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慧园区建设案例

智慧园区建设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慧园区建设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智慧园区建设案例

智慧园区建设案例范文第1篇

目前,国内一些科技园区、经济园区先行先试,智慧园区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果。2012年,中关村将示范区“一区多园”的空间信息与企业、产业、科技创新资源、科技金融资源、招商引资等信息进行整合,促使中关村向智慧园区全面转型。今年,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暨星光影视园“新媒体信息管理与服务公共平台项目”投入应用,运用RFID、云服务等构建了智能化的基础设施管理与服务体系,从“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三个角度对园区内的人、车、物等资源以及媒体资料等虚拟资产实现了全方位的监测与管理。

一、软件谷打造智慧园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对软件谷而言,智慧园区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以智慧化提升园区竞争力已是大势所趋

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在国家级园区中,有63个提出了智慧园区的建设理念,占比达到四分之一左右,其他各级园区也积极开展智慧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工作,中国智慧园区建设已经初步呈现出集群化分布特征,形成“东部沿海集聚、中部沿江联动、西部特色发展”的空间格局。在南京,“十二五”期间南京城市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将南京打造成为“人文绿都、智慧南京”。2011年,在软件谷的建设初期,法国凯捷公司对园区的规划建设进行了高端策划和顶层设计,提出将软件谷打造成全国具有示范效应的智慧园区“云之谷”,以智慧化提升软件谷综合竞争力。

2.智慧园区的建设与软件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

智慧城市、智慧园区的核心在于运用现代ICT技术,构建无所不在的高速融合网络、智能感知环境和海量运算能力,提高区域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公众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质量,推动高端产业发展。因此,智慧园区的打造必须建立在软件产业的高端发展上,新一代通信网络、云计算、物联网和传感网等先进技术将会构建起园区发展的智慧环境和面向未来的全新园区形态。同时,智慧园区的建设目标也将会为软件产业的蓬勃发展带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必将对今后软件谷的产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3.智慧园区建设是软件谷“二次创业”的迫切要求

对于软件园区而言,第一次创业主要是依靠便利的交通、充裕的人才、优美的生态、完善的配套和高效的体制机制等优势条件,吸引一批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进来,形成产业集聚态势;第二次创业需要以打造国际化、高端化、品牌化、特色化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区为目标,依托园区良好的发展环境、优质的政务服务和集约高效的资源配置才能实现,核心是提升园区综合竞争力。因此,只有在智慧园区建设上走在前列,才能够更好地整合园区发展要素和资源,创新管理手段与措施,减少运营成本和流程,承接全球高端产业转移契机,加速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并在与国内外诸多软件产业园区的同质化竞争中抢占先机。

二、软件谷智慧园区建设的规划、目标和现状

1.建设规划

在《中国(南京)软件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中国(南京)软件谷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实施意见》中,提出要按照国际化、生态化、智慧化理念,打造“绿色、低碳、智能”软件谷;以云计算技术和应用服务引领发展,加快云技术在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工业设计、移动支付、信息安全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建设智慧城市产业园、超级云计算服务产业园、物联网产业园、移动互联网产业园、三网融合产业园、下一代移动通信产业园等多个产业基地。

2.建设目标

以建设“智能化、现代化、数字化、网络化”的软件园区为目标,优化顶层架构设计,集成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信息化建设模块化解决方案,不断提升园区信息化建设应用与管理水平,进一步促进主导产业的巩固与提升,实现“政务工作公开化、园区服务网络化、数据资源共享化、辅助决策智能化、体系建设标准化”,高标准建成“绿色、低碳、智能”的现代化智慧园区。

3.已建成的技术支撑平台

目前软件谷已建成的技术支撑平台主要有 IBM 润和软件技术联合创新中心、北大工学院南京研究院、中兴通讯全球云计算中心、江苏赛联信息产业研究院、江苏虚拟软件园、江苏省软件产品检测中心、紫金(雨花)科创特区云端虚拟孵化器公共技术平台等,可为企业提供开放式的信息技术支持。

4.正在搭建的体系架构

软件谷目前正在按照“高端化、国际化、品牌化”的发展战略,瞄准产业发展前沿,精心打造移动互联网、智能电网、智慧城市、电子商务等专业园区,并积极搭建“一中心、三平台”建设架构,即:南京超级云计算服务中心,以及依托超云中心建设的“智慧园区”产业平台、软件技术开发服务平台和园区信息化建设平台等三大平台。

(1)南京超级云计算服务中心。该中心作为软件谷的基础云平台,今年年底将正式建成,未来将承担为谷内各类软件企业提供更加先进的海量数据存储和数据分析功能,也是软件谷建设智慧园区的核心技术依托。该中心主要建设云服务和云应用两个平台。云服务平台一期建成后,计算能力将达200万亿次、存储规模将达PB级,后续超算性能指标还将扩展到千万亿次以上计算能力和EB级别海量存储规模。云应用平台则提供创业孵化应用云、培训应用云、研发测试应用云、政务应用云、治安应用云、环保应用云、交通应用云、教育应用云、医疗应用云等业务。

(2)“智慧园区”产业平台。该平台主要引进智慧产业领域内的高端企业,聚集智慧产业上下游各方面的优势力量,对智慧产业进行顶层方案规划和分模块设计,研究适应软件谷产业特点的智慧园区架构和产业链等各个方面,开展智慧交通、智慧楼宇、智慧警务、智慧环境、智慧电子商务等典型示范工程建设,打造完整的智慧产业链条。位于软件谷A8地块的楚翘城项目是软件谷公司自主开发建设的第一个商业综合体项目,通过与南京电信的合作,楚翘城从设计、建设到管理、运营、服务都贯穿了智能化、宽带化、无线化、融合化的理念,智能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企业管理运营的成本,达到商业信息化、办公自动化、工作高效化。

(3)软件技术开发服务平台。该平台立足于应用基础研究,整合谷内现有的公共技术平台资源,打造一体化的企业技术创新和孕育孵化载体,从软件新方法和新技术的探索、软件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及关键软件产品和应用的产业化促进等三个层次开展软件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从而为谷内企业在大数据、云渲染等前沿信息技术和应用领域的创新尝试提供自由宽松的环境和强大专业的后台支持。

(4)园区信息化建设平台。该平台汇聚谷内所有行政资源,负责制定信息化工作规划、分解年度目标、安排重点项目、建设重大基础设施、组织人才培训、交流发展经验、开展绩效评估等工作。软件谷建立协调会商机制,及时解决软件谷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并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各职能部门。通过建立健全严格的任务跟踪和工作考核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按时序进度高效推进。同时,设立信息化组织实施机构,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结合行政管理、企业服务、企业管理等不同领域的特点,全面负责“管委会—职能局或专业园区—企业”三级信息化建设与指导工作。

三、软件谷智慧园区建设规划

1.三大策略推动智慧园区发展

一是抓软件产业和互联网产业。重点扶持发展嵌入式软件、集成电路设计等核心软件,通讯、移动互联、游戏动漫等行业应用软件,物联网产业和云计算数据服务,网络服务业和数字内容产业,着力优化软件产业结构,提升软件产业发展水平。二是抓智慧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建设紫金科创特区、创业创新城和中以智慧园等一批载体,大力推进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效果比较好的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和智慧产业园建设。三是抓“走出去、引进来”。积极开展以智慧城市建设为主题的国际国内合作交流活动,以重大智慧应用体系建设为载体,着力加强与国内外知名IT企业的合作,努力做到“开发一个系统,引进一个团队,推出一批产品,培育一个产业”。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着力引进有影响力的重点合作项目,积极做好企业落户服务工作,储备一批新的合作企业,逐步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智慧行业应用领域形成集聚优势。

2.加快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智慧园区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信息基础设施是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智慧园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沿着“宽带、融合、泛在、安全”的方向发展,不断夯实宽带网络建设,建立惠及企业的电子政务平台和公共服务体系。通过部署针对园区的网络解决方案,建设简洁、可靠、高性能的园区网络,基本实现光纤网络接入能力和无线宽带信号全覆盖。提升网络承载能力与综合服务保障能力,促进各类网络之间互联互通,提升宽带互联网省际、国际的出口能力,建设全市领先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强化网络运行安全保障,加强网络基础设施日常运行监管与网络监测预警,加强对重要设施的保护,建立应急通信保障机制。

3.积极推进三大功能应用

一是加快推进网上企业服务系统建设,建立健全企业基本信息库,定向各类扶持企业的政策、信息、资源,实现从项目准入手续办理、专项申报材料评审、统计数据分析、专业技术评估、人力资源管理、财税管理、工程建设管理等全过程的信息化动态管理。二是加快“智能招商”模块建设,将谷内所有可利用的土地、楼宇资源和招商条件等信息全部入库联网,根据招商对象的实际需要,在第一时间为其寻找符合条件的落户资源。三是加快企业与园区的社区媒体交流平台建设,及时汇总谷内企业对园区发展和政策服务的具体诉求建议,及时有效准确互动,有针对性地提升环境建设和政务服务水平。

4.丰富业务支撑平台

智慧园区建设案例范文第2篇

8月27日,华夏幸福(600340.SH)2013年半年报称,得益于“产业新城”发展模式,公司上半年业绩再度逆市冲高,实现净利17.69亿元。华夏幸福的靓丽业绩,令整个资本市场再次将目光聚焦“产业新城”这一引领潮流的城市开发理念。”国内区域经济专家认为,在国家工业化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华夏幸福的发展模式,顺应了工业与城市有机统一的核心要求,将极大的推进国内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探索历程。

产业新城 继续布局深耕

上半年,华夏幸福继续稳步推进产业新城的全国战略布局。报告期内,公司新拓展2个产业新城项目,分别位于长三角区域的浙江嘉善县和环渤海区域的河北霸州市。这是公司继续布局环上海并持续深耕环北京战略的体现。

浙江嘉善项目是华夏幸福长三角区域暨环上海经济圈战略布局的又一个产业新城项目。该区域位于G60沪昆高速出上海后第一个出口,并有沪杭高铁、申嘉湖高速联接两大机场枢纽,交通非常便捷,未来有望成为百亿园区。

银河证券分析,该区域是公司在长三角区域暨环上海经济圈拓展的又一个产业新城项目。公司在环北京区域固安的产业新城开发建设已经获得了巨大成功,接下来将这一成功经验应用于同属超大城市辐射圈内价值洼地,有望取得更加辉煌的业绩。受益于产业转移影响,公司成长空间较大,异地园区的再次开拓将为公司的业绩增长打开想象空间,公司预收款余额和园区收入已锁定2013年全部业绩。给予“推荐”评级。

霸州项目是公司在环北京经济圈开拓的又一个产业新城项目,是公司对深耕环北京战略布局的坚决贯彻,有利于公司在环北京区域形成成熟、发展、新拓展区域阶梯式发展格局。

产业升级 纵深推进发力

2013年5月,公司固安工业园区的固安肽谷生命科学园举行了开园和签约仪式。肽谷生命科学园立足于研发创新,面向国际聚集高端人才和科研项目,将聚集大量的创新型药品开发公司、创业型新药研发团队、大学院校、科研机构,以及研发服务外包企业,聚集众多以学术领军人物为核心的高科技人才,在3-4个技术路线或病种研究方向形成集聚力量,最终打造成为国际领先的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园区。

2013年6月,固安肽谷凭借区域和产业优势实现“走出去”,在2013年美国华人生物医药科技协会(CBA)第十八届年会上崭露头角,成功吸引30余家生物医药研发机构和企业投资洽谈,并与其中8家企业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固安肽谷生命科学园美国办事处同期挂牌,标志着中美生物医药产业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

2013年6月,公司无锡园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智慧产业园举行签约仪式,产业、生活配套项目开工同期举办。包括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三研究院等大型企业的14个重大项目完成意向性合作签约。本次签约,将有力促进南长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成为无锡智慧城市建设的又一亮点。

2013年8月15日,华夏幸福与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推进大厂潮白河工业区的影视制作基地建设。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拥有多媒体传播和全产业链经营中的领先地位,华夏幸福在产业园区投资运营上具有丰富的经验。两者的联手,让大厂高新影视文化科技产业园区在人才、资本、技术、平台、政策以及服务等要素都具有其他项目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它给人们的想象空间是难以估量的。

双轮驱动 实现产城共建

近十年以来,工业园区的建设突飞猛进,然而失败城镇建设案例也层出不穷,究其原因,这些新城建设都忽视了最重要的城市产业经济规划。没有产业经济支撑,城市注定会失去生气。华夏幸福在多年的实践中,认识到实现产业与城市的有机发展才是未来工业园区发展的核心要素,由此,在总结国内外工业园区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产业新城”的园区开发模式。

华夏幸福相关负责人表示,华夏幸福所打造的产业新城,跨越了开发区发展的初级阶段,坚持“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共建、城乡统筹,共同发展”的发展理念,打造产城融合的产业新城,通过“产业+城市+城市运营”解决了产城割裂的问题。在土地空间有限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合理的产业区、生活区规划,选定高附加值的产业进行定位,打造产业集群。通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运营和全新的城市营销,坚持高标准,保证建设质量,完善城市功能,实现城市与园区的完美结合。

华夏幸福所采用的模式在国际上也有很多的成功案例,如日本筑波科学城和美国尔湾。以美国尔湾为例,便是在市场主导规划下形成的新兴城市,首先,政府确定以抗风险性大的高科技为主导的多元化产业集群,依靠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便捷的交通,通过市场化运作,吸引了大批企业入驻,带动当地经济迅速发展,从而实现城市与产业的协调发展。

模式创新 力保增长持续

据悉,华夏幸福目前除了在“京津冀”地区拥有成熟的产业园外,又把产业新城的发展方式延伸到东北、华东地区。目前公司已成功在大北京、环上海、环渤海三大经济圈都已开拓产业新城项目,形成了多地发展的全国性战略布局。公司产业新城业务范围的快速扩张也充分表明了这种开发方式的先进性。

智慧园区建设案例范文第3篇

一报一园 模式各不同

现在翻看各大报业集团的项目规划,都不会缺少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内容。不仅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大众报业集团、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等省级报业集团,宁波同报报业集团、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绍兴日报社等副省级、地市级媒体,都在筹划文化产业园项目,可谓“一报一园”,甚至“一报多园”。

根据自身资源条件、地域文化及经济特点的不同,报业集团在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时的思路也不尽相同。按照建设路径来看,主要有两种模式:

一是自有资源再利用,包括对旧厂房进行升级改造和腾挪富余物业资源两种办法。羊城创意产业园利用1999年兼并的广州化纤厂进行园区建设,占地18万平方米的老厂区不仅绿树成荫、环境优美,而且空间结构条件良好、可塑性大,十分符合入驻设计类企业的需求。改造旧厂房也是发展文化创意园区的传统做法,因为旧厂区能提供宽阔的空间来集纳各种产业要素,又能营造出一种时空交错的艺术氛围。一些位处黄金地段的报业集团则“精打细算”,或是腾挪出现有的富余物业资源满足园区的部分用地需求,或是将园区的建设“打包”进集团办公大楼的建设当中。这种做法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开发效率,但园区功能的完整性会受到一定影响,缺乏承载公共及艺术活动的物理空间。南方报业的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园一期使用了集团1.8万平米的富余办公场地,操作中还是感到空间受限,尤其是一些文化企业需要一定的展示空间。为了弥补这个不足,报社开始对大院内的旧印刷厂进行规划设计,准备打造以文化展示为主的二期园区。

二是另辟新区进行开发。在自有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大部分报业集团选择“向外看”,有些甚至多管齐下,不仅腾挪自有资源,还另辟新区再谋发展。重庆日报报业集团2011年推出的七大文化项目建设地块中有三块用于文化产业园建设,分别位于涪陵、万州、巴南区;成都传媒集团在成都范围内北上崇州,西进郫县,南下双流,东据龙泉,寻找了多处合适区域用于建设复合文化产业项目;南方报业在总部传媒创意产业园开建的同时拿下了位于揭阳、肇庆、佛山、梅州、河源、珠海等地区的地块,布局珠三角。

按照园区的业态来看,报业集团建设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与知识创造相关的创意型园区。园区的主导行业以传媒、音像、游戏、出版、广告及设计业等创意类行业为主。与其他企业主导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不同,大部分媒体部偏好选择以传媒产业为核心进行全产业链设计,以此聚拢上下游的相关产业要素,如广告、策划、咨询、设计、包装等。南方报业引进园区企业的首要标准,是要和报业的主业有关联度,能够对集团的发展有所助益。也有媒体选择的是与传媒主业有一定关联度的创意类行业,如音乐、影视、广告等,借此拓展经营产业链。比如成都传媒集团的东区音乐公园,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与江苏广电总台合办的未来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都属此类。还有一些媒体则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选择了和传媒完全无关的领域。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就放弃了搞动漫、影视园区的想法,根据温州民营企业多,低端产品需要转型升级的特点,准备打造工业设计城。羊城创意产业园也定位于设计类企业。这类园区的特点是以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为主,重点在产业链的前端。

二是依托文化旅游业、博览业以及民俗文化业等资源型文化园区。它们的特点是地域性强、对资源依赖程度大、消费娱乐功能突出。南方报业在揭阳的文化产业园将主打潮汕文化,佛山、珠海的项目也将以推广当地特色文化为主,将园区建设与文化旅游结合,与大众消费结合。

三是以生产制造类行业为主的生产型园区。园区主业涵盖新闻类产品的印刷生产及文体用品、工艺美术品、音像制品等的生产制造。随着报业集团印刷物流中心的升级扩建,往往会利用新建印刷基地的空间优势,搭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提升前者的附加价值。

在以上几种模式中,报业集团往往根据建设目的和自身情况灵活选择,也经常出现几种模式“拼盘”的情况。

醉翁之意不在酒?

说起文化创意产业园,大家可能会联想到英国伦敦西区、美国纽约的SOHO(苏荷区)、好莱坞影视基地以及北京的798艺术区。与这些经典案例相比,国内很多匆忙上马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似乎有些“走形”,社会上质疑开发商“醉翁之意不在酒”,文化园区建设“地产化”“空壳化”的批评声也不绝于耳。实际上,这些问题在媒体建设的文化园区里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过情况略有不同。

传媒业处于文化产业的核心圈,也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组成部分,其拥有的品牌、创意、传播优势使其成为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理想主体。所以政府在繁荣发展文化产业时也十分愿意与媒体合作,共同撬动地方资源。对于媒体而言,抓住文化产业发展机遇,嫁接传统媒体优势,锁定文化土地资源,整合上下游产业资源,从而反哺传统媒体,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则是在主业增长乏力时进行产业扩张的现实选择。

文化产业园项目带有公益性,土地价格便宜,配套费用低,手续简单,开发成本相对较小,这些土地储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报业轻资产的劣势,助其快速实现规模增长和资本原始积累。以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为例,集团位于两江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购买土地用了6000万元,再扣除渝北区承诺返回的部分,只需支付约4000万元。项目全部完成后,集团除了回收4000万元的购地成本外,还将取得约1亿元的利润,并长期持有2亿元左右的不动产,用于产业发展。这一模式还将复制到万州、涪陵等项目。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的这些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基地大都地处黄金地段,大多数将在“十二五”末基本建成,全部完成后预计可为集团回收5亿元资金。这是单凭报纸的发行量、网站的点击率、电视的收视率所无法企及的几何级增长速度。

尽管有做文化地产,借鉴现代商业地产运作模式的想法,但与仅希望曲线拿地的部分开发商相比,传媒企业的文化责任感要强很多,突出文化要素是他们坚持的底线。老牌园区如羊城创意产业园开园6年来,对园区入驻企业进行过多轮筛选,尽量保持园区创意设计氛围不变味。南方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园在一期招商时也拒绝了不少与文化创意无关的企业。另外,近年来为了探索产业结构转型之路,媒体一直不失时机地在数字出版、网络游戏、户外广告、物流发行等广阔的传媒关联领域卡位布局,文化产业无疑是媒体潜在能量进行突破的一个理想出口,其中蕴含的产业机会更是众多媒体所珍视的。

面临五大难题

作为新型的社会经济组织,文化创意产业园在中国的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大部分媒体建设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也仅仅停留在规划和初建的阶段,全部建成使用的不多,运营步入正轨的更少。从拿到土地到顺利运营,这中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面临的难点和问题也很多:

1 战略定位与产业链规划

定位不清晰与同质化、缺少资源整合和产业链的形成是目前大部分文化创意产业园的通病。媒体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也存在同样问题,在产业链搭建上“东拼西凑”“貌合神离”,造成园区产业聚集度低、产业链形态不完整,特色和专长不突出。这样的园区初期可能以房租来维持运转,但长远来看究竟能做到什么程度,媒体人心里也没底。

要实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园区规划、初建的时候就找准定位。首先要对园区所在区域、地域及城市的风土人文、经济命脉、产业布局、文化形态、空间形态进行分析。再根据媒体自身资源情况,对园区进行市场化的定位。在产业链的搭建上,最好有一个核心,引入相关的龙头企业作为驱动力,再以此进行横纵方向的延伸。成都传媒集团的东区音乐公园的产业链设计值得借鉴。公园以音乐创意为主题,聚集包括音乐创作、制作、音乐展演、音乐经纪、音乐版权等产业链上各优势品牌,并形成音乐创作和音乐消费两条主线。中国移动音乐产业基地的加入给园区带来了强有力的支撑,它吸引了与之上下游配套的上百家数字音乐的内容服务商和增值服务商入园,其签约明星每年的100多场见面会、新歌会都可以在园区里“做足文章”。

2 市场机制与人才团队

文化创意产业园对媒体而言是全新的领域和尝试,市场机制和人才团队是成功的关键。很多媒体在开发文化产业项目上仍然采用事业制的老办法,让办公室或物业后勤部门代为管理。但这种做法不利于园区的发展。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些媒体开始采用建立平台公司的方式推进文化产业项目。羊城晚报报业集团2010年成立了羊城创意园投资管理公司,专门负责羊城创意产业园的运营和管理。公司有两套班子,分别负责园区的招商开发和物业管理工作。浙报传媒则与理想国际组成了合资公司——浙报理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对现有的6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开展运营和整合。

组建专门的公司运营园区是趋势,但很多公司目前只是一个空壳,只有领导班子,没有员工。人才的缺乏是根本原因。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关键是产业化运作,这就需要规划、工程、创意、网络、金融、商贸等多方面的专业人才。羊城晚报报业集团董事、副总经理、党委委员吴为民表示,报业集团不缺文化人,但缺乏产业运作人才。没有一个专业的团队,再好的地、再好的决策、再好的思路,也推动不了园区有实质性的规划建设。也许,摒弃由总部和其他媒体派遣“干部”管理项目的方式,向社会招聘职业经理人,建立高度的市场化团队,并匹配对应的激励奖惩机制,会是一个广纳贤才的办法。

3 盈利模式创新

无论是园区的开发,还是园区的发展,都不可避免会遇到资金问题。即便政府可以为一些园区提供扶持资金,但对于园区的中长期发展而言,这些扶持资金往往是杯水车薪,必须开发多元的盈利模式。目前不少报业集团的文化创意产业园还停留在收租金的低端盈利模式上。要想成为报业的支柱性产业,这么做显然不够。如果园区的规划与产业链搭建得当的话,盈利模式的创新还有很大拓展空间。除了物业租赁收入,园区可以通过活动策划、项目投资、产权投资及提供其他服务等取得多元收入。比如,成都传媒集团将对音乐公园中的“大魔方”演艺中心的冠名权、包厢冠名权进行销售,并鼓励旗下媒体参与到演艺活动的开发、投资和运营当中,这就是一种项目运营方式。

4 缺乏有效的政策指导

虽然文化产业是各级政府近年来重点扶持的产业,报业集团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在用地和资金补贴上都能得到政府的支持,但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政府的扶持政策多是方向性的框架,并没有细则和指导性建议,迫切需要帮助的媒体常常为此感到困扰。另外,文化产业发展目前由宣传部门牵头,缺少产业、经济主管部门的有效参与,职责不明晰、信息不对称、政策不配套问题较为严重。报业集团在办园的时候也会遇到由此带来的种种不便。比如,羊城创意产业园在旧厂房改建时屡屡碰到市政、城管、消防部门的障碍,也“吃”了不少罚单,这些都提高了园区建设的协调成本。

智慧园区建设案例范文第4篇

上海市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在2011年占上海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02%,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5.5%。其中工业设计和动漫产业等园区产业的贡献最大。但是,上海市的创意产业园区的旅游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发展方向,因此,笔者认为应该从园区的文化层面上挖掘旅游的吸引点,通过园区创意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促进园区的全面发展。

一、园区发展现状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中新产生的一类具体形态,是指相互关联的创意产业、创意工作者与相关机构在具有一定的文化地理空间上,形成相对集中的区域集合体。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方面有三个名词“创意产业集聚区”、“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比如,8号桥就在2005年4月28日,挂牌“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2010年12月授牌为“创意产业园区”,2011年12月授牌为“文化产业园区”。

从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旅游发展情况来看,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可以分为三类,一类不向游客开放,园区专注于产业的发展,例如国家音乐产业基地。第二类为向游客开放的产业型园区,即区内注重的是其文化创意产业的经营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旅游只是一种辅助行为。第三类则是体验型园区,则其性质更多的是面向广大游客的一个观赏区,为创作者和游客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包括创意思想的交流、创意产品的交流,让游客体验文化,并且消费文化。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第二类以及第三类园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园区文旅融合现状

(一)园区文旅融合可借鉴经验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最重要的吸引力就在于其文化,因此,若是要发展园区旅游,需要的就是园区对其文化进行挖掘然后进行文化表现,使游客看到并体验到园区的文化。这便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就是如何将园区文化融合到景区的旅游开发当中去。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之一田子坊旅游开发的成功便是文旅合理融合的结果。

田子坊在文旅融合方面做得很好,首先体现在创意氛围上。田子坊在开发中,保留了一部分石库门的居住特性,再结合创意产业,引入商业模式开发。从1998年起,陈逸飞、尔冬强等艺术家陆续入驻田子坊。这种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的结合,游客在游览景区时,不仅能从建筑和民居上感受到上海的老弄堂文化气息,又能体验到创意在园区的碰撞,还能欣赏到一件件富有创意的工艺品。

其次,田子坊的旅游商品也是很大的旅游吸引点。田子坊的旅游商品从制作到成品都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创意元素。

另外,2004年设立的上海创意产业中心,积极配合政府制定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并引导园区的发展。在2008年发起了“创意之旅”,加强了各园区间的合作,促进了园区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起到了很好的互助学习和宣传的效果,为园区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和制度保障。

(二)园区文旅融合的不足之处

在上海,田子坊和1933老场坊只是代表了一小部分的文旅融合较好的园区,还有相当多的园区并没有进行很好的文旅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园区旅游类型较为单一。目前上海市大部分创意园区的开发仍处于观赏旅游阶段,对于园区文化的利用不够深入与充分。

2、园区创意产品欠缺旅游属性。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往往具有特殊的建筑风格以及独特的历史,其氛围对于创意工作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时对于游客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然后以8号桥、X2为代表的一些创意园区所设计出的产品,追求高门槛、低产出、高效益,对于普通游客而言,则不具有消费吸引力。

3、园区独立,园区间缺少融合与互助。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大多是“独门独院”,没有横向地与相同性质的园区进行合作交流。例如卢湾区的田子坊和8号桥距离很近,但是,两者之间并无联系,缺少相互的“利用”,这对于两个知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来讲,是一种损失。

4、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园区建设过程中,缺少配套的旅游服务设施,包括交通、对外营业的餐厅、酒店、游客服务中心、关于园区历史和建筑的解说系统等各个方面,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游客量的减少。

5、园区文化与旅游宣传少。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较早,速度较快,加上独具一格的创意文化影响力,使得其在业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享誉度。但是,园区很少有通过演艺、影视、出版书籍或者简单的宣传折页的印刷等途径进行园区文化的充实以及宣传。网络上关于园区的介绍侧重点往往是针对创意企业的入驻而进行的对园区地理优势、集聚经济优势、园区产业前景的宣传,极少有针对游客而进行的对园区文化、园区旅游的宣传。

6、旅游参与度低。大部分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主要构成分为两样:人,还有建筑。园区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建构具有参与性或体验型的旅游设施、旅游项目等,也鲜有旅游活动的策划与举办。

三、园区创意文化与旅游融合思考

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立,首先与区域内的人文环境相融合,传承本地产业的文脉和人脉,用创意和文化充实园区的产业,文化创意与旅游的融合逐渐发展。

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应该就是如何将文化表现出来以增加旅游吸引力的过程。首先要搞清楚的一个问题是,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具有什么文化,其次再是解决如何将这些文化表现出来的问题。

(一)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文化

1、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拥有很强大的文化基础,首先最为明显的便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体现在了建筑、音乐、舞台、饮食等方方面面。体现了上海的开放性、创造性、扬弃性和多元性,勇于创新。上海滩与国际大都市、时尚都市与老弄堂的文化撞击,擦出异样绚烂的火花。

2、东西建筑文化的碰撞。园区的建筑往往给游客的感觉既有传统老弄堂的魅力,又有西方时尚建筑的气息,中外合璧。

3、园区创意文化。园区的创意文化是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的精髓,正是这些创意文化彰显着园区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

4、每个园区都有其历史,每个建筑在变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之前都孕育的是另外一种生命,这种生命的精彩在下一段生命中还是会发光发热。以1933老场坊为例,它的前身是个屠宰场,这种原始的文化是不可复制和模仿的。

(二)园区文旅融合发展建议

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旅游发展首先有政策的支撑、政府的支持,另外还有上海创意产业中心这一中间机构的协调,再者,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拥有强大的经济能力,接下来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就应该在充分认识其文化的基础上,吸取成功园区的经验和不成功园区的不足,通过高科技手段来表现文化,不断赋予园区增值潜力。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应该如何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园区开发过程中的文旅融合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在这一个方面上应该做的首先是对园区创意氛围的营造,

从看得见的建筑、文字标识等到看不见的创意智慧等,保持这种独特的创意氛围,让整个园区从内到外都给游客带来充满创意以及文化深厚的感受。这点可以借鉴1933老场坊,通过老屠宰场的各个建筑细节的简单却明了的文字标识,既体现了园区的历史文化,又展现了园区每一处设计的创意之所在,增加了游客的好奇度和求知欲,也给游客带来学习的体验。

另外,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到目前为止已经拥有全国第一的数量和规模,那么临近的园区应该发挥集聚效应,像江南智造局一样,各个园区再集聚,利用互相的创意优势,促进整体的文旅融合发展,并不断提升价值。这是园区合作横向方面,在纵向上,还应该拓展产业链,大小企业合作,促进产业升级。

2、文化创意旅游商品的开发

这是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比较欠缺但是又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创意旅游商品的开发能够满足游客的购物体验需求。旅游商品与文化创意的融合可以通过在

可以通过在旅游商品开发中融入特色的海派文化、旗袍文化、上海滩文化来丰富旅游商品的内涵,再结合园区各个工作室的创意与技术,来进行富有创意的、具有吸引力的衍生旅游商品的开发。比如陈逸飞工作室可以设计明信片、文化衫等的制作和生产,而不仅仅是局限于那些画。有很多画只是艺术品,不是文化产品,是不能通过大批量生产来实现经济收益的。

另外一个途径是实现文化与创意产业间的互动,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交流,自主研发设计,提高积极性与自主性的同时也提高了竞争力。

3、旅游的文化创意宣传与营销

旅游的文化创意宣传就是其宣传手段和内容的创意性。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

区可以通过对宣传折页的创意设计与印刷、书籍影像的出版、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介的宣传、园区文化演艺活动、节事节庆等,展示园区的历史、创意、建筑等特色文化,提高园区旅游的创意性、参与性与体验性,吸引更多游客。

另外,在产品的包装、品牌设计、logo以及产品本身的设计上,更是要注重与创意的融合,体现园区企业的创意文化,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的购买人群。

4、园区的文化艺术服务

园区的文化艺术服务是很重要的旅游吸引点,包括了文艺表演、表演场馆的

建立等等方面,这不仅能吸引游客,而且还能不断激发创意工作者的热情,创造出更多的创意产品,吸引更多的游客。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应该利用园区内充满创意的大脑,再结合园区的特色文化,创造设计出一个个精彩的旅游表演项目。

5、创意与节庆旅游的结合

上海城隍庙的灯会那几天的游客量居高不下,景区收入也非常可观。那么,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也应该吸取其优点,利用园区的海派文化、创意文化、历史文化以及上海是一个国际时尚大都市等特点,进行文化的创意。比如申请电影节、动漫节、艺术节、书画展、工艺品展等节事活动的举办,利用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这样一个平台,就像M50长期地在香格里画廊举办画展等。这不仅在当时能吸引游客,之后也会产生更多的后续影响。

6、文化事业与旅游发展的融合

以上几点谈到的都是如何将文化产业更好地与旅游进行融合,但是在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旅游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还有文化事业对旅游的作用。所以在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可以在园区建立“园区历史文化展览馆”、“园区创意文化陈列馆”、“上海文化博物馆”等,免费对游客开放,增加游客对园区的了解,培养游客对园区更多的兴趣,促生游客参观游览、购物的动机。

7、旅游发展基本要素的完善

最后,在对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过程中积极寻求文化与旅游融合融合的同时,还要注重的是园区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市场的宣传、人才的引进等各个方面,另外还要注意的是园区创意知识产权体系的建立,包括对商标、专利等的保护,不断提升园区的旅游服务质量,提高园区的影响力,促进园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智慧园区建设案例范文第5篇

记者:面对如此骄人的成绩,背后必定有一套相当完备和成熟的招商措施和政策支撑。王局长能否为读者解读一下西安这些成功的做法呢?

:首先,我从凝聚智慧与共识的“四化”理念谈起,这一点很关键。近年来,西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的发展理念,着力扩大对内对外双向开放。西安通过研究入世后国内外产业转移与服务业外包加快的趋势,分析制约经济发展的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不足两大瓶颈,提出要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西安地处中西结合部,是中国西部科教中心、制造中心、旅游中心、商贸中心、物流中心及金融中心,也是西部大开发第一阶梯和东西部生产要素双向流动的中转加压站,根据这些区位优势,提出要把西安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对西安未来新的方位坐标的准确判断,凝聚了智慧与共识,提升了境界与眼光。据此,西安市制定了《关于发展外向型经济若干意见》,建立了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的机制。

其二,我们很注重城市品牌整体推介。招商引资说到底就是推销城市的投资环境。西安成功举办了一系列城市形象宣传、招商引资及旅游推介“三位一体”的城市品牌推介活动,彰显了“人文、科技、现代西安”新形象。首届欧亚经济论坛的成功举办成为西安走向国际化的开篇之作,世界古遗址大会展示了西安世界级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东西部合作洽谈会、全国糖酒会、餐饮博览会、国际住博会、高新技术交易会、旅游博览会等品牌展会,使西安成为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在美国、德国、法国、芬兰、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日本等十多个国家举办的几十个专业、小型、多元经贸洽谈活动,不仅洽谈了经贸项目,而且大大提升了西安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去年,我们巧借连来访问西安,赴东莞、苏州举办的专场台商经贸旅游恳谈会,掀起了海内外华人投资西安的热潮。

其三,外商愿不愿意到西安投资,说到底,还要看投资环境。所以,西安加大了城市建设力度,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十五期间城市建投资累计完成530.82亿元。绕城高速、高架快速干道相继建成,地铁建设准备开工。大雁塔北广场、大唐芙蓉园等一批标志性的文化景观提升了城市品位。“大水、大绿”工程成效显著,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2%,年均二级以上的天气达到290天。西安航空港成为中国四大航空枢纽之一,开通了90多条国内外航线,其中包括到纽约、伦敦、法兰克福等知名城市在内的27条国际航线,年客运能力达750万人次。高速公路和铁路编织的“一日交通圈”,辐射周边10余个省会(首府)城市,覆盖人口达6亿。上海西安港务区的建设为西安搭建了通向国际化的通道。不断完善的投资环境及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了为跨国公司和外来投资企业的配套服务水平。

其四,创建国际化产业招商平台。“四区一基地”是西安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国家级高新开发区已成为创新能力强劲、科技产业蓬勃发展的现代化新城。突现了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软件及信息服务等重点产业方面的聚集优势。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已建成中国西部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加工基地、出口加工基地和辐射西部的物流中心。曲江新区以走进历史、感受人文、体验生活为主题,集旅游娱乐、休闲度假、会展商务为一体,充分展示盛唐文化。西安产灞生态区以流域治理带动新区发展,打造西部第一水城,成为西安新的增长点。阎良国家级航空产业基地是我国惟一的集航空产业研发、航空人才培养、航空装备生产及整机制造、零部件加工、航空服务为一体的国家级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

其五,入世后,政府服务成为投资环境的决定因素,所以,西安很长一段时间都致力于打造政府服务新竞争优势。西安把“一厅式”办公看作是执政为民、为投资者办事的阳光大厅,全力为投资商提供全程保姆式人性化服务,推行第三者监督。将行政许可项目由原来的438项减少到175项,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走在了前列。实行简单事项现场办理;复杂事项集中审批:重大事项跟踪上报,控制事项明确答复。目前,5000平方米以上的房地产项目已在大厅实现了单轨运行。投资类项目行政审批“绿色通道”的开辟,重塑了政府服务新形象,使中外客商来西安投资创业的信心不断增强。2005年“绿色通道”办公大厅累计接待咨询及受理审批事项29163件,受理审批5496件,办结5276件,办结率达96%,均比上年同期增长2倍以上。招商、亲商、安商、扶商在西安已成为全社会共识。

其六,提升西安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西安企业与国际接轨的速度,而这些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与“巨人”的合作。截止到2005年底,落户西安的世界500强企业已经多达83家。以美光科技、康明斯集团、香港瑞安集团、伊顿公司、通用汽车、西门子、海德鲁、富士通、东芝、西罗航空、西电三菱、爱尔微电、可口可乐、西航发动机项目、日立、ABB、西沃客车、德国博世、和记黄埔、百事可乐、麦当劳、西安康帕斯、加拿大丰业银行为代表的知名跨国企业先后进驻西安。西安正在加大产业、资本、技术、人才与500强全面对接,建设以500强标杆公司为核心的产业链、产业集群及产业园区,打造西部世界500强投资及研发高地。

最后讲一点,建立重大项目落实长效机制也很重要。重大项目是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及抓落实抓发展的载体。西安市潜心研究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投资动向及发展重点,紧紧围绕五大主导产业,确定了一批市级重大产业招商项目,进行重点包装与推介。建立目标责任制,以抓高附加值的重大项目为主线开展工作,严格落实督办制度。实行重大项目领导牵头负责制,扭住已签约项目,狠抓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建成达标率。对全市性招商引资活动已签约项目实行分片包干、签订责任书,由“一厅式办公”全程跟进。家乐福、和记黄埔、曲江名都、丝路风情园、康明斯发动机、库柏、金威啤酒等一大批外资企业已在西安投资生产。浙江绿城、

北京首创、大中电器、湖南金桥等大型内资项目纷纷落户,取得了良好效益。

记者:从王局长的介绍中,记者感觉到西安市招商引资工作做得非常扎实、细致,相信这些成功的做法对西部其他急于招商引资的省(区)市将起到很好的借鉴和启示作用。同时,记者也感觉到,在这些得力措施的保驾护航下.西安市的招商引资前景十分诱人。那么.请问王局长,今后如何保障美好前景成功实现?下一步西安将如何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

:十一五期间,中国入世与西部大开发将成为影响西安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历史机遇,这是西安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提高城市国际竞争力所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首要问题。2006年既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也是西安外向型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之年。为此,我们将紧紧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契机,着力把握对外开放六大战略重点;一是围绕重大项目招大引强,二是针对500强,以商招商,三是锁定国外四大板块、国内三大区域目标市场定向招商,四是与世界知名商会合作委托招商,五是针对四区一基地集中招商,六是围绕五大产业开展产业链招商。积极实施跨越式赶超十大工程,赶东部、超西部,全力实现外向型经济发展新突破。

第一,精心组织十大展会,搭建国际化招商平台。一是精心筹办丝绸之路洽谈会、香港招商活动、欧亚洽谈会、美加洽谈会、新加坡招商活动、欧盟招商活动、台湾招商活动、西洽会、厦洽会、广交会等十大招商与投资洽谈活动,打造国际化招商引资平台;二是精心做好“网上招商”活动,完善商务服务信息体系、打造常年不落幕的网上招商平台;三是做好“一厅式”办公与各部门、各区县一厅式办公的顺畅协调机制,形成为投资商服务的合力。

第二,实施“五个一百”计划,全面提高招商引资水平。积极实施“五个一百”计划 一是百位世界500强落户西安,二是聘请百家投资环境监督员,三是邀请百名商务参赞访问西安,四是促进东部百家跨国公司再投资西安,五是与国内外百家商协会等建立合作联系,建立国际化招商引资信息平台。

第三,落实“三个一千”工程,构筑外向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开展走访一千家外经贸企业活动,为已落户西安投资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组织一千名企业家参加广交会、上海工交会、深圳高交会等各种展会,收集信息,寻求合作。登记审批培育一千家外经外贸企业,鼓励企业走出去,不断壮大外向型经济实施主体。

第四,组织“千名台商西安行”活动,促进两岸四地经贸合作新发展。通过举办与台商企业恳谈会、西安市与台湾地区文化交流合作周、西安・台湾投资贸易洽谈会等一系列活动,邀请1000名台湾工商界高层代表、商协会负责人、港澳、东部沿海的知名台商投资企业到西安进行投资考察和项目洽谈,促进西安台湾工业园区建设。

第五,推进“一区四基地”建设,构建外向型经济发展新格局。积极促进西安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国家级软件出口基地、国家级医药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实施外向型经济“跨越赶超”战略中的溢出效应和辐射作用。制定扶持政策,鼓励“一区四基地”利用其综合优势,承接内外资中的高端增值环节转移,着力增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以劳务出口基地为载体,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六,培育十大自主出口品牌,增强西安经济国际竞争力。出台“自主创新品牌出口行动计划”,积极培育新舟60飞机、重型卡车、比亚迪、法士特、太阳能发电设备、海天天线、超导材料、输变电设备、工业缝纫机、制冷压缩机等十大国内畅销品牌和国际知名品牌。支持企业新产品开发和服务创新,在境外注册商标和专利,建立研发、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企业品牌的国际竞争力。

第七,锁定20个主导项目,实现重大项目招商新突破。紧紧围绕五大主导产业,确定20个外资超5000万美元,内资超5亿元人民币的重大产业项目,招大引强,进行重点包装与推介,形成核心企业、重大产业、产业链招商的新格局。开展对东部10个上亿美元跨国投资典型案例研究,研究跨国投资意向、需求、服务、配套及招商模式,有效促进重大产业项目落户西安。

第八,创建六大机制,狠抓重大招商项目落实。一是建立稳定的外向型经济政策扶持机制。二是建立科学的招商引资绩效评估机制。三是建立重大项目责任落实机制。四是建立市领导与投资商对话机制。五是建立重大招商项目推介、包装及责任落实机制。六是建立市级招商团队及重大项目顾问小组机制。狠抓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建成达标率。

第九,实施十百千人才强商工程,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积极实施“十、百、千”工程:一是与10家高等院校外经贸系建立联系,建立培训基地;二是重点培养100名商务研究生:三是通过举办研讨班、培训l班、进修班、国内班、师资班、专题班、外语班,培养1000名外经贸操作人才。

第十,参与中国境外投资合作区建设,不断扩大向东向西双向开放。紧紧抓住国家启动境外中国投资合作区建设的机遇,切实推动欧亚区域的实质性经济合作,充分借助国家资源和更高层支持,采取境外独资办厂、合资合作办厂,从事境外加工贸易、工程承包、服务贸易多种方式,推进西安与欧亚地区经贸合作,不断扩大向东向西双向开放,提升西安在区域合作中的影响力。

记者:第十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于2006年4月6日-10日在西安市召开,这是一次极其重要的经贸洽谈会。王局长能否谈谈西安市如何抓住这个契机,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