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教学论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临沂市第二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论坛,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但它所给予我的启发和经验却是一笔永久的财富。一些对教育教学(此文来自斐斐课件园)工作很有见解的教师以鲜活的教学课堂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了我们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浅。下面是我对本次论坛主要内容的几点汇报:
本次论坛有三部分组成,分为三个主题,分别是:
一朴园小学团队的实用语文实验成果展示及经验交流与教师互动。
二郯城团队的名师课堂读书论坛和青年教师语文素养展示。
三沂水团队的隋文识字研究成果及展示。
本次论坛由郭玉金致开幕词并介绍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论坛的发展史。罗庄举办第一次论坛。
一、朴园小学团队的实用语文实验成果展示及经验交流。实用语文是朴园小学孙艳霞首次提出的,朴园小学团队的口号是合作创新永不言弃,他们对实用语文最大的感悟是让学生学会学语文,用语文,乐语文。他们的实用语文课课主要分四类:课内阅读课、课外阅读课、语言表达课、实践活动课。他们的主要教学方法是阅读导图,也就是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回答问题,把对对课文的理解用画的方式画出来,主要就是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更好的理解文章把握文章主旨。他们从大屏幕上截取乐几节典型课的阅读导图进行了展示播放,主要是几个学生画的作品,其实感觉对绘画要求还是挺高的,适合理解力强,动脑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课内阅读课具体介绍阅读导图的教与用。
第二个环节是实用语文论坛,教师和团队之间互动,交流学习。但是,本人感觉,阅读导图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都很高,不适用于日常教课,每周一次到两次的阅读课,调节课堂氛围还是不错的选择。
二、郯城县小语团队
这个团队主要讲两部分,一个是名师课堂读书论坛。这部分主要是讲解该团队优秀教师在学名师,访名师最后走出自己风格成为优秀教师的过程,告诉我们,应该多向名师学习,榜样的力量是伟大的。其实我感觉这部分是本次论坛中我收获最多的环节,他们播放了一些经过截取的中国名师出彩的讲课的短片,让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精神震撼,明白了原来课就应该这样上,这才是真正的学生感兴趣的课堂。很遗憾没能要到他们的课件,但是我记下了他们中的我印象较深刻的几个人的名字,比如: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窦桂梅、孙双金的情致语文;张祖庆的灵动语文;周益民的画图诗;虞大明等等一大批中国名师的名字,你感兴趣的话可以从网上直接搜索人名就可以找到相关视频。
另一个部分是该团队青年教师语文素养展示。该部分非常精彩,以朗诵、舞蹈,歌唱等不同方式展示了该团队教师的综合实力和个人风采,也使我明白了,教师也要多才多艺,专业要强。对学生的个人魅力也不容忽视,做个有魅力的优秀老师。最后是互动环节。
三、沂水团队的随文识字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针对低年级学习识字,主要思想是以字代文,文中学字,字文不分家,加强文与字的联系反对文与字的分离式学习。以《四个太阳》为例进行讲说,引导老师了解什么是随文识字。由于我没有带过低年级的识字课,也不太了解低年级孩子的识字特点,但单纯从他们的理论介绍上听,个人感觉还是挺好的识字方法。
第二个部分是教研员与教师的对话。本部分以一个有着多年教小学经验的老教研员与一个新教师的对话展开,一问一答很实用。我们也可以多开展这种活动,学习老教师的教学心得,帮助年轻教师更快的进步。最后一部分是互动交流。
本次论坛的会议总结为陈中杰主任,他对三个团队的成果分别进行了点评。
一、网络BBS课堂教学模式的定义
基于BBS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指以校园WEB 、BBS论坛为教学平台,其它教学资源相结合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课程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对繁杂原始的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的加工与整合,利用BBS这种社会性软件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加工好的信息资源,如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色彩、表格等,再让学生基于BBS共同学习、交流反馈从而完成学习任务,构建成一个有利于学生开展课程学习的网络环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学习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基于BBS的课堂教学模式除了有一台计算机供老师集中控制外,还要求每位学生有一台学习机用来学习,很好的实现师生互动及师―机、生―机之间实时或非实时交互。在这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通过鼠标、键盘等在教师机上演示教学内容,或在BBS上发送本机上的屏幕信息;学生可以口头提出问题或在BBS上提出并请求帮助,教师可以巡视每个学生的屏幕,或在BBS上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反馈意见。学生既可以在校园网中进行学习,也可以在校外继续进行自主学习、交流,突破学习的时空限制,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延伸。从而使课堂同步交流和课外异步交流有机结合。
二、网络BBS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意义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感觉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太少,学生很难全面理解。而网络中又有大量的素材可以利用。资源由课本的单一变为网络中的无限;资源种类由单一的文字变为文字加图片加视频的多媒体资源。在这一阶段的网络课的模式中,虽然有很好的效果,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共享文件夹不好管理(里面的资料谁都可以修改和删除),经常会出现自己的文件资料被别人误删了;学生找完资料后,最终还要排队来展示自己的资料,太耗时间了。BBS具有时空的开放性、参与的广泛性、交互性、时效性、民主性、自主能动性、知识建构性等特性,教学资源将得到极大丰富,加上这种软件“零成本”的特点,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适宜于建立师生平等、互动的教学环境,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基于BBS的课堂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的位置上,学生成了知识的灌输对象。基于BBS的课堂教学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学生可以同步学习,也可以异步学习;可以同步交流,也可以异步交流;可以同地交流,也可以异地交流。
三、网络BBS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
为顺利有序的实施进行,需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硬件的搭建、软件的筛选等,主要包括:
(1)搭建以动网论坛为模板的网络课BBS论坛学习平台网站;
(2)搭建局域网,通过局域网IP可进行访问,同时如需外网访问,还得申请域名。
(3)信息技术课上对学生加强BBS 操作的培训,包括: 注册、发贴、回贴,截图工具的操作及教学中涉及到的相关软件操作等。
(4)在校本培训中同时也加强教师相关操作知识及技能的培训。
(5)校园BBS论坛网络课的教学模式流程:
四、网络BBS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
1.中小学阶段推行基于网络的学科教学的最佳途径
随着社会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师生的信息素养在短期内就可以提高。在师生信息素养与学校教学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有了一个有效的网络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不需要更多地考虑教学设计的因素,只需要考虑素材的选择,内容的整合,课件的制作等因素,教师的积极性就高了。教学模式是基于一定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从推广的角度来说,更便于推广。如果提供一个比较有效的基于网络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还是愿意开设网络课的。
2.基于网络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有效性是瓶颈
网络课堂教学中的大量课例与有效性不相符,甚至不如常规教学。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总结课堂教学模式并不难,难的是课堂教学模式是否有效。教师们能根据一定的理论,结合自己的理解开设网络课,并且总结出教学模式来。但是,从我们听课的感受,从大家评课的结果,从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与反应来看,问题还是出在有效性上。我们也对别人的基于网络课堂教学的课例进行研究,甚至进行课堂教学的复制,发现许多课的有效性值得怀疑,尽管这些课例已经发表或者获奖,但是用我们研究的有效性的标准来衡量仍然属于低效课,如果采用常规教学效果会更好。因此,基于网络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考虑有效性问题;无效的课堂如果推广,对教学的危害是比较大的,教师们也不愿接受这样的教学模式。
四、研究反思
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根据学生自己的特点的水平选择合适的学习进度,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实现真正的“教育平等”。如果说过去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只能采取班级集体的教学模式,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在今天有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的条件下,个性教学模式,小组协作学习模式的真正意义上实现成为可能。信息技术将“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积极。
应用计算机技术建立网络学习社区给的教学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样教学模式并非无所不能。教师必须要对教师内容进行筛选,哪些内容适合于在网络BBS环境模式下进行教学,不摒弃传统的简单而优秀教育方式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尽管它能将学科知识以多种形式呈现,并且能够为学生的一些需要提供一些帮助,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上也起了很大作用。但是他并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学生在解题时经常会想到不同的解题方法,也经常会产生一些预料不到的问题,而这些突发的想法如果只是通过在学习论坛发帖子的方式,那在耗费学生较长时间,把“想法”写成文对学生而言也是巨大挑战,加上课时的限制,从目前我校开展的教学实验中都暴露出了这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直接影响课堂的效益与效率。当前,如何正确处理好学生、教师、教材、计算机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一方面教师应积极学习以及尝试网络BBS教学,不断提高网络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另外我们还需确立一个基本观点:计算机是作为有效的辅助认知工具为教学服务的,网络教学应该是传统教学的有益辅助,要把它用到恰到好处。在过渡阶段应该是在适当的内容、适当的课型开展尝试,网络BBS教学不能“一刀切”,只能在循序渐进中渗透、深入。此外,教学是互动性很强的活动,需要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交流来推进,因此教师不能因为计算机的出现而放弃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的教学机智,教师与学之间的憎爱分明的交流,教师所营造的教学氛围,教师对学生的高度责任感和热爱,这些是在任何时候都是计算机无法替代的。再者有时教师的一句话或一件器材就能让学生明白道理,就无须用计算机来演示;总之只有将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手段完美的结合起来,才能使我们课堂教学更扎实,更富有成效。
关键词:工学结合 行动导向 项目教学 软件编程
2008年11月到12月,我们有幸到德国柏林参观、学习。在此期间,系统地学习了德国职教理论;参观了如德国电信、宝马和西门子等世界著名企业的职教场所;走进了德国职教学校的课堂,亲身体验和感受了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
感受最深的是走进过类似于数字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等多个不同专业的课堂,在这些课堂中,没有看见一个课堂是教师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讲课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项目教学法,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学习、讨论或准备汇报项目成果,教师作为辅导者在旁提供帮助。
这样的课堂对于大多数没有身临其境的教师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传统的校规校纪所不允许的:如果都让学生自己学、自己做,那么教师在课堂上不是无事可做了吗?还要教师有什么用?而事实是,在我们参观过的课堂,教师却几乎没有空闲的时候。当学生尝试自己去解决新问题时,大多数时候是需要帮助的。虽然教师不再站在讲台上独自演说,但却在学生中间不停地进行个性化的辅导。教师的责任是在课前给学生准备出充分的学习参考资料;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引导和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在必要时,对某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统一讲解;组织学生进行项目成果汇报、相互交流等。
这是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和“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理论,通过项目教学法实施的教学模式,也是当前我国高职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一、“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和“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理论
“行动导向”一词来源于德国,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教师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使学生在自己“做”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如图1所示。
如果对应于软件开发类课程来说,如java初级应用软件开发课程,资讯可以看作软件开发的需求分析阶段,计划可以看作制定软件项目开发计划,决策可以看作软件的设计阶段,实施相当于软件的编码阶段,检查相当于软件的测试和调试阶段,而评估相当于软件的项目总结阶段,即如图2所示。
“按照行动导向原则实施教学”也正是工学结合课程理论的内涵之一,工学结合理论认为:“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这句话蕴含了丰富的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思想与方法,其内涵之一就是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行动导向的教学。另外,也包含了对工学结合课程的主要形式的要求:按照项目教学的方式实施教学。
项目教学,即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这里,项目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它应该满足以下条件:
1.具有完整的工作过程,该工作过程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
2.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
3.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商业经营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4.学生有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
5.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
6.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7.项目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
8.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如图3所示。
二、项目教学法的实践与体会
依据以上理论,结合在德国柏林所学的理论和实地考察经验,在java初级应用软件开发课程中实施了项目教学,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java初级应用软件开发是学生学过C语言课程之后,替代原来java语言程序设计的一门课程,通过软件开发项目引导教学,该项目完全满足图3所述的八个特征,并按照上面图1所示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进行实施,以工作任务的形式开展,以分组地形式组织教学,教学环境是在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和PC机的机房。
1.分组
在课程实施之初,首先要进行分组,让学生以项目组的形式完成整个项目。考虑到学生之间相互最了解,因此,分组采取学生自愿原则,每组6人左右,由课代表和班长进行组织和安排,但是有一条重要原则,就是每一组必须至少有1~2人在程序设计方面能力较强,能够带动整个项目组。
分组看似简单,但是却非常重要,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以使小组效率更高,学生学到更多,如果分组不当,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使学生放弃学习。
在课程的第2周需求分析阶段结束时,第一组的2名学生要求换组,因为他们认为本组的其他4名同学能力太强(事实也是如此),主要工作都由他们做了,而自己只是做些简单的文字录入工作,没能真正得到学习和锻炼,而他俩选择这个组的初衷是知道自己能力较弱,希望跟能力较强的同学在一起,能够得到他们的帮助,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在这一组的日志中看到:其他4位学生都各自总结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而这2名学生分别写的却是“无聊”和“很无聊”。
针对这种情况,及时组织了小组会议,跟组长和其他组员沟通,希望他们能考虑到2位同学的感受,分配一些难度稍微大一点的任务,并应该耐心帮助他们,组长和其他组员都表示同意;同时也告诉2名同学,这也正是将来他们到社会上,到工作岗位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因此要学会自己去解决,及时与组长沟通,说出自己的感受;另外,课下多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等。
在后续的课程中,作为教师要注意观察这一组的情况,看是否真正解决了问题,2名学生是否得到了提高。
关于分组的问题还很多,比如组长能力不够,无法带动整个小组正确地完成工作任务;个别小组人员较多,会有个别人无所事事等。
根据经验,提出4点建议:
①每组4~6人比较合适,过多了人员会有冗余,过少了完不成任务。
②每组应最好有2名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发现,这样的组能够及时正确地完成任务,而做得最差的那组是只有组长专业能力强一点,但是组织能力较弱,不能带动和指导其他成员很好地完成任务。
③多鼓励学生互相帮助,敢于不耻下问,同时乐于助人,上面提到的做得最差的那组的一名学生说,不是我不想做,可是只有组长能力强点,其他成员都比较弱,出现问题大家都去找组长,组长忙不过来,当找别的组问时,人家不是很愿意解答,经常是东拉西扯,最后也没说到点子上。
④要注意观察各组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比如看到某一组没能按照要求完成某个任务,就要及时追查原因,组织小组会议,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以使这个小组能跟上整个项目进度。
2.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按照行动导向和工学结合的教学理论,把教学活动可以看作工作任务或者其中的一部分,比如软件项目的需求分析可以作为一个工作任务,一个工作任务可以分解到几次教学活动当中,但每个工作任务应该有相应的任务指导书,主要内容包括:任务描述,可选择的软件工具,完成任务的主要步骤,相关的参考资料等,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有了任务指导书,就可以实施相应的任务了,实施任务的过程,同样可以参照前文图1中的描述,该“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不仅在宏观上适用于整个项目,而且在微观上,即具体到每一个工作任务,同样可以按照图1所示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实施教学。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首先,对于本课程的第一个项目来说,即学生从未做过类似的项目,那么不能把任务书交给学生后就让他们去做,他们的能力是做不到的,因此一定要以一个类似的例子讲解,然后再要求学生去独立完成相应的任务。
在讲解过程中,要避免过多的理论,而是用实际的例子或直观的图形来表述。正如《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中讲到的,“职业教育既承载着为社会培养直接创造财富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重任,又承载着促进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具有另类智力特点的青少年成才的重任。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它有着自身独特的规律和特点”。
这段话讲出了职业教育的任务,更重要的是指明了职业院校学生的一个重要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具有另类智力特点”。记得有过这样一次教学经历:也是教java语言课,用的是英文教材,在那门课教授过程中,每次课都根据教材,使用很多图形化的直观的例子讲述,最后,班里课程设计做得最好的,是一个英语C班的学生。他根本读不懂教材中的英文课文,但是他说,“只要上课认真听讲,回去后只要看教材上的图和程序就行了”。
因此,在讲解过程中多用一些形象化的、实实在在的例子,发挥和利用高职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特点,会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要对每一个工作任务的结果进行及时评价,以小组为单位,由学生来展示他们的工作成果,老师和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在展示成果时,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并且对于做得特别突出的地方,比如界面原型做得非常漂亮时,要让学生介绍一下使用的是什么工具,甚至演示一下做的过程,以让其他小组学习,共同提高。对于做得不对之处,及时予以纠正。
另外,要多观察各组进展的情况,如果有普遍不懂的地方,要及时讲解,以使教学进度正常进行;如果课堂上不能完成任务,要求学生课后继续完成,并且还要自觉查找相关资料,为下次课做准备;及时发现和解决各组人员问题,如进行人员调整,任务分工调整等。
总之,教师在项目教学法中应该做到如下工作,如图4所示,即:
(1)课前充分准备,考虑到课堂上的每一环节中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为学生准备出充分的解决问题的参考资料,让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独立解决问题;
(2)课上必要讲解,在学生完成项目过程中,如果遇到普遍难以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进行必要的统一讲解;
(3)控制各组进度,教师在课堂上作为组织者和协调者,要及时了解各组进度,对落后或者出现问题的小组提出改进建议或提供帮助,使他们能够按时完成任务;
(4)引导、帮助学生解决技术问题,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陪伴者,对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与单个学生对话,引导其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5)及时发现和解决人员问题,当发现因人员分配不合理影响小组工作进度,或者小组成员之间不能协调工作时,应及时进行组织和协调,提高小组工作效率;
(6)及时评估反馈,在项目的每个阶段,要组织学生进行阶段成果展示,评估所做的东西是否符合要求,好的方面给予鼓励,做得不对的地方及时更正,以确保下一个阶段顺利进行。
三、结束语
实践证明,在java初级软件开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基于“行动导向”和“工学结合”教学理论所实施的项目教学法比传统的教学方法能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能够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培养学生职业行动能力;能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的能力;这是一种效果很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推广到高职学院软件开发类课程当中。
同时,在项目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个问题:由于是小组分工的形式完成任务,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只能体验到某个任务的一部分,而不能体验到完整的工作任务,不能培养完整的专业能力。对于这个问题,根据在柏林所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解决办法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介绍自己所完成的任务及使用的工具和方法,从而让未承担该任务的组员了解和学会相应的工具和方法。本人认为,在课程开课之初、设计项目时应考虑到这个问题,通过项目的精心设计,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通过实践培养完整的专业能力,这也是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深入探讨的一个课题。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赵志群.工学结合的课程与教学,北京市职业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教师培训资料[R]. 2007.10.27
[3]S, Indra Abeysekera , “Issues Relating to Designing a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Program in an Undergraduate Accounting Degree Program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Curriculum”[J].Asia-Pacific Journal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Received 09 February 2006 accepted 28 March 2006。
[4]刘邦祥.试论职业教育中的行动导向教学[J].职教论坛,2006,2
[5]赵志群.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一)[J].职教论坛,2008,1
[6]赵志群.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二)[J].职教论坛,2008,2
[7]赵志群,王炜波.基于设计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J].职业技术教育,2005, 6/19(教科版)
[8]姜大源.职业教育:供给与需求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4
工程伦理是工程技术人员及利益相关者在从事工程活动中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以及个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则和规范要求。与一般的职业道德相比,工程伦理具有团体自律性、伦理专业性、行为规范性以及伦理实践性等特点。
工程伦理教育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客观要求。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运动的推进,日益增多的工程项目对生态、资源的承载力和社会公共安全带来了严重危机。一大批工程新领域,如生物工程、基因工程、信息工程、网络工程等也带来了全新的道德责任问题[1]。因此,工程伦理教育已成为国际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重要内容。如美国工程和技术鉴定委员会(ABET)制定的工程认证标准2000提出,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必须接受“在全球和社会的背景下理解工程方案的影响所必需的宽广的教育”,具备“对职业与伦理责任的理解”以及“对当代问题的知识”。[2]
工程伦理教育是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促进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通识教育有机结合的有益探索。当前,应用技术大学工程伦理教育仍然较为薄弱。在思想认识上,部分高校存在着重科技轻人文、重实务轻综合素质等倾向;在教学内容上,工程伦理教育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更缺乏适应高校学科领域或服务行业领域的特色课程;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多采用传统的灌输说教方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在教师队伍方面,主要是哲学、伦理学领域的教师,授课教师既缺工程学科和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知识背景,又缺乏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实践经验。
二、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一)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
现代工程活动的综合性、系统性、复杂性和协同性对工程技术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工程伦理教育旨在培养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较强的工程伦理素质的应用技术人才。在知识方面,具有丰富的工程伦理认知,形成敏锐的工程伦理意识;在能力方面,能够准确把握工程伦理情境,掌握价值判断、道德选择技能,妥善解决两难的伦理困境;在素质方面,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通过道德自律,自觉将专业伦理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工程伦理教育的内容
1. 工程哲学的基本原理
工程哲學是工程伦理教育的理论基础。工程活动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客观反映,核心理念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类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近现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明应用,工程活动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广泛而深刻,科技至上论、技术中立论等社会思潮一度主宰人类社会。现代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活动中时常面临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生态价值等多重伦理价值的道德判断与选择的伦理考验。因此,工程技术人员及利益相关者如何看待工程活动中的多维伦理关系、在解决道德困境中应秉持什么样的伦理价值观和原则要求,成为工程伦理学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 工程伦理问题
敏锐识别工程伦理问题是工程技术人员伦理素质的基本要求。姜卉认为,工程伦理问题存在三个维度,分别是工程伦理的价值谱系、工程管理全生命周期以及具体工程领域的伦理问题。[3]首先,在工程活动中,工程技术人员的“义务发生对象”类别多样,包括工程人员个人、专业、同事、雇主、客户、承包商、公众、自然环境等,因此,不同类型社会关系所存在的工程伦理问题也各不相同。例如,就工程人员与自身专业的关系而言,存在对职业的忠诚问题、是否胜任等问题;就工程人员与雇主的关系而言,存在兼职问题、虚报及谎报问题等。其次,工程活动包括规划、设计、实施、验收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皆存在不同的伦理问题。例如,在规划和设计阶段,应综合评估工程项目对各义务发生对象的影响,以价值排序原则选择最佳方案;在实施阶段,应严格遵循工作程序和操作规程要求,以保证工程品质。最后,具体工程领域(建筑工程、软件工程、化学工程等)也存在不同各自不同的伦理问题。
3. 工程伦理规范
工程伦理规范是工程伦理教育的核心。认同、接受、履行工程专业的伦理规范是成为专业工程师的必要条件[4]。工程伦理规范从抽象到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原则、守则和施行细则。一般而言,公众健康、安全与福祉是各国工程专业团体公认的伦理原则。同时,各国或地区还订有各具特色的伦理守则和施行细则。我国台湾地区“中国工程师学会”1996年制订的《中国工程师信条》包括4个层次,如,工程师对社会的责任、工程师对专业的责任、工程师对业雇主的责任、工程师对同僚的责任;每个层次分别包含2个伦理守则,如,工程师对专业的责任包括“敬业守分”和“创新精进”;每个伦理守则又分别包含6个施行细则。[5]
4. 工程伦理的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
工程伦理的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是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在工程活动中,工程技术人员虽然有现成的伦理规范可以遵循,但工程伦理规范的有效运用还需要工程人员准确理解伦理情境,正确认识与多重“义务发生对象”所产生的伦理问题和价值冲突,采取一定的原则、步骤和方法进行伦理推理,进而解决工程伦理困境。学者们提出了多种伦理模型,如卡罗尔伦理屏风模型[6]、弗里切的伦理决策支持模型[7]、AASCB综合伦理决策模型[8]。国外工程伦理已经研究开发出解决伦理两难问题的一系列方法,如美国工程伦理教育家哈里(Harris)等人建议的划界法(line-drawing)和创造性的中间方法(creative middle way)、德国著名技术哲学家伦克(H.Lenk)提出的解决各种责任之间冲突的优先次序原则等。[9]此外,1990年芝加哥工程伦理教育会议又提出了七步法道德决策模式[10]。
三、工程伦理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作为核心课程的工程伦理教育
在美国,大学学术地位排行前九名的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等都开设了相关的专业伦理课程。[11]我国大多数理工类高校尚未独立开设工程伦理核心课程,以致工程伦理教育形式化和边缘化,功能难以有效发挥。[12]因此,发挥学校学科特色,面向具体工程专业领域,开发建设融工程学科和伦理学科于一体的跨学科校本课程,是应用技术大学加强工程伦理教育的基本要求。
大量引入真实案例或模拟案例,建立起完备的工程伦理案例库,是丰富充实工程伦理教学资源的重中之重。一是挖掘整理我国的现实案例,努力开发针对本地、本专业背景的主题和案例[13];二是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已有的案例资源,并结合我国历史和现实国情进行选择性吸收。在教学过程中将工程伦理理论教学与案例讨论、工程伦理行为选择的辩论相结合,发挥反面案例的警示作用和正面案例的引导激励作用,强化对学生工程伦理的内化与工程伦理精神养成教育。此外,角色扮演、小组设计、计算机模拟、多媒体和网络教学也是工程伦理教育的常用教学方法。
(二)作为教育理念的工程伦理教育
工程伦理教育是高等工程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应用技术大学应紧密跟踪当代工程实践的发展趋势,以“大工程观”打破专业界限,注重科学与人文的学科交叉,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将工程伦理理念与内容有机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主要环节当中,提高学生将伦理思想运用于工程实践的能力。一是整合工程伦理与专业技术课程,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渗透工程伦理教育,如在建筑、机械、电气等工程类专业加强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在信息类专业开展信息工程伦理和网络工程伦理教育等;二是整合工程伦理与非技术课程,将工程伦理教育纳入人文社会科学等非技术性的课程中,如,将工程伦理与科学技术和社会(STS)整合在一起[14];三是将工程伦理教育与学生实践实习以及教师科研工作紧密结合,如通过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主要教学环节强化工程伦理意识和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组织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到企事业单位开展工程伦理方面的社会调查和研究;四是广泛开展以工程伦理教育为主题的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举办工程协会等各类社团、开展学术沙龙和专题讲座等,积极发挥“隐性课程”的熏陶教育功能。
(三)作为独立学科的工程伦理教育
工程伦理学是一门适应现代工程建设的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相对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对从事工程伦理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科研方向有特殊的要求。应用技术大学应积极加强工程伦理学学科建设,为提高工程伦理教育水平夯实学科基础。学科建设的重点是跨学科教学科研共同体的组建。一是整合校内外不同学科资源,积极打造工程伦理学协同创新平台,明确研究主题与研究任务,催生一批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并转化为工程伦理教育教学资源;二是整合教育界和工业界人力资源,积极打造工程伦理教育跨学科教学团队,加强对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进行跨学科领域知识、技能的培训工作,鼓励教师参加工程实践活动,聘请工程界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学校开设工程伦理课程等。
(四)作为环境营造的工程伦理教育
仅仅依靠提高工程技术人员个人道德觉悟和伦理选择能力是无法改变当前工程界伦理现状的,应用技术大学必须积极争取政府、企业等社会各界的合作支持,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工程伦理教育环境,切实提高工程伦理教育的效果。一是拓展工程伦理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将教育对象由在校学生扩展为全社会工程从业人员,将教育范围由学校教育延伸至终身教育体系;二是改善工程伦理教育的制度环境,国家应完善注册工程师制度、加强专业伦理审查,各工程社团应制订伦理章程、加强专业自律,政产学研紧密合作共同推进工程伦理教育;三是培育工程文化环境,传承我国历史上优秀的工程文化因子,并积极与国际工程文化对接交流。
参考文献:
[1]李尽晖,苗青.工程师的伦理责任与工科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J].新疆社科论坛,2010(3):80-83.
[2]哈里斯,普里查德,雷宾斯.工程伦理:概念与案例(第三版)[M].丛杭青,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4.
[3]姜卉.我国大学工程伦理教育内容体系构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128.
[4]姜卉.我国大学工程伦理教育内容体系构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125.
[5]中国工程师协会.中国工程师信条实行细则[EB/OL].http://cie.org.tw/Important/ImportantDetail?cic_id=15&cic_cicc_id=4,2011-12-01.
[6]卡罗尔,巴克霍尔茨.企业与社会:伦理与利益相关者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6.
[7]弗里切.商业伦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4.
[8]Bishop T,Cummings B,Smith P.Ethics handbook:building ethical leaders[M].DeKalb:Norhern Illinois University,2006.
[9]李世新.借鉴国外经验,开展工程伦理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50.
[10]董小燕.美国工程伦理教育兴起的背景及其发展现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6(3):74.
[11]李祖超,魏海勇.中美工程伦理教育比较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44.
[12]王前.在理工科大学开展工程伦理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10):110-111.
关键词: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职业特征;理论探索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2-0100-01
体育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是通过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的,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程度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体育教师是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从小形成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的领路人,他应该成为学生所敬慕的体育专家,并具备多学科的知识修养。体育学科的性质要求体育教师不仅仅会做技术动作的示范,还会运用多学科的知识阐明技术动作的科学原理、健身价值及其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一、体育教学风格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才素质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才已不仅仅是知识数量的拥有者,更是知识、能力与创新的综合体。这种变化对教育系统诸要素都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不再局限于学校教育是知识的传授,教师应成为学者,教学交流和决策者。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第一个教给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培养学生的照顾自己,增强体质是一种社会责任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健身。
对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独具个性魅力的理论概括。若每个教师都能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以个性意味着判别性、多样性,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教学风格也便表现出千姿百态、互不雷同的特征。体育教学风格是教师教学上成熟的标志。它大体划分为智能型、情感型和混合型三种基本类型。体育教学风格形成后,“有其内必形诸外”,会在教学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同时又互相影响、相互制约、彼此促进、共同提高,从而形成千姿百态、百花争妍的教学风格。这种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的积淀,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对学生所产生的美感效应是综合的、广泛的,使学生在愉悦中实现知识的传递,情感的沟通,心理需求的满足。
二、分层次教学法
分层教学是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所谓分层教学,就是运动特点,学校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根据教学总体目标,针对学生的不同能力、体质、兴趣与爱好,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入挖掘教育潜能,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练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不同次与不同需求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升华与运动技能的张扬,从而实现运动教学的最终目标。体育课的主要内容是分层次教学,在日常的教学中就是按照A、B、C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例如:分层教学的内容。A层学生是篮球水平还处于初学阶段,篮球基本技能还不是很高,练习内容主要是以篮球运球和传球;B层学生是有一定的篮球基础,但不是特别出众的学生,练习的内容主要是篮球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C层学生是具有较高的篮球技能,对基本战术有一定了解的学生,练习内容主要是简单的战术配合――传切配合和掩护配合。
课的结构包括开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开始部分采用篮球比赛出场形式,互相击掌鼓励,体现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的开始,同时对后面的学习氛围起到一个很好的铺垫。课题常规和准备活动做得散而不松,始终在老师的控制范围内。基本部分是分层次教学,学生按照既定的A、B、C三个层次进行教学。A层学生以各种运球和传球为主,老师指导学生正确的运球和传球的方法,组长组织学生进行练习,老师巡回指导并提示学生变换各种练习。B层学生进行拿球后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一侧上篮一侧抢篮板和绕过障碍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等练习,由老师布置,组长组织练习,老师巡回指导并提示学生变换各种练习。C层学生以传切配合和掩护配合为主。老师在三个组进行巡回指导,发现学生的错误动作,并及时指出并纠正错误动作。在基本部分的最好,组织各组进行篮球教学比赛,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把练习的内容及时运用到篮球比赛中去,对学生理解和掌握动作技术要领起重要作用,同时要求学生进行基本裁判工作,让学生体验篮球裁判员工作,加深对篮球运动的理解。结束部分以放松和总结为主,放松部分采用了欢快的音乐和明快的节奏,加上具有动感的动作,对学生的身心放松都有重要作用。
三、在结课中融入研究
第一,结课要紧扣讲授内容,使其成为课的有机组成部分。游离于上次课内容之外的艺术技巧将失去价值。第二,结课要干净利落,结在横断面上。即结在一个问题的完成时,不要结在没讲完的“半坡”上。如结束时似断未断,势必显得支离破碎,影响效果。第三,结课要严格控制时间,按时下课。实践表明,学生最反感教师拖堂。因为它侵占了学生的休息时间,且下课铃响,操场喧闹,学生分心,再讲效果不会好,有时练习还易发生伤害事故。因此,无论如何,要严格执行教学常规,按时下课。第四,应当尽量避免结课不当,如拖拉、仓促、平淡、矛盾等。拖拉如画蛇添足,有不如无;仓促显得教学时间计划不周,慌忙草率,往往学生身心放松不充分,效果不好;平淡是艺术的大忌,难以启发学生思考,更不能引起学生回味;总结性内容与开始或课中讲的内容发生冲突,使学生感到困惑不解。一般说来,教学的结尾是使学生开朗、明白的时候,即使是留有余思、余味,也不能使学生感到教学前后矛盾,莫衷一是。在结尾处出现教学矛盾,不仅是结尾的失败,更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失败。为此,体育教师应当争做学者型教师,在教学中融入研究,在研究中不断进取。
参考文献:
[1]夏思永.体育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
[2][苏]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423
[3]伍建军.论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与作用[J].体育科技.2003,(01):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