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华医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材 话语文化 传统文化
在话语风格方面,中国人多依赖暗示性的陈述,避免直接阐述,并偏爱使用比喻和类推解释阐明观点。对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中国人在陈述、解释、阐明、辩论其观点时是循环性的,缺少英美人那种复杂而有力的辩论方法和辞令。在批评或劝告对方时,中国人常常使用委婉语、双重否定、低调陈述或历史典故,虽然间接,但很有效;在提出请求时,中国人会尽力避免说出伤面子的话,避免表现出妄为、渴望、自私的语气和态度。汉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在语文教材中,这种积淀了传统文化的话语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常体现为:
称呼。《阿Q正传》中阿Q宣布“造反了”之后,赵太爷为何要叫他“老Q”?赵白眼也要叫他“Q哥”?而假洋鬼子在未庄人面前为何要称“革命党”为“洪哥”?这里便有一种文化的意义:在汉民族文化传统中,称“老”意味着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称兄道弟则说明双方关系十分密切。在欧美,“老”则是衰弱、无用的同义词,人们最忌讳称老。只有了解了这些称呼背后所隐含的意思,才能对人物的心理状态和作品的主题有更深刻的把握。
谦称。谦称是表示谦虚的自称。古代君主自称孤、朕、寡人、不谷,一般人自称臣、仆、愚、蒙、不佞、不敏、不肖、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小人、小可、后生、晚生、侍生等,女子自称一般用妾、奴等。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一般为拙荆、贱内、内人、山荆、荆屋、山妻,称自己的儿子为小儿、犬子、息男,称女儿为息女、小女等,主要用于口语,常见于戏剧。但很多时候,谦称的背后表现出的是说话人的高高在上和虚情假意。《林黛玉进贾府》中有这样一段对话: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贾母说话的语气比较明显地表现出,她对迎春姐妹们的念书态度不以为然,谦称“不是睁眼的瞎子”的背后反映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文化观念牢牢地盘踞在她的内心深处。对此,聪敏乖巧的黛玉也听懂了。所以,后来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她便答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可见,寄人篱下的林黛玉是多么的脆弱敏感、小心谨慎。
穿着。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句子,为何湿的是“青衫”呢?这就涉及古代衣服的质料、颜色表示地位高低的服饰文化。古代“白衣、白丁”是指平民百姓,穿红着绿者是有品位的官员,而黄色则只有帝王才能用,“黄袍加身”即是登基为帝。依唐制,朝廷命官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六、七品服绿,八、九品服青。知晓了这种服饰文化背景,我们才能深切地理解白居易《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两句的情感内涵:他由一个朝廷谏官一贬再贬为着“青衫“的九品小官,心中该有多少郁愤和凄苦,“青衫湿”也就不足为奇了。
座次。《鸿门宴》中有这样的描述:“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按古代礼俗,室内的席次是有等级、地位差别的。以东向(坐西面东)的为最尊,其次是南向,再次是北向,最后是西向。鸿门宴是在军帐中举行,排席次,同室内。依礼,刘邦为客人,本应居首席,东向坐。但项羽自己东向坐了,项伯因是项羽的叔父,辈分高,故与之同坐首席,次席也安排自己的谋士范增坐了,而把客人摆在了第三等的位置,连范增也不如。至于刘邦的谋士张良,则只有“西向侍”的资格。这种座次安排是颠倒的,由此反映出项羽对刘邦的轻辱。这一细节,深刻地揭示了项羽妄自尊大、目空一切、刚愎自用的性格。
讳饰。《礼记・曲礼上》有云:“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讳饰作为礼数渗透了汉民族文化。《药》中华大妈听到别人说自己的儿子“痨病”,便感到不快。《祝福》中祥林嫂在别人的祝福时离开人世,短工用“老了”代替“死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通过运用“讳饰”的修辞手法,回避“死”字,既委婉含蓄地表现了作者不愿承认“马克思已死”这一残酷事实的极度悲痛心情,又表明了马克思虽死犹生,他将永远活在革命者的心里。“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中的“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永远地睡着”,都是指“死”。对于马克思的死,作为最亲密战友的恩格斯,内心悲痛欲绝又不忍心直接说出,因而用了“讳饰”手法。而对于读者和听众来说,经过作者这么一“讳饰”,就感觉刺激小多了,情调也缓和了,并且与追悼会的氛围相吻合,更便于人们接受,这在教学中应加以细辩。
信仰。以下两例可看出东西方的信仰的差异:一是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窦娥冤》);二是父亲,父亲,看在圣母的面上,看在十字架的基督面上,看在所有的圣灵面上,看在你灵魂得救面上,看在我性命面上,你不要动它(《守财奴》)。
总之,话语的文化意义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学习时要结合课文语境和汉文化传统对教材中话语的文化意义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深入发掘,促进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心理、情感状态和思想主题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探究精神;实验活动
经研究发现,目前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诸多的问题,且实验教学的现状也非常令人担忧,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有开设的课程内容及目标、考核评价该学科的标准、学校本身的管理以及化学教师滋生的实验技能及专业素养。本文在论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而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解决策略和措施:一是设立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满足开设的新需求;二是反思化学实验的考核过程和学科的评价体系;三是加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软件与硬件的配备;四是深化建设实验所需的资源以及教师的专业培训。
一、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及现状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是整个化学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在高中学习的过程中也更为突出。就目前化学实验的现状来看,大部分的学校只把化学实验当成高考内容的一部分,因而只重视理论学习。另外有些老师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目标之间没有很好的联系起来,因而缺乏了实事求是的探索科学的精神。例如在化学实验的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现象、数据以及条件等都没有记录,因而在实验中遇到困难或者是错误时,也没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只是借鉴前人的经验进行研究和重复,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很难学到新的了理论知识。再加上化学实验的目的本就是为了巩固学生的化学理论知识,从而让学生能够深刻领悟到化学的性质及过程,从而帮助学生们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网络,并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养成严谨规范的作分,这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确目标,动手操作,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从而有效的发挥出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及作用。
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对部分学校化学实验教学的调查中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七有七少”,“七有”为有理念、有开发、有情境、有老师、有实验室、有活动、有考核;“七少”为少行动、少应用、少建构、少实验员、少实验品、少实验专题。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学校管理不当造成的。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有些老师的教学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从而忽视了其重要性和意义,另外对于化学实验中的过程以及实验的内容存在敷衍心理,导致了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不能有效的仅此能够和完成。其次就是学生对于其做实验的目的没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大部分学生把化学实验教学课程看成是玩乐的课程,因而没有对实验的课程进行提前预习和了解,也没有对实验的目的、操作流程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认识和了解,导致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说操作顺序混乱、操作不规范或者是不严谨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把其当成是放松心理的一种途径,因而没有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及时监督和纠正,也没有对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导和解决,因而使得学生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未学到任何东西。
三、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改进措施
针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教学的情况,特结合实验的案例提出一些改进的措施和建议。
案例:改进C2H5OH制备C2H4实验
实验演示:在烧瓶中加入高浓度的H2SO4与C2H5OH混合液体,其体积之比为1:3,然后在烧瓶内加入沸石,用大火加热至170摄氏度,然后用NaOH去除其中的杂质,再在溶液内通入MnO4溶液和CCl4溶液,然后观察实验的现象并将其变化记录下来。
在这个化学实验的过程中,高浓度的H2SO4的主要作用就是加速实验过程中化学反应的进行并除去一定的水分。在大火加热的状态下,高浓度的H2SO4能够将C2H5OH进行碳化,另外再加上其强烈的氧化还原的性质,因此就会产生硫酸气体和二氧化碳气体,并与C2H4混合。尽管这个过程使用了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杂质的去除,但是其副产物硫酸气体还是会使得MnO4溶液和CCl4溶液的颜色发生变化,因而使得结果产生的气体也有可能是硫酸气体。
经过这样的理论分析发现,硫酸气体是直接干扰到了检验气体的过程,而产生硫酸气体的原因就是因为有高浓度的H2SO4的存在,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就要考虑能否使用其他的物质进行替代。在经过一些实验验证后发现,硫酸亚铁和C2H5OH在加热的过程中,也会生成C2H4气体,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两种成分不会发生碳化,也不会产生干扰性的气体。
根据以上的讨论,可以改进的方面为:
在C2H5OH制备C2H4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将其中的催化剂H2SO4替换成硫酸亚铁,减少实验过程中的干扰因素,从而保证实验中的现象以及数据结果都能更加准确。
四、总结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在整个化学教学的过程中都占有重要的比例,针对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化学老师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化学要注意引导学生多动手,多思考,针对化学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要及时讨论并解决,同时化学老师也要注意监督和指导学生的实验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化学实验,并从中学到新知识,努力提升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跨文化;教学;外语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214-01
然而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遇到的最大障碍不是语言知识而是文化差异。由于中、西方国家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教育以及风土人情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了解西方国家文化背景知识,不仅有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更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和外延,有助于提高对外语全文的理解。因此,了解中西文化差异,进行跨文化教学是外语教学的必需内容。
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在生活中存在很大的语用差异,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词汇的文化差异
文化意义相同的词汇在跨文化交际中通常没有麻烦,但是有一部分词汇却存在着文化意义空缺或冲突的问题。例如“狗”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具有不同的感彩。“狗”在汉语中常用作贬义,如“狼心狗肺”、“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而在英语中,“dog”却是褒义,如a 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在中国代表帝王的龙,在英美却是邪恶的化身,因此汉语的“亚洲四小龙”只好译为“four tigers”。
二、社交应酬方面的语用差异
社交应酬方面的文化差异,首先是招呼用语的差异。相识的朋友见面打招呼,汉语中除了说“你好”之外,还会说“上哪去”,如果是在吃饭时间,常用“吃饭没”来打招呼。如果我们将以上常用语直接用英语对一位西方人打招呼,他们会感到惊讶,因为西方人对“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eaten yet”等之类的话语理解为“询问”,而不会理解为是友好的“问候”。
道别用语也存在着语用差异。比如在英语中,除了用“Bye”之外,还会说些祝福的话,如与对方见面感到很愉快:“I’m glad to have met you”等。在汉语的道别语中,人们除了说“再见”之外,经常会说“慢走”、“走好”等表示关切、友好的话。
对于恭维与赞扬的反应在中西文化之间的语用差异十分明显。在汉语中人们习惯使用否认或者自贬的方式,中国人认为这是一种谦虚的美德。但在英语中,面对恭维和赞扬,听话人往往是“迎合”,即表示感谢或将恭维或赞扬转达给对方或第三方。可以想象,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往往会把汉语中的否认和表示谦虚的“自贬”看作是自卑或者言不由衷的表现。反过来,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又会认为英语中的“迎合”方式是不谦虚。
在道谢和道歉方面汉英之间也存在语用差异。汉语中的“谢谢”和英语中的“Thank you”使用场合并不完全相同。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在商店购物、在餐厅用餐、使用交通工具等场合,会向售货员、服务员、司机等表达谢意,感谢他们为自己提供了服务;但在西方人心目中,售货员、服务员、司机应该向顾客表达谢意,感谢顾客的光顾。至于道歉,英语中的“Excuse me”和“Sorry”在语用上有着明确的分工。但汉语的“对不起”却能适用于这两句的所有场合。
三、人际关系方面的语用差异
首先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存在语用差异。在英语本族人家庭中,同辈兄弟姐妹或年龄相仿的父母辈亲属,一般可互相称呼名字,且用爱称。但在汉文化中,弟妹一般不能叫兄姐的名字,而且根据排行冠以数字,如二哥,四妹等。
在敬语和谦词方面的语用差异表现为:汉语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常用“请教”、“高见”、“久仰”、“拜读”等谦词,然而在英语中很难找到语用等值相同的表达方式。同样,英语中表示尊重、礼貌的情态动词,如would,may,can,could等,在汉语中也没有等同的表达方式,。
在禁忌和隐私等方面的也存在一定的语用差异。在中国,在公交车给老人让座时会说,“您年纪大,您先坐。”但是西方人听了却会不高兴,因为在他们看来,“老”意味着去日无多。此外,表示对他人的关心或同情时,也应该注意分寸。比如,当你对外国朋友说“路上小心”(Be careful)时,他很可能不高兴,因为这样的话语被理解为指三道四,发号施令。
我国正面临世界多元化的撞击,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了语言现象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了跨文化交际的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应该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导入文化,在讲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加强对文化差异和内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而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强将无弱兵,名师出高徒。教师对文化意识的认知,决定了如何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英语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才能在思想与文化上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了,在教学中就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教师熟悉和了解英语的文化,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才能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中西的文化差异及文化背景知识,树立学生的文化意识渗透。
二、激活教材内容,渗透文化意识
就目前而言,课堂教学依然是以使用教材为主要方式,如何灵活的激活教材内容,轻松的驾驭教材,补充并拓宽教学资源,是提高和培养学生们文化意识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的核心方式,它渗透于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教师在教学中不断传授有关西方国家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对其文化的感知,从而准确地把握好汉语和英语。
(一)通过词汇教学渗透文化意识
词汇是初中英语教学中最活跃的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教授词汇的同时介绍其文化意义。如在Doyoulikeanimals?一课中,大多数的学生喜爱动物,所以教师在讲有关动物的词汇时适时地向学生渗透一些文化意识。英语中dog,在西方国家,它被认为是人类的朋友,甚至被当作宠物、孩子来养,所以才会有“Loveme,lovemydog”一句谚语;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狗是个带有批判意味的词,如走狗、狼狗不如的东西,等等。还有词语的搭配,也有着迥异的文化差异。有些词语英语中只用一个词,而在汉语中却有丰富的词来表达。比如,Canyouplaytheguitar?一课中,英语中的play,playbasketball、playfootball、playthepiano、playtheviolin、playchess、playthetape.等等,汉语却可以用不同的字眼来翻译。如“打”篮球、“踢”足球、“弹”钢琴、“拉”小提琴、“下”棋、“播放”录音等,所以教师应该多多发掘类似的词汇,这样不仅将文化知识渗透在教学之中,更重要的是学生感觉到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对异域的广博的英语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增强了英语的综合能力。
(二)在语句和对话中渗透文化意识
初中英语课本中SectionA部分中多是一些简单的语句和日常交际用语,在课堂教学时,除了要掌握听、说、读、写、译的技能外,还应该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注重文化意识的渗透,避免交际中出现误解。比如,汉语中无论是年长还是年幼,我们都可以询问对方的年龄,而在说英语的国家,却应该避免问及他人的年龄,尤其是在与女士或中老年人交谈时,应尽量避免问他们的年龄,对于收入、宗教和政治信仰、婚姻状况等问题也应避免谈及,因为这些被认为是个人隐私(privacy),不宜当成话题来谈论。只有学生们了解两种语言中存在的文化差异,才能有效地提高文化敏感度。
三、充分运用环境,为学生营造文化气氛
有位语言学家曾指出语言是在交际的内在的文化环境和外在的交际环境中得以运用的。因此对于学生们而言,他们的文化环境则是通过课内和课外两大环境而体现的。
(一)利用课内教学环境
知识的延伸可以从各个方面开展,教室的布置、座位的排列方式,都可以渗透着中西的文化意识。如教室的墙壁两侧除了中国的名人警句也可以适时地挂上Allforone,oneforall——4Dumaspere等英文版的名言警句。班级走廊处的宣传板,教室后面的学习园地,教师都可充分利用这些板报对英语文化进行宣传,让每一面墙壁都渗透着英语文化的氛围。常用的英文美文,习惯用语和名言警句,英语诗歌和小幽默等都可成为版面的素材。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英语手抄报,内容丰富,积极新颖的一些填字游戏、英语谜语等不仅会吸引本班学生的观看,还会吸引其他班级学生的驻留一观。在以无声胜有声的浓郁文化氛围中,让学生感受西方国家人们的不同的思维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知学习英语文化的热情,还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英语的语感能力。
(二)利用课外环境的延伸
环境吸引人,文化影响人,习惯造就人。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延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堂以课外的空间,为培养学生学生文化意识和感知而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无意识地畅游于西方国家的文化氛围中,渗透文化意识。因此抓好校园的文化宣传,让学生了解西方国文化则在润物细无声悄然展开。在学生们必经的教学楼两旁张贴英语校规校纪或英语的名人名言简介,宣传栏里张贴生动有趣的外国名人的励志成才的故事等,课间播放一些英语的乡村民谣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在校园里感受到浓郁的异国风情,让学生耳濡目染英语国家的文化。校园广播是我校进行文化宣传的重要工具,因此英语广播也可以成为营造宣传英语文化氛围的重要方式,通过英语广播可以将西方国家的文体活动介绍给学生,教师也可以和小广播员们一起收集有关各项国际体育比赛的资料,通过广播进行介绍。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体验异国文化
曾经有这样一句话:“Tellme,Iwillforget;Showme,Imayremember;Involveme,Iwillunderstand。”这是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各种语言实践的机会的同时,还要设法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学生创设多彩而新鲜的各种主题活动,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从而学以致用、讲自己融入到相应的文化氛围之中,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感受性和鉴别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同为同月份过生日的学生举办生日聚会,在平安夜组织学生聚在一起吃苹果,唱英文歌曲,圣诞节安排学生布置教室等等活动,让学生体验真实的主题活动,感受西方的不同文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络“零距离”地接触英美的朋友,或者直接与外教老师面对面的用英语交流,组织学生观看特色纯正的英语电影或录像等,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
从目前我国中医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思想保守,缺乏现代教育理念,教学质量差。许多教师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已形成了思维定势。在教学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师应做到:
(1)在备课方面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花大量的时间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
(2)在选取教学资源时要合理,与课程内容契合度要高;
(3)还要协调相关教学资源管理部门安排好使用时间。所以,为避免一系列的麻烦,部分教师不选择使用现代教育技术。部分教师虽然变换了教学手段,但更多是为了节省时间,省了手写教案的力气。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使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功效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2)学校缺乏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或认识不够,学校没有引进需要的媒体或引进了相关设备但没有充分利用,教师使用先进教学媒体的意识淡薄,媒体操作的能力有限,从教师现在掌握计算机的情况来看,对基本知识也只是有个大概的了解,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软件来制作课件的教师不到50%,多数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已经意识到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但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就把这些原因归结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不完善,导致教学质量未达到预期效果。以上的问题都反映出现代教育技术人才的缺乏。因此,中医院校应该正确认识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的优势,实现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优化。
2中医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作用的对策
2.1正确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医教学改革中的地位现
代教育技术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教育技术是对媒体技术的应用,同时也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另外,它注重强调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应用于教育领域。作为中医教学改革的一种手段,现代教育技术是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同时也应当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中医教学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适度定位,不能看成是中医教学改革的唯一方法,更不能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衡量教学改革的成绩。应当允许,甚至鼓励教师在教学改革中探索多种模式,以期更好地发展中医教育。
2.2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医教学中的优势及局限性现
代教育技术在中医教学的许多环节可以起到良好的作用,比如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将原本抽象的、复杂的、不宜理解的问题直观生动地展示在学生眼前,让学生一目了然,易于理解和记忆,学习热情也会提高。如针灸教学中,对穴位的定位及刺入的深度,可以利用动画演示,从穴位的定位到穴位皮下的解剖组织,让学生顿时有了清晰的概念,这些在传统教学中都是无法实现的。与传统的板书式教学比,现代教育技术将大量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及网络信息等素材融入教学当中,增加了信息量,活跃了课堂气氛,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中药学的教学中,将中药的图片、药物采摘及炮制过程的视频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中医教学中存在很多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如脉诊,许多概念及手法很难用语言解释清楚,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不同的脉形波形图展示在课件当中,使学生直接从视觉角度看到脉象,从现代血液流变学理解不同脉象的形成机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网络远程开放性教学,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操作与多媒体教学系统互动,该系统把现有的实验设备充分利用起来,将多媒体教学、现代远程教学以及现场控制操作等整合在一起,能够使现有的设备有效的互动,打破了常规的播放幻灯片,有效地改善了教学。另外,学生可以选择性地在线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当遇到不能理解的问题,可以随时给相关学科的老师留言。学生在课余时间就可以学到课堂以外的知识,养成主动学习及独立思考的习惯。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在临床教学中多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但临床教学中最核心的临床经验难以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所传授,大多数学生会比较容易接受传统教学方法,认为其节奏适中,而多媒体教学方法反而难以实施。例如讲解过去的病例时,使用多媒体技术手段重复过去的治疗过程存在较大的困难,只能模拟或记录少量病例,更多的病例只能通过语言表达完成,对教学内容难以消化,也削弱其对知识的探索性及创新性。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教学大量用图片会无形中将中医的概念固化为图片本身,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或产生偏差。如使用腧穴的人体解剖图,会在学生的记忆中留下腧穴就是人体的这个部位,但腧穴并非只是一个部位这样简单,还含有气血的多少、运行的方向、人体的生理病理知识等内容,而这些内容,在学生使用图片记忆的过程中会弱化,甚至丢失。因此在中医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适用范围及其与中医教学各环节的最佳结合点,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使用,必然会更好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点,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2.3培养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