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护理专业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将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整合为正常人体机能学。将学生在毕业实习前所需要学习的基础护理、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急救护理实践训练整合为综合实训。2.2将职业技能与临床接轨为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熟练应用各种专业技术的能力,我们加设了基础护理技术、专科护理技术、综合技能训练、护理见习、毕业临床实习等教育环节。通过学期递增式的临床见习及全年顶岗实习,使护理专业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各种专业技术,达到“工学结合”、“院校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通过加设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方式,开设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课程,如《中外名著欣赏》、《唐诗宋词欣赏》、《体育欣赏》《、音乐欣赏》《、美学概论》、《公共关系学》、《人际交流技巧》、《计算机基础》、《文献检索》、《论文写作》、《英语写作》等,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和艺术欣赏水平,培养其业余爱好,陶冶其思想情操。
通过组织《体育文化艺术节》《、校园歌手大赛》、《中华古诗词大赛》、《校规校纪大赛》、《护理礼仪风采大赛》、《人文大课堂》、《舍务知识大赛》、《文秘学讲座》、《社会学入门讲座》、《就业指导讲座》等活动,使护理专业学生亲身加入到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来,使其感受到人文知识的内涵,锻炼其在工作中的交往能力,培养其展现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质。
多元化职业素养教育手段
在现代护理工作中,加强护士的礼仪修养,已经成为提高护士全面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护士的礼仪修养不仅反映出从事护理工作人员的外在精神面貌,更是其内在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作风等深层次现代护理理念的体现[3]。社交礼仪不仅在当今社会的人际交往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的护理工作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通过开设《社交礼仪》、《人际沟通》等课程,使护理人员熟练地掌握社交礼仪,以改善护患关系,促进护患之间的语言沟通,使护患之间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在日常护理工作中相互支持与帮助。护理人员通过学习社交礼仪,面对患者时会更加自信,应对自如,同时还能学会如何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凸显出护理人员的个人魅力。此外,我们还通过组织观看多媒体教学示教片及组织分组现场演练等手段对护理人员进行礼仪培训。比如,对护理专业百人礼仪队成员进行礼仪知识专题讲座,组织指导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社交礼仪情景剧”,以此来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
医学专业学生是距离生命最近的人,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会直接接触生命、呵护生命、拯救生命,因此,医学专业学生的生命意义观是至关重要的。早在2007年,我校就在全国同类高校中率先引进并开发了生命教育课程,并采用课堂教学、团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咨询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后现代叙事教育理念,向学生讲述生命故事,让学生在学习医学知识的过程中感悟生命的意义,使其发自内心地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价值观。同时,向其灌输“医乃仁术”和“医道天德”的医学职业理念,培养其“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使其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目前,我校已建立了国内首家生命教育教研室,并成立了面向全国的生命教育推广中心,率先在高校中将生命教育课开设为必修课。同时,我校生命教育团队汇总了12万字的校本教材、国家教材和23万字的学生感言集,开创了2+2+N教学团队,摸索出一整套“5新”(新观点、新体系、新课程、新方法、新角色)教学模式,并组织建立了“生命会心”志愿者队伍,目前已成功地推出一套多媒体课件和多集教学录像。
结果
通过对护理专业多元化职业素养教育模式的研究,我们改变了常规教育中只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不重视职业素养培养的单一性,改变了以往只注重显性知识技能,而忽视隐性职业素养的急功近利的教育习惯,充分地调动了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及实践的自觉性、积极性,使学生不仅仅是接受知识的主体,更使其成为了职业素养提升的主体。在开展多元化职业素养教育模式的过程中,要确定每一个环节的职业培养目标,使教育内容既有专业指导意义又富有情趣,既能够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渴求,又能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心态。同时,还要利用各项教育内容的特点作为榜样和范例来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控制,从而使其能够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进步的目的。
[关键词]护理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王永红(1970-),女,河北邯郸人,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预防医学教学与研究。(河北邢台05400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155-01
预防医学作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核心课程之一,是培养与现代医学模式相适应的21世纪新型医护人才的重点课程。长期以来,护理专业的学生普遍对预防医学课程不够重视,护理专业的学生掌握和了解预防医学的知识和方法,对培养医学生预防为主的大卫生观念是十分必要的,对加强疾病预防和控制也是很有帮助的。为适应新的公共卫生形势的要求,预防医学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势在必行,本文就存在的问题和教学体系改革浅述如下。
一、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预防观念淡薄,对预防医学课程兴趣低。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疾病谱发生了改变,慢性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已占主要地位,而对慢性病的有效控制,群体预防比个体治疗更显重要。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还是重视临床工作,大多数人对健康和身体的关注还停留在有病去医院的被动阶段。预防医学相关的科室在医院并不被重视,很多学生不愿意去预防医学相关的科室工作,也就对预防医学课程不感兴趣。通过对2008级护理专业的293名学生的抽样问卷调查可知,41.8%对预防医学教学不满意,74.5%认为学习预防医学没有多大用处。学生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工作联系不紧密,实验课单调。
2.教材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目前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护理专业学生所使用的预防医学教材实际上是预防医学专业的压缩版,以环境卫生、劳动卫生、营养卫生、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为主,有的内容已经过时,与临床实践脱节,即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等医学方法学与临床实践相差甚远,不能学以致用,不能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教学效果不理想。由于各种原因,我校护理专业的预防医学学时逐渐减少,现在只有56学时,其中理论课48学时,实验课8学时,实验课内容只有案例讨论和卫生统计习题计算。由于受学时的限制,有些教学内容无法深入讲授,许多重要内容只能一点而过,没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讲解透彻,学生掌握的知识较少而且肤浅。
3.教学方法单一,基本上以课堂教授为主,再加上很多实验课,由于时间、条件等限制无法开展,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我校护理专业的预防医学课程列为考查课,大多数学生甚至一些教师只关心和重视本专业课程,认为预防医学不重要,考核容易通过。
4.不重视实践教学。目前,我校预防医学的实验课主要以专题讨论为主,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太少,再加上部分专业课教师没有公共卫生实际工作经验,讲课比较枯燥乏味,不能有效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很少培养学生现场调查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没有参加过岗位见习,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预防医学教学改革实践
1.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学习预防医学课程的重要性。由于21世纪我国将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也将使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一些原来不受重视的课程,如社会医学、预防医学、老年医学、康复医学等将成为医学院校重要的课程。护理专业学生除了要掌握临床护理知识外,还必须掌握预防医学、社区医学等其他专业知识,向个人和家庭提供集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于一体的基本医疗服务。另外,临床医护人员除了为患者诊治、护理疾病外,还需要进行专业研究,课题研究的每一个步骤,从设计到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都离不开预防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即流行病学方法、医学统计学方法等。基于以上认识,必须加强预防医学,特别是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育。
2.调整预防医学的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社会对公共卫生的需求也出现了变化,应改变长期以来重治轻防的观念,改变护理专业的预防医学学时数较少的现状,适当增加学时数,同时,减少课程之间的重复,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我们重新编写了预防医学教材,调整了教学内容,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反映学科进展及与临床实践联系紧密的内容。适当增加了卫生管理学、卫生监督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临床预防服务等内容。同时,调整了教学内容的顺序,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接受。
护理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教学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不强,表现为上预防医学课程时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心理学的角度观察,学生若先认清学习目标,便有求知的需要。因此,在进行每次课教学之前,首先要向学生展示目标,说明目标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实践中可以操作,具有价 值意义。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一些新的教学方式,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通过教师的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结合教学重点和难点,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问题的提出,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听的动感内容,可以提高课堂容量,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另外,预防医学课程中的卫生统计学比较难学、难懂,以前的实习课主要是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学生感到学习吃力。教改后,增加了卫生统计软件的学习和使用,减少了繁琐的计算过程,减轻了学习负担。
3.建立预防医学实习基地,提高师资队伍的业务能力。当前世界各国的医学院校越来越重视社区医学教育和社区卫生服务实践,近年来我国已有不少医学院校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参加社区卫生服务实践,利用寒暑假期,选派一些教师到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等单位相应的科室参与公共卫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参与这些单位的一些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同时,聘请公共卫生领域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担任部分预防医学课程。只有这样,预防医学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应新形势的实用型人才。组织学生在学校进行现场调查,例如大学生就业观念、吸烟情况、艾滋病知识等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有了一些经验后,与疾控中心合作,深入社区,进行不同形式的疾病预防的研究与干预,如针对成年人高血压的发病情况,在社区开展戒烟、控制体重、调节饮食结构等内容的健康教育,预防和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改善预后。通过深入社区,使学生了解到基层存在的卫生问题,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融合预防医学内容,培养学生大卫生观念,进行疾病的一级预防,提高综合服务的能力。
4.改变考核方式。护理专业学生课程负担较重,记忆性知识比重大,结合本学科特点,增加实践考试所占的比例,试卷成绩占50%,实验课占25%,社会实践占25%,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有助于增加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以上各种教学措施的改革,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随机抽取2008级护理专业的两个班级,分为传统教学班级和教学方法改革班级。经过一个学期的不同教学方法的实践,通过对学生期末成绩的评估和不同教学方法效果问卷调查发现,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后,教改班级平均成绩高于传统教学班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都有了较大的改观,获取知识的途径也在不断拓展,尤其重要的是学生逐步明晰自己的学习方向,形成良好的学习技巧,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任峰玲,李宇飞,霍东红,等.非预防医学专业《卫生学》教学效果的调查报告[J].西北医学教育,2002,10(1).
[2]张勤,管远志.加强预防医学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5,25(1).
【关键词】中职 护理专业 英语教学 ESP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B-0143-02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简称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它强调开展基于学科内容的语言学习,学生可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掌握一部分专业英语技能。ESP教学要求根据学习者的需求,通过学习与专业和职业向关联的英语知识,并把英语作为一项工具完成交际任务。
20世纪60年代,Halliday在功能语言学中提出:ESP教学指的是和特定的职业或学科有关的英语,依据学习者自身特定的目的和需要而开展的英语教学。他当时没有给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明确涵义,只给出了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一部分具体的形式,例如药剂师英语、法官英语、公务员英语、护士英语、警察英语,等等。ESP的种类有很多,分类方法也有很多,David Carver(1983)把ESP为三类:作为受限语言的英语、学术英语(EAP)和职业英语(EOP)、特定主题的英语。
一、构建中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ESP模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997年,在日本召开的有关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会议上,St.John和Dnudley 指出专门用途英语通常是为中级或高级学生设计,适合在高等学院或职场上为成人学习者设计,也适合为中等学校的学生设计。
专门用途英语强调的是学习的方向和目的,指与某种职业相关联的英语教学。它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职业目标和具体的学习内容,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语言的学习,在以后的职场工作中能有效地利用英语进行与专业相关的表达和交际,帮助就业和职业发展。
(一)符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下,作为世界全球化语言的英语,它的交流工具地位更加突出。培养具有现代专业技术并具有英语交流和沟通能力的人才,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客观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教育部护理专业领域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强调的都是培养学生在护理工作中应用英语进行沟通的基本能力以及对职业要求的能力的对应性。中职护理专业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正是适应了新时期医疗市场护理行业的社会需求,也符合国家对护理行业专业人员的整体规划目标。
(二)人才培养的倾向。为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培养能在国内外医疗卫生机构里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预防保健等工作的技能型双语护理人才是我国中职教育护理专业发展的新趋势。因此,护理人才必须掌握英语这门语言,尤其是能够用英语口语进行交流和获取信息。普通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的缺点在于无法做到把专业技能和英语两者结合在一起,无法满足护理专业学生在在专业上对英语的特殊需求,致使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不一致。英语口语 ESP模式引入护理专业正好解决这一发展需要。
(三)ESP教学模式更适合中职英语口语教学的实际。英语口语ESP教学模式具有“用”和“学”相结合的特点,它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水平。中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本来就薄弱,而且还普遍对英语失去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口语能力,能用简单的英语交流表达的人寥寥无几。而且三年的中职护理专业学习中,学生大部分的时间用于各种专业护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英语课程的学习时间相对有限,在较少的时间里按照普通英语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的能力,学生的英语学习就如蜻蜓点水一样,什么都学了,但是什么都没学好。有所取舍,抓住重点,培养与护理专业相结合的英语口语,与学生将来工作具体环境相结合的ESP教学模式在中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中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引入ESP模式的措施
(一)根据ESP的需求分析整合课程的设计。需求分析是确保ESP教学效果的先决条件。而需求分析的关键就是要找出学习者现有的语言能力和现有水平与社会对他们自身所期望达到的程度之间的距离。ESP是以调查学习者具体的学习目标和目标场景对语言技能的实际需求为前提的。ESP课程模式可在需求结果的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教学目的,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以及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合理的评价体系,使英语课程在教和学两方面都更加合理有效。所以,中职护理英语教学应该在分析学生要求的前提下,整合课程设计,以满足学生将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需求。
教师对于一门课程的学习目标有非常清晰的总体认识,知道学习的重点是什么,学生要学什么。课程的目标还需要学生要有意愿去实现。应该让学生在工作前的学习中可以接触到与未来工作环境相似的一些情景,让学生认识到未来工作中需要什么样的具体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知道学习的重点并能有意识地去掌握所需的知识。因此,在了解学习者的需求的前提下,教师可根据学习者的具体目标对教材进行选择,调整或者删除,有目的地使教材内容和培养目标相结合,对护理专业的要求和向对应的英语知识做一个整合课程的设计。
(二)教学方法的整合。具体如下:
1.ESP教学在情景教学中的应用。从基础英语的教学转向专业英语教学,势必要求培养能力的范围更加广泛和深入,需要在基础英语必须掌握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口语交流中。此外,ESP教学还要求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 ESP,从而从自身去激发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也就是说,ESP要有它的教学意义。达到这些目标就是通过需求分析来实现。遗憾的是,在中职护理学校的大部分英语课堂中,只是进行一些基础性的学习,没有经过实际或者模拟的场景让学生去体验和实现这些目标。但是,这些模拟性的情景练习却可以帮助学生在将来职业发展上取得优势。中职护理专业的很多毕业生在学校的护理专业技能非常优秀,很容易找到工作,但是在就业后许多年内,很多学生职业发展空间有限,职业生涯遇到了发展瓶颈。究其原因,在于护理行业向着国际化方向发展,而她们缺乏除了本身的护理专业知识外的国际化的观念和英语沟通能力。因此,在ESP 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选择适合护理专业发展的英语教学资源,依照学生将来职业发展中可能会遇到的场景设计教学任务,让学生模拟工作场景进行情景角色表演。这样促使学生在情景教学过程中掌握语言知识,学习的兴趣得到激发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培养在将来的职业发展中遇到相似或者相同的场景能快速展现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因此,情景教学是 ESP教学的重要方法。
2.使用交际法进行ESP教学。中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能用基本的语言能力来表达与专业相关的信息。ESP教学就要由原来的语法教学转向现在的交际式教学。
要达到把护理专业知识体现在英语交流上的准则,ESP教师在课程设计上一定要有目标性。虽然中职学校的学生英语基础知识较为薄弱,但是很多同学已经具备语言系统学习的能力,ESP教师在课程设计上要认识到学生的学习难点在于与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以及用运用相关英语知识在专业领域上不会表达。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资料的时候,要把重点放在与专业相联系的语言练习,通过场景的交流练习或者角色扮演,使学生能在实际交流环境中能顺利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护理专业ESP教材的选择要把英语知识和护理专业知识结合在一起,让学习者在以后的工作交际中能用英语把护理专业知识表达出来。ESP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行为中需要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护理专业学生在掌握基本语言技能的基础上进行与护理专业相关的英语交际表达,使学生在将来工作环境中能因为ESP英语教学成果在护理专业和职场工作中得到促进和发展。
(三)ESP教师的培养及发展。目前,我国大部分中职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师由毕业于师范类学校的英语语言教师队伍构成。他们掌握的是英语语言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教学方法,并不具备护理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教学技能。这样,由于护理理论知识的缺乏,他们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护理专业专门用途英语的课堂教学。因此,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是ESP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一,中职护理专业ESP教师队伍必须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教学能力。这是保障ESP教学的前提和基础。第二,中职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师必须掌握护理专业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应建立鼓励ESP英语教师学习相关护理基础知识的进修机制和评价系统,让ESP英语教师能通过有效的途径取得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资质和能力。第三,ESP英语教师的培养离不开护理专业教师的配合和帮助,ESP英语教师应和护理专业教学的相关教师紧密配合,促进自身护理专业知识的发展,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与护理专业教师合作和学习,促进护理专业ESP英语教学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Strevens P.The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Longman,1964
[2]Carver,D.Some Propositions about ESP[J].The ESP Journal,1983(2)
[3]丁双红,张学辉.理工科专业英语教学特点及改革意见[J].理工高教研究,2004(2)
[4]安宁.高职院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5]阮绩智.ESP 需求分析理论框架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9(3)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跨学科;师资培养;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3-0072-02
跨学科教育发展沿革
跨学科是指由不同学科互相渗透、彼此结合而产生的新学科。20世纪后半期,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特征加强,出现了跨学科的趋势。
1970年9月7日,一个以“跨学科”为主题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法国尼斯大学召开,该会对跨学科研究、跨学科教育问题作了系统、全面的探讨,会后出版了文集《跨学科学――大学中的教学和研究问题》,标志着对跨学科的研究正式确立。跨学科教学符合“知识传授、知识创新、知识物化为一体”的现代高职教育的职能观,符合以综合素质与创新意识相统一为核心的现代高职教育人才观的时代要求。同时,跨学科课程的开设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覆盖面,为学科之间的相互借鉴、相互交叉提供了便利,不仅可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复合的知识结构,而且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创造、创新与创业的资本。因此,跨学科教育已经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一个众望所归的潮流。
高职教育跨学科教学必要性
高职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类型,既有别于“学科研究型”的高等教育,也有别于“能力本位型”的中职教育,兼有高等性、职业性与社会性等综合化特性。高职院校的专业是根据劳动力市场对从事各种社会职业专门人才的需求而设置的,培养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不仅如此,随着社会对新技术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他们所从事的专业相关知识的综合性也越来越强。
跨学科教学通过不同学科知识与知识、知识与技能的纵横、交叉融合,通过各科知识中专业技能的渗透作用,赋予松散、独立课程以更多的专业方向,在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同时,也改变了以往高职教育中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学科型课程设置模式,增添了课程设置的职业导向性。因此,跨学科教学以其特有的知识综合性和可拓展性,架起了高职教育与综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之间的桥梁。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跨学科教学已逐渐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目前已有许多高职院校参与了跨学科教学研究。我校根据高职护理专业的特点,已经开展了包括《康复体育》、《护患纠纷与法》、《实用医护写作》、《免疫、病原生物与传染病护理》、《护理药物学实训教程(案例式)》、《护理物理学》、《医护英语实训教程》等跨学科教学。通过跨学科教学,加强了基础、专业、技能之间的对接,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提供了良好的认知平台。随着大学科观念的形成以及跨学科课程的开设,跨学科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也已成为高职院校的共识。
跨学科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计”。跨学科教学的关键是跨学科师资队伍的建设。目前跨学科教学主要形式是不同学科教师的协同教学或互助教学,如密歇根大学的跨学科协同教学模式,即由来自多个学科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共同设计、同堂讲授跨学科课程,同一团队的教师在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运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策略运用等多个方面互相支持、取长补短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使教学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使课程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但跨学科协同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存在许多问题,包括管理体制及部门协调困难、师资组合困难、教学场地选择困难、教学时间安排困难、学时及学分分配困难、教学责任归属困难等。而且,跨学科教学主要通过讲座形式由多位教师协同完成,很难作为正规课堂教学予以规范化。此外,高职跨学科教育更受到学生学习时间的有限性、学习能力的有限性以及教师资源有限性等制约。
当前,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仍然存在整体素质偏低,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不足、技能不高等问题,难以满足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所以,建设一支集跨学科理论、技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对于高职跨学科教育的发展显得尤其重要。
跨学科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我国跨学科研究学者金吾伦认为,人类不可奢望存在大一统的理论来全面科学地说明世界万物,甚至对于某一具体的现象、过程等也不太可能存在全能的理论。
因此,高职护理专业跨学科师资建设的目的并不是形成一支通科教师队伍,也不是盲目追求教师什么都学、什么都懂、什么都会,跨学科师资队伍的形成起始于跨学科课程开发,实践于跨学科教学过程,发展于跨学科学习,是基于“需要、必要、可行、实用”基础上的教师能力的纵向升华,是在以护理能力为本位基础上对文化基础课程与相关护理专业课程进行知识技能拓展的一种跨学科整合过程。比如,《康复体育》课程的开发,赋予了体育康复应用的价值,《免疫、病原生物与传染病护理》、《护患纠纷与法》等课程的开发体现出相关联课程间的知识与技能的整合等。由此可见,高职护理专业跨学科教学并非纯粹的课程组合教学,也不是课程间的泛泛综合,而是对护理能力项目的一种分层整合。同时,并非所有的课程都可以形成跨学科整合课程,跨学科教学还应包括跨学科内容和跨学科实践等相关专业知识的拓展教学等。因此,跨学科师资队伍建设除了针对特定的跨学科整合课程外,还必须具备多元化和前瞻性等特点,为课程教学与临床应用以及学生综合护理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师资教学平台,真正形成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跨学科师资队伍。
多元化跨学科型师资的培养模式
跨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将围绕教师跨学科教育意识养成以及跨学科能力形成两个方面进行。
教师跨学科教育意识的养成 教育意识是指教育者基于教学对象的发展要求以及社会对教师职业素养和责任的规定在教育实践中所形成的认识,是主动将外在职业要求与自身结合起来产生的主体体验,是对职业的认识、认同并付诸行为实践的过程,因此,跨学科教育意识的养成是培养高素质跨学科型师资的前提和基础。高职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因此,无论文化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教学,均应体现出课程内容的职业应用价值。就业导向性是文化、基础、专业的连接纽带,也是理论与实践的衔接纽带。教师跨学科教育意识的养成应在强化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强化跨学科教育必要性认识,并在参与跨学科课程开发、跨学科教学实践等活动中使跨学科教学内化为教师自身的兴趣和需要,从而形成教师自觉有效的跨学科教学行为。
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的形成 跨学科教学既可以实现课程的设计和建设、课程的内容和扩展、课时的安排、课程的考核和监督、教材的编写和深化、教师队伍建设及物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同时又可以有效形成理论与实践师资、院校师资以及人文与专业课师资的三大组合。跨学科教学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专业课与非专业课教师共同备课、相互听课、校内外培训以及临床实践等多元化培养方式进行。一支集跨学科理论、技能于一体的复合型跨学科师资队伍的建设模式如图1所示。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师,关键是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优秀教师队伍,基于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原则,高职教学应更注重专业技能在各课程中的渗透。因此,重视教师跨学科能力的培养,建设一支集跨学科知识与技能于一体的跨学科师资队伍将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仲林,张淑林.中外“跨学科学”研究进展评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9):5-8.
[2]邱士刚.关于大学跨学科教育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6(1):78-82.
[3]程祖德.跨学科整合是高校课程改革的方向[J].航海教育研究,2005,(2):20-22.
[4]金吾伦.跨学科研究引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5]贾晓娟.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实践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8,(19):29-30.
[6]李晴.就业导向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J].郧阳医学院学报,2006,25(5):316-318.
[7]肖彬,邓晓蕾,任浩.解读大学跨学科组织的四种理论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31(4):19-21.
[8]刘仲林,赵晓春.跨学科研究:科学原创性成果的动力之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6):108-109.
关键词:高职护理;生物化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R47-4
高职护理专业主要面向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掌握护理岗位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护理操作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在医疗卫生服务第一线能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等工作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1]。
通过调研高职护理专业就业岗位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经同行和专家的分析讨论,对我校高职护理专业的生物化学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并依据高职教育的理念,对该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与探索,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2]。
生物化学是护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及医用生化中相关物质的代谢过程及产物,了解学科领域的新成果和发展动态,为学习后续护理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会运用生化基础理论知识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病因和发病机制,培养其职业道德和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为达成这一目标,我们对生物化学的教学进行如下的改革。
1优化与重组教学内容
根据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及护理专业岗位群技能要求,确定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突出为护理工作岗位服务的特性,删除与其他学科交叉及理论性较强的章节,增加了护理岗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将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根据每个模块对应的岗位任务、执考点及制定课程内容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使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紧密结合。
高职护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为能够以护理对象为中心,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为此在生物化学教学中我们增加了实践教学比例,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学会应用生化技术来进行分离提取、活性测定、含量测定及生化分析,使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得到切实加强,为其后续护理操作能力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2教学设计
本课程的设计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遵循高职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依据护士岗位需求和护士职业标准,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根本目的来进行,设计思路为基于职业分析进行体系构建,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基于任务驱动进行教学设计,基于学生主体进行课程实施,基于实践技能进行课程考核,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中心而进行[5]。
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以“必需、 够用、 实用” 为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采用以临床护理工作任务为导向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真实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性工作任务,开发出教学情境,在实际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任务和内容等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如采用案例教学法,讲解接近临床的部分(肝的生化、血液生化、电解质代谢与酸碱平衡),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讲解接近实际生活的部分(糖代谢、脂类代谢、嘌呤代谢),借助对媒体动画,讲解抽象难懂的部分,如此有力保证教学的有效实施,全面提升了生物化学的教W质量 。
4 考核方式评价
本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依据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设置,充分体现职业教育注重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包括形成性考核评价和终结性考核评价,形成性评价分为实践考核(30%)和平时表现(20%)两部分,终结性评价占总评价的50%,该考核评价方式,过程重于结果,是一个开放式评价标准,能准确反映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程度及情感态度,考核评价真正面向素质、技能、知识"三位一体",这种改进对学生的发展,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6]。
综上所述,在高职护理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我们结合教学实际,依据高职教育的理念,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探索,达到了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护理实践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任 敏,曾 红 探究式教学改善生物化学教学效果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 43(13):378-379.
[2] 王平 高职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课程改革的思考[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0:252.
[3] 陆 璐,柯世怀,洪素丽 浅谈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标准的制定[J].卫生职业教育,2013,13(31):89-90.
[4]杨胜平 高职护理专业生物化学课程体系改革对比研究[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2(12):57-60
[5]王晓静,刘雪琴 高职护理专业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设计探讨[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13):99-101
[6]李京东, 肖素荣, 王 洋, 赵升鹏 以突出专长培养为主对课程进行设计开发的探索与启示―以“食品营养与卫生” 课程为例[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01(28):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