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基础化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完善实验内容体系,为预习工作做准备
1.1.1合理减少验证性实验,引入创新型实验
要合理安排实验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比例,保留必要的经典实验,多增加一些综合和创新型设计实验。
1.1.2整合实验内容,建立更加合理的教学体系
采取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实验融为一体等措施,将这几门学科的性质实验、元素性质实验及定性分析等紧密结合,能够很好地避免实验的重复。另外在安排实验时,尽可能与理论教学同步,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使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互促进,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建立更加完善合理的教学体系。
1.1.3增加微型化实验,倡导绿色化学
近些年,随着绿色化学的思想深入人心,各高校化学实验都在向更环保的方向发展。但是我们仍能发现有些耗费资源较为严重的实验依然进行,这违背了绿色化学的理念。为了从源头上节约原材料和时间,应增加微型化实验,这样就可大大节约实验经费,从而缓解了目前高校基础实验经费缺乏的现状,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和良好习惯,提高学生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另外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污染物进行合理处理后再进行排放。引导学生养成爱护环境和勤俭节约的习惯。
1.2建立网络学习平台,有效提高预习质量
构建网络学习平台,在每次实验前将有关该实验的操作视频等一些内容放到该平台上,供大家提前了解。在预习的过程中,遇到难以理解的知识或者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可以通过对话窗口反馈给老师,老师会及时给予答复。另外建立相应的预习考核系统,学生在浏览完本次实验的相关内容后会出现测试习题,只有良好地通过测试才能获得实验的机会,否则继续进行学习,再进行检测。利用网络还可以建立虚拟实验室,让感兴趣的同学利用该软件进行在实验室不能完成的实验。网络平台的建立极大地提高了预习效率,保证预习的质量,促进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确保每位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2启发—验证
总体来说,目前高校的一个化学实验项目一般三个学时,然而对于大多数实验,往往是老师需要将近一半的时间进行知识讲解,这样以来,留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时间就很少。而且由于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讲解时间过长,就会使得一些学生开始产生厌倦的情绪,从而对本实验的兴趣大为减少,导致学生无法带着愉快的心情顺利完成实验。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应采取启发式教学,即实验课上教师只需将实验内容和注意事项告知学生,随后提出一些问题和想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兴趣验证实验结果。这样就将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进行试验和考证,其间,教师只需对学生进行纠正性的指导。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直接给予答案,而是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实施引导。经过师生间的互动,学生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最终在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实验任务。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以往的实验课基本上是老师先进行实验基本理论和内容的讲解,讲解之后给学生做示范,然后学生才开始做实验。在做演示实验时,由于实验人数较多,一些学生不能完整看到老师演示过程,造成实验过程中出现错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可借助多媒体教学进行演示实验播放的形式,确保每位同学都能看到实验的整个过程。
3创新
实验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学生在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基础上,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每完成一个项目就要达到实验的目的,实验后的拓宽练习很重要。除提交本次实验的实验报告,对本次实验进行总结外,还要给学生2~3个相关实验项目,鼓励学生上网查阅文献,认真思考,设计出具体的实验方案提交,老师批改后感兴趣的学生可与实验室老师预约时间,课余时间来实验室作实验。
4督促
在实验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实验的操作和实验态度不端正,比如有在实验室说笑、玩手机、待实验进行一半就溜走、课后抄袭他人报告等不良现象。学生普遍比较关注最终实验成绩,利用这点建立适宜的考核制度督促和约束学生,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实验成绩可由平时和期末考试成绩两大部分构成,平时成绩根据学生的预习成绩、实验报告和设计实验方案等内容评定。利用网络预习对学生预习进行督促,实验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不良习惯进行说教,督促改正。课后根据实验报告和设计实验方案督促学生及时总结,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大胆创新。期末考试可分笔试和动手实验相结合的形式。笔试测试学生对仪器使用,实验原理和内容的理解掌握情况等。动手实验可给学生题目,让学生课下独立设计,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提交实验报告。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给出合理、公正的成绩。
5结语
各实验室均有自己的实验仪器设备,而这些仪器设备往往是针对某一个实验所添置的,例如物理化学实验中所使用的阿贝折射仪,是针对“异丙醇—环己烷双液系相图”这一实验所添置的;分析化学实验中所使用的pH计,也是针对“磷酸电位滴定分析”这一实验所添置的。因此,在化学实验中,许多仪器的利用率较低。
2基础化学实验室资源整合需采取的措施
2.1加强实验主讲教师的沟通针对各实验的主讲教师沟通较少的状况,可以定期召开各实验主讲教师的交流会,加强各实验主讲教师的沟通。由于各实验的主讲教师均毕业于化学相关专业,对四大化学实验均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可以将各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最新的实验方法、技术等进行充分交流,倾听其他教师的建议意见,以促进各实验的全面发展。
2.2实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针对实验废弃物长期存放的问题,可以将废弃物综合利用。殊不知,“废弃物就是放错的资源”。许多实验后所产生的化学药品往往可以作为另一些实验的原料。例如,大学化学实验“化学刻蚀法制作印刷电路板”后产生大量的含有铜、铁的水溶液,可以作为无机化学实验“硫酸铜的提纯”的实验原料;物理化学实验“异丙醇—环己烷双液系相图”后产生较多的异丙醇—环己烷混合废液,可以作为有机化学实验“异丙醇—环己烷混合液各组分的提纯”的实验原料。
2.3提高实验员的工作素质许多人认为化学实验员的工作很简单,无非就是配溶液、检查仪器优良性能、实验室的安全管理等工作的重复。事实上,实验员的工作仍有许多技巧可言。各实验室的实验本身存在一定的联系,在准备工作和实验技巧上有许多可以相互学习借鉴的地方。例如物理化学实验“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中涉及到酸碱的滴定操作,而酸碱的滴定操作在分析化学实验中是一种基本技能,前者的实验员可以请教后者的实验员如何在实验中更好更快地完成滴定操作,其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有哪些操作会严重影响实验结果等等。由于各实验室的实验员往往对本实验室的实验非常熟悉,因此,在实验室的管理上,完全可以定期进行人员工作岗位的流动管理,例如一名实验员第一年准备无机实验,第二年准备分析实验,第三年准备物理化学实验等等。这种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实验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实验员自身的素质,并达到“一人多面手”的目的。另外,可以利用校内外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培训班等形式,对现有的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以提高其整体的业务能力和素质。同时也可以参观其他兄弟院校实验室,借鉴其先进的管理模式,交流学习,为我所用。
2.4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针对仪器设备利用低的问题,一方面可以从实验的设置入手,即专门围绕某一仪器开设2~3个实验;另一方面,各实验室根据某一设备仪器的使用时间,错时安排实验开设的先后顺序,例如大学化学实验“醋酸电离常数的测定”和物理化学实验“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度常数的测定”都需要使用电导率仪,没有必要准备两套电导率仪,可以错时安排实验,只需要一套就足够了。
3探索基础化学实验室资源整合
除了上述在实验室管理上所采取的措施,还有很多值得尝试、实践的方法和措施。
3.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放实验室管理现今社会是网络的社会,九零后的大学生更愿意从网络寻找新鲜有趣的东西,因此在实验室的建设管理上,不妨从网络下手,寻找实验知识和学生兴趣的切合点。可以开发实验教学软件,将实验基本操作和仪器设备使用操作以FLASH等形式放到网页上,建立基础化学实验课件、实验教学案例、实验数据处理平台和仿真模拟实验等,使学生可以随时登录网站观看,并进行网上实验预习、实验问题讨论、开放实验预约等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
3.2完善化学实验课程体系在开设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时,按照“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来进行,真正体现层次性的提升要求,打破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的传统设置,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应用型、创新型人才”[5]。另外,把原“四大化学”实验内容、资源整合,减少重复实验和低水平实验,同时对化学实验内容进行提炼,有目的地把教师成熟的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融入到实验内容中去,融入现代化学发展的新技术、新方法,紧跟时展的步伐[6]。同时加大实验课程的开设,坚持理论课与实验课的紧密结合,保证实验课程的开课比例达到实现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的要求[7]。
3.3加强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现今的实验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实验教师而言,既要有较高的科学素质和理论水平,又要保证教学、科研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各高校领导抛开传统观念,在人事安排上改变以往的优先考虑理论教师的做法,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政策,例如鼓励有经验的教授、讲师及高等学历人员参加实验教学工作,积极引进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及生产第一线人才到实验室工作,充实实验技术力量,有计划地培养实验教师,形成合理的梯队[8]。
4结语
一
一个学科的基础教学必然与其学科的发展紧密相联。油画学科教育的发展,决定着油画基础教学的方向。
我国的油画教育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中期的上海土山湾画馆,但真正在社会上产生影响,是从20世纪初的“两江师范学堂”设置油画课程开始,至今油画学科教育发展已有百年历史。我国的油画教育体系源于留学西方的画家接受的法国学院写实主义,以及前苏联现实主义油画教育模式。这个传统的教育体系及教学模式为我国油画事业培养了众多具有扎实造型能力的、杰出的油画家和油画教育家,为我国油画艺术的发展和油画学科建设发挥了积极的决定性作用。
然而,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传统的油画教育体系已经愈来愈显现出其局限性,不适应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综观当今世界美术学科教育发展趋势,“大美术”学科已成为必然。作为起源于欧洲的传统油画教育,在西方已日渐式微。绘画观念的改变,绘画媒材的拓展,“自由绘画”教育取代了传统的油画教育,油画仅作为众多绘画媒材中的一种形态而已。文艺复兴以来,几百年油画的辉煌早已不再。
在我国教育改革大潮中,本着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意识的基本精神,国家教育部在1998年公布的新专业目录中,正式把原有的油画专业、中国画专业、版画专业合并为绘画专业。美术院校也随之逐步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各学院相继实行“工作室制”,倡导多元化教学理念,并在学院下设置造型学院,把油画系、版画系、雕塑系纳入其中。造型学院下设基础部,基础课在大学一年级实施学。二年级上学期到各专业系进行专业基础学习,二年级下学期起直至毕业,再到专业工作室学习。近年来,各专业美术院校纷纷从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向当代教学模式转型。
二
我国综合院校油画教育发展较晚,大部分都是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新增办的。而这些新增办的绘画专业或美术教育(师范类)专业中的油画教育方向,大都采用专门美术院校传统的油画教学模式设置课程进行教学。然而,综合院校与专门美术院校在教学体制和教学规模存在的差异,致使当前综合院校的油画教学处于两难的境地。
其一,教育部规定综合院校本科教育计划控制在2800学时,而专门美术学院(以中央美院为例)除公共文化课及专业理论课外,其本科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计划为2600学时以上。也就是说,综合院校油画教学采用美术院校传统教学模式设置课程,课时量却减少近四分之一。以致有的综合院校油画基础课仅安排48学时。与专门美术院校相比,综合院校油画教学专业学习时间存在不足。
其二,综合院校由于油画教育规模较小,一般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大都无法采用当今国内外美术院校培养艺术人才通用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的多元化方面显然是一种缺陷。
面对新时代对绘画(油画)专门人才的需求,以及当代艺术观念的影响,在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下,有些综合院校的油画教育也相应作出了一些调整和改革。比如有的学校增设“表现型”绘画课程等,无奈处于综合院校统一管理模式,课时量是有限的,根本无法撼动固有的传统,小敲小打的修补显然无济于事,改变不了单一写实的传统培养模式。
总之,综合院校的油画教育及其基础教学当前的这种尴尬现状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改革当前综合院校油画教育的传统模式势在必行,而基础教学更是改革的关键。怎样建设好综合院校油画基础课程体系,我们应认真加以研究。
三
改革油画基础教学,构建当代综合院校油画基础课程体系,我们首先应明确综合院校油画教育办学指导思想和培养目的。国内外美术学院绘画(或油画)专业采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以培养艺术家为宗旨。针对有别于国内外专门美术院校的我国综合院校特点,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吸取国内外美术院校绘画或油画学科建设经验,更新教师传统写实观念、拓宽其知识结构,并依托综合院校人文学术氛围和多学科资源,夯实专业及人文基础,培养适合当代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全面素质的、以油画为主的绘画人才。构建适合综合院校油画学科教育的基础课程体系,走一条综合院校自己的油画教育发展道路。
改革与建设基础教学必须符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素质型油画人才这个目的。“素质型”,即全面素质,它不仅包括造型能力和以油画为主的绘画技能的专业素质,也包含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的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应该在人文素质中得到滋养,在专业素质中得以展现。
专业素质培养的基础即专业基础。我们在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和建设上,以油画为主向多画种基至设计艺术上拓展,以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精神。在教学观念上,要突破单一写实模式,实行多元化教学。除传统的课程素描、色彩、透视、艺用人体解剖、三大构成、油画基础外,增设绘画材料、中国画基础、水彩画基础、壁画基础、书法、陶艺、雕塑、设计基础等课程。传统课程中的素描、色彩须加以改革。
以素描课程为例。一年级素描课程中,我们要求学生掌握造型基本知识(比例、结构、透视、动态)的同时,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速写、默写与创作构图安排进素描课程中是必要的。慢写(中、长期素描)、速写、默写过渡到自由创作构图,这是直观视觉感受向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过程,也是改革传统素描以写生为唯一手段的教学方法。学生在中、长期与快速的写生训练中提高造型能力的同时,通过默写、自由创作构图的锻炼,加强形象思维能力,进而达到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色彩课程改革之一,摒弃以水粉画为色彩练习的方法,直接以油画进行色彩训练。学生在高考前就进行过大量的水粉画练习,改以油画训练可避免重复,以减轻综合院校专业课时不足的压力。之二,在写生课程后安排色彩自由创作构图练习,启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任其气质、个性的发挥,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
人文基础课程的建设是油画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因扩招带来生源质量普遍下降的背景下,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的人文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人文基础课程主要以理论为主,然而在传统的油画教学中,重技术轻理论的思想积重难返。加强人文基础课程的建设将是综合性院校油画教育的特色和优势,也是综合院校油画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
能够满足一个班级的电子教室,包括计算机、一台教师机、投影设备。资料查找区。上课时教师能一边讲授操作方法和步骤,学生一边能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进行操作,达到边讲边练,而且能方便的下发作业习题和收集学生作业。
二、计算机基础一体化教材
本课程教材采用人民邮电出版社陈秀莉编写的《计算机基础应用一体化》,选用本教材的原因是因为该教材采用任务驱动的思路,将基本应用和操作融入到了具体的案例中,根据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对教材的讲解进行了一些增删,比如:增加了Excel对测量数据的处理内容,删掉了数制和编码部分的讲解等等。
三、教学设计
该课程以学习任务为载体,以学科内容为中心,按照新手——生手——熟手——能手——高手的逻辑顺序排列学习任务,强调与工作世界、就业环境的对接,更重要的要强调该课程与专业的对接。比如学生是楼宇自动控制专业的,就要围绕网络布线的实例多讲解,如果学生是测量专业的,就要利用学生的测量数据进行实例讲解,那么对于大专班的机械设计专业学生,就要多讲解个人简历和毕业论文方面的实例。总之,教学设计要以兴趣为动力,以应用为目的,将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训统筹安排,让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相关操作。
四、选用的教学方法
1.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任务驱动
从具体的专业中提取典型工作,以这些典型工作任务为模块,进行实例的设计,以完成这些工作任务为中心,进行教学活动,尽量把这些任务设计的生动有趣,例如:在学习Word表格的时候,教师提出典型任务:假如要参加一个招聘会,每个同学要做出一份简历表,简历表要清晰明了,表格设计合理。学生取得任务后,先分组讨论,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教师检查控制,最后进行评价。这样能够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技能。对于工作任务的提取可以运用鱼骨头技术,如图:图:鱼骨头
2.将知识进行迁移,因材施教
本课程是技工院校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所用的教材都是一样的,所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但要将课本上实例认真讲解并让学生实训,而且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进行知识的迁移,让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为专业服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人情况也不一样,因此他们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习方法、接收方法也有差别,所以计算机基础的一体化教学也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3.协作学习
根据学生人数和设备数量的关系进行分组,并选出组长,然后布置学习任务,每组进行协商讨论拿出完成任务的计划,由组长展示和汇报,老师进行点评,最后每组成员进行任务调整,实施完成,让小组内互相学习,小组间互相竞争,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反馈练习,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体验协作学习的乐趣,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效果
每次实验都是一座美丽的山峰,实验生动的再现了物质的性质,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阶梯,使学生在思考中不断攀登,在分析、猜想、假设、讨论和设计方案中,体验思考探究所带来的乐趣,不断完善和修复自己的思维,以提升自己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盐”时,在给学生演示硫酸铜的实验时,加的水过多或过少都难以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为了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可以首先给学生演示过多或多少水给实验带来的现象,组织学生建立小组讨论,对实验进行改进.经过学生的激烈讨论,在学生的层层的剖析下,逐渐的掌握了实验的要领:为了得到硫酸铜晶体,加入的水量要适中、要均匀.结合学生的讨论,学生对实验进行了改进,选择了一支干燥的Y形试管,在两侧分别装入蓝色的五水合硫酸铜晶体和白色的无水硫酸铜粉末,对蓝色的五水合硫酸铜晶体进行加热,就会分解得到白色的无水硫酸铜粉末,在水蒸气会在另一端冷却与白色的硫酸铜粉末化合为蓝色的五水合硫酸铜晶体,这样的反复实验、反复加热,使得实验的现象非常的明了,通过对实验原理的分析,学生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充分尝试到了创新带来的喜悦,使的学生收到了莫大的鼓舞,极大地高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了学生探究的新思路、新方法,实现了对自身能力的提高.
二、合作互助,利用操作体验形成
合作是学生思维的交汇,促进学生思考的全面性、严密性,学生的思维得到不断修复和完善.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反思,努力的将自己最全面的思维展示出来,促进了学生对自身的努力.学生思维的不断碰撞,彻底暴露了思维上的遗漏,实现了对操作的修改、突破和创新.例如在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教师就可以从原理指导,使学生了解制取氧气的三种不同的制法,从中选择利用加热高锰酸钾固体来制取氧气.教师对本班的学生进行分组,指导学生相互帮助,合作完成实验,亲自体验氧气的生成、收集和检验,通过学生的合作操作,学生之间就会相互的观察,指出相互之间的操作不同,讨论哪一种操作更为科学、更为严密,从而使课本的理论更具有说服力.有个学生认为在操作的过程中,没有必要非要在导管口塞上一团棉花,结合学生的这个想法,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分组操作,一组使用棉花、一组不使用棉花,其它的条件均相同,对比生成氧气的速率.在这两组实验的对比中,学生明显的看到没有加棉花的实验出现了堵塞现象,产生气泡的速率减慢.这样的实验有效验证了实验当中的小技巧,给理论的学习提供了更具有说服力的证据,使得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再完全的依赖于课本,拥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个性.
三、强化迁移,利用延伸提高应用
初中化学知识具有很强的联系性和逻辑性,往往一种方法能够解决多种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及时地引导学生的知识迁移,使学生从课本顺利地走向生活、走向应用,领会探究物质的方法和技巧,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在学生对金属的性质有了一定的学习和认识后,教师就可以采用延伸性的问题以训练学生的思维灵活性,让学生设计实验探究镁、铜、锌的活泼性,一时间学生纷纷从自己的认知出发,建立了各种各样的验证方法:利用金属与酸的反应来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利用金属与其盐溶液之间的置换来判断金属性;利用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来判断金属的活动性.等等还有很多,教师要及时的对学生的方法进行总结,并写在板书上,让学生讨论各种方法的可行性、具体的操作措施,哪一个更为简单、可行、高效?学生纷纷的开始阐述自己的观点,评价别人的观点,相互之间进行不断地完善、改进,最终设计了科学严谨的实验方案.通过延伸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对原有知识的调动,顺利地实现了知识的迁移,使学生了解了再比较中酸不能用硝酸、钾钙钠的盐溶液不能相互置换,从根本上理解了金属的通性和特性.通过这样的延伸实验探究,学生学会了知识的迁移和归纳总结,掌握了思考问题的一般方法.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