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销售与管理论文

销售与管理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销售与管理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销售与管理论文

销售与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销售管理;“教学做”一体化;课程设计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3. 114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13- 0255- 03

0 引 言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能力训练为重,实践性强,培养高质量的营销人才,更加适应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现代销售活动已不像从前那样只通过个人的努力就能完成,而要从市场战略的大视野出发,精心组织、科学安排才能完成。因此针对销售管理的课程特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融教、学、做为一体,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1 销售管理课程教学的目的

销售管理课程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之上的应用科学。本课程从销售经理的角度,介绍了企业销售管理所涉及的主要理论与实务,是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为一体的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销售管理的基本理论,掌握销售计划、销售定额 、销售组织设计、销售区域设计、销售人员的招聘和培训 、销售人员的绩效考核与激励、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形成设计、组织、管理、协调等基本能力,并能运用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企业销售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2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销售管理教学中的实施

2.1 教学内容模块设计

销售管理教学站在销售经理的角度以培养学生操作能力为主线进行内容设计编排,将课程内容分为6个工作项目,13个工作任务,通过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熟悉销售经理的岗位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制订销售计划、构建销售组织、划分销售区域、招聘与培训销售人员、激励销售人员、设计薪酬制度、指导销售业务、管理客户等学习任务。

2.2 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反馈

2.2.1 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授课方式

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核心是首先要明确《销售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然后围绕教学目标确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组织设计中充分体现互动性和情境性的实践性要求,采用模块化项目教学、案例分析、情境演示、商品销售比赛等多种教学形式。教的出发点为解决实际问题,学的过程通过做在实际中的运用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如任务5设计促销方案,学生5-6人组成一课程实践小组,完成某产品校园活动的促销方案,并在实训周实施,小组之间进行一次业绩评比;通过商品销售比赛培养学生树立市场意识,制订有效促销方案的能力。

2.2.2 培养应用能力,改变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方式相结合。运用模块化项目教学法以销售经理职业岗位做要求,设计13个实践项目,对学生按每一项目需完成的实践成果详细记录,做到全面、综合、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掌握与运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共事的能力。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各类作业情况进行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在教学模块结束时,对学生整体技能情况的评价。

2.2.3 改变教师角色,收获教学成果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销售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环节和学生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之初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出教学任务的学习,指导学生学习在解决问题中需要用到的知识,课堂中老师由的讲授为主,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启发者。教学中不是表面上的理解,而是重视学生真正的理解。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问题中去,通过学习能用自己的话去解释所学的知识,能灵活处理同类问题。

2.2.4 设计实践项目,提高实践能力

要使学生快速成长为一个销售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重点是通过实践教学模块培养和提高学生在销售管理中的际操作技能。通过将实践教学理念渗透、融合到理论教学中,通过对理论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达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育的有机结合。课程实训开展商品销售比赛以赛促学,真实的销售环节,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平台,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力,挖掘自己的潜能,并且能将课内学习的知识能带到实践中进行检验,也可将工作中的疑问带到课堂来进行讨论,真正做到课内外融为一体。

3 总结与展望

销售管理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的实施,突出教学的启发性、参与性、互动性和实践性,提出“销售管理的实际问题”导入课程,由企业销售成败案例引导出知识的学习,根据每个项目的要求,指导学生在项目完成中边做边学从而掌握需要的理论知识。

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公平公正、奉献社会、忠诚企业的职业操守;在以小组为单位实施具体教学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树立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良好品格,具备从事销售管理工作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教学做”的一体化教学,将职业能力对接工作岗位,按职业标准和岗位职责设置学习项目和学习任务,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设计,将学生置于仿真的工作情境,做中学,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在工作中到自信,找到成就。

学习考核,按学生对知识掌握与运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共事的能力,对学生需完成的每一项目成果详细记录,全面、综合、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做”的一体化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还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构建全面的销售管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巧;教学做专项实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参与意识、创新意识。通过实践培养的这些能力和素质,是未来职场中销售经理必备的。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实际应用中还需不断地改进和优化,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的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销售与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在很多医药公司,都有产品管理者的岗位,有的叫产品专员,有的则是产品主任、产品经理等。他们是干什么的?

公司的职位说明书上写得很清楚:更好地提升药品的销售,管理好产品生命周期,让产品尽可能处在成长期与成熟期。

但是对这套“拳谱”,不同的“拳师”有不同的理解,也各自打出了不一样的套路。

第一类

A主管是刚刚提升的大区产品主任,下辖三个省区。他年龄不大,刚满25岁,之前他是销售部的销售冠军。

成都是他的老市场,成都销售经理也是自己的“老班长”,所以他经常出差到此地,支持力度很大――无论是学术推广,还是销售人员购买营销书籍,大小事情他都力所能及地批钱批物。

他与重庆销售经理的关系一般,但重庆是公司的重心市场,他不敢怠慢。在他主导下,开发新客户、与医院建立良好关系、VIP网络等工作自然不在话下。

而且,他相当勤奋:销售人员邀请不到客户,他亲自出马,每每马到成功;他经常抓市场分析与规划,逐个找业务人员一起回顾和分析上月销售计划达成及偏差的原因,共同探讨下月的销售计划、新的增长点和销售策略;他经常抓市场短板,每月抽一半以上的时间,深入落后区域指导并帮助销售人员提高业绩和能力。

[点评]

你说A主管是干什么的来着?产品主任?可我怎么看他都像一位上蹿下跳的销售主管。

这恰恰是从销售线转向市场线时最容易犯的错误。不难推测,今后他会不断与各地的销售主管发生矛盾和冲突。

产品主任有销售能力不是坏事――做过销售,分析起市场来就更靠谱。但产品主管跑市场的目的是了解市场需求,产品是否能满足这些需求,对比竞品有哪些优势,优势有没有正确而专业地传达给目标客户群,以及竞品都在市场上干什么。

放着这些正经事不做,却干起了销售的老本行。固然得心应手,可产品主任的任务呢?要知道,产品主任手中的资源可不是随意投放的,要根据市场的长期发展,有规划地释放。

第二类

B主管出任湖北区的产品主任之前,曾在外资公司有过半年的产品管理经验。到武汉之后,他经常与销售员一起跑市场,每月要举办10个以上的市场沙龙会议,每个会议的人数都在10人~20人,其间还亲自联系场地;参加学术会议时,他会亲自陪同或接送客户;80%以上的医院科室会议他都要亲自参加,甚至亲自演讲。

由于销售部没有完成计划就会影响到自己的奖金,所以产品主任的头等大事就是关注销售。每周召开2~3次区域市场与销售联谊例会,会上大家互通经验、教训,每次会议半天;会后他会单独与销售员谈心,及时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提高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对于产品知识,他相信员工会自学的。

有时员工抱怨公司给的任务太高,没有考虑武汉的经济水平,对此他只是笑笑。开会遇到迟到者,他也总会说“再等几分钟”。会议进行中,少数人无视会议纪律,擅自外出。

[点评]

B主管是一位典型的会议主管,外部会议多而单一,与销售人员的沟通会也成了谈心会和联谊会。可以推断,这些会议的质量都不高,甚至流于形式。

产品主管的会议除了注重数量之外,更要注重质量。外部会议的形式要有助于提升公司和产品的整体形象,会议内容除了要带来医学上的新进展之外,还要与市场策略相配合。

内部沟通会议需包括:产品知识和医学信息的培训(提升销售人员的临床推广能力),市场策略的沟通传达、执行的反馈调查和调整。

第三类

C主管担任产品主任之前,在一家知名外资企业担任过两年高级医药代表。现在他管理的产品覆盖九个区域。他深知“产品管理者是没有员工的管理者”,因此公司给他的任何市场活动信息,他总是及时传达给销售主任,并抄送一线销售员工以及自己的直线领导。一线销售员工请求c主管决策时,他经常提醒他们应该找销售领导协商。

资源投入上,他一贯秉承产品经理的指示;如果没有指示,则听从销售部的要求,直到费用用完为止。如果销售部再提出要求,他会说:经费已经被你们用完了。

他认为,学术营销的关键,是销售人员必须有专业的学术水平。因此,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抓学术培训(包括药品知识、临床资料、市场活动计划、营销策略等),而且常抓不懈:每月一个医学主题,每周对两三个区域进行培训,每次培训一两天,每次都邀请临床医生做主题培训,自己则亲自做产品知识培训,每次还都会安排角色扮演或演讲操练。

但每次培训时,销售主任全程参加的很少,即便参加,也都是讲几句欢迎、感谢的客套话。培训结束后,C主管的上级都会收到销售部的培训反馈,内容都是感谢与表扬。

培训占了C主管多半时间,拜访客户只占了他10%的时间,而且主要拜访的是副主任医生以下的客户,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评估和检查销售员工的培训效果。

[点评]

C主管是一位被动的执行者,缺乏对市场的判断和规划能力。当然,他是一位很好的培训主管,只怕会演变成一厢情愿的培训规划:在培训前没有与销售主任充分沟通,在培训时也没有得到他的配合和支持,结果培训没有针对性,成了纸上游戏。

第四类

D产品主管在外资企业从医药代表起步,先后担任高级医药代表、产品经理助理多年。

D主管每月举办一次产品营销创新会议,每次为期一天(半天是分组讨论,半天是全员脑力激荡),每次创新会议成员在18人左右,成员包括:业务员70%(为销售部业务员的20%),销售主管20%(占销售主管的50%),其他部门10%(如事务部、产品经理)。D自己任项目组长,如果会议中有成员连续两次没有参会,他就用对等方式换其他人员参与。

销售部如果邀请他给新员工培训产品知识,他一般以“这是销售主任自己的职责”为由拒绝。销售部对于他这种做法褒贬不一。

对于外部会议,他主张少而精。他通常会每三个月在省级城市举办一次学术研讨会(包括全国性巡讲会议),每次会议的筹备、举办与反馈等环节他都会参与,而且会议前后他都会选择不少于5个不同类型的客户倾听意见和反馈。

他上半年总是把下半年的营销活动全部落实好,甚至具体到会议室内部布置、餐饮住宿、产品形象展示等细节。

所有的区域性营销活动,他都会要求同一个形象,同一个声音。所有的区域性营销活动的具体分配与规划,都不在创新会议上讨论,而是在平时的工作沟通中完成,在市场经理与销售经理联合主办的市场销售联谊会议上落实――对出现灰色地带或者明显违背公司准则的地方,他会毫不犹豫地拒绝。由于他高度自信,沟通中往往很强势,所以他经常成为“问题”的来源。

他经常到医生聚集的网站和论坛,以医生的身份发起讨论或跟帖;也经常到患者聚集的网站和论坛,以患者的身份发起讨论或跟帖。他以此作为产品营销信息的收集与营

销活动的反馈的重要途径。

在全国性医学年会和学习班当中,他一般不主导参与安排任何营销活动,尽管有时候产品经理在医学会中有卫星会议。因此他很少陪同医生参加任何会议,即使是由公司赞助的医生参加会议,他也不陪同,他认为那是销售部要考虑的问题。

[点评]

D主管是一位只注重“营”的营销主管:注重营销创新,具有很强的市场规划能力,会议保持统一的公司/产品形象、声音一致,有助于市场策略的统一执行。

不足之处是,他并不关注营销活动的结果,而只是“活动”的反馈;市场信息的收集,甚至是营销方案的制订,不是依据市场情况,而是依据会议和论坛,市场调查途径狭窄,“成果”往往是各部门的“大杂烩”――没有市场调查,没有反馈和矫正,很难保证市场营销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黄德华:卫材(中国)公司华东区产品经理,有多年销售与市场管理工作经历。

黄小倩:卫材(中国)公司产品经理。

在其位,谋其政

仲崇玉

“区域产品主管”是销售队伍以外的市场管理队伍(每个区域一二人)。这个职位听起来比销售主管还“风光”,可做起来却并不容易:一是因为产品主管与销售主管分属两个部门,协调难;二是由于二者的职能很难清晰界定,产生摩擦是常事。

产品主管的“苦水”很多。他们说自己“进不得,退不得”,是真正的“左右为难”。销售队伍一会儿说他们管得太多,“侵犯”了地区销售的“正常秩序”;一会儿又说他们没有什么“价值”,“什么也不管”。可是,销售队伍经常“不配合”他们的工作,经常“不听话”也是实情吧?销售队伍更看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确实没有战略头脑,也很少考虑战略问题。

而一提起产品主管,销售队伍也很受伤:不仅要忍受产品主管平时的指手画脚――“执行不力”、“不懂战略”的指责,还要小心翼翼,不能开罪他们――毕竟人家手上有资源!要不是有这么个过节,才不理会他们组织的什么“集思广益会”或“产品知识培训”呢!

结果,区域产品主管与区域销售队伍之间上演了一出经典的“市场”与“销售”之争。前文的案例,正是反映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实际上,做好区域产品管理,有三个重要问题值得思考:

1.为什么要设置区域产品主管这个职位?

2.区域产品主管管什么?

3.区域产品管理要怎么管?

为什么要设置这个职位?

在区域销售组织之外,之所以要“安插”产品管理人员,有很多原因,这也是导致产品主管不同职能的根本所在。

从市场部的角度来看,他们要背负以下职责:

1.直接反映各地区的市场真相;

2.把整体的战略更具体、有效地体现在各个地区;

3.更有效地执行全国范围的大型活动。

从销售管理角度来说,设置区域产品主管的主要好处是:

1.更容易和总部沟通区域计划和预算问题;

2.帮助组织大型地区活动;

3.帮助管理地区的核心客户。

从公司整体角度来说,这样的设置更有利于部门之间的相互补充、相互监督,使执行更加有效、到位。

应该说,有多少种原因,就有多少种工作职能描述。前文中所概括的四种产品主管形象,基本上反映了目前区域产品管理的现状。但不管出于何种原因,设置区域产品管理的期望结果,不是对地区销售主管的替代,也不是对正常销售流程的干扰,而是直接增加对公司、对团队的额外价值。这个额外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管什么?

有人说,销售管理是管人,产品管理是管事。不完全对――事和人是密切相关的,很难分开。

那么,区域产品主管到底要管什么?他们到底需要影响哪一群人?

广义地说,区域产品主管的“客户”很多,但最主要是三组人群:销售队伍、重要医学专家以及竞争对手。

1.区域销售队伍是首要“客户”。

面对做销售的这帮兄弟,产品主管要小心自己的角色定位,不要像前文A主管一样掉进“销售主管”的角色里。他应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视野,中立地反映销售队伍的动态,并随时调整区域沟通策略:

他们在使用最新的产品资料吗?资料能有效地帮助他们表达吗?如果效果不理想,那么是资料的原因,还是使用不当所致?哪些活动更有效?哪些活动要叫停?如何评判活动的效果?评判的标准还要做哪些改变?活动的客户针对性强吗?要传达的信息反复论证过吗?精心设计的活动时间、地点、氛围背后的理念是什么……

产品主管要见微知著,成为地区销售团队的一面镜子,让队伍客观地看到自己做得怎么样,从而加以改善。

2.重要医学专家,尤其是只有影响力、没有个人处方量的医学专家。

没有处方量的客户,即便有很大的影响力,也不会引起销售代表的重视。而且,即便重视这些客户,地区销售队伍也够不着他们。如果区域产品主管能够有步骤、系统化地管理这些客户,将会为该地区的长期发展增加砝码,也会为销售队伍提供更有效的资讯和支持。

3.系统地研究竞争对手。

在一线做销售的,眼里的对手只不过是对手的销售人员,只盯点不看面。

因此区域产品主管必须有能力从表象中,洞察对手的地区策略:他们的目标人群、主张以及传播的主要途径是什么?如何调整策略才能引起客户的更多关注……

区域产品主管对上述三组人群进行系统有序的管理,是区域资源整合的最主要依据,也是他们自身的独特价值所在。

怎么管?

1.不要轻易自创沟通平台。

区域产品主管的工作平台有很多:大型活动的组织、和代表协访、参加周会、周期会议、活动报告以及区域计划等。他应充分利用这些平台,收集信息或表达看法,不要轻易创造另一个平台。

比如D主管每月举办为期一天的产品营销创新会议。这种会如果说每季度一次还有一定价值的话,每月一次就显得刻板、形式化,很容易干扰正常的销售活动。

2.不要过多依赖手中那点权力。

如果区域产品主管抱怨销售队伍“不听话”,那他一定是错把自己当做了销售主管。如果区域产品主管坚定地认为自己有权力让销售队伍“听话”,往往是把手中的资源当做了权力。这是一种无效的、错位的管理,别人听话或不听话,错不在别人,而是自己。前文的A主管投桃报李;则是滥用权力。

产品主管或产品经理,从来都是靠说服而不是压服来施展影响力,因为公司没有赋予他们强制性的权力。

3.要坚持发展有效沟通能力。

其中一大措施是在沟通中停止判断。不要用自己的对错标准强加于人,要中立地反映事实真相。

比如,产品主管对销售主管抱怨说:“这次会议的到会率只有90%,是销售队伍态度上不重视所导致的。”其中“到会率只有90%”是事实,“销售队伍不重视”则是自己的判断和演绎。

事实上,与销售队伍有效沟通的根本,不在于“沟通术”如何,而是对销售队伍日常活动真正感兴趣。唯有如此,区域产品主管才能够了解和体验销售队伍的各种情绪、困难,找到与他们沟通并帮助他们的契机。

4.坚持自己的角色立场。

区域产品主管的工作目标是什么?是为销售队伍增加额外的价值――要做那些销售队伍做不到、做不好而且又有价值的事。

销售与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2017市场营销毕业论文题目提纲格式架构

一、专题研究类

1. 谈谈产品寿命周期与营销策略的关系

2. 产品特点与广告媒体的选择

3. 定价技巧的应用

4. 浅析直接营销在企业销售中的应用

5. 论公关促销策略

6. 定价策略和降价决策分析

7. 企业绿色营销问题的探析

8. 分销渠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 高新技术企业营销渠道设计与创新探讨

10. 试论企业销售渠道的创新与优化

11. 网络时代的消费特征及营销对策

12. 国际营销中产品的包装、促销与传播

13. 制约我国企业开展绿色营销的原因及其对策

14. “定制营销”理念的前瞻及潜力刍议

15. 市场营销观念与商品包装的伦理道德问题

16. 分销网络的有效管理与创新

17. 论渠道价值链增值管理对策

18. 跨文化交际中的跨国公司营销策略

19. 浅谈产品直销的利与弊

20. 营销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21. 浅议利用营销中的非价格因素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2. 市场定位战略的应用

23. 市场渗透策略的应用

24. 销售人员销售目标值确定的依据

25. 谈谈与推销对象的交往技巧

26. 销售工作中的渠道组合策略

27. 产品寿命周期与渠道组合策略

28. 如何合理控制销售费用

29. 关于连锁经营运行模式的思考

30. 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产品营销策略探讨

31. 市场营销渠道的冲突与管理

32. 试论网络时代的客户关系管理

33. 从汽车销售谈代理制与集团经营

34. 企业文化在产品销售中的推动作用

35. 服务营销新模型

36. 论“名牌”的特征及产生条件

37. 我国银行业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8. “4P”、“4C”、“4S”三位一体的结合与应用

39. 快速消费品的营销渠道管理

40. 营销组织设计和再造问题

41. 商品房市场营销策划问题

42. 高新技术产品营销问题探讨

43. CRM在汽车营销企业中的开发与应用

44. 我国企业绿色营销理念及实践的特征分析

45. 论生态型企业营销体系的建立与改造

46. 高科技企业的网络营销

47. 中国汽车企业自主品牌营销策略研究

48. 国内连锁经营模式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49. 医疗服务营销中的客户关系管理

50. 网络营销时代旅游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

51. 网络营销中的广告策略探究

52. 浅析服务企业个性化服务营销策略

53. 家电连锁企业物流配送策略研究

54. 我国房地产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5. 网络购物中影响消费者信任的因素研究

56. 体验营销在某行业的运用

57.论服务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

58.跨文化营销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59.营销渠道变革的新趋势研究

60.高科技产品的营销战略研究

61.整合营销及其应用分析

62.企业危机公关研究

63.谈判中的沟通技巧

64.论营销城市

65.企业内部公共关系研究

二、企业、产品研究类

1. 某企业(产品)的市场调研

2. 某公司CI设计方案

3. 某企业广告案例分析

4. 某企业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的实施方案

5. 某企业销售激励机制的设计

6. 某公司营销战略研究(毕业论文参考网整理收集 lw61.com)

7. 某公司营销队伍的组织与设计

8. 某公司企划案例研究

9. 某企业促销方式评价

10. 某企业服务质量控制方案与评价

11. 某产品企划案

12. 某公司或产品广告效果评价

13. 某企业品牌营销策略研究

14. 为某企业制定销售人员培训计划

15. 某产品分渠道研究

16. 为某企业制定销售人员培训计划

17. 为某企业制定销售人员培训计划

18. 某企业新产品营销策略研究

19. 对某产品的市场预测

20. 某产品市场调查表的设计及分析

21. 某新产品投放市场的营销策略组合

22. 某产品寿命周期分析及营销策略的选择

23. 某企业内部治理机制与企业营销绩效关系研究

24. 某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选择与实施

25. 浅析某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问题以及对策

26. 如家经济型连锁酒店的营销策略分析

27. 宝洁洗发水多品牌实施的效度分析

28. 诺基亚新产品开发程序的效度分析

29. 宜家公司对我国家具零售业的影响与对策

30. 对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发展战略的探讨

31. 沃尔玛连锁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2. 蒙牛公司企业文化营销探析

33. 海尔集团员工与顾客满意度探析

34. 李宁公司品牌营销研究

35. 中国某品牌国际化战略研究

市场营销论文题目

市场营销专业2010届部分毕业论文题目(市场营销类) 1,中小企业产业市场营销障碍与对策

2,供应链系统中关于提高服务质量的探讨

3,供应链管理中供应商选择问题的研究

4,浅谈产品直销的利与弊

5,呼伦贝尔市旅游营销问题和发展策略

6,呼伦贝尔市保险业市场营销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 7,呼伦贝尔市旅游业营销策略与分析

8,营销创新——我国企业的营销创新研究

9,浅析电子商务产品的定价方法与策略

10,从银行业务拓展看银行营销

11,我国企业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2,营销整合的策划性研究

13,我国网络游戏营销策略分析——以《 》为例 14,关于呼伦贝尔市宽带市场的调查报告

15,小论电子商务对市场销售的影响

16,论营销职能是企业的基本职能

17, 谈企业目标市场选择与产品开发

18,某产品寿命周期分析及营销策略的选择 19,营销策略中广告的运用

20,产品特点与广告媒体的选择

21,论消费心理预测

22,消费心理与广告研究

23,营销活动中的公共关系分析

24,营销活动中的定价技巧

25,激励因素在销售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26,我国不同职业和收入群体的消费心理现状研究 27,市场细分原理与企业目标市场选择

28,某新产品投放市场的营销策略组合

29,我国服装业营销渠道管理研究

30,快速消费品行业营销渠道管理研究

31,我国连锁企业商品配送问题研究

32,连锁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研究

33,企业对经销商的选择和管理

34,我国物流现代化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35,浅析当前工商企业营销渠道的矛盾冲突 36,水平渠道冲突与管控

37,垂直渠道冲突管控

38,中小企业品牌建设研究

39, 结合行业谈企业营销战略选择

40,中小企业市场营销定位研究

41,企业定位与企业品牌建设的关系研究

42,企业定位中差异性特征的选择

43, 中小企业市场目标市场选择

44, 中小企业的差异性塑造

45,中小企业产品组合策略选择

46,产品组合策略与价格策略协同问题研究 47,终端主导市场条件下企业渠道变化

48,谈谈产品寿命周期与营销策略的关系 49,企业包装策略研究

50,差异化营销策略分析

51,产品分销中窜货问题研究

52, 论新产品开发策略

53,论渠道创新策略

54,论酒类产品的渠道策略

55, 食品企业品牌提升研究

56,中小型企业应该如何设计渠道结构 57, 啤酒企业的渠道策略研究

58,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59,论供应链战略联盟管理

60,市场预测手段研究

公共关系论文参考题目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公关问题 2,乡镇企业的公共关系问题研究

3,试论公关策划的几个问题

4,试论广告策划

5,创新思维在公关中的应用

6,经济全球化与公关观念创新

7,产品推销中的公关策略

8,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形象策略

9,良好的购物环境在促销中的意义

10,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中的公关问题

12,市场经济与公共关系的关系

13,试分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4,组织变革的理论分析

15,试论现代管理的系统观

16,试论现代管理的人本原理

17,政府公关形象的塑造

18,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19,公共关系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20,公共关系危机处理的对策

21,组织形象构成要素分析

国际市场营销论文:

1,国际企业如何避免水土不服

2,国际企业市场进入模式及其选择研究 3,跨国经营中的文化营销

4,论我国出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构建

5,知识经济条件下国际营销渠道的变革趋势与策略

6,国际营销的两个流派: 标准化观点对适应性观点 7,国际营销: 标准化与差异化的融合

8,国际营销渠道中的渠道行为

9,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营销战略新发展 10,国际营销渠道新特点与跨国经营

11,试论我国企业在国际营销中的品牌策略

12,中国企业国际营销进展: 阶段特征与战略转变 13,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国际营销战略

14,试论跨国战略联盟与提高企业国际营销效率 15,全球本地化: 国际营销之谜

16,绿色贸易壁垒与国际绿色营销研究

消费者行为学论文:

1,品牌形象的消费行为学研究

2,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

3,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分析与引导

4,关于绿色消费行为的思考

5,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探析 6,解读女性消费者行为学的理论范式

7,区域差异的消费行为研究

8,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消费者行为

9,论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及其社会心理特点 10,消费体验理论评述

11,个人消费行为模型分析

12,方消费者行为学研究理论和方法评析 13,非理性消费行为理论分析

14,中年女性消费行为特点与营销策略

15,广告信息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及作用

16,影响农民消费行为的制约因素及化解 17,农村不同收入群体消费行为特征分析 18,大学生通信业务消费行为分析

19,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现状, 原因和对策 20,对从众消费行为的分析与思考

21,转型时期中国消费行为研究

22,网上消费者消费行为研究

服务营销论文题目:

1,论服务与服务营销

2,服务营销研究的热点与发展趋势

3,服务营销创造顾客忠诚

4,超市服务营销战略探析

5,关系营销: 服务营销的理论基础

6,透视服务营销的分析框架

7,服务营销: 21 世纪企业营销立足之道 8,服务营销打造顾客满意

9,现代企业中的服务营销

10,服务质量分析及评价研究

11,服务营销的定价策略研究

12,论服务营销的有形化策略

13,服务营销创造顾客忠诚

14,服务利润链与内部营销

15,客户关系管理在医院服务营销中的应用 16,服务营销的基础探析

17,知识经济与服务营销

18,顾客满意战略与服务营销

19,企业服务营销的初步探讨

20,服务质量差异模型及应用

21,服务营销与企业经营战

22,城市超市顾客消费行为模式研究

2017市场营销毕业论文题目提纲格式架构相关文章:

1.2016市场营销论文题目参考

2.2016届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3.2016市场营销毕业论文题目

销售与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销售 薪酬 激励

引 言

销售人员作为企业和客户之间的联系纽带,与一个或多个客户直接接触,通过在公司和客户之间提供双向信息和劝说购买,以期达成和增加销售。在当前多变的经营环境和客户需求目益个性化的市场上,销售人员成为了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所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销售人员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至关重要。要想有效激励销售人员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圆满完成销售任务,实现企业目标,必须制定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在众多的激励手段中,薪酬激励在现代企业激励机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薪酬是企业激励机制中最核心的要素,是体现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激励人才的最基本手段。作为企业管理的重心,销售人员的薪酬激励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1.销售人员薪酬激励研究的现状

销售人员的薪酬激励是以激励理论为基础,结合营销管理和薪酬管理的相关理论发展起来的。针对销售人员的工作特点,目前存在三种最基本的薪酬制度:纯佣金制、纯薪金制、薪金佣金混合制。纯佣金制对销售人员来说是一种风险非常高而且挑战性极强的薪酬制度。单纯佣金制对销售人员的直接刺激是销售量或者销售额,因此销售人员工作的核心过程就是追求高销售量和销售价格。薪金佣金混合制采用以上两种薪酬制度结合的方法,对销售人员的薪酬部分采用固定薪金制,而另一部分采用浮动的佣金制。只有少数的公司采用纯薪金制或纯佣金制,大部分的公司采用两者的结合。然而,薪金与佣金的比例各个公司的差异很大。

2.目前销售人员的薪酬激励中存在的问题

2.1激励形势单一。缺乏创新无论多么完善的薪酬激励手段,都会因为长时间没有变化的使用而失去效力。很多时候管理者在面对不同的问题的时候采取相同的激励方法,并且希望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其实不同时期的销售人员其需求是不一样的,所以渴望得到的激励形势也不一样,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即使是同一个人在其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以后就会上升到较高层次的需求,这就要求领导者在面对不同时期、不同的销售人员的时候能够给予不同的激励手段。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证激励政策的有效,才能刺激销售人员的积极性,适应市场的变化。

2.2过度依赖激励激励作为。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部分企业经理人常常过度依赖激励,认为激励是万能的,把激励政策的制订凌驾于一切之上,却没意识到激励政策的盲点。销售人员的工作的绩效水平其根本所在取决于销售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积极性,根据巅峰理论,当员工的能力已达到一定程度时将很难再有明显的提高,销售人员在刚开展销售工作的时候通过薪酬激励能够使其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但是当员工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薪酬激励也何能发挥作用。而管理者不重视这方面的内容,过度的依赖激励,想通过激励来使员工的销售业绩不断上升,很多时候不仅起不到刺激销售人员积极性的作用,反而会因为薪酬的原因增加销售人员的压力,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而又无法完成任务的时候,销售人员就可能不堪重负,只好选择离开组织。

3.销售人员薪酬激励方法的发展方向

针对销售人员工作的特性,可以采取不同的薪酬激励的方式已达到实现组织目标的目的。在当前实践中,复合薪酬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在工资+佣金。这种薪酬制度下,销售人员每月领取一定数额的基本薪酬,然后再按销售业绩领取佣金,但佣金率比佣金制模式下的要少得多。纯工资模式和佣金制模式的调和,虽使销售人员的收入有所减少,降低了他们的风险、增加了他们的安全感,有助于弥补薪金制与佣金制两方面的不足,但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综合了二者的缺点。

第二:在工资+奖金。这种模式下,销售人员除了可以按时领取一定的工资之外,还可以因为完成一定量的销售工作而获取许多奖金。不同的是,佣金直接由企业短期绩效表现决定,而奖金和业绩之间的关系却是间接的,只有当销售人员所达成的业绩超过了某一销售额时才能获得。然而如果奖金不与员工对企业的长期销售绩效的贡献挂钩,而使其固定化,奖金就会演化成一种变相的薪金,其激励功能就会消失。因此,必须使奖金与销售人员对企业长期销售业绩所作的贡献形成准确而固定的联系。

第三:工资+佣金+奖金。在这种薪酬制度下,销售人员每月领取一定数额的基本薪酬,再按销售业绩领取佣金,还可以按其对企业长期销售绩效所作出的贡献获取一定数量的奖金。它兼顾了薪金、佣金和奖金三种薪酬形式,在以销售业绩为主要考核指标、利用佣金和奖金以促进销售工作成效的同时,增加了销售人员的安全感,提高了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有利于销售工作的良性发展,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4.结论

薪酬激励不仅是一种科学,更是一种艺术。三种薪酬形式的有效配合,既使销售人员具有安全感,增强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企业能对销售员形成有效的控制,又为销售费用对销售额的最适比率提供了保障和激励。因此,尽管复合薪酬模式为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功能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思路,但是到底采用那一种激励方式,还要取决于企业家的管理风格及具体情况而定。

参考文献:

[1]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周三多.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赫尔曼・阿吉尼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菲利普・科特勒、梅清豪译.营销管理第11版[M],上海:上海人们出版社,2003.

销售与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际分销渠道;渠道管理;理论;管家理论

本文将运用企业理论中两个理论——委托理论和管家理论来分析成功的国际分销渠道管理的特征,探讨国际分销渠道在企业发展中究竟是承担人角色抑或管家角色。

一、 有关文献

1. 出口。出口是最简单、成本最低的国际参与战略。当然,它并非总是最有利的战略。然而,出口是企业开始国际化或试探新市场的一种方式。绝大多数企业即使在采用较高级的国际参与战略情况下仍继续出口(Cullen,2003)。

早期有关出口用销售渠道(export sales channels)的研究集中在国际化过程和国内营销渠道两个方面(Loane和Gabrielsson等,2003)。企业的国际化一般分为五个阶段,国内营销阶段、前出口阶段、以间接出口为主的试探性介入阶段、以直接出口为主的积极投入阶段和以全球市场为目标的国际战略阶段(Cavusgil,1980,1982)。前四个阶段都与出口有关。出口包括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每一种出口战略都存在一些优势和不足。相对于间接出口来说,直接出口虽有较大的潜在利益,但财务风险更高,而且也要求企业具备一定的资源和能力。小企业和刚刚涉入国外市场的大中型企业通常认为间接出口是最可行的选择。在间接出口情况下,企业只需与国内商或中介机构(本文对商、中间商和分销商不作区分,可互用)建立联系,依赖国内中介的专门知识。而直接出口则需要出口企业同国外目标市场的其他企业直接取得联系。直接出口企业通常利用国外中间商或国外零售商使其产品销售到国外目标市场的最终用户。随着企业国际化经验的积累,直接出口企业将会在国外建立销售机构。销售分支机构可被看作是该出口企业的分销商。

营销渠道是促使产品或服务顺利地被使用或消费的一组相互依存的组织。营销渠道决策是企业管理层面临的最重要的决策,企业所选择的渠道将直接影响所有其他营销决策。营销渠道不仅满足需求,而且还可以通过渠道成员的促销活动创造需求(Loane、Gabrielsson,2003)。国际销售渠道被进一步地分为直接销售渠道和间接销售渠道(Gabrielsson,1999)。在直接销售渠道中,生产商直接将产品卖给客户;在间接销售渠道中,生产商没有与终端用户或消费者建立联系,而是通过目标市场上的中间商完成产品的销售。实际上,企业的营销渠道选择并不局限于这两种,他们可同时采用直接销售渠道和间接销售渠道或者混合销售渠道。

2. 战略联盟。近来的许多研究表明,很多企业都把战略联盟看作是一种重要的国际参与战略。企业进入国外目标市场时,因当地市场基本上被当地经销网络所控制,企业往往需要和当地分销商合作。企业和分销商的平稳合作关系、对分销商的激励机制和支持是提高企业在国外市场业绩的保证。合资企业和战略联盟方面的研究已经深入分析了伙伴关系管理的诸多方面。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是联盟成功的关键(Harrigan,1985;Geringer,1991)。当合作伙伴提供互补型资源时,联盟比较容易成功。此外,成功的联盟还依赖于联盟各方的承诺、联盟伙伴间冲突的最小化(Blodgett,1992)。与伙伴企业合作的同时,应给予合作伙伴合理的决策权和控制手段(Lee、Beamish,1995;Glaister、Buckley,1998)。

冲突与信任紧密相连,冲突的存在也许意味着信任的缺乏。冲突抑制了公平交换和相互信任观念的发展,而后者对于维持长期关系又是必要的(Buckley、Casson,1998)。目标上的分歧是存在于联盟企业中的一个难以解决而又无处不在的冲突争议,而且据报道也是联盟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当合作双方目标一致时,冲突降至最低,而信任也能得到发展(Anderson、Weitz,1989)。目标一致也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稳定性(Inkpen、Beamish,1997)。

合作双方的文化差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略联盟的稳定性,尤其在跨国战略联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种文化差异包括地域间的文化差异和企业间的文化差异。文化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联盟成员的沟通、冲突解决以及管理协调性等重要方面,在合作中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和相互信任能够提高合作水平以及联盟企业的绩效。

3. 海外子公司。传统跨国公司理论认为,跨国公司总部是战略中心、决策中心,子公司只是跨国公司战略决策的实施者,子公司开展的活动属于下游活动范围,如销售、服务和装配等等。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质疑跨国公司总部在跨国公司战略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Rugman和Bennett(1982)与Moore和Heeler(1998)的实证研究表明了有的海外子公司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在全球的研究开发中心、生产制造中心或某些产品的销售中心等等。在跨国公司网络中,子公司实施他们自己的“子公司战略”(subsidiary strategy),一些子公司因其有价值的特殊资源和能力而形成子公司的特有优势,超越了母公司战略决策执行者角色,在跨国公司网络中取得更加广泛的全球性角色,成为跨国公司网络结构中的卓越中心(centers of excellence)(Forsgren、Pedersen,1998;Moore、Birkinshaw,1998)。Ghoshall和Bartelett(1998)根据当地市场对跨国公司的战略重要性和当地子公司的资源和能力水平,提出子公司在跨国公司内部的战略地位有战略领导者、贡献者、执行者和黑洞等角色。不管怎样,因客户需求和竞争者特性各异、企业文化和管理哲学各不相同,跨国公司可能选择不同的战略,有的采取全球战略,有的则崇尚多国战略或跨国战略。考虑到这些因素,有关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的决策权研究难以达成共识也就不足为奇了。

4. 理论与管家理论。跨国公司(委托人)为了在国外市场达到预期目标,往往需要授权国外分销商、合资伙伴或子公司(人)。理论认为,由于人和委托人的目标不同、对待风险的态度存在差异,人可能在行动上有偏差。结果,委托人需要确保人以委托人利益最大化方式行事(Jensen、Meckling,1976)。理论被用来解释,企业通过出口、合资企业和子公司等向国外扩张时合作各方企业的行为方式。

虽然理论已经得到广泛接受,但理论越来越受到一种新 的理论——管家理论(Stewardship Theory)的挑战(Donaldson、Davis,1991)。从人性假设层面,理论把人看作经济人,委托人和人为了追求各自的目标,只履行那些对自己有益的义务,而起源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管家理论则更多的把人当作社会人,委托人与人会寻求合作、双赢,而非控制;从激励机制方面,理论认为人的激励是外生的(extrinsic),而管家理论则强调人的激励是内生的(intrinsic)。因此,理论强调委托人要尽可能掌控人的行为,采取显性激励机制,确保人以委托人利益最大化方式行事。而管家理论则认为管家将会采取合作方式,而不是自利式行为(Davis等,1997)。根据该理论,合作伙伴可以像企业内部的管家行事。这样的话,合作伙伴完全可能为了合作利益行事,而不是仅追求他们自己的目标。

尽管Davis等(1997)承认该理论缺乏实证研究,但我们可以借助管家理论与理论来理解复杂的国际分销渠道管理过程。在跨国公司网络中,随着环境的变化,各种委托人—人或委托人—管家关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总之,理论和管家理论为分析国际分销渠道管理和探讨国际分销商的角色定位提供了有价值的分析工具。

二、 国际分销渠道管理

1. 确保厂商战略目标的相容性。战略目标的相容性是指(生产)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分销商的战略目标相互协调。如果力求生产企业和分销商拥有共同的战略目标,会促使相类似的合作伙伴建立联盟。结成联盟的公司即使拥有协调一致的战略利益,但在战略地位上没有真正的互补性,或没有实现综合利用的潜力,是很少能够建立稳固的联盟的。所以,战略相容性并不常常来自于战略地位或其他贡献的相似性,而常常来自于互补性,也就是说合作伙伴在战略地位和贡献方面要存在差异而不是类似(Doz、Hamel,1998)。

在传统的营销渠道体系中,生产企业和分销商是以交易关系为主导,联系二者的纽带是钱货交换的短期利益,这种关系十分脆弱。生产企业经常为分销商达不到市场开拓任务而苦恼,分销商也常常抱怨生产企业的支持不够,因而双方冲突不断。这种冲突实际上是由于渠道成员在目标方面没有达成共识而造成的目标冲突。

企业开拓国外市场时,必须与当地分销商合作,双方不仅需要就某一市场欲达到的目标和战略达成共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各自的目标要协调。这要求来自不同国家的企业要学习对方的文化、商业思维模式和沟通技巧(Hamel等,1989;Parkhe,1991)。战略目标的相容性将使分销渠道管理更容易,这也是国际分销渠道管理成功的前提条件。

对于在国外目标市场设立子公司扩张模式,企业也必须与其子公司在目标和战略上达成共识。虽然子公司应当不折不扣地执行国际企业总部的战略,但是总部的目标和战略传播也并非易事。这种企业内部的权力争斗也是屡见不鲜(Pfeffer,1981)。

如果选择的分销商在战略目标方面与生产企业协调一致,这些分销商往往能成为生产企业的长期合作伙伴。这和理论相悖。理论认为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使生产企业(委托人)和当地分销商(人)很难达成长期的合作关系。相反,管家理论却认为分销商将是生产企业的一个好管家,分销商并非追求短期利益,而是长远利益。国际市场上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厂商立足于长远目标。所以,这种特质与管家理论相一致。

2. 采取情境式决策模式。情境式决策模式是指最终决策权掌握在最充分了解具体情境知识或信息的一方手中。生产企业和当地分销商中任何一方都无法全面掌握产品、市场运作、竞争等信息,所以战略方面的决策权(如营销战略)以及市场运作决策权(如定价、广告等)应归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掌控。这和理论相冲突。理论假定人占有信息优势,并在贯彻计划时有自己的偏好,可能会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损害委托人的利益。为了控制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委托人会牢牢地抓住决策权。

而根据管家理论,分销商可以发展成为生产企业的一个好管家,寻求合作利益最大化,而非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当地分销商的动机和行为完全可能与委托人(生产企业)一致,凭借其熟悉的市场运作技能,不遗余力地为实现共同的战略目标而努力。

3. 精心设计激励机制。分销商(人)只有得到恰当的激励,他们才会为生产企业(委托人)的利益服务。因此,生产企业在东道国的销售业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分销商进行业绩评估和奖励。我们知道,完善的激励机制并不存在,理想的激励机制应使分销商能为其决策、行动带来的所有结果负责,而不可以因其无法控制的因素(如委托人自身问题)而受指责。然而,有时很难分析出生产企业在东道国的绩效下降是因为哪一方面的问题?或许双方都有不当之处。因此,激励机制应是定制的(tailor-made),以保证双方按约定执行。激励机制可以采用固定的补偿方案和结果导向(pay-for-performance)方案(即销售业绩与分红挂钩)。后者往往被国际分销商所看重。这种行为模式与管家理论相冲突,但与理论相一致。理论认为人的激励是外生的(extrinsic),而管家理论则强调人的激励是内生的(intrinsic)。精心设计的、经过充分沟通的激励机制可以预防机会主义行为,在理论中是一种重要的控制机制。根据理论,按业绩付酬或结果导向(outcome-based)激励机制将会大大提高人按照委托人利益行事的可能性(Eisenhardt,1989a)。

4. 采取恰当的绩效评估。绩效评估的目的是为了反映分销商对生产企业在目标市场业绩的真实贡献。生产企业必须对分销商的工作情况有一个系统的、及时的了解。绩效评估对于国际分销渠道管理尤其关键。

根据理论,使人按照委托人利益最大化行事的最好办法就是将其报酬和经营业绩挂钩,因此设计有效激励机制的前提是对人的业绩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价。现实中激励机制设计面临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建立合适的评估标准。委托人总是希望评估尽可能客观一些,因为评估标准越客观,对人的努力水平的推断越准确,激励机制越强。

支持性信息系统和沟通机制对绩效评估也至关重要。生产企业可以通过一个高效的渠道信息系统,将企业的主要部门与分销商建立联系,掌握实时性(real-time)销售、库存和生产数据,及时掌握产品的销售情况和追踪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快速收集新产品销售信息。

关于企业在国外市场的销售业绩评估标准,实践中采用比较多的是企业在国外市场的销售额占公司总销售额的比重和国外市场销售额增长幅度。有的学者建议采用销售利润率比较法,比较企业在国外不同市场的销售利润率与该企业总部在母国的销售利润率;还有的则主张从市场覆盖范围和销售额两方面衡量(Bernardino和Jones,2003)。

尽管企业在当地市场的销售业绩与分销商高度相关,但是它同时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外部环境、企业的内部资源状况等。在不同竞争环境下,分销商付出同样程度的努力所取得的销售业绩可能会有明显差异;当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水平发生变化时,分销商付出同样的努力也会产生不同的销售业绩,因此用企业产品在当地市场的销售业绩来评价分销商的业绩的传统评价方法并不符合分销商对企业绩效贡献 的客观事实。同时,外部环境、企业内部资源状况等因素超出了分销商的控制范围,用企业销售业绩替代分销商的业绩来确定其报酬增加了分销商的风险承担,不符合经济学中的“最优风险分担”原理。

因此,委托人(生产企业)不能仅仅测量销售额、销售增长这样的定量指标,还需辅之以非量化指标,比如网络贡献(contribution to networking gains)。Doz和Hamel(1998)提出用平衡计分卡来评估联盟的绩效。平衡计分卡平衡了关于股东和客户的外部指标和关于关键业务流程、创新、学习与成长的内部指标;平衡了反映过去工作绩效的指标和驱动未来业绩的指标;平衡了对客观的、容易量化的成果指标和对这些成果的主观的、带有一定判断性的业绩驱动因素指标。运用平衡计分卡可以减少联盟伙伴因过分关注局部和短期利益从而错失价值创造商机而造成的危害。

三、 结论

本文采用理论和管家理论分析国际分销渠道管理。运行有效的国际分销渠道往往具有四个基本特征:(1)确保厂商战略目标的相容性;(2)采取情境式决策模式,拥有最充分信息的一方实施决策权;(3)精心设计激励机制;(4)采取恰当的绩效评估。这四个特征贯穿于国际分销渠道管理的整个过程。前两种特征与管家理论一致,后两种特征与理论相一致。这些都表明,单纯依靠理论或管家理论将会限制对国际分销渠道管理问题的深刻理解,多视角的分析方法有助于全面理解国际分销渠道的管理。为了实现最佳的国际绩效,分销商必须身兼企业的“人”和“管家”。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生产企业与分销商的伙伴关系是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知道如何去培育它们也是一项关键的管理技能。

参考文献:

1.Pavlos Dimitratos.Management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Ventures, Should International Partners be “Agents”or“Stewards”?Colin Wheeler,Frank McDonald and Irene Greaves,Internationalization:Firm Strategies and Management.Palgrave Macmillan,2003:138-149.

2.(美)Yves Doz,Gary Hamel.联盟优势.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5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