,必须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由于近年来中职学生生源质量滑坡的严峻现状,以往的课程体系不仅容易造成学生对专业理论学习的困难,而且使理论与实践脱节。要进行课程改革首先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的做法,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我院对现有中职机电专业按知识相互关联程度整合成一系列的一体化课程与实践课程的体系,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无缝对接”。如表1所示,是改革后的课程设置安排。

2 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建立“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1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

职业技能大赛突出实用性,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岗位中的工作过程为导向,将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任务。机电教学团队按“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模式,根据“必需、够用”的原则合理编排教材,这些教材有:“项目-任务”模式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电工技术应用》、“工作过程导向”新理念教材《应用电子技术》、“工作过程导向”新理念教材《电机及控制技术》、高职高专实用规划教材《PLC应用技术》等。

以《PLC应用技术》教材为例:教材改变了以往传统教材内容以章节划分的布局。新教材“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模块化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入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共分为4大模块共18个任务。模块一用PLC实现两地开关控制一盏灯和电机点动及连续运行的2个任务学习和掌握PLC基础知识、学会编程软件的使用;模块二通过电机正反转控制,星三角换接启动控制等4个任务掌握基本控制指令的应用;模块三通过如PLC在灯光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十字路通灯的控制、LED数码显示的控制等8个任务,掌握高级指令的应用;模块四通过冲床冲压设备控制,钻床钻孔控制,到较复杂的技能竞赛设备中的光机电一体化设备中机械手、传送带上的物料分拣、变频器控制电机调速等4个任务掌握工业现场典型的顺序控制。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也与以往不同,在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每个任务的时候,一般都按以下流程进行:首先是任务的引入和任务的分析,其次是基本知识的学习以及任务的实施,最后是拓展提高及思考练习。

2.2 加强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的建设

机电专业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另外一项举措就是加强精品课程的建设。2009年在院级优质课程电工技术应用的基础上,充实和完善了电工技术应用网络教学资源,该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11年系部再次完成了PLC应用技术精品课程的建设和申报工作,该课程也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这两门精品课程给本校及同类院校的学生和专业教师提供了教学和学习的丰富网络资源。此外,应用电子技术已经建成校级精品课程,其他专业核心课程也正在推进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2.3 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的改革

我院推行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从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能力培养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知识讲授型为主,转变为知识应用型为主;从理论思维为主,变为以能力训练为主;从以知识、概念、逻辑推导为载体,变为以完成任务为载体;从学生被动听讲,变为学生主动参与操作,积极探索创新为主;从教师讲解为主,变为教师积极引导,创造学习环境为主;把课程评价从教师讲好为主,变为以学生学好为主。主要专业核心课程电工技术应用、应用电子技术、PLC应用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EDA技术及电子设计的考核,改变了以往的“纸上作答”为主的考试形式,转变为技能考核为主。技能操作考核占60%,上课表现、课堂测验、课外作业、实验报告占40%。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突出专业特色

学院逐步引进机电专业人才,建立教师培训机制,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得到稳步提升,2010年评为“江西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机电专业也被评为“江西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新、以赛促用”为指导思路,教师不仅能讲授技术理论,还能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与任务,参与指导学生的技能竞赛。强化教师理念更新,促进教师和学生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提高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创新能力。

近年来系部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全省各类机电职业技能竞赛。指导老师采用模块化任务训练法,参赛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通过完成指导老师制定的任务,反复的强化训练。历届参赛学生也取得过国赛优胜奖,省赛一、二、三等奖的成绩,多名指导老师也获得过省级优秀指导老师奖的荣誉称号。

根据竞赛训练和教学改革的需求,机电教学团队更加重视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新增加的实训场所和设备为广大学生和专业课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教学与技能竞赛培训环境。教学团队不再严格区分实验指导老师和理论课老师,要求授课教师能指导学生完成各项实践性操作环节的任务以及技能竞赛的指导工作;不再区分教室、实验室、实习室,而是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合理选择授课场所,以方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4 结束语

通过职业技能大赛,不仅推进了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并且让我们也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深化竞赛项目的内涵建设,建设一批重点竞赛项目,拓展校企合作的新平台,增强团队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课题――《技能竞赛引导机电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的成果之一。课题编号:JXJG-11-50-7

参考文献

[1] 于德顺.关于技能大赛引导中职机电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1.2.

[2] 张娜,袁程.以职业技能大赛为载体构建高职实训新平台[J].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论丛,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