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语文教案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背诵课文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3、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
2、想象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有关句段,背诵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美丽奇特。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造句。
3、认识“鸟的天堂”,初步体会景物动态和静态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作者简介。
2.揭示课题。
(对作者巴金作简单介绍,既是一种文学修养的熏陶,也是从语文的内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1)读正确;(2)读通顺。
思考:谈谈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自由读是一种面向全体、照顾差异的读书方法,目的在于让每个学生能对课文有一个完整初步的了解。)
2.检查反馈。
(1)课堂交流: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这个问题的设计旨在促进学生认真阅读,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完美,但有助于了解学情;教师的宽容评价,有利于学生树立阅读的信心。)
(2)个别读课文,随机学习生字和部分新词。
(读的是个别学生,检查出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字词的学法似乎有些凌乱,但有实效。)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1.速读课文。
思考:课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怎样分?为什么?
(1)自己读读、划划、想想。
(2)小组讨论,重点讨论“为什么?”
(简化分段,强调清晰分段的思路,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和动态描写。)
2.检查反馈。
四、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1.轻声读课文第5、7、8自然段,想象所描写的情景。
2.质疑:在这些句段中,有那些你不太理解的问题?
(尊重学生的质疑,鼓励学生相互作答,教师重点指导。质疑是一种重要能力,既有利于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知识和能力,又激发学生边读边思。)
3.在这些句段中,选择你最喜欢的有感情朗读。
(1)尝试有感情朗读。
(2)朗读指导。
(3)有感情朗读有关句段。
4.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背诵7、8自然段。(机动)
(给学生选择的权利,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培养学生自主的阅读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二部分的有关句段,感受“鸟的天堂”里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理解“应接不暇”、“留恋”等词语的意思,会用“应接不暇”造句。
3.精读课文,体会课文描写景物动态和静态的方法,了解作者观察描写的精细、巧妙。
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第一部分的第5、7、8自然段。
(1)比较:这三段话之间有什么不同点?
(引导学生在感性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领悟作者观察、描写之巧妙。)
(2)尝试将这三段话按树根、树枝、树叶的顺序改写成一段话。
(这是一项语言表达练习,同时也是理解的深化。)
2.自由读课文第12、13自然段。
(1)思考:用一句话表达你的感受,并想想你的感受来自于课文的什么地方?
(宽泛的问题,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心理空间,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质。)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
①理解“我们继续拍掌……有的在扑翅膀”一句。
A.想象句子所描写的情景。
B.有感情朗读句子。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应接不暇”。
二、熟读课文,体会写法
1.自由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有关课文。
比较:两个部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在这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做出比较,教师应有限度的认可这些答案,并引导学生认识在内容和写法上的本质联系和区别,比如静态与动态等。)
2.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有关句段。
三、延伸课文,鼓励探索
1.置疑。
(在置疑中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弥补一些教学中遗漏的问题,可以称为教学民主,也可以理解为因学而教。)
2.介绍“鸟的天堂”的地理位置、历史与现状,鼓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美。
四、作业
教学目的:
1.学会复韵母ie、üe,学会特殊韵母er及其四声,读准音,认清形,能在四线三格中正确书写。
2.学会整体认读音节ye、yue。
教学重点:
1.学会复韵母ie、üe和特殊韵母er的音形,并能正确书写。
2.正确区别韵母ie、üe和整体认读音节ye、yue的用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i和yi、ü和yu。
(1)让学生读一读。
(2)说说它们分别代表的是什么?
2.出示
(1)让学生读一读。
(2)说说ü上两点省略规则
3.我们学习几个复韵母了?按顺序说一说。
今天我们再学习2个复韵母和一个特殊韵母,谁有信心能学好!真棒!
板书: 12 ie üe er
二、利用插图学习复韵母ie、üe和er的音形及er的四声
1.学习ie、üe、er的音形
(1)出示3幅插图
问:你们能不能利用这3幅插图自己学习ie、üe、er的音形呀?
(2)请同学说说自己的学习过程。
(3)教师适当地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发音方法。纠正后教师范读,学生随读体会,指名读,开火车读。
(4)教师讲解:er这个韵母不同于其它韵母,我们知道每一个韵母都可以和声母做朋友组成音节,可是,er是个小淘气,它和谁也不团结,只能自己独立成音节了。
2.学习er的四声
(1)板书:ēr ér ěr èr
(2)自己试着读一读。
(3)借助平时口语中的发音读准四声。
(4)选择其中的声调进行组词,帮助巩固发音。
三、指导书写ie、üe、er
1.说说ie、üe、er 3个复韵母的组成。
2.它们在书写时应占什么格?
3.学生自己试着在四线三格中进行书写,教师巡视,纠正书写姿势、执笔方法。教师提醒学生两个字母要写紧凑。
4.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作业,说说哪儿写得好,哪写得不太好,全班进行评改。
5.修改自己书写的字母,同桌同学互查是否书写正确规范。
四、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e和yue
1.复习ie、üe的读音。
2.师讲:ie和üe是声母,不能独立成音节,要想给汉字注音,怎么办呢?教师板书:ye、yue。
3.比较韵母ie、üe与整体认读音节ye、yue在字形上有什么变化?
(韵母ie的左侧是i,整体认读ye的左边是y)
4.启发学生想一想,音节yue中的小点为什么没有了呢?引导学生复习两点省略规则。提醒学生小ü有礼貌,见了大y就摘帽。
5.运用多种形式读准韵母ie、üe和整体认读ye、yue的音。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声母与复韵母ie、üe组成的音节,巩固ü上两点省略的拼写规则,能熟练地拼读音节。
教学重点:
学习声母与复韵母ie、üe组成的音节。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运用比较的方法拼读n、l与üe,j、q、x与üe相拼的音节。
1.出示:
2.对比两组音节,你发现了什么?
3.教师强调j、q、x与üe相拼时ü上两点省略规则。
4.引导学生自己练习拼读。
5.同桌同学互相读一读。
6.指名读,开火车读,达到熟练拼读。
三、看图拼读音节
1.出示P35页下面的图
指导学生看图:老爷爷在干什么?院子里有些什么呢?
2.出示音节
3.自己试着读一读。
4.同桌小伙伴互读。
5.指名读,如果读得不准,其他同学补充。
在教学中要注意多给拼得慢的学生机会,使他们也能拼读熟练准确。
四、学读儿歌。
1.出示儿歌
2.读读本课学习的红色韵母ie、üe、er
3.选出你会拼读的音节读一读。
4.请认字多的学生读儿歌,其他同学边听边看图。
5.学生领读,其他同学随读儿歌。
6.自己试读。
7.同桌互读,相互纠正。
8.指名读,鼓励学生背下来。
五、读全文
1.自己试着读一读。
2.同桌同学,一人读一人听,相互正音。
3.齐读。
4.指名读。
六、小结
今天我们与韵母ie、üe、er和整体认读音节ye、yue交上了好朋友。同学们拼得不错,写得也很认真,非常好!要继续努力呀!
探究活动
做《看谁听得清,找得准》的游戏。
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无论是年长教师还是年轻教师,写教案总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如一座大山,压在心上。
教师要不要备课?可以这么说,不管什么时候,遇到什么样的课程改革,课总是要备的,教学管理者们对老师提出严格的备课要求也是必要的。事实上,也没有几个老师糊涂到会说上课无需备课。一位教师在成功执教了一堂课之后,当别人问及他上课的奥秘时,他是这样回答的:我用我的一生来准备我的教学,而就这一堂课而言,我只花了几十分钟。寥寥数语,道出了上课成功的真谛。教师不备课就上课等于上战场没备好枪炮,开车没准备驾照……不备课怎么能进课堂嘛!
但是,备课≠写教案!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的管理者,备课观偏狭,热衷于搞教案本检查,甚至把写教案当成考察教师备课的唯一“量标”,很少全面关注备课的其它方面。更有甚者,要求教师必须“手写教案”——在信息化时代,在新课程背景下,在政府部门及无数的单位已要求无纸化办公的今天,竟倒行逆施提出这样的“统一要求”……教案“必须手写”,电子的也不成,打印的也不成。
深层次的问题还不在这儿。那些视教案本为圭臬者,往往是把课本奉为教学的“圣经”了,这是有悖新课程理念的。据新课程理念,“教材无非是例子”,不再是教学的唯一。教师要有用教材的理念,不可只是教教材。同理,我们强调认真备课,但岂可只是备课本?
可见,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究竟怎样备课?还要不要手写教案,电子教案及网络备课等新鲜事物要不要欢迎等等,这实在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重新定位的迫切问题!我的观点是:
1.要改变和创新备课检查方式,探索建立科学而全面的“备课”评价机制。
备课,顾名思义就是为课堂教学作准备,它是上课前教师整合、优化课程资源到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如在课本上批批点点是备课,到互联网查找资料是备课,制作多媒体课件是备课,设计习题是备课,与别人研究教材、探讨教学方法等也是备课。当然,写教案也是备课,但它只是备课的一种重要形式。
查教案莫若查备课。教育管理者首先要更新理念,探索并建立科学而全面的“备课”评价机制,改变和创新备课检查方式。如深入教师中间参与集体备课、说课等教研活动,了解教师的备课思路和“隐性”想法;如组织多媒体课件比赛、优质教案评比等大奖赛,激发教师备课的创造性和进步欲望,等等。
不要一味地醉心于数页数、看环节、看是否整洁的老套的检查方式,那样无益于教师的教学,甚至会助长抄教案的不良风气。“100元求代抄一本小学语文教案,字不用好,正楷就行……”这是《武汉晚报》报道过的,武汉年轻女教师王欢(化名)发帖求助网友帮忙抄教案的一则报道。其实,在现实中“抄教案”的现象是十分严重的。老师们抄写教案的动机虽令人汗颜,但他们应付那些形式主义要求及检查的作法却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2.要跟上时代步伐,解禁“打印教案”或“电子教案”,让备课插上科技翅膀。
欲知天下事,点击Internet。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备课”“网络备课”这些新生事物也就应运而生,许多教师聪慧灵巧地接受和应用着这些新生事物,甚至尝试建立了自己的电子备课系统,这是广大教师从“纸上谈兵”到“运筹帷幄”的一次飞跃!我们为何不去关注和呵护它的茁壮成长,引导和促进它的健康发展呢?
电子备课比起传统的“手写教案”来,优势多多。第一,我们可以通过网上查找有利于教学的优质材料,补充或借鉴他人优秀的案例资源,整合、优化课程资源到教学设计中,使所备的课优中更优,使所上的课强中更强。第二,电子教案编写速度快,且能反复修改,可以大大节省教师备课的时间。我们为什么非要坚持手写呢?你可知要手写一份完整而翔实的、不与教学“两张皮”的实用的语文教案需要多少时间吗?语文老师每天有这个“手写”的充足时间吗?有这个“必须手写”的必要吗?我想,都没有!某科研部门的一个调查数据显示,在整个备课过程中,语文教师有80%的精力用于抄写或补写教案,而只有20%的精力用于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分析学情等。试想,我们若能把这80%的精力解放出一点来,把每天抄写教案的个把小时省下一点来,将会干多少更有意义的事呀!第三,电子教案可以方便地变成打印教案,既美观又便于使用和保存,便于出版发行,便于跨年级、跨学校、跨地域的教育资源共享!电子备课,我们何乐而不为?
当然,我们也不能反对手写教案。一些老教师坚持要手写,尽可以手写。
实事求是地说,教案问题,特别是手写教案还是打印教案的问题,思考的关键不在于它的形式,而在于它的实质,在于能否把握教案设计的精髓:是自己上课真正需要的,还是只管“克隆”应付检查的?是倾注了自己心血的、个性化的,还是不加思考“拼盘”的?是为了学生学习设计的,还是为了“教”而以传授为目的的?如果是实用的、自己的、为学生的,不管是手写的还是打印的都应该认可;如果不是自己的、实用的、为学生的,即使手写也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是不值得提倡的。
3.要更新备课理念,“为学习设计教学”,把学习还给学生。
“为学习设计教学”是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提出来的,这也是有效教学设计的本质所在。
与旧的备课模式不同,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思路应随着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变化发生根本转变:从关注知识到关注人,从关注教到关注学,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从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到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正如郭思乐教授所言,这将是一个“从牵牛上树到驱牛向草”的重大转变。
但备课或教学设计时常常有人莫视或不重视新课程理念的这些变化。教师中间就有种说法:“越教越熟,不用备课……”“越教越熟”是否就是进步呢?恰恰相反,这正是教师理念陈旧的典型表现。教师年复一年反复研究同一本教材的内容,以至看起来能够倒背如流,似乎“越教越熟,不用备课”了。但实质却是“井底之蛙眼中的那片天空”:只见教本不见学生,只重教不重学,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不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为了适应新课程,我们备课或进行教学设计时就是要开拓备课思路,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智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认真考虑学生的需求,“为学生设计教学”。还要注意根据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尽最大努力把学习还给学生。
关键词:“2115”;“一体化”;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32-03
本教学改革是建构“2115”课堂教学体系,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改实践,强化教学实践,探索应用型大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教改实践。我们在本课程为重庆巿重点课程的基础之上,2007年正式开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并编写出版了《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2011年获重庆巿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辅助本门课程的教学,从理论与实践上有力支撑课程的教学改革;2009年本课程为学校精品课程,同年又开始了“2115”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于2011年成为重庆巿高等教育立项研究的教改项目,现已编写完成课程的配套教材《语文课堂教学操作艺术》,2012年5月正式出版,特总结报告本教改项目的实践研究成果。
一、教改实践的价值意义
“2115”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做”为切入点,围绕“做”去研究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以做什么而确定教什么、学什么,怎么做去确定怎么教与学。它是以“做”贯穿教与学的始终。它最大的特点,是把过去重“教”轻“学”“做”的教学,转变为突出学生的“学”与“做”。但也同时强调“教学做”的三位一体,绝不可能忽略教师的“教”。因而,其教改研究的价值意义就在于:
1.“2115”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应用型大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限于本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也适用于文科其它课程的教学,比如,我们在《大学语文》的课程教学实践中,也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因而,在应用型普通高校中,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上,具有其普遍推广的价值意义;
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实际应用,在当今,对于应用型大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其重要的实践研究价值,这在我们所取得的良好教学效果中得已证实;
3.本教改实践研究,对于促进高师学生,未来的语文教师角色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培养其创新与实践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同时,通过对现在师范生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将会对以后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具有其普遍而深远的意义;
4.本教改实践研究,植根于当前语文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之中,针对本门课程教学中出现新的实际问题,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而进行的教改实践研究,这将对本课程学科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教改实践的目标、对象与方法步骤
教改项目是建构“2115”课堂教学体系,建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平台,培养高素质的语文教师为目的的教改实践,使汉语言文学教育专、本科学生,对语文教学难做、怕做、不愿做转变为敢做、愿做、乐做,达到了让学生“能做(100%)会做(40%)艺术做(10%)”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为教改实验的预期目标。所谓艺术做,是指潜创造力(中级创造力)的做,即能独立改造设计出新的语文教学方案,能上好具有自身个性风格特点的语文教学课。教改项目,是以汉语文学教育专、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是在2009届、2010届、2011届三个年级共二十六个班中进行教改实验的。我们采用了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挖掘与开发利用语文教学资源,增强教改实验的效度与信度。分三步三阶段实施:第一步调研分析阶段(2007.1-2008.12)调查分析,准确定位、编写出版《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以支撑课程的教学改革、拟定教改实验方案;第二步教学实验阶段(2009.1-2011.12)选择两所学校实验,一边实验,一边验证、总结与完善教改成果;第三步总结撰写阶段(2012.1-2012.12)编写出版《语文课堂教学操作艺术》配套教材,撰写教改实验报告,进一步完善与推广教改成果。
三、教改实践的具体措施
1.建构“2115”课堂教学体系以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2115”课堂教学体系,即每节课45分钟:20分钟教师讲述;10分钟学生阅读;10分钟操作练习;5分钟反思总结。大学课一般为2节或3节连上,可以从整体综合安排、灵活分配每次课的教师讲述时间,但教师讲述时间应控制在课堂总课时的二分之一,以强化“教学做”中的“学与做”的部分,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
2.强调“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以彰显高素质教师培养。本教改最大的特点,是在突出“学”与“做”的同时,又强调“教学做”三者是一个整体:教不能没有学,学不可能没有做,做又离不开教与学的一体化教学,以凸显培养高素质的语文教师。不只是能做会做,还要成为艺术做的高素质语文教师。这只有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才能实现。下面列出本课程“教学做”三部的内容,同时它分别又是,教师20分钟讲述的内容、学生10分钟阅读的内容与学生10分钟操作练习的内容。(1)“教”的内容。教的内容为教师理论讲授学习的内容。主要有:语文课程改革与新课程标准解读;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设计;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教学;语文教师发展与教学研究等六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及基本概念。目的是使学生系统掌握语文教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此指导学与做,使其成为语文教学的实践者和富有创新性的探索者。(2)“学”的内容。学的内容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阅读,包含着大量做的练习。引导自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倪文锦、王中敏、黄麟生等主编的教材为自主学习材料。同时从图书馆资料室列出80余种书目与报刊杂志,供自学选读,以利学生及时了解学术研究的前沿动态,夯实理论基础;网络教学,微格训练。微格进行课堂教学示范观摩、课堂教学实践和评价反馈,使学生掌握并能熟练地运用各种教学技能,提高语文教学能力;教育见习。每学期2周,通过观看语文教学录像和到附小附中与我校30多个教学实习基地观摩现场教学,加深对教学的感性认识。(3)“做”的内容。本教改强化操作实践以凸显培养应用型人才。做的部分,是教和学的最终结果。做的每一实践环节,最突出的特点是所有要求做的内容,都制定了考核评价标准,形成严密的考核体系,通过评价标准指导学生做,引导学生实践,又通过考核评价手段,促使学生去做去操作实践。①教材钻研。按照10条《语文教材阅读与练纲》要求,让学生研读中小语文课材。②教学计划设计。按照10条《语文教案编写质量评价标准》,学生先自我编写自我评价,再互相对照标准互评,最后由指导老师照标准评价。③说课训练。教师说课要领指导,请一线语文教师示范说课;学生进行说课训练之后,让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总结,根据6条《语文说课评价标准》指出其优点及需改进的地方。④试讲。照8条《语文教学授课质量标准》试讲验收,每位老师指导15~25名学生。⑤试教。共20周,分2学期进行。照8条《语文试教授课质量标准》试教验收,每位老师指导1~3名学生。⑥毕业设计。改变传统的单一论文撰写为毕业设计,它要求先写出教学设计方案,再阐述所设计方案的理由根据,运用课程标准的理念,从理论的高度给予阐释,以突出综合素质的训练,照10条《毕业设计评价标准》写作验收。
3.加强多元融入以凸显课程特性的整合效应。本门课程既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又不能离开语言文学的广袤土壤,这就决定了本课程的兼容性、交互性的特点。因而,我们加强了8个方面的融入,以凸显课程特性的整合效应:(1)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融入汉语文学专业的课程教学;(2)将语文课程的实践教学融入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3)将对基础教育的改革研究融入高等教育的教改研究;(4)将观摩名师教学教改实录研究融入高校教研教改研究;(5)将传统实践手段融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6)将课内实践培训融入课外教学活动;(7)将课程理论的系统性与专业性融入能做会做艺术做的实践性与应用性;(8)将期中期末的综合性考核评价融入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分散性考核评价。
四、教改实践的成果
1.已出版专著《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2011年评为重庆巿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已《尊重学生主体,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中国校外教育》2011.7;《新课程课堂优化教学策略》、《新课程学习》2011.7
2.编写完成了《语文课堂教学操作艺术》配套教材,由中央编绎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
3.取得系列教改成果:(1)教学内容与方式改革(见前三部分内容);(2)作业练习改革(教案设计、说课设计、试讲试做、机智类口语作业、说课演示、微格训练、即席评课等);(3)考试方式的改革(口头实践性作业练习、书面考试和操作实践考试相结合、开卷与半闭卷考试相结合);(4)检测评价的改革(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由注重知识转向能力。注重过程考核:平时作业类20%;实践设计类30%;期末综合类50%)。
4.学生层面的成果。我们从3届学生调查分析,普遍认为他们已经转变了过去怕做、难做、不愿做为敢做、愿做、乐做;既能从理论上认识提高,培养自己教学艺术的意识,又能指导自己的教学操作实践,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从以下综合分析考核对比结果看出,已实现了“能做100%、会做40%、艺术做8%”的预期目标的良好效果。
近几届学生获得系列成果:2009届学生获得省师范生讲课比赛一等奖、09届学生获得2009年省重点中学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第一名、2010届学生获省讲课比赛一等奖、2010届学生获得省师范生素质大赛文科组一等奖、2009届学生获得重庆市师范生讲课比赛一等奖、2010届学生获得重庆市讲课比赛一等奖、2011届获得重庆市师范生素质大赛文科组一等奖、2011届获得重庆市重点中学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第一名。
总之,这都说明实行“1215”课堂教学体系,“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已实现了预期的教改目标,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是成功的,是可推广的。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1.
[3]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4]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