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等教育心理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等教育心理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等教育心理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学教育心理学(PME);高等教育改革;教学质量

数学教育心理学(PsychologyofMathematicsEducation,缩写为PME),是数学学科教育的研究实践与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交叉领域,旨在构建全新的学科教育理论框架,从而推动教师教育改革与创新,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已进入一个综合纵深、内涵式发展、全面优化的新时代,同时,在新工科的核心理念下,守住本科数学教育教学的前沿阵地,持续提升公共数学教学质量就成为摆在每一位一线数学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首要任务。如何围绕数学素养培养开展有效的“以学生主体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如何在现代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指导下实现数学知识的有效传递?如何帮助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畏难心理,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课堂更有效?本文主要围绕数学教育心理学(PME)中的数学认知结构、数学理解的心理本质、数学教育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这三个方面的相关理论,并结合本人的教育教学实践心得来展开对提升公共数学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设计等问题的相关思考。

1数学认知结构的相关理论及其对优化教学设计的启发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认知结构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书写、图示或实物模型等外部媒介的帮助学生把数学知识转化成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这是一个内外交互不断打破并重建平衡且不断建构的过程。数学认知结构的良好构建除了有助于信息的存储、记忆和操作外,还有促进理解的功能。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Bruner)所说:“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美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一串不连贯的论据在记忆中仅有短促的可怜的寿命。”

1.1数学认知结构的形式

数学认知结构在形式上可以看作是由节点和联线组成的复杂结构。其中,节点是认知结构的元素或对象,数学对象——如数学概念与性质等在心理上的表示形态就是心理表象,而联线就是内部表象之间的联系。认知结构中的联线是认知理解的入口,是回忆知识的线索,又是指明节点“地址”的“指针”。一个节点上的联线越多,表示它与更多的节点相联系,并且表明进入这个节点的通路越多。这样的认知结构,可以指一个小小的“微观”的概念结构,也可以指“宏观”的指针关系的结构,它如同一张动态平衡的思维地图——各项知识各司其位,它们的相互关系锚定了各个节点(概念、性质或其组块)的相对位置。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建立并丰富节点之间的“联线”,在知识点的差异性和相似性的辨别区分中去学习。比如,在多元函数积分学部分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按照线状、面状、体状积分的分类方法设计教学;我们也可以按照“关于数量意义的——如具有物理质量总量背景的二重、三重、一类线、一类面”积分和“含有向量意义的——二类线、二类面”积分的方法设计教学;我们甚至还可以借助“形象”的形式化符号——“∫”,“∫∫”,“∫∫∫”来导入这部分内容。总之,我们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构建概念表象的基础上建立更丰富的“联线”,绝不能孤立地灌输知识点。

1.2学生认知结构的主体差异

数学认知结构是在后天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不同主体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组织方式不同,所以数学认知结构是有个体差异的,来到同一个课堂中的学生在长时记忆中存贮的“预备知识”其实是不同的。在课堂教学情景中,来自书本和教师讲授的外部刺激必须首先进入工作记忆平台才能进入长期记忆,鉴于工作记忆容量的有限性,学生只能是“有选择地”在场。首先,教师要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让每位学生都在有限的45分钟内“学得全会、听的全懂”是不可能的,我们要注重丰富知识点之间的联结通路,不能简单割裂各个教学单元,要注重温故知新式的教学;其次,教师要意识到有效的教学是帮助学生结构化知识——“渔”,而非知识内容——“鱼”,并根据工作记忆“组块扩容”的原理来优化教学策略。

2数学理解的心理本质、重要性以及如何促进数学理解

我们可以以量化的方式衡量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比如测验成绩等,但是,更重要的衡量指标首先应该是质的方面——在认知层面是否内化了所学的知识,按照建构主义心理学的观点,是否完成了知识的同化与顺应,即“驾驭”了所学知识。在心理学意义上,数学的掌握在于理解,而理解是为了数学知识的迁移。在学习心理学的研究中,理解分解为一系列水平的层次,如:了解、领会、掌握、熟练应用等等,这样的分层目的是为了更高阶意义的量化——在心理测量的层面科学地量化理解这个概念。而我们在本文中更注重指出对数学教育教学的有启发作用的理解的基本内部心理机制。

2.1数学理解需要心理认知基础

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是“有意义学习”的提出者,他认为学生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相较于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是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旧知识发生的交互作用,从而认知结构得以重新构建,新知识获取了心理意义。在高等数学的教与学中,认知基础非常重要,比如,微积分的教学需要函数知识基础,而这个基础的构建贯穿了几乎整个初、高中阶段,一旦这个知识结构存在重大缺陷,将会给大学数学的学习带来极大的障碍。当然,如果我们的学生有相关的学习障碍时,教师恰好需要以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支撑切实帮助学生突破学习困难,比如,借助于信息化技术和工具——如数学软件等将抽象的数学符号视觉化,充分发挥人类表象的形象化优势来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瓶颈。我们不能离开历时性原则来孤立地谈结构,历时性(强调时间线,侧重心理发展角度)和共时性原则(强调共时性结构,侧重相互逻辑联结)共存于认知结构中。在中学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面对一部分被删减的且影响了新知识建构的中学数学知识,如极坐标、排列组合的基本计数原理等,我们需要结合教学进度将其有机地纳入教学设计之中,在新旧知识联结处给予学生重新构建的可能性。

2.2认知图式的操作与数学理解

认知图式是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核心概念,图式是主体在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建构的。皮亚杰提出了三种能力结构:动作图式(感觉运动图式)、符号图式和运算图式(1952,1977)。其中,符号图式已经具有完备的心理表象并可以通过外部动作或行为外显化,这种具有整体性的格式塔意义的符号图式发展的关键期是1.5~7岁,当然,符号图式具有明显视觉化的特点。与数学教育密切相关的图式是运算图示,它具有逻辑性和可逆性,这是最早的算术运算的内部心理活动的基础,根据皮亚杰的发展理论,7岁以后的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已经是运算图式了。对发展至关重要的三个过程:同化、顺应和平衡化。当主体根据现有的图式或运算来知觉新的外部客体时,就发生了同化,主体倾向于使用任何可用的心理结构来同化新的外部事件。当必须修改现有的图式或运算以便于解释一种新的经验时,就发生了顺应。顺应影响同化,反过来也一样。平衡化是主要的发展过程,包括同化和顺应。平衡化刻画了主体从一个发展阶段向另外一个发展阶段的过渡。

2.3对促进数学理解的启发

皮亚杰曾从哲学的角度指出,“每一个结构都是心理发生的结果,而心理发生就是从一个较初级的结构过渡到一个不那么初级的(或较为复杂的)结构”,数学理解正是在平衡——不平衡——再次建立平衡的循环往复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深化的,帮助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了数学理解正是教学的根本任务。由于新课标的实施,大一修习“微积分”的同学在中学里已经学过导数了,而中学的导数教学是从直观的变化率意义下引入的,因此当他们来到大学学习导数这部分内容时,同化的心理机制虽然易于构建,但是,全面地把握在特定类型极限意义下的导数概念却对他们带来了干扰和理解上的困难,这里不平衡发生了,而顺应过程并未重新构建。平衡-不平衡的心理发生机制对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布雷纳德(1978)提出了冲突教学,他认为引发不平衡并使学生注意到其思维的冲突和不一致之处是重要的教学策略。在这样的平衡-不平衡的认知发展过程中,给教师提供了创设学生学习需求激发学习动机的绝佳时机,创设学习需要的教学智慧可以从微积分发展的历史入手,向学生指出严密的导数概念的价值和意义,也可以结合“最近发展区”的教育理论优化重组教学次序,把同化作为顺应产生的前设和基础。总之,如果找不到知识结构重新构建的机会的话,学生现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便无法得到改善和提高,正如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事实上,数学学部分的过程是顺应过程,这是数学难学的重要因素。

3数学教育教学中的情感支撑

在我国,这样一个专题是相较于“智力因素”而提出的“非智力因素”,它包括情绪、意志、兴趣、信念等心理因素,随着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深入,认为后者也涉及了智力,故改称为“非认知因素”,数学教育心理理论将此类因素统称为情感因素。我们所教学的对象,相较于中学阶段,师生关系更加是平等的主体间关系,更加适用于“学生中心”的教育教学。

3.1“期待”的数学课堂与承载情绪情感的教学语言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在走进教室的时候,对这样一堂课心里是充满期待还是不情愿甚至是排斥的,都将预示这是一次成功的教学还是失败的教学。这一点,无关归纳和演绎的逻辑法则,也无关数学的认知知识结构,它仅仅关乎人的异化本质,即人类的基本联结是爱,而爱的符号载体正是语言。心理学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对教学对学生满怀正面意义的期待是可以跨越智力因素的,它可以直接影响到数学教学的效果。美国哲学家杜威曾指出,“人类本质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期待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承认是人重要的天性。语言不仅仅是信息符号的载体,也是情绪情感信息的载体,语言的感染力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技巧。当我们需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时,我们需要变换语调语速使用“饱含温情的”或“慷慨激昂的”等富有情绪感染力的语言;当我们聚焦于结合板书演示解题的思路与推理细节时,需要使用“清晰的”理性的语言。刻意维持和锻炼教学语言能力也是数学教师的基本功之一。

3.2数学学习态度的相关研究及其对教学的启发

态度是主体对特定对象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蕴含着个体的主观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倾向性。那么,数学学习态度即是学生对数学知识内容或数学教师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它具有主观性和行为导向型。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与否,与他们的学习效果或成绩高低是正相关的,因此,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态度,比如,向学生传达“后天的努力”比“先天的智力”更重要的信息,因为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智能是可变的,“人定胜天”正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精神价值的表达,引导学生注重练习,数学的学科特殊性决定了后天不懈努力的重要性;再比如,通过数学课堂向学生传递“失败并不可怕”的氛围,鼓励他们从错误中学习,“试错-顿悟”也是人类发现和创造的重要途径。综上所述,教育的本质是关于人的主体的教育,以符号性数学知识为载体的数学教育也不例外,只有我们的数学教育教学方法符合了人类认知发展的科学规律以及教育教学的一般理论,我们的数学教育教学工作才真正是立足于“立德树人”的素质教育的践行。

参考文献

[1]李士锜,吴颖康.数学教学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M.P.德里斯科尔.学习心理学——面向教学的取向[M].王小明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张积家编.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4]苏旷德,余继光编.基础高等数学——中学数学内容补充与数学概念和思维方法简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5]丹尼尔.T.威林厄姆.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6]肯.贝恩.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高等教育心理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管理

党的十以来,国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期望到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4年6月23至24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无疑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

一创新职教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职教理念创新,教育事业就不能向前发展。其中办学理念的创新至为关键。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世界教育分类标准,高职教育办学功能定位为:以能力为本位,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培训三位一体。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日益成为世界加工制造中心。高等职业教育要加快培养出大批适应现代加工制造业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学校定位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及发展格局,是学校今后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依据。错误的定位,结果只能骑驴看唱本——走着瞧,耽误发展的大好时机。正确的定位,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前途越来越光明。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全国高职院校1336所,在校生超过1000万。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人口红利带来的优势越来越少,高职院校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将来只有那些创出办学特色的高职院校才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求得生存与更大的发展。近几年来,我们秉持“以人为本,崇技尚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按照“对接产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打造高铁职教品牌”的办学思路,逐渐走出了一条“对接高铁产业和轨道交通产业,专而精”特色鲜明的发展道路。借助我国高铁产业蓬勃发展,“中国高铁”成为一张新名片,高铁产业正迈向世界,铁路人才需求旺盛的时机。我们首家以“高铁”命名职业院校,倾力打造“高铁品牌”,高铁成为我院的办学特色,成为一块有吸引力的金字招牌。近年来,我们不断发展壮大,先后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省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验收”和“省文明高校复评”,学生规模超过1.2万人,招生、就业工作连续5年被评为湖南省先进单位。创新职教理念,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服务意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是以学生为本,把社会所要求的、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放在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既是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方法论。在市场经济机制下,学生和家长可以自由选择优质教育资源和优质教育服务。如果我们不能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和优质教育服务,学生就会抛弃我们,学校生存就会遇到危险。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学生就是我们的上帝。近年来,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力弘扬“教育就是服务”的理念,真心实意把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三个一切”落到实处,全方位搞好服务。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把教学活动的本质看成是“学生的发展过程”,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近五年,我们投入千万元用于校园后勤保障体系建设,学生宿舍都安装了空调、热水维护、数字化监控、消防设施等,致力于打造一个平安美丽的校园,还不断优化奖勤助贷工作体系,制定措施鼓励学生创业,提供专项创业经费,推进宿舍文化建设,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了“体验式教学+个性化辅导+多样化活动”心理教育工作模式,我院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2015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2%,学生就业满意度达98%,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满意度达96%以上。

二推进内涵发展

校园建设是增强办学实力的一个“硬实力”。但真正让学校发展可持续性的是学院的内涵发展,是“软实力”。近5年来我们投资4.5亿元建设“数字化、职业化、共享性”的新校园,办学条件不断夯实,规模越来越大,校园越来越美丽。同时,我们也不断推进内涵发展,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内生增长动力。目前我国的高铁产业蓬勃发展,轨道交通产业如火如荼,湖南省在“一带一路”带动下着力建设“六纵六横”铁路运输网。为此,我们抓住产业发展的大好时机,着力构建以能力为主线,以素质为核心的职业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学院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高铁产业结构,适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先后淘汰停办5个与办学定位关联度不高,就业比较困难的专业,新增7个与行业企业需求契合度高,就业比较好的专业。对接高铁产业链上工程建设、运营管理与维护以及多元服务环节等,我们重点建设铁道工程技术、铁道交通运营管理等四大专业群。依托行业办专业,根据职业定能力,按照能力设课程,产业对接,实境育人,先后与11个铁路局、16个工程局、12家地铁企业、7家地方铁路公司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深度融入产业链,成立了与行业企业合作的“南方高铁人才培养基地”、“先科桥隧学院”和“电务工程学院”,践行现代学徒制,使学生兼具企业员工身份,建立起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还积极拓展订单培养模式,近几年来,我们相继与10多家地铁公司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学校内涵发展关键在于人。教育质量关键在老师。我们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依托特色专业群建设,整体推进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抓住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考核等环节,建设“名师工作室”、“大师工作室”,建立专业负责人制度,强化专业建设责任意识。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积极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目前“双师型”教师达到90%。在校园内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加快推进网络互动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和应用。建立校企“相互培训聘任,定期易岗锻炼”的柔性流动机制和教师能专业教学、能指导实践、能技术开发的“三能”成长激励机制,把绩效考核与收入挂钩,奖优罚劣,形成扎实工作,合理回报,公平和谐的良好氛围。学校内涵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我们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起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构建能力递进专业群课程体系,同时多多开设人文通识教育,将职业道德教育、素质教育贯穿始终。强化课程内涵建设,我们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高职过程导向教学法,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整合资源,推进空间课程、慕课、微课教学资源建设,鼓励师生通过微信、微博、空间、二维码等形式进行沟通,共同搞好课程体系改革。学生是学校的产品,衡量学校是否成功,归根到底看培养出的学生怎么样。高职学生只有具备敬业精神、高度负责态度、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和严格细致的工作作风,才会拥有光明的职业发展前景。近两年来国家连续在“五一”期间播出《大国工匠》,挖掘多位顶级工匠的典型故事,宣传“工匠精神”。一直以来我们非常重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让其成为职业教育的新方向和新的育人原则,着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我们充分利用实习实训实践等环节,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纪律意识,积极引导学生崇尚劳动、敬业守信、创新务实。近几年来,我们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2015年在全国职业院校“南方高铁杯”高速铁路精测精调技能大赛中,我院学生荣获团体特等奖、三个单项奖;在全国第六届高等院校学生BIM应用技能优秀作品大赛中,荣获第一名;在首届全国高职院校土建施工类专业学生建筑工程识图技能大赛中,我院学生荣获团体二等奖,个人一等奖;在湖南省第三届测量大赛中,荣获第一名。2015年我院学生毕业就业率达95%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达96%以上。

三提升管理水平

教好学靠老师,办好学,靠治理。依据《教育部关于印发〈依法治教实施纲要(2016-2020年)〉的通知》(教政法[2016]1号),我们形成了以学院章程为统领的配套治理体系,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加强组织领导,是建立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的有力保证。我们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度,党委承担主体责任,总负责,负全责,各部门负责人对部门工作负全面责任,把各自承担的参与的任务落实到位,责任到人,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结果,年年有成绩。按照学院章程,不断完善院系两级管理体系,进一步明晰院系两级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是提升教学管理的前提。为此,我们制订了工作目标管理方案,实行了教学部门年度考核制度和具体实施方案,建立了学生动手能力与理论成绩并重的考核机制和网络APP考核平台。按照专业特点,制定学分制实施办法,全面推行学分制。推行选课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落实德育首要地位,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提高其综合素质。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把学生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作为教育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强化人才培养全过程质量监控,坚持和完善督导巡课和听课制度,严格教学纪律和课堂管理制度,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努力达到让学院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用人单位满意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职业教育一个重要特点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完善实习实训实践管理体系非常重要。我们制订了实习实训实践信息通报制度,设备管理办法,规范了工作流程和过程管理及考核评价方法。近几年来,我们加大力度对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探索与企业一起实现“共建、共享、共赢”的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各项社会服务,以市场为导向共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和工程技术中心。深入践行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校风、学风直接体现学校的管理水平,体现一个学校好坏的风向指标,校风、学风如何直接反映在学生管理上。因此,我们创新“信念引领、榜样示范、环境影响、文化促进”的服务型学生工作模式,优化学生管理体制。实行与学分制相适应的年级辅导员制度,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负责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社会活动、职业规划和指导、安全教育等。继续开展半军事化管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按照企业文化和岗位要求训练学生职业习惯。近几年来,我们学院焕然一新,秩序井然,学风优良,被湖南省评为“文明高校”和“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参考文献:

[1]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EB/OL].中国教育网.

高等教育心理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博洛尼亚进程;欧洲高等教育区;欧洲高等教育治理;学生参与

在欧洲,博洛尼亚进程无疑是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改革。它以建设和谐、开放的欧洲高等教育区(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 EHEA)为目标,赢得了47个国家的响应与支持。博洛尼亚进程为学生提供了参与高等教育治理的舞台,“学生参与”正成为欧洲高等教育治理的有效路径。

一、政策背景

(一)博洛尼亚进程“学生参与”政策

在欧洲,尽管学生参与高等教育治理的历史悠久,但是明确提出将“学生参与”纳入高等教育治理,并以法规和政策的形式予以保障却是近几年的事情。2001年,布拉格会议提出,学生是EHEA建设的正式成员,是有能力的、积极的和建设性的合作伙伴,学生应当参与并影响高等教育机构及其教学内容[1]。2003年,柏林会议呼吁,学生是高等教育治理的全面、全方位合作伙伴,高等教育机构和学生组织应积极探索学生参与高等教育治理的有效路径,学生应参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框架、体系和机制建设[2]。2005年,卑尔根会议强调,所有成员国的学生是博洛尼亚进程取得成功的关键主体之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参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3]。2007年,伦敦会议重申,学生是博洛尼亚进程实施的合作伙伴,推动学生参与是民主社会高等教育机构的重要使命之一[4]。2009年,鲁汶会议再次强调,学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应支持学生在各个层面参与高等教育治理。过去10年,EHEA发展的显著特点就是学生与政府、高等教育机构,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永久性合作[5]。2010年,布达佩斯-维也纳会议提出学生参与欧洲的、国家的和高校层面决策机制的倡议,确保学生参与高等教育治理的权利[6]。2012年,布加勒斯特会议指出,由于学生的参与和贡献,博洛尼亚改革改变了整个欧洲高等教育的面貌;博洛尼亚进程继续支持学生在各个层面参与高等教育治理,并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合作,为2015年埃里温部长会议做准备。[7]

(二)学生参与欧洲高等教育治理的背景

在欧洲,学生对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性有着广泛的认识。欧洲学生参与高等教育治理是其作为民主社会的公民必不可少的表现,而且“学生参与”已成为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在催化剂。虽然博洛尼亚进程刚开始并没有提到“学生参与”及其发展问题,学生的意见也没有得到重视,但是欧洲学生会(European Students’ Union)“毛遂自荐”,要求参加博洛尼亚进程,这足以说明欧洲学生参与高等教育治理的热情和期望。

“学生参与”是近年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因此国际组织也高度关注学生群体。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促进高等教育的重大改革和发展、提高质量及增强其针对性。要应对其中所面临的挑战,需要所有利益相关者,如学生、教师、雇主等的积极参与,特别是应把学生视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参与者[8]。2003年,经合组织(OECD)提出,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包括学生在内的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努力,而不仅仅是高等教育部门[9]。事实上,大学是一种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的组织,学生是高等教育机构中人数最多的利益相关者,理应在高等教育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总之,在欧洲高等教育治理的要求和国际组织的关注下,“学生参与”政策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

二、实践过程

博洛尼亚进程涉及“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学术资格框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学生流动等诸多领域。在这些领域中,通过获取信息、咨询、协商以及参与决策的实践过程,学生参与高等教育治理得以实现,这是学生参与欧洲高等教育治理过程的重要特征。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博洛尼亚进程对“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有多种解释:一种是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换;另一种是注重产出而不是输入,也就是“以学习产出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习产出为中心”这两个主题是连接博洛尼亚进程行动纲领和政策的纽带。2009年的《鲁汶公报》指出,欧洲高等教育变革带来了新的教育者、新的学习者以及新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将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其能够面对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并成为积极的、有责任心的欧洲公民。没有学生这一核心参与者,“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就不能被称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10]。过去几年,“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政策层面,欧洲学生会和国际教育联盟在2009年和2010年共同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时代”(Time For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的项目,旨在帮助博洛尼亚进程决策者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代表的组织能力,使学生成为博洛尼亚进程的积极的合作伙伴。一些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该项目,学生获得“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的有关政策和信息后,能让高等教育机构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更加注重学生的需要。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特别强调学生对课程评价的反馈。实践证明,在高校,很多学生对教学和学习过程提出反馈意见;同时,学生以咨询顾问的身份参与课程设计,即征询学生的意见并在公开讨论的基础之上构建课程体系。另外,各个国家的全国学生会(National Unions of Students)也积极发挥咨询作用,参与教学效果评价、教学质量评估及反馈,如提供教学质量评估意见、看法、满意度等。在全国学生会的9个学生组织中,有8个认为学生在各个层面提出了咨询建议。

欧洲学生会认为,如果“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不能称之为一项有意义的尝试,其理由是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其参与,“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就不那么真实可靠。基于此,通过学生协商和对话来讨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英国制定新的专业标准框架,旨在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教学质量,从而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在荷兰,因为在认证和质量保障过程中都涉及教学质量评价,所以学生通过与众多机构的协商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程序,以便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另外,学生在参与“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的决策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10年,鲁汶举行的利益相关者论坛提出,学生作为顾问参与“以学生产出为中心”的设计,同时参与以产出为中心的文件的起草。学生参与高校的政策制定,不仅可以减少高校行政工作中不必要的繁文缛节,而且可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11]。时至今日,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几乎被所有的欧洲国家认为是一种制度变迁。一些欧洲国家已经认识到需要提高高等教育治理中的学生参与,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已经成为国家政策商讨的必要内容。

(二)学术资格框架

构建EHEA学术资格框架是博洛尼亚进程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而“学生参与”是探讨学术资格框架的重要依据。博洛尼亚进程的重要目标是在欧洲范围内构建可信赖的学位结构,提供学术资格的统一标准,各国之间学术资格的可比较性,促进互认。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欧洲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学生是学术资格框架的主要受益者,也是推动和发展学术资格框架的有较大影响力的利益相关者。欧洲学生会一直很关注学术资格框架的构建,特别是学位制度和课程改革。第7届欧洲学生会主题为“学术资格结构和学生参与EHEA”,提出学生参与是学术资格结构得以实施的关键,今后将向更多的学生传递学术资格的信息,具体工作计划包括学术资格架构、开展与高校管理者及委员会的对话、建立工作组等。[12]

欧洲学生会认为,学术资格框架的建设和实施很大程度上依靠各成员国共同努力,因此,需要充分了解博洛尼亚进程成员国以前的学术资格框架,使成员国学术资格框架与EHEA学术资格框架达到平衡;同时将学术资格框架和学分转换、“以学生产出为中心”联系起来,使它们得到有效整合。这样有利于减少各成员国制度和体制上的障碍,从而促进学术资格互认,促进学生流动,加快欧洲文化教育和社会融合的进程,并以学术资格框架建设为契机强化高校和经济之间的联系。可见,欧洲学生对学术资格框架表达了自己的要求,即学术资格框架的建立,不仅应从国家的角度去考虑,还应从学生等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去考虑。

基于学生对学术资格框架的观点和反馈,2011年,芬兰、瑞典和荷兰等国家的学生组织充分参与了协商过程,与教育部长和大学教授进行了对话。此外,在起草各个层次的学术资格框架以及各个学校实施的国家学术资格框架过程中,学生参与协商非常普遍。在欧洲层面,学生作为咨询委员会的成员参与欧盟的学术资格框架建设,在国家层面参与国家学术资格框架的起草过程,在高校层通过政策反馈机构表达自己的需求。例如,全国学生会及学生组织于2013年建立首个可比较[13]、可兼容的EHEA学术资格框架,确保各成员国在认定标准及机制上的一致,从而提高欧盟的学术资格框架和各成员国资格框架的兼容性。总之,学术资格框架的发展需要学生的支持,这样才能确保其真正发挥作用。

(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2003年,柏林会议指出,把构建质量保障体系放在博洛尼亚进程的首要位置,同时将学生参与纳入国家质量保障体系。2005年,卑尔根会议提出,在质量保障中要进一步促进学生参与,并公布了《欧洲高等教育区质量保障标准与准则》(The Standards and Guidelines for Quality Assurance in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ESG)。ESG对学生参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出了基本原则和统一标准。作为E4成员的欧洲学生会和欧洲大学协会是学生参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代表机构。E4从2001年秋开始通过合作和定期召开会议讨论EHEA中的教育质量提高问题,参与ESG的起草和欧洲质量保障机构注册规章的制定以及二者的高效运转。欧洲大学协会启动了咨询计划和ESG修订项目,而欧洲学生会是ESG修订项目的合作者,参与ESG修订项目的目标和范围的可读性和可用性的修订工作。

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贯穿质量保障体系。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中,自我评估的内容在各个层面都体现出学生利益和学生在整个评估中的重要性。在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中,审核小组的安排能考虑到代表学生利益的成员,同时,审核小组到访学校时会邀请学生参与访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在审核结束后,评估委员会和高等教育机构共同召开研讨会,同时给学生提供机会就审核结果和委员会的专家成员一起讨论。可见,学生不仅是在质量评议过程中担任观察员,而且参与高校评估以及后续的跟进过程。2007年《伦敦盘点报告》和《学生眼中的博洛尼亚》指出,学生参与质量保障是2005年以来进步最大的领域之一,学生积极参与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各个环节。在推动高校质量提升过程中,学生组成了学生联盟,其成员来自欧洲各个国家,他们参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审核,交流学习经验。学生联盟有各类学生,确保不同学生群体的利益诉求。学生作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实施过程中的实践群体,共同交流、共同促进学习。例如,2014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举办了欧洲质量保障论坛(European Quality Assurance Forum),探讨质量保障学习与教学的发展路径问题[14]。在决策方面,学生参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框架、体系和机制建设,如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立法方面的政策制定、评价标准的决策表决等。此外,参与认证或审计过程,如2008年欧洲学生会建立了第一个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审计机构――学生审计小组。总之,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有关的决策制定阶段以及专家组成员中都有学生代表,这说明学生成功地参与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框架建设的过程中。

(四)学生流动

促进学生流动是EHEA建设的基石。按照2007年《伦敦公报》,博洛尼亚进程促进学生和毕业生的流动,为学生的成长创造出更多的机会,从而提升欧洲高等教育水平[15]。2009年《鲁汶公报》要求各国通过联合学位、联合课程、语言课程培训等项目促进学生流动,到2020年,EHEA的毕业生中至少有1/5在国外留过学或接受过短期培训[16]。2012年,布加勒斯特部长会议提出建立EHEA的流动战略,在欧洲层面建立流动资金,通过流动条约、欧盟立法保障学生流动[17]。高等教育中的“学生参与”取决于多种因素,最重要的是教育系统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能否提供足够的帮助以支持他们的学习。欧洲学生调查显示,学生出国留学的费用很大程度上依赖父母,而不是通过奖学金、助学金等途径解决[18]。在伊拉斯谟计划、EHEA流动策略的推动下,这种问题将得到解决。伊拉斯谟计划由欧盟建立,其目的是通过学生在欧盟的流动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学生参与这些计划和项目框架,不仅可以推动建立财政支持系统来解决学习费用和促进资金转移,如建立凭证系统,提升资金援助、补助和贷款的便利性,而且获得留学、资金支持方面的信息和到国外学习的机会。

在提升咨询方面,2005年,博洛尼亚进程后续工作组审议通过2005-2007年的工作重点,其中一项是建立学生流动数据。为此,相关工作组成立,欧洲大学协会是工作组的成员之一。欧洲大学协会在第五届欧洲学生会议上作了题为“促进流动――为学生流动减少障碍”(Access to Mobility―Eliminating Barriers to Create Mobility for All)的报告,提出通过制定促进学生流动的欧盟贷款方案,在欧洲、国家、地区和高校层面提供足够的经济资助,从而解决学生签证困难的问题,并建立学生项目流动的网络,为学生流动发挥重要作用。根据伊拉斯谟学生网络的“学生帮助学生”原则,学生最了解学生,因此,学生最能够帮助学生。伊拉斯谟学生网络调查报告显示,60%的21~23岁学生已获得不同程度的资助;65%以上的学生反映,通过留学扩大了自身的视野,提升了个人的价值和抱负,增进了对异国文化的了解与认同。[19]

EHEA极大地促进了学生流动和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甚至可以说,通过伊拉斯谟计划发起的学生流动为博洛尼亚进程的推进铺平了道路。例如,西班牙学生组织通过受资助人数和留学机会的增加使大部分学生都有机会出国学习一段时间[20]。学生流动项目不仅包括博洛尼亚进程成员国的学生流动,还包括非博洛尼亚进程国家学生到博洛尼亚进程国家的流动。总之,学生参加各种项目对学生流动发挥了重要影响,不仅积极参加学生流动的政策制定、项目实施、工作组和调查研究,而且通过建立学生组织网络,开展当地高校和学生对留学生的帮助计划,或者帮助学生获得出国留学所需的充足的援助资源。

三、结语

从“学生参与”对博洛尼亚进程的影响来看,将近30%的国家认为“学生参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70%多的国家认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1]。 显然,学生参与欧洲高等教育治理是卓有成效的。学生是EHEA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其参与有助于EHEA各项行动纲领和改革项目的实施,促进高校民主化建设,逐步完善高等教育治理体制,营造参与、和谐的质量保障体系。EHEA建设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意识,而且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可以说,学生参与欧洲高等教育治理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也是欧洲高等教育基本价值观的体现。

参考文献:

[1]Towards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EB/OL].http://ehea.info/Uploads/Declarations/PRAGUE_COMMUNIQUE.pdf., 2014-12-05.

[2]Realising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EB/OL].http://ehea.info/Uploads/Declarations/Berlin_Communique1.pdf.,2014-12-05.

[3]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Achieving the Goals[EB/OL].http://ehea.Info/Uploads/Declarations/Bergen Communiquel.pdf.,2014-12-05.

[4][15]Towards the European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 Responding to Challenges in Globalised World[EB/OL].http://highereducation.ac.cy/pdf/London_Communique2007.pdf.,2014-12-06.

[5][10][16]The Bologna Process 2020-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 in the New Decade[EB/OL].http://ehea.info/Uploads/Declarations/Leuven_Louvain-la-Neuve_Communiqué%C3%A9_ April_2009.pdf.,2014-12-06.

[6]Budapest-Vienna Declaration on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EB/OL].http://ond.vlaanderen.be/hogeronderwijs/bologna/2010_conference/documents/Budapest-Vienna_Declaration.pdf.,2014-12-06.

[7][17]Making the Most of Our Potential: Consolidating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EB/OL].http://ehea.info/Uploads/(1)/Bucharest%20Communique%202012(2).pdf.2012.04.27.,2014-12-06.

[8]World Conference on Higher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Vision and Action[EB/OL].http:///images/0011/001166/116618m.pdf.,2014-12-06.

[9]Review if Financing and Quality Assurance Reforms i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EB/OL].http:///dataoecd/40/33/17137038.pdf.,2014-12-06.

[11][13][20][24][25]Allan P?]ll. Bologna with Student Eyes 2012[EB/OL].http:///asset/News/6068/BWSE2012-online1.pdf.,2014-12-20.

[12]Bologna Process: In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s General Report[EB/OL].http:///indcx.php?option=comdocman&task-doc_download&gid=234.,2014-12-09.

高等教育心理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就业心理;就业指导

前言

我国接受高等教育毕业的高校毕业生近几年真不断的增加,这使得社会就业竞争趋势不断加强,从而为学生带来了诸多的就业问题。所以只有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工作,引导学生正视自己、树立正确就业观念,才能够帮助其发挥自我价值。

一、现代高校大学生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

1.1大学生存在自卑畏怯的心理

由于部分大学生在普通高校就读,并且学习的专业相对较冷、缺乏社会人脉关系,所以就会产生自卑心理。此类学生面对问题缺乏信心解决,没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在选择面前左右摇摆,一旦遇到挫折就会丧失斗志,极易产生自卑心理,将自己的价值与能力看低。其中弱化自己的能力、情绪失常低落、警惕并习惯性的远离人群已经成为了其自卑心理的主要表现;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成为了大学生就业道路上的障碍。

1.2面对就业问题存在抑郁困惑的心理

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后渴望社会的认可与接受,一旦被拒绝,就会受到自尊心以及自信心的打击,使自己情绪低落,精神萎靡,从而变得杞人忧天、悲观等消极表现。部分大学生还会长期的受困于此,使自己的生活与学习受到影响。由于当代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面对问题无法合理解决,加之封闭意识严重、喜欢独行、不善交流等因素的存在,都导致学生的才能得不到求职企业的发现。

1.3面临就业问题所产生的焦虑心理

大学生生活丰富多彩,多数学生往往都没有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面对就业总是患得患失,最终导致自己变得焦虑不安。由于渴望在社会上找到良好的工作,但是现实往往并不是十分理想。部分专业冷门的学生、综合素质低的学生在毕业前夕更是表现的焦虑不安。由于就业问题属于无法预测的问题,所以学生在反复思考下就会变得忧虑、焦躁不安,甚至是害怕就业,最终使得学生无法正视就业问题,反让自己萎靡不振。

1.4大学生自身的攀比与从中心理由于每个人生活的环境、家庭背景以及能力和性格、所碰到的机遇不尽相同,因而在择业目标、职业选择上不具有可比性。大学生年轻气盛,爱慕虚荣,极易与同龄人进行攀比,这就使得其对自己的期望较高,制定的择业标准超出自身综合能力,在盲目攀比心理的影响下,就业过程变得十分不顺,让自己变得高不成低不就,白白丢失了适合自己的机遇,最终变成啃老族。

二、基于高等教育大众背景下对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措施的轮式

2.1让学生从自身实际状况出发去对自己的就业定位标准进行确定

大学生就业关乎其未来成长发展,所以必须基于学生客观实际状况,制定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长远标准。第一点,应引导学生产生正确的就业意识。当代大学生自负自大,首先应让其明白“我是谁”、“我能干什么”。所以,在教育中就应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就业意识,常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测评,发现学生的就业潜质以及适合的岗位,帮助其找到合理的就业定位标准。让大学城产生就业意识,学会关注社会动向,提升其主观能动性。其次,应将社会就业信息引入课堂让学生关注,使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从而又针对性的培养自己的能力。第三,高校应设立就业指导部门,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给与建议。第四,应开展高校模拟招聘、专业实习等活动,让大学生亲身经历其过程,为自己就业定位提供参考标准。

2.2强化指导,构建“三全”心理指导模式

构建全员参与、全程引导、全方位渗透的就业指导模式需要基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首先,应拓宽就业指导者眼界,通过适当的培训强化其就业职能能力,建立一支综合素质级能力强的心理指导队伍,从而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心理问题。其次,应全程进行引导、做到全方位渗透。由于大学各个学年段特点不同,所以应采用分级引导方式。对一年级大学生应重视其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基于其职业需求帮助其奠定专业基础;二年级学生应重视能力与知识结构的培养,做好学生气质及品格的冲减。三年级学生应从起自身特点出发,对学生专业技能进行强化,重视学生实践教学、沟通教学的开展;四年级学生应开设社交礼仪及面试培训课程,传授其面试方法及谈判技巧等。与此同时,应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积极对学生产生的心理疑难问题进行解答,正确引导学生发展,使其做出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2.3帮助学生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让他们可以坦然面对挫折

学生由于自身生理条件、家境、所学专业、就读院校等的不同,往往会产生就业心理问题。所以,面对学生的问题应有针对性的进行解答。对于就业受挫的学生,应给予个性化指导。当学生求职失败时应帮助其调整心态,引导其建立心态平衡,一般可以使用音乐、运动等方法帮助其转移注意力。其次,可以引导学生自我适度发泄或者静心思考,并通过心理暗示的方式引导学生调整心态。第三,学校可建立就业心理咨询站点,聘请专业教师开展就业心理指导工作,为学生就业遇到挫折等问题的发生体现做好准备,帮助学生走出阴霾。第四,应强化学生的受挫能力,积极引导其建立科学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第五,应完善职业规划与素质教育、积极鼓励学生相互扶持学习,还可以在校内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提高学生的意志,从而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第六,应开展专业实践课程,采取实践理论双向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及运用水平,消除学生对自己就业能力的质疑。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所以,在进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指导的时候应循序渐进,采用针对性措施,并重视学生专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积极帮助新生解决心理问题,从而为学生就业发展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宿钦静.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3.

[2]岳建军,仝宇光,张丽芳.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大学生就业观的调查研究及指导对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9.

高等教育心理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 高等教育 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党玲侠(1975- ),女,陕西合阳人,河南理工大学,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及教学工作。(河南 焦作 45400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183-01

当今时代,科技迅猛发展,国家间的竞争关键是创新能力的竞争。世界上如果哪一个民族缺乏创新能力,那么这个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这个民族注定是一个落后的民族,同样也是一个不能造福人类的民族。当前各个国家都把创造能力看作亟待开发的资源,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更加注重依靠“人才红利”。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上面发挥着积极的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整个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都扮演着培养新知识、新理论的创造型人才的重要角色。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应该勇挑重担,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

一、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原因

我们把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产生具有独特性的、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叫作创新能力。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既有内因也有外因,首先应该从学生自身找原因,其次应该有高等院校的因素。

1.大学生自身的因素。首先,有些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但不善于利用创新条件。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应该建立在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创新欲望的基础上的。就创新动机来说,大学生普遍具有,并且他们对创新都有一些基本的认识,也希望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中能有机会萌生新思想、新方法、新理论知识。但是由于大学生缺乏经验,不善于创造和利用机会,不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的横向关系,从而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其次,有些学生的思维比较灵敏,但是缺少创新型的思维。随着学历的增加以及知识经验的逐步积累,无论是在思维方面还是在想象或者视野面上抑或逻辑思维上,大学生的整体能力已经提升到一个较高水平,但是由于大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学科间缺乏有效整合,这也就导致他们的思维方式往往是线性的,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不是灵活的而是僵化地死抠书本,不是全面系统地而是片面地看问题。最后,还有些大学生拥有创新的灵感,但动手能力比较差,缺乏动手的技能。当代大学生经过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等十几年的课堂训练,脑力劳动之后缺乏实践锻炼,缺乏动手操作能力,缺乏创新技能,只会耽于灵感、空有想法而缺乏实干精神,最终只能是昙花一现。

2.高等院校的因素。第一,高等院校的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锻炼。第二,高等院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合理,不能做到厚基础和宽口径,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某些高校的专业设置不合理,虽然对培养一些专门人才来说具有积极作用,但是专业知识面窄肯定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上口径不宽,而且因为大学生对相邻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知识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创新方面不具备大视野和足够的能力。第三,在高校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比较倾向于认知教育,不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制约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仍然是以知识的讲授为主,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缺乏有效安排。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有些高校重视认知教育,忽视情感教育,从而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在教学方法上,依旧坚持以传统的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台下听为主,死板单一,缺乏有效互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从而制约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

高校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仅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增强就业竞争力,提高大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从创新教学方式切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结合实践,针对课程的不同性质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机制。

1.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在较短时间内,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按照教学计划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缺点在于它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输方式,如果处理不好,容易造成教学活动中“机械式”“压迫式”“满堂灌输式”的信息传递。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学生和了解教材,熟悉教学内容,使需要传递的信息适合学生的知识背景。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传授知识给学生是学校的主要任务,而最基本的学习方式是传统的接受式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表述原理、概念以及意义等,学生通过理解就可获取知识。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由教给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教会方法而不是教给知识,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做的事情就是帮助学生确定目标、选择学习方法或问题的解决途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学生之间可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小组讨论,积极思考,各抒己见,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2.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结合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了帮助学生推陈出新,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积极补充当前国内国际的学术动向以及与专业相关的技术知识等。培养创新人才,不能只是简单依靠教师在讲台上不断地给学生灌输和传授知识,而是在实践研究中充实理论,在实践学习中激发创新思维。服务社会是大学的职能之一,高校只有与企业、研究机构等加强合作,才能让大学生在合作和社会实践中找到实践的平台。大学生通过参与学校同企业、研究机构的合作项目,到共建的实习基地实习,到企业参观学习,不仅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拓展知识面,而且锻炼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为毕业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3.改革高等教育的考核方式。当前,高等院校的考核是在教师课堂的教授以及学生学习之后,通过考试来把握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也是对高等教育自身培养能力的一种考核。通过考试,教师积极总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学生在准备考试的过程中深化所学内容。在对考试的认知观念上,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对学生能力的检查,考试成绩低的学生也并不是说学习不认真、态度不端正。因为考试的程式化,有意识或无意识固化了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是学以致用而是通过死记硬背来对付眼前的过关考试。因此,学校要重建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多途径考核学生学业水平,考核方法的选择要与学科的性质相匹配。换言之,就是要针对不同课程性质的差异性来合理地选择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可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比如可以将笔试的考卷改为面试、笔试、试验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以多个角度考查学生的实际水平,减少因单纯笔试产生的偏差。对于那些动手操作能力要求比较高的专业,应该考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动手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提高创新能力。还可以布置论文。论文的完成方式不仅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小组共同完成。这样既可以锻炼大学生分析归纳和自主思考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总之,学生的课程设计、现场讲解、制作、发明、表演、竞赛、辩论赛以及论文和著作等创新成果都可以纳入到多元的考核体系中,从而更科学、更全面地考核学生综合素质,使得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三、结论

综合国力的竞争,究其根本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创新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是强国富民之根本,高校必须以强烈的紧迫感和高度的责任感,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持,培养好和保护好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黄金侠,李晶,孙迎春.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

[2]牛金成.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高校研究生教育研究[J].中国建设教育,2010(Z1).