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机械设计基础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理实一体,双境育人”人才培养模式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 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038-02
日前在高等职业院校特别是国家示范性院校和骨干院校中正在全面、深入的开展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实习实训等全面的改革。高职高专教育的特性与特色是通过课程具体体现的,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决定高职教育改革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需要根据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体系的设计理念和要求进行,同时还必须根据课程的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取舍,按照工作任务将内容进行科学编排,以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
课程如何改革才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这首先要和一个学院制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相吻合,还要根据专业及岗位的需要结合教学、实习、实训等条件综合全面的考虑课程内容的取舍、编排,使课程建设既符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的内涵要求,又科学合理易于操作,许最大程度的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同时课程改革还要有一定的前瞻性、灵活性。
本文以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机电一体化(能源方向)专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为例,阐述该课程改革的内容选择及编排的创新。
1.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与课程体系建设
1.1人才培养模式及内涵
学院结合区域工业经济的发展趋势,同时针对各个专业的应用特点,构建了“校厂一体,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工学结合特色突出、以工促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就是“理实一体,双境育人”。
“理实一体”,即打破传统的“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训练”及“学科化”、“系统化”教学模式的框架与界限,将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融于一体,教学环节相对集中,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理实一体化”教室或实训室,在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中,“理实一体”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根据项目引领与任务驱动的要求,通过抽象、归纳和提炼,把教学内容构建成若干学习情境,每一个学习情境就是一个实际工作任务,并将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引入到课程标准中,在教学内容上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是理中有实,实中有理,形成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
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训练相融合,理沦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实现学中有做、做中有学;
③通过建设“理实一体化”教室、“厂中校”以及校外实训基地,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融合在同一“教学区域”内,在教学环境上实现教室与车间的一体化;
④在实境育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课堂上的老师又是车间里的师傅,学生既是课堂上的学生又是车间里的学徒,在职业角色上实现“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学徒”的一体化,
⑤以技能鉴定、模拟测试、实物制作、学习报告、口试与笔试等多样化的考核手段,对学生的知识掌握与技能提升进行考核,实现评价过程理实一体化。
“双境育人”即通过校内“理实一体化”教学、模拟性实训与校外的社会实践、专业实践、顶岗实习等教学形式相结合,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互衔接,构建校企紧密结合的“双境育人”环境。
1.2课程体系建设
在“理实一体,双境育人”人才培养模式下构建以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遵循“逆向设计,正向培养”的设计思路,通过企业调研,确定能源企业机电类人才主要工作岗位并参照岗位任职要求,归纳出若干典型工作任务;依据典型工作任务特点的不同,归纳行动领域;根据行动领域特征,以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综合培养为目标,按照“从基础到专业,由单一到综合”的基本认知规律将学习领域划分为“公共领域”、“机械基础应用领域”、“电气基础应用领域”、“机电一体化综合应用领域”四大类型。按照课程建设的要求,“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属于“机械基础应用领域”。这一领域的课程属于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是学生从基础知识的学习通往专业技能掌握的桥梁和纽带,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2.课程历史沿革与改革思路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既有较系统的理论知识也有大量与生产实际密切联系的实践性内容,因此,“机械设计基础”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改革的步伐,比较成熟和目前在高职院校中普遍通行的是将“机械传动零件设计”、“机械原理”这两门课程合并,称为机械设计“二合一”,还有近几年课改着力打造的机械设计“四合一”,即将“机械传动零件设计”、“机械原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四门课程合并,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大多数院校主要采用“二合一”的方式,“四合一”也是近几年才开始推行的。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路和理念不仅要与学院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建设的要求协调一致,还要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课程的开发和设计。经过深入、细致、系统的论证和分析,确定课程内容包括传统课程中“机械原理”、“机械传动零件设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材料”五门课程的内容,称为“机械设计五合一”。并将课程改名为:“典型机械结构的分析与设计”。
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改变了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按照工作任务确定的工作过程编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将原有的课程内容进行结构重组、序化,根据任务需要设计学习领域,内容编排的亮点和创新就是在实际结构的观察、拆解的同时融入知识内容的讲授,将教学安排在机械零件实训室中进行,达到了“理实一体、双境育人”的要求。
3.教学内容组织,编排的创新
实际上,不论是“二合一”还是“四合一”近几年也都进行过项目化、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但基本上是在保持原有课程结构相对独立完整的前提下拆分成学习项目,例如:将“工程力学”作为一个学习领域,按照理论力学的受力分析、平衡求解;材料力学的四种基本变形的强度与刚度分析拆分成若干学习情景、学习项目,基本是将原来的章节方式变更为项目方式,并没有真正做到打破原有知识逻辑体系,无法满足工作过程系统化和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建设要求。
现在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不仅是要把课程内容调整为“五合一”,更重要的是如何确立一个既符合工作岗位的要求又满足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工作任务,并围绕工作任务按照学生的认知需要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彻底打破原有的知识体系。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原来的教学完成后学生手里有四或五块食材,但他们不会做出一道成品菜来,更谈不上菜品的变化和创新,现在不仅要让学生认识不同的食材还要让他们学会做一道菜,并能通过调整配比进而做出若干道菜品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工作任务的选择尤为关键,要与目前教学、师资、实训等条件相适应,经过反复论证、研讨最终将工作任务确定为“减速器的结构分析与设计”,将任务分成5个学习领域、26个学习情景、96个学习项目,安排一到两周完成减速器及其他典型机械结构的设计、拆装等综合实训。做到了以一个具体的任务,用五个领域按认知要求将学习内容串联起来,通过一个实训达到综合能力训练的目的。
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中考虑到高职层次的学生在今后的设计工作中多以辅设计为主,因此理论知识的选取根据基本够用的原则为度,结合高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并与理实一体的教学要求、教学条件密切结合,对内容进行了全新的设计。以“轴的设计”学习领域为例可以看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设计的独特、创新之处。
轴是用来支承机器中的转动零件,如齿轮、带轮,并使转动零件具有确定的工作位置。这部分内容对认识和掌握典型机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求学生从种类、结构、材料、结构设计、强度设计等若干方面对轴有较深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对轴进行设计,因此,这部分内容综合性较强,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内容的设计和编排上的思路是:从对轴的了解和认识出发,首先让学生有感性认识以引起学习兴趣,然后安排轴系拆装实训,使学生对阶梯轴、联轴器、轴承、套筒、挡圈、键等典型轴的结构、零部件以及定位和固定方式有较直观的了解,以便带着问题去学习。
在教学中从带式输送机中轴的实物结构观察入手讲授轴的分类和设计要求让学生对轴的种类、设计内容及设计要求、原则有初步的了解,然后,边拆装边学习联轴器、轴承和连接等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运用前面已经学习的有关力学知识分析、计算三种轴的内力和应力,最后,综合运用各部分知识达到对轴进行结构和强度计算,从而完成轴的设计。这样的内容安排使“理实一体”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并做到了从实出发上升到理,由理的运用校验实,实现教学过程具体化、实物化、实境化,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
4.教学实践与探索
4.1教学方式
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围绕生活和生产中常见常用的机构、机器来设计工作任务,围绕工作任务安排学习领域,根据学习领域划分学习情景确立具体学习项目,在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划分界限,树立全新的职业教育理念。同时,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在教学上采用情境教学、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掌握机械设计基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掌握必要的实践技能;教师教学中尽量多的列举实际生产中的实例,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完成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2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①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总体设计与编排的科学性、合理性需要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组织实施和体现,根据“理实一体,双境育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要求,在校内建设“理实一体化”教室和实训室,形成教室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学徒一体的训练情境,使学生的人文素养与专业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得到共同提升。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讲授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按照传统的教学分工这门课应由分属五个团队的教师分别承担教学任务,现在要全部由一位教师组织教学,缺乏与教学要求相适应的教师,按照目前的师资队伍情况难度非常大,因此,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②教学硬件建设
按照新的工作任务及理实一体的要求组织和实施教学,需要有配套的理实一体实训教室和教材来保障,这方面的建设相对滞后,要加快建设的步伐以满足课程改革的要求。
5.结语
目前已将课改成果在实验班中施行。对照实物、围绕任务、带着问题讲授知识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空前高涨,普遍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安排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更直观、深入和有效。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分工协作的能力,也使得学生勤干动手善于动脑,教学效果良好。
课程改革是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7.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
[3]《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关键词:应用型;实践课程体系;机械制造
基础北部湾作为中国大陆对接东盟海上桥头,国家“一带一路”重要城市集群,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与日俱增。钦州学院是广西沿海地区唯一一所公立普通本科高等院校,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产教融合创新实验”项目基地院校、广西整体转型试点高校。在这样的浪潮里,学校围绕“转型发展”与“创建大学”的中心任务,把钦州学院建成服务地区发展的应用型大学。学校办学的思路和中心任务对课程体系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1]。机械制造基础作为机械类和近机类学科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整个培养体系的地位不言而喻。机械制造基础是一门把材料变成零部件乃至机械部件的一门学科,本身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就很高,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制造的加工方法、加工路线、影响质量的因素,同时要有一定的实操能力。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是培养学生既能满足对零部件加工所需求的理论知识,又能制定符合工厂现有条件的工艺路线,以及对加工精度和加工表面质量进行分析,改进加工方法的能力,而且又懂得实际加工,同时对某些加工具有创新改造能力和创新性思维[2-5]。
1启蒙实践教学
大多数刚踏入大学没有太长时间的机械类学生来说,虽然机械无处不在,但是什么是机械、机械如何制造、机械如何操作、如何进行售后服务基本上一无所知。在课程进行之前进行实地参观学习是那么的必要。参观钦州港及港务集团,学习港口机械的日常运行和维护,了解机械的作用,对机械有基本的认识。参观保税港区,了解机械设备和汽车的销售,通过客户需求对产品功能和外观设计,具有机械美学设计。参观中马产业园,实地了解零部件加工的各个工序,以及不同产业对机械的功能的实际需求。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销售、运行、维护有整体的了解,同时培养学生机械制造的美学和创造性制造的能力。在课程中间,利用多媒体教学和互联网构造虚拟教学实例,对于各种加工方法给学生以视觉印象,对于加工工艺流程,选取典型零部件,给学生把整个加工流程和用到工具和加工方法以及注意事项演示给学生,使得学生对零部件制造的整个流程有整体印象。
2验证实践教学
在学完各种加工方法理论时,会安排学习进行为期四周的金工实习,让学生实际去体验各种加工方法,同时具有丰富加工经验的师傅也会把各种加工方法的整体流程和制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问题都会跟学生进行交流,在学习制造基础验证性过程的同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创新性思考,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在学生课余时间,鼓励学生加入学院现有协会,如机械创新协会、汽车协会和机器人协会,各个协会每年都会多次的交流比赛,让一部分学生跟着高年级的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比赛。在围绕比赛主题的制造过程中,学生不但要考虑满足大赛组委会的要求,还要进行创新,拿到名次。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进行创新性设计,同时要在现有制造能力的前提下,按时加工出相应的零部件。使得学生把机械制造基础的理论知识细化的零部件的整个流程中。
3总结实践教学
在结束课程学习以后,学生还要进行总结性实践学习,使得全部学生都参与进来,学生的培养方案上明确规定学生有一周的机械创新设计与实践,创新性设计实践紧扣当年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主题,以小组模式,每个教师带一两个组的教师指导方式,进行创新性设计。学生在此过程中,利用虚拟软件进行仿真制造的整个流程,加深学生对制造流程的深化。在整个流程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助的制造过程,最后进行课程答辩。整个流程中,学生对制造以及制造注意事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细节的理解。对于较好的作品,利用协会现有条件,把其加工出来,进而组队,走出去跟其他高校进行交流,进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学习完制造基础课程体系,同时经过各个协会的历练,少部分学生会进一步的通过各个协会不同等级的比赛,对机械制造的实践有更加深入的训练,同时对创新性能力进一步的培养,满足应用型大学对人才的培养要求。
4结论
在服务地区经济的大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实践课程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构建机械制造基础实践教学“三部曲”,不仅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作者:袁雪鹏 单位:1.钦州学院 2.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潘宇晨,吴彤峰,刘渊.北部湾地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钦州学院机械类专业为例[J].钦州学院学报,2014(2):43-45.
[2]丁淑辉,李学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验体系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14):126-127.
[3]李峰,吴波,曹建树,等.基于真实工程环境下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323-325,370.
关键词 实验开发;3D机构;软件仿真;机械设计基础;高等职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32-0039-03
收稿日期:2013-09-12
作者简介:瞿芳(1967- ),女,江苏宜兴人,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船舶工程系副教授。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实践创新计划项目《高职高专机械基础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开发》(编号2009-278),主持人:瞿芳。
《机械设计基础》是高职院校机械类或近机械类专业必修课程,包含许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要求学生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因此实践教学尤为重要。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资源环境下,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提升实践教学理论层次和技术含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一直是该课程教学改革的难点[1][2][3]。笔者结合有关课题研究成果,利用CXSJ软件,设计具有工程实用意义的3D机构,并实现了原型,由此开发了机械基础创新性综合实验项目。该实验在多所高职院校得到广泛应用,历经三个学期,不断完善,取得较好效果。
一、实验方案设计
(一)总体设计思路
实验目标是突出工科学生的特点,着重创造性思维培养和实践技能提升,密切联系工程实际,强化科学研究方式的训练,增强团队意识,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4][5][6]。实验内容涉及动力控制、传动方案、零件特性、运动分析、软件设计、实物拼装等多方面知识点。实验结果既有运动的3D虚拟仿真机构,也有运动的实物机构。
(二)具体实现方法
实验过程分实验前准备、软件设计与仿真、实型拼装和撰写实验报告四个阶段,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准备阶段主要是在熟悉工程机械典型机构和零件特性的基础上,拟订传动方案,绘制机构运动简图。
(三)实验报告要求
学生根据实验内容和测量结果自己设计实验报告,实验报告除常规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设备工具等外,还应包含以下内容:设计出的空间机构3D仿真运动和实物照片;设计出的空间机构运动分析;设计出的空间机构的应用情况说明;空间机构和实验方案的创新之处;空间机构和实验方案的不足点及改进措施;主要实验步骤;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二、实验平台介绍
CXSJ软件。CXSJ软件是由清华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和湖南长庆机电科教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虚拟设计软件,建有三维零件库,配有零件尺寸、功能和应用文字说明,可进行三维实体虚拟搭接装配和轴向分解爆炸,可进行三维运动仿真演示。自带装配干涉错误的判断功能,并可以给出正确的安装顺序。软件具有网络功能,可在局域网上联机使用。
实验台设计。实验台结构为1200×350×650mm的机架框,可加多根立柱,每根立柱上可安装多个滑块,通过调整立柱和滑块位置,使各转动轴可以固定在指定位置。采用旋转编码器进行角位移数据采集,采用线位移传感器进行线性位移数据采集,旋转电机(功率N=90W,220V;输出转速n=10转/分)带动输入轴,同时获取输入角位移数据。
三、实验案例
实验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运动条件,设计空间机构运动简图,拟定机构运动尺寸,拆分机构组件;利用CXSJ软件,选择零件,并进行3D空间机构的装配、运动仿真和运动分析;在实验台机架上搭接空间机构,并进行运动数据的测量和分析;撰写实验报告。
(一)软件设计与仿真
利用CXSJ软件进行设计与仿真,主要步骤:第一,按照拆分的构件,在CXSJ携带的零件库中选择合适零件,零件自带尺寸。第二,以机构中的运动副为抓手进行虚拟装配。装配前可观看软件“示例”中运动副爆炸演示,搞清楚类似运动副的组成件及其装配顺序。第三,根据输入运动的形式选择原动件,若输入运动为转动可选用主动定铰链轴或蜗杆为原动件;若输入运动为移动,可选用适当行程的气缸为原动件。第四,机构试运行,检查有无干涉;调整、再运行至无干涉。第五,计算自由度,运动分析。
学生设计的空间机构及其仿真运动如图2所示。其中,“螺旋齿轮——双十字万向连轴器”空间机构由带轮机构、圆锥齿轮机构、蜗杆蜗轮机构和双十字万向联轴器组成。带轮为主动件,带轮旋转带动圆锥齿轮转动,再通过连杆带动双十字万向联轴器运动,从而实现有一定规律的运动。
(二)实体原型实现
按照在CXSJ软件中设计得到虚拟机构及装配顺序,选择实体零件,确定构件的总体布局和合理分层,依次联结各个构件并组装到空间机构创新设计实验台机架上。
安装完毕,需先用手动方式驱动原动件,观察整个机构有无干涉和“憋劲”等错误现象。全都畅通无阻之后,再安装电机,并用电气控制盒操纵驱动机构的运动,最后接通电源。
(三)运动分析
对设计完成的机构进行运动分析,主要是对机构运动到位情况、动力学特性作出定性分析和评价,一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7][8]:各个杆、副是否发生干涉,有无“憋劲”现象,是否产生冲击;机构的运动是否连续,是否灵活,能否可靠地按照设计要求运动到位;输入转动的原动件是否有曲柄,运动输出杆件是否具有急回特性;在工作行程中,最小传动角的最大值是否超过其许用值[9];自由度大于1的机构,其几个原动件能否使整个机构的各个局部实现良好的协调动作;动力元件(电机或气缸)的选用及安装是否合理,是否按预定的要求正常工作。
四、小结
基于仿真与实现的3D机构创新设计综合型实验,由学生进行零件的创意组合,最终得到有实际工程意义的机构系统。通过实验,学生对常用零件的结构和功能有了系统的感性认识,对典型传动机构的原理有了直观的了解,对相互协作完成任务有了切身体会。学生对实验过程感到很神奇,对实验结果充满成就感,由此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动力。
要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一是要利用CXSJ软件的“示例”功能,反复拆装软件自带的典型工程机构,熟悉机构设计的基本规则;二是需要利用CXSJ软件交互式设计界面和互联网络,充分认识零件的结构和功能。
参考文献:
[1]曾成,伍萍辉,刘艳萍.基于虚拟硬件环境的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实验开发[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91-93.
[2]孙晖,刘俊延,李甫成.基于仿真与原型实现相结合的电工学综合实验开发[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4):227-231.
[3]方世杰,綦耀光.机械优化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李青云,刘幽燕,等.“探究式”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开发设计及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2(3):1718-1719,1723.
[5]姚旭东.加强课程设计 强化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6):57-58.
[6]张清祥.探索实验教学载体 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130-133.
[7]樊广军,袁理,鲁立君,等.飞机起落架收放空间机构运动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12(1):88-91.
[8]袁清珂,刘大慧,惠延波,等.空间机构动力学分析方法的研究[J].机械强度,2011(1):40-44.
[9]李云雁,胡传荣.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ve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about “Mechanical Design Basis”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QU Fang
(Jiangsu Maritim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Nanjing Jiangsu 211170,China)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入世后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的逐渐形成,“质量就是效益,质量工作就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已越来越凸现出来。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责任,赋予了质量工作崭新的内涵和更高的要求。质量安全是经济发展的主题,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坚持“质量兴市、名牌兴企”,深入开展质量振兴活动,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全面推进质量工作,建立起了“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政府引导、部门监督和服务、技术机构参与并逐步与国际接轨”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全市质量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为上虞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还有不少产品尚停留在原料型初级产品这一层次,高附加值终端产品偏少,名优产品更少,产品质量整体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与发达地区还有较大的差距;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越来越迫切;产品未经检验合格出厂、市场上销售伪劣商品等违法违规行为仍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影响了社会和谐与稳定。
各乡镇(街道)、市直有关部门和广大企业务必认清形势,明确责任,把质量安全放到突出重要的位置,扎实加以推进。
推进质量安全,必须大力宣传,强化质量意识。各乡镇(街道)、市直有关部门要抓住“质量月”活动这一载体,运用多种形式,全面开展质量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要结合《质量振兴纲要》、《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等法律法规,加强对企业经营者、职工的质量安全教育和培训。要开展大型上街咨询、评选市长质量奖、举办文艺晚会等系列活动,提高全社会质量意识和法制观念。
推进质量安全,必须标本兼治,加强质量监管。要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重点推进强制更新淘汰、主体责任落实、隐患排查整治等工作。要扎实推进重点产品专项整治和农村“十小”行业整治,强化监管,标本兼治。要根据季节特点,开展大检查活动,重点针对食品、烟酒、饮料、月饼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查处标识不符、掺杂掺假、缺斤短两等违法行为。广大消费者也要学习有关法律法规,提高用法水平,揭发检举制假、售假违法行为。
论文关键词:机电设备,管理模式,协调机制
0 引言
地铁设备安装管理包含机电设备、系统控制、车辆设备三大类。具体来讲,机电设备分为机电安装(风、水、电)专业,包括车站、区间、车辆场段、控制中心内环控、消防排烟系统;车站、区间、车辆场段,给排水系统、气体灭火、照明、动力低压系统;车站电梯、屏蔽门系统。以及供电系统专业,包括110KV主变、车站、车辆场段,牵引混合变电所、电力控制、接触网、牵引供电系统、35KV区间电缆工程。系统控制分为综合控制系统通信、信号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车辆设备分为车辆及车辆配套系统和车辆段车辆维护设备。
设备安装及装修是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重点、难点之一,是工程建设的关键阶段,直接关系到地铁工程的质量和形象。设备安装阶段工期紧、任务重、难度大、环境复杂,系统性强,由于所处环境复杂,随时有可能面临突发问题,轨道交通建设单位的办事效率、决策速度、管理力度有必要达到最佳状态,因此建立有效的组织架构及协调机制至关重要,建立适合的组织架构和协调机制、管理模式是搞好安装及装修的关键所在。
1 设备安装阶段建设单位组织架构及协调机制实例
地铁建设是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协调是灵魂,合作是保证。通过建立合适的组织架构及协调机制,协调工作是业主的首要职责和重要职能。加强业主与监理之间、监理与施工方之间、业主与施工方之间的协调。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实行统一调度、统筹协调,共同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和滞后工程、难点工程、重点工程、复杂工程、起步工程的重点、难点问题。
轨道交通工程一般分为土建施工和设备安装两大部分,安装是建设工程的一部分。工程进展到安装、装修这个阶段交通论文,业主设备管理部门在职能上已经发生了变化,工作重心已经从设备采购演变到设备安装,变成了对设备安装工程管理为主的工作部门。此时如何成立有效地管理机构负责安装、装修等工作,就成为业主亟需解决的问题。而成立适合的组织架构对工程进展进行主持和安排也是全国地铁建设指挥部门普遍采取的办法。现介绍一些成熟的现场管理模式及协调机制。
1.1 以工程部为主体的模式
该安装装修管理模式为:以工程部为主体,抽调设备部、运营部等相关人员参加,行使安装、装修的管理、协调职能。在这一管理模式的主导下,在实施过程中,把安装、装修分成三个主题:
⑴ 车站设备即常规机电设备安装。以工程部为主,抽调设备部、运营部有关人员参加,依托项目部,各有关部门配合,公司总协调;
⑵ 系统设备安装。以设备部为主,工程部为辅,依托项目部,各有关部门配合,公司总协调;
⑶设备总联调。以运营部为主,设备部、工程部为辅,依托项目部,各部门协作,公司总协调。
该安装装修管理模式,体现了主题不同、主次不同、功能不同,责任主体亦相应做了变化和调整。
工程管理机构的设置,如图1所示。
图1 管理机构设置
其中,工程部车站设备安装组,负责整个风、水、电及其他常规机电设备安装,包括低压配电、照明、给水排水、环控、消防、装修等;工程部调度组,主要负责设备的运输、区间的占用、工期的安排、计划的协调管理。设备部负责系统设备安装部分,依托项目部,工程部配合,负责通信、信号、自控、高压供电等系统设备的安装。运营部(注:运营部为运营分公司的前身)负责总联调部分,组建与管理相适应的机构总负责,其他各相关部门配合。
1.2 以现场指挥部为主体的模式
该管理模式为设备安装现场指挥部对设备安装和车站装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组织领导,强化工程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投资控制。对施工中发生的问题有最终决定权。
现场指挥部管理机构的设置如图2所示期刊网。
图2 业主组织机构
现场指挥部办公室是现场指挥部委派的机电设备安装和装修工作的总调度,全面负责各项目管理部和监理、施工、设计、集成等单位的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和评定(考核)工作,全面落实现场指挥部提出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投资控制的总目标。
项目管理部是现场指挥部派驻现场的工程管理机构,在现场指挥部的领导下,在现场指挥部办公室的组织、协调、监督下行使业主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指导、组织、监督和管理权力,具体落实对项目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投资控制。
该协调机制的建立可以从三个层次上进行探讨,即决策层、执行层、信息层交通论文,外加一个无处不在的技术支持平台,以实现各协调管理机制的功能。
决策层主要建立决策机制,着重于制定项目目标和任务分解,处理工程项目内外部之间的有关事务。由工程项目的协调管理机构来负责工程项目的整体协调管理,如有关规则的制定、参与方的选择与淘汰、重大冲突与矛盾的消解等活动,其形式是定期或特定的协调管理会议,一般以合同、规章制度、参与方的责权利等方式明确下来,对所有成员具有强制性。
执行层主要包括合作机制、沟通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是工程项目协调管理最为关键的部分,也是最为复杂的部分,由项目协调管理委员会通过这些机制去执行具体的协调管理活动,如各参与方的实施进度协调、材料设备供应协调、合同的具体实施协调等。采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即可进行现场协调也可采用会议协调;即可由事务双方协调也可通过第三方进行协调。
信息层是前面两个层次予以实现的基础,为协调管理活动提供各种数据和信息支持,完成相关信息和资源的集成与优化调度,以更利于各种协调管理机制的贯彻实施,同时也可将协调管理机制产生的效果进行反馈,便于协调管理者判断机制是否适宜以及有无改进完善的之处。
技术支持层在协调管理的任何层次和任何协调管理机制中都发挥重大作用。因为工程项目协调管理决策是基于并行工程环境的分布式群体决策模式,由各参与方按某种方式组成决策群体,通过计算机协同工作环境、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提供支持、协调管理功能。由于这些技术支持的保障,工程项目可以实现各参与方之间、人员之间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等多形态的协调管理方式。电话、传真、远程文件传输、网页浏览公告版、电子邮件、网络会议可分别实现这几种不同的功能,而且网络安全技术也为各参与方之间的协调管理提供了安全保障。
1.3 以总公司建设处为主体的模式
该管理模式的建设处是买方管理机构的职能部门,对所有建设合同具有管理权和决定权,其下达的各种指令,均为买方的最终指令,具有完全约束力。
设备工程的安装装修管理机构的设置如图3所示。
图3 安装装修管理机构
其中,地铁总公司起到统筹领导,统一部署的职责。由建设处主管,下面组建土建科、综合科、前期科、技术科、车站设备科、系统设备科五个科室。土建科主要负责土建施工、工程管理等工作。综合科主要负责财务管理、甲控材料管理等工作。前期科主要负责工程报批、前期征地拆迁、管理迁移、施工准备等工作。技术科主要负责设计院管理、图纸管理、技术管理等工作。车站设备科主要负责供电、通风、空调通风、AFC、FAS、EMCS、电扶梯、综合信息等工作。系统设备科主要负责车辆、信号、车辆段、安全门、PIS等工作。
2 关于地铁机电设备安装现场管理模式及协调机制的一些建议
机电设备安装阶段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关键阶段和节点,施工作业复杂,牵涉部门单位众多,施工协调难度非常大,建立一个科学、合理、高效,并符合地铁业主特点的现场协调架构和机制对于机电设备安装施工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并进而影响整个地铁工程的成败。而各地铁业主的组织架构不尽相同,由此而来的现场管理模式也略有差别,但我们仍可以从中找出一些共性,以供相关单位借鉴。
⑴ 按照相关城市已建线路的经验,在公司层面建立一个机电设备安装阶段现场协调组织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交通论文,这样可以从公司(指挥部)的高度统一、有序、高效地指挥和协调纷繁复杂的现场安装工作。这一组织可以是在现有公司组织架构的基础上新设立的临时机构,也可以不设立临时机构,只是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来进行管理。但有一条是普遍适用的,那就是由公司(指挥部)层面的一个负责人来担任协调组织(机制)的总牵头人,统一领导和指挥机电设备安装施工,从而建立统一的指挥协调机制。
⑵ 在设备安装期,通过搭建沟通平台,建立实施多方协调的机制,确保运营人员全过程参与,熟悉掌握设备的结构和特性,在实现设备高质量、高速度移交的同时,建立并实施完善的生产运行及安全管理制度,达成从建设到运营的平稳过渡。
⑶ 通过实行指挥部现场办公、定期召开现场协调会等方式,搭建沟通平台,针对特定问题与有关人员联系,彼此交换意见,建立协调机制,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3 结论
鉴于地铁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复杂性、地铁业主情况的差异性,各地铁公司在安装阶段的管理模式和协调机制不尽相同。本文在总结各不同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探讨了业主在此阶段管理思路的共性与注意要点,以期为新建地铁单位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诚,赵峰,杨续斌.“建管结合、无缝交接”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三峡建设2004,(6):65-67.
[2]王育辉.公路建设项目业主的组织管理机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报, 2006(1).
[3]陈辉华,等.大型建设项日组织运行机制模型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08(3):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