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教育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教育心理学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教育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湖州师范学院自2012年秋季学期,面向全体新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设置2个学分、36个学时,纳入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为切实加强课程教学管理,学生处、教务处和教师教育学院心理学科联合成立教研室,由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具体负责教学组织、科研工作和学科建设。教师资源主要有:从事心理学专业教学并承担学生日常心理咨询工作的专任教师,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有心理学专业背景或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辅导员。教研室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和研讨,形成了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课件等课程资源;组织教师公开课,课程组集体点评、交流教学经验;分教学专题拍摄视频资料,利用网络媒体推广优秀教学经验。经过两年的课程建设,取得了良好的课程效果,受到了领导、职能部门、教师和学生的好评。在广泛的评价主体中,学生评价至关重要。学生对课程的态度和内在的学习动力,直接决定了学生能否将课程中学到的知识、过程的体验、掌握的方法,转化为实际的心理成长和行为变化,即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心理素质提升。

二、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

笔者经过两年的教学经历,积累相关学生评价数据,主要分为四大块:教务系统中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评价,布置作业《自我心理成长报告》收集学生课程学习后的感悟,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积累的学生评价,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评价。经过对采集数据的梳理分析,发现教务系统中90%教师的学生评价分数在90分以上(满分95分),近70%教师在各下属学院教师学生评价排名中位居前列。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心理课程总体是满意的。

(一)对课程内容的评价

关于课程内容,学生有这样的评价:“总体很好,感觉很放松,不必拘谨”;“在快乐中获取知识,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在生活中会想起课堂上老师教过的知识,能帮助自己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困惑”。有关建议,学生提到“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更多地分析与大学生相关的案例来吸引学生”;“降低课程内容的重复度,能突出重点,传授在现实问题中运用心理学知识的方法”;“建议在大三时候再增设心理课”。综上所述,学生对心理课程是比较欢迎的,普遍认为课程内容有趣、丰富,与现实生活有联系,但希望在课程内容安排的时间、层次、与生活的紧密性方面能有所改进。

(二)对教学模式的评价

在对教学模式的评价中,学生提到最喜欢上活动课,理论课对心理测试、互动游戏和心理电影等更感兴趣,有学生提到教师在课堂上分享自己个人成长经历,对自己启发很深;有学生评价教师单纯教授心理学知识时,学生容易走神、玩手机等,对复杂深奥的理论知识不感兴趣,更不喜欢教师道德说教式地教导学生。学生对心理课程的期望不同于一般课程,更希望在活动式、体验式的教学方式中,掌握更多自我认知、情绪控制、心理调适等方面的技能。

(三)对师资队伍的评价

在分析学生评价中发现,学生对课程的评价谈及对教师的印象比较多。有提到“遇到最好的心理课老师,我对这门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老师有人格魅力,上课很有趣”;“老师幽默、自信、大度、温柔,我们喜欢”;“老师上课认真负责,对我们有耐心”。在学生的评语中,基本都是对教师的积极评价,授课教师的人格特点、教学态度,影响着学生对课程的评价。

三、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策略

基于以上学生评价的梳理与分析,发现心理课程是受到学生欢迎的,学生们期望经过课程学习,了解自我,塑造健康积极的人格。哈佛大学“幸福课”是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教育教学的成功案例。笔者借鉴现有文献成果,结合自身研究,对课程优化提出一些建议。

(一)课程目标注重发展性

心理课程初衷是普及心理知识、预防心理问题及疾病,课程目标围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设置。实际绝大部分学生心理是正常的,但会出现心理不健康的现象,比如自我认知偏差、情绪失控、人际冲突等。心理课程目标应从传统的预防性模式转向发展性模式,重点在于从正面引导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意义,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促进个人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课程教学目的应使学生达到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统一:在知识层面,学生要了解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基本知识,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在技能层面,学生要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如自我认知技能、压力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情绪管理技能等;在自我认知层面,学生要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能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二)课程内容注重针对性

根据课程目标的设定,课程内容安排应减少对问题人格和人格形成消极因素的关注,加强如何培养学生积极人格和人生态度的研究。借鉴积极心理学的观点,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个人把所有的力量都运用到极限而问心无愧的人生态度,它促使一个人热爱自己、热爱他人、热爱世界,拥有快乐和幸福。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下构建心理课程的内容,总原则是以多元学科背景为基础,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素材,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做一个懂得幸福、创造幸福和传递幸福的人。在具体内容安排时,要让学生了解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如主观幸福感的形成、积极人格的培养、积极社会组织系统的构建等;要和学生分享形成积极人生态度的方法和技能,如养成读书习惯、坚持运动锻炼、旅行增长见识等;要结合学校实际生活展现典型人物故事,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启发学生。课程内容要有理论的指引,更要有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鲜活实例来将理论具体化,提高内容的针对性和感染力。

(三)课程模式注重主体性

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体验的过程。心理课程不同于一般课程,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体验性,所以课程教学活动设计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从积极心理学提出的积极情绪体验受到启示,具体是指个体满意地回忆过去、幸福和从容不迫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积极情绪体验应用于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积极的视角解读日常生活,用积极的态度面对日常生活,最终实现积极改变。在知识的教学中要采用双向的、互动的、开放的教学模式,尝试把课堂模拟成团体咨询的场景,鼓励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沟通,学生在师生互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多种学习方式中积极改变认知;丰富课程内容展现形式,通过案例、视频、心理测试、时事新闻等传递信息,将微信、微博等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兴媒体带进课堂;增加活动课的比例,活动课的场地可以安排在专门的团体辅导室,也可以设在室外,在自然环境下,学生通过肢体、表情等非语言形式传递信息,增进感情,特别有助于人际交往、团队建设、恋爱等教学专题的教学效果。

(四)师资队伍的培养注重积极性

大学生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性偏差是指大学生在性发育过程中的一种不良反应,比如迷恋黄色书刊和杂志、看黄色影视剧等,他们不属于心理障碍。但这些不良行为会给大学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应给予一定的干预,要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让他们转向其他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文体活动。5.睡眠障碍睡眠障碍主要是睡眠量不正常和睡眠中出现异常行为。大学生的睡眠障碍主要有失眠、梦魇、过度思睡等,造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身体疾病等。而且,失眠常常是由生活、学习压力造成的,也可能是神经症的伴随物。所以长期的失眠会导致大脑功能的紊乱,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二、齐抓共管,合力创造心理健康的教育管理环境

1.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高校要切实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比如,开设恋爱与心理教育课、心理健康课等,向学生传授和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首先,用教学的形式,通过给学生系统的心理知识培训,让学生的心理发展由“自发”向“自觉”过渡。其次,开设兴趣活动小组,授课教师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加强学生的思维品质训练相结合。这样,不仅活动气氛轻松,学生可以自由地学习、讨论和研究,提高自主创新思维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磨炼学生的学习意志,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拼搏精神,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

2.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活动

学校要定期开展一些比较有针对性的、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活动,在参与中真正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在内容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强调大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行动的全面投入;在组织上结合各个班级和各个团队活动来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有关知识,也可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或者小组辅导。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大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管理自己、接纳自己,认识掌握了周围环境,并不断与其相适应,增强他们应对困境和压力的能力和勇气,并鼓舞学生寻求生活的真谛。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学科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心理发展过程。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疏导,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同其他心理教育的方式相比,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仅有广泛性,而且有整体性。因为它不是针对具体的某一学生的心理问题来辅导,而是针对广大学生普遍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倾向来咨询和辅导,这种教育是隐形的,它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方法将心理影响积淀在学生的心理结构中。所以,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灵活性。

4.提高高校教师的心理素质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心理发生着巨大变化,使一些高校教师的心理产生了压抑感和冲突感。教师的行为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和思想,所以教师不健康的心理必然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代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包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所教学科和学生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执著、充沛的精力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崇高的品德、严谨的治学风格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富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的人格特征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了解大学生为基础,营造和谐的气氛为前提,教师通过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用自身的健康心理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5.注重学生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

大学生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虽然大学生安全教育越来越受重视,经过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多年的努力,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在实施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中,仍面临诸多困难。1.学生重视程度不够。从家庭、学校到社会和政府,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一直都高度重视安全教育,涉世不深的学生,一直生活在家庭和学校提供的单纯、简单和安全环境里,或是由于未有过经历,或是过于自信,对老师、学校时时讲、天天抓的安全不够重视,所以大学校园内的违规违章电器屡禁不止,大学生晚归、校外住宿难以治理,学生酗酒、打架等现象时有发生,大学生因使用热得快引发火灾导致身亡、在校外住宿被盗被抢,打架导致自身、他人痛苦等教训,都不能引发大学生们吸取教训,这体现出了大学生对安全教育的不重视,体现了大学生对安全的漠视。2.安全教育没有系统化、制度化。虽然安全教育一直被高度重视,但安全教育有着系统、复杂的内容,包含心理健康、安全意识、安全常识、应对各种安全事件的素质和能力、逃生和自我救助的能力等,而目前学校的安全教育过于简单,主要是针对社会当下的现象,结合节假日等特殊时期,学校宣传安全的重要性,老师提要求必须要注意安全,不能深入地开展安全教育,没有将安全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也不能形成开展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这也是导致学生不能真正重视安全教育的主要原因之一。3.实施安全教育的师资不足,安全教育的形式单一。大多数高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安全教育主要由学生工作部门、保卫部门主抓,由辅导员、班主任或者部分保卫人员承担,多数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或者专门的训练,由于岗位和知识结构的原因,不能完全满足日趋重要的安全教育的需要,教育水平较低,高校缺乏实施安全教育的师资力量。教育形式主要为班会、主题讲座、主题宣传等形式,较为单一,不能更多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达到深入开展的效果。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

1.心理健康知识。随着社会竞争加强,大学生所需要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出现心理不适、心理困扰和心理疾患的情况变得比较普遍,因心理不健康而出现的大学生安全事故日益增多,大学生自杀屡见不鲜、近年来出现的马加爵事件、复旦大学投毒案等校园极端事件,都是由于当事者心理不健康而导致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已经成为安全教育中最重要的方面,心理知识是安全教育中重要部分。2.法制教育。很多大学生法律意识不强,对于权利与义务、罪与非罪、罪刑法定等基本法律知识不明确,会出现因任性或者不知道的情况下做出伤害自己、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事情。要全面实施大学生安全教育,需要全面普及法制教育,使大学生自觉维护法律权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在做到自己不做威胁他人安全、破坏社会稳定的事的基础上,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保护他人,维护校园的安全和社会稳定。3.安全防范的意识和安全知识。大学生虽已成年,但一直生活在相对安全的校园环境中,从未真正接触社会,社会经验不足,思想单纯,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成熟,对校园安全状况和社会治安形势认知不清,安全防范意识不强,因此出现了许多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犯罪事件,因此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必须强化防范的意识,唯有如此,大学生安全教育才能取得实效。安全知识涵盖的内容广泛,笼统的可以分为人身安全知识和财产安全知识,人身安全知识包校内外活动安全、出行安全、防犯罪伤害、防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饮食安全等,财产安全主要有防盗、防骗、防抢。安全知识内容多、涉及广,需要仔细梳理,系统讲授。4.自我救助的意识、能力。当遇到安全事故、突发事件时,需要大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沉着冷静,机智应对,在保护好自己的情况下能够帮助他人,而不应该表现出因为安全知识的匮乏所而无知无奈、无所适从,这才是安全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途径

大学生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大学生,人们眼中的天之骄子,在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他们朝气蓬勃,是社会进步的希望。这是大家的共识。但是实际上他们却是一群特殊的群体,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弱势群体。依据《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报告》,2007年在对23所高校的6000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测试中,发现有16.51%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北京16所大学的联合报告,因心理、精神方面疾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占总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中国人民大学因患精神分裂症死亡的学生占死亡学生总数的33.3%,清华大学在死亡和退学的学生中,精神分裂症占60%。这些大学生,刚刚经历过成人礼,他们就奔赴到千里之外的校园,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生活。虽然经历了残酷的高考,但是他们的心智却未必和他们的成绩一样成熟。以往单纯的社会关系和两点一线的生活模式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考研,就业,恋爱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象牙塔中的知识绝对不够适应这个繁复的社会。以往习惯成功的他们,如何应对挫折和失败呢?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如何正确表达自我,这是他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要处理好这样的问题,他们必须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健康的心态。而这一切,都需要教书育人的老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心理健康,有很好的把握和理解。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困境,提高心理素质,是教育工作的重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而是保持体格、心理、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合格的大学生,不仅其要求起身体健康,而且还需要有健康的心理。

二、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心理素质归根结底是人的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能力的一种体现。大学生和同龄人相比,外部条件更优越,但是心理素质却未必更好。因为学校和社会能给的只是外部力量,学生自己内心愿意进步才是内因,是学生进步的原动力。大学时代,学生不再有家长,课业老师和升学直接的压力。而更多压力来自就业,考研等需要长期规划和努力的目标,这就对学生自身要求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没有短期压力和直接目标的情况下,学生很容易感觉时间充裕,进入混日子的怪圈,而失去努力的动力。最后结果就是失败接踵而至。而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果挫折感和失落感很容易占据上风,很可能引起学生反感学习、犹豫不绝和对失败的恐惧。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对抗负面情绪有力武器。而什么是合格的心理素质?首先学生需要有良好的求知欲,努力学习,对于未知事物保持好奇心,这是推动其进步的重要手段。一个爱好学习,而不沉迷于外物,充满自制力的学生的心理素质一定强于一个整日浑浑噩噩,游戏人生的学生。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和社会常识,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其次,学生应该有乐观开放的态度面对生活。大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但是如果只是躲在宿舍吃泡面打游戏,只能说这个大学白上了。通过与人交往,通过学生会活动,通过实习,可以大大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才可以有自信在未来做出合理的职业规划并为之努力。学会面对挫折,对于学生是很重要的。一个人不可能一直成功,挫折是在所难免的。区别有人可以坚强地面对。而有些人会选择妥协。学会面对,学会转化,就是可以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垫脚石。积极面对挫折,是成功人的标识。爱迪生经历了99次失败,才发现了灯丝材料。如果不能面对挫折,他如何成功,如何成为世界最伟大的发明家。行动手段如何训练学生,使得他们拥有成功者的心态,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要加强新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因为新生处于一个中学生转为大学生的重要转型期,是大学生发展关键的一步。进入大学的新生如果在较长的时间不能适应学校新的环境,可能产生心理的波动,会对自己的行为表现不自信,对自己的目标表现不明确,对生活方式感觉失望。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使他们的心理压力变得很大。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很重要,因为这不仅对他们拥抱新生活很重要,而且对他们今后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的能力发展有很大影响。应当尽快帮助他们适应环境,让他们了解自我,发现自己的问题,通过认识自我,提高自我。有的学校会有“一帮一”活动。让每一个新生和一个高年级优秀学生组成联谊二人组,进行一对一的帮助。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将会是新生的榜样,使得他有榜样可以学习。

而二年级学生因为经历过新生,可以帮新生少走很多弯路,从而让他迅速转变心态,进入状态。而二年级学生也可以很快了解新生的动向,及时向老师反映。而新生通过老生可以很快扩大自己社交圈,摆脱孤独感。在大学生中进行心理普查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新生。通过心理健康问卷,可以筛选出其中心理有问题的学生,通过个别谈话和其他学生了解情况,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根据实际,采取有效的应对手段,及时将问题处理在萌芽阶段。其次,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校园文化活动使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培养他们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愉悦的情绪特征,有助于缓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压力,有助于学生展示自己才能和天赋。通过多样的文化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从而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心健康的心理,为未来的社会竞争大好打好基础。学生通过参与学生社团,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而他们扮演其中的角色,开展的活动,无不都未来社会活动的反映。而开展的各种活动,就是社会活动的演练。通过这些,学生可以学会沟通,增强自信心,提高了自己的能力。这对学生走上社会工作学习是极其有益的。而学生通过社团也可以了解自己的不足,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自己。学校正面的宣传,提供良好的氛围,也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很重要的一环。通过各种公开的渠道进行宣传活动,可以使大部分学生了解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而无微不至的宣传,可以使学生知道自己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而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而正面的宣传分为三块。

第一,就是开展心理健康课程,灌输心理健康的理论和知识。很多大学生缺乏这方面的基础知识,缺少自我调节的技能。通过相关学习,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水平,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及时解决其中的问题。而通过基础教育,可以多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的动态。通过观察学生,可以较早发现学生的异动。

第二,就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宣传。课堂教育是很重要,但是范围比较宽泛,没有针对性。而实际情况,大学生的问题由于时期不同,成长环境不同,有可能有各种各种心理问题出现。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橱窗和板报,可以随时更新,有针对性的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心理健康宣传和干预。学生通过电子公布栏和QQ群等方式,还可以和相关老师进行互动,这样就可以走到学生中去,一对一地进行教授和帮助,效率提高而且针对性明显。通过案例学习,学生们通过对比,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找到解决方案,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第三,是爱心咨询室(心理干预)的建立。学生心理咨询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

大学生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第5篇

与汉族大学生相比而言,少数民族大学生一般来自较为偏远的山区。所以,当其远离熟悉的环境而进入陌生环境的同时,内心往往会感到孤独与寂寞。另外,当少数民族走入校园时,会在心理产生相应的矛盾与冲突,并且容易将思想步入极端化。少数民族的大学生有时会过分的高估自己,而有时也会将自身进行完全的否定。甚至有些大学生会因为新的陌生环境而产生焦虑以及神经衰弱等。

二、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措施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未来及希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未来的发展取决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如何。良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可以使得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未来有良好的发展,而相对较差的心理素质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未来的发展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

(一)大力开展活动增强人际关系为了大力拓展少数民族的人际关系,则需要经常开展一些多种形式的社会活动,使得学生们可以在活动中进行相互交流并相互促进,并为学生创造相应的机会使其更多的接触社会。如此,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对于社会的认知能力并在某些方面锻炼了学生们心理承受能力,也对其心理健康起到了相应的促进作用[2]。

(二)对少数民族学生予以关怀若高校想要在一定程度上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提升,则需要对其进行了解,并通过解决实际困难使得大学生可以得到自身所需要的东西。同时应及时在校园成立一个心理特别服务中心,为了方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遭受一些烦闷的事情时可以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并教会其合理的运用科学方式来解决问题。应该具有针对性的来为大学生们解除烦恼以及内心的忧虑。如此,便可以更好的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们心里状态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创造良好校园氛围良好的校园氛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了一定影响。构建和谐的校园氛围是我国为缓解民族关系的重要条件。因此,校园中应积极培养乐观、开朗的校园气氛,进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促进作用。只有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才可以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广阔的空间中尽情的与人交流,并在某些方面培养其自身的性格特点。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拥有健全的心理,进而提升高校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3]。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